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和老人相處
1、主動發起聊天話題
很多老人由於腿腳不便,只能待在家裡,對外面的新鮮事物可能不太了解,孩子可以在和老人接觸的過程中,主動發起聊天話題,講一下最近發生的新鮮事,讓老人不會感到無趣。
2、與老人一起商量家中事
老人也是家中的成員,如果凡事都不讓老人參與,可能會讓老人感到難過。因此可以選擇一些「安全」話題,與老人一起商量,比如給家中購置大件等,讓對方有被需要的感覺。
3、對老人的講話給予反應
當老人在講話時,盡量在表情和言語上給予反應,讓老人知道你有在關注其講話,最好不要玩著手機隨便應付,這是不尊重對方的行為。
4、注意措辭、語音語速
在與老人的溝通中,措辭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同,比如想幫老人按摩,問「我想給您按摩,可以嗎?」會比「要我給您按摩嗎?」好一點,前者更能體現出你樂意為老人按摩;
此外,有些年輕人害怕老人聽不到,所以跟老人說話時很大聲,而且語速照樣很快,其實如果老人聽力不好,除了適當提高音量,語速也應該放慢點,讓老人能更清楚地接收信息。
5、避免負面情緒表露
如果自己剛好情緒不好,盡量不要在老人面前發脾氣。比如家中出現經濟問題,不要在老人面前吵鬧,更不應該在其面前說出因為照顧老人感到辛苦等話語,因為很多老人最怕成為子女的包袱。
當老人情緒激動時,該如何處理?
有時候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導致老人情緒激動,碰到這種情況,晚輩需要注意:
①停止原話題。老人家可能是陷入原話題,繼而引發激動情緒,此時最好立馬停止該話題,避免情況惡化;
②安撫老人。輕拍老人肩膀或者握住老人的手,讓老人安心,幫助對方穩定情緒;
③迅速轉移話題。盡快找別的正面話題,轉移老人注意,引導老人情緒恢復。
如果是因為自己導致老人情緒激動,最好不與老人爭吵。尤其面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的老人,更要盡量避免與其發生沖突,防止意外發生。
㈡ 老人聽力減退,醫生建議佩戴助聽器,助聽器有什麼作用
耳聾患者佩戴助聽器將享受到一系列好處。首先,將聽得更清楚,助聽器無法讓您的聽力恢復正常,但可以顯著改善聽的效果。在過去的長時間里,你聽不到聲音,如鳥叫聲、門鈴聲、風聲及水流聲,這些聲音在佩戴助聽器後都可能再被聆聽到。助聽器能改善用戶的社交、心理及生理上的健康、安寧感。美國權威機構《消費者報告》 (Consumer Reports)在其2009年七月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噪音世界成功聆聽》文章,對助聽器、聽力保護以及助聽器選購過程進行了詳細報道。助聽器的滿意度早在2006年的一項權威研究得到證實,超過75%的滿意度,和市場上的三分之一的普通消費產品的滿意度一致,這是很大的一個進步。研究用戶的佩戴經歷,顯示出戴助聽器通常將改進用戶的生活質量,並能給予他們許多幫助:與家人更和睦相處;更良好的精神健康狀態;能改善生理與心理健康;精神更集中;更能與社交團體配合默契;能更好的處理工作。
㈢ 老年人聽不見、聽不清交流困難怎麼辦
您好,如果老人短期出現聽不見、交流困難,首先應該多關心老人,帶老人去正規的醫院去檢查一下,看一下聽力下降到什麼程度,如果是聽力退化建議驗配合適的助聽器,平時說話慢一點,讓老人觀察面部表情、嘴型或者配合一些簡單的手勢等…,希望會有所幫助!
