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老年人 > 老人哭鬧只有手機怎麼哄

老人哭鬧只有手機怎麼哄

發布時間:2024-09-22 06:40:01

1. 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

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

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很多人連孩子都是不願意讓老人抱的,在如今這個時代,似乎老人幫忙帶娃已經成了一種隱秘的潮流。很多年輕父母需要趁,把更多的精力花費在努力工作、掙錢養家和提升自我上,在育兒的時候難免會出現疏忽。下面是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

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1

第一種情況是有可能是老人抱孩子的姿勢,孩子不舒服,所以老人一抱孩子就會哭 第二種情況就是有可能是老人身上的味道,孩子不喜歡,所以老人一抱他就會哭 第三種情況就是孩子有可能是在認生也就是不認識的老人一抱她,她就會哭

現在的小孩,為何說不能讓家裡老人帶?

一、怕孩子受涼,穿得太多或夏天不開空調

世上有種冷叫奶奶覺得我冷。老人一般身子比較弱,所以常常比照自己給孩子穿衣服,豈不知小兒是純陽之體,新陳代謝旺盛,最怕捂。俗話說:「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而且孩子衣著過多,內熱從生,灼灼汗出,毛孔時時處於開放的狀態,易為風邪侵襲而發病,所以穿的越多的孩子反而越容易感冒咳嗽。還有夏天的時候老人身子弱怕涼不開空調,而這樣也很容易引起孩子中暑發燒的。

二、怕孩子出門調皮,宅在家裡

老人年紀大了,帶孩子出門,孩子亂跑老人跑不動,索性就帶著孩子在家看電視、玩玩具。如果孩子長期這樣,輕則由於孩子長期不鍛煉導致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重則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內向、怕生,長大後不善於和人交流溝通。

三、怕孩子餓著,追著喂飯

世上有種餓叫奶奶覺得我餓。孩子不好好吃飯,怕孩子餓著,經常滿屋子追著孩子喂飯。還是那句話,「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小兒日常進食量只要能滿足代謝需要,不能吃得過飽。傷食則積熱,熱則傷陰,故體內陰陽失調,病由之而生。另外,這種追著喂飯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的心理,不利於獨立性格的培養。

四、用零食哄孩子

孩子哭鬧時:只要你別哭,想吃什麼都給你買!

後果:

1、孩子一旦發現,哭鬧能夠吃到好吃的,就會用發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變得更加任性。

2、孩子吃垃圾零食,不僅對身體沒有好處,長期食用添加劑過多的零食還會影響大腦的發育。

3、吃零食影響孩子的食慾,到了正餐時間沒有胃口。

五、安慰孩子沒有原則

孩子撞到桌子摔倒了哇哇大哭,老人抱起孩子,「桌子撞到寶寶了,寶寶不哭,我來打桌子……。」這樣做會讓孩子不善於自我總結和糾正,容易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六、小心謹慎,限制多多

老人總擔心孩子受傷:不能動這個!不能碰那個!這樣做等於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讓孩子長大後缺乏創造力和想像力。

七、包辦孩子所有的事情

擔心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做好,什麼事情都自己代勞。這樣不利於孩子成長和獨立,容易讓孩子養成極度依賴的心理。

八、搬弄是非,總唱紅臉

媽媽不給你吃巧克力,我們偷偷給你吃一顆,你可不要告訴你媽媽!

後果:

1、破壞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不利於日後的教導和親子關系。

2、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學會撒謊。

3、老人如果經常在孩子面前搬弄是非,說三道四,時間久了,孩子也會學會背後「抵毀」別人,影響他以後的為人處世。

九、溺愛孩子

老人絕大部分都是比較溺愛孩子的,因為孩子在老人這里要啥有啥,什麼事情都是有求必應,再加上相處的日子久了,孩子自然和老人親了。結果,等到孩子要上幼兒園了,父母接管過來的時候,發現孩子身上哪哪都是缺點。

心想著一定要一點一點糾正過來,好好給孩子立立規矩。可孩子寵溺慣了,再加上和父母相處的少,感情自然比較淡,你再一嚴格管教,孩子不樂意了,更加覺得自己的爸媽不親了。

十、迷信害人

孩子發燒是因為孩子被嚇到了,喝點符水就好了!孩子高燒不退,是家裡的祖先們喜歡孩子,給祖先們做場法事,孩子就好了!這樣的後果有時候很嚴重,新聞上經常看因為這個耽誤孩子病情最後孩子不幸夭折。

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2

為何孩子不願讓老人帶?老人帶娃或出現六個問題,想明白了再決定

前不久,婆家的哥哥的女兒和婆婆准備來我們家,說是放暑假了,帶她出來轉悠轉悠。我當時就一口答應了。家裡多個小孩,家庭氛圍會活躍一些,婆婆在我們這也沒有那麼無聊了,反正,小孩在老家也沒地方去。通過幾天的想處,發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婆婆對孫女過於寵愛,訓斥也非常直接。老人疼愛孩子也是真心的,對一個七歲的女孩,可以自己來解決穿衣、吃飯、洗漱問題。但是,每次吃飯時,婆婆總是給她喂飯,怎麼也不能理解,一個這么大的孩子,還這樣被伺候著。

而婆婆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孫女身上,她的言行不對時,就是一通訓斥,孩子本來正在專注於一件事,突然就分了心,女孩看起來很煩躁。孩子堅持要看電視,老人拗不過她,就讓她隨便看,想看多長時間就看多長時間。

對於這樣教養孩子,真是一臉的無奈,但又無可奈何。已經七歲的孩子,由於自控能力沒那麼強,習慣沒有定型,自控力也不強,還要大人的監督。婆婆的教育方式過於粗放,比如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看電視,該吃飯了,怎麼喊也不靈。

婆婆會直接上去把電斷了,自己去吃飯了。女孩帶著氣來吃飯,開始哭,有時候自己很委屈進房間反鎖不出來。有時候,居然拿著東西打奶奶,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還需要有人幫她穿衣、喂飯,不順心時,還罵人。

每當一件事出現時,先給人的感覺是不可思議,沉思孩子的教育問題。婆婆帶了孩子六年了,雖說每周回家,但是大多數時間都是陪在孩子身邊,照理講跟奶奶最有感情,事實上又不是這么回事。因此,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一定要引起父母、家人的重視。

說父母是孩子的老師,顯得有點俗氣,以後她會老師無數,但確實有其中的道理。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在有限的條件下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老人帶娃或許會發生這些

一、婆媳關系不和

在國內,很多父母和孩子是沒有界限感的。老人覺得生活在子女家裡就是自己家。兩代人的觀念易發生沖突,有時候一兩歲的小孩吃手,媳婦不樂意了,認為是婆婆沒有把孩子帶好,有時候再加上之前的小摩擦,就會控制不住情況,大吵一架。

兩代人很容易因生活習慣、教育孩子等問題,升級為婆媳之間的矛盾。因此,老人帶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得分割點在何處?不知何時該哄娃?何時不能由著孩子?對於孩子的教育,各杼己見,又互不相容。

