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老年人 > 77歲老人百日紙怎麼處理

77歲老人百日紙怎麼處理

發布時間:2024-11-02 18:41:12

『壹』 人死之後有什麼講究請詳細說一下

送終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篤處於彌留之際,大都是情依依、意連連,思念兒女,牽掛親人。這時在家的兒女要日夜侍奉,不離左右,並要給在外的兒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兒女在接到此類電、信之後,都是歸心似箭,日夜兼程,望鄉哭奔,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一時見不上,不但老人不會瞑目,就連兒女也是終生遺憾,還會被人們指為不孝。有時說來也巧,一旦兒女進門,老人就「撒手歸天」一了。因此,兒女守護著父母去世,叫做「送終」。在這個時候,老人當著眾人面吩咐一些身後事,如「掌櫃的」誰當、事業的繼承、則產的處理、賬債的往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導等等,俗叫「托家事」。對老人臨終遺言,子女要一一應允,讓老人放心,即使死後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孫和親人守著他死去,俗以為這是難得的「善終」。老人病危,兒孫還在忙自己的活,必然會遭眾人的非議和親鄰的責罵。
人到病重沒指望的時候,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娘家來問病,這在當地是必行的禮節,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不然,人亡之後,突然去請他們督喪,他們是會借故刁難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請而不到,這時,惟一的辦法就是孝子長跪在門外,叩頭回話,求得同情和諒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喪儀條件要盡量滿足。因為,當地風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鬧了別扭,喪事就無法順利辦理。
穿衣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盥洗、整容。咽氣之前必須把壽衣(俗稱「老衣」)穿上,一則死後不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著光著身子走了,到了陰間還是無衣。壽衣大都是及早准備好的。當地習俗,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制,取「功德潤澤」後人之意。壽衣袖子講長,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後輩兒孫就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上,要穿單不穿雙,是避免凶事成雙的意思;在壽衣布料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怕有一個「邪」字,後輩人搞邪門歪道;特別忌穿皮革,因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來世變成畜生;可以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壽衣不能用紐子,只能用布帶,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後代出「逆子」。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壽衣里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後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壽衣上綴個白布條,以示在陰間也要為父母制服。除了公務人員之外,現在民間老人壽衣的樣子,多數仍沿襲清朝、民國時期長袍短褂的款式,可見封建習慣的頑固性。
人剛咽氣,趕緊要把預備好的「噙口錢」放人口內,「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幣,穿上紅線,放人死者口內後,把紅線另一段拴在壽衣布帶上,防止溜入腹內,待盛殮時揪掉紅線。
關於往死者嘴裡放「噙口錢」的事,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把錢稱為「寶」,把錢放進死者嘴裡叫「口中含寶」,寓吉祥之意;二是說人辛勞一生,不管貽留多少,「噙口錢」是最後帶走的「落頭」;三是說人死了就變成了「鬼」,「鬼」還要投胎再脫生,再變成人,有了「噙口錢」,來世不受窮。 有的在人死之後,還要給手裡攥塊饃饃,意味著在黃泉路上有飯吃,不挨餓,來生再世也不缺口糧。
停床
當病人換上壽衣之後,就應當將其從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來,作為臨死者最後告別人世的正式場所,親人們都守候其左右,讓其安詳地離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壽終正寢」。
屍體停放在兩條長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鋪上穀草,穀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俗叫「隱身草」。為什麼要鋪「隱身草」?過去傳說,人死後「魂」就離開了身體,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只覺得很輕松,就到處遊玩。為了使他玩得愉快,暫時不讓他看到自己的遺體,就用這些穀草隱藏起來。另一種說法是,人死後兩天以內鬼魂還不讓進「陰曹地府」,在陰間也不能胡游亂逛,又不能附體,所以要鋪上「隱身草」讓他暫時藏身。人死後,要把他的身體捋順好,使他仰面朝天躺著,用一張輕薄的黃表紙或白紙把臉蓋上,俗叫「苫臉紙」。人死後為什麼要用紙苫臉,說法不一。一說是因為人死後臉色會變得難看,親人們一看見他的面容,未免有些傷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臉紙」遮住;一說是觀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氣出紙動,還可搶救復生;一說是遮擋塵土,防止噪音,有讓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紙把臉蓋上。因此,人們非常忌諱活人用紙蓋臉,怕惹來不祥。

屍體入殮前,腳脖上套根繩圈,俗叫「絆腳繩」。傳說,「停屍」期間,如果遇上打雷閃電或貓從身上跳過,死人會突然站起來,碰上什麼東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丟手」,非常嚇人。所以,要用麻繩絆上,到盛殮蓋棺時再解去。

屍體停上屍床,床腳拴一隻白公雞,謂之「看喪雞」。「看喪雞」要一直拴到出殯。據說是為了防止貓、鼠、蟲豸嚙屍。「看喪雞」只能在集市上賣掉,喪家不能殺食。俗以為雞是為老人守過喪的,殺之不祥。

當地習俗只要病人還有一絲氣,絕對是不能動哭聲的,認為哭不吉利。只能在屍體擺放停當後,全家舉哀,放聲慟哭,用瓦盆作紙盆,燒上第一把紙,許多地方叫燒「倒頭紙」,當地俗稱「引路紙」。人們認為燒紙就是給死者送錢,好讓死者帶上「盤纏」安然上路。