㈣ 老人聽不到,會什麼年輕人不重視,難道聽力下降不是病,如果年輕的你聽不到你渴望聽到聲音么
當人上了年紀以後,身體的各項機能都開始下降,聽力出現問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時候買助聽器就可以了,如果一個年輕人聽不到聲音,當然會非常渴望聲音
㈤ 如何關愛老年人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發展,離退休人口的數量增加,老年人在社會中所佔的比例也逐漸增大。據調查,北京市2010年6000件民事糾紛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佔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贍養」糾紛。上海市子女與老人不交談的佔23%,較少交談的佔41%,而經常交談的僅佔36%。在此環境之下,老年人的身心問題及社會環境引發的各種問題也日益突出,關愛老人心理健康的社會呼求由此產生。良好的心態有益於健康,而不良心理則可導致心理精神障礙,進一步影響到軀體而有害於健康。作為敬老志願者組織究竟應該如何去關愛老人?如何從關注老人的溫飽、日常照料護理到精神慰藉和心理關愛? 一、要具備老年心理的專業知識 老年人由於生理上的衰老變化和外界環境的改變,在思想上、情緒上、生活習慣上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適應,而程度不同地產生種種心理變化。其表現為: 1. 失落感 許多因素會使老人產生失落感,如社會角色、家庭角色的改變,經濟收入的降低,多病、喪偶等等。這時往往出現兩種情緒:①沉默寡言、憂愁思慮、悶悶不樂;②急躁易怒。性格開朗和興趣廣泛的老人,較容易通過心理調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發現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內向孤僻,興趣狹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則較難克服失落感。老年人的心理習慣之一是喜愛回憶往事,過去生活比較幸福、事業有成而對社會貢獻較多的老人,常常能從回憶往事中得到滿足和自尊,因而減輕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業無成的老人,則難以從回憶中得到滿足。社區、家庭、親友若能體察老人心理的影響因素,有的放矢地幫助老人調整心理狀態,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盡快適應賦閑後的生活。 2.孤獨感 家庭的小型化、子女與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體質不佳或性格內向而不愛與人交往,因而產生孤獨感。子女在身邊,若不能體貼老人,甚至關系不佳,不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獨感,反而會使之加重。喪偶老人的孤獨感更為突出,體能衰退和生病也會加重老人孤獨無助的感受。因此,與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經常看望、問候老人,與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細地體貼老人。讓年幼的孫輩與老人共處和接近,常能給老人帶來較大的生活樂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獨感。 3.隔絕感 賦閑老人與社會和工作單位聯系減少,社會交往與信息減少,更由於視力、聽力下降而影響感知能力,常會使老人產生隔絕感。往往表現為對外界變化漠不關心,對人冷漠等等。老人的經歷與年輕一代有很大不同,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往往與年輕一代有差距。而老人又常因堅信自己的經驗而固執己見,因此而造成「代溝」,更加重老人的隔絕感。子女和年輕人應多與老人交流和溝通,在傾聽老人講話時要特別耐心。這不僅使老人感受到尊重、有利於消除隔絕感,而且老人的經驗也並非絕對過時無用,耐心傾聽,往往也能使年輕一代得到教益與啟迪。另外,為老人提供讀報閱覽、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的便利條件也十分必要,這能有效地減輕老人的隔絕感。 4.對衰老和疾病的憂慮和恐懼感 老人因體能衰退而表現出對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體不適或罹患疾病便會惴惴不安,加上行動不便、就醫困難,更會加重憂慮,擔心病情發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還會產生瀕死的恐懼感。有的老年病人擔心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而寡言少語、憂慮。因此,對於患病老人除了關愛體貼之外,進行及時而有針對性的衛生保健知識宣傳,對康復十分有利。 