二、教育孩子問題

寶媽與老人的教育觀念容易發生沖突,現在的孩子從小父母都開始教唐詩宋詞和簡單的英文。但是,老人覺得能解決孩子的溫飽、安全問題,就心滿意足了。老人與父母帶娃要分出側重點。父母上班時,可由老人負責看管,在家或外出參加戶外活動、

休息日,工作日的晚上,由父母來帶,家長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撫養全部交與老人。另外,年輕人要與老人互相體諒、包容、加強溝通,多給老人講現代教育理念,教育孩子採取相同的教養方式,以免父母一套,老人一套,孩子不知該聽誰的。

三、孩子飲食問題

老人也心疼孩子,經常會買零食給孩子吃,孩子有什麼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即使父母苦口婆心勸說的情況下,有時候,老人也會瞞著父母悄悄滿足寶寶,你說老人不說吧,他們也花錢了,也出力了,吵也不是,說也不是。

有位寶媽近來一直感覺很累,越長大越孤單,明明覺得自己學是個孩子,很快已經也為人母,生活的雜七雜八的煩心事接踵而來。女兒真的還太小,急一工作撇下她,錯過她這兩年成長最好的時期,會不會太自私,生了她卻沒有時間帶她,讓老人帶孩子,又心生愧疚。

老人帶娃溺愛孩子很潰見,表現在各個方面。衣服每天那兩套,每天吃的那兩種,各種溺愛事事滿足,感覺這叫縱容。她現在一天天的長大,她的思維、模仿能力、學習能力越來越強,脾氣也長了不少,我以後會不會因此而後悔。

有關專家強調,寶寶未滿三歲時,父母最好留在自己身邊,辛苦一些又有何妨!有的寶媽上班時擔心家裡的孩子,在家時又擔心公司,最後發現一個都沒顧全好。如果兩個選一個,我會全心全意去做,毫不猶豫地選擇女兒,因為女兒的這兩年一旦錯過就沒有了。

四、不給孩子規則

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會不斷學習育兒經驗,帶孩子去玩時,給其講好規則,如果違反規則會怎麼樣,即使孩子受罰後,也讓他明白父母是先禮後兵。而老人不會講這些,犯錯了就要受到懲罰或者縱容。

兩個老人帶孩子去游樂場玩耍,孩子一生氣就在地上打滾,臨走時號啕大哭不想走,被奶奶嚴厲訓斥,爺爺打了屁股。這就是老人帶孩子的一個弊端,事先不給孩子講規則,一出現問題,不是連哄帶騙,就是你看斥責動手。

五、老人溺愛孩子

老人帶孩子的弊端比較明顯,對孩子過於寵溺,無任何理由地寵愛孩子。有時教育批評孩子時,老人會不樂意,數落寶媽不對,大家都不開心。不讓老人帶,有時候又沒有時間,到家每天都是孩子臨睡覺的時間,孩子困了,就容易鬧脾氣,批評孩子吧,姥姥就不願意了,孩子哭,她也哭,我這么一個淚點低的人卻哭不出來,只有氣憤、震驚和無奈。

六、限制孩子發展

很多老人帶孩子,害怕發生磕磕碰碰,幾乎不離孩子左右,這樣限制了孩子探索外界的機會,缺乏冒險性,只要認為可能有危險的就要阻止和拒絕,總擔心孩子萬一受到傷害了,無法向其父母交差。

這或許與老人溺愛及個人年紀相關,年紀越大看孩子的體力不支。現在老人也開始玩智能手機了,一個爺爺坐那玩手機,他孫子跑開了,他都不知道,一個阿姨提醒他,才趕緊慌著去找了。

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3

老人帶孩子值得提倡嗎?不願老人幫忙帶娃的4個原因,很現實

年輕寶媽拒絕婆婆幫忙帶孩子,給出的理由讓人無法反駁

身為90後的楊女士,在去年成功晉級成為了一名寶媽。一家人都歡天喜地地迎接新生兒的到來。而婆婆在照顧楊女士做完月子之後,還自告奮勇地要留下來幫楊女士照看孩子。

但是楊女士卻拒絕了婆婆的幫助,這讓楊女士的家裡人十分不解。有人要把你照看孩子,這是一件多幸運的事情啊,這樣就不用把所有的育兒責任全都擔在自己的頭上了。

寶媽身上的負擔能夠減輕,帶孩子也沒有多累人,可為什麼要拒絕呢?

對此,楊女士解釋說:「網上的育兒專家都說,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的養育是最重要的。在媽媽身邊長大的孩子,他的安全感比較充足,而且和父母的關系也會更加緊密。如果在孩子最重要的這段時間,我將他交給別人照顧,這不僅僅是對孩子的不負責,我自己的良心上也過意不去。畢竟我是孩子的媽媽,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去教導好我的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在他最重要的時期缺少父母的陪伴。」

楊女士的一番話讓家裡人都沒法反駁,楊女士的婆婆也認為這一番話十分有道理,於是斷了自己要過來幫忙的念頭。

但是在回老家的時候,還是囑咐楊女士說如果自己忙不過來,一定不要自己強撐著,家裡的人隨便使喚,千萬不要客氣。

對於婆婆的這番話,楊女士十分感激。

在全家人都為自己的孩子著想的情況下,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夠擁有一個快樂無比的童年時光。

為什麼不提倡老人幫忙帶孩子呢?

父母沒有辦法體會到育兒責任的重要性

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我們把育兒這件事情的責任推到老人的頭上,這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而且這種行為會讓父母難一體會到育兒責任的重要性,不懂為人父母到底應該承擔什麼。

這種做法會讓年輕父母對育兒這件事情產生懈怠,不關注孩子的成長,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老一輩的育兒觀念可能比較落後

時代的變化是日新月異,不斷發展的,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一些在老一輩人眼中奉為真理的育兒觀念,在年輕一輩的父母眼中,已經十分落後了。

這種落後的育兒觀念,只會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變成絆腳石,阻礙孩子們健康發展。

如果老人的育兒觀念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在照顧孩子這件事情上還是由父母親自上手比較好。

孩子和父母的.感情難免會生疏

如果孩子長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在老人的照顧下成長起來。那麼孩子和父母的關系,難以避免地會出現生疏。

著名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說過,在孩子三歲之前,孩子再累也要親自帶,以免將來後悔。

孩子小的時候,正是需要父母溫暖與關愛的重要時期,如果這段時間父母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將來花費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難以彌補這個遺憾。

育兒觀念不一致,容易產生家庭矛盾

不提倡老人帶娃的原因之一,剩下老人在育兒的過程中對孩子出現溺愛、無底線的縱容等現象。

導致老人和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雙方的育兒觀念不一致,這樣容易產生家庭矛盾。

育兒觀念不一致帶來的後果,其實不僅僅是產生家庭矛盾這么簡單,他對孩子成長過程中性格特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有及其負面的影響。

父母自己帶孩子,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給予孩子愛、尊重和陪伴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在親自帶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給予孩子的愛、尊重和陪伴。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我是個有價值的人——有了這樣寶貴的認知,便構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來源於父母的愛。」

