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工對殘疾人的服務內容有哪些
服務內容
1、殘疾預防
1)致殘的風險因素
殘疾給人們帶來痛苦,給家庭造成不幸,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社會的負擔。估計在世界人口中,至少有25%的人受到殘疾帶來的不利影響。現代康復技術盡管相當先進,但仍不能解決全部的殘疾人問題。因此,了解致殘原因,對殘疾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是降低致殘率,減少殘疾帶來的不良影響的關鍵。
2)主要預防措施
殘疾人社會工作者在預防殘疾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比如,在社區中普及致殘原因方面的知識,幫助服務對象識別高危的致殘因素並及早採取措施,對於已經殘疾的服務對象,提供康復信息,幫助他們獲得各種運動治療、作業、語言、心理治療等康復功能訓練,使用輔助用品用具,改善功能和日常活動能力。
2、康復
1)康復模式
我國目前採用的康復模式與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世界衛生組織模式,社區服務模式,家庭病床模式,特殊類型殘疾人的社區康復模式。
2)康復類型
康復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醫療康復,教育康復,職業康復,社會康復。
服務方法
1、個案工作
個案工作方法會深入探求個人和家庭整體上的需求,量體裁衣擬訂工作方案,並與殘疾人及其家庭一道實施方案,在實施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提供持續的支持和幫助,使殘疾人及其家庭能克服障礙,增強能力,發揮潛能。對於一些長期受歧視、受忽視的殘疾人來說,個案工作方法所提供的接納、尊重、溫暖、關懷、積極肯定的人際關系尤其具有良好的作用。
2、小組工作
小組工作也是普遍運用的開展殘疾人社會工作的方法。小組不僅提供了人際交往的機會,而且能給組員帶來信息的分享、情緒的疏導、技能的學習、心理上的支持和實際的幫助等。對於那些長期與社會相對疏遠的殘疾人及其家庭來說,小組工作有助於他們建立起重要的社會支持網路,化解與社會的隔離。小組的方式對於殘疾人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參與社會、奉獻社會也能起來重要作用。
3、社區工作
同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方法相比,社區工作方法更注重從較為宏觀的層面評估殘疾人群體的需求,制訂工作方案,解決並消除殘疾人遇到的各種問題和障礙,使其能有更好的康復和發展機會。在用於殘疾人社會工作時,社區工作方法尤其注重為殘疾人營造富於支持性的社會環境。
2. 社工如何為老年痴呆者提供服務
目前,養老機構中絕大部分工作人員對社會工作這個概念還比較陌生,專業社會工作的力量也相對較弱。大家對社會工作存在兩種不合理的認識:剛開始是低估甚至否認社會工作的作用,認為「做老人工作不需要專業社工,有愛心、熱情和責任感就行了,社工能做的事情其他人也能做好」。在他們看來,個案咨詢就是聊天,小組活動無非就是玩游戲。隨著對社會工作的了解不斷深入,有一部分人又過高地估計社會工作的價值和作用,把社會工作者看成無所不能的「救世主」,不管什麼問題、多麼嚴重的個案都認為社工能「搞定」。面對這兩種不合理的評價,社工沒有必要去辯解,唯一應做的就是用行動證明專業和價值。
幫助新入院的老人適應機構生活是社工首先要做的一項工作。新入住老人入院後,會面臨生活環境、生活規律、交往方式等情況的改變。這時,社工要及時地跟進,為他們提供適應情況的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和老人的不同需求分別予以處理,從而幫助老人盡快地了解和熟悉老人院的生活,為新入住老人提供社會支持。
此外,對有心理、情緒、行為問題的老人,社工要及時進行咨詢和輔導。各養老區的工作人員將老人轉介給社工後,社工會對老人的問題和需求進行預估分析,通過跟老人建立專業關系,共同制訂並實施介入方案,最後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轉介或結案。將個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運用到社工服務中來,通過個案會議的形式,充分調動與個案相關的人員,整合各方資源,為老人提供綜合照顧服務。實踐證明,社會工作的介入,在解決老人入住適應困難、舍友關系不良、社會交往缺乏等方面的問題上成效顯著。
在養老機構中社工還可以為有共同需要和問題的老人開展社交康樂等小組活動。對於有共同需要和問題的老人,通過小組的形式,讓老人在游戲和討論中和諧共處,體驗團隊精神,分享和交流心得,幫助解決共同問題。如可以針對視障老人開展互助小組;針對有共同愛好的老人開展手工藝小組、讀報小組、粵曲小組等社交康樂性小組活動等。同時,社工介入後,還能重視發掘老人的潛能和余熱,強調老人活動要自主參與、自主管理和自我發展。改變了以往養老院工作人員大包大攬的局面,讓老人能夠充分參與到機構生活中,增進了老人和工作人員間的溝通,促進了良好關系的建立,從而能幫助老人恢復自尊、自信,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
此外,整合社會資源,為老人提供義工服務也是養老機構社工的一項特別工作。社會上有一些團體和個人很熱衷於來老人院為老人提供服務,他們是老人院可利用的寶貴資源。社工首先要充當組織者,通過主動聯系,同機構形成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並通過需求和能力評估,為義工和老人進行互助組合。其次,社工可發揮培訓者和資源提供者的角色,協助老人接納義工服務,
