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老人與海》讀書筆記,恩,段落點評,寫在這本書上的
帆上用麵粉袋片打了些補丁,收攏後看來象是一面標志著永遠失敗的旗子。
這一舉用了比喻的修辭,麵粉袋做的補丁體現出老人的貧窮,符合前文所說的」過了四十天還沒捉到一條魚」;把帆比作旗子,旗子應該是象徵著勝利的,但這里卻說它」標志著永遠失敗」,表達了孩子的難受,為下文埋下伏筆。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反射的光線所引起的良性皮膚癌變。褐斑從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
細節描寫,寫出老人的艱辛
逮到鯊魚的人們已把它們送到海灣另一邊的鯊魚加工廠去,吊在復合滑車上,除去肝臟,割掉魚鰭,剝去外皮,把魚肉切成一條條,以備腌制。
側面突出老人捕不到魚的不幸。
誰也不會來偷老人的東西 盡管老人深信當地不會有人來偷他的東西
兩種理解:老人捕魚多年,東西舊地沒人願意要或者大家都同情老人。也可能是兩種都有
牆上一度掛著幅他妻子的著色照,但他把它取下了,因為看了覺得自己太孤單了,它如今在屋角擱板上,在他的一件干凈襯衫下面。
老人如此貧窮,干凈的襯衫對他而言應該十分少有,他用它來蓋著妻子的照片,充分體現老人對他妻子的愛。
這兩個肩膀挺怪,人非常老邁了,肩膀卻依然很強健,脖子也依然很壯實,而且當老人睡著了,腦袋向前耷拉著的時候,皺紋也不大明顯了。
對老人身體的描寫暗示老人將會獲得成功
然而今夜陸地上刮來的風的氣息來得很早,他在夢中知虛冊羨道時間尚早。
巧妙說明老人經驗豐富
老人知道自己要駛向遠方,所以把陸地的氣息拋在後方,劃進清晨的海洋的清新氣息中。
文中多次提到老人調整釣索在肩上的位置,利用這一細節充分說明了魚的分量與力氣;同時,老人要不斷地調整,一來說明老人抓住魚的決心,他反復告訴自己要吃魚也是出於這種必勝的決心,老人調整釣索、早上感到背部僵直等等,表明老人上了年紀,身體並不足夠強壯,但他並不服老。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釣到大魚。
男孩子從5歲開始就跟著老人學打漁,老人是他的恩師,他愛老人,願意為他做任何事情,哪怕是偷東西。另一方面,由於老人妻子早已去世,他常常感到孤獨,孩子的出現讓他再次感到家的溫暖,所以老人在遇到孩子以後有了自言姿敏自語的習慣,他再也耐不住寂寞了,他渴望孩子在他身邊聽他說話,哪怕根本沒人在他也忍不住要說些什麼。老人與男孩子之間的感情貫穿了全文,是文章的第二條線索。
實在並沒有魚網,孩子還記得他們是什麼時候把它賣掉的。然而他們每天要。也沒有什麼魚煮黃米飯,這一點孩子也知道。
簡簡單單的一句對孩子心理的描寫和一個」但」字,巧妙地詮釋了上文所說的」扯一套這種謊話」,徹底地表現了老人貧窮但好面子不服輸,更寫出了孩子可以不戳穿老人的謊話,關心老人的尊嚴,深愛著老人。
他問那隻抽筋的手,它僵直得幾乎跟死屍一般。
問自己的手,再一次體現老人的寂寞與對孩子的想念。把僵直的手比作死屍,傳神貼切,形象地寫出手僵硬的程度之深,帶有一絲對年老體衰諷刺。
要是那孩子在這兒,他可以給我揉揉胳臂,從前臂一直往下揉,他想。
「我跟那孩子說過來著,我是個不同尋常的老頭兒,'他說。'現在是證實這話的時候了。」
對孩子的想念不斷出現,讓讀者深深感受到老人獨自一人的苦悶無依。
他這時感到非常疲乏,他知道夜色就要降臨,所以竭力想些別的事兒。他想到棒球的兩大聯賽,就是他用西班牙語所說的GranLigas,他知道紐約市的揚基隊正在迎戰底特律的老虎隊。
這是聯賽的第二天,可我不知道比賽的結果如何。但是我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對得起,他即使腳後跟長了骨刺,在疼痛,也能把一切做得十全十美。骨刺是什麼玩意兒?他問自己。西班牙語叫做unespuela-dehueso。我們沒有這玩意兒。它痛起來跟斗雞腳上裝的距鐵刺扎進人的腳後跟時一樣厲害嗎?我想我是忍受不了這種痛苦的,也不能象斗雞那樣,一隻眼睛或兩只被啄瞎後仍舊戰斗下去。人跟偉大的鳥獸相比,真算不上什麼。我還是情願做那隻待在黑暗的深水裡的動物。