喪儀以及祭奠先人要燒紙的習俗是怎樣來的?傳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天下轟動,名利雙收。蔡倫的嫂子見了眼紅,逼使蔡倫的哥哥蔡莫學造紙,蔡莫未得要領就背著弟弟自己造起紙來,造出的紙又黑又粗,無人來買,堆積滿屋。蔡倫的嫂子深感內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氣之下,就在妻子靈前燒起紙來,燒著燒著聽見妻子在棺材裡喊:「開門,開開門!』人們打開棺蓋,蔡莫妻子坐了起來,嘴裡還叨咕說:「陽間有錢通四海,陰間用紙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還肯放我回來。」後來逢人便說,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閻王殿,閻王讓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燒了紙,送了錢,小鬼們就爭搶起來,他們拿到了錢,就把我從地獄中放回來了。這樣,蔡莫造的紙能在陰間當錢使的消息很快傳開,原來堆積如山的紙就被搶購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為了賣紙,特意裝死,也沒深怪於她。由此,喪家燒紙的習俗就流傳下來,至今民間喪祭燒的還是較黑的粗糙紙,俗稱「斗底紙」、「升底紙」。

當地喪祭燒的紙有兩種:一種是叫「燒紙」,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塊粗紙,燒前用硬幣或紙幣在紙上拓一下,俗叫「打紙」,示意過版成「錢」,俗以為紙不用錢幣拓,在陰間就不能當「錢」用;另一種叫「陰票」,過去是木版拓印的鈔票狀的「紙錢」,上有「冥國銀行」字樣,面額仟、萬、億圓不等。燒這兩種紙,都是為了給死者送「錢」。

報喪

死者遺體停床之後,就要很快請來「陰陽」先生按死者咽氣的時辰推定「出殃』時間、來客開吊、出殯埋葬、「過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體日子,並把這些日辰用白紙開列出來,貼在牆上,喪祭儀禮按此如期進行。與此同時,請來「家門父子」頭面人物在一起商議喪事怎樣辦理,請「總管」,叫「知客」,定廚師,約吹手,開始籌辦喪事。由總管統籌安排,指揮動作,事主只是出錢出物當孝子。

喪儀諸事商定後,首先派人去舅家(男喪)或娘家(女喪)報喪,請他們來看死亡是否正常,兒女是否都在,壽材壽衣是否完備,喪儀規格是否妥當。娘、舅家人來了,孝子在門前跪齊,嚎哭迎接。他們看了死者遺容後,若無異議,喪事才能按原定計劃進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親等等,則由「家門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頭上門報喪,告知他們何時祭弔、何時埋葬,好讓他們如期前來弔唁。當地習俗人死後前兩日不穿白戴孝,俗稱「黑頭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報喪只能隔崖或隔牆喊,不能直入其門,俗以為「黑頭孝子」進門多有「沖撞」,會給主家帶來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螞很多,俗以為是「黑頭孝子沖的結果」。

「五服」以外的鄰里鄉黨及族人,聞得噩耗後,便主動拿上香、紙前來燒紙弔唁與死者告別,謂之「送紙」,「送紙」的人多,就證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緣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盡快埋葬。因此,打墓是喪事中第一件要緊的事。當地人歷來特別相信「風水」、「脈氣」,認為祖先理在「藏龍卧虎」的「風水寶地」,後輩兒孫就可以陞官發財,福祿並臻,人丁興旺,奕世不衰。富貴的說是「墳里『脈氣』好」,貧賤的說是「墳里沒出下」,把後人的際運歸結於前人墳墓風水的好壞。所以,人們在墓址的選擇上非常慎重和認真。

人死後,由長男主孝陪同陰陽先生拿.上羅盤、戒尺、繩丈、木橛、钁頭等同到預定的墳地。根據八卦的來龍去脈、相生相剋之理,參照八卦太極圖、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斷善惡吉凶,選擇「風水」好的「山向」,勾畫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還要兼顧後來,夫妻並埋兒子為父母「掛腳」等事宜。如果葬於祖塋(俗叫「老墳」),穴位就好定,因為原先都是測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塋,那就需要用八卦羅盤反復測看、劃線定位,同時插上五色旗子,擺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瑩禮,當地把這種儀式簡稱「成塋」。解放後,墳地統一規劃,大田中的墳頭多被平毀,普遍實行了公墓制,塋地選擇的陋習已被破除,但「墓穴」請「陰陽」先生勘測定位的習俗仍在延續。

「陰陽」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後,還要選擇黃道吉日才能破土動工。

過去,動土時,孝子還要燒香表、行大禮,祈神保佑,也就是為老人修陰宅的「奠基禮」。當地埋人的墓穴從構造上分兩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約7.5尺至8尺左右,寬約4尺左右;二是「穿堂窯子」,在「明庭子」底部大頭一端,挖一個大小能放進棺材的土窯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過去當地土葬除了官紳,一般不用磚石。改革開放以來,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規格也隨之升級。現在,「穿堂窯子」大都用磚箍,俗稱「磚箍墓」。還有些人趁老人健在時,就箍好了墓。一則為老人去世後,有備不忙;二則讓老人看一看自己歿後的「居屋」,以表兒女孝心。

當地人「打墓」還有許多講究:一是「陰陽」先生定好的穴位、釘好的木橛、劃好的開挖線,任何人不得移動或修改。二是打墓時間的長短,以靈柩在家停放時間的長短來決定。自「吉日」破土動工後,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須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後。如果靈柩停放時間短,很緊迫,那打墓人就得風雨不避,日夜去干,絕不能誤了下葬時辰。三是打墓人都是親鄰相幫,一般不僱用。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盡力款待。過去,每當吃飯孝子都要「以跪伴食,無命不起,直至食終」。如果時間緊迫,飯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飯以食完不剩為好,萬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諱帶回家中。現在,孝子「以跪伴食」的習俗已廢止。但是,孝子必須每天去墓地給打墓的人敬煙倒茶,磕頭示敬,吃飯時要給打墓人敬酒,這是絕不可少的禮儀。

