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人與海》主要講了什麼
《老人與海》是現代美國傑出的小說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52年。
1954年,海明威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金。授獎的原因是:
「他精通於敘事藝術,並將此藝術熟練地運用於其作品中,如運用到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
其中特地提到了《老人與海》,足見這篇中篇小說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和它的世界性影響。菲力普·揚說過:「在現代世界,凡有知識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而凡知道海明威的人,沒有不知道《老人與海》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為越來越多國家的讀者所熟知。
《老人與海》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深遠的影響,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主要的,還在於它成功地刻畫了主人公桑地亞哥這一不朽的藝術形象。
《老人與海》的情節極為簡單,寫的是老漁民桑地亞哥連續84天捕不到魚,後來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條魚,結果又被鯊魚吃掉。作者通過這個故事,熱情歌頌了桑地亞哥在失敗面前毫不氣餒、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英雄氣概。
老人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老漁民。小說一開始,作者就用粗線條為他勾勒了一幅素描:
「老頭兒後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兩邊臉上長著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的反光曬成的肉瘤。疙瘩順著臉的兩邊蔓延下去。因為老用繩拉大魚的緣故,兩只手上都留下了皺痕很深的傷疤,但是沒有一塊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日久,變得象沒有魚的沙漠里腐蝕的地方一樣了。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除了那一雙眼睛。那雙眼睛啊,跟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
這段肖像描寫極為精彩,它不僅形象地勾勒出了老漁民桑地亞哥獨有的外貌特徵,而且還傳神地表現出了他的性格特徵,從那「跟海水一樣藍的」,愉快的、毫不沮喪的眼睛裡,透出了老人那充滿自信、剛強不屈的性格。
關於桑地亞哥的過去,書中交代得不多。我們只知道他當過水手,到過非洲。他曾有一個妻子,可現在已撒手而去,唯留下一幅彩色畫像掛在牆上,由於看見了就覺得凄涼,他就把它拿下了。他無兒無女,非常孤獨,關心他的人,唯有一個他曾教過捕魚的小男孩曼諾林。他很少看報,即使看,也只想知道壘球比賽的消息,真可謂「我心與世兩相忘」。他的生活極為清苦,住在一個狹小的茅柵里,全部家當只有一張床、一張飯桌、一把椅子。他辛辛苦苦打了一輩子魚,自己的飯菜里卻常常沒有魚。他窮得連外出打魚時所必備的食物也帶不起,只能帶一瓶水。這些描述,突出主人公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的精神面貌,同時也揭示了形成老人那「典型性格」的「典型環境」,為下面更好地刻畫桑地亞哥做了必要的准備。
黑格爾指出:「環境的互相沖突愈多,愈艱巨,矛盾的破壞力愈大,而心靈仍能堅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顯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堅強。只有在這種發展中,理念和理想的威力才能保持它自己,才足以見出威力。」老人性格的威力正是在不懈地出海——捕大馬林魚——斗鯊等一系列沖突中逐漸顯現出來的。
他接連84天沒有捉到一條魚,這件事本身對一個以捕魚為生的人來說,是夠慘的了。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由於「背運」,同行都躲避他,唯一與他相濡以沫的小男孩也被父母接到了另一條船上,他只好孤零零的一個,劃著空盪盪的小船出去,劃著空盪盪的小船回來,而那張補了一些麵粉袋的船帆,「看去真像一面標志著永遠失敗的旗幟。」
