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年人的行為習慣、心理特徵的問卷調查的題目
老年人的行為習慣:
1。老年人都習慣早睡早起
- 老年人的生物鍾已經開始定點了! 除非他更改睡覺時間!
2。老年人習慣性便秘
- 習慣性的在廁所里打發時間,非要大便不可!
3。老年人喜歡清閑著
- 中意吃早茶,散步,找老朋友一起聊天,種花等等。
4。老年人行為舉止有時或者常常表現得像小孩子
- 老人開始功能衰退,固執、多疑、自私
老年期的心理特徵:
人的心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象和過程,要研究老年人在進入老年期後出現的心理變化,首先應了解什麼是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的統稱,那麼,要研究老年期的老年人的心理變化狀況,就要分別從老年人的心理過程和老年人的個性心理等角度來著手,研究老年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智力、情緒、情感、性格、需要、興趣、自我意識等方面的變化。
一)老年人感知覺的變化
人的心理活動是外界刺激通過感覺器官作用於大腦的結果,沒有感知覺接受外界的各種刺激,心理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感知覺是論述所有心理活動的出發點,老年期的心理變化也是從感知覺的漸變開始的。老年期感知覺變化的一般特徵是:各感覺系統出現普遍的退行性變化,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的敏銳度下降,感知時間延長。在第二節中,我們已經詳細介紹過老年人的感覺系統,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皮膚感覺的生理變化,這里不再一一贅述,只舉些例子來說明。
1、視覺 老年人的視力水平,在60歲以後急劇衰退,據統計,70歲健康老人的視力超過0.6的只有51.4%,其中近距離視力比遠距離視力減退得更為明顯,出現所謂的「老花眼」,老人們讀書看報時常常要將書報拿得遠遠的,或者需佩帶老花鏡(凸透鏡)來糾正。
2、聽覺 聽力上,老年人的高音聽力比低音聽力衰退得更顯著,這就是為什麼老人更喜歡聽中音和低音音樂的原因所在;而且,老人對聲音的辨別能力也在減弱,特別是在不良聽覺條件下或有噪音背景的情況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會發現,與家人一起坐在客廳里看電視,旁邊有人閑談時,老人對電視情節的理解能力往往會下降。
3、味覺 我們常聽到老人抱怨現在的食品食之無味,事實上,食品的味道並沒有變差,而是老人對甜、酸、苦、辣、咸五種味覺要素的敏感程度減退了,因此,老人往往錯誤地認為過去那些美味的食品現在都變得乏味了。老人對食物的抱怨還有一個可理解的原因就是嗅覺功能的衰退,老人對食物散發出來的香氣的感受性變差了。
4、皮膚感覺 老年人的皮膚感覺也逐漸老化。比如觸覺,老年人的眼角膜與鼻部的觸覺降低得較為明顯,所以,他們對流眼淚或流鼻涕常常毫無知覺,需要別人加以提醒。在溫度覺方面,老人對低溫的感覺變得遲鈍,因此有些老人在室溫降低時也往往不覺得冷。
(二)老年人記憶的變化
記憶是指人們將感知過、思考過、體驗過、操作過的事物的印象保持在頭腦中,以後又在一定的條件下以再認、再現的方式表現出來或者回憶起來的心理過程。心理學家的研究認定了記憶和年齡之間存在這樣的一種關系:假定18-35歲的人的記憶成績為100,那麼,35-60歲的人的記憶成績就為80- 85,60-85歲的人則為65。可見,人的記憶隨著年齡增加而有所下降。
老年人的記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記憶過程來看 瞬時記憶(即保持1-2秒的記憶)隨年老而減退,短時記憶(即保持1分鍾以內的記憶)變化較小,老年人的記憶衰退主要是長時記憶(即所記內容在頭腦中保持超過1分鍾直至終生的記憶)。實證研究發現,老人對年輕時發生的事往往記憶猶新,對中年之事的回憶能力也較好,而僅對進入老年後發生的事遺忘較快,經常記憶事實混亂,情節支離破碎,甚至張冠李戴。
2、從記憶內容來看 老年人的意義識記(即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保持較好,而機械識記(即靠死記硬背的記憶)減退較快。例如,老人對於地名、人名、數字等屬於機械識記的內容的記憶效果就不佳。
3、從再認活動來看 老年人的再認活動(即當所記對象再次出現時能夠認出來的記憶)保持較好,而再現活動(即讓所記對象在頭腦中呈現出來的記憶)則明顯減退。
由此可見,老年人的記憶衰退並不是全面的,而是部分衰退,主要是長時記憶、機械記憶和再現記憶衰退得較快。以美國前總統里根為例,他在晚年時患有嚴重的老人痴呆症,記憶力急劇下降。當里根的養子去探望他時,里根常想不起養子的名字,只當他知道他是誰時,才緊緊地擁抱他。里根對他的護士說,他覺得前來探望他的前國務卿舒爾茨好像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又記不起他叫什麼名字。里根的這一系列表現說明,老年人記憶力的減退主要是信息提取過程和再現能力的減弱,而識記的信息事實上仍然可以很好地保持或儲存在大腦中。根據以上生理規律,如果能夠經常提醒老人回憶往事,是有助於減緩記憶力的衰退速度的。