盛鹼

人死後三日內,若無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屍體抬進棺材裡,俗叫「盛殮」或「人殮」。「盛殮」時全體孝子參加,親鄰幫忙,必須有娘舅家人在場,或得到他們的允許,並由本族年長者主持,否則不能「盛殮」。

屍體入棺,要穩正屍位,整飾屍相,下鋪紅褥子,上蓋紅被單,也取後輩紅紅火火之意。屍體與棺壁之間,緊插用紙包裹的松柏鋸末、葉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動。安排就緒,方可蓋棺,俗叫「合龍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開。俗語說:「寧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所以,如果「盛殮」時,娘、舅家人未到,奔喪親人未至,「龍口」就不能合,棺蓋留個縫隙,等他們看了遺體之後,才能「合龍口」。

當地死人「人殮」還有個講究,就是舉屍入棺時,要由長子(承宗人)捧頭,其他人抬屍,小心翼翼地把屍體放入棺內。由於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響,長子「入鹼」捧頭,起靈摔「紙盆」,出殯領頭「扯纖」,以至以後的祭奠抱「牌位」、燒紙、酹酒,都是長子一人的事。只要長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

死者「入殮」後,孝子磕頭燒紙,痛哭舉哀。接著,請人書寫「銘族」,當地俗叫「主族」。所謂「主族」,就是在7尺長、2.5尺寬的紅綢或紅布上,寫出死者姓氏、名諱、評語等。生前有官職的還要在姓氏前加官銜,其評語叫「公評」,無官職的其評語叫「鄉評」,女的其評語叫「閨評」。下款還要把書寫人的官銜或學銜寫上,其姓名另用紅布或紅紙寫好貼上。「主旌」最好是請當地名人領銜寫,寫罷喪主必須恭謝,能請動名人,算是很有臉面的事。「主旌」雖然寫法不一,但一般如下:

為什麼要寫「主旌」?因為死者「入殮」後,其形貌已不可見,故用以書寫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標志。當地喪事有的將「主旌」掛在靈前,有的開吊日掛在庭院內,作為象徵,供客憑吊,以示對死者的敬重。「主旌』在下葬時,取掉題寫者姓名,展蓋於柩上,與死者一起埋葬。

設靈堂 「靈堂」是停屍、放柩、供人們祭奠及孝子守喪的地方。在廳堂正中掛一幅能遮蔽屍床或靈柩的大帳慢,帳慢正中書一大「奠」字,帳慢前空中懸吊剪有各種圖案的條形白紙「吊簾」,上書「嚴父(慈母)養育恩似海,兒孫未報終是憾」等悼語。帳慢前擺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帳慢處供奉標志死者靈柩的靈牌或遺像,桌上擺上茶飯、點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陳列香筒、香爐等祭器,同時點上白燭。桌前糊上白紙桌裙,放著白紙包裹的土蟹,供灑酹奠酒用,還要放上「紙盆」。供孝子燒紙和來客祭奠盛紙灰。桌子兩側鋪上穀草或麥草,供孝子守喪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門左右擺列「紙活」。這種「紙活」是由「紙活匠」用葦子、色紙扎糊而成,喪主掏錢購買。「紙活」的形式有:靈庭、過亭、冥兒、冥女、冥馬、仙鶴、祥鹿、鮮花、瑞草等等。還有「七星劍」、「十二件」等名堂。陳列多少根據喪家經濟狀況而取便。

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門上,在開弔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貼上白紙喪聯,當地流傳的「白事」聯語大體都是:「倚門人去三更月,泣杖兒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紅日落,思親常望白雲飛。」「三更月冷鵑猶泣,萬里雲空鶴自飛。」「白馬素車愁人夢,青天碧海悵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風明月何處尋。」「悲音難挽流雲駐,哭聲相隨野鶴飛。」「三徑寒松含露泣,半窗殘竹帶風號。」「旌飄戶外含孝意,韻滿堂前慟悲情」等哀輓死者的套語。但要注意的是在聯語上要區別男女,否則就會鬧出笑話。

總之,在靈堂和庭院布置上要營造一種白茫茫、凄慘慘的喪事氣氛。

出子

人死後第三日早八九點鍾左右,是當地約定俗成的「出子」日辰。「出子」就是「出門告」、「出報訃(訃聞)」。當地也叫「成服」。叫「出子」是因為有顯示子孫多少的意思。「出子」是喪儀中絕不可缺、嚴肅而隆重的一環。「出報訃」的實際用意在於向社會公開宣告喪事。另有一種迷信的說法是,不「出報訃」,亡人還自不知死,出了「報訃」,亡人才知道在陽世的壽命終結。「報訃」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內的子、侄、孫寫在紙上(不上女性),貼在一個長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門外,供人們觀看和了解。寫「報訃」在民間至關重要,若是死者無子,也無既定的繼承人,「出子」時必須臨時在侄輩中選一人作為承宗子寫在「報訃」上,寫了誰,誰就有「合法」的財產繼承權。「期服」、「大功」、「小功」等項下,應寫誰,誰在前,誰在後,誰遠誰近,都要慎重對待,絕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內、孝子之間會打架鬧事,弄得喪事混亂,家族不睦。「報訃」由陰陽先生書寫,格式不盡一致,一般寫法如下:

訃聞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殞滅,禍延顯考X府君諱XX(女性則寫:顯妣X府X孺人)。距生於XX年XX月XX日,不幸於XX年XX月XX日因積勞成疾,在本宅壽終正寢,享年X十又X歲,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絕,親視含殮,停柩在堂,尊禮成服,承嚴(慈)命茲定於X月X日開奠,X月X日X時扶靈柩安葬X處哀此訃聞。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

齊衰期服孫XXX泣血稽首

齊衰五月曾孫XXX技淚稽首

小功服侄XXX拭淚稽首

麻服侄孫XXX拭淚稽首

所謂「成服」,就是在「出子」時,全體孝子穿白戴孝(詳見第二章第五節),拄起哭喪棍(俗稱「哭棍」,即柳枝纏上牙狀的白紙條,),滿院一片白。「孝服」的縫制沒有成規,一般除了給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縫「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門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備,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後,就要在靈前跪草守喪,接應來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殯。孝子特別是親生子女在守喪期間,按舊禮要求,不洗臉,不剃頭,鞍著鞋,不坐凳,不吸煙,見人低頭,不食葷腥,寢苫枕塊,更不得亂開玩笑,嬉皮笑臉;女子不可塗脂抹粉。這種舊禮,現在多已廢止,但守喪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襲。

「出子」時,所有孝子要到齊,娘舅家人要在場,女婿、外甥及至親也要參加。吹著嗩吶,奏起鼓樂,全體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後,由長子懷抱「報訃」領頭,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隨後,排成一串,哭奔大門以外,把「報訃」放在顯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燒紙磕頭,再返回靈前燒紙獻飯。「出子」時孝子越多,陣容越龐大就越體面,人們藉此來顯示死者兒孫滿堂,家族人多勢眾,所以,民間對「出子」的禮儀非常重視。

請主

實際上是請「陪客」,但當地人卻叫「請主」。就是在開弔祭奠的前一日下午,把「五服』之內先於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靈」請回來,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禮。男死請「兄、弟」,女死請「妯娌」,男女不能混請。「請主」時,前有鼓樂吹打,孝子列隊跟隨。請誰,誰的長子抱其「牌位」領頭燒紙,墳頭在的在墳上燒,墳頭平了的在十字路口燒紙。吹吹打打,滿坳轉悠,也有向村鄰宣告第二天開弔祭奠的意思。「請」完回到自家大門上,早有女孝子跪成一片,嚎哭迎接,然後回到靈前,把所有「牌位」以新故者「靈牌」為中心,分左右、按長幼雁翅形擺放停當。接著磕頭燒紙、獻飯,好讓他(她)們一起「吃、喝」。

「請主」完了之後,女婿、外甥或兒子向死者獻羊,俗叫「領羊」(也有提前「領」的)。「領羊」就是把綿羯羊拉到靈前,贊禮者面向靈堂高喊:"x x獻羊者名字),給你領羊哩!」有人便把水灌入羊耳,灌後還說:「抖毛大領。」羊受冷水刺激全身抖動,就算是死者「領了」,拉出去宰殺作席場,第二天待客。為什麼給死者「領羊」?有的說是送給死者在陰間當馬騎的;有的說是讓死者食用的;有的說是讓死者馱錢的。人們各有自己的理解,沒有什麼定論。

開吊

一般在安葬前一日,設席待客祭奠。所謂「開吊」也有公開祭奠的意思。當地俗稱「來客」或簡稱「奠」、「吊」。此日來客最多,也是喪事的高潮。

當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燒紙,「執客」動手,在大門以外「出紙」。當地人把這種「紙」叫「大紙」,是由「紙活匠」用各種色紙(以白紙為主),鑿刻出金錢、花紋等圖案,用葦子作骨架,紮成亭台樓閣模樣,然後粘糊串連成筒狀長條形,外加紙質旗蟠飄帶,吊掛在兩丈左右的高桿上。其簡繁由喪家自定。「出紙」有揚幡招魂、招回死者靈魂享受祭奠的意思。

「出紙」畢,接著是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給亡靈獻飯。獻飯時,還要把喪事中殺了豬的豬頭都獻上。來客一看祭桌上的豬頭,就會知道過喪事殺了幾口豬。

當日,親朋鄰里陸續前來祭奠,喪家大門外設「禮桌」、「禮簿」,有人專門登記來客和禮品,俗叫「上禮」。凡有來客都鼓樂齊奏,熱情歡迎,有「知客」專職接客。客人先在「禮桌」「上禮」,再到靈前燒紙奠酒。禮品中若有「名人」題寫的匾幛之類,要在贊禮人的帶領下,樂隊前行,孝子列隊隨後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示尊重。近年來,喪事奏樂除了嗩吶以外,又引了西洋鼓號,就顯得更加壯觀、莊重、氣派。

來客祭奠多贈「燒紙」、貢香、台蠟、紙活、禮饃、現金(俗稱「奠儀」)等;至親也有送恭旌、靈條子(布料上面貼上悼詞)、輓聯的;還有敬獻花圈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後,雖然政府提倡「厚養薄葬」,「喪事簡辦」,但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喪事規模上有所升溫,攀比之勢蔓延。許多人以喪事匾、幛多為榮。不管誰死了,生前德業如何,「行情」送禮的人們都要湊在一起,請有「職銜」的人掛名題詞,製作匾、幛以示悼念和敬意,所以,匾、幛就有了濫、俗之嫌。