3. 殘疾孤寡老人難自理,疫情期間,他們該怎麼辦
在疫情期間面對殘疾和難以自理的孤寡老人,政府和社區都應該盡他們自己的責任幫助這些人,照顧好這些人。這次武漢爆發的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已經在全國蔓延開來了,全國各個地方都在為打贏這場攻堅戰而努力著。但是對於一些殘疾和孤寡老人來講,他們本身就是弱勢群體,由於疫情的需要,很多地方都已經封閉管理了,他們的生活更加艱難,所以當地政府以及老人所在的社區應該為他們排憂解難。所以政府和社區都應該負起責任來,這次武漢疫情非常的嚴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戰勝這次疫情做出自己的貢獻。對那些難以自理的殘疾和孤寡老人來說,都應該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4. 社會工作如何介入老年人問題
一、完善保障機制——政策倡導者。面對一個「未富先老」的老齡化社會,要在政府的主導及引導下,建立由家庭、個人、政府、社會、單位、市場等方面構成的多元化、多層次的保障體系,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經濟供養保障和醫療保障。就中國目前的國情看,繼續完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大力建設老年醫療保健體系,不斷深化發展養老服務事業顯得尤為重要。政府在滿足老年人需求問題上主要應從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兩方面介入。政府作為政策的制定者,資源的動員者,對監督政策的有效落實,保障資源的合理利用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具體可以包括完善老年人居住、環保、再教育、公共衛生、生活照料、醫療保障等方面的方針政策。除了政策支持外,資金支持也很重要。政府應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加大對社區老年人社會服務的資金投入,完善社區老年人服務設施建設,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娛樂、衛生、醫療保健設施;建立老年人便民服務項目,具體包括長者飯堂、高齡老人呼援通、日間照料中心等在門口的惠民服務。
二、整合社區資源——資源鏈接者。動員和整合社區中蘊藏的經濟、文化、醫療、教育等資源,讓其在滿足老年人需求方面發揮各自的積極作用。首先,經過前期走訪建立老年人信息檔案,對社區老年人的基本信息、人口數量、需求內容、需求程度等進行全面調查,對老年人的需求內容和需求水平進行分門別類,然後設計滿足老年人需求的計劃,並根據需求計劃調用相應的資源。其次,建立社區資源檔案,對社區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建立檔案,每個提供服務的單位指定專人負責所在單位的資源供給,即做到相應的任務細化與分工,如老年人的經濟需求由誰負責,文化娛樂由誰來負責,衛生保健由誰負責,應事先一一明確到位。通過協調和整合社區、家庭及個人之間的資源,理清相互之間的責任與義務,構建一個高效運作和持續發展的社區資源調配與供給體系。
三、壯大社工隊伍,提升專業素質。首先,充實社會工作者人員數量,社會工作者人員數量的多少可以根據社區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和人員數量按照一定比例來配置。其次,提高社會工作者專業素質,在培訓方面要嚴把質量關,強調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傳授,同時也要注重以人為本、助人自助、敬老尊老等專業精神的培養,加強社工資格認證,爭取人人持證上崗,並定期考核與評估。再次,合理設置社會工作者工作領域。由於老年人服務所涉及的內容豐富多樣,所以參加老年人服務的崗位設置也應該根據實際來設置,如條件允許可以採取固定的全職崗位和靈活的兼職崗位相結合的形式,固定的全職崗位可以有醫療護理人員、老年社會工作者等,而靈活的兼職崗位可以有文化娛樂輔導員、老年健身指導員等。
四、實現政府、社區、社工三方聯動。社區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單單依靠三方中的一方不能滿足,在社會工作領域實現政府、社區和社工三方聯動,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共同努力為滿足社區老年人需求貢獻力量。在三方聯動中,政府居於主導地位,通過競標的方式購買有資歷的社工機構的社工服務,給予社工資金上的支持,並以此促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發展。社區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可是資源處於從屬地位,放在那裡不會自己發揮作用,需要社工居於主體地位,作為資源鏈接者,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整合社區可利用資源,滿足社區老年人需求。