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60歲叫什麼名稱
六十歲,別稱為花甲之年或耳順之年。
更多信息:
1,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2,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3,耄耋:指八九十歲
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5,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6,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7,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1)60歲的老人如何稱呼擴展閱讀: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㈡ 六十歲的老人叫什麼
五十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九十耋,一百期(ji)頤
㈢ 六十歲老人叫耄耋嗎
不是,古人對六十歲老人的稱呼花甲。
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又一種說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跡,到了六十歲,隨著身體的愈加衰老,這道白痕就會消失不見,故而稱作「花甲」。
老人年齡階段的稱呼
1、艾:指50歲。
2、花甲(耳順):指60歲。
3、古稀:指70歲。
4、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5、耄耋:指八九十歲
6、黃發:指長壽老人。
7、鮐背:指長壽老人。
8、期頤:指百歲。
㈣ 古代對40、50、60、70、80、100歲的人怎麼稱呼
1、40歲: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2、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內服之年、大衍之年
3、60歲:花甲、容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4、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5、80歲:杖朝之年
6、100歲:期頤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有些由於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
年齡稱謂介紹: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㈤ 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80歲都怎麼稱呼
20歲:加冠
30歲:而立
40歲:不惑
50歲: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歲:鮐背
(5)60歲的老人如何稱呼擴展閱讀:
兒童稱謂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發: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稱謂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愛自待年金聲夙振」(《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
老人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㈥ 古人對六十歲老人的稱呼是
古人對六十歲老人的稱呼花甲。
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又一種說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跡,到了六十歲,隨著身體的愈加衰老,這道白痕就會消失不見,故而稱作「花甲」。
(6)60歲的老人如何稱呼擴展閱讀:
人們習慣稱六十歲為「花甲」,稱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為「花甲老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簡稱,這一名稱的來歷和我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密不可分。 干支,即天干、地支。天干本稱「干」,地支本稱「支」,是上古時代就已出現的一種計數、計時符號。 天干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趙牧)「花甲之年」也叫「耳順之年」
參考資料:花甲-網路
㈦ 古人對「六十歲」年齡的人的稱呼是什麼
耳順、耳順之年、花甲之年、耆均指60歲。
1、耳順是六十歲的代稱。是指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是聽得進逆耳之言,詈罵之聲也無所謂,無所違礙於心。
2、花甲:舊時用天乾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
3、耆是一個漢字,讀音qí,意思是六十歲曰耆,亦泛指壽考。出自《釋名·釋長幼》、《莊子·齊物論》、《周禮·秋官·大行人》、《禮記·曲禮》、《詩·魯頌·閟宮》。
(7)60歲的老人如何稱呼擴展閱讀
1、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60歲以上。
2、下壽:古人以60為下壽,指60歲以上。
3、還歷壽:61歲的壽辰。
4、從心之年:70歲。
5、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6、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7、耋: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8、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9、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10、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11、中壽:指80歲以上。
12、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13、上壽:90歲為上壽。
14、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5、期頤:指百歲高壽。
16、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17、雙稀、雙慶:140歲。
㈧ 古代60歲被稱為什麼 古代常用稱謂代替年齡60歲稱為什麼
1、古代60歲稱為花甲之年,或者耳順之年。
2、我國古人對於人不同階段的歲數都有不同的稱謂,大家常常聽到的「年過花甲」、「花甲之年」、「耳順之年,就是指60歲的老人。
3、「花甲」一詞來源於我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年的年號分別是用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搭配,比如2021年是辛丑年,下一年2022年就應該是壬寅年。這樣一定來天乾地支共有60種搭配。我們稱六十年為「一甲子」,因為六十年最開始的一年都是「甲子年」,甲子也叫花甲,所以就有了古人對於60歲老人「花甲」這一稱謂代替年齡。
4、「耳順之年」的說法來源於孔子:關於孔子的著作《論語·為政》中提到,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5、這里提到的「六十而耳順」,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耳順之年」,自然而然被拿來當作六十歲老人的別稱。耳順的意思是,能夠聽進去那些對於自己不利的意見,聽得了壞話,自然而然就「耳順」了,同樣也是因為擁有了足夠的人生閱歷和心胸,才能夠聽進去這些不好的話。
6、其他年齡的別稱:古代對於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不同的別稱,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多都被用來當作年齡的別稱。以下是我整理的所有年齡階段的別稱,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