來客在靈前燒紙奠酒後,就有人散給他們「孝紗」,以作佩戴。接著由總管安排,知客招呼他(她)們人席就餐。不參加第二天早上「送埋」的一般親友,飯後即可向喪主告別離去。

祭禮

喪事應當過幾天,在當地沒有定則。一是根據「陰陽」先生推算選定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據喪家的籌備情況定;三是根據時令季節定,如盛夏就得快葬。因此,喪事過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過去,還有因「年命」不利,不宜動土或其他原因而厝柩待葬的習俗,就是把靈柩用土蟹砌埋起來存放,等待吉日吉時再過事埋葬。

當地喪事大體分為普通事、官賓事、加祭事三種類型。普通事無主官、土官、禮賓,有少數吹手吹奏嗩吶即可。不行「點主」禮,僅跪草守靈,燒紙奠酒,接待來客祭奠而已。官賓事樂隊龐大,禮節復雜,耗費極大,惟富有人家才能辦得起。要請有功名的主官一人,土官一人,禮賓四人,著舊式袍服,戴舊式禮帽。分別有祭墓誌銘、祭大木、行家祭禮(即「三獻禮」)、「點主」禮,還有墓前「祭後土」等等儀式。每舉行一項儀式都須鼓樂齊奏,呼叫贊禮,三拜九叩,讀文祭告。過去,有些喪家還請和尚、道人誦經「打醮」,超度亡靈。加祭事(也叫「追祭」)就是過去因家貧或其他原因,覺得父母葬禮不隆,後來兒孫發了財,選擇吉日另行祭奠;或是另擇「風水」改葬、遷墳(俗稱「翻埋」)。其形式可以按普通事過,也可以按官賓事過,主要是祭奠亡靈,緬懷老人生前對本人的恩德,宣讀哀詞祭文,為死者歌功頌德,為自己揚名誇富,也叫給老人「補心」。

那麼,什麼叫「點主」?

人死了以後,兒孫們就要為他(她)們製作、書寫牌位和靈牌,牌位用於後來祭祀供奉(有的坯子是提前製作的),父母牌位(柏木)放在一個木質帶套的座子里,俗叫「神主樓」。據說,源於《二十四孝》中「丁蘭刻水重行孝」的故事。靈牌是標志死者靈柩,並隨靈柩一起埋葬。特別禁忌靈牌和牌位放在一處或互相見面。

有的在牌位背面還簡要寫上死者生卒時間和行述。當地講究的是,「牌位」上書寫亡人姓氏名諱的一行字,必須取合「生老苦病死」五字中的「生」或「老」,「神主」的「主」字一定要落在這兩個字上,「生」字最吉,「老」字次之,就是說這一行字的字數必須是6或7、11、12、16、17字,余類推。

「點主」是官賓事中的一項儀式,其過程是這樣的:將「主官」事先安排在鄰居家中(假稱「公館」),孝子列隊由贊禮人帶領,鼓樂細吹細打,到「主官」門前樂奏三遍,「主官」出門行上路禮,事先安排人扮作「八抬大轎」狀,兩側舉著「肅靜迴避」牌和芭蕉扇、四面彩旗,鳴鑼開道,緩緩前行。作「主官」的文質彬彬、慢條斯理,孝子五步一叩,十步一拜,炮聲噼啪,鼓樂伴行,後面有一人燒紙,一人撒五穀雜糧和「紙錢」,叫做「打散錢」。十字路口要安排一名假扮的貧苦百姓攔轎「告狀」。回到靈前,樂人三次「報鼓」;廚師用一塊紅紙包一方塊豬肉獻給「主官」叫「獻印」,「主官」均給他們賞錢。廚師領賞之後還要說:「祝老爺高升再高升!」等吉利話,然後「點主」。因為牌位上或家譜、家影上,其他字均已寫妥,只有「神」字缺最後一豎,「主」字先不寫一點,行點「主」禮時,由「主官」用毛筆蘸上硃砂紅去完成。贊禮人拖長聲音高喊:「通一神!」「主官」便補寫「神」字一豎;接著高喊:「點一主!』,再補寫「主』,字一點,統稱「通神點主』,。「點主」後,一些人還讓「主官」給小孩印堂虱個紅點,以圖吉利。行「點主」禮的目的在於藉助「官威」點化亡靈,使其在陰間有體面、顯神通,更好地保枯後人。

