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年輕人該怎樣對待中老年人呢
1、不要讓中老年人感到寂寞。有時間多陪陪他們,即使是忙時也要經常打電話問候。因為中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子女將自己孤單的放在一邊。
2、要尊重中老年人。我們年輕人和中老年人會因所處年代的不同,閱歷的深淺不同,而在看待某些事物或處理某些事件上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尊重他,你就會採納他好的建議,處理事情會考慮得更全面;另一方面,如果你夠尊重他,你的一些好的意見,相信他也能採納。所以,尊重是彼此和諧相處最基本原則。
3、經常換位思考。就是說要經常站在他們的角度多為他們考慮,這樣在心理上你會覺得為他們做一些事是理所當然的,會覺得更輕松。
4、這是最後一點,也是最主要的一點,那就是用心對待。
老年生活方式的特點:
①逐漸從勞動職業生活活動中退出。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點。越到高齡期,這一特點表現得越明顯。與此相應的是勞動收入的喪失或減少,從而需要依靠年金、保險、社會救濟或個人資產等作為自己的收入保障。其數額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將使消費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費指向集中於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滿足。
②社會政治活動明顯減少,相應的是與社會接觸減少,人際交往的頻率顯著降低,嚴重的甚至可能產生與社會的脫離,於是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
③精神文化生活活動的內容發生明顯的變化。首先,從事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活動顯著減少。老年人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增進社會交往。其次,勞動職業活動和社會政治活動的減少,個人閑暇時間增多,使人們的各種興趣愛好顯著增加。
⑵ 請專家為老年人做心理疏導
老年人除了生理上的衰退之外,也有一個心理上的衰退問題。工作的失去,親友的去世,時代的變化,下一代的不理解,疾病纏身等等,都會引起老年人的感懷神傷,嚴重的還會演變成困擾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心理疾病。因此,老年社會工作者要掌握一些老年人的心理疏導技巧,預防和消除老年人的心理疾病。
一.了解老人心理的技巧要想做好老年人的心理疏導工作,首先要了解老人的心理,以便對症下葯。怎樣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注意傾聽老年人的心聲
聽聽老人的心聲,如老人退休前後的適應或居住、經濟生活、人際關系……的情形,以及老人對其生活的滿意度等。從這些方面可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另外,傾聽本身就是一個幫助老年人進行心理疏導的過程。有時候,老年人通過一番絮絮叨叨的述說之後,心情就變的格外的愉快了。
(二)要注意觀察老人的神態要注意觀察老人的不安神態,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老人不安的。一般可以從下列因素找到原因:老人的文化背景,老人的價值判斷與態度,社會對老人的看法與偏見,老人對社會的反應以及老人適應社會環境的情形。
(三)了解老人的交往
通過了解老人的親友交往狀況來了解老人的心理。了解老人結交朋友的狀況,老人對友誼,尤其是異性友伴的需求,與人相處或學習、做事情形以及老人是否會關懷別人,是否喜歡與人接觸,是否喜歡運動散步,生活是否充滿了生氣等。
另外,還要了解老人的獨特性,尊重老人的尊嚴。了解老人是否喜歡自己決定,自己選擇,是否喜歡批評人家或喜歡撰寫過去事跡,是否有自尊心,是否參與有意義的活動,是否善於處理私人物品,是否保持其獨特性。
二.與老人談心的技巧
(一)作好談心的准備工作
在與老人談心之前,工作者要作好准備,尤其是談話的主題和大致步驟,以及談話過程中會遇到哪些突然變故,自己應採取哪些應對措施,自己都應該有所預料和准備。
(三)選擇好談心的時間和場所
與老年人談心,時間和地點要選擇恰當,不宜佔用老人的休息時間或從事其喜好的娛樂活動時間。在地點的選擇上,要以清靜幽雅之地為宜,同時要注意是否有影響談心的第三者在場。如有影響談心的第三者在場,就要換一場地或請其離開。第三者若對談心有正面影響的,則要注意控制談心的主題和主要任務,不要讓第三者喧賓奪主。
(四)對老年人的稱呼要恰當
對老年人要使用尊稱,若該老年人以前有職務的,可以老職務相稱,但要注意選擇其曾擔任的最高老職務相稱。
(五)確保談心的內容的一致性和連貫性
在談心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主題,防止跑題。當老年人說話出現跑題現象時,要注意利用提示語或手勢將其拉回主題,確保談心內容的一致性和連貫性。
(六)談心過程中注意保持傾聽的姿態,不要喧賓奪主談心的過程實質也是老年人的一種心理宣洩,因此,工作者要注意當好聽眾,聽老人訴說。在此過程中,可利用提示語、手勢或身邊的物體來控制老人的思路,防止老人跑題。
(七)注意控制好談心的時間,持續時間不宜過長
老年人的身體比較虛弱,因此,談心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二.如何協助老人應付生活壓力
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會遇到許多來自生活的壓力,諸如來自疾病、子女、親友和社會交往的壓力等等,若不能妥善處理,便會釀成心病,危及老人的身心健康。怎樣協助老人應付生活壓力呢?我國台灣學者李增祿提出了下列一些技巧可供我們借鑒:
(一)鼓勵老人參加各種有益活動
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不僅有利於消除老人晚年生活的寂寞,增添晚年生活的情趣,還有助於老人忘卻生活中的煩惱,消除生活壓力。
(二)協助老人正確對待生活壓力
許多老人的生活壓力往往來自對家庭、生活環境、健康或經濟等方面的憂慮。如有的老人為子女或孫輩的未來擔心,有的老人為自己的身體情況擔心,還有的老人盲目與人攀比生活條件而導致自己心理失衡和不愉快等等。這些都需要工作人員協助老年人以正確的態度看待社會現象,消除杞人憂天式的焦慮。
(三)協助老人的親友理解老人
工作人員可以與老人的親友交流,告訴他們一些有關老年人的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知識,讓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老人的行為和心理,從而改善與老人的相處關系。
(四)協助子女與老人溝通
老人由於深居簡出,社會信息不靈,非常希望有人經常與他聊天、閑談。當子女回到家裡時,常常會像小孩似的找出許多話來講。而子女由於有自己的生活安排,常有意無意地迴避與老人的交談,這是老人最難以忍受的。所以,社會工作人員要協助子女要做到以下兩點:
1、要經常與老人敘舊
老人不願丟失人生的價值,昔日的生活、事業是他們值得珍藏的東西。過去意味著自己勇敢、幸運、智慧,是老人勇敢生活下去的一種「動力」。所以家人要多與父母回顧他們的曾經往事,以及當年父母培育自己成人的一些趣事。
2、不要嫌老人話多
喋喋不休、好講話、反復關照是老人思維方式的一個特點,也是行為遲鈍的一種反映。正像老人的行動已不像以前乾脆利落一樣,講話也容易嘮嘮叨叨,子女對老年父母的言行要多理解,有耐心。
(五)與老人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
工作人員要用自己的熱情和愛心真誠地為老人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取得老人對自己的信任,同時也讓老人多一個知心朋友,有效地協助老人消除其生活壓力。
(六)與老人探討以往應付生活壓力的方法
老人應付生活壓力的方法如果不恰當的話,不但不能消除生活壓力,反而會雪上加霜。因此,工作人員要經常與老人探討以往應付生活壓力的方法,糾正老人一些不正確的做法,協助老人找出應付生活壓力的更好途徑。
(七)適當贊美與鼓勵老人
觀察老人所重視及珍惜的人、物、事,適當加以贊美與鼓勵。每個老人都會有一些他自己所重視或珍惜的人、物或值得他自豪的事情。假若對他這些人、物或事給予恰當的贊美或鼓勵,往往會讓老人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和滿足感,從而增強老人對生活的信心,使老人更加熱愛生活。
四.老年人心理異常的疏導和治療技巧
(一)衰老感
人作為一個生物體,有著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因而衰老不可避免。老人產生一種覺得自己老了的感覺,即衰老感。衰老感是主觀上覺得「自己已經上了年紀,成為老人了」的心理狀態,即認為自己「不中用」了。
1、衰老感的主要表現
衰老感一經產生,就意味著一個人精神已經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願和積極性。它的表現主要有:
(1)情緒消沉。情緒消沉導致衰老加速意志衰退,進而加速生理上的衰老和心理功能的降低,或導致、暗示出新的疾病。
(2)感到年邁體衰。「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老人走上了下坡路就會感到力不從心、無力回天。
(3)失落感嚴重。經常陷入一種尷尬狀態,老是覺得「這個世界不再需要我,人們把我遺忘了。」
(4)敷衍度日。起床、早餐、午餐、晚餐,認為無所謂,可有可無,好象自己僅是一具沒有靈魂只有生命的軀殼。
(5)不思進取。早年的習慣,如看報、看電視等,不再保持,認為「反正都沒用了,還看它幹嘛。」
2、對衰老感的疏導和治療
對於產生衰老感的老年人應以家庭單位為主、社會交往為輔來對其進行疏導和治療。
親屬是老年人的主要依靠對象,他們要對老年人採取理解、支持的態度,應積極配合心理醫生的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調治。而社會交往是一個有著衰老感心理問題的老人的必要治療條件,因為融入到生活氛圍中,他們才會感到輕松、愉快,而不至於產生「老了」,「不中用了」的感覺。
(二)離退休綜合症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當老年人到了適當年齡,就要離開工作多年的職業崗位讓年輕有為者上,這是十分正常的。但離退休的老同志卻由於適應不了所處環境和生活習性的突然改變,往往會出現情緒消沉和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還由此而引發其它疾病,嚴重影響了健康。這就是離退休綜合症,它是離退休老人在離退休後的一番不適應的體驗。
1.離退休綜合症的表現患有離退休綜合症者,主要表現為坐卧不安、行為重復、猶豫不決,不知干什麼好,甚至出現強迫性定向行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經常出錯;性情變化明顯,易急躁和發脾氣,對任何事情都不滿意,總是懷舊;易猜疑和產生偏見;情緒憂郁,失眠、多夢、心悸、陣發性全身燥熱等。
一般說來,事業心強、好勝而善爭辯、嚴謹而偏激、固執己見的人,發病率較高;無心理准備而突然退下來的人發病率高且症狀偏重;平時活動范圍大而愛好廣泛的人很少患病。女性較男性適應快,較少出現離退休綜合症。
2.離退休綜合症的成因
這種病症的主要原因是離退休後的抑鬱傷感,它包括:
(1)失落感。社交圈的縮小、人際關系的改變、無所事事的清閑、一些願望的落空和遺憾等,都會干擾情緒而影響心理平衡,而產生失落感。