當然,記憶力的下降也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不方便。例如,有的時候眼鏡明明架在鼻樑上卻到處找眼鏡,出門經常忘帶鑰匙,燒開水不記得關火,飯煮熟了卻忘了關煤氣,記憶不好在無形中甚至增加老人的危險。
(三)老年人智力的變化
智力是大腦的功能,是由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的各種能力有機組合而成,主要包括注意、觀察、想像、思維、實際操作和適應等能力,其中以思維能力為核心,它保證了人們有效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智力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特點,它是在人們具體的行為活動中顯示出來的。
老年人的智力是否衰退,這是老年人十分關心的問題。科學研究發現,人出生時的大腦細胞有140億個左右,隨年齡增長,人的腦細胞不斷死亡。進入老年期後,腦功能逐漸衰退,但由於生存著的其它腦細胞的代償作用,大腦的活動功能仍能維持,保持正常的智力。
老年人的智力並非人們所以為的那樣會全面退化,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衰減。有學者認為,智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可以分為「晶態智力」和「液態智力」兩種。晶態智力主要是後天獲得的,它與知識、文化、經驗積累和領悟能力有關。例如知識、理解力等,由於老年人閱歷廣,經驗多,這種智力易保持(甚至會增長),只在80歲以後才有明顯減退;液態智力主要與大腦、神經系統、感覺和運動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有關。例如記憶、注意、思維敏捷性和反應速度等,這種智力減退得較早,也較快,一般在50歲以後就開始下降,60歲以後減退明顯。以上兩種智力的變化並不是平行的,也就不能籠統地說智力隨年齡增長而減退。
老年人的智力是部分衰退而非全面衰退,還體現在老人的動作性智力下降得較為顯著,60歲就開始衰退,而語言性智力則保持得較好,80歲以後才有明顯地下降。例如,在舞台上看到許多老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到年邁時仍然「寶刀未老、威力不減」,但動作表演能力就難免有些「力不從心」了。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事實上,我們不能否認,老年人一生閱歷廣博,經驗累積,具有豐富的智慧。老年人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精細程度,對復雜事物的高度洞察力,與中、青年人的智力水平相比並不遜色。許多事例證實,很多人在晚年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在古稀之年創立了「新人口論」,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81歲時獲得了他的第1033項發明專利,世界著名畫家畢加索90歲時還在繪畫雕刻,孫思邈在百歲高齡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醫學巨著《千金翼方》等等,不勝枚舉。
有人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內的名人進行過年齡統計分析,結果顯示,60歲以後出成果的人數比例從高至低依此為:哲學、醫學、美術、文學、自然科學等。可見,凡與人生閱歷和實踐經驗(即晶態智力)關系密切的領域較多出現大器晚成的學者和科學家。換句話說,老年人的智能有著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的空間,活到老,學到老,是可以增進老人的智力水平的。通過持之不懈的學習、鍛煉和積累,往往可以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發揮得更好、更充分。
(四)老年人情緒、情感的變化
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和體驗。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與周圍環境不斷互動,與現實事物發生多種多樣的關系,對現實事物也會產生一定的態度,這些態度總是以帶有某些特殊色彩的體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如喜、怒、哀、樂、懼、愛、恨等,情緒、情感指的就是這種內心的主觀體驗。
進入老年期後,隨著老年人生理機能的老化和健康狀況的衰退,離退休後脫離了原有的工作崗位,家中子女又逐漸獨立並成家立業,老年人的生活環境和角色地位發生了較大改變,因此,老年人的情緒和情感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其一,老年人關切自身健康狀況的情緒活動增強。隨著年齡增長,健康狀況日益下降,老年人變得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對於疾病較為重視。尤其是老年女性,懷疑自己患病和有失眠現象的顯著多於男性。
其二,老年人對於自己的情緒表現和情感流露更傾向於控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如遇喜事,他們不再歡呼雀躍,如遇悲事,也不易痛苦流涕。
