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老年人 > 老人應該如何做思想工作

老人應該如何做思想工作

發布時間:2023-12-23 14:37:19

Ⅰ 老人的思想教育內容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老年人更得擁有一顆健康的心態,心理健康對老年人養生有很大的幫助,身體的衰老是阻止不了的,但心理衰老的步伐是老人們自己可以遏制住的。

在影響心理衰老的諸多因素中,個人心理特點和社會心理因素,又起著相對較大的作用。

老年人要如何延緩心理衰老?

1.參加體育鍛煉: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改善和加強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強體質,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還可豐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樂趣,使精神振奮,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強主動、積極安排好晚年生活的勇氣和興趣,從而增強老年人的心理功能。

但是,體育鍛煉選擇的項目一定要適合自己的體質狀況,否則害多益少。

2.處理好人際關系:對老年人來說,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乃是家庭關系。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應和睦相處,感情融洽。

3.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積極的精神狀態,主要為進取心、希望、理想等,對老年人防止心理衰老、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義。

一個人有了進取心、理想,並充滿希望和奮發向上,就能老而不衰,充滿活力。

老年人最好正視現實,嚮往未來,少回顧過去,並可以多看一些喜劇性的節目,多參加一些愉快的聚會,「笑口常開,笑臉常駐」保持沉靜樂觀,愉快知足,莫說人非,避免老氣橫秋。

4.多用腦,勤思考:大腦是主宰人體各器官的司令部,大腦的衰老,必然導致各個臟器的衰老,並且大腦對人類的知識、智慧和思維具有重大影響。

因此,老年人更要多用腦,勤思考,使腦細胞和組織器官不萎縮。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

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Ⅱ 如何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

你好,首先和老人說話的口氣要委婉,做好解釋工作 ,一定要先把事情耐心的解釋清楚。

然後就是勸導工作,只要讓老人明白你的意思,下一步勸導工作就十成九穩了。

老人家重男輕女該怎麼辦

老人家重男輕女應該遠離他,和這樣的老人在一起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因為這樣的老人大多數都偏心。

Ⅳ 人生到了60多歲了,如何做一個聰明的老人

想成為職明老人,應從如下幾方面做起。

一是聰明老人要加強學習,跟上時代飛速發展步伐。 社會 己經進入信息時代,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新觀念層出不窮。老年人不要認為自己年紀大經歷多過的橋比青年人走的路多,固執己見,自我封閉。只能落伍於時代。

二是聰明老人要保持樂觀心態。開朗,樂觀,包容,大度,面對人生面對生活。遇到問題想的開,不認死理,不鑽牛角尖。大智若愚,學會揣著明白裝糊塗。遇到問題多點頭少搖頭,繞道走。少惹是非,輕鬆快樂過好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三是聰明老人要保留老窩。俗話說「八十也要有個家「,老了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要有自己的棲身之地才安心方溫馨。距離產生美與思念之情。盡量不與子女住一起,少惹矛盾滾族與糾紛。

四是聰明老人要保住老底,手握老本。常有人說「千萬給自己留下過河錢",這話說的十分有道理。人老體衰,生病買葯住院,生活成本加大,一定未雨綢繆,留有後備。手握老底,經濟獨立,才有尊嚴,才有自信。

五是聰明老人要學會在生活中覓趣找樂,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聰明老人趁著自己還不夠老,出門 旅遊 觀風光,平日里實現自己多年未來得及的興趣愛好,如看書,練字,唱歌,奏樂,養花種草,上網沖浪等。做個富於知識豐富,幽默風趣老人。

六是聰明老人要學會追潮流趕 時尚 ,精心打扮自己,做 時尚 新潮老人。每天把自己打扮乾乾凈凈精精神神。衣著講究,舉止得體,言語文明,才會得到子女及身邊人的喜歡和尊重。