(2)懷舊。退休後的空閑易沉緬於往事的回憶,及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但終因似箭光陰的流逝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遺憾。久而久之,則心情抑鬱,性格孤僻。
(3)戀友。退休後遠離同事、朋友;熟人相繼作古,老來失伴,常常會感到凄涼悲切,憂郁孤獨。
許多人沒有退休盼退休,一旦退休後卻又羨慕以前忙忙碌碌的日子。一些人執拗地抵抗自然規律,不肯放棄原來的社會角色,結果常遭挫折。或者對退休後的生活沒有精神准備,沒有作出適當的安排,退休以後頓感精神空虛、無所事事,生活得很無聊。一些人可以出現情緒的焦慮、抑鬱、緊張、憤懣、恐懼,也可以出現自卑、強迫、多疑、挑剔等心理狀態,還可並發心悸心慌、肌肉跳動、顫抖不安、失眠多夢、夜尿、便秘等症狀,甚至引發心理和生理性疾病。
3、對離退休綜合症的治療
如何科學地安排離退休後的生活,避免離退休綜合症的產生呢?下面的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1)必要的思想准備。對離退休事先應有充分的心理准備,理解和順應自然規律,樂天知命,超脫豁達,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適應新的社會角色。
(2)生命不息,活動不止。離退休後卸去繁重的工作擔子,可把精力用到力所能及的活動中,繼續為社會做出貢獻,使自己保持「有所為」,感到還「有所用」,這樣就不會為失去原來的角色而感到空虛、憂傷。
(3)注意保健,防止疾病。體弱多病,猶如雪上加霜,會給晚年生活投下陰影。因此,要注意身體的保養,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鍛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有病早治,無病當防。
(4)生活豐富,家庭和睦。家庭成員對於離退休人員要多關心,經常與他們交談,不使他們感到寂寞。離退休人員也要適當利用時機走親訪友,保持社交活動。多參加適當的文化娛樂活動,使生活豐富而充實。
(5)對離退休生活一般都有個適應過程。在此期間如發生過分焦慮、抑鬱,可適當服用舒樂安定、佳靜安定等精神鬆弛劑。連續失眠者,可短期服用葯物誘導睡眠,以建立新的平衡。
(三)老年期恐病症
一部分老年人本來身體很健康,可一看到同齡好友生病或病逝後,也覺得自己身上這痛那痛,頑固地認為自己也患了某種疾病。雖經檢查未發現異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慮,由此產生恐懼、悲哀等消極情緒,給工作及庭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影響,這就是「老年期恐病症」。
1.老年期恐病症的表現
(1)自感身體嚴重不適。覺得有頭痛、頭脹、眼花、記憶力減退等身體上毛病。
(2)神經症狀。神經極度衰弱,有時還莫名其妙地耳鳴、失眠,產生麻痹感、疲勞感等。
(3)消極等死。認為自己行將就木,不願意再做什麼事,得過且過地「等死」。
(4)消沉頹喪。茶飯不思,精神萎靡,在別人看來好象真的有病了。
、2、老年期恐病症的成因
(1)認識不足。面對身體素質的每況愈下,有些老年人總要求自己的身體像年輕時一樣強壯,對那些生物性衰老、健康狀況的「自然滑坡」認識不夠,或對一些慢性病未引起足夠重視,病情明顯了才意識到,由此產生恐病心理。
(2)敏感多疑。老年人往往多思善慮,經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適與醫學科普文章上的種種疾病「對號入座」,並自以為是,表現出高度的敏感、緊張和恐懼。
(3)環境的刺激。老年人經常去醫院探望病人或參加追悼會,看到別人的疾患與逝去,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常懷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終日。此外,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較多,家庭中的環境、氣氛不和諧,及周圍人群對自己病情的反應,哪怕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會引起病人惶惶不安。
從精神分析角度來看,老年恐病症或疑病症傾向是一種自戀情結,從年輕時性愛指向他人到老年時轉而指向自身,轉向對自身的過分關切和愛憐。據研究,老年婦女的疑病觀念顯著多於老年男性。
3、老年期恐病症的治療
恐病症患者的主要症狀是身體某些部位出現疼痛或感覺異常。患者對症狀感受鮮明,描述生動。當經過必要檢查證明其沒病時,只要患者將注意力從自認為的患病部位轉移,症狀就會自然減輕或消失。但由於恐病症病人的敏感多疑與固執,他們一般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固有觀念。由於思想負擔過重,憂愁焦慮會給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危害,甚至會真的引發疾病。
恐病症病人應及時接受心理治療。配合醫生做有關的各項檢查,證明自己身體健康後,應耐心地接受醫生解釋性的心理治療。當醫生對病人個性上的缺陷提出忠告時,病人應積極糾正。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焦慮葯物,以便放鬆情緒,消除憂愁與焦慮。病人還應積極參加文體娛樂與集體活動,把注意力轉移到感興趣的事情上去。此外,在心理醫生指導下做鬆弛訓練,或練氣功等,也可收到一定療效。
(四)「空巢」孤獨感
孩子既是父母的沉重負擔,又是父母的驕傲和精神上的寄託與安慰。一家老少和睦相處,共享天倫之樂。然而一旦孩子成家立業,離開父母時,父母如釋重負的同時會發現自己寂寞了。面對這一變故,許多父母,尤其是母親,不能正確對待,產生許多心理不適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空巢」孤獨感。