借用運動員的傷痛和鳥獸、魚表達老人的心情,顯得自然而容易讓人理解。他渴望像深水裡的動物一樣自由自在而安全地生活,他更充滿了戰勝大魚的決心、鬥志和信心,他要向」那了不起的迪馬吉奧」學習。
四壁漆著明亮的藍色,是木製的板壁,幾盞燈把他們的影子投射在牆上。黑人的影子非常大,隨著微風吹動掛燈,這影子也在牆上移動著。
環境描寫,渲染出一種兩人斗得差拍」天昏地暗」的氣氛。
但是他反正把它結束了,而且趕在任何人上工之前。
此後好一陣子,人人都管他叫'冠軍',第二年春天又舉行了一場比賽。不過打賭的數目不大,他很容易就贏了,因為他在第一場比賽中打垮了那個西恩富戈斯來的黑人的自信心。此後,他又比賽過幾次,以後就此不比賽了。他認為如果一心想要做到的話,他能夠打敗任何人,他還認為,這對他要用來釣魚的右手有害。他曾嘗試用左手作了幾次練習賽。但是他的,不願聽他的吩咐行動,他不信任它。
在描寫與魚的抗衡的過程中,加入了對老人年輕與人比賽掰手腕成為」冠軍」的記敘,屬於插敘的敘述方式。加入這段往事,可以使文章擺脫一味敘述與魚抗衡的沉悶,更可以結合正在描寫的老人的手自然地交代老人的過去;寫」左手一向背叛他」使行文連貫,讓讀者的心思一直停留關注老人與魚之間的戰斗,不至於離題萬丈,偏離文章中心。
他呢,慢慢地挪動身子,回到船梢蹲下,用右手和右胳臂攥住那根粗釣索,用左手把鯕鰍往回拉,每收回一段釣絲,就用光著的左腳踩住。
細節描寫,顯示出老人技術純熟
如果那孩子在這兒,他會用水打濕這些釣索卷兒,他想。是啊。如果孩子在這兒。如果孩子在這兒。
反復的修辭,加強語氣,凸顯想念。
老人這時在冒汗,但不光是因為曬了太陽,還有別的原因。
不直接說老人是害怕自己無法駕馭這大魚,給讀者留下遐想,深深吸引讀者看下去,因為所有人都想要確認老人是否感到害怕,是否會放棄。
他又試了一下,等他把魚拉得轉過來時,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魚豎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開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搖擺著。
我還要試一下,老人對自己許願,盡管他的雙手這時已經軟弱無力,眼睛也不好使,只看得見間歇的一起。
他又試了一下,又是同樣情形。原來如此,他想,還沒動手就感到要垮下來了,我還要再試一下。
反復寫老人的嘗試,著重描寫老人所遭受的痛苦與不適,利用反復的修辭和襯托的藝術手法凸顯老人頑強的毅力與不懈努力的精神。
「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他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這句話充分表明了了老人的聰明、清醒和信心與決心。我非常贊同老人的這種說法,俗話說:「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降生到這個世上都有他獨特的意義,能夠存活下來就已經保證了意義實現的基礎,這從任何角度上講都是一種偉大的勝利。雖然通常我們認為活下來這種事根本不值得驕傲,但我們只要想想其他的動物,就會豁然開朗——就拿聖地亞哥當主角的小說《老人與海》中的那大魚和死去的鯊魚做例子,他們是那麼的威猛、高貴、健壯的身軀讓他們驕傲,他們最後還是被殺死了。生命結束,生前的一切勝利就隨風消散,不值一提,而那老人聖地亞哥健康地活著,這才是最偉大的勝利。他從不是也不會是為失敗而生的!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的醫術提高了、建築技術、軍事技術甚至自然災害預警與抵抗技術都提高了,但這不是與生俱來的,人出生了,利用這些生活著,就已經說明我們都不是為失敗而生的。既然如此,我們確實應該為之努力奮斗,中國有句老話與老人說的十分相似,那就是「士可殺不可辱」。被毀滅了,那是因為自己的力量確實不足以抵抗危險,但是我們要有信心,無論面對什麼困難危險,我們都要拼盡全力捍衛這「活下來」的偉大勝利,我們不是為失敗而生的,所以我們不能被打敗!