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幫助個人、家庭、團體解決所感困難的學科,它不同的工作方法使得它能滿足社區中老年人多種需求,且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從宏觀層面而言,社會工作者通過影響社會政策,促進老年人社會福利的提升,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從微觀層面而言,社會工作者通過開展具體個案、小組和活動服務,解決老年人實際困難,豐富老年人晚年生活。由此可見,社會工作在介入社區老年人需求滿足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這和它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靈活多樣的工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當然,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改善需求滿足現狀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協助。
5. 獨居老人社區應該如何處理
在人口結構高齡化的浪潮下,強調運用社區志願,提供老人相關社區福利服務的措施,是實踐「在地老化」的重點所在。尤其是針對獨居老人的照顧,由於獨居老人的需求涉及多方面問題,如健康問題、心理問題、社會人際關系、居住問題以及經濟問題等等。因此,針對社區獨居老人的服務,應該經過綜合性評估並提供整合性服務,才能符合其多元需求。
以台灣為例,台灣社區獨居老人的照顧,多由民間慈善團體,或地方政府以公私協力的方式,委由民間非營利組織辦理。台灣以各地方政府為中心,各自獨立發展社區獨居老人的關懷方案,不但是為著福利服務的需求能夠因地制宜,也與社區發展以及民主化後福利分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樣的背景,由於政府在人力和經費的差別,造成獨居老人關懷方案在實施上有著不同的困難。然而,另一方面來說,台灣在社區獨居老人關懷的服務商,在「在地老化」的理念上,獨居老人的社區服務方案內容,多是電話問候、送餐服務、關懷訪視、家務整理、支持陪伴等等。
社區中的獨居老人多數面臨生活上的健康風險,例如:跌倒、脫水、低體溫症狀、感染及外傷等。事實上,相較於生理健康的問題,獨居老人更可能面臨心理及社交方面的問題。社會支持度較低、親人朋友較疏離、社交生活貧乏以及個人社會適應等潛在問題,致使獨居老人可能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對於社區中的老人而言,社會支持是一項重要的環境因素,影響其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因此,如何在社區中給獨居老人提供適當的資源與支持,有助於他們社會生活的施營和社會參與,也是社會福利服務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與傳統的家庭養老相比,社區養老服務具有專業、便利和成本低廉的獨特優勢。 從專業化來看,由專業人員來照料老人,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服務,保證服務質量,滿足老年人的多種需求。 從便利性來看,社區養老服務具有方便、靈活的特點,大家同在一個社區,彼此熟悉,感覺親切,服務上門,辦事方便。 從成本來看,社區養老服務能夠避免機構養老成本過高的弊端,低成本運作,不需要為新建許多養老設施而增加人力和資金的投入,可以充分整合社區資源。
實行社區管理服務,不僅要考慮到離退休人員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還要考慮他們的精神生活需要,應盡力做到「養、醫、樂、學、為」為一體,可以選擇如下服務模式。
一是家政服務。將一些原來由家庭負擔的事務性工作納入服務范圍,開通服務專線電話,實行上門服務,這一服務體系應包括家庭保姆介紹、代買菜、洗衣、打掃衛生、維修、搬運等內容。
二是社區醫療服務。開展醫療服務「下訪」活動,開設家庭病房,上門送醫送葯,實行巡診制度、義務查體制度,實現從「有病去醫院」到「小病進社區、大病去醫院」的轉變。
三是文體活動服務。圍繞「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積極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群眾性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如棋類、球類、書法、健身、合唱等,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四是設立社區老年服務機構。城區獨居老人在老年人中的比例越來越高,發展社區老年公寓、日間照料室、托老所等老年人服務機構,對家庭撫養照顧有困難的老人、獨居老人實行集中統一的管理服務。
除了社區服務,對獨居老人的關懷還有「社區照顧」。社區照顧源自於人們對福利機構照顧的批評。社區照顧模式在我國已經開始構建,基本形成規范化的社區照顧流程,並且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也有了專業性的體現。在實踐上, 「機構養老、社區照料、義工援助、鄰里互助、親情慰藉、協會維權」六位一體養老模式已開始發揮其養老功能。社區照顧倡導五種雙向互動:一是服務人員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互動,二是老人與家人之間的互動,三是鄰里之間的互動,四是老人之間的互動,五是老年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