只有滿足孩子在童年時期所需要的情感需求,才能夠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讓孩子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父母的尊重和陪伴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所帶來的溫暖,同時對促進親子關系也有良好的作用。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在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必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特徵。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將來無論在生活中面臨多少風雨,他都不會輕易被打敗。

注重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健康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將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各種信息分析判斷孩子出現了問題,並幫助孩子及時解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培養出一個優秀出色的孩子。

2. 孩子離不開手機怎麼辦

我以我自己和孩子的親身經歷來說說這個問題吧。如果家裡的孩子每天都要玩很長時間的手機,的確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視力,也會影響其學習成績。

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樣。

有的家庭是因為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後即便陪伴孩子,也是手機不離手,這會讓孩子錯誤的以為玩手機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就有樣學樣。要想讓孩子戒掉手機,父母就應該先做好榜樣。在我家裡只要孩子在學習我就拿一本書在旁邊看,讓孩子知道自己寫作業父母也不能看手機。

其次跟孩子協商時間。

想要讓孩子一點都不玩手機,那是比較不切實際的想法,我們能做的就是直接跟孩子商量什麼時間段能偶爾玩下手機,比如星期六或者星期天有假期的時候,但是家長要做好監督工作,這樣長時間堅持下去的話,孩子自然會養成好習慣的。

最後說一下不知道你的孩子處於多大年齡段的,如果是讀幼兒園或者小學的,可以通其他東西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比如用其它使他感能興趣的事來代替,看漫畫,看書, 體育 , 旅遊 等等,這些都可以。如果是讀初中或者高中的還這樣離不開手機甚至影響到了學習的話,我建議你狠下心來把手機砸碎,雖然這種做法有點不可取,浪費了金錢,但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想當初我女兒中考完了給她買了一個手機可以通其他東西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比如用其它使他感能興趣的事來代替,看漫畫,看書, 體育 , 旅遊 等等,這些都可以呀!,本來想暑假玩玩就收起來,但是後來她控制不住每天放學回來都要找借口看看,勸了好多次也不聽,沒辦法只能當做她的面把手機摔碎了,後來上學也不提手機的事了,慢慢的也就淡忘了。除非假期給她看一下QQ,或者查一下資料,我覺得這樣挺好的。希望你採納。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隨著 科技 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每個人基本上都會擁有一台手機,大人離不開手機更何況小孩呢,小孩的自製力沒有大人強,遇到這個時候家長需要慢慢引導。

1.首先父母是起到了帶頭作用。父母是小孩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好的老師,小孩子老是玩手機,你應該注意,你是不是經常在她的面前玩手機。如果是,那就對了,孩子在模仿你的行為。她會覺得因為手機好玩所以她的父母老是玩,所以她也應該玩。

2.當代小孩愛玩手機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不要過於焦慮。為什麼小孩的注意力老是在手機上,因為沒有人陪他玩,如果有人陪小孩子玩,基本上小孩能剋制住玩手機的。父母這個時候要多多陪伴小孩,帶他出去玩,做一些親子 游戲 。

3.慢慢引導性地培養他讀書閱讀興趣,讓他覺得書本比手機很有趣,這是就需要家長的引導鼓勵。

4.手機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您家小孩怎麼使用,建議規范時間,最好是用手機時是用來學習的,而不是打 游戲 。

5.小孩一哭一鬧不要用手機轉移他的注意力,也不用不要用玩手機來獎勵他。

謝謝。我的回答到此結束。

對於孩子看手機,我有這樣的見解:網路是把雙刃劍,畢竟有了網路才可以足不出戶得知天下事。但是孩子是不能玩手機的,畢竟孩子的自控自律意識還沒有養成,我建議孩子提出的一切有益的事情在手機完成,務必要有家長陪同,而且家長不可以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不能因為自己想而帶壞孩子,因為每個人都有學習意識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哪怕是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坐在嬰兒車的時候,就有父母已經把手機遞給他這些孩子刷著抖音,看著快手也是落在其中,只是應當對他的眼睛,對他的視力有不好的影響。

當家長把一個手機從孩子的手中倒下來的時候,孩子除了哭就是鬧,總之只有把手機再放回他的面前,放在他的手中,一切都顯得那麼祥和,一切都顯得那麼安靜,家長快樂了,孩子高興了。

讓孩子離開手機,其實也沒有什麼難的,更何況孩子的注意力比家人,比成年人要更晚一些,他們善於自己玩,除了手機他們可以 游戲 ,可以釋放的地方更多,因此家長只要規避了手機這一個因素,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找到自己的 游戲 點。

當然孩子找到的這個 游戲 點有可能需要家長的陪伴,有可能需要家長付出時間,所以從這一點上講家長也必須能夠有時間陪伴孩子,能夠耐下心靜下心陪伴孩子。

離不開手機都是一個偽命題,關鍵原因還在於家長舍不捨得讓孩子離開手機,得讓自己陪伴孩子。

如果家裡的孩子每天都要玩很長時間的手機,的確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視力,也會影響其學習成績,當然還有可能會影響到其人際交往。那麼,孩子總是玩手機該怎麼辦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

01、父母要做好榜樣。

有的家庭是因為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後即便陪伴孩子,也是手機不離手,這會讓孩子錯誤的以為玩手機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就有樣學樣。要想讓孩子戒掉手機,父母就應該先做好榜樣。

02、跟孩子協商時間。

想要讓孩子一點都不玩手機,那是比較不切實際的想法,我們能做的就是直接跟孩子商量每天玩手機的時間大概是多久,而且家長要做好監督工作,這樣長時間堅持下去的話,孩子自然會養成好習慣的。

03、陪伴孩子做事情。

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會覺得玩手機比較吸引人,是因為家長不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盡量改變以往的相處模式,多一些時間來陪伴孩子,讓孩子發現做其他的事情也是挺有樂趣的。

04、讓孩子多交朋友。

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老是玩手機,是因為他沒有太多的小夥伴可以一起玩耍,因此我們可以製造機會讓孩子可以多交往一些同齡的小夥伴。這樣有小朋友一起玩耍了,就不會總想著玩手機了。

反問題主:孩子為什麼會離不開手機?

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當你們無暇顧及孩子的時候,是否試過拿手機里的視頻哄孩子?

當你們不知道如何讓哭鬧的孩子安靜時,是否試過拿手機里的視頻哄孩子?

當孩子不吃飯的時候,你們是否試過拿手機里的視頻讓孩子邊看邊吃?