其三,消極悲觀的負性情緒逐漸開始占上風。例如,提及社會中的腐敗和不道德現象,老人就常抱怨世風日下,今不如昔;談到舒適享受,老人往往只感嘆「只是近黃昏」。一項調查顯示,在描述自己情感的用詞中,老年人用以表達喜悅情緒的用詞明顯少於中青年人。
一般來說,老年人比較多地表現出下列消極的情緒和情感:
1、失落感 失落感即心理上若有所失、遭受冷漠的感覺。離退休後,老年人的主導活動和社會角色發生了改變,從工作單位轉向家庭,他的社會關系和生活環境較之以前顯得陌生,加上子女「離巢」,過去那種熱情、熱鬧的氛圍一去不復返,對新的生活規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適應,一種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會油然而生。
2、孤獨感 從客觀上講,由於子女逐漸獨立,老年人又遠離社會生活,自己體力漸衰,行動不便,與親朋好友的來往頻率下降,信息交流不暢,因此容易產生孤獨感。在主觀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際交往模式,不易結交新朋友,人際關系范圍逐漸縮小,從而引發封閉性的心理狀態,這是老年人孤獨情緒形成的重要原因。有專家曾對13693名城市老年人調查,發現40%的老人有孤獨、壓抑、有事無人訴說之感。
3、疑慮感 盡管年歲日增,但老年人常常自覺經驗豐富,才能不凡,一旦退休就無從發揮,自尊心受挫,大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嘆,於是空虛、寂寞、受冷落之感襲上心頭,往往誤以為自身價值不復存在,久而久之就會低估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這種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會經常對自己產生懷疑,憂心忡忡,表現出過分的焦慮。
4、抑鬱感 以上失落、孤獨、自卑、疑慮的情緒情感對於老年人的心理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而且老年人在現實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順心、不如意之事時有發生,例如,遇到家庭內部出現矛盾和糾紛,子女在升學、就業、婚姻等方面有困難,自己的身體又日趨衰落,疾病纏身,許多老人就會變得長吁短嘆、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或者鬱郁寡歡,這些都是抑鬱的表現。
5、恐懼感 隨著身體的老化,老年人變得越發害怕生病,一方面是擔心生病後自己生活難以自理,給家人和晚輩帶來麻煩,變成家庭的累贅,另一方面,一旦生病,特別是重病,老年人似乎就感覺離死神不遠了,因此,老年人對疾病和死亡通常會產生恐懼感。
(五)老年人需要的變化
人的需要可以分為生物性的需要和社會性的需要兩種,一般來說,進入老年期以後,人的生物性需要降低,表現在老年人對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縮減,性慾也有所減弱,但在社會性需要或心理需要方面,卻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我們把老年人的心理需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1、老有所養 《論語》有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安之」,即讓老人過上安定的生活,使之老有所養。老有所養是指人年老後喪失全部或部分勞動能力和經濟來源時有子女等後代贍養和照顧。具體來說就是無衣食之憂,無住行之慮,生活上有人給予照顧和扶助。老有所養是老年人最基本、最低層的心理需求。
2、後繼有人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兒孫滿堂被認為是老人幸福的標志之一,即所謂「多子多福」,相反,「無後為大」,無後為不孝之最。在當代老人中,仍有不少人希望家庭人丁興旺、枝繁葉茂,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越接近生命歷程的尾聲,這種願望就越強烈。這種願望常常反映在許多民俗之中,例如,在兒孫結婚時必備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取其「早生貴子」的諧音。自從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後,「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已在逐漸改變,許多老人更注重於後代的素質,而不再是數量的多少。因此,不少老人在退休後甘為照顧下一代而充當家庭教師和保姆的角色,雖操勞辛苦,但樂在其中,他們希望能給兒孫以最好的照顧和教育,希望他們長大後能有出息,以實現其後繼有人的心願。
3、老有所歸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存在,有歸屬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時,家庭完整,父母在世,這種需求表現為對家庭的依戀和對父母的依賴;而進入老年期後,子女紛紛「離巢」,家庭的完整性被分割,老人的孤獨感油然而起,這時的老人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以排解孤獨。正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許多老人在退休後都渴望回到自己的家鄉,安度晚年。這體現的就是老年人葉落歸根的心理。