七是聰明老人不言老,不服老,永葆一顆童心。古人雲「哀莫大於心死"。身體本來很好,自己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能,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身未老心先衰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要學會忘掉年紀永不言老,永存朝氣永葆青春。每天給自己打氣加油:我能我行我最棒,做最堅強最精彩的自己。

第一,要做一個傻乎乎的人。要想做一個聰明的老人,先要學會做一個笨笨的老人。揣著明白裝糊塗。眼觀六路 耳聽八方,嘴巴輕易不能張。時代不一樣了,互聯網使冰山水下的部分全部浮出水面,我們老年人冰山一角的那點經驗,已經失去了老馬識途的價值,還是學小馬過河吧,在智能手機應用這一塊,多向年輕人學習。我們真懂的地方,要裝不懂,真不懂的地方,要善於傻傻地問人。

第二,要做一個樂呵呵的人。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老年人更該如此。年輕時的很多事,到這把年紀,已經不是事了。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老年人要做聰明人,少不了一付好心情。心情好了,相由心生,寵辱不驚、喜怒不驚,樂悲不於形,剩下的歲月不長了,臉更沒必要拉長,應保持整日樂呵呵的模樣。

第三,要做一個胖嘟嘟的人。有錢難買老來瘦,是苦日子時的形象。聰明老人 健康 為上,要 健康 體形不能太瘦,皮包骨經不起病殃折騰,胖嘟嘟的,疾病來襲,脂肪能抵擋一陣,病好再養。老年人千萬不要以骨瘦如柴為榮。

第四,要做一個慢騰騰的人。我老伴有次在服務區廁所台階上把腳給扭了,一家人出遊的好心情也被扭沒了。聰明的老大睜弊人,要把我老伴這種馬大哈毛腳女人,當作反面教材。老年人身手大不如從前,無論家裡家外,遇見風險地帶,一定要慢半拍,小心保平安,大意易招災。老年人大腦可以快點,小腿一定要慢點。

第五,要做一個靜悄悄的人。人老珠黃,親朋好友也陸續黃了,孤獨寂寞早晚會來。聰明老人的聰明之處,就是在不太老的時候,已把好習貫養成:在獨處的日子裡不會消沉,琴棋書畫、玩魚弄花,選擇一個靜悄悄的愛好於身。

第六,要做一個干凈凈的人。青年人自帶朝氣,不飾也俊,聰明老人有自知之明,深知其中原因,出門會把自己拾到干凈,精神抖擻,為街面添景,不讓別人有嫌心。

第七,要做一個冷清清的人。這條是指,聰明的老人,不湊熱鬧、不擠高峰、不操閑心、不聽課、不賤游、不領蛋、不買保健品。無事少出門,守寧靜、守冷清、守著一顆平常心。

第八,要做一個頂瓜瓜的人。早則聰明的老人,人老心不老,要做暮色蒼茫中的勁松,要挺直漸漸彎曲的腰桿,做事像年輕人一樣雷歷風行,說話果斷剛勁,為人愛憎分明,一舉一動,能讓後浪產生敬佩之心。

第九,要做一個情切切的人。老年人,老的是肉體,不是精神,老的是骨胳,不是靈魂。與歲月相伴久了,與大地的情更深。聰明的老人,對身邊的一切,始終保持著一顆好奇心,對生活中的瑣事,充滿激情。滿目青山綠水,一顆純真童心,情切切意真真,生命若不息,歲月都是春,只要生不死,就往死里生!