看它的來勢,就像一頭豬奔向飼料槽,如果說豬能有這么大的嘴,你可以把腦袋伸進去的話。
有趣的比喻和俏皮的說明即緩和了氣氛,又說明了鯊魚之兇猛。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的是一個頑強、不年輕但絕對不衰老的硬漢形象,聖地亞哥的偉大形象。他是來自古巴的老漁夫,他深愛著的妻子已經死去,感情很好的徒弟也因父母覺得和和這老人一起沒有好運氣而離開他。他只好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後終於遇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魚大力氣自然非同一般,它竟拖著船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他卻遇上了鯊魚,成群的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失去一件件可以保護大魚和自己的武器,可悲的是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有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聽了別人介紹劇情之後,我一直在想: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但是現在,讀完小說之後我明白了。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其實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
不可否認,我們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定有缺陷。可是,當我們接受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逃避、放棄的時候,無論最後結果如何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努力爭取勝利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努力奮斗過,還算不上勝利者嗎?聖地亞哥就是這樣一位敢於挑戰自身衰老的缺陷、擁有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一般人眼中老漁夫最後還是失敗了,畢竟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但是我不這么認為。老漁夫是如假包換的勝利者!他始終堅持著、忍受著痛苦,而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向自己「交不到」的好運低頭。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人類確實有難以超越的極限沒錯,但我們不乏聖地亞哥這樣的勝利者一次一次地向它們發出挑戰,正是他們將這個限度一次又一次地擴大。所以我敢說,聖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成功還是失敗了,都是值得永遠敬重的。 他帶給我們了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是《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我們最熟悉的內容之一,意思是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有壞處。從小學到高中,僅在課本中它就出現了多次,但是每次讀到這句話,我都深有感觸,因為正反映了我身邊一些同學學習狀態的根源。
現階段我們扮演的角色就是學生,毫無疑問,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同時,作為地球上擁有最高智慧的物種的一員,我們沒有理由浪費自己發達的大腦,我們必然、也必須要思考。不幸的是,我們的大腦並沒有發達到能夠輕易的一心兩用或過目不忘的程度,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把大腦用在最合適的地方。
在我的身邊有兩種人:一是努力執行者學生應盡的學習義務,但只是每天忙忙碌碌地抄著寫著,沒有去理解應用「學到」的東西;二是不顧老師的教學,深信自學能夠成才,總在思考著自己的東西。他們顯然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的人,結果怎麼樣呢?正如孔老夫子認為的,前者因為沒有真正的理解,應用起來無從入手,自然十分迷茫,即「罔」;後者拋棄老師先進的教學,思考起來沒有程序性,不全面,更可能產生誤解,走岔路,對個人發展產生不好的影響,導致學識乃至性格與大家格格不入,自然有害,即「殆」。