如果孩子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那麼原生家庭就是那把刻刀。當你對孩子的行為無法理解時,不妨從自身及家庭方面思考、尋找原因所在。

花寶20多個月時,也從一開始的好奇,到慢慢地沉迷刷視頻。從一開始的遵守約定時間,到後來的耍賴霸佔手機。為了調整花寶對手機的專注力,花姐和奶奶的方式是,盡可能不在花寶面前使用手機,如需,則找理由迴避處理。

刷手機的時間減少了,花姐與花寶的親子互動時間也就增加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花寶一有時間就找我一起玩玩具,不再想著手機的事情。近幾天花寶突然又想拿我手機看照片,本以為又得跟花寶協商拿回手機,沒想到她看沒一會就還給我,讓我陪她玩球。

孩子沉迷玩手機是一種生活習慣,而這種習慣,往往來自對父母、家中長輩的觀察和學習。如果想改變孩子沉迷手機的習慣,家長樹立榜樣、增加親子陪伴時間、轉移注意力一樣都不可或缺。父母及家中長輩首先需減少使用手機的頻率。同時增加親子互動,讓孩子在其它玩樂項目中體驗樂趣,比如交朋友、運動、 旅遊 、讀書、手作等等,這個習慣是可以慢慢調整的。

讓孩子過早使用智能手機危害:

首先,使用智能手機會讓孩子對一種物品或行為產生散漫的執著,這種症狀會持續成為兒童、青少年期注意力缺陷多動性障礙,品行障礙、性格障礙等。對 社會 不適應,分離焦慮障礙、反應性障礙等症狀的幾率也高。從小就頻繁使用智能手機的孩子,強迫症、抑鬱症、社交恐懼症等出現的機率更高。

1、妨礙大腦發育

2歲以內的孩子大腦發育迅速。此時,智能手機使用頻繁,會引起左腦發育不均衡。 在這段時期,雖然大腦已經漸漸發育成熟,但大腦功能還不健全,自主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也不強, 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後,會帶來負面情緒的影響,引起焦慮、不安、注意力缺乏等。

2、容易導致睡眠障礙

可能大家都知道,孩子頻繁使用智能手機會引起視力下降。但更可怕的是會引起睡眠問題。孩子睡覺前看手機,過於明亮的畫面會影響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 導致睡眠障礙。

3、阻礙身體發育

已經對智能手機玩得非常熟練的孩子,對肢體運動表現出消極的態度。 這樣會引起身體發育推遲、運動功能低下,影響身高增長。另外,對手指的影響也很大,手部總是保持一個動作,沒有鍛煉到手指的靈活性,長期會影響手指的發育。

孩子為了看手機,頭部總會不自覺前傾接近屏幕,脖子或腰長時間的姿勢會引起脊椎變形、脊椎側彎等綜合症,也可能引起頸椎疾病的早期症狀。孩子們只有通過各種運動,才能刺激骨骼,發育,促進身體成長。

孩子依賴手機的原因

1、社交型依賴

手機通訊錄里有200個好友,微信朋友圈裡有300好友,QQ各種群裡面還有4000多好友,這么強大的人脈關系讓孩子難以割捨。

2、 游戲 型依賴

手機裡面的網路 游戲 特別多,在長期的「戰斗」中積累下來的功勛和經驗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滿足。

3、 娛樂 型依賴

手機裡面好友不多, 游戲 不多,全部都是電影、音樂、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馬,不想寫作業總想摸手機。

總結:如果孩子特別依賴手機,作為家長,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屬於哪一類,然後再對症下葯。

怎樣幫孩子戒掉手機癮?

1、建立親子約定

家長要意識到手機可以成為工具但不能成為玩具,可以通過親子約定控制使用手機的內容與時間。另外要幫孩子增強自控能力。

2、轉移興趣和注意力

一旦孩子已經上癮了,那也不要太急,可以慢慢幫孩子戒掉。爸媽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一起家庭閱讀,或者帶孩子外出去散步聊天、讓孩子多交朋友、培養孩子其他興趣等,都是不錯的注意力轉移法。

3、父母以身作則,留出陪伴時間

想要孩子少玩電子產品,父母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因此,下班回家後,爸媽們請將手機等放一邊,好好地陪伴孩子 游戲 和玩耍,這是戒掉孩子電子癮的理想途徑。

4、不要用玩手機當獎勵

這是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比如動不動拿電子產品當獎勵,以「可以讓你多玩X小時手機」作為聽話的交換條件。經常這樣,孩子就容易把玩手機作為最大的訴求,而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

5、讓孩子意識到危害性

選擇合適時機,讓孩子自己體會迷戀手機後自己的一些變化。除了視力的下降、頸椎腰椎的酸痛、睡眠不足等身體 健康 方面,還要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效率變低、現實人際互動減少、情緒易煩躁等心理層面的隱患。

孩子離不開手機怎麼辦? 這應該是一個很頭疼的話題,很多家長都會被這個問題所困擾,我們家倆孩子,我經常看手機,但是孩子的興趣不大,最多聽到了熟悉的視頻聲音會過來看幾眼,但是要說抱著手機玩,是沒有太大興趣的。

孩子為什麼那麼喜歡手機,我覺得要從源頭上來解決問題。 首先,搞清楚手機裡面有什麼吸引他們的?視頻,照片,還是 游戲 ?孩子為什麼會喜歡這些東西?或者更多的是每天看到大人都在玩手機,所以好奇寶寶們也覺得手機很好玩,是一個「好東西」。



有的家長尤其老人帶孩子,孩子哭了,立馬遞上手機哄娃,覺得這真是一個神器,沒有什麼是一個手機解決不了的,久而久之,孩子也依賴了,其實說不上是喜歡,也許就是一種習慣,就像安撫奶嘴一樣,拿著就是一種安慰。

所以,到底該怎麼做了,本人拙見如下:

第一,培養孩子更多興趣愛好,讓他們找到比手機更好玩的東西 ,比如親子 游戲 ,戶外公園運動,拍球,游樂場,看歌舞劇,唱歌跳舞等,我覺得孩子都很喜歡這些東西的。比如我家有時候是喜歡看電視,我說我要出門玩,你們願意待家裡看電視還是出去游樂場玩滑滑梯,孩子多半都選擇出門, 每天足夠的戶外運動對視力發育也很有好處的。

就算不出門也可以有很多好玩的,比如和孩子玩玩撲克牌(啟蒙數字好東西),親子閱讀,下象棋,用心聊天都是很不錯的



第二,家長在陪伴孩子時候,盡量不玩手機,其實你發現沒有,離開手機幾小時,其實也沒什麼,沒有那麼多重要的事情要處理,沒有那麼多緊急聯系人要聯系你,如果對方很著急肯定會給你發語音打電話的 。

其實家長都明白,很多時候下班回家,沙發一趟,就開始無休止看抖音,各種無關緊要的新聞, 孩子看你老看手機,肯定也很想知道爸爸媽媽的手機到底什麼好玩的 。父母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第三,手機其實也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完全不能看 ,比如現在很多學習的APP可以用,學校也有各種錄視頻打卡之類,一定要合理利用,比如學英語用手機配音,告訴孩子這些都是大人陪同下完成的,小孩子不能私自來玩手機。



小孩子自製力是很差,所以真的需要家長約束,不能說不好管就不管,小小孩就用其他方式吸引注意力,大孩子一定想辦法讓他明白其中的利害,比如影響視力,影響學習(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會影響你期末考試成績)。

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多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陪陪孩子吧,別讓孩子認手機做「爹娘」和「朋友」,不要錯過陪伴孩子的最好時機。