二、在社區深入開展心理輔導 志願者組織應組織志願者為精神寂寞、特別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關懷志願服務。與街道、居委會共同建立專業的心理疏導機構,讓具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的社工,志願者為社區的老年人做專業的心理疏導。在社區為老人構建「心理教育輔導平台」,「心理訴求減壓平台」等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危機救助體系。通過電話問候,上門慰問,網上聊天等形式,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徵及心理需求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緩解老年人的心理「空巢」。幫助老人解開心結、快樂生活。同時,要鼓勵老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擺脫孤獨寂寞,保持樂觀健康的生活狀態。社區志願者要不定期的為精神寂寞和有心理疾患的老人開展精神關愛服務,經常陪老人聊天交流,給老人讀書、讀報,使他們「巢空心不空」。 三、在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健身活動 依託社區老年人活動室、老年健身活動設施,組織老人開展體育、文化娛樂等群體活動。使老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同時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適當的娛樂活動,組織、培養老人的興趣和愛好。如唱歌、跳舞,棋類,橋牌,聽音樂,繪畫、書法、詩詞等藝術愛好。打太極拳、練氣功,門球比賽,健身活動,聯歡會,旅遊觀光,種花,釣魚,編織等等。鼓勵老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貢獻余熱。強化老年人智力素質,鼓勵老年人勤於學習。 四、掌握與老人溝通的技巧方法 談話作為與老人溝通的主要方法與一般交談有很大不同。對於老年人在溝通時除了一般的要求和技巧外,需要對老人的社會、家庭、個人等有關情況進行了解。與老人直接溝通是獲得有價值信息的主要途徑,交談是溝通的主要手段。好的交談效果取決於雙方能否建立可以信賴的相互關系。老人不可能在對方輕視和嘲笑的態度下如實反映個人的情況,特別是老人們都曾經有過美好的引以為榮的過去,仍希望受到尊重和承認。因此,與老人進行溝通的首要條件就是尊敬。不論老人目前社會、經濟、家庭地位和狀況如何,都應從人道主義和平等的立場,像對待自己家中的老人那樣,表現出足夠的尊敬和耐心,誠懇地聽老人訴說,老人產生信賴才能如實反映個人情況,才可能獲取對老人護理有價值的資料。 五、普及老年健康教育 老年期是意外挫折和疾病的高發期,容易產生心理危機,需要老人有比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態,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擊,提高生存能力。對老年人進行有計劃的健康教育是解決老年人精神衛生問題的有效手段,讓他們懂得一些維護身心健康的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提高自我防範能力,主動解除心理壓力,轉變不良情緒,就能預防和減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發生。 健康心理是指人具有正常、完美的精神狀態,如對周圍環境和客觀事物抱有積極的態度,能夠正確分析和順應事物和環境的變化,保持愉快的情緒。只有保持健康心理,才能充分發揮和調整機體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提高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能力和效率,使整個機體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一樣:「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無缺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這個定義對於老人同樣適用,人們只有保持軀體的、精神的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正常狀態和良好平衡,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六、社會關懷 老年人是一個衰弱的社會群體,全社會有責任加以保護。政府及社會團體應建立一些為老年人服務的機構和各種福利設施,如老年精神衛生中心,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大學等,解決老人的生活困難,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享受集體生活的歡樂,驅除老年的孤寂。對喪偶的老人,子女要理解並支持他們正當的心理需求,鼓勵他們再婚。這是補償喪偶後的孤獨、失落感的重要途徑。 