我不能保證,如果我從沒受到論語中這一經典教誨的啟發,我不會成為「學而不思」或「思而不學」的人,因此,我非常感謝孔子的智慧。正是他的經驗讓我認識到學習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就像是蹺蹺板的兩端,哪端輕了對於蹺蹺板的目的來說都是毀滅性的。
細想之下,這句話對學生的啟發作用可能並沒有我想像的強,畢竟大家都學過這句話,但是仍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那樣的學生,因為無論是「學而不思」還是「思而不學」,都不能夠理解這句話的真諦,最終它只成為了對「學」「思」控製得當的人的一種告誡。
無論如何,以後每當我陷入機械式的學習或無規律的思考時,我都會用這句話告誡自己,讓自己回到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的正軌上來。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冥想苦思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這是我認為最好的教學方法,我甚至一度認為這是現代才有的先進方法,今天我卻驚訝地發現,早在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這一教育界的先驅已經總結出這一套辦法。這充分證明了古人的智慧。但是為什麼這一方法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呢?我想首要原因是人口問題。一個班有近50人的中國學校,老師沒有這樣大的能耐更沒有這么多時間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其次,學生的基礎不一致,為顧全大局,難以將舉一反三的教學應用到所有學生身上。這對學校教育是不可改變的現狀。
但是除了學校還有家庭、除了老師還有同學,當我們要對某人進行單獨的學習上的幫助時,實現這套辦法並不難,因此我們應該把它牢牢記住,作為幫助他人時一種行之有效的准則,把幫助的效果提升到最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這又是一句關於學習的至理名言。我想所有的同學還有老師都認同這句話。在高一我們有十幾門課,我敢說沒有人完全地不偏科,如果一個人在某一門課的課堂上表現得特別活躍,顯然他以學習該門課程為快樂的話,他在這門課的成績絕對不會差,最活躍的人還往往是這一科的「狀元」。每一位老師也都總是想方設法地讓自己的課有趣一些,讓上課的學生感到快樂。這些學生和老師都明白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道理。
可悲的現狀是,我們難以以學習所有科目為樂趣,我們甚至還討厭其中的一些,但我們不能放棄對它的學習。這時候該怎麼辦?如果我們實在沒辦法找到其中的樂趣,那就只有一條出路了:強迫自己思考。在不放棄聽課學習的情況下,強迫自己探索知識中的道理,讓自己」看破紅塵」,肯定對提高成績和對這門課的信心有巨大幫助,這也是我所總結出來的辦法,而且還蠻有作用的。
㈡ 「父母九旬,還健在,未必是好事」為什麼許多人相信這個謬論
九旬父母還健在,很多情況下,真的未必是好事。
下面我就說說我的一個鄰居,她們姊妹幾個,因為侍候老母親而反目成仇的事。
我的這個鄰居,幾年前老母親去世了,去世時96歲高齡。但是,自從老母親去世後,她們和最小的弟弟,卻斷絕了來往,形同陌路。據這位鄰居說,已經有幾年不來往了,相互之間也沒有了任何聯系。
本來鄰居的老母親是和她的小兒子住在一起,但是,在其他幾個姊妹去看望慧薯老母親的時候,發現老母親手脖子上和小臂有青紫瘢痕,他們就認為小弟和小弟媳對老人不好,這些瘢痕都是他們給掐的。再看看老人,感覺老人一天比一天消瘦。在詢問了老人之後,老人說是小兒子他們給捏的,於是,這些姊妹變便始聲討老弟和老弟媳。但是,他們的老弟卻不承認他們虐待了老人,根本就沒有捏老人的手臂。
其他的姊妹經過研究,就決定把老母親轉移出來,送到老妹家養老。還讓老妹辭去工作,其他幾個姊妹每月出錢,老妹出力。就這樣,老母親轉移到了他們的老妹家裡,這時候,老母親就90多歲了。
到了老妹家裡不久,老塵碧隱母親因為膝蓋的問題,兩腿不能站立,就徹底卧床了。為了不讓老母親得褥瘡,幾個姊妹出錢買了一個能翻身的護理床,總之,一開始照顧的還可以。
老母親到了他們派廳老妹家裡,第三年就去世了,殯儀館來拉屍體的人將老人屍體抬出來,發現老人的兩腿已經彎曲僵硬,難以入棺,在徵得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將老人兩腿掰斷,才放入紙棺。
當時殯儀館的人說,老人的腿變成這樣,可不是一兩天的事情,說明了老人生前這是遭了多少罪啊!