人類千百年來一直過著群居生活,是不喜歡孤獨的,尤其是老年人,對於孤獨可能達到恐懼或害怕的程度。有專家曾對1萬多名城市老人調查,發現百分之四十的老人有孤獨、壓抑、有事無人訴說之感。子女離開家庭踏上社會,老年人告別社會重返家庭後,尤顯得「孤苦伶仃」。他們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獨,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統往往趨於脆弱。若老年加上患病,更容易對自身的價值表示懷疑,甚至產生抑鬱、絕望的情緒,認為自己上了年紀就只能一步步邁向墳墓,重者還快速加入了老年性痴呆的行列。
1.「空巢」孤獨感的表現
有「空巢」孤獨感的患者往往表現出愛回憶往事,覺得受到冷落,不喜歡參加活動,閉門發呆,不同親友來往。總覺得別人對自己很冷淡,覺得人情冷漠,認為子女離開了自己就沒有了情感依附。
2.「空巢」孤獨感的成因
(1)認識上的錯誤。不能正確認識子女「離巢」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子女長大後要獨立,要開拓自己的事業,但為人父母,卻不習慣於這種事實。
(2)感情上的錯覺。極端地認為子女不在身邊了,感情也不存在了。
(3)固執地懷舊。覺得沒有了往昔的熱鬧,清靜得如同一湖死水,因而郁悶、孤獨。
(4)情緒上的排外。沒有發覺身邊的老伴是自己唯一的終生伴侶,因孤獨而產生了一切排外的情緒。其實,很多人並不孤獨,因為老伴會永遠和自己呆在一起。
3、對「空巢」孤獨感的輔導
(1)正確認識家庭發展的規律。在當今社會,子女「離巢」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父母把孩子養大,孩子成家立業,從父母身邊獨立出來,去開拓自己的生活空間,去哺育自己的後代,這是家庭發展的規律,父母是無法改變的。
(2)正確對待孩子的「離巢」。孩子「離巢」是孩子成熟的標志。孩子長大了,父母要改變自己對孩子的眼光。在許多父母眼裡,孩子總是孩子,對他們總不放心,總覺得孩子離開了自己便不能正常生活。其實,在孩子的生活空間里,有一套他們自己對生活的看法,有—套自己的處理事務的方法,父母不要把孩子與自己在看法和作法上的分歧當成孩子的幼稚、無知和無能的反應。對孩子「離巢」的關心是必要的,但擔憂則大可不必。
如果孩子長大了,事事處處都離不開父母,結婚無住房,長期與父母住在一起;經濟拮據,每月要求父母補貼;孫輩無力撫養,非要寄養在老人家里不可,這只能反映出子女的無知、無能和幼稚,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現。所以,老年人應該為子女的離巢而感到高興,不必消極地哀嘆。同時,離巢並不等於斷絕關系。子女離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間後,還應該繼續加強與子女的聯系,盡量增強兩代人,乃至三代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給他們更多的體貼和幫助,注意消除誤會,吸引他們經常回家來團聚。
(3)夫妻才是真正終身的伴侶。一般而言,孩子出生後,夫妻感情都會逐漸轉向孩子,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夫妻間的關心和體貼相對地減少了。孩子離巢,老年夫婦應該及時地將情感轉向老伴,夫婦倆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加強夫妻情感的交流,進一步改善夫妻的關系,以此去填補因子女離巢而留下來的「真空」。如果遭遇喪偶,應該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再婚,重建家庭,營造歡樂的家庭氣氛,使自己的情感有寄託。
(4)加強與社會的交往。當自己感受到孤獨時,可以考慮加強與社會的交往。多交朋友,努力與有各種人和睦相處。一方面要幫助他人,從中贏得別人的尊重和真誠的友誼。另一方面,又要求助於人,通過別人的幫助,使自己的心態從緊張趨向鬆弛。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難不肯求助於人,或者對別人的困難不屑一顧,結果必然加劇自己的孤獨感。
(5)開拓新的業餘生活。從看書、習字、畫畫、練琴、打拳、擊劍、種花、飼養動物和撰寫作品等活動中獲得樂趣,將自己從孤獨的小圈子裡脫離出來。
⑶ 心理健康不容忽視,作為子女要如何去關愛老人的心理健康
如今更多的人都會非常注重心理健康,當然對於老人來說,由於現在社會生活的快速發展,也讓很多年輕人都忘記了老人們的心理健康。對於老人而言,盡可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對於他們想要做的事情也盡可能的去滿足他們的需求,當然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抽出一定的時間去陪伴他們,畢竟對於老人來講自己的空虛,也正是因為沒有人陪伴自己。
身為子女要用更多的時間來陪伴自己的父母,雖然很多時候自己的工作過於忙碌無暇顧及,但是也一定要抽出自己更多的時間去陪伴,畢竟對於老人們來說,能夠有子女的陪伴才是自己最幸福的時光。
⑷ 怎麼為老年人進行心裡護理
老了,怕被人遺棄,怕被人討厭,怕自己時日不多。
從上述角度去做工作:
1、多和老人聊天,並從中獲得知識、經驗,讓老人感覺到自己老有所為,不是廢物,不會被遺棄;
2、適當地和老人多些肢體接觸,捶捶背、揉揉肩、摟摟抱抱、撫摸撫摸等等,會讓老人感覺到自己受人歡迎,不被人討厭;
3、說法的聲音大些,但是聲調要柔和,語氣要輕柔,讓老人能聽清楚,就不會覺得別人都在竊竊私語;
4、對老人的壽命疑慮,可以多找些老壽星、百歲老人的話題去聊,改變老人時日不多的想法,讓他覺得未來還很長,還有二三十年。
通過上述做法,慢慢就會緩和老年人的多疑、沖動情緒,建立起來愉快、健康的心理。
⑸ 如何與老人相處
他們呢,是比較多話的,而且有些習慣呢,不好說,也不好讓他們改正的.那你就耐心點吧,幫助他們清理好了.有時侯就是需要我們小輩的做點事情呢.
