1. 肝細胞性黃疸可引起的並發症
肝細胞性黃疸是黃疸的一種類型,是由於肝細胞受損,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以及排泄發生障礙所導致的,此時不僅直接膽紅素會出現升高,間接膽紅素也會出現明顯的升高。造成肝細胞性黃疸常見的原因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或者原發性肝癌等。肝細胞性黃疸不僅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還有可能引起心率下降、腎功能的異常,特別是嚴重的肝細胞性黃疸,有可能造成肝功能不全,甚至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細胞性黃疸,會造成不同的並發症,比如原發性肝癌造成的肝細胞性黃疸,有可能出現肝癌破裂大出血、繼發感染等。肝硬化造成的肝細胞性黃疸,有可能引起肝性腦病、消化道大出血等,這些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
2. 老年人黃膽過高會引起什麼症狀
【臨床表現】
病程約2~3個月。
一、黃疸前期 多數起病緩慢,可有畏寒發熱,主要症狀為乏力、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肝區脹痛、腹脹、便秘或腹瀉等。某些病例有明顯的上呼吸道症狀,類似感冒。本期體征不顯著,部分病例有淺表淋巴結腫大。於本期末小便顏色加深,繼而鞏膜及皮膚先後出現黃染。
二、黃疸期 鞏膜、皮膚出現黃染,約1周左右達高峰,部分病人短期內可出現肝內梗阻性黃疸的臨床表現,黃疸日益加深,皮膚搔癢,大便呈淡灰白色,肝多腫大,質地充實有壓痛、叩擊痛。約10%的病人脾腫大。肝功能檢查有明顯異常,本期病程2~6周左右。
三、恢復期 此時黃疸和其他症狀逐漸消退,精神食慾明顯好轉,肝脾逐漸回縮,肝功能漸趨正常。有些病人口苦、肝區痛、腰背酸困、腹脹等症狀遷延較久。本期病程2~16周,平均一個月左右。
有人觀察有部分甲型肝炎患者在急性期病情恢復後,可再次出現病情復發(黃疸和轉氨酶升高),少數患者呈慢性經過。有報道病程遷延達1年之久,黃疸持續時間最長達33個月。
【化驗檢查】
一、血象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偶有異常淋巴細胞出現。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減少。
二、黃疸指數、膽紅素定量試驗均明顯升高。尿檢查膽紅素、尿膽原及尿膽素顯著增加。
三、血清酶測定
①轉氨酶 谷丙轉氨酶(ALT)及穀草轉氨酶(AST)在肝炎潛伏期、發病初期及隱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於早期診斷。
②其它酶
γ-谷氨醯轉肽酶(γ-GT)可輕度升高。
四、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脂酶測定 重症肝炎患者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脂酶均可明顯下降,提示預後不良。
五、血清蛋白質及氨基酸測定
①蛋白電泳γ-球蛋白(9~18%) 慢性活動性肝炎時常>26%,肝硬化時γ-球蛋白可>30%。
②血清蛋白電泳前白蛋白(由肝臟合成) 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達83~92%隨著病情的恢復而恢復正常。
③血漿支鏈氨基酸(BCAA)與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 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則反映肝實質功能障礙,對判斷重症肝炎的預後及考核支鏈氨基酸的療效有參考意義。
六、血清免疫學檢查
①甲型肝炎 測定抗HAV-IgM對甲型肝炎有早期診斷價值。
②乙型肝炎 HBV標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對判斷有無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義。HBV-DNA、DNA-P及PHSA受體測定,對確定乙型肝炎病人體內有無HBV復制有很大價值。高滴度抗HBc-IgM陽性有利於急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獲得HBsAg的前S1(Pre-S1)和前S2基因。用組織化學及固相放射免疫測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細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復制的肝組織中常含有HBsAg的前Sl和前S2。血清中可測定抗-前Sl和抗-前S2,前者於潛伏期即出現,後者在病毒復制終止前出現。故抗-前Sl陽性可作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診斷指標,抗-前S2可為肝炎恢復的指標。
③丙型肝炎常有賴排除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診斷,血清抗HCV-IgM陽性可確診。
④丁型肝炎的血清學診斷有賴於血清抗HDV-IgM陽性或HDAg或HDV cDNA雜交陽性;肝組織中HDAg陽性或HDV cDNA雜交陽性可確診。
⑤戊型肝炎確診有賴於血清抗HEV-IgM陽性或免疫電鏡在糞便中見到30~32nm病毒顆粒。
【並發症與後遺症】
肝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臟外,還可侵犯其他器官,如HBV標志可在腎、胰、骨髓、甲狀腺等組織中找到。常見並發症有關節炎(12~27%),腎小球腎炎(26.5%),結節性多動脈炎等。應用直接免疫熒光法及電鏡檢查,發現關節滑膜上有HBV顆粒。血清HBsAg持續陽性的膜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腎活檢腎小球組織中曾發現有HBcAg沉積。並發結節性多動脈炎者的病變血管壁上可見HBsAg、IgG、IgM、C3等組成的免疫復合物沉積。少見的並發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礙性貧血、多發性神經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視。少數患者可後遺肝炎後高膽紅素血症。
【預後】
急性甲型肝炎預後大多良好。急性乙型肝炎約15%左右轉變為慢性肝炎,其中約0.6%發生肝癌。丙型肝炎26~55%可轉為慢性。戊型肝炎則約10%轉為慢性肝炎,以遷延性居多。慢性活動性肝炎的預後較慢性遷延性肝炎為差。
慢性乙型肝炎與原發性肝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慢性肝病發生肝癌者較對照組高10.76倍。病理學檢查發現,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肝病理切片中,全部均伴有肝炎後肝硬化的改變,且多數是從慢性活動性肝炎發展而來。
【常規治療】
一、基礎治療 患者應絕對卧床休息,防止交叉及繼發感染。可注射丙種球蛋白、口服卡那黴素以控制腸道細菌的生長。
二、抗病毒葯物應用
三、免疫調節劑的應用:①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治療;②胸腺肽治療;③強力寧。
四、活躍微循環的葯物治療:莨菪類葯物和小劑量肝素、丹參等,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
http://..com/question/7932889.html
3. 梗阻性黃疸並發症
梗阻性黃疸並發症即梗阻性黃疸危害,膽汁在肝臟產生之後,膽道梗阻會引起梗阻性黃疸,若不能及時排出,膽色素壓力升高之後會引起轉氨酶迅速增高。
部分梗阻性黃疸與膽管結石有關,會引起梗阻性黃疸,若同時伴有細菌感染,引起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病情凶險,會出現高燒、寒戰,嚴重時出現休克、神志改變,此時需要搶救。所以出現梗阻性黃疸,特別是全身皮膚、鞏膜明顯黃染者,建議及時到專科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