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現代社會如何對待老年人
1、不要讓中老年人感到寂寞。有時間多陪陪他們,即使是忙時也要經常打電話問候。因為中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子女將自己孤單的放在一邊。
2、要尊重中老年人。我們年輕人和中老年人會因所處年代的不同,閱歷的深淺不同,而在看待某些事物或處理某些事件上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尊重他,你就會採納他好的建議,處理事情會考慮得更全面;另一方面,如果你夠尊重他,你的一些好的意見,相信他也能採納。所以,尊重是彼此和諧相處最基本原則。
3、經常換位思考。就是說要經常站在他們的角度多為他們考慮,這樣在心理上你會覺得為他們做一些事是理所當然的,會覺得更輕松。
4、這是最後一點,也是最主要的一點,那就是用心對待。
老年生活方式的特點:
①逐漸從勞動職業生活活動中退出。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點。越到高齡期,這一特點表現得越明顯。與此相應的是勞動收入的喪失或減少,從而需要依靠年金、保險、社會救濟或個人資產等作為自己的收入保障。其數額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將使消費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費指向集中於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滿足。
②社會政治活動明顯減少,相應的是與社會接觸減少,人際交往的頻率顯著降低,嚴重的甚至可能產生與社會的脫離,於是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
③精神文化生活活動的內容發生明顯的變化。首先,從事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活動顯著減少。老年人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增進社會交往。其次,勞動職業活動和社會政治活動的減少,個人閑暇時間增多,使人們的各種興趣愛好顯著增加。
㈡ 如何理解空巢老人的心態
空巢老人的孤獨感不同於孤獨生活本身,它是老年人認為自己被世人所拒絕,所遺忘,從而在心理上產生與世人隔絕開來的主觀心理感受,是與人交往的需要不能滿足的結果。專家曾對13963名城市老人調查,發現40%的老人有孤獨、壓抑、心事無處訴說之感。如果身體再不好,更易對自身的生存價值表示懷疑,甚至產生抑鬱、絕望的情緒。對老年人的這種心態,有人稱為「老年空巢孤獨征」。但是,「空巢」生活情境並不是必然決定了老人的孤獨感,這里有個人心理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人際反應特質不同。不同的人際反應特質,造成了人們對人際交往需要的不同強度。有些人交往的需要不是很強烈,不希望受到別人的干擾,他們雖然兒女離家,或是孤身一人。卻沒有孤獨的痛苦。相反,有些人交往的需要較強,所以,當面對空巢生活情境的時候,就比較容易體驗到孤獨感
其次。是氣質類型不同。心理學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大量的研究表明,氣質類型上屬於抑鬱質與粘液質的老年人容易孤獨。因為,粘液質的老年人沉著冷靜,情緒發生慢而弱,待人容易冷漠,內心不易外露;而抑鬱質的老年人多愁善感,膽小孤僻。可見內向的老年人,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愛與人交往,喜歡沉思而孤僻,特別是在新的情境里,多半選擇沉默。
再有。是自我認知不同。孤獨的老年人往往自我認識不足,容易過低地估計自我。他們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在與人交往時,總愛拿自己的短處去與他人的長處比較,認為自己的家庭出身、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工作單位都不如別人,越比越泄氣,便逐漸與人疏遠了。
㈢ 如何理解老年人概念
如何理解老年人的概念,老年人跟咱們年輕人他肯定是存在著這個代溝啊,包括他的思想思維方式都是不一樣的,要理解吧,畢竟是老人。
㈣ 如何看待部分老年人不尊重年輕人卻要求年輕人尊重這種事情
尊重從來都是相互的,這個社會的現狀是部分老人的思想觀念未跟緊現代化社會的轉變,所以才會有如碰瓷這類事情的發生,所以說倚老賣老這個詞形容現場不尊重他人的老人是很貼切的,而作為年輕人,可以理解他們,但若是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也沒必要放任他們的所作所為。
㈤ 如何理解退休老人的心態
人到老年,機體各部分、各臟器包括大腦在內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老化,功能減退,如視力模糊、兩耳失聰、行動不便、皮膚多皺、毛發變白或脫落、代謝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變,與此同時,也可發生心理方面的改變。
1、情緒改變:有些老人變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動,可為小事而大發脾氣,對周圍事物總感到看不慣,不稱心;有的還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倚老賣老;有的變得鬱郁寡歡,苦悶壓抑,情緒低落,或是顯得淡漠無情,凡事無動於衷。
2、智力改變:記憶力常有減退,以近時記憶較明顯,如昨天吃的什麼菜,幾天前有誰來看望過自己都會想不起來,東西放下就忘,經常要尋找鑰匙、眼鏡、鋼筆等小物件,見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腦力不足,對空間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減退,計算能力也會緩慢遲鈍,容易出錯,新的知識難以吸收。
3、性格改變:有的老人顯得嚕蘇,說話多重復,過於小心謹慎,唯恐出錯;有些變得不修邊幅,生活懶散,不注意個人衛生;也有的變得幼稚,喜與孩子們在一起,貪吃零食;或變得自私、貪婪,好佔小便宜。
當然,正常老人的這些改變有一定范圍,但若過分突出,尤其與一般同齡老人相比,若已明顯不同,則要考慮有無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㈥ 怎樣理解老年人生活規劃和老年生活規劃