以上一些迷信虛妄、故弄玄虛的繁文褥節,如今多已廢除,但悼念祭奠,磕頭燒紙,穿白戴孝仍是葬事的主體。

等等 太多了

『貳』 濟寧的春節習俗

水餃,放鞭炮,春聯,拜年,壓歲錢。

燒紙上墳,家裡擺去世老人的照片。

上班的領3倍工資,單位發過節費。。
傻子!
濟寧是運河民俗最集中的地方。當年慈燈寺門前有熱鬧的廟會,春天有城隍爺出巡,夏天汛期有迎送小龍王,呂洞賓誕辰時呂公堂煙火興旺,每年春節,龍燈、旱船、高蹺、秧歌、獅子舞,走街串巷,絡繹不絕,還有常年的漁鼓、相聲、快書、戲法、氣功、武術,各展絕技,熱鬧非凡。
這里,需要特別提到的是濟寧的小土山(現在的人民公園)。小土山位於濟寧舊城東南城牆腳下,這是當年疏浚運河時挖土堆成的大土堆,這里是濟寧傳統的公共游樂園,它在魯西南遠近聞名,其行業之眾,喧嚷之盛,毫不亞於北京天橋和南京夫子廟。
在這60多畝的地面上,建有「逢春」、 「書帶草亭」、「長春」、「同樂舞台」四個戲院;十幾家茶館里幾乎都設有書場,其中「四海春」、「玉仙亭」兩個茶館,則標榜『以武會友』,經常組織武術表演,供人觀賞。書場除了進入茶館之外,還有搭棚招租的,也有本錢較強的名家自己立棚的。
曲種繁多,有大鼓、揚琴、漁鼓、評詞、漁鼓墜、山東落子、木板小鼓、嶺兒調、平調、山東清音、三弦評調等十餘種,至於相聲、戲法(魔術)、武老二(現稱山東快書)以及對打、劈磚、舉重、摔跤、吞鐵球、賣大力丸的,只能撂地攤拉場子了。
三教九流各種下層行業會聚於小土山,唱賣估衣、熬膏葯、修表、拔牙、焊錫壺、補鍋、算命、指畫、擺棋局、點痣、修腳、抽簽子、抓彩、押寶、推牌九,吆五喝六人聲鼎沸。
臨近春節,小土山就更加擁擠喧鬧,各路人馬紛紛搶佔地盤,拉洋片的、走猴露頭(木偶)的、耍猴、玩熊的、套圈的都要爭個場子,更有賣玩具的;花槍、木刀、鬍子、劍、嘩拉棒錘、皮老鼠、獅子狗、泥娃娃、紙花、彩燈、年畫、風箏,把個小土山紮裹得五彩繽紛。還有賣琉璃蚌蚌、玻璃號、耍陀螺、仙鶴燈以及煙花爆竹等,把個小土山炒炸得像個水星子油鍋。舊時濟寧俗語說:「出了南門向東望,除了吃喝不上當」就是指的小土山。
這里百業匯聚,琳琅滿目,但假冒偽劣、使奸行騙也混跡其中,所以最實惠的還是飲食業。小土山的飲食大部分是低檔小吃,攤棚擁擠,小販穿梭,香氣四溢,令人饞涎欲滴。
攤棚里有饊子、麻花、鍋貼、菜盒子、火燒、蒸煎包,稀的有酸辣湯、豆腐腦、牛雜肝湯、餛飩、粥、羊肉湯,小酒店裡備有鹵味、雞雜、煮花生、五香花生仁、干蠶豆、面蠶豆、糟魚、豆腐乾等,更有挎籃挑擔的小販大聲吆喝:有糖球、瓜子、芝麻糕、蘭花豆、鮮青果、老蓮蓬等,至於瓜果桃梨、甜桿(甘蔗)、涼粉、汽水、炒螺螄則隨處可見了。濟寧小土山席棚、布幔摩肩接踵,土台木架參差擁擠,叫賣喝采甚囂塵上,這里凝聚了濟寧數百年風情。

孔子誕生至今2555年,他的後世子孫遍於海內外,據有關部門統計,現有400多萬人,在曲阜定居的有11萬人。
歷史上,孔子的嫡孫居住在曲阜孔府。宋朝時宋仁宗下令46代嫡孫孔宗願的封號由文宣公改為衍聖公,世襲罔替,並正式建造了衍聖公府(孔府)。衍聖公這一封號由46代孔宗願傳到77代孔德成,延續 了31代,歷時近千年

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的父親,76代衍聖公孔令貽幼年喪父,是獨子,沒有兄弟姐妹,5歲襲封爵位,1919年去世,享年48歲。

孔令貽有二女一子,即77代嫡孫:長女孔德齊(早年去世);次女孔德懋,現在北京;子孔德成,現在台灣,均是一母所生。孔德成是遺腹子,出生百日即襲封爵位。孔德成和其胞姐孔德懋在孔府一起生活,上家學讀書,在孔府長大。孔德懋出嫁北京,「七七事變」前夕孔德成遠赴重慶。

從孔子到孔德成,77代嫡孫中,只有三代離開故鄉曲阜。一是第8代孔鮒,當聽說秦始皇焚書坑儒要來曲阜時,他連夜將祖傳經書藏於夾皮牆內,隻身去嵩山投奔陳勝起義軍,被尊為軍師。以後因病死在軍中。二是第48代孔端友奉命隨北宋皇帝南遷,定居浙江衢州。金朝金太宗封仍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為衍聖公,由此分為南北兩宗100多年。

元朝統一中國後,元世祖認為只應有一個衍聖公,南宗的孔洙讓爵位給北宗的孔治。以後改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400多年。三是第77代孔德成,國難當頭,不被敵人所用,離開了千年祖業和故土輾轉到後方,路經武漢時,即在報上發表了《抗日宣言》。抗日勝利後,孔德成隨當時的中央政府由重慶遷都南京,接胞姐孔德懋及其子女到南京官邸共同生活,後因時局變遷,又兩岸相隔數十年。終於天遂人願,姐弟得以團聚。

孔子後世一律都要按照字輩取名,否則不準入家譜。字輩的字先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欽定10字,以後崇禎皇帝又欽定10個字,清朝乾隆皇帝又欽定10個字,民國時期,76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續定20個字,報經北洋政府批准,由北洋政府下令各省縣將這50個字布告周知。即:(從56代至105代的字輩)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朝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緒世昌

由此,盡管孔子後裔人數眾多,相互不認識,但只要根據名字,就可以從大的方面確定輩分。孔子後代繁衍年代久遠,支脈繁多,但都和孔府有血緣關系,孔氏家族如一棵參天大樹。孔府是孔子後世嫡系長孫即衍聖公居住的地方,他就是這棵大樹的主幹。而歷代衍聖公的弟弟長大後,按照孔府規矩是要分出另過的,隨著他們子孫的繁衍也就像這棵大樹上生出的許多分支。要了解這支的始祖是誰?是在哪一代分出的?以及世系如何發展?這些在《孔子世家譜》上皆有據可查。《孔子世家譜》兩千五百年譜系不亂,支脈清楚,實為舉世珍寶。

