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老年人 > 老年人親情缺失如何辯論

老年人親情缺失如何辯論

發布時間:2024-07-17 09:59:19

1. 辯論賽:是否應該把父母送進養老院.

正方:

謝謝主席,大家好。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結構的變化導致了居家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家庭小型化的趨勢下,特別是421家庭的不斷涌現,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的養老需求,為此社會應當提供多元化的養老選擇,而送老人進養老院就是指政府或者子女依據老人的意願將他們送進養老院安度晚年。可見養老院是在養老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讓老人老有所養的一個新途徑。

我方贊同送老人進養老院,理由有三:

第一:對於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或者由於種種原因子女無力贍養的困窘老人,政府將他們送進養老院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手段。

第二:在經濟來源確定的情況下,養老院在生活照料方面更為專業,面對通常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養老院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專業、更好的護理,而在精神慰藉方面,子女的孝心不會因為父母居所的變化而減少,同時在養老院里老人們同齡相聚、同生同息,增加了社會交往,擴大了社會聯系,給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樂趣和歡笑,可見養老院的出現給老人們在晚年多了一個養老的選擇,讓老人們自己自由的決定,給老人的夕陽之光添一抹新的色彩。

第三:從社會的角度而言,承認和接受養老院體現了養老院社會化的趨勢,反映了新的孝文化觀念。從倫理的角度講,孝的觀念要繼承和傳揚,那那麼孝的形式是可以改變的。但是一切為了老人,讓老人健康安寧的這個精神內核不能改變,昨天老人們為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而今天當他們老去步入人生黃昏的時候,年青一代有責任對他們竭盡所能的贍養,這不僅是子女對父母的法定義務,更是年青一代對上一代人普遍的社會責任,事實上個人對孝的觀念只能體現個人的德行和修養,而社會整體普遍對孝的認識則是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謝謝

反方:

謝謝,對養老問題對方一辯已經不知不覺中,偷偷給我們預設了兩個概念:

第一:現代人已經忙到無暇照顧老人了,所以說就送老人去養老院。

第二:養老院可以展望的像天堂一樣好,因此他方贊成。

您方那麼多的角度有沒有一個角度是老人的角度,我們來看看這兩個預設真的合理嗎:

首先,想過父母為什麼有人願意去養老院嗎?同意去的老人中,百分之六十是覺得子女沒有時間照顧自己,而百分之三十其實害怕自己連累了子女,我們可以想像老人心裡有多矛盾,一方面不願意離開家裡,另一方面不願意麻煩兒女,老人辛辛苦苦一輩子都在為兒女著想,可兒女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送出去了嗎?難道豪宅、名車、存款地位就真的比我們唯一的父母更重要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太忙根本只是借口和日後徒增悔恨的原因而已。

其次,再來看看養老院,無論它條件多好,但它始終不是家,因為心理學證明老人心靈的慰藉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家人,第二是人家關系網,這兩點正是養老院所天生缺失的,那裡沒有兒女直接的關懷,沒有孫輩天真的笑臉,它再怎麼好又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嗎?

再去看看養老院,會破壞老人固有的人際網,老人在他原來居住的地方會建立一大群朋友關系,而去養老院無異於要對這些朋友說再見了,這對於體力和認知能力不足的老人來說有多重的負擔呢?舉個例子來說,這就好比把冬天裡的一株古樹從它原來根深蒂固的地方拔起來移到新的地方,即便這個新的地方再好,我們也說這是對樹的一種傷害,因為你已經割斷了他的根莖,更因為冬天就根本不適合移植樹木。

同時,在一個隨時有可能老人離世的地方,脆弱易波動的老年心裡多容易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而居家老人有兒孫的繞膝、鄰居的寒暄,更容易感到生活的陽光和希望,這也就是為什麼調查顯示養老院老人抑鬱症的得病率比居家老人高了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在。

再次,其實我方也提倡社會養老和家居養老結合,但是養老院的模式卻萬萬不可做為首選,現在北京大力發展的社區家居養老模式很值得借鑒,各種工人上門服務照料老人的飲食起居分擔兒女的壓力了,而且老年沙龍等社區的機構更鼓勵老人開展社會活動,到處走走下棋聊天,回家還可以享受天倫之樂,這不更是頤養天年嗎?