有關「老年人生活規劃」和「老年生活規劃」的理解
1)「老年人生活規劃」中重點在於「版老年人」,表權示已經步入老年時期的人們關於生活的一系列規劃;
老年人健康生活規劃的十大步驟,如下:
①每天排便「1」次;②睡好「2」個覺——子午覺;③每天吃「3」個核桃;④每天最好吃「4」頓飯(7點吃早餐,11點吃午餐,下午3點加一餐,19點再吃晚餐。)⑤每天吃夠「5」種果蔬;⑥每天喝足「6」 杯白開水;⑦每天睡夠「7」小時;⑧每餐「8」分飽;⑨晚上「9」點泡腳;⑩每天大聲讀報「10」分鍾
2)老年生活規劃
可以是中年時期對於未來老年生活的規劃,能規劃的內容還是很多的,比如「飲食」「作息時間」「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與子女間、兒孫們間的生活相處方式」「興趣愛好」等等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㈦ 怎麼看待現在老年人穿衣打扮和現在年輕人一樣的
國家一直都在強調,老有所樂,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養,因為現在的社會已經逐漸偏向老齡化社會,所以對於老年人我們也應該格外的重視。
很多的老年人,他們在穿衣打扮上已經和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差別,這種心態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說實話他也是我的偶像,我希望我到老的那一天,能有他的一半氣質就好。他的心態也非常好,基本上一年有半年的時間,都是在外面旅遊,心態好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會長壽。其實他們比那種拿著小音箱,下象棋的老人活得更有滋味。
㈧ 如何看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對於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個人認為老年人最缺少的就是陪伴了,另一方面也應該讓老年人充分的發揮余熱,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也會讓老年人的心態更加的健康
㈨ 你是如何理解老年人參加高考的
終身學習啊。
還有,給所有人一個機會啊。
㈩ 事業單位改革中「老人、中人、新人」如何區分
「老人」指改革前已退休的人,「中人」指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人,「新人」指改革後參加工作的人。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推動公益事業更好更快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益服務需求,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以中發〔2011〕5號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
《意見》明確,事業單位人員社會保險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人員妥善保證其養老待遇水平平穩過渡、合理銜接,保持國家規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
1、「老人老辦法」:對改革前已退休的「老人」,維持原待遇不變,並參加今後的待遇調整
2、「新人新政策」:對改革後參加工作的「新人」,將來退休時的基本養老金為基礎養老金與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之和
3、「中人逐步過渡」: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中人」,由於改革前的工作年限里沒有實行個人繳費,其退休時的個人賬戶儲存額中沒有體現這段時間的勞動貢獻,因此將這段時間確定為「視同繳費年限」,在發給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同時,再依據視同繳費年限長短等因素發給過渡性養老金。
(10)如何理解區分老年人擴展閱讀
事業單位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事業單位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提供公益服務的主要載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積極探索事業單位改革,不斷創新事業單位體制機制,穩步推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行業體制改革,積累了有益經驗,取得了明顯成效,為進一步推進改革奠定了基礎。事業單位提供公益服務總量不斷擴大,服務水平逐步提高,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公益服務需求的任務更加艱巨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一些事業單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機制不活;公益服務供給總量不足,供給方式單一,資源配置不合理,質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務的政策措施還不夠完善,監督管理薄弱。這些問題影響了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迫切需要通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加以解決。
3、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是提高事業單位公益服務水平、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必須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堅定不移地把這項改革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