衰老雖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人類可以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延緩衰老。世界衛生組織經充分研究後指出:人的健康長壽60%取決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古往今來,國內國外,長壽老人很多。著名畫家畢家索活到86歲;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活到93歲;首先提出油脂烷化理論的德國科學家柴費洛爾活到103歲;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教授一生多經磨難,但老人活到101歲。盡管壽星們的生活年代、生活方式和條件不同,但他們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點,如心理穩定、通達順變、樂觀、心胸坦盪、善於適應環境和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見,長壽與健康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是我們志願者組織每一名志願者不懈的追求,這個工作目標對於確保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作者:陳萍、王燕
㈥ 老年人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聽器
老年人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聽器,通過以下幾點,希望對您所有幫助:
1、根據類型選擇
選購助聽器按類型分,可分為盒式助聽器、耳背式助聽器和定製式助聽器。不同的人群應按需要選擇適合的助聽器類型。對美觀度要求不高的老年人可以選擇耳背式助聽器,既能保證聽力又佩戴方便,對隱密性有一定要求的老年人可以選擇定製式助聽器,聆聽性能好且又能免於尷尬。
2、根據品牌選擇
助聽器是十分精密的高科技產品,因此,只有購買品牌助聽器才能保證聽力質量和安全。聽力患者可以結合自己實際情況進行品牌助聽器的選購。
3、根據驗配機構選擇
助聽器和眼鏡一樣,不能隨便購買,而是要經過驗配才能佩戴的。對於驗配助聽器,首先要考慮專業的助聽器驗配中心。
㈦ 為什麼老年人會出現耳聾
老年性耳聾的症狀是由高頻向語頻緩慢進行的雙側對稱性聾,伴高調持續耳鳴.老人的身體功能下降了建議聽力下降了及時選配助聽器。
㈧ 如何與老人相處
老人和孩子一樣、要哄著點、還有就是老人相處要多加小心、
㈨ 老人配助聽器以後就能聽清說話了嗎
導語: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多的老年群體難免身體不好,耳聾眼花更是常有的事情,根據市場需求,會給老人配著助聽器,輔助老人的衰退的聽力,我們要學會關愛老人的聽力,不讓老人內心獨守空巢。
我建議你要給老人還要做一下言語識別率檢測,如果自身的中樞言語已經衰退了,效果也是受影響的。所以一般老人出現聽力損失建議要盡早配助聽器輔助,防止中樞沒有聲音刺激加速衰退。要理解這些疑惑,就要了解聽力損失的原理與助聽器的作用原理,以下我給你整理兩點:
一、老年聽力損失的原理
老年性聽力損失,一般是位於耳蝸內的聽神經初級感音單元-毛細胞出現了損傷,正常人耳內的毛細胞都是具有活性的,能夠將不同頻率的聲音轉化為聽覺神經活動,從而傳遞到大腦,形成精細的聽覺,從而分辨不同的言語。
但是聽力衰退的老人,這些毛細胞將開始不同程度的損傷,造成的兩個結果:一是聽力閾值的下降,原來10分貝的聲音就有反應,衰退後可能要50分貝才能聽到了;二是頻率的精細化分辨能力衰退,原來七八千赫茲的聲音都能分辨得很清楚,但是現在一些高頻率的聲音,就沒有辦法分辨了。
二、助聽器的作用原理
最早期的助聽器,只是一種聲音放大裝置,打個形象的比方,比如我們將手窩成半圓,放置在耳後,也能將聲音進行幾分貝的放大,最早的助聽器的作用也類似於此,隨著科技的發展,助聽器不再單單的放大聲音,而是有了更多功能,這些功能包括降噪從而改善雜訊下的清晰度、消除反饋從而減少助聽器自身產生的嘯叫聲、自動環境識別從而可以根據不同環境進行聲音的智能調節等,但是基本的作用原理則一直未變,放大不同大小的聲音,從而讓用戶聽到聽清楚。
理解了以下兩個原理,就知道,面對不同的聽力損失程度,選擇不同的助聽器,效果可能不大一樣,有些人聽力損失較輕,本身的分辨能力好,那麼佩戴助聽器效果就比較好,而有些聽力損失,選擇的助聽器功能又不足夠,那麼效果就比較差。
綜合來說,對老年聽損用戶,要獲得較好的效果,選擇一個專業的驗配師,綜合的聽力評估,合適的助聽器選配,才是達到最佳效果的惟一方法。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㈩ 老人聽力下降了,需要配合助聽器嗎
需要的,應該說是很有必要的,使用助聽器後,老人的聽力就不成問題了,其實老人的聽力不行他自己也很著急的,而且是注意幫他們間隔一段時間去測試他們的聽力,如有聽力下降,就需要幫他們更換新的助聽器了,給他們關愛,是我們子女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