不少後輩感到與老年人不好相處,認為老年人脾氣怪了,名堂多了,愛固執己見,有時甚至不講道理。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的改變,人們的生理、心理都會發生某些變化。老人從工作、勞動一線退下來後,這種變化會更大一點。但不管怎麼樣,我們做兒女後輩的,都得與老人好好相處,盡好孝道。其實只要本著理解、尊重的宗旨,拿出我們兒女的「孝心、關心、耐心」來,是能與老人相處好的。 有些老人年紀越大越難伺候。有時會像個任性的小孩子,他要做什麼就要什麼,誰也勸阻不了。還有些老人越老疑心越重,有時懷疑某人拿了他的東西,有時懷疑媳婦作風不正……這些,都是老人心理變化引起的,有的就是老人痴呆的症狀。我們要理解,要同情,不要當真,因為這是病態。他們年輕的時候,是絕不會這般亂說的,也是不會隨便就懷疑人的。 還要理解老人記舊心態。老年人最大的一個認知特點是:往事歷歷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幾十年歲月的痕跡深深的烙印在他們的心裡,過往的苦難與歡樂,讓他們沉浸在遙遠的回憶中,是支撐他們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支柱。老人一般都喜歡講述自己年輕時的成績、榮譽與見聞,我們不管已聽過了多少遍了,都要拿出耐心來傾聽,這時我們可以偷點懶,「嗯」、「啊」地答應著,多聽少說。如果老人過多回憶起以往的苦難,為免老人過度傷心,我們又要因勢利導,幫助老人擺脫苦澀的回憶。 沒有一個願同老人聊天的人不受老人的歡迎。與老人相處好的基本經驗就是增加與老人的對話。人老後,社交圈子小了,孤獨寂寞時時伴隨著老人,他們特別需要與人交流,需要傾訴和陪伴,需要被人關注。我們做兒女的,要理解老人這種心理需求,盡可能抽時間多與老人說說話。多些時間陪伴老人聊天,可以讓老人增強自信,樂觀開朗,對防止老年痴呆症有明顯效果。如果我們不在老人身邊,我們也要定時通過問候老人,不要吝嗇費,多與老人聊幾句。有條件上網的,可定時與老人進行音訊、視訊聊天。 與老人交談態度要和藹,說話的速度要相對慢些,語調要適中,有些老人耳聾,則須大聲點。要選擇老人喜愛的話題,如家鄉、親人、年青時的事、電視節目等,避擴音及老人不喜歡的話題。老人都渴望自己被肯定,我們要真誠、慷慨地多贊美他,他就高興;萬一有事談得不如意或老人情緒有變時,我們要盡快扯開話題。在老人面前,要多講一些開心、幽默的話語,少提生老病死之事,以免引起老人傷感。 從思想感情上來說,我們要認定「丈夫的媽媽也是我媽媽」。與婆婆建立起親情。有了這樣的觀念,你就能夠做到從細微之處關心婆婆,也就可以原諒婆婆一些不妥的言行。但同時我們又要注意,由於血緣關系,婆婆與媽媽是還有所區別的,因而,我們要像愛自己的媽媽一樣愛婆婆,但又不可像在媽媽面前一樣任性、放肆、耍脾氣。做到了這一點,婆媳關系就會慢慢融洽。 禮物是婆婆與我們媳婦之間一種必需的潤滑劑。「禮輕情義重」,婆婆的需要不是用錢多錢少來衡量的。因此,只要我們用心就能夠體察到什麼東西能夠送到婆婆的心坎上——選她最想要而又沒有的東西送。比如說,婆婆雖然已是老年,但總還是女人,件適合她的漂亮衣服和一條和這件衣服顏色相配的褲子,她自然會喜歡得很。她高興了一家人就都高興了。 家庭是重情不重理的地方,與婆婆的事,不要過份去要求明辨是非,婆婆就是錯了,沒有必要當面糾正她,當面讓她下不了台,在媳婦面前丟面子。萬一婆媳之間出現了分歧,發生了矛盾,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剋制自己的情緒,避免爭吵。我們作媳婦的從尊敬長輩出發,要多作點自我批評。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矛盾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只要雙方讓些步是不難解決的。我們切忌到外面去說婆婆的不是,這是最傷感情的。有了不遂心的地方不要緊,可通過丈夫去向婆婆講,這樣的效果比到外面說咸道淡好得多。等對方情緒平靜之後再商討處理所存在的問題。 婆媳之間的矛盾產生的原因多是由於家務問題和經濟問題,有的人結婚以後家務活都推給婆婆去干,這樣就容易產生矛盾。做媳婦的要多承擔一些家務工作,凡事搶在前頭去干,乾的時候不要帶著怨氣,要心平氣和地去干。如果媳婦事事都搶在頭里,老人是最容易受感動的,反而會不讓媳婦去干。 處理婆媳關系兒子要多做調節工作,起好中介作用。發生矛盾時要及時勸解,「和稀泥」,當面安慰老人,背後勸導妻子, 兒子作為婆媳關系的中介點,對婆媳雙方的性格特點最為了解。兒子可以幫助婆媳進行心理溝通。通過兒子的溝通,婆娘之間可以更輕易地消除心理上的屏障,增進感情。例如給母親 送禮多叫妻子出面,每年的贍養費由媳婦交給婆婆,這些策略都有助於婆媳之間的情感交流。 只要我們從孝心出發,處處從關心入手,耐心地對待老人,我們定能與老人融洽地相處,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他與你生氣就暫時忍忍嘛!老人家,養你一輩子不容易,年老時還不準生生氣?老了之後當然不會在喜歡運動了啊!一個老人,在這世上還有幾年的福可享?在他有生之年好好對他吧,人一生不長,年輕時苦了那麼就,老了就讓他歇歇吧!