趙先生和愛人因為平時工作忙,就把孩子交給了老人照顧

現在剛上一年級,卻發現孩子放學回家就是玩手機 游戲 ,作業也不想寫,跟孩子講道理、吵他,他也仍然不肯學習

其實問題出在哪裡並不難找

孩子不是愛玩手機,而是缺少父母的陪伴

他們現在正處於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階段

很多事情對他們來說都比手機更有誘惑

可很多家長忽視了孩子的內在需求

而這一切前提都建立在家長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孩子


孩子的壞習慣多數是父母製造的

很多3到5歲的小孩子家長

在孩子吵著要做 游戲 要你陪他玩的時候

採用了最簡單的方式,給孩子手機玩

這樣就能換取整個世界的安靜

因為孩子變乖了,家長就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

可一旦孩子養成了習慣

想要再改變就是更耗費心力的事

我們成年人也未必能控制好使用手機的時間

更何況是沒有自製力的孩子呢

當孩子想拿起手機的時候

一句:媽媽帶你出去玩吧,怎麼樣

就能把他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帶著孩子去游樂園或者去動物園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快樂

做一些他感興趣的事,讓他知道原來除了手機,生活中還有這么多有趣的事


很多孩子都是在假期里養成了玩手機的習慣

我們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工作忙不能長時間陪孩子

手機就成為了替代父母的工具

其實可以買一些益智的玩具,像拼圖、樂高、DIY粘土

很少有孩子可以拒絕玩具的誘惑

而這些玩具不僅能提高他的專注力,還能開發他的想像力

何樂而不為呢

所謂言傳身教,在要求孩子做到的前提下

自身也要起到榜樣的作用

現在不管到任何一個地方

你都能看到數不完的手機控

不管是朋友聚會還是下班回家都會不自覺的拿起手機

孩子是家長的另一面鏡子

你做什麼他就學什麼

如果你總是在家裡用手機打 游戲

那麼孩子多半也會對手機產生興趣

我們盡可能的放下手機

給孩子讀讀繪本,和愛人談談心,一家人出門看個電影

都是不錯的生活方式


對於孩子使用手機

我們要限制,而不是禁止

你越是完全不讓他做什麼,反而會勾起他的好奇心

甚至是逆反心理,偷偷的玩手機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算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並與他們共同參與

當孩子玩 游戲 時,也可以參與其中,適當的給予指導

當孩子看動畫時,陪他們一起觀看

這樣我們就能了解孩子看了什麼,喜歡什麼

和他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在討論時還可以找機會分享自己的觀點

而不是孩子看孩子的,家長看家長的

當孩子和父母一起玩 游戲 時,更容易聽從父母的教導

而不是自己抱著手機玩,對父母不能再玩的要求充耳不聞

最後你搶走手機,孩子開始哇哇大哭

一起玩可以幫助孩子和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親密的信任關系

要讓孩子聽話一方面讓他覺得你了解他並支持他

另一方面要讓他認同你制定的規則

允許孩子看手機玩 游戲 本身就是對孩子的認同和支持

那在制定規則時可以邀請孩子共同參與制定,並讓他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比如看手機每天不超過一小時,告訴孩子對視力的影響

在睡覺前不能看,或者有臨時的重要變動需要推遲看

什麼事情大家一起商量著去決定

會讓孩子更有參與感和責任感,從而使孩子更遵守規則

讓孩子無限制的玩手機當然不可取,完全不讓孩子碰手機也很難做到,畢竟現在連家庭作業都是手機通知

比起眼前的這個問題,不如把重點放在長遠的角度上

培養和孩子的親密關系

幫助孩子養成 健康 的上網習慣

如何讓孩子利用手機獲取更多的知識內容

都比糾結於如何讓孩子少玩手機這樣控制好得多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於你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孩子

請給孩子多一點陪伴,與孩子一起成長

現在是我們離不開手機的時代,智能手機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給我們帶來更多方便,走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低頭族,大人尚且如此上癮,更別說沒有自控能力的孩子,面對五花八門的手機信息,網路世界,孩子認為那是精彩的世界,是個萬花筒,他們對手機的依賴性更大。如果對孩子放任自由,不加控制基本上都會手機上癮。一旦上癮,父母若能及時發現,及時干預,也並非無葯可救。

第一、在手機里給孩子下載有益的節目,有時間的話,和孩子一起看。

任何癮,都需要要正確引導,慢慢戒掉。首先,控制玩手機的時間。例如:或是約定時間,或是給孩子的手機,電量有所控制,到一定時候會斷電、自動關機。其次幫會孩子下載一些數字、益智類、認字 游戲 或提高娃學習興趣的軟體。這種方式既可安撫孩子的情緒,使得戒除是個慢慢適應的過程,同時有趣學習軟體還可以還可以讓孩子掌握點知識。

第二、給孩子提供比手機更有意義的玩具或 游戲 。

孩子之所以迷戀手機,是因為他不知道還有比這些更有趣的東西。當你不讓孩子玩某樣東西時,必須有一樣更有意義的事情取代,這樣孩子會主動的放棄。父母如果能抽空陪孩子做手工、搭積木、捏泥巴、玩數字 游戲 、給娃多講故事等,不僅能讓娃主動放棄玩手機,且給童年回憶增添色彩。否則,一味的嚴加制止、橫加干涉,不但徒勞,反而讓孩子心生惦念,越發感覺「被禁止」事物的神秘莫測,更加上癮,甚至偷著、藏著玩,形成惡性循環、更加上癮。

第三、父母盡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在生活中處處是孩子的老師。父母的行為舉止,都在孩子眼裡留下痕跡。父母的興趣愛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影響。要想讓娃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必須先成為那樣的人。所以家長要多做有意義、傳播正能量的事,杜絕在孩子面前低頭玩手機、打麻將、等不良行為。

第四、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要玩電子產品或是不能停下來時,爸媽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用玩具吸引孩子,或跟孩子來一場家庭 游戲 、給孩子講有趣的故事、和孩子一起畫畫,或者帶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園等,都是不錯的注意力轉移法。但什麼方法都不如父母的陪伴有效,如果家長們願意花時間與孩子一起玩耍,孩子是十分樂意放下手機的。真正影響孩子的並不是手機本身,而是我們。家長們要做正確的引導來幫助孩子進步,要用愛心、耐心和教育智慧去感化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責罰。

方法只是為了補救,希望家長朋友多陪伴自己的孩子,把形成網癮,手機癮的可能扼殺的萌芽,防患於未然,才是最主要的。

3. 為什麼我總覺得婆婆在和我搶孩子

很多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無論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十分疼愛孩子的,他們對孩子的疼愛更加過於溺愛,甚至是讓很多孩子覺得這份愛超越了爸爸媽媽給自己的愛。也正是奶奶對孫子、孫女的喜愛,使很多奶奶都希望自己能夠陪孩子一起玩,能夠多多地去帶孩子。因為婆婆對孩子的偏愛,讓很多媽媽都以為婆婆在和自己搶孩子。