可是,老人並沒有喪氣,並沒有倦怠。他要拚命扼住厄運的咽喉,決不讓厄運使自己屈服。第85天他繼續揚帆出海了!「他的希望和信心從來沒有消失過,現在又像微風初起的時候那樣的清新了」。在這一大段里,作者著重表現了老人「硬漢性格」的基本特徵之一,這就是:精神上——極為自信,從不灰心。
精神上的侏儒決然成不了實際上的巨人,但僅有強大的精神而不付諸行動的人仍是矮子。真正的強者,應該是自信和堅忍二者完美的結合。小說的第二大段,通過老人捕馬林魚具體過程的描述,突出表現了他「硬漢性格」的另一基本特徵:行動上——堅韌不拔,頑強拼搏。正是靠著強烈的自信,不懈的追求,他終於交了「好運」,釣到了一條比自己的小船還長的馬林魚。如同老人是人中英雄一樣,這條魚也是魚中豪傑,兩者旗鼓相當。魚在水下堅持了兩天兩夜,不時地用苦刑來折磨老人。它掀起大浪,把老人臉朝下摔在船里,血從腮幫子上流下來;它拚命地沖撞,把老人的雙手弄得血肉模糊。這時,老人只要割斷釣繩,讓大魚跑掉,就能使自己擺脫困境,但這也就意味著他失敗了。老人沒有這樣做,他甚至連想也沒這樣想。渴了,喝點冷水;餓一了,吃些生魚;困了,把釣繩繞在墊了破麻袋的肩上打個盹兒;手抽筋了,咬咬牙忍住。在他看來,「痛苦對男子漢來說不算一回事兒」。正是憑著這種堅忍人之不能忍,力行人之不能行的拼搏,兩天兩夜後,他終於制伏了大魚,乘勝而歸。至此,硬漢子桑地亞哥已經活生生地站立起來了,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徵業已顯現出來了。
但作者並沒有就此止步,他還要出人意料地用厄運的重錘再敲打這塊鑽石,使其放射出更燦爛奪目的光彩。
就在歸途中,老人遇到了更大更可怕的災難,一條,兩條,成群的鯊魚撲上來要搶劫他的獵物。他並沒有束手待斃,而是無畏地向象徵著厄運的鯊魚宣布:要跟它們斗到底!他先殺死了一條巨大凶惡的鯖鯊,但魚叉又被鯖鯊帶走了。於是他把刀子綁在一隻槳上做武器,又殺死了兩條氣味難聞的星鯊和一頭像豬一樣的犁頭鯊,不幸刀子又折斷了。當夜幕降臨時,成群的鯊魚第4次又撲了上來,老人的頭腦此刻清醒得不能再清醒了,他深知:這是一場註定要打不贏的戰爭。但他仍沒有丟下自己的勞動果實,落荒而走,他又精神抖擻地投入了戰斗。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他說:「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句話,最鮮明不過地體現出他的這種硬漢子性格。書中寫道:
「……他用棍棒朝它們(指鯊魚)的頭上打去,聽到上下胯齶開裂和它們鑽到船下面去咬魚的時候把船晃動的聲音。凡是他能感覺到的,聽見的,他就不顧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覺得有什麼東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隨著棍就丟掉了。
他把舵把從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兩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
最後,一條鯊魚朝死魚的頭上撲來,他知道一切都完了。於是他用舵把對准鯊魚的頭打去,鯊魚的兩齶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魚頭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兩次,又一次。他聽到舵把折斷的聲音,再用那裂開了的槳把往鯊魚身上戳去。他覺得漿把子已經戳進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裡戳。鯊魚放開魚頭就翻滾著沉下來。那是來到的一大群里最後的一條鯊魚。它們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吃了。」
這真是一段龍騰虎躍,扣人心弦的描寫!在這段描寫中,桑地亞哥的硬漢性格的兩個基本方面水乳交融在一起,得到了最高程度的體現。
老人回到岸邊,只帶回了一條大得不可思議的白骨、一條殘破不堪的小船和一幅耗盡了精力的軀體——他失敗了,英勇地失敗了。但他始終沒有失望。小說結尾寫道:他夢見了獅子,——這說明他還有著力的追求,強者的嚮往。
老人身上有著海明威的影子。海明威的性格與老人的性格極為相似,他的孤獨、高傲、自信、好鬥、剛強的「男子漢氣概」是出了名的。作者的兒子格雷戈里·海明威說:「海明威筆下的主人公就是海明威本人,或者說是他身上最好的東西。」還說:「他總是要贏,輸,他是受不了的。」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在思想感情上是與老人更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的。他喜愛他,歌頌他,也真正進入了角色。他在老人身上寄託了自己對生活一的深切感受,也反映了自己靈魂深處的某些本質的東西。從這個意義和這個角度上講,老人是海明威的化身。