所以我們告訴在座各位,只要您多用點心考慮老人的心理需求您就會發現養老院並不是最適合的選擇,謝謝大家。

正方:謝謝,誠如對方同學所言,換一個環境對老人有影響,但是不是像對方同學所說的那麼可怕呢。請問您了,城裡的兒子該如何奉養鄉下的老人呢?

反方:對方辯友說了,要看老人自己想不想,那我就問了,對於養老院養老和家居養老,哪一個更給老人家的感覺呢?

正方:對方同學,其實對於孝順的兒女養老院就是家,家就是養老院,但是對於不孝的子女呢,養老院是家,但家就是牢籠,您說哪個更好呢?

反方:養老院怎麼可能是家呢?家,不僅是有親人的地方,更是有周圍三朋四友左鄰右里的地方,對方辯友您的養老院有嗎?

正方:什麼是家?我的父母在哪裡,我的牽掛在哪裡,這就是家。這是哪個留守的父母不願意看到兒女來贍養自己,哪一個在外打工的農民兄弟不願意回家侍奉父母,但是生活總是無奈的。我們今天要不要現實的解決問題呢?

反方:對方辯友,您的意思是您現在在央視,您父母的心在央視,所以央視就是您和您父母的家嗎?對方辯友我覺得央視台長可能不會同意您這個看法呀。我還想請問對方辯友了,杭州經過調查有95%的老人不願意進入養老院養老,請問您這是什麼原因呢?

正方:可是按照您方的說法,只要換了一個環境,這個老人必然不適應,按照您方的說法,只能得出結論:那就是我們城裡的孩子根本沒有辦法奉養鄉下的老人啊。

反方:對方辯友還是請回答一下我們的問題吧,杭州那麼多老人不願意去養老院,這個時候你硬把他送去養老院,您究竟是孝還是不孝呢?老人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呢?

正方:對方同學,其實原因很多,北京玉淵潭養老院院長說,其實很多老人還是願意來的,但是他們就怕面子掛不住,這是不是對方同學不贊同的觀點惹的禍呢?

反方:對方辯友,您剛剛反復提到鄉下,我想請問您,鄉下哪兒有養老院呀?

正方:對方辯友,難道您不知道嗎?中國農村大量農民工到城裡務工,現在農村養老可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要不要解決呢?

反方:我們要解決,所以請問了,農村的那些老人送到哪裡的養老院呢?

正方:對方辯友,給您舉一個例子吧,現在天津市正在大力興建農村養老院,再請教您這樣一個問題了,有的老人操勞一生,但是膝下無兒無女,請問您不把他送到養老院,難道要看到他們晚年凄涼嗎?

反方:對於這種根本沒有選擇,只能去養老院的選擇,您認為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核心嗎?對方辯友,還是回答我方辯友的問題,為什麼杭州有那麼多老人不願意去呢?

正方:不願意去的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了,對方辯友的邏輯很奇怪,有子女的就叫老人,沒有子女的難道就不叫老人了嗎?其實鄭州市給了我們很明確的答案,他們斥資1500萬修建養老院頤養天年,您為什麼就不贊同呢?

反方:我們從來沒有說養老院沒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為他們無兒無女無牽無掛沒有經濟來源,所以我們政府才負起了這個責,可是對於那些有兒有女的老人,你們覺得他們願意待在家裡,還是願意待在養老院呢?請正面回答吧。

正方:那要看我們父母自己的選擇了,您的意思是不是說,今天有的父母很想去養老院,但是您就不讓他去呢?