這位知友,不少後輩感到與老年人不好相處,認為老年人脾氣怪了,名堂多了,愛固執己見,有時甚至不講道理。孫子應如何與老人相處?對待不同型別的老人,有不同的相處方法。跟隨我一起來看看吧!
休閑安詳型:對生活沒有太高的目標,有房可住,有食可吃即可。不需要山珍海味,滿漢全席;白菜配豆腐,土豆配辣椒即可型別的老人。
相處方法:常回家看看,解決老人的日常問題,提供老人的衣食住行。
成熟自立型:中老年人的偶像,自立自強,自給自足,還可以福及兒女子孫。為人豁達開朗,時常四處遊走,從事社會公益活動,奔波於社會交際。
相處方法;多盡孝心,多多陪伴,自己從老人身上學習社會經驗(就不需自作多情的擔心老人了,人家還擔心你呢。)
緊張忙碌型:生活中忙於各種事情的老人看起來是自尊心強,干勁十足。實際上強悍的外表下是一顆孤寂的心。只有忙碌於各種零碎的事情,才能忘掉煩擾,掩飾內心的空虛和寂寞。
相處方法:肯定其積極向上,思於進取的態度;同時盡力為老人提供放鬆的機會,可以常陪伴老人外出散步,下棋。
多管閑事型:這樣說雖然有點不禮貌,不過這的確是千百年來婆媳關系等家庭關系緊張的表現。老人年紀大了,社會經驗比兒女更多。俗話說倚老賣老,老人會覺得晚輩不成熟,事事都要敦敦教導,而晚輩則容易反感老人反復的說教。
相處方法:老人是為你好,不觸及原則的情況將就著聽聽就過去吧,不要頂嘴。
幼稚依賴型:並不是說老人幼稚,而是由於老年人的各種疾病,可能導致意識不清,從而表現出各種幼稚行為,類似孩童;或者由於孤身一人,空虛寂寞而產生孩童心裡。
相處方法:情況嚴重的話就醫咨詢,多陪老人外出散步。
情緒多變型:情緒失控人人都有,老年人由於年齡大也容易出現情緒多變的情況,就如晴雨表,今日晴,明日雨,後日雨夾雪。
相處方法:物極必反,你強他更強,硬碰硬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所以不能以凶橫硬氣的口氣和態度對待老人多變的情緒和行為。孫子兵法講究避其鋒芒,尋找戰機。
據最新調查顯示,在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3億,占總人口比重的10%。不少子女也埋怨,和年紀大的父母相處越來越困難。 那麼,子女應該如何與父母相處呢?老齡問題專家特別針對幾種不同心理型別的老人進行了分析。請看下面「六大秘方」: 型別一:防禦拘謹型 特點和表現:此類老人心中會感到空虛和寂寞,而他們用來解決的方法就是投入緊張的工作和各種繁忙的活動中,這種日程滿滿的狀態讓他們可以忘掉年齡和孤單。 相處之道:首先不能簡單否定他們積極向上的態度,但同時也要盡量地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給他們提供放鬆的機會,誘導他們擺脫忙碌的心態。 型別二:安詳安閑型 特點和表現:安於現狀、容易滿足是此類老人的特點。他們喜歡從周圍人那裡得到安慰,做事情的原則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們對周圍的事情不是非常關心,只是享受個人的空間。 相處之道: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又不能太過疏離,要在合適的距離上盡量提供溫暖的安慰,子女和周圍人群只需給他們提供一個舒適安靜的生活環境就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型別三:成熟健康型 特點和表現:這種型別的老人對過去豁達以對,也很能適應心理變化,可以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社會和生活,會主動去從事一些有關的社會活動,有自己的交往圈子和朋友。 相處之道:晚輩們只要要進孝心,成熟健康型的老人就會感到很愉快。 以上三類老人的心理狀態總體上來說都屬於正常范圍。而下面三種類型的老人就需要兒女和其他人多加留神,爭取幫助老人順利度過過渡期,安享幸福晚年。
你都說了老人都80多歲了,在這個世上還有多少個日子暱?要珍惜與老人相處的日子,老人會教會你很多做人的道理,家裡有老人的是一種幸福。不少後輩感到與老年人不好相處,認為老年人脾氣怪了,名堂多了,愛固執己見,有時甚至不講道理。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的改變,人們的生理、心理都會發生某些變化。老人從工作、勞動一線退下來後,這種變化會更大一點。但不管怎麼樣,我們做兒女後輩的,都得與老人好好相處,盡好孝道。其實只要本著理解、尊重的宗旨,拿出我們兒女的「孝心、關心、耐心」來,是能與老人相處好的。
有些老人年紀越大越難伺候。有時會像個任性的小孩子,他要做什麼就要什麼,誰也勸阻不了。還有些老人越老疑心越重,有時懷疑某人拿了他的東西,有時懷疑媳婦作風不正……這些,都是老人心理變化引起的,有的就是老人痴呆的症狀。我們要理解,要同情,不要當真,因為這是病態。他們年輕的時候,是絕不會這般亂說的,也是不會隨便就懷疑人的。