如果海明威僅僅是為寫一本捕魚小說而寫,單單為—位老漁民而作,而無其他的用意,那麼,《老人與海》充其量不過是個二流作品,決不會引起如此之大的轟動。好在作家並非如此,他的作品是多層次的,寓意極深、耐人尋味的。
海明威自己有一個極著名的「冰山之喻」,他認為,文學作品應該含蓄,應該像一座冰山一樣,「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以下。」《老人與海》正是如此。書中句句寫的是捕魚人桑地亞哥,句句又不是捕魚人桑地亞哥。桑地亞哥這一藝術形象是有著極廣泛的代表性的,他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老人與海》寫於這樣的時代:戰後,美國處於繁榮的巔峰時期。但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物質文明並沒有為美國的前途作出歷史的道德判斷,壟斷資產階級反而用種族滅絕、控制論、精神分析學等新觀念摧垮了傳統的價值標准。人們剛剛從大戰殺戮、法西斯集中營和廣島原子彈的噩夢中醒來,又被冷戰、熱戰的陰雲籠罩。於是生活中失去了安全感,物質變成了壓迫精神的重擔,人們普遍感到精神空虛,對前途悲觀絕望。「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還是及時行樂,沉湎於聲色,滿足感官刺激吧。於是吸毒熱、酗酒風,「性解放」……泛濫成災。與海明威齊名的作家費茲傑拉德就常與年輕美貌的妻子沒明沒夜的狂飲,醉酒後常坐在出租汽車頂上,或於午夜在豪華旅館門前的噴水池中裸浴。這種頹廢風氣引起了美國一些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他們為早期美國開拓精神的喪失而深深憂慮。正在這時,海明威這頭老獅子又抖擻精神出征了,從古巴向國內發出了怒吼,他於剪紅刻翠之外別立一案,通過一個普通老漁民的捕魚遭遇,熱情歌頌了奮發向上、頑強不屈的英雄主義精神。這無疑是打開了一扇窗戶,為當時的美國社會吹進了一股新鮮空氣,因而引起了轟動。
《老人與海》雖然講的是一個老漁民的故事,但在這個故事裡卻表達出了許多人的共同感受。老人的捕魚經歷是極具有象徵意義的,它是人生的一幅縮影。
難道沒有人咽過老人那84天勞而無功的辛酸?難道沒有人嘗過那條大魚得而復失的苦果?難道沒有人有過鯊魚成群撲來的不幸?難道沒有人有過傷痕累累之後得到的只是一架無用的魚骨的感受?可見,厄運與失敗乃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客觀存在。「司空見慣渾閑事」,捕魚老人的厄運和失敗,正是這種客觀存在的真切寫照。萊蒙托夫有一句很有名的詩:「沒有痛苦還成什麼生活?沒有風暴還成什麼海洋?」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所以,老人這一藝術形象的遭遇很容易使人將其與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從而撥動他們的心弦。
《老人與海》熱情歌頌了人性中最可寶貴的英雄主義精神——老人身上蘊涵著的能夠打動不同時代、不同種族人們心靈的普遍東西。厄運、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象大多數平庸的人那樣被這些東西嚇倒,自己繳械投降。人常說:做勝利的英雄容易,做失敗的英雄難。這話很有道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更同情、更尊敬那些失敗了的英雄。……
應該指出的是,桑地亞哥的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還有一點原因:作者選取了一個老人,而沒選年輕人。這話說起來似乎有些可笑,實則不然。人們說:「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通常是人一老,脾氣性格往往和年輕時大不一樣了。……他單單選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作硬漢子代表,這在文學史上是很少見的,這就更使人覺得非同一般,更易於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崇敬,更能給人一股強大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奮發向上、永不伏老、進擊不止、死而後已的精神力量,從而給人留下生動感人的不可磨滅的印象。
從藝術角度分析,老人形象成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這里限於篇幅,只能略談一二。
