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人帶娃該支付老人費用嗎
老父親主動幫忙照顧孫子,兒子寫下協議,承諾每月支付300元的撫養費,即構成了法律上的要約關系,因此兒子需要向老人支付費用。
日前,據媒體報道,濟南一老人向孩子父母索要「帶孫費」,年邁的父親主動幫忙照顧孫子,兒子寫下協議承諾每月支付300元的撫養費,卻遲遲不兌現,更是找各種理由推脫不支付,父親多次催促無果,一怒之下起 訴了親生兒子。法院予以支持。
我認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以上新聞中,兒子應及時足額向老人支付撫養費,更要對此事進行反思。其實,老人要討回的不只是撫養費,更主要是兒子對老人的承諾與應有的責任與擔當;同時,我認為最好讓孩子在父母身邊成長,老人的愛抵不上父母的陪伴,不能使孩子在最需要父母的成長階段缺失愛,因為陪伴是對孩子最長情的告白。
2. 老人帶自己的孫子很累,做兒女的該給錢「表示」嗎
當然應該給了!你的父母又不是你的傭人,你在外面雇一個專職看孩子的,然後不給人家錢,你看人家干不幹,別打著親情牌來壓榨老人,老人把你養大就已經很辛苦了。
你看看你在外面隨便找一個僱工來,看看是不是能有自家老人這么盡心竭力?現在老人幫你帶孩子還是老人的不對了?你可是要點臉吧!
要我說,該給老人錢,還不能少給,這樣老人也會心甘情願繼續帶孩子,你也能落得個安心,孩子也能更好的成長。
3. 老人幫帶孩子要不要支付工資
這個看具體情況的,不能一概而論,以下僅供參考:
給錢父母,那是尊重他們的付出
父母幫帶孩子該不該支付「工資」?阿劍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句話,在這里也適用。「父母從農村來,他們本來在田間勞作,雖掙不了大錢但也能吃飽喝足,他們放下手裡的活過來帶小孩,理應給他們應當得的部分;城裡的父母,可能有退休金,也會覺得過來帶孫輩是一種延續的幸福,但一樣要給他們錢,這是尊重他們的付出;如果父母不能來帶孩子,還不照樣得花錢請保姆?這錢給別人還不如給父母。假如我以後幫女兒帶小孩,他們夫妻倆按時給我工資,別提多高興了。」
市民張女士說:「婆婆一直幫帶孩子,我們心裡很感激,沒有她我們真不知該怎麼辦。這幾年負擔重,每月給婆婆的零花錢不多,但是不論多少,一定得給一些,來自農村的老人,不幹活了就沒收入,心裡沒安全感,就算兒女都很孝順。從另一個角度,要想孩子做一個感恩的人,我們自己一定要學會感恩。將來自己也要當婆婆的,為了以後兒子媳婦對長輩好,現在就要給兒子樹立榜樣!」
「既然負擔得起,就給吧;負擔不起,那就另說。再說,給父母一點錢,沒啥不對的。」市民陳先生說,不管是哪一方的父母,老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也有他們自己的生活開支。老人幫帶孩子,那是心疼自己的子女,因此適當補貼一點,父母也會很開心的。其實,子女如果真的有困難,父母怎會視而不見呢?
給錢父母,應該但不是「工資」而是心意
市民吳先生說,很多父母幫兒子媳婦帶孩子,那是出於親情,含飴弄孫,老人也樂在其中。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自家人說付工資就太見外了。錢肯定要給,但不叫工資,那是心意!
張女士也贊同此說,錢應該給,那是對父母感恩的一種方式。「但不贊成工資這個說法,這么一個冷冰冰的詞語,肯定會引起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隔閡和矛盾。」張女士說,每家每戶的情況不盡相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如果父母經濟條件較好,那麼對父母要懷有感恩之心,要關心體貼他們,再辛苦再勞累,父母也覺得安慰了;如果父母經濟條件不好,現在又幫子女帶孩子,那麼不但要懷有感激之情、要關心體貼,還應該適當給父母一些金錢上的補貼,這不叫付工資,是為了父母手頭寬裕些,可以讓他們有一些自由的開支,讓他們感受到辛苦付出有所得。
關於由此引發的婆媳矛盾,市民陳女士深有感觸地說:「想當年,婆婆幫帶孩子,我每月都給她一點錢。因為婆婆是家庭主婦,沒有工作收入,我給錢一是補貼家用,二是讓她也有屬於自己的零花錢。多年來我們的關系一直很好。
不要什麼都向錢看回報父母不一定要以工資的形式
老人幫帶孩子,子女想回報父母,一定要用錢來表達嗎?不少市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徐先生說,如果父母閑著,幫子女照看孩子也沒什麼問題,但子女回報父母不一定要以工資的形式來表達。其實很多父母也不缺那錢,只要平時多關心一下父母,逢年過節多陪陪父母,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多好。
帶著孫子在小區里玩耍的韋奶奶認為,父母為子女帶孩子,不是僱傭關系,而是親情關系,講工資太傷感情。當然,子女為了答謝父母,可以給父母一定的回報,但不僅僅是金錢方面的,還應該有感情的回報。感情回報怎樣表示,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在韋奶奶看來,不少老人帶孫輩,也是給自己找個樂趣,同時幫自己的子女減輕負擔。不要什麼都向錢看,尤其是親情,如果用金錢來衡量,那就不是親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