『叄』 關於林尚沃

林尚沃,生於1779年即正祖3年,卒於1855已卯年,享年77歲,堪稱長壽。關於林尚沃之死,世人所知不多,據說是在初秋季節。

一天午休,在夢里,他看到曾親密愛戀後又狠心與之分手的松伊乘著白鸛悠然地飛上了天空。從那時起,林尚沃的身體便開始急劇衰弱。以前他還喜歡種種菜、干點農活,此後由於行動不便,戶外活動基本就停止,大部分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終於,在一個涼爽的秋日,他讓下人們打來滿滿一盆水,沒有要下人們攙扶,自己洗漱完畢,然後又讓下人拿來鏡子,獃獃地看著鏡中自己的臉龐。「喂,稼圃,」林尚沃盯著鏡中自己的面容,自言自語。兩旁的人都以為他是看到了虛幻的東西,但並非如此。他只是在對著鏡中自己的面容自言自語:「這一生,你真是受苦了。」林尚沃是在對著自己借用一生、行將蟬脫而去的軀殼自言自語。然後,他讓朴鍾一拿來筆墨紙硯,自己站起身來,濃墨飽蘸,用盡平生之力揮毫寫道:

死死生生生復死,

積金候死愚何甚。

幾為閑名誤一身,

脫人傀儡上蒼蒼。

臨終偈是做了一輩子修道士的高僧們臨終前吟出的偈頌。從這個意義講,林尚沃的絕筆詩作可以稱做他的臨終偈。作為商人,林尚沃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朝鮮甲富,但他懂得「積金候死」的愚昧,懂得取得巨大成就卻搞垮身體的幼稚,就此而言,他是一個純粹的修道士,他最終完成了石崇大師對他的期望,修成商佛。

寫罷這首詩,林尚沃又給朴鍾一留了幾句話,這就是他的遺言。林尚沃留給朴鍾一的遺言內容,沒有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不過有一點很清楚,他死後沒給子孫們留下一點遺產。

林尚沃是一個有修養的哲人,他能夠看穿「權無十年盛,花無百日紅」,知道「富貴不過三代」的道理。事實上,古今中外保持富過三代以上的門戶是絕無僅有的。這正和林尚沃「財上平如水」的哲學如出一轍。無論多少財產,無論怎樣富裕,都不可能世襲三代,這就是天道。

財富和利益不能永遠佔有,這就是潮流。因此,如果給子孫們留下財產,他們將變得懶惰、無能,這將對他們造成傷害。平時,林尚沃教育他的子孫「財物是招禍之門,遺產是斬身之刀」。林尚沃一生有幾個孩子不得而知,《義州邑志》中記載:「林尚沃有兩胞弟,一子,早歿。」林尚沃兩個弟弟夭折的事情在《稼圃集》便有記載,如果說兒子中也有一個早逝的話,那說明林尚沃應該還有子孫留存於後世。

但不管怎樣,林尚沃的萬貫家財並沒有傳給子孫。他把土地分為若干份,編入宮庄土。所謂「宮庄土」,就是屬於嬪妃或王子宮院的土地。從《稼圃集》的有關記載中可以看出,林尚沃的大片土地並不屬於他的後世子孫,而是與屬於驛站或駐軍的驛屯田一樣為國家所有。這是因為林尚沃並不想讓後世子孫能長久地擁有財產,而是將自己的財產徹底歸還於社會。

那天夜裡,林尚沃停止了呼吸。一大早,下人到林尚沃的房前給林尚沃請安,但林尚沃的房間里沒有一絲動靜。以往,即使在林尚沃身體很虛弱的情況下,下人們來請早安,他也會大聲回答。見屋裡沒有一絲動靜,下人非常驚惶地跑去將朴鍾一叫來。朴鍾一趕忙跑到林尚沃床前,只見林尚沃安祥地躺在床上,就像一個熟睡的人。朴鍾一輕輕地搖了搖他,不小心摸到了林尚沃的手,他的手上雖然還留有餘溫,但體溫已在漸漸退去。林尚沃手中握著一把摺扇,彷彿前一秒鍾前還曾扇過一樣。朴鍾一清楚地知道這把摺扇意味著什麼。

林尚沃很早以前就將其父的墳墓移葬到了白馬山城三鳳山東北角上的一個山坡上了,他把這里定為埋葬祖先的先塋,同時也在山上為自己准備了墓穴。林尚沃把自己安葬在「用幾個椽木紮成的、每天早晚可以仰望先親墓穴的祠堂」前面的空地上。佛教要求人們達到一種「空手而來,空手而去」的境界,林尚沃正像他在詩中所描繪的那樣,是個隻身來去的歌者,「空手而來,空手而去」,拋棄了人間的世俗了赤手升天。