反方:正如我方一辯所說的,這時候父母真的是真心願意的嗎?他是在考慮您呀,對方辯友,您就接著他這個不真心的願意,就把他送到養老院,對方辯友您於心何忍呢?

正方:好,我們也來看看父母的意願好不好呢?我們知道有些軍人要保家衛國,請問您這個時候考慮父母的意願,究竟是把他送到養老院,還是帶著老人一起去保家衛國呢?

反方: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共同奉養保家衛國的媽媽,所以請問了,中國科學心理學家調查表明:在養老院的老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要差於居家的老人,請問您對此如何解決呢?

正方:對方二辯說得好,我們要家人和社會共同奉養呀,現在養老院分擔了一部分養老職能,這好不好呢?

反方:對方辯友,養老院就代表社會養老體系了嗎?請您給我論述一下可以嗎?

正方:對方同學,不是代替而是多了一種途徑,所以說軍功章有他們的一半,也有我們社會的一半。你說好不好呢?

反方:對方辯友,您剛才提到軍人的例子,請問軍人的父母在家鄉有沒有親人,有沒有朋友,他們難道不能幫忙照顧老人嗎,您就一定要把他和原來的環境分開,把他硬生生塞到養老院呢?

正方:所以多種途徑並存嘛,現在我們政府也願意幫他們分擔一部分,您為什麼就是不要呢?

反方:我方已經承認多種途徑並存,可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是這一種途徑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對方辯友請正面回答。

正方:好,您說不能換環境,我們現在就有一種新型的養老院,直接把養老院建在在社區裡面,環境沒有換,您贊不贊成送進去呢?

第四階段:

反方:對方辯友,您剛才一直在強調一些無兒無女或者兒女不在身邊的例子,那我想正面請您回答了,如果您和您的父母就住在同一個城裡,您會不會願意把您的父母送進養老院呢?

正方:我來的時候我父親給我打電話,他跟我說他老了之後他要去養老院,那是我父親的選擇,我當然支持了。

反方:我們都跟你說了,你父親為什麼要去,因為他不想麻煩你啊,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照著你父親的話把他送進養老院嗎?其實說不定他希望你說一句:不,爸爸,我願意跟您呆在一起,對方辯友您是不是有點不太明白您的父親呢?

正方:對方同學,其實情況不是這樣的,因為進了養老院,他有更專業的護理,我方一辯當然可以和父親待在一起,但他父親腰疼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他是腰間盤突出,還是頸椎管狹窄,應用更專業的護理不好嗎?

反方:對方辯友,老人腰疼的時候他真的是最需要專業的護理嗎?他最需要的是他心愛的兒子在他身邊跟他說:父親沒關系,我來幫你揉揉;對方辯友您把這個拋棄了嗎?

正方:可是我並不知道,我父親的腰疼究竟是什麼原因,萬一揉錯了怎麼辦呢?

反方:所以我們說,我們社區要有一些人可以專門上門幫你父親揉,他幫你父親揉的時候,你也可以幫你父親敲敲腿,父親不是更開心嗎?

正方:對於孝順的兒女,無論父母在哪裡他都會經常去聯系,但是對於不孝順的兒女,您不送養老院在家裡面他不管不問,這就是您要的嗎?

反方:所以對方辯友的孝順就是和父母離得很遠的時候,心裡想父母一下,但是不顧父母的真實需求,對方辯友,這樣的孝順,大家能同意嗎?

正方:孝順是不論我父母在哪裡,我都愛他,這才是孝順。

反方:可是您這樣的孝順,父母感受得到嗎?

正方:那我父母在家裡,我給他打個電話叫聯系父母;難道他在養老院里,我給他打個電話就不叫聯系父母了嗎?

反方:所以為什麼不能夠他在家裡,您又可以給他打電話又可以親自侍奉他更好呢?

正方:對方同學,所以說其實兩種途徑都是可以的,看老人怎麼選擇。我們再來來看具體例子好不好呢?其實心臟病、腦血栓都是老人常見的突發性疾病,如果說不及時搶救的話,後果不堪設想,送進養老院時刻有人陪護,您說好不好呢?

