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人為何會腳疼
1、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尤其多發於絕經後婦女以及老年男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症。原發性I型骨質疏鬆症是由於絕經後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增強引起骨量丟失所致;原發性II型骨質疏鬆症其病因是由於年齡老化,導致激素自身調節失衡,使骨形成低下。
2、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酸痛。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又再度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引起的腿痛與氣候變化有關,寒冷受涼時腿痛加重,溫暖時緩解;同時患者膝部步行乏力,上下樓時疼痛明顯加重。
3、間接性跛行
間歇性跛行就是病人在不走路時沒有明顯不適,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會出現酸脹不適感,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休息一段時間後不適感消失,又可以繼續走路。間歇性跛行的原因可以是由於腰部腰椎管內神經受壓迫,也可以是由於下肢的血管病變所引起。
4、下肢動脈硬化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肢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動脈搏動消失,肢體組織營養障礙,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疽。
B. 中老年人出現腳底板疼,常有3種病因,醫生告訴您如何鑒別及治療
走路,是平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一種活動,無論要去哪裡,都要靠一雙腳,如果腳部出現了疼痛,活動受限,走幾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一樣,或是站立著都覺得疼痛不適,那走路這么平常的事情便有如美娘赤了腳,寸步難行。
足底筋膜炎通常發生在40~60歲之間的人群。
發生足底筋膜炎誘因:
① 長跑、長時間行走和爬山等活動 :這些活動容易使足底筋膜(跖腱膜)組織受到多次反復的超負荷牽拉。
② 肥胖或超重者 :多餘的體重會給足底筋膜帶來較大的壓力。
③ 扁平足與高弓足 :扁平足患者足弓低平,沒有弓度的緩沖,行走時腳底會比普通人,多承受一倍的壓力,足底的筋膜就會受到過大的負荷,長時間這樣,就會產生慢性勞損,;而高弓足與扁平足相反,足弓過高,導致筋膜過度緊張這些都會導致引起足底筋膜炎。
④ 鞋子 :長期穿不合適的鞋子,高跟鞋,西式長靴會使足底筋膜發生攣縮從而發生足底筋膜炎。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因較為復雜,一般是指在患有糖尿病的基礎上出現的周圍神經病變的症狀。發病機制可能與長期嚴重的高血糖及由此導致的微血管病變、代謝紊亂、神經炎症損傷等多種因素有關。
長期吸煙、飲酒也會造成糖尿病周圍病變,另外糖尿病病史在15年以上者,患病幾率也會增加。
此外體重水平和血脂水平等因素也與該病相關。
骨質增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退化現象,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關節逐漸老化,產生退行性改變。凡是活動頻率較多,負重較大的關節都容易較早出現骨質增生,如腰椎、頸椎、膝、足跟部等等,而足跟部骨質增生是其中發生最為頻繁的,足跟骨質增生又俗稱為跟骨刺。
⒈足底筋膜炎 :主要表現為足跟或足底靠近足跟處的疼痛,疼痛在早上起床時最為嚴重,而行走幾步之後疼痛又有所緩解,部分患者行走活動過度時疼痛又將加劇。
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一旦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會出現從遠端腳趾上行可至膝部出現感覺異常,如:麻木、刺痛、蟻走感、觸電樣及套襪樣的特殊感覺異常等,嚴重者甚至出現糖尿病足,將會產生足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皮膚潰瘍、間歇性跛行、壞疽等症狀。