4、老而有愛 愛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體現了老年人的一種精神追求。從夫妻關系來看,老年人對愛情的需求並不比年輕人少,只是他們用老年人特有的更深沉的依戀方式取代了年輕人那種轟轟烈烈的熱戀。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對於老年人來說,愛情在老年夫妻之間更多地表現為相敬如賓、相互扶持和照顧。當然,老年人不僅需要夫妻之愛,也需要子女的關愛。子女過於投入自己的事業和小家庭,疏忽了老人,往往會使老人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充分享受天倫之樂,擁有親情的精神支持,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和欣慰。
5、老而受尊 老年人都有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但與中青年人那種因能力、業績、財富而受他人羨慕和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別人能夠聽取他的意見、看重他的經驗、肯定他的過去。實際上,這種尊重經常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種禮儀中。例如,出門讓老人先行,坐車為老人讓坐,赴宴時讓老人就上座等,對於這些照顧,老人其實可能並不真正在乎,重要的是從這些細節中老年人獲得了一種受人尊重的心理滿足。但是,老人也應該正確對待自己和尊重年輕人,不能倚老賣老。
(六)老年人興趣的變化
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特別是新事物表現出的熱情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老年人興趣方面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對事物的淡化、對事物的關注面趨於狹窄,對新事物缺少激情。由於老年人見多識廣、經歷復雜,加之高級神經活動反應的減。
⑵ 老年人心理行為特點
心理學(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科學。人的心理見象是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特徵的總稱。心裡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老年心理學研究的對篆不只是局限於老年人,而是涉及從機體成熟直到老年期的整個心裡活動變化過程。當然研究的重點是人生的後半部分,即老年心理汾特點。
老年人心理特點包括認知特徵、情緒特徵、意志行為特徵及個性特徵。心理狀況反映並影響人的生理狀況。許多老年疾病不僅是器官和組織的病變,與心理因素、長期緊張焦慮情緒也有關,如老年人高血壓、胃潰瘍。此外,老年人心理因素對老化過程、健康長壽、疾病的治療都有很大的影響。
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及注意等。認知功能是指人類各種有意識的精神活動,它在覺醒狀態下時刻存在,包括從簡單對自己和環境的確定、感知、理解、判斷到完成復雜的數學計算等。
認知包括4個方面的功能:①接受功能,即通過各種感覺接受外界信息;②記憶和學習功能,即識記,保存再現和再認;③思維功能,為即刻記憶和長久記憶信息復呈,再進行組合找到兩者孝喊桐關系;④表達功能,通過語目、軀體或情感等行為表達。認知功能包括記憶、計算、時間和空間定向能力、結構能力、執行能力(包括計劃、起始、順序、運行、反饋、抽象、決策和判斷等)、語言理解、表達及應用等。老年人認知功能減退,包括感知覺(如視覺、聽覺)、記憶能力(尤其是近事記憶)、思維判斷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減退。智能方面的減退主要為流動(或流體)智力的明顯減退。
1、視、聽覺:視聽器官隨著增齡而發生功能衰退現象,其中聽力減退比視力減退更為明顯。一般對高頻聽力喪失較多。由於視聽功能的減退,老年人的活動受限,交往減少,逐漸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易產生孤獨、焦慮和抑鬱等不良心理反應。當視聽功能嚴重減退時,容易產生否認心理,從而出現猜疑甚至人格的偏執現象。
2、味覺和嗅覺:隨增齡味蕾不斷減少,75歲以上老年人的味蕾比30歲的年輕人少1/3,因而味覺遲鈍;嗅黏膜萎縮致嗅覺功能減退,易出現食慾減退。所以,應重視老年人飲食的色、香、味,並進行適當調配。
3、皮膚感覺:包括觸覺、冷熱覺和痛覺,均有所減退,因此容易碰傷和燙傷。由於痛覺閾的升高,往往造成疾病診斷及治療的延誤。
4、平衡覺:明顯減退,容易發生跌倒等意外傷害。
記憶是過去經歷的事件在人腦中的反映,即回憶以往經驗的過程。老年人對剛看過或聽過的、當時在腦子里留下印象的事物記憶較好,而將其內容變成巧坦保持時間長的、儲存的信息能力較差。