反方:對方辯友,當然不如在家裡既有專業的護工,又有學習了一定醫學知識的兒女一同照顧,這樣既有心的關懷又有身體的關懷,難道這不比送到養老院更好嗎?

正方:我送進養老院就不能給父母心的關懷了嗎?

反方:那您家裡不是可以更關懷嗎?對方辯友您更奇怪了,您說讓老人自己選擇,可是這個時候我問你我的姥姥送不送,你說送也可以在家裡也可以,到底怎麼辦呢?(反方時間到)

正方:對方同學說要請專業護工,是不是請一個醫師一個廚師一個保姆還有一個菲佣呢?

正方:所以多元化的選擇,我們要讓這種多元化存在,讓老人自由選擇不好嗎?

正方:南京一家養老院的兩位老人最近喜結良緣。。。。。。謝謝(正方時間到)

總結陳詞:

正方:

謝謝,對方同學和主持人剛才都提到了《常回家看看》,我想如果是一個孝順的兒女的話,無論父母在家裡面還是在養老院里,我們都可以做到常和父母見見,但是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如果他能在養老院里得到更好的照顧,為什麼我們不選擇這樣一種途徑呢?

對方同學今天反復和我們講居家養老才是真的好,才是真的做對了,這本來沒有錯,但是不是太絕對了呢?那我們為什麼還說: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呢?

對方同學今天反復和我們談家,然而什麼是家呢?家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座房子嗎?不是。家是對老人一種真心的牽掛,那麼老人在哪裡我們的牽掛自然就在哪裡。

對方同學,今天還反復和我們談孝,但是孝很顯然顯然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口號,而是對老人幸福生活的不斷追求。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輕易地否定了這樣一種養老的模式呢?

如果空間真的能夠沖淡親情的話,我們為什麼還有一句話叫做:血濃於水呢?

反過來我們看到張愛玲女士,她在家裡面死亡六七天才被發現,一代才女死的如此凄涼啊。養兒為防老,但總有子女不孝,那麼在這些不孝的家裡,老人已經感覺不到家的溫暖了,對方同學為什麼還要封殺社會的溫暖,讓他們更加無助呢?

相反我們看到,有些子女確實很孝順,但總也不能做到時刻陪伴在父母左右吧,那麼匆忙的一別,有可能父母得了突發的疾病得不到及時的救治,這一次分別就變成了永別。子欲養而親不待,對方同學也提到了,這不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嗎?

而我們這個社會上,總還有一些流浪老人,總還有一些留守老人,對於他們而言晚景凄涼,對方同學還要關閉養老院的大門,那麼先哲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的「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何時才能夠實現呢?

正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以上的種種,即便是一個旁觀者我們也會追悔莫及,而對於步入夕陽的老人而言,又有哪一個不是心驚膽戰心有餘悸呢?

當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社會重大問題的時候,對方同學卻告訴我們不能送進養老院,那我想請問了:當我們的子女想要父母得到更科學更細心地照料時,由於怕別人的非議而不敢開口,而我們的父母想要更踏實的享受夕陽的美好的時候,由於怕給子女擔上不孝的惡名也不敢輕易開口,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正是因為有對方同學那樣錯誤的認為把老人送進養老院就是拋棄不孝的觀念,才人為地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交流障礙,人為地為我們的養老難上加難。

而我們的政府和眾多的有識之士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呼籲加強養老院的建設,讓它來分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重任。(時間到)謝謝。

反方:

謝謝主席,剛才對方辯友說實在的,在自由辯論進行的過程當中真是有點狡猾,因為他刻意地為我們模糊了三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他說今天的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二者可以優勢互補。

對方辯友我方承認,對整個一個社會群體來說,二者的確是優勢互補的,因為總有那麼一部分人群他們不得不接受養老院,於是養老院對他們來講是必要的;但是當考慮到我們自己的例子、考慮到我們自己的情況的時候、當考慮到我們要怎麼來贍養我們的老人的時候,難道這二者真的能做到優勢互補嗎?