⒊跟骨刺
走路時腳跟會有石頭硌,針刺的感覺,長時間行走後疼痛感覺加重,症狀在早晨時最重,尤其是起床後的第一步,下午症狀較輕,若足部皮膚出現紅腫、灼熱時,則提示病情加重,需及時就醫。
⒈足底筋膜炎
① 鑒別 :急性期需與跖腱膜斷裂、跟骨骨折等相鑒別;慢性期則要與足跟脂肪墊炎或萎縮、肌腱損傷等相鑒別,這些疾病的症狀都極其相似,但可通過可通過超聲檢查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區分,超聲檢查可觀察到足底筋膜的厚度以及周圍的滲液、炎症水腫等情況,MRI可觀察到足底筋膜厚度及信號改變,一般 健康 者的筋膜厚度為2-4mm,而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筋膜是增厚的,一般 >4mm 。
② 治療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可選擇具有減震效果的鞋子,高度為1cm最佳,其次足底筋膜炎患者應減少跑、跳登山等大量的足部運動,並且盡量不走凹凸不平的路面,每晚可用溫熱水泡腳,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肥胖或超重者,應控制自己的體重, 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 ,疼痛較嚴重,兩周未緩解者必須去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遵從醫囑給葯,針灸,紅外理療等,一般預後較好。
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①鑒別 :外傷後足部畸形及壞疽性膿皮病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都有相同症狀,但是多數患者無血糖過高的病史,外傷後足部畸形有明確的外傷史,並且患者傷口不會出現癒合困難的情況。
②首先需要 治療原發病 ,一般情況下需終身長期治療,若出現嚴重壞疽、肢體壞死、感染的患者應截肢。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在控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中尤為重要,對於腳部皮膚完整者,選擇合適的運動可有效控制血糖,延緩病情,如散步、打太極、游泳等。
⒊跟骨刺
飲食方面: 控制總攝入量,選擇吃含糖量低的食物,清淡飲食,戒煙酒。
注意保持足部清潔: 選擇合適透氣性好柔軟的鞋襪,避免感染、潰瘍加重。
定期復查
⒊跟骨刺
① 鑒別 :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跟骨骨折需與跟骨刺做區分,類風濕關節炎有類風濕病史,疼痛多處於跟骨兩側,而跟骨骨折則有明顯外傷史。
② 治療 :
選擇軟底寬松的鞋子,減少以足部為主的運動,並且控制體重,可用騎車、游泳代替慢跑,既達到了鍛煉的效果,也不會使足部症狀加重。
飲食:可多食用新鮮蔬菜、牛奶、蝦米、豆製品等富含鈣及維生素的食物 ,勿吃任何柳橙類水果如橘子、橙子,盡量少吸煙或者戒煙,避免酗酒,這些物質會延緩疾病的治癒。
注意休息、避免勞累
急性發作期時可適當卧床休息,可用冷敷減輕疼痛,疼痛加重時,可遵醫囑服用消炎鎮痛葯物,慢性輕微疼痛可每晚熱水泡腳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還可通過針灸、針刀治療、必要時需採用手術治療。
C. 老人為何會腳疼
老年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行動也越來越不方便,尤其是腳部更不好使,有的時候還容易出現腳疼,腳腫等症狀。老年人腳疼是怎麼回事呢?腳疼時候應該怎麼護理?我們不妨來看看這篇文章。
腳痛,便是退行性變化的一種表現。尤其是年老體弱的人,平時走路較少,腳底板的皮膚肌肉變軟,再加上皮下脂肪變薄,走路時地面挨著腳部的骨頭,更是硌得疼痛。
一、跖底痛:多見於身體虛弱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有扁平足的老年人也常發生。引起這種病的原因是身體過度虛弱或長期卧床,維持腳弓的韌帶逐漸鬆弛,致使無力維持腳弓的形狀,使腳部的跖骨下陷,腳底板的肌肉出現疲勞。
二、趾外翻:多見於中老年婦女,主要表現為行走或站立時,腳趾疼痛,拇指端明顯向小指傾斜,趾跖關節腫脹,局部皮膚增厚,這種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