據說,他們老弟的兒子結婚,都沒用通知其他的姊妹。看來是真的恩斷義絕了。
我的這個鄰居姊妹幾個,為了侍候90多歲的老母親,最後撕破了臉,這事怨誰呢?
九十歲如果可以自理,當然是好事,不能自理對老人很痛苦,對子女來說九十歲一百歲都是好事,不能嫌棄。因為有老人在,你總覺得自己很小,對你保持年輕心態大有好處。
有的人之所以這樣說,其實心裡是對父母的嫌棄,覺得連累他們了,覺得打亂了他們自己的正常生活。我能理解他們的牢騷和抱怨,畢竟面對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付出的很多,但我覺得,這決不能作為嫌棄和虐待老人的借口,父母養我們小,我們給老人養老送終,是理所當然的,不能推脫的,人,都有老的那一天,都有病的那一天,都有需要晚輩關心和照顧的那一天,將心比心吧,如果你老的時候,希望孩子怎麼關心你,怎麼孝敬你,那麼,也麻煩你,對自己高齡的老父老母,多一些責任,多一些擔當,為自己的晚輩,做個好的榜樣。
父母長壽,是一個家庭的福氣。因為老人長壽,不光是家庭條件,老人的 健康 生活方式,也同子女是否孝順直接相關的。有厭棄長壽老人思想的人,他無法體會人過六旬甚至七旬還有父母愛護的幸福。所以說,父母長壽雖累尤樂,雖苦尤樂。
是好是壞要以生活能否自理為標准。不能自理了活著也沒有尊嚴了,自己痛苦,好人也拖累。
父母在,人生還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有歸途。不管父母多大年記,只要我有能力照顧他們,我會拼盡全力去愛護和照顧他們。我知道,年齡大了特別是老年痴呆,會很折磨人的,只有盡孝了,在我離開這個世界時才會無悔無怨,去天堂里再會我的父母。
我們村莊有位今年99歲的老奶奶,老爺爺78歲就去逝了,一生養了四個兒子,二兒子49歲因肝癌去逝,三兒子54歲因公傷去逝,二媳婦56歲因子宮癌去逝。現在的大兒子都有八十歲了,小兒子近七十歲了,現兩個兒子和媳婦們自身難保,孫子和曾孫子們孫媳曾孫媳們有放下職業在家裡養幾頭豬,雞鴨種點菜,收入甚微,但他們的晚輩個個好樣的,沒有怨氣怨言。這在 社會 上有的人看來,歲數大了未必是好事,但在這一家,生死正常事,活著的能動的人,為活著的不能動的人努力做好一切服務,不爭你我做多做少,只求和睦相處。不求家境如何,只求共渡難關!