《商業之道》。

金正喜這幅《商業之道》縱使價值連城,也比不上那盞破碎的戒盈杯。

戒盈杯由當時名匠禹明玉製作,是一個曾深陷酒色後又幡然醒悟的回頭浪子畢其全身精氣打造的神器。一個小小的酒杯使韓國誕生了偉人林尚沃,又使林尚沃明白「人真正的慾望不是滿足而是自足」, 戒盈杯,其精髓在於正確把握慾望之度。這正是現代人所缺少的。戒盈杯是「宥坐之器」,是它成就了一代貿易大王林尚沃。人的內心如果充滿了名利、金錢、權勢的慾望終究會跌倒,戒盈杯,昭示了「滿遭損,謙受益」的真諦一直鞭策著林尚沃。如果能領悟戒盈杯的深刻含義,如果戒盈杯的喻義能浸潤到雲集於此的人們的心田,如果戒盈杯的精神能夠感化那些享受權勢的政客、享受金錢的商人、享受名譽的名流……

秋史在為林尚沃作這幅《商業之道》時是癸丑年,也就是1853年春。林尚沃卒於1855年,這是在林尚沃去世前兩年的事情。當時秋史已是一位67歲的老人。秋史寓居奉恩寺時已病入膏肓。奉恩寺至今還留有秋史的絕筆「板殿」二字,這是秋史臨終前幾天寫的匾額,落款是「七十老果病中作」。從這個落款不難看出,秋史在給林尚沃作這幅《商業之道》時正遭受病痛的折磨。秋史病故於林尚沃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哲宗7年即1856年10月10日,享年70歲。由此可見,秋史為林尚沃而作的《商業之道》多半是他的最後一幅畫作。秋史為林尚沃所作的這幅遺作堪稱傑作中的傑作。畫面上有遠山、流水和田園,還有一位駝背的老人在菜田裡勞作。作者運用惜墨如金的澀筆

手法,極盡簡約之能事,通過神來之筆讓人物與自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一幅僅憑寥寥數筆、幾根簡單的線條一蹴而就的寫意畫。盡管它只是一幅畫,但從畫的總體來看,流動著一種無法形容的高雅意境,猶如鬼斧神工。

畫的右上角題寫了這幅畫的畫旨。在田園里勞作的老人就是林尚沃,他是這幅畫的主人公,這在題跋中已有註明。

商業之道

《史記》太史公雲:『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此言有理,然非僅富而仁義附焉也,與其曰人富,莫若言循人道方使仁義附之,蓋可謂商業之道。

稼圃平生積富,終富甲朝鮮八道。所謂稼圃經商,如孔子雲『非逐利而求義也』,故其乃平生重道之君。經識『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之利理,故優於人而非優於財。

雖終生積財,而不拘一物;竭生平勞作,實無為之人;盡終身蓄金,仍侍蔬不綴,可謂一老菜農也,故稱其商佛,於此何樂而不為,乃幸事。」文章結尾的落款是「老果老人書」。

秋史以「寸鐵殺人」般精練的詞句深刻地概括了林尚沃的一生。對於生活在今天的人來說,秋史為林尚沃所作的名篇無疑是一篇無時無刻不在告誡著我輩的「獅吼」,但又有幾人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他借用孔子之言教誨現代人「非逐利而求義也」,但又有幾人能將秋史的良言銘記在心呢?林尚沃終生斂財無數,卻千金散盡,復歸農事,悟「商道」而成佛,達到了「商佛」的境界。秋史借林尚沃的生平提醒現代人,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愉悅,但又能有幾人能領悟秋史的箴言呢?

『肆』 歷史上最長壽的人是誰

李慶遠 (1677-1933),壽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醫葯學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

在他100歲時曾因在中醫中葯方面的傑出成就獲政府的特別獎勵,在他200歲時,仍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李慶遠一生娶過24個妻子,子孫滿堂。

1933年活了256歲的李慶遠與世長辭,他先後共有24位妻子,180位後人。當時的紐約時報與時代雜志都做了報道。按照這個年代推算,他應該生於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後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九代至民國,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

(4)77歲老人百日紙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長期服用黑豆、馬齒莧、芹菜、金銀花、山楂、綠茶、海藻、菊花等,其命名為「百草長生方」,以保持人體三通,血通、尿通、便通」

這就是李慶遠留給後人長壽的秘訣指引。他始終認為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和「三通」是長壽所必須的。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這就是李慶遠留給後人長壽的秘訣指引。他的飲食主要以米飯和少量的葡萄酒為主。

茶的養生及葯用已載入《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而花枝茶具體出處不詳,史料記載應出自湖北;《本草綱目》記載決明子具有清熱瀉火、明目的功效;荷葉具有消炎、利尿的功效;羅漢果具有潤腸通便、清咽潤肺的功效。

閱讀全文

與77歲老人百日紙怎麼處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60歲翡翠 瀏覽:372
庫爾勒有哪幾家養老院 瀏覽:856
徐州退休工資何時補發 瀏覽:50
上海農村養老退休金有多少錢 瀏覽:247
重陽節慰問敬老院通知 瀏覽:317
什麼才是養生圖片 瀏覽:484
國壽松柏養老金保險能拿多少退休金6 瀏覽:874
退休年齡按身份證還是參加工作檔案 瀏覽:745
高郵個人交養老保險每月需要交多少 瀏覽:441
老年人嘴巴抖動怎麼治 瀏覽:364
50歲香港女模羅霖圖片 瀏覽:407
百歲老人會客廳如何布置 瀏覽:759
社保買夠十五後每月有多少養老金 瀏覽:290
老人天天只吃稀飯能活多久 瀏覽:310
60歲以上男人和小三怎麼最愛 瀏覽:121
養老保險出錯了怎麼辦 瀏覽:786
通化農村養老保險 瀏覽:137
雞老人家能吃嗎 瀏覽:992
孩子不孝順還能一直付出嗎 瀏覽:767
敬老院給學生意見 瀏覽: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