婆婆喜歡管理孩子的生活也會讓很多母親覺得婆婆在和自己搶孩子,其實這也只是婆婆出於對孩子的愛的表現。婆婆能夠幫忙管理和照顧孩子,你的生活上會輕松很多。婆婆能夠願意幫忙帶孩子其實也是對你的一種照顧。而且婆婆會比你更有照顧孩子的經驗,婆婆對孩子同樣也是十分喜愛的。所以我們是完全不需要有婆婆和自己搶孩子的顧慮的。

4. 心理驛站如何走出喪子之痛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相信都有過失去親人的經歷。根據逝者與我們 情感 聯系的緊密程度,我們會承受不同程度的哀傷與痛苦。

 

我的一位來訪者,多年來一直照顧著年邁的父親。但父親性格倔強,固守老宅,不願意搬去與子女同住。沒辦法,她與幾位兄弟姐妹只能輪流排班,去父親家中看望父親。有一次,她與先生暑假帶孩子出去 旅遊 ,不得不離開幾天時間。恰逢另幾位兄弟姐妹工作繁忙,無暇來看望老人。結果,她旅行回來發現,父親因意外摔傷頭部,失血過多,已在家中去世多日。我的來訪者哀痛不已,不斷的自責,也無法原諒其他兄弟姐妹的失職,許多年都難以平復。

我的另一位來訪者是一個失獨父親。他13歲的女兒因為車禍意外離世,當天開車的人是他,女兒在副駕上沒有系安全帶。提起女兒,他悲痛欲絕:「我想知道,她有什麼話想要對我說?我想知道她怪不怪我。都是我的錯,是我害了她。」

 

是的,失去至親至愛的人,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痛。我們能做的,不是去磨滅關於他們的記憶,而是讓這種痛稍微減輕一點,讓自己漸漸平復下來,讓生活可以繼續下去。畢竟,還有那麼多愛我們、牽掛我們的人,為此,我們要努力的照顧好自己。

 

那,失去親人後,怎樣做才能幫助我們緩解哀傷呢?以下五點我們可以參考:

1.       一個美好的葬禮,對於安撫哀傷意義重大。

自古以來,葬禮都是我們人類處理哀傷的重要形式。在葬禮上,我們聚集所有的親友,共同緬懷逝者,彼此安慰悲痛,與逝者作最後的 情感 溝通,向逝者道愛、道謝、道歉、道別。

從某個角度而言,葬禮對於生者的意義,甚至大過於對於死者的意義。

上邊我提到的那位失去女兒的父親,給女兒辦了一個像婚禮一樣的葬禮。整個禮堂用粉紅色和白色的鮮花和氣球裝飾,女兒穿著粉紅色的紗裙躺在中間。父親說,粉紅色是女兒最喜歡的顏色。這一生,他沒有機會看到女兒的婚禮了,所以,要給她一個最美的葬禮。她是個愛美的孩子,即使去了那邊也要美美的。她會知道,她永遠是爸爸的公主,爸爸永遠愛她。

還有,之前那位父親去世的來訪者。她收集了父親生前的照片和視頻,請專業的製作團隊配上音樂作成影片,在父親的葬禮上播放。還將父親生前的書法和繪畫作品,收集整理成冊,印刷了上百份,送給前來參加追悼會的親友。此外,還請來父親的好友,為他寫上輓聯和墓誌銘。她說,父親是老牌知識分子,一生清高,唯有這樣充滿文化氣息的葬禮,才配得上父親的一生。

 

葬禮對於逝者的意義,無外乎一場告別。但對於生者的意義卻豐富和深刻得多。一場美好的葬禮,它的寓意是:「唯有這樣深情的方式,才能表達我們對逝者的愛。當逝者感受到這份愛,才能無憾的告別這個世界。也只有知道逝者無憾,我們也才能安心的與他告別。」

一個精心的葬禮,對於緩解生者哀傷意義重大。相反,如果逝者不能得到很好的安葬,對於深愛著他的家人而言,會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2.   傾訴與尋求陪伴,是緩解哀傷的最重要方式。

我們常常以為,葬禮是哀傷的終結。葬禮過後,大家都該擦乾眼淚,繼續自己的生活,節哀順變了。然而,對於逝者的家人而言,葬禮結束,才是孤獨與哀傷的真正開始。在葬禮期間,大家還能聚在一起,還能相互安慰,相互傾訴,相互開導。而葬禮結束後,只剩下無邊無際的孤獨與思念,由我們自己默默承受。

有時候,我們不太敢傾訴,因為覺得對別人傾訴很難。這種傾訴是一種打擾,別人要反復安慰自己,會給別人增加麻煩。而且,總提傷心的事,會影響別人的心情,久而久之,別人會覺得我們一身負能量,想要遠離。

還有的時候,我們在家中也不敢提起哀傷。逝者的離開似乎成為了家中的一種禁忌。家庭成員們出於對彼此的保護,怕彼此再想起來傷心,於是默契的壓抑了自己的感受,裝作好像遺忘了一樣,完全不再提起。有時,當孩子無意提起,也會被大人們迅速壓制下去,似乎害怕這種哀傷在家人們中間再次蔓延。

其實,這種壓抑,才是對我們最大的傷害。傾訴是緩解哀傷的最重要的方式。我們人類需要通過反復傾訴,才能消化的內心種種矛盾、創傷和沖突。

我們在第7課中提到,對於引起我們強烈情緒的事件,我們會想要對別人傾訴。也許跟第1個人說的時候,我們情緒會非常激動。我們可能會說上兩三個小時。然後我們跟第2個人說,跟第3個人說、跟第4個人說,你會發現,我們每次說的時間越來越短。當我們說到第8、第9個人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根本受不了兩三個小時,這件事你可能5分鍾,10分鍾就說完了。而你的情緒已經沒有當時那麼激動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訴說的過程當中,你的內心已經漸漸的消化了這個創傷事件所帶給你的情緒和影響。

因此,對於失去親人這樣嚴重的創傷事件,我們更是需要多次的反復傾訴,才能慢慢消化和減輕這種創傷帶給我們的傷害和影響。

所以,我們真的需要鼓起勇氣走出家門,多去與親友相聚。不要把哀傷當作一種禁忌,在人前不敢提及。因為在親友們之中,這種哀傷是大家共同的傷口,大家都需要處理。我們可以嘗試勇敢的訴說自己的哀傷與思念,尋找到願意陪伴與安慰我們的人,跟我們一起共同緬懷逝者,幫助我們分擔思念與感傷,幫助我們完成對於逝者的告別。

除此以外,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還可以尋求 社會 支持團體的幫助。比如,我知道有一些心理機構在組織哀傷輔導團體,幫助有相似哀傷的人圍聚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安慰,相互傾訴,相互扶持。甚至延伸到生活當中,團體的成員在咨詢結束後,也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

3      尋求與逝者的鏈接:

這一點我們曾經在第7課當中提到過。面對親人的離世,我們在 情感 上難以接受與他們的分離與割裂。於是需要一種 情感 上的鏈接,或者叫做精神寄託,以某種想像的形式,在精神上與他們保持聯系和溝通,如此,帶給我們內心巨大的安慰、陪伴與支持。就好像逝者依然在內心陪伴著我們,一點一點,用很長的時間,走出哀傷。