當學過的事物再次出現在眼前時需要辨認出來即為再認,如刺激不在眼前需要再現出來即為回憶。老年人再認能力較好,但回憶能力較差。如久未見面的朋友意外相會時,非常熟悉對方的面貌,但就是記不起對方的姓名。老年人機械記憶能力較差,對有邏輯聯系和有意義的內容記憶較好,尤其是對一些與自己工作和生活有關的重要事情記憶保持較好。
一般來說,思維老化出現的時間較晚,與自己熟悉的專業有關的思維能力在年老時仍能保持。但是老年人在概念學習、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減退,尤其是思維的敏捷度、靈活性、流暢性和變通性均下降。
由於器官系統的老化,老年人學習新知識和接觸新事物的能力較年輕時有所降低,社會適應能力也有所降低。值得提出的是,老年人普遍缺乏柔韌性,從而影響操作能力,對事物往往不能進行准確的評判。
由於記憶減退和反應緩慢等原因,說話、閱讀和書寫的速度減慢,詞語流暢性降低,往往說話不利落,話到嘴邊說不出來,說話或寫字時找詞困難或提筆忘字等。語言的流暢性是語言能力的一種表現,隨增齡而受明顯影響,可作為老化的指標。
老年人的情緒體驗往往有增強和不穩定的特點,易興奮、激動和與人爭吵,遇事易擔憂和焦慮,一旦產生強烈的情緒體驗不易很快平靜下來。有時老年人的孤獨、抑鬱、興趣索然被誤診為痴呆。
所謂人格是被以性格滲沒為核心,包括先天素質和後天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綜合影響所初步形成的氣質、能力、興趣、愛好、習慣的心理特徵的總和。老年人的人格變化多為主觀、敏感、多疑和固執,部分表現為偏執、孤獨和冷漠。
因為感知綜合判斷能力的減退,老年人對刺激的反應常表現遲鈍、動作緩慢、迅速應變能力較差,故易發生各種意外事故。
⑶ 老年人消費心理的行為特徵
1. 在購買方式的選擇上
老年消費者多數選擇在大商場和離家較近的商店購買。這是因為大商場所提提供的商品一般在質量上可以得到保障,而且在購物環境和服務方面也有較大優勢。老年消費者的體力相對以前有所下降,他們希望能夠在比較近的地方買到自己滿意的商品,並且希望能夠得到周到的服務,如商品咨詢、導購服務、運行較慢的自動扶手電筒梯和舒適的休息環境等。
在專賣店和連鎖店購買商品的老年消費者也佔有一定的比例,甚至還有極少一部分老年消費者會通過電視直銷和電話購物購買商品。這說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消費行為也在不斷地改變。不僅是青年人的消費行為在改變,而且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他們對於一些較新的購物方式都表現出一定的適應能力。因此,在對老年消費者銷售商品的時候可以採取多種方式。
2.在購物的陪伴方式上
因為老年人大多害怕寂寞,而其子女由於工作等原因閑暇時間較少,所以老年消費者多選擇與老伴和同齡人一道出門購物。老年人之間有共同話題,在購買商品時也可以互相參考、出謀劃策,他們對於哪些商品適合於老年人比較了解。這就說明,影響老年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相關群體主要還是老年人。
由於某些原因獨自一人外出購物的老年消費者佔37.4%。對於這一部分老年消費者,商家更要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如為他們詳細介紹商品的特點和用途,提供容易攜帶的包裝,必要的時候提供送貨上門服務等。
3. 對於廣告對老年消費者的影響程度問題
大部分老年消費者選擇了「影響一般」(41.9%),而且有相當一部分老年消費者選擇了「沒什麼影響」 (22.7%)。由此可見, 老年消費者對廣告的依賴程度一般,並且由於一些虛假廣告的負面影響,使得一部分老年消費者對廣告產生了反感情緒。由於老年消費者心理成熟、經驗豐富,他們一般相信通過多家選擇和仔細判斷就能選出自己滿意的商品。當然老年消費者還是希望通過廣告了解一些商品的性能和特點,並以此為依據選擇某些商品,但是要盡量避免誇大性和虛假的廣告。
1.產品策略:實用方便,針對性強
廠商在開發老年用品時,一定要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注重其實用性、方便性和保健性。如在吃的方面,老年人普遍要求食用一些易嚼、易消化且低脂、低糖、低膽固醇的食物;在穿的方面,基本要求是服裝大方實用,易穿易脫;在用的方面要求物品輕便、實用等。除了老年人用品市場以外,老年人服務市場更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市場。它包括生活服務、教育服務、送溫暖服務、保健服務、醫療服務、娛樂服務、旅遊服務、咨詢服務、送終服務等一系列服務。為老年人服務商品化和市場化,是工業化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在我國,老年人服務市場的發展潛力是十分巨大的。
2.廣告策略:提示為主,以理服人
針對老年消費者製作的廣告,應該多選擇介紹性、提示性和勸說性廣告,而避免炫耀性、誇張性和競爭性廣告,名人廣告對老年消費者的影響也不大。在廣告媒體的選擇上發現,視聽廣告和報刊廣告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媒體,視聽廣告(通過電視、電台、電影播放的廣告)對老年消費者的影響最大。老年人閑暇時間較多,他們收看電視和收聽廣播的時間比較長,這就決定了視聽廣告對他們起作用的時間也比較長。讀書看報也是老年人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好的報刊廣告同樣非常有吸引力,並且其製作費用要遠遠低於視聽廣告。廠商針對銀色市場應該綜合考慮,根據不同產品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廣告媒體。