往往我們的選擇只有一次,我們只能在一個時間點內將我們的老人放在家裡,由我們自己的心來贍養或者把他送到養老院去,在這點上來講,二者正是具有排他性,因此對方辯友您的優勢互補可能不是那麼完全。

對方辯友模糊的第二個例子是:他們今天一直在跟我們講的老人是哪些老人呢?

那些無兒無女或者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比如說軍人,比如說出去打工的人,對方辯友,如果今天的辯題真是主要討論這部分人的話,我想實在是辜負了我們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的這樣一個主旨,因為這些無兒無女的的老人,政府本來就有相當的義務去贍養他們,把他們很好地照顧起來,討論這部分話題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真正應該討論的是:子女就在身邊,而老人的意願如此矛盾沖突的時候,我們到底該怎樣對著我們的心做出何種選擇,這才是今天真正辯論的焦點。可惜我剛才問了對方辯友好幾次,對方辯友就是不敢在這個問題上回答我,反而在往一些邊緣的例子上靠。對方辯友剛才提到了農村,對方辯友您知不知道在農村的禮數是很講究地緣和親緣的,一個家前面可以是自己的大奶奶,後面可以是自己的二姑,這些人之間就形成了很好的相互照顧的網路,這個就可以達到很好的照顧關系,可是對方辯友您的意思是什麼呢?是把他從這個農村的親緣關系中趕出來放到養老院,以形成您的孝心。對方辯友,您這是真的孝心嗎?

對方辯友,您模糊的第三個概念就是孝,您剛才告訴我什麼是孝:只要你的心在老人那裡,您就是孝了。

對方辯友,我最多承認您這是小孝,因為這是按照您自己的標准,在判斷父母在想什麼,在判斷父母需要什麼樣的孝。

什麼是大孝呢?就是我的心跟父母在一起,我的人也跟父母在一起,在父母需要我的時候,我能貢獻出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大腦和精力去照顧他。

不錯,我們缺少一定的醫學知識,但我們可以學呀,我們自己也許做不了一些事情,我們可以請護工來做,護工做的時候我們學,我們學著跟護工一起做,對方辯友,這個過程難道不正可以加深我們和父母之間的親情,讓她享受到家的關懷嗎?

對方辯友,如果把這三個您模糊的概念去掉的話,對方辯友我真不清楚您方的立論是怎麼贊成起來的?

其實今天這個辯題就我們來講,有一個更深層的話題,很可惜我們沒有能夠跟對方辯友好好思考一下,今天這個辯題的一個預設前提就是我們都很忙忙到了無暇照顧父母的階段,可是我們這么忙真的是應該也真的是必要這么忙的嗎?

我們在為了明天的名車、明天的存款、明天的豪宅,把我們的父母送去養老院,這個真的是我們要獲取的目的嗎?謝謝(時間到)

摘自網路!

2. 我想讓你們幫個忙,辯論賽的提問問題,我們的觀點是「常回家看看不能解決老老年人的親情缺失問題」。該...

7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首次將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贍養義務寫入條文。而根據本網報道,就在「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當天,江蘇無錫市北塘區法院對一起贍養案件進行開庭審理,老人作為原告,其中一個訴求就是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而法官也當庭宣判要求子女「至少要保證兩個月看望一次」。這也是該法實施後的全國首例判案。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老齡人口增加迅猛。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1.67億老人中,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一首《常回家看看》不僅讓作為晚輩的年輕人感慨萬分,更是唱出了眾多空巢老人的心聲。孝敬父母自古就是中國傳統美德,孝順父母是自古至今的先賢們倡導的為子之道,做人之本。但是當一貫用最高層次的道德來要求的東西,變為用低層次的法律來約束的時候,社會文明是否就真的在進步呢?