與逝者保持鏈接的方式有很多。

我的一位來訪者告訴我,他通過保留遺物的方式與過世的孩子保持鏈接。他留著孩子生前睡過的枕巾,穿過的衣服,捨不得洗掉。他說上面還留著孩子的頭發絲和他皮膚的味道,每次想念孩子的時候,就抱著這些遺物聞一聞,就好像孩子還在身邊。他會輕輕的,跟這些遺物對話,就好像在跟孩子說話一樣。

我的另一位來訪者告訴我,自從伴侶去世後,他就隨身帶著她的照片。吃飯的時候放在桌上,旁邊擺上他的碗筷,邊吃飯邊跟他聊天。去公園散步也帶著他,把照片放在長椅上,讓他陪自己曬太陽。有時還會給他的微信發信息,偶爾也會用他的手機給自己發信息。他說,這樣常常會讓他感覺,伴侶還陪伴著自己,不曾真正的離開。

與逝者保持 情感 上的鏈接,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孤獨和哀傷。我們還可以在內心與逝者交談,問問他,我們現在的狀態,她開心嗎、滿意嗎?他希望我們怎麼做、怎樣生活,希望我們用怎樣的精神狀態過餘生?

 

17歲的女孩程程剛上大學,突發癌症去世。程程的媽媽在她去世一周年的紀念會上,專門化了妝穿著禮服出現。媽媽說:「程程去世後,我萬念俱灰、一度也想隨她而去。但有一天,看著她照片的時候,我好像突然聽見她說話。她說,『媽媽,你要振作起來,好好的幸福的生活下去,我不想要你哭,我想看見你笑。』」 程程媽媽說:「從那一天起,我就決定了。我要好好的活,比以前更努力100倍的活。這樣,等以後我走了,去到了那個世界,見到程程,我就可以坦然的對她說:『程程,媽媽盡到努力了,媽媽做得好嗎?你滿意嗎?』」

是的,很多時候,別人的安慰都沒有用,只有逝者的期待和心願可以讓我們重新振作起來,只有逝者的愛,能激勵我們更加努力更加積極的去生活。

4.      走出內疚,放過自己

正如我在第7課當中提到的,幾乎每一位哀傷的來訪者,都向我提到自己的愧疚感。總覺得自己當初如果做一點什麼,或許逝者就不會死。有的甚至覺得,逝者的死是自己造成的。

但,其實我們忘記了,我們每個人都沒有通曉過去、預知未來的能力。你並不知道會發生這樣的結局,因此,你也無力阻止它發生。整件事情的發生,回想起來,往往是那麼意外,那麼突然,而細細回味,卻會驚覺,它是那樣必然。

有很多來訪者跟我提起這所謂的「必然」,他們說,那種感覺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在為之安排。

三歲女孩歡歡,趁奶奶外出買菜期間爬上窗檯,不慎從6層失足跌落離世。在咨詢室里,歡歡的媽媽告訴我,平時歡歡的午睡時間都是從中午2:00到下午4:30,三年來一直如此、很有規律。每天奶奶都是趁她睡熟後出去買菜,在她醒來之前回家,從沒出過問題。孩子也很乖巧聽話,很少吵鬧。

但,歡歡出事的當天,一切卻都很反常。上午上班的之前,歡歡就鬧的厲害,不讓爸爸媽媽出門。白天也哭鬧不斷,平時喜歡的零食都哄不住她。奶奶擔心孩子身體不舒服,給爸爸打電話。爸爸答應下午接孩子去醫院看看。午睡的時候孩子也很鬧,平時都是2:00睡了,那一天鬧到3:00才睡著。之後,奶奶給爸爸打了電話,確認爸爸已經到小區門口了,自己才出門買菜。誰想,爸爸在小區門口突然遇到堵車,時間就耽誤了下來,而奶奶剛出門10分鍾,慘劇就發生了。

歡歡媽媽說,細細想來,那一天的每一個細節,都像是命中註定。平日里自己工作不忙,上午常常不去上班。可碰巧那一天,有一個重要的會,上午非去不可。爸爸趕來帶孩子看病,車都開到小區門口了,突然前車熄火無法發動,硬生生被堵在路中間。奶奶想著,爸爸兩分鍾就上樓了,也沒有多等就出門了。一切都是那樣湊巧,就好像事先商量過、安排好的一樣,事後回想起來,簡直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有時候,如果我們願意去看到這些偶然背後的必然,去看到這些所謂宿命的安排,也許就能夠放過自己,去接納事情本來的樣子。畢竟,在生死面前我們的力量太渺小,我們真的無法預見和改變任何事,只有去順應它,開解他它,讓時間慢慢撫平我們的傷痛。

5.     尋求心理能量的轉移

如果一直把注意力固著在哀傷這件事上,我們就一直難以走出哀傷。所以,我們需要尋求心理能量的轉移,以此幫助我們把生活的重心從哀傷轉回到現實世界中。

那麼,如何實現心理能量的轉移呢?根據我的臨床觀察,有兩個辦法被使用的比較多,並且效果也比較好。

第1個辦法是,找到對於逝者的 情感 代償。注意,我們在這里說的不是代替,而是代償。因為逝者是我們深愛的人,我們對他的愛是獨一無二的,無人可以代替。所以我們只能去尋找一個人,來代償我們對他的 情感 。

比如,我們常常聽說,失去孩子的父母,後來又要了一個孩子。有的不具備生育條件的夫妻會選擇領養孩子,或者養寵物。有的失去父母的孩子,會去認一個乾爹或者干媽,

這些,其實都是在 情感 層面尋求一種代償,把對於逝者的愛遷移或延續到他人、甚至寵物的身上。這種 情感 的代償,對於哀傷的緩解非常有效,並且可以真實的為我們提供現實層面的 情感 支持,幫助我們更好的重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第2個辦法是,去延續死者的意義感。簡單來說,就是去滿足逝者的心願,在他死後,去做他認可的、覺得有意義的事,把他生前的意義感繼續延續下去。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則 社會 新聞。一位41歲的浙江女醫生突發疾病去世,家屬決定捐獻她的器官。她的父親說,我的女兒是一個醫生,她一輩子都在救人。我相信,如果捐獻器官能夠救更多的人,這一定也是她的心願。作為父親,能夠成全她的心願,也算是為她做一點事。

還有,我曾認識的一位乳癌患者,她在患病後加入了一個病友互助公益組織,作為愛心志願者無私的幫助其他病友,在微博上經常發布乳腺癌治療方面的知識,得到數萬網友的關注。後來,在她去世後,家人接管了她的微博賬號,丈夫與兩個女兒一起,繼續以她的名義做公益,為患者們提供優質的科普內容。他們說要用這種方式,讓她的生命在病友們心中延續下去。

這種意義的延續,不但能夠幫助我們擺脫哀傷,還能帶給我們巨大的價值感和意義感,並且在心靈深處,也會與逝者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和連接。

 