聰明的老人,應該是在兒女面前少抱怨,在外人面前不說自己家裡的是是非非,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

我有一個姑姑,40歲上我姑夫就去世了,留下四個姑娘和一個小兒子,姑姑一直沒有再嫁。靠著娘家兄弟的幫忙,把幾個孩子拉扯大。

現在四個女兒都已出嫁,最小的兒子也已經結婚生子。我這個姑姑一輩子要強,卻也非常明事理,從來沒在外人的面前說過兒媳婦兒和姑爺的不好。總是誇兒媳婦兒如何孝順,每天都是做好了飯叫她吃,天天都把炕燒的熱熱乎乎的。大家都很羨慕她攤上了一個好媳婦兒,也都誇她兒媳婦兒好,弄得兒媳婦兒都不好意思了,只有加倍的對婆婆好。

實際上呢,剛開始的時候,她的兒媳婦只是幫她把柴禾抱進屋來,都是我大姑自己做飯吃,自己燒炕的。她有四個女兒,每天吃的喝的都是女兒送來的,根本吃不著兒媳婦兒的。

聰明的老人是那些心態平和,知足常樂,以德報怨。而不是那些把兒媳婦兒姑爺當做外人,以老賣老,覺得誰都欠他的,一點願望得不到滿足,就撒潑打滾,靠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的老人。

Ⅳ 老年社會工作基礎理論要點

老年社會工作基礎理論要點

老年社會工作首先來說就是一種社會工作的形式,具體來說是因應老年問題產生而產生的一種專業服務活動。那麼,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老年社會工作基礎理論要點,歡迎大家參考學習。

定義

老年社會工作首先來說就是一種社會工作的形式,具體來說是因應老年問題產生而產生的一種專業服務活動。它是指受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者在專業的價值理念的指導下,充分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為在生活中遭受各種困難而暫時喪失社會功能的老人解決問題、擺脫困境並同時推動更多的老人晚年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專業服務活動。

理論

(一)增權理論

增權(empowerment),又譯作增能、賦權,是社會工作理論的核心概念,最早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所羅門對美國黑人少數民族的研究,後來逐漸成為社會工作理論和實踐框架的重要概念。在增權這一概念中出現的“權”並不是指“權利”(right)而是指“權力”(power),是指個體改變生活狀況和獲取資源的控制能力和影響力。它與無權(powerless)相對應,目的在於幫助無權群體改變現狀,減少他們的無力感,激發他們的個人潛能,增加他們對獲取社會資源和改善生活狀況的能力。在社會工作者看來,增權不僅是一種目的,更是一種過程,一種介入方式,運用這種方式提升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是增權理論的核心要義。

在早期社會工作實踐中,增權工作所涉及的對象,集中在弱勢群體和富裕地區中的貧困社區,後來由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遷,越來越多的個人或群體作為被“去權”(depowered)或被剝奪資源的對象出現在社會工作者的視野中,只要是在生理,心理,政治、經濟等方面處於弱勢的個人或群體都屬於增權的對象。

增權取向的社會工作認為,個人和群體所擁有的權力是不斷變化的,無權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現狀獲得權力。在社會工作者看來,增權是相信每個案主都具備獨立解決問題和控制環境的能力,激發他們自身的潛能,使其主動地改變現狀。這一過程是建立在雙方信任合作和分享權力的基礎之上的,案主和社會工作者是平等的夥伴關系。

(二)社會支持理論與老年群體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社區心理學者就試圖用‘社會支持”這個術語來說明與身體健康有關的社會關系近年來,學者們把研究重點轉向對社會支持進行網路分析,認為個人生活在社會網路之中,通過這個體系,個人的社會身份才能夠得以維持,才能得到情緒和物質支持,對信息和服務的需要才能夠得到滿足。

社會支持近年來已成為老年人情緒狀祝和生活滿意程度的重要的指向標,也是社會工作人員和學者們評估老人社會資源多少的重要標准之一個體不能完全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那麼將老年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就是一種極大的社會風險,這不僅會使老人認知和智力水平下降,還會造成老年人的身心疾病來自各方的社會支持如同緊密聯系的網路,在幫助老人抵抗各類風險方面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比如鄰里親友的支持可以幫助老年人面對喪偶後新生活中的一系列挑戰同時,家人和朋友的關心會使老人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他們可能會鼓勵老定期檢查身體,對於老人來說在有親友陪伴的情祝下會更願意配合醫生的治療。