法律雖然可以強制人的某些行為規范,但是一方面它不可能代替道德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法律只是控制和限制人們的不法行為,保護和鼓勵個人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的全面利益。人在社會實踐中的對待是與非、善與惡採取何種行為方式,只要不是違反法律條文,法律是不能夠處罰的,這是人的自由選擇權利。只是在道德層面有義務實行的行為而不去作為,人自然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而將法律代替道德的壓力來強行約束人的行為規范,道德的力量必將會逐漸消亡。如果社會只是期待用法律來解決道德滑坡的問題,很有可能本末倒置。「孝」是道德層面的而非法律層面的,取決於精神層面的「孝心」,而非物質層面的「孝行」。一個人有孝心的必有孝行,反之則不然。

這次無錫北塘法院的判決中,子女若不履行看望義務,權利人可申請強制執行,執行過程中將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直至拘留。在法律的強制下,子女帶著情緒回家看望父母,給父母帶來快樂還是添堵?事實上,老人們也明白,自己的孩子在法律的約束或威懾下才勉強回家看看,這樣讓原本真實的親情變了味,被動回來的孩子心理上難免會有抵觸和埋怨情緒;即便孩子一個月、兩個月甚至半年都不去看望父母,大多數父母也都不捨得控告自己孩子的。換個角度思考,當一個社會起碼的日常倫理需要靠法律的強制性來維持的時候,說明在它背後道德滑坡和文明倒退已經相當嚴重。