那麼除了以上這5個辦法以外,我們還可以參考第2課的內容「死後的生活」,對於逝者在另一個世界的生活做出構想,並且可以通過寫信,繪畫,做手工藝品,或者音樂等等形式,去找到一種對於逝者的畢生緬懷的儀式。我們也可以通過清明節,中元節等傳統祭祀的節日,把這些信件和藝術作品祭奠給逝者,以此來寄託我們的哀思。

 

最後,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對於哀傷這種 情感 ,我們人類真的沒有快速的解決辦法。但,時間是良葯,我們唯有一邊努力一邊等待,希望在時間的長河裡,我們的哀痛終能漸漸褪淡漸漸平復。

人固有一死,只是早與晚的時間問題。孩子先走了說明他的一生已經過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人與人的交集也不能永存,要敢於接受現實,試著將孩子沒有實現的願望讓自己去完成,孩子沒走過的地方自己走一遭,人類的所有活動可以說所有喜怒哀樂都是被大腦欺騙產生的,眼見不一定為實,您所看到的孩子去世也許是他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他也許只是在第四維空間,他能看到你,你卻看不到他,因為我們大腦只能感受到三維空間,所以試著去過過孩子的生活,過過他嚮往的生活,這也許是他能看到感受到的,從此一蹶不振什麼也代替不了,為何不把這種悲傷轉化為和孩子一起感受世界的樂趣,希望能幫到您。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內心是疼痛,先來個抱抱好嗎?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走路,到能叫我們爸爸媽媽,能去幼兒園,能。。。

我們陪伴他走過太多太多的路程。

這個絕對不是說走出來就是走出來的的事情了,這個是個懷念,包容,接納的一個過程。

首先在這里要說一個簡單的心理學理念PTSD。

PTSD就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親人的離去會導致這個心理障礙症狀的發生。

PTSD的核心症狀有三組,即創傷性再體驗症狀、迴避和麻木類症狀、警覺性增高症狀。

1.創傷性再體驗症狀

主要表現為思維、記憶或夢中反復、不自主地涌現去想念孩子的情境或內容,出現嚴重甚至感覺創傷性事件好像再次發生一樣。

2.迴避和麻木類症狀

主要表現為長期或持續性地極力迴避與創傷經歷有關的事件或情境,拒絕參加有關的活動,迴避創傷的地點或與創傷有關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現選擇性遺忘,不能回憶起與創傷有關的事件細節。

3.警覺性增高症狀

主要表現為過度警覺、驚跳反應增強,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慮情緒。

4.其他症狀

有些還可表現出濫用成癮物質、攻擊性行為、自傷或自殺行為等,這些行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為應對方式的表現。同時抑鬱症狀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見。

親人的離去是心痛的,盡可能的有陪伴,我不建議說強制的不去想,反而可以留下美好的記憶來慢慢回憶,不壓抑自己難受的情緒,可以哭,可以不斷找人傾訴,來排泄自己內心的悲傷。

走出來或者有一段漫長的路程,也會非常的艱難,但是有可能孩子給到我們的緣分就這樣一段,祝他一路安好!

孩子的趨勢確實對於父母親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因為父母親跟孩子的鏈接是屬於天然的,而且這種鏈接呢建立了非常深厚的 情感 在其中。

想要走出這個痛苦呢,以下幾點可以參考



1.接受孩子已經去世的這個事實,然後勇敢的面對他。因為只有你勇敢的去面對這個事實的時候,你才能夠把自己的內心真正的打開。

2.心理學上可以運用次感元,還有這個潛意識溝通以及催眠,來達到將這個記憶的痛苦,痛感呢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如果說身邊有心理學的老師,或者說朋友可以幫助你做一下處理。

3.找回自我的中心就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愛好,就是你喜歡做什麼,然後你就去做什麼,這樣的話當你在做你自己非常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你的內在價值就會慢慢起來,這種傷痛感也會越來越淡。

4.找到你的朋友圈,不要一個人待在一個家裡或者某一個地方,去和朋友在一起,把你的痛苦,還有你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的話,你的情緒就會越來越好,越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態。

一,首先反思自己,因為每一件事情的發生必有其因果,這件事情的發生,我有多少責任。

二,找到事情發的因果後,懺悔不可避免,但是懺悔解決不了問題,因為我們還要生活,我們還要好好的生活。

三,解決問題,但是,如何解決呢,外求,別人的安慰,內求,自己的懺悔和改變。

四,要明白一個問題,死很簡單,活,很艱難。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但是,嚮往美好的生活,是每個人願望,所以我們要把已經發生的問題,解決,拋棄,才能更好開始。

五,當我明白了事情的因果後,我們馬上改變自己,重新開始,因為,如果你不能去死,那就活出讓別人羨慕的樣子。

喪子之痛,痛徹心服。所以,傷心也是正常的,但生活還的繼續…

建議:

1、短期內盡量和親近的親人、朋友在一起,如讓他們住在一起,共同生活一段時間。

2、尋找自己認為喜歡的事去做。必須是自己喜歡的、好奇願意做的事。

3、生活要有規律。從起床、飲食、學習、工作,防止身體素質下降。

4、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如廣場舞、社區活動…

5、面對現實,清晰的理清思路。重新設定人生…

6、學會自我調整心態,減少心理陰影。

時間是最好的調節劑,隨著時間的改變,心理會慢慢的撫平創傷,珍重很重要…

5. 網上披露的有些父母用手機來哄嬰幼兒,你覺得這樣的父母是不是不負責任

網上披露的有些父母用手機來哄嬰幼兒,我覺得這樣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他們沒有考慮到電子設備給孩子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經常把電子設備當玩具,會影響身體發育,影響視力,影響表達能力,造成學習障礙。

有的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但是自己卻整天捧著手機,這樣的做法也讓孩子難以接受。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作為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帶孩子外出,讓孩子接觸他們應該接觸的事物。父母不應該給孩子造成不良示範,不應該用手機來應付孩子,更不應該用手機來溺愛孩子,這都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離不開手機,就要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制定規則,和孩子達成一致,然後一點一點地樹立正確的習慣。孩子的成長是大事,不容忽視,童年的習慣可能會影響未來一生。

與老人哭鬧只有手機怎麼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最後的一口氣怎麼辦 瀏覽:629
50歲的夫妻如何相處 瀏覽:84
適合50歲的平價眼霜 瀏覽:76
樂山農民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772
父母情緒化如何控制 瀏覽:700
江蘇退休教師養老金 瀏覽:513
請播放歌曲孝敬父母 瀏覽:151
青海省60歲以上農村老人養老金 瀏覽:866
北京台的養生堂臉上長痘痘怎麼辦 瀏覽:713
不孝敬長輩會不會被雷劈 瀏覽:408
50歲大叔成知己 瀏覽:47
北京市正局級退休工資 瀏覽:608
老人家毫無邊界感 瀏覽:657
父母嘲笑自己的孩子怎麼辦 瀏覽:27
山東省企業退休金多少錢 瀏覽:447
老年痴呆和駱駝在哪 瀏覽:813
農村公辦養老院安全檢查 瀏覽:879
百年長壽花錢能值多少錢 瀏覽:589
石家莊退休人員一般多少錢 瀏覽:186
老年人長期卧床褥瘡用什麼葯 瀏覽: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