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父母在一天,就盡孝一天,這是子女的天職,子女無法選擇父母的壽命。
鄰居王爺爺今年90歲,被我們發現時已經有三天沒有吃飯了,但王爺爺並不是沒有子女,他一共有5個兒女。 所有人都覺得他老有所依,可以安詳的渡過晚年,可兒女的做法卻讓所有人不理解, 這或許就印證了這句話把,父母九旬,還健在,未必是好事。
王爺爺今年90歲,這半年他一直是一個人住,他老伴在5年前去世了,老伴去世後他就住進了養老院,最近因為身體不好,不適合再在養老院居住,所以子女不得行才把他接回家來住的。
王爺爺一共有5個子女,兩個兒子,三個女兒,老大今年70多歲了,老小也有50多歲了,起初剛從養老院回來的時候,孩子們說的是一個人過來照顧他一周,剛開始還能看到子女過來給他做飯,後來就經常聽到有爭吵聲。
因為子女年齡也都到了當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年齡,還有小孩子要照顧,所以經常會看到他的子女帶著孩子一起過來,老人年齡大了,喜歡靜,小孩子又比較頑皮,王爺爺就要求子女過來的時候能不能不帶孩子,可不帶的話小孩又沒人帶,就經常聽到有爭吵的聲音。
有的子女是過來做完飯就走,有時把老人推到樓下,就不管了,其實老人是孤獨的,他們想要跟子女說會話,聊聊天,但子女卻總是有自己的一攤子事,老人就經常一個人在下面一坐就坐一下午。
最近一直沒看到王爺爺出來,好心的鄰居就敲門看看別有什麼問題,敲了半天門才打開,王爺爺顫顫悠悠的出來,明顯可以看出他臉色特別難看,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已經3天沒吃飯了。
這周是該大兒子來照顧,不知道為什麼大兒子一直沒來,鄰居們給王大爺做了碗面條,然後嘗試給他聯系,可電話一直沒人接,後來又給其他子女打電話都說忙著呢,來了也是費力不討好,沒時間來。
鄰居們只好又跟其他子女要了大兒子子女的電話,打過去,這才知道原來大兒子前兩天看看孫子時不小心摔了一跤,現在沒法走動了,當問道父親怎麼辦時,他卻說:「我現在自己都動彈不了了,怎麼去照顧他,我跟其兄妹說了,誰有時間誰去照顧一下。」
最後在人們的勸說下,老人由小女兒先照顧著。
人們都說多子多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可對於年過九旬的老人,子女也已近古稀之年,顧及自己的一大家子怕是還會力不從心,對老人的照顧就變的不那麼上心了,有句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年齡大了身體就會不斷的亮紅燈,出現各種問題,有時候子女就變得麻木了。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人為子女辛辛苦苦的付出了一輩子,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們拉扯大,當我們做了父母以後,我們就更能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父母從來沒有嫌棄我們,在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更不應該嫌棄父母。
百事孝為先,雖然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小孩,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有時也會感到力不從心,但父母辛苦了一輩子,可以說大半輩子都是在為我們的幸福生活而奔波,在到晚年的時候也應該享受生活,作為子女也要盡到孝心,讓他們度過一個安詳的晚年。
一般情況下,85歲以上老人即使生活上基本上自理,即自己穿衣吃飯大小便自己有法解決,身邊一樣需要有一位兒女陪護照顧,更不要說九旬老人了,壽齡過高的老人,或多或少自己要遭些罪,也或多或少要拖累到此時或許也是老人的兒女們,對於普通百姓家庭來說,「父母九旬還健在,未必是好事」的說法,一定條件下基本上符合一定的實際情況。
以我家的實際情況為例,2013年前哥嫂先父母而去,那時父親正九旬,母親也86歲了,而我們家總共姐弟三人,哥嫂不在了,照顧老人的責任主要落在了原本在外工作成家定居的我的頭上,那時候我被迫轉讓掉生意不錯的小店鋪,顧不上多少正在讀大三的女兒,隻身回到老家來。
父親在80多歲時不幸得了前列腺病,後來病情嚴重導致小便失禁,剛換上的褲子過一會兒味道就很大,他又不肯穿紙尿褲,還不肯勤換褲子,弄得他遭罪我們也難受,就這樣過了好多年,在九十七歲時才去世,這么多年整體上來說說不上多少生活質量的事。
母親當下也是九十多歲了尚健在。母親一生德性不好,一輩子總會與人吵架,包括在身邊的親人。這些年來,小便幾乎在睡房裡解,早上我要提出去倒了清洗好,如此照顧她也總是不滿意,還經常發脾氣罵人,弄得我身心都非常受累。母親那麼多年來對待身邊的孫男孫女也不好,他們與母親之間根本就沒有多少親人感情在裡面,譬如讓孫女幫她洗澡孫女們也不願意,經常是70多歲的姐姐幫她洗。
老話說人上了一定年紀「要栽花莫栽刺」,九旬父母尚健在還盡栽刺,確實不是什麼好事,帶給兒女的是無盡的身累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