三、腱膜炎:老年人的跖腱膜彈性較差,功能降低,如果劇烈跑跳、長時間走路以及受到寒冷潮濕的刺激,容易發生炎症。
四、跟腱周圍炎:跟腱及其周圍的組織,因外傷、過度摩擦或長期勞損易發生無菌性炎症,尤其是穿著又小又硬的皮鞋,鞋後跟反復摩擦跟腱時,更容易發病。
五、跟骨骨刺:跟骨骨刺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多數人因為腳後跟長骨刺,引起滑囊無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
D. 老年人過敏腳又癢又痛怎麼辦
過敏是指人抄體免疫系統對某種本身襲無害的物質發生異常反應,也稱變態反應。患者常有過敏體質,發病與接觸物、食物、吸入物等生活中常見的致敏原有關,葯物治療目前可以達到臨床治癒,但是往往再次接觸後會有復發,建議患者在平時生活中注意1、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和海鮮;2、避免太燙的水洗澡;3、避免搔抓,以免加重皮損面積擴大,或引起繼發感染;4、不要自行用葯治療,某些葯物中可能含有激素而對皮膚副作用較大。 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接受合理治療。
E. 老人經常出現腿腳疼痛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平常應該怎麼保養
老年人經常出現腿腳酸痛的情況,是預示著身體某些方面有疾病的存在。存在因素為:1、風濕疾病。2、靜脈曲張。3、鈣質不吸收。4、運動過量。
1、風濕疾病。
對於風濕疾病很明顯的一點,就是身體的疼痛感。而這樣的疼痛,多見於手腳關節部位的疼痛。有時也會伴隨腰背痛,和肩膀痛。想要區別風濕疾病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有風濕的時候關節會有腫大的情形。
4、運動過量。
很多老年人都會在早上去公園里進行走路,或一些簡單的肢體活動。而有一些老年人身體營養不良,再加上過度的運動,從而導致腿腳酸麻的情形。
此時,正確的做法是減少活動的量,以幫助減輕腿部的酸麻感。
建議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實際的身體,情況而做出改善。就像上面所講的,如果是運動缺乏的話,那就要多多的走到室外參與一些體育鍛煉。或者是多走路,來讓自己適當的運動。
對於運動過多的人,就要改善自己的運動時間和運動量。
F. 家裡老人的腳踝痛,是怎麼回事
引言:家裡面的老人總是感覺腳踝很疼痛,腳踝很疼痛,一定要去醫院進行檢查。如果家裡面老人不進行檢查,出現了一系列的疾病,就沒有辦法進行恢復。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家裡老人的腳踝痛是怎麼回事?
G. 老年人腳疼是怎麼回事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其表現為站立或行走時,足跟及足底有酸脹疼痛感,嚴重時呈針刺樣痛,難以舉步。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是體胖、勞累、寒濕或外傷、骨刺等,導致足跟軟組織損傷和跟骨退行性病變,或繼發無菌性炎症。治療老年足跟痛可選用下列簡便有效的方法。
▲指壓掌根穴:根據祖國醫學「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和「依右對左,依左對右」的理論,對老年足跟痛運用指壓「掌根穴」的方法可獲良效。掌根穴位於手掌側腕橫紋中央的掌長肌腱與橈側肌腱之間,即大陵穴下1厘米處。如左腳跟痛按壓右「掌根穴」,反之亦然。按壓時,令患者先深吸一口氣,醫者用拇指按壓於該穴位上,並輕加掐揉,使局部出現酸麻脹痛感覺,反復操作數次,約3~5分鍾。每日早晚各做1次。
▲中葯、食醋泡腳:取五加皮10克,芒硝20克,川椒10克,老蔥3根,煎熏泡足,每日1~2次,每次浸泡30分鍾;或取陳醋2斤,加熱至足部能耐受為度,每日浸泡一次,約40~60分鍾,一般連續泡腳10~15天,痛感會逐漸減輕。
▲葯物內服外搽:足跟痛患者可服用消炎痛、復方丹參片及六味地黃丸等葯物;外搽可選正紅花油或正骨水,也可外貼麝香壯骨膏等,均有止痛效果。
此外,還可採用局部封閉療法或中醫針灸治療。也有學者認為,足跟痛與跟骨靜脈血瘀引起壓力升高有關。如果足跟痛患者採用上述療法效果欠佳且病情較重時,可由醫生考慮施行局部減壓手術,則疼痛症狀可能會得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