還要理解老人記舊心態。老年人最大的一個認知特點是:往事歷歷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幾十年歲月的痕跡深深的烙印在他們的心裡,過往的苦難與歡樂,讓他們沉浸在遙遠的回憶中,是支撐他們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支柱。老人一般都喜歡講述自己年輕時的成績、榮譽與見聞,我們不管已聽過了多少遍了,都要拿出耐心來傾聽,這時我們可以偷點懶,「嗯」、「啊」地答應著,多聽少說。如果老人過多回憶起以往的苦難,為免老人過度傷心,我們又要因勢利導,幫助老人擺脫苦澀的回憶。
沒有一個願同老人聊天的人不受老人的歡迎。與老人相處好的基本經驗就是增加與老人的對話。人老後,社交圈子小了,孤獨寂寞時時伴隨著老人,他們特別需要與人交流,需要傾訴和陪伴,需要被人關注。我們做兒女的,要理解老人這種心理需求,盡可能抽時間多與老人說說話。多些時間陪伴老人聊天,可以讓老人增強自信,樂觀開朗,對防止老年痴呆症有明顯效果。如果我們不在老人身邊,我們也要定時通過電話問候老人,不要吝嗇電話費,多與老人聊幾句。有條件上網的,可定時與老人進行音訊、視訊聊天。
與老人交談態度要和藹,說話的速度要相對慢些,語調要適中,有些老人耳聾,則須大聲點。要選擇老人喜愛的話題,如家鄉、親人、年青時的事、電視節目等,避擴音及老人不喜歡的話題。老人都渴望自己被肯定,我們要真誠、慷慨地多贊美他,他就高興;萬一有事談得不如意或老人情緒有變時,我們要盡快扯開話題。在老人面前,要多講一些開心、幽默的話語,少提生老病死之事,以免引起老人傷感。
從思想感情上來說,我們要認定「丈夫的媽媽也是我媽媽」。與婆婆建立起親情。有了這樣的觀念,你就能夠做到從細微之處關心婆婆,也就可以原諒婆婆一些不妥的言行。但同時我們又要注意,由於血緣關系,婆婆與媽媽是還有所區別的,因而,我們要像愛自己的媽媽一樣愛婆婆,但又不可像在媽媽面前一樣任性、放肆、耍脾氣。做到了這一點,婆媳關系就會慢慢融洽。
禮物是婆婆與我們媳婦之間一種必需的潤滑劑。「禮輕情義重」,婆婆的需要不是用錢多錢少來衡量的。因此,只要我們用心就能夠體察到什麼東西能夠送到婆婆的心坎上——選她最想要而又沒有的東西送。比如說,婆婆雖然已是老年,但總還是女人,買件適合她的漂亮衣服和一條和這件衣服顏色相配的褲子,她自然會喜歡得很。她高興了一家人就都高興了。
家庭是重情不重理的地方,與婆婆的事,不要過份去要求明辨是非,婆婆就是錯了,沒有必要當面糾正她,當面讓她下不了台,在媳婦面前丟面子。萬一婆媳之間出現了分歧,發生了矛盾,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剋制自己的情緒,避免爭吵。我們作媳婦的從尊敬長輩出發,要多作點自我批評。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矛盾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只要雙方讓些步是不難解決的。我們切忌到外面去說婆婆的不是,這是最傷感情的。有了不遂心的地方不要緊,可通過丈夫去向婆婆講,這樣的效果比到外面說咸道淡好得多。等對方情緒平靜之後再商討處理所存在的問題。
婆媳之間的矛盾產生的原因多是由於家務問題和經濟問題,有的人結婚以後家務活都推給婆婆去干,這樣就容易產生矛盾。做媳婦的要多承擔一些家務工作,凡事搶在前頭去干,乾的時候不要帶著怨氣,要心平氣和地去干。如果媳婦事事都搶在頭里,老人是最容易受感動的,反而會不讓媳婦去干。
處理婆媳關系兒子要多做調節工作,起好中介作用。發生矛盾時要及時勸解,「和稀泥」,當面安慰老人,背後勸導妻子, 兒子作為婆媳關系的中介點,對婆媳雙方的性格特點最為了解。兒子可以幫助婆媳進行心理溝通。通過兒子的溝通,婆娘之間可以更輕易地消除心理上的屏障,增進感情。例如給母親 送禮多叫妻子出面,每年的贍養費由媳婦交給婆婆,這些策略都有助於婆媳之間的情感交流。
只要我們從孝心出發,處處從關心入手,耐心地對待老人,我們定能與老人融洽地相處,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太寬泛了,對待小孩老人需要耐心,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關愛
既然曾經因為這個原因離婚,最好就是搬出去住,不要一起住,或者上下樓住。老人家確實很多問題和子女想法是不同的,很難一致,最好就是把他當作你的客人,多送些吃的用的給他,也多和他聊聊天。別住一起,總有一天又有矛盾的。
你好
做到以下幾點就好。
1】先學會愛自己
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同樣也不懂得怎樣去愛別人,也難以擁有一段和諧幸福的親密關系。不了解自己,不懂愛自己的人,無法察覺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感受,很有可能總是會把這些歸咎到對方身上,或者不正確地歸咎到自己身上,無法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兩人之間的問題,並且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容易被情緒所控制。