(三)社會損害理論和社會重建理論

社會損害理論著重討論的是,有時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緒反應會被他人視為病兆而作出過分的反應,從而對老人的自我認知帶來損害。

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損的老人,詢問子女自己是否應該搬過去與其同住。這種詢問就很可能被子女視為老人無能力再作處任何決定的表現,從此凡事處處為老人作決定。這種關心久而久之就會對老人產生一種消極暗示,讓老人覺得自己的確缺乏能力而把一切決定權都交給子女。也就是說,接受消極標志的老人隨後會進入消極和依賴的地位,喪失原先的獨立自主能力。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對老年人的過分關心導致老年人認為自己無用的錯誤認知,從而對老年人的身心帶來損害。這一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它至少告訴我們,有些所謂的老人問題大多是被標定的結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極暗示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因此,在幫助老年人的過程中,不僅要切實地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需要協助老人增強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會重建理論就是意在改變老年人生存的客觀環境以幫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會重建理論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階段:讓老人了解到社會上現存的對老年人之偏見及錯誤觀念。第二階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觀環境,通過提倡政府資助的服務來解決老年人的住房、醫療、貧困等問題。第三階段:鼓勵老人的自我計劃、自我決定,增強老人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社會化理論

許多傳統的理論認為,人進入了老年期應該以享受為生活目標而不再需要社會化了,傳統社會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權位,他只對別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則決不會重新面對社會化的問題。然而,現代社會發展證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繼續社會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於角色的轉換,這種轉換及影響表現為:

勞動角色轉換為供養角色,這容易使老年人產生經濟危機感;

決策角色轉換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長”角色轉換為被動接受照顧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產生“被拋棄感”和寂寞感;

工具角色轉換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們肩負著一定的社會公職,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占據著主體地位,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是為了某種特殊的目的,如職業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為滿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間的角色。這樣角色的轉換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別角色模糊問題以及伴隨而產生的老年夫妻之間的沖突;

父母角色轉換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轉換外,老年人還將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脅,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進入“空巢”家庭)、健全身體的突然失去(疾病並可能面臨肢殘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喪偶並帶來心理健康上的問題)。所有這一切對老年人而言都使將要面臨的新的問題,都需要通過繼續社會化、加強學習、提高修養和不斷自我調整來予以解決。

(五)活動理論 (Activity Theory)

活動理論針對社會撤離理論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動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喪失而願意自動地脫離社會的觀點,認為:

活動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動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滿意和更夠適應社會;

老年人應該盡可能長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來取代因喪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從而把自身與社會的距離縮小到最低限度。

活動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的意義在於,無論從醫學和生物學的角度,還是從日常生活觀察表明,“用進廢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個規律,因此,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在態度和價值取向上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他們力所能及的一切社會活動,而且更需要為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不過,對於活動理論也有人提出一些質疑:第一,怎樣界定活動?退休以後在家並不參加社區工作而只是在家種花養鳥或者習字繪畫,這是不是活動?第二,晚年生活的滿意與否除了活動因素外,是否還和經濟收入、生活方式、家庭關糸、機體健康等多個因素有關?第三,一味強調活動是否忽視了老年人個性因素的存在?正因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視個性因素在衰老過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連續性理論。

(六)社會撤離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

社會撤離理論是在老年社會工作中引起爭論最多的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人的能力會不可避免地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動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喪失,希望擺脫要求他們具有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社會期待,願意扮演比較次要的社會角色,自願地脫離社會。在社會撤離理論看來,老年人減少他們的活動水平,減少與人交往,關注內心的生命體驗,這會使老年人過上一種平靜而令人滿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動的撤離社會,能使社會權力井然有序地實現交接,社會也不會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損。因此,社會撤離理論認為,老年人從社會主流生活中的撤離,無論這一過程是因老年人自願還是由社會起動,對社會和個人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盡管社會撤離理論不乏其合理之處,但其理論前提(假設所有老年人都願脫離社會)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會工作所背離的,理由如下: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預期壽命延長,他們在離開工作崗位後還可生活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後的活動已成為各國老年社會工作者正在思考的問題。