3.促銷策略:情感營銷,以情促銷
老年人不喜歡孤獨,又最容易孤獨,他們渴望與人接觸,渴望得到社會、家人的尊重和關注。因此在營銷的各個環節,都要用「情」字貫穿始終,處處為老人著想。在具體促銷手段的選擇上,我們可以參照下表。
4.分銷策略:增加便利,開設專櫃
分銷策略應以增加老年人的便利條件,盡量接近老年消費者為主線。如開設老年專櫃、老年專賣店、老年便利店等。店鋪的位置應分布在老年人較集中的居住區;店鋪的設施應盡量減少自動化,增加休息區;店鋪的服務應細致周到,熱情為老年人提供商品介紹、購物咨詢,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電話預約購物等。
⑷ 如何辯證的認識老年人的身心特徵
(一)老年人小心謹慎
1、重視准確、忽視速度
心理學家發現: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時,往往比較重視完成任務
的准確性即比較注意避免犯錯誤,而對完成任務所花時間的長短並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輕人做事毛手毛腳,不夠踏實認真。
2、不會輕易冒險
老年人表現在行動上的另一種小心謹慎就是做事穩扎穩打,輕易不願冒風險。這也是一般人對老年人的一種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實驗證實:老年人寧拿較低的工資,也不願冒較大的風險去選擇一份有機會得到高工資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執」
性格是一個人對自己、對別人、對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所持的一種態度和行為方式,是心理特徵的一種穩定表現。進入老年期之後,人的活動能力和生理機能就開始逐漸衰退。許多在年輕時意氣風發、活潑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後就變得低沉、緩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於一生經歷眾多,經驗豐富,因此其性格特點就更為突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個人思想的逐漸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逐漸成型,有了自己獨特的為人處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點和個性特點的人就會感覺到老年人是越來越冥頑不化和固執己見了。
對於個性特點較為固執的老年人,有一種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試,就是低球技術。其具體做法就是:先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後,接著再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這個要求需要老年人負出比第一個要求更多的物質和精神代價。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使用低球技術比直接提出那個較大的要求來得更容易,並且為老年人接受。
⑸ 老年人消費心理和行為特點
一、老人消費行為特徵
1、消費行為的習慣性
老年消費者有著幾十年的購買消費實踐,在長期的選擇和使用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老年消費者也往往非常相信自己的購買經驗,因而老年消費者對某些商品形成了比較穩定的購買消費習慣,對某些品牌更是產生了一定的偏好,具有較高的品牌忠誠度。這類習慣一旦形成,就較難變更,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老年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2、消費決策的理智型
人們進行消費的決策形式一般可以分為理智型和沖動型。由於年齡和心理的因素,老年消費者往往會再三思量,然後再進行購買消費.這一過程中,老年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受情感沖動的影響是較少的,因而大量的廣告轟炸對於其購買商品難以產生很大的影響。
同時,由於自己是家庭中的長輩,在家庭中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因此雖然購買消費是個人的行為,老年消費者也會較多地考慮家庭的整體利益。綜合這種因素,老年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往往是趨於理智型的,特別是高值消費品的購買,決策的過程都會較長。
3、消費目標的便利性
對於老年消費者來說,其消費的目標首先定位於方便實用上。老年消費者由於生理機能逐步退化,對商品消費的需求著重於其易學易用,方便操作,以減少體力和腦力的負擔,同時有益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