2】學習管理情緒
遇到問題的時候,情緒通常最快出現,但是情緒的殺傷力可能很大,並且情緒會有很多種可能性,如果你不能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就會被情緒所控制,並且被情緒所傷,同時你的情緒也會傷到你所愛的人。所以,要懂得培養自己管理情緒的能力,在一次次的情緒體驗中,慢慢了解並掌控自己的情緒。
3】當有需求的時候,記得說出來
表達是很重要的,而怎麼去表達,更加重要。很多人,當有需求的時候,不說出來,總以為對方會懂,或者總要求對方必須要懂。天哪,對方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蟲,你不說出來,ta怎麼會懂呢?然後到了忍不住的時候你又突然爆發,或者就是用抱怨、指責的語氣去跟對方溝通,這樣的方式往往只會讓你們的溝通愈來愈差,不僅達不到你所想要的,可能還會將矛盾升級。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
如對我的回答還滿意,請記得採納,
如對我的回答有疑問請追問。謝謝。
推薦你看部電視《經營婚姻》
她們結婚那集,鳥兒她爸說出來一切……
2、青鳥的爸爸給小夫妻倆的建議:
①經營是一種理智的方式,僅憑愛情去維持一個家庭是遠遠不夠的,建立家庭之後愛情會被無數的家庭瑣事所磨滅,所以要理智地處理家庭問題,要有經營理念。
②我送你們倆,三個詞六個字,算是給你們倆以後如何經營你們的婚姻提個建議吧。頭兩個字叫餘地,要學會給對方留有餘地。再激烈的沖突都能夠及時化解。兩口子過日子啊,最怕的就是兩個人之間沒有空間、沒有縫隙、沒有餘地,時間長了就會感到窒息。有的時候鬆散一點沒壞處。比如說我跟你媽爭執一旦開始升級我們就立刻停下來,誰也不再說了,就怕說出來以後後悔的話。你們倆也一樣,遇到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放下,先別管,倆人出去玩玩,享受一頓美餐,心情好了,很多矛盾都化解了。還有兩個字叫糊塗。有的時候對一件事情的判斷吶,模糊一點沒什麼壞處,不必非得那麼較勁、較真,非要爭出個子丑寅卯,不把對方逼到牆角不算完。最後兩個字是信任,女人跟男人不一樣,女人最渴望的是被愛,最忌諱的是男人感情上的背叛。信任是一種能力,是經營婚姻中最需要的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是需要培養和鍛煉才能獲得的。如果妻子具備了這種能力,而且被丈夫感受到,那他在以後的日子裡,萬一遇到感情上的困擾,丈夫就會立刻想到妻子得信任,自覺地約束自己,對妻子的愛就會不斷地增加。
③鄙夷、不屑和冷漠這三種表情,有時候遠比痛斥、怒視和憤怒給對方的傷害更大。如果能在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照照鏡子,你們就知道這三種表情有多難看。
⑹ 如何讓老人思想觀念轉變
如果想讓老一輩的思想觀念轉換的話,我覺得首先你要用新型的一些吸引人的方式吧,比如說像智能化的語音助手啊,或者是像智能家電這種慢慢地納入到他的生活裡面。
他也就會有一種跟進時代的,感覺當他們也慢慢熟悉了這些新玩意之後,你可以慢慢的去改變他們的想法,讓他們知道現在的生活其實也是會有新的一種轉變,人們他們是吃軟的。
我們也應當知道老一輩的思想並不全是錯誤的,但也並不全是正確的。因為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以及對待事情的態度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可能老一輩的有些思想確實是相對比較封建落後,也有一些思想對於我們現代年輕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非常值得借鑒的,他們可能思想相對比較保守,但我們要適當的去尊重,不能一味讓他們只會跟進新時代的進步,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兩輩人之間的觀念肯定是不會存在不同的時候,不論對錯,我們雖然不一定採納,但是一定要取長補短。雙方將各自的意見說出來,然後進行相互的探討協商,最後得出一個雙方都能夠滿意的處理方法,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彼此之間溝通,只要說清楚,到明白了之後,再遇到相同的問題,你就毅然的能解開了。
老一輩人的想法有時候是固執的,也是沒那麼容易進行改變的。但是一些封建想法,特別是在個人健康方面的想法,我們不要採取過激的做法,可以嘗試著用哄小孩子的方法去對付「老人家」,先服軟再「撒嬌」的方法,讓老人家能夠「有台階下」,或許就能夠好好的處理了。
對於老一輩的一些觀念,比如說節約、實乾等等,我們一定要得以繼承,但是對於一些封建想法,不適合的觀念,我們要重新改正,這樣才能越來越好,我們在面對他們的時候,其實也在相當於哄小孩,所以要適當的給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