無法證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會角色必定對社會有利。事實上,由於每個人在社會結構中所處地位的不同,每個人脫離社會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一些人80 歲仍擔任國家要職,而一些人55 歲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衛行業,許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社會撤離理論忽視了個性在一個人適應衰老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許多老年人一生中都願意保持一種活動水平較高的生活方式,這與他們的生活滿意度直接相關。世界范圍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老年志願工作者,對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詮釋。實際的社會工作也已證明,那些與人交往頻繁、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獨處的老人更傾向於身心健康。

(七)連續性理論(Continuity Theory)

無論是社會撤離理論,還是活動理論,它們共同的不足之處都在於忽視了個性在衰老過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強調了撤離,或一味強調了活動。連續性理論正是看到了此種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觀點。

連續性理論認為,不論是年輕還是年老,人們都有著不同的個性和生活方式,而個性在適應衰老時起著重要的作用。總是消極或退縮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後成為積極分子;同樣,一貫活躍、自信和參與社會的人在老年時不可能安靜地在家裡。人主要的個性特點和價值觀念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突出。在連續性理論看來,如果一個人在老年時仍能保持中年時代的個性和生活方式,那麼他(她)便會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因此,每個人不用去適應共同的規范,而是根據自己的個性來規定標准,這是老年人對生活感到滿意的基礎。對個體而言,連續又可分為內部連續(個性、愛好)和外部連續(年輕時愛踢足球,年老時踢不動了仍愛看足球)。

盡管連續性理論看到了個性在人們適應衰老時所起的重要作用,但過分強調連續性又難免對老年人產生誤導:當老人因健康狀況不佳或財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時,一味對連續性的追求可能會減少老年人在晚年時的自尊,也可能妨礙老年人根據個人的願望而改變其生活方式。這一理論的最大缺陷在於忽略了外部社會因素對人們個性改變的作用及對衰老過程的影響。事實上,對生活滿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沒有拘泥於某種固定生活模式、能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其生活方式的人。

(八)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

符號互動理論有時又稱作相互作用理論。此理論認為,人們是在他們的社會環境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獲得他們的自我概念的,換句話說,人們是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判、態度來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們歸入自我概念,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根據他人劃分對自己作出反應,從而形成自我概念。譬如,如果整個社會對老年人採取歧視的態度,必然會對老人的自我認知產生影響。如果老年人每天聽到的廣播、看到的電視、外出購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繪成昏庸、老朽、無用,那麼這些信息的積累,自然會對老人的自我觀念產生否定性的認識,讓他們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對家人和社會都是負擔,從而使他們與社會產生隔離感。從符號互動理論又派生出了社會損害理論和社會重建理論。

社會損害理論是泛指,有時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緒反應,會被他人視為病兆而作出過分的反應,從而對老人的自我認知帶來損害。譬如,一位因喪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詢問子女自己是否應該搬過去與其同住。這種詢問就很可能被子女視為老人無能力再作出任何決定的表現,從此凡事處處為老人作決定。這種關心久而久之就會讓老人覺得自己的確缺乏能力而把一切決定權都交給子女。即,接受消極標志的老人隨後進入消極和依賴的地位,喪失原先的獨立自主能力。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對老年人的過分關心導致老年人認為自己無用的錯誤認知,從而對老年人的身心帶來損害。這一理論對老年社工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社會重建理論則意在改變老年人生存的客觀環境以幫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會重建理論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階段:讓老人了解到社會上面存的對老年人之偏見及錯誤觀念。第二階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觀環境,通過提倡政府資助的服務來解決老年人的住房、醫療、貧困等問題。第三階段:鼓勵老人的自我計劃、自我決定,增強老人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社會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