「精神遺棄」才是老年人自殺的罪魁禍首

根據一份調查,珠海老年人因傷害死亡中的首位原因是自殺,珠海籍省政協委員蔡越秀認為老年人精神障礙所引致的孝道問題已非常嚴重,今年提交的提案中,蔡越秀建議,要重視老年人精神疾病帶來的社會問題,並開展針對老年人的「心靈慈善」。(《珠江晚報》2014年1月16日)
真是不調查不知道,一調查嚇一跳!老年組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是自殺(30.4%),其次才是跌落和交通傷害,這和平時所觀察到的祥和老年社會印象大相徑庭,不由得讓人神色凝重起來,雖然風燭殘年,本該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養和老有所樂的老年人,如果不是萬念俱灰,何以選擇輕生來了結自己,要知道,在人生的暮年,這又需要多大的勇氣啊,究竟是什麼,讓老年人最終選擇了自殺而了結自己?
近年來,一些老年人騷擾110的現象越來越多,每每都是虛驚一場,盡管是對110的故意騷擾,但是老太太想找人陪聊解悶而出此下策,實屬無奈和寂寞難耐,一句「報警只是想和民警說說話」的訴求不僅讓人怎麼也哭笑不出來,而且還多了一種鼻子一酸的悲憫和同情。
老太太苦於寂寞孤單,謊稱「家裡有炸彈」,目的是想和警察說說話,類似老太太如此別出心裁的想法和做法的老年人已經不是孤例,因為寂寞,就要給家人和公共服務機構「找茬」和「找事」,我們應該多站在老人寂寞無助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樣的養老尷尬和有些凄苦的境遇,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趙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嘮嗑》中,「趙本山」一個人太寂寞只好尋求宋丹丹的「有償陪聊」,人家花錢唱歌,我花錢嘮嗑,道出了空巢老人晚年精神寂寞的窘迫和窘態,也是對子女和社會的精神贍養的吶喊和善意提醒。
我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調查顯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60歲以上人口過億的國家,而且即將達到2億。目前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6成外來打工者半年以上才見父母一次;央視記者采訪一位80歲老人,問現在最在乎什麼?看起來很硬朗的80歲老奶奶稱,年齡大了,不希望活著。看來,善待老年人,我們絕不該盲目樂觀,更需要我們凝重起來,以更理性的態度積極實施「夕陽工程」關愛計劃。
6成外來打工者半年以上才見父母一次,這是怎樣的養老心酸,怎麼談呵護老年人,更不要談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當老人對於兒女的思念只能化作以往的美好回憶;當老人面對日常生活的各種困難,哪怕老態龍鍾,也無奈只好親力親為,失去了晚年的安全感;當他們唯一獲得的孝敬行為就是兒女從遠方打來的安慰電話,如此等等,這對農村養老無疑是一種現實的諷喻,更不要奢談什麼尊和愛。如果說城市善待老年人還差強人意的話,那麼農村善待老年人則需要更大的努力。
央視采訪老人最在乎什麼,答稱年齡大不希望活著,不是老人厭世,不是老人悲觀,不是老人對記者的不恭,這是最真實的心裡話,透著心酸,透著悲涼,透著無奈,當記者問希望女兒們為她做點什麼,她回答:「什麼也甭做,就回家看看,多交流交流。嗨……現在有話沒地兒說去!」這位老奶奶氣質眼神都不一般,但是卻面對鏡頭說出了『不想活了』的「丟人」話,多少為兒女爭氣的老年人,光鮮的外表,堅強的面容,從容的行動,但是卻掩蓋著被最親近的兒女戳傷的心,這是怎樣的孝道良心啊,可以窺探到老年人「親情飢渴」是多麼強烈。
2012年6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規定禁止對老年人實施家庭暴力,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日前,「常回家看看」即將以國家立法的形式被確立固定下來,可見老年人的「親情缺失症」已經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
老年人「親情缺失症」也是一種家庭軟暴力,與養老費用、養老設施這種「硬環境」逐漸完善相對應的是,子女對老人的親近關懷尤其是在經常陪伴老人等 「軟環境」方面仍然缺失,作為子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多少老人,為了經濟上不牽扯孩子,為了身體上不拖累孩子,付出了如山的艱辛,對老年人的「精神遺棄」比「物質匱乏」更可怕。
精神贍養比物質贍養更重要。一些政府部門和子女片面以為只要給老人足夠的錢或者給父母提供足夠的物質享受就算自己盡孝道了,這是對孝敬的膚淺理解。對於如今絕大多數的老人而言,老人們更渴望的是子女帶來的精神愉悅,更需要的是和子女的順暢溝通,需要的是相互的幽默和和睦互動帶來的會意的笑聲,需要的是關注父母怎麼活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晚年自我」,和父母一起做生活的游戲比給父母送游戲更討父母內心的歡喜。
不可否認的是,很多老人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思想上產生了很多的困惑和畏難情緒,為了讓老人能夠盡快融入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需要子女們以更大的耐心和愛心幫助父母再學習,需要付出精力來教育父母掌握新信息,學習新技能,接受新事物,只有這樣,老人們才有信心熱愛新生活,找到更多的新樂趣。
曾幾何時,父母在,不遠游,是中華民族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傳統敬老和愛老的習俗,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湧入城市,農村傳統的孝道開始松動和瓦解,在農村形成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妻子」等現象,年老體弱的父母因為缺少了子女的孝敬和照顧,晚年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如果更多的新生代流動人口僅僅滿足於自己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舒適和愜意,而疏忽和淡忘了農村年邁蒼蒼的父母,不能不說是孝道的退步。
老人,別把「不拖累孩子」掛在嘴邊,你看看周圍多少老人,在「不牽扯」 和「不拖累孩子」的訴求下,該享受的時候沒有享受,該快活的時候,沒有快活,該歇歇的時候還在勞累,該幸福的時候卻在「受罪」,為了子女,為了面子,沒有活出真實的自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晚年,子女倒是清閑了,可是老人卻失去了很多,不值得。
老年人因傷害死亡中的首位原因是自殺,就是一記警鍾,不僅敲給老年人自己,更是敲給了子女,也是敲給了社會,想到了敬老,還要想到如何愛老,更要想到如何才更善於敬老,這是擺在政府和子女以及社會面前都需要思考的問題,需要更新敬老觀念,多動腦子,多想點子,多找法子,多找路子,總之,敬老更需要敬老智慧,敬老的智慧多了,敬老的生命力就強了,敬老的氛圍就濃厚了,敬老的效果就更好了,老年人就不悲觀失望了,敬老的「精神遺棄」比「物質匱乏」更可怕,「親情飢渴」是對孝敬老人的沉重呼喚,「豐盈的精神贍養」是孝順的高境界,這也是獨居老人為了想找人陪聊解悶而謊報「家裡有炸彈」對精神贍養敬老的警示。