社會交換理論以行為心理學和功利主義經濟學為其理論依據,認為社會互動是一種雙方交換的行為,在交換過程中雙方都考慮各自的利益,企圖根據他們在某些方面的利益來選擇相互作用,當互動雙方都達不到自我的目的,社會互動就會趨向停止。在社會交換理論看來,人們是通過掌握物質財富、能力、成就、健康、美麗等社會認可的權力資源來確定自己的社會地位的。

在社會中,大多數老人掌握的權力資源比較少,因此,他們的社會地位便相應下降。由於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換的資源,所以他們在社會中只扮演屈從和依賴的角色。鑒於此,社會交換理論提出,發展與老年人有關的政策和社會服務的原則就應當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權力資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會互動中的互惠性、活動性和獨立性。即,應該讓老年人擁有可供交換的資源,讓他們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給下一代提供幫助和支持。且應幫助老年人意識到他們曾經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對社會作出過的巨大貢獻。

(十)人生回顧理論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這個理論。它認為有許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個基本的人格特徵就是喜歡回顧往事。這種特徵的產生主要緣於老年人的一種觀念,認為自己已經日漸暮年,余日無多,因此在心理上產生“人生回顧過程”。老人們回顧往事的方式包括:

與親朋好友或晚輩談論往事;

懷念家鄉,尤其回顧自己孩童時期家鄉的生活情景;

對鏡凝視追憶自己從前的容顏,與目前的雞皮鶴發相比較,並且發出由衷的感慨;

一些有較高文化的.老人還喜歡撰寫有關懷舊的文章。

人生回顧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的啟發在於:在對老年人開展輔導或個案工作時,恰當地引導老人懷舊和回顧往事,對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極大的幫助。

老年人格類型理論

美國有心理學家按照人格與調適情況,將老人分為下列五種類型:

(一)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這種人格特性的老人從幼年至中年,環境順遂事業成就,從而能夠平穩地進入老年,對於退休和老化能夠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觀、不退縮、既不過於進取也不過於自我防衛。

(二)搖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這類老人屬於依賴型的人,不拘小節,也無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責任的一個有利時機,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單位里忙忙碌碌。他們對於老邁並不恐懼。

(三)防衛型(Armored Type)

這類老人防衛心很強,固執刻板,通常在年輕時工作勤奮負責,遵守規范,重視事業方面的成就及貢獻。退休後比較不能適應晚年生活,依然想尋找工作,期望通過忙碌的工作來保持活力和消除對衰老的恐懼。

(四)憤怒型(Angry Type)

這種人格類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輕的時候碌碌無為,甚至有失敗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經歷,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傷悲,但這類老人常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客觀因素,或者埋怨環境太差使其無法發展,或者指責他人從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為,等等,故而常常牢騷滿腹,憤世嫉俗,常和別人發生沖突。情緒方面的失衡,又會導致這類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終影響健康和壽命。

(五)自怨自艾型(Self-Haters Type)

這種類型的老人和憤怒型的老人相比較,相同之處在於年輕的時候事業都沒有成就,或者遭受重大挫折,總之,人生處處不順利或不得志;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憤怒型的老人常把自己的不得志都歸罪於別人,而自怨自艾型的老人則只埋怨自己,認為都是自己不努力或者沒能力才虛度終年。因此,心裡郁悶、沮喪、消沉、常有“人老珠黃不值錢”、“活著沒有意思,只有死才能解脫”的消極、悲觀的思想。

老人人格類型理論對於開展老年社會工作的啟示是,應該根據老人的不同心理特點和人格類型來確立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老人服務的項目和內容,並且採取符合不同類型的老年服務對象特點的助人手法。當然,在老年服務工作中也要小心避免因刻意關注不同人格類型而給老人貼上人為的標簽,從而給老人造成傷害。

服務對象需求

作為一個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性群體,老年人自身也存在著諸多共同之處,在需求方面表現出較強的同質性。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主要體現在:

基本生活需求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組織器官機能逐漸衰退,感知覺能力不斷下降,活動能力逐步降低。同時,老年人大多患有各種急慢性疾病,疾病加速了生理性衰老,使老人肌體和器官功能日益退化。老年人對居住環境和社會服務有了更高的期待。老年希望能在安全、便利、舒適的人居環境中生活,能夠在熟悉的社區中滿足日常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不同層次的需求,幸福地安度晚年。老年人不僅重視物質需求的滿足,而且更加關注精神生活與滿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己開始由單一的娛樂休閑向包括娛樂需求、情感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和價值需求等多元需求轉變,從感受階段的旁觀者逐步向認知階段和體驗階段主動參與者轉變,由傳統“休閑型”的需求向“含金量”更高的“文化型”、“思想型”需求轉變。

社會交往需求

老年人普遍存在著職業終結、角色轉換後的失落感、社會交往減少下的孤獨感、社會對比下的自卑感、基於疾病等原因的抑鬱感等。隨著行動能力的下降,老年人人際交往范圍日漸縮小,人際關系網路逐漸萎縮。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大多處於“以親屬人際關系網為核心,近鄰朋友和近鄰外朋友存在”的人際網路之中。老年人一方面依賴自己所愛的人,把他們作為自己感情寄託的對象;另一方面又渴望獲得他人的關愛,害怕孤獨與寂寞。與老伴相濡以沫,有兒孫繞膝承歡,在這樣的環境中享受天倫之樂是絕大多數老年人心中的“理想國”。老年人希望能在自己的周圍形成新的人際交往圈,擁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夠彼此交流學習,健身娛樂,互幫互助。老年人需要社會的現實幫扶和專業關懷,希望通過相應的設施和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參與,擴大社會交往的范圍,增強自身調適能力。

社會參與需求

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是老年人自身安享幸福晚年的需要,也是老年人法定享有的基本權利。老年人卸下了社會生產和負擔家庭的重擔,由事業轉向生活,由社會轉向家庭,但他們不希望游離於社會之外做一個簡單的旁觀者和單純的受益者,他們依然關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期盼通過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繼續參與社會發展,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我價值和尊嚴,這一需求的滿足程度最終決定了社區老年群體精神生活的整體質量。老年人的社會參與主要包括參與社會經濟發展活動、家務勞動、社會文化活動、人際交往、旅遊活動和在家庭范圍內參與文化娛樂活動。在現實層面上,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基本等同於社區參與,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社區公共活動及公益活動,影響社區權力運作,分享社區建設成果的行為和過程等。老年人的社會參與,一方面受家庭生活狀況和自我參與意願影響,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為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提供必要的條件和幫助,需要一定的場所和設施配套,需要相應的組織和人員發動運作與幫助扶持。

干預建議

由於老年人具有不同於其他社會群體的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因此老年社會工作除了應遵循一般社會工作的基本原則外,還應遵循其自身獨有的原則。這些原則主要是:

從價值觀念上尊重老年人,努力理解和接納老年人。從價值觀上尊重、接納老年人是做好老年社會工作最基本的前提。一個人如果在思想觀念上排斥、歧視老年人,是無法真正理解老年人的,也就不會真正願意以自己的努力來幫助老年人解決其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社會工作者只有真心關心老年人,切實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從而理解、接納老年人,才能同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

耐心了解老年人的需要,熱情鼓勵老年人的進步。社會工作者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而不能以自己的行動和反應能力來要求老年人,更不能急於求成;在對老年人開展講解、說明、勸導工作時,要有較強的耐心,說話語氣要盡量委婉,必要時應作反復說明以使老年人充分理解自己的意圖;開展活動時要給予老年人細致周到的照顧,確保老年人在體力和心埋上能夠承受,並對老年人多加鼓勵,對其所取得的任何進步和改變都應及時地給予贊賞,以促使他們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與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實現社會工作的目的。

協助老年人自立、自決。社會工作者不能代替老年人作出行動和決策,因為對老年人大包大攬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反而會傷害老年人的自尊心,使他們感到自己無能而產生沮喪心理。社會工作者應當相信老年人自身的能力,並通過增強老年人的自立能力,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心,積極鼓勵他們在可能的情況下自行作出選擇和決定。

與老年人建立相互信賴的良好情感關系。能否與老年人建立起相互信賴的專業關系,是老年社會工作能否得以順利開展的基本保證與前提。因此,社會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須設法取得老年人足夠的信任,並輔以必要的、適度的情感投入,充分理解老年人的獨特感受,從而能夠有效地協助老年人解決生活問題或困難。但社會工作者應牢記自己是專業助人者,其情感的介入有一定限度,是為了更有效地開展助人活動。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助人的專業關系是一種融情感性和工具性於一體的混合關系,關系的建立是有目的的,社會工作者要始終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切忌陷入情感泥淖而無法自拔。

;

Ⅵ 如何讓老人思想觀念轉變

如果想讓老一輩的思想觀念轉換的話,我覺得首先你要用新型的一些吸引人的方式吧,比如說像智能化的語音助手啊,或者是像智能家電這種慢慢地納入到他的生活裡面。

他也就會有一種跟進時代的,感覺當他們也慢慢熟悉了這些新玩意之後,你可以慢慢的去改變他們的想法,讓他們知道現在的生活其實也是會有新的一種轉變,人們他們是吃軟的。

我們也應當知道老一輩的思想並不全是錯誤的,但也並不全是正確的。因為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以及對待事情的態度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可能老一輩的有些思想確實是相對比較封建落後,也有一些思想對於我們現代年輕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非常值得借鑒的,他們可能思想相對比較保守,但我們要適當的去尊重,不能一味讓他們只會跟進新時代的進步,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兩輩人之間的觀念肯定是不會存在不同的時候,不論對錯,我們雖然不一定採納,但是一定要取長補短。雙方將各自的意見說出來,然後進行相互的探討協商,最後得出一個雙方都能夠滿意的處理方法,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彼此之間溝通,只要說清楚,到明白了之後,再遇到相同的問題,你就毅然的能解開了。

老一輩人的想法有時候是固執的,也是沒那麼容易進行改變的。但是一些封建想法,特別是在個人健康方面的想法,我們不要採取過激的做法,可以嘗試著用哄小孩子的方法去對付「老人家」,先服軟再「撒嬌」的方法,讓老人家能夠「有台階下」,或許就能夠好好的處理了。



對於老一輩的一些觀念,比如說節約、實乾等等,我們一定要得以繼承,但是對於一些封建想法,不適合的觀念,我們要重新改正,這樣才能越來越好,我們在面對他們的時候,其實也在相當於哄小孩,所以要適當的給一些耐心。

閱讀全文

與老人應該如何做思想工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脖子前面兩側痛看什麼科 瀏覽:500
老人家能吃桑葚嗎 瀏覽:278
個人養老保險調檔退休領多少 瀏覽:374
錢塘養老服務中心多少錢 瀏覽:327
深圳適合老人家玩耍的地方 瀏覽:465
社會養老保險查詢網站 瀏覽:118
無錫老人60歲公園卡多少錢 瀏覽:898
外地退休人員享受上海醫保 瀏覽:881
漢口哪裡有足浴養生放水 瀏覽:508
天人合一長壽 瀏覽:432
老年人沒力氣吃什麼好 瀏覽:75
長壽紐思達 瀏覽:454
父母愛情江亞寧怎麼樣 瀏覽:973
重陽節一封家書關於祖國和父母 瀏覽:240
退休人員有釆暖費嗎 瀏覽:815
老年人肺心病都怎麼治療 瀏覽:572
長壽花花苞變蔫萎縮 瀏覽:365
關於養老保險的法律 瀏覽:303
退休年齡最新規定放屁 瀏覽:824
如何演好一個坐著的老人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