3. 家裡老人太固執要如何說服他

1、適應社會大環境的改變

老年人要認識到,環境變了,人的價值觀變了,衡量的標准也不同了,過去的經驗、教訓不一定現在都能用上。有時講給後生的,沒被採納,自有人家的道理。作為老年人盡到講授的義務就行了,更不能因此而生氣、煩惱。如果後生真得走了彎路,也是他人生必經之道,不一定都是壞事。想想當年自己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

2、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老年人遇到容易讓自己進入牛角尖的事情時,要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要多出去走走,與人聊聊,甭管是閑扯還是討論,溝通是釋放的最好渠道。不妨找些能說得來的朋友,定期聚會。還可參加一些愛好培訓班。總之,一定要與人交往,同時,也預防了老年痴呆的發生。也可以嘗試新知識的學習,如電腦、手機等。開闊自己的眼界,讓自己變得忙碌起來,擺脫煩心事。

3、學會自我認識

老年人要學會自我認識,自我反省,要深刻認識到固執性格之害,重視自我調適,陶冶情操,克服虛榮、孤僻、自傲等缺點,控制自己的情緒沖動,有嚴重心理障礙者,可去醫院治療。不要明知道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還不撞南牆不回頭,這種心態不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站在老年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家裡人遇到老年人固執時,切不可粗暴,要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訴說。更不能直接頂撞與相持,或甩胳膊走人。而應該在了解老年人心理的基礎上,耐心地向他們作一些正面的說理,根據他們固執的原因,給他們提出建議,使他們自覺自願地放棄固執,不再堅持那些不合實際的看法或做法。

5、重視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作為小輩,要懂得孝順,孝順不止是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還要重視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年輕人更應該注重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有空多與他們聊天,聊點新事兒,讓他們知道外面的事情,打開他們的眼界。對老年人多加體諒,多點兒關心。平時陪他們說說話,一起看看電視,條件許可還可帶他們一起去旅遊或到公園玩玩。

6、鼓勵老年人走出家門

年輕人應該多鼓勵老年人走出家門,多接觸新鮮事物,擺脫舊的思想。如果是有體力有能力的老年人,還可以鼓勵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感覺自己對社會、對家庭仍然有貢獻,還離不開他們。這樣會他們增強生活的信心和熱情,使他們的晚年更充實。

閱讀全文

與老年人親情缺失如何辯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形容中老年人漂亮怎麼說 瀏覽:367
孝順的靜思語 瀏覽:473
家裡沒錢父母為什麼總是吵架 瀏覽:144
打過戰的人為什麼更長壽 瀏覽:339
秦皇島山海關老年大學 瀏覽:686
小孫女應該叫女方父母什麼 瀏覽:173
端午敬老院活動方案 瀏覽:889
虹口區老年大學招生電話號碼 瀏覽:14
老年人模擬法庭 瀏覽:612
孝敬父母是誰的義務 瀏覽:450
60歲骨癌 瀏覽:255
在澳洲如何拿雙份退休金 瀏覽:987
怎樣教育兩個兒子孝順 瀏覽:948
蘇州50歲男性找工作 瀏覽:3
在什麼系統中查詢養老保險金 瀏覽:6
公檢體檢都考哪些 瀏覽:317
河北高考體檢怎麼查 瀏覽:559
應該怎麼談養生 瀏覽:601
重陽節我們能為老人做些什麼 瀏覽:850
安徽養老金漲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