藉助於對立面之強來刻畫主體性格之強。黑格爾說過:「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這種手法和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中「武松打虎」一段所採用的手法頗有相似之處。正像武松之勇是借老虎之猛而表現出來一樣,老人之強正是借馬林魚、鯊魚之凶而表現出來的。作者用了不少篇幅寫大魚的長、寬、高、威力和美,極力渲染那有著「又粗大又尖長的藍色的頭、兩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嘣嘣的、伸得長長的、吞噬一切的兩頰」的鯖鯊的兇殘,渲染那「飢餓會去咬一把槳或者船的舵,咬水裡游泳的人,趁海龜睡覺時把它們的腿和四肢咬掉」的星鯊的貪婪,旨在表現老人的英雄性格。寫魚只是為了寫人,大魚和鯊魚越是兇猛,不好對付,捕魚、斗鯊的老人的形象就越有光彩。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在塑造英雄形象時往往容易將其神化,從而使其失去了真實性。《老人與海》卻沒有犯這個毛病。老人剛殺死一條鯊魚,疲憊不堪時,忽見兩條鯊魚又襲來了。小說這樣寫道:「『呀!』他嚷了一聲。這個聲音是沒法可以表達出來的,或許這就像是一個在覺得一根釘子穿過他的手釘進木頭里的時候不自主地發出的喊聲吧。」老人失敗後,拖著疲倦的身子由岸邊回到他的窩棚,路很近,可他不得不一連歇了5次。這些描寫都逼真地反映了斗爭的艱苦。老人雖勇力過人,但畢竟是血肉之軀。這樣寫,愈發使人物形象真實可信。
在語言的運用上,寓激情於冷靜,有助於刻畫老人形象。海明威對老人是很偏愛的,充滿著感情,但這種感情從表面上是看不出的,它深藏在作品的深處。通篇好象是用冷冰冰的語言敘述一件與己無關的事,稱贊老人的字眼極少。本來,《老人與海》描寫的是驚心動魄的搏鬥場面。對此,雨里也許會大聲疾呼,陀思妥也夫斯基也許會痛苦的呻吟,巴爾扎克也許會進行懸河般的論辯——然而海明威卻只有這種冷靜的敘述語言。這種語言,乍看起來與作品所描寫的事情很不協調,實則不然。由於它所描寫的是那樣扣人心弦的搏鬥,抒發的是那樣痛苦而深邃的生活哲理,更由於這種語言很適宜表現老人那種孤高自傲,剛強無比的性格,因此也就越能搖撼讀者的心靈和理性,越能突出老人的硬漢性格,越能深入地把讀者拖入書中人物的境界中去作切身的感受。
老人形象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還是作者深入生活,選取現實中活生生的漁民作模特兒,然後反復進行加工、提煉的結果。海明威晚年住在古巴海邊,經常和漁民一起出海捕魚,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曾發起設立一個「海明威杯」來獎勵一年中捕魚量最多的人。他在談到《老人與海》的創作時說:「拋開怎樣去做不談,這一次我有了令人置信的運氣,能夠完全把經驗傳達出來,並使它成為還沒有人傳達到的經驗。運氣是,我有一個好老頭兒和一個好孩子,而近來作家們已經忘記了還有這些事情。」沒有深厚的生活基礎,沒有生活的原型和素材,是創造不出老人這樣成功的藝術形象的。
但《老人與海》畢竟有它的局限性。它所歌頌的只是孤獨的個人主義英雄。老人是高傲的,「古怪的」,他與同行很少來往。除了孩子,在他心目中其他人幾乎都不存在。他一個人走自己的路,打自己的魚。但一個人無論有多麼偉大,他所能做的事畢竟是有限度的。正像不可戰勝的巨人安泰一旦腳離開了大地就難逃厄運一樣,離了群的老人終究敵不過占絕對優勢的惡勢力,他陷於失敗的境地是必然的。那一副大得不可思議的魚骨就是最好的證明。盡管小說結尾處寫老人還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但可以預料得到,他成功的希望是極其渺茫的。
《老人與海》的樂觀主義只能是廣闊暗空中的一抹淡淡的微光,貫穿全篇的卻是一種蒼涼悲壯,痛苦消極的調子:桑地亞哥是在西方世界茫茫苦海中拚命掙扎的海明威告別人世前的忠實發言人。作品發表後9年,海明威用一顆獵槍的子彈結束了他的生命,恐怕不能單純地用疾病的理由去解釋。
㈡ 《老人與海》都講述了什麼故事
序言:《老人與海》的作者是海明威,他是美國歷史上的傳奇作家,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和美國普利策獎。要說哪部作品是海明威的巔峰之作,那就非《老人與海》莫屬了。故事想要表達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裡面講述了一個漁夫的故事。
其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遭遇到失敗和苦難,有些東西是可以被打敗的,只要你心中存有信念,堅持不懈的挺過那段最艱難的時刻就會獲得成功。老人與海裡面的故事非常簡單,但是閱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從中有很大的感悟,不同的申京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會有著不同的感受,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要學會接受失敗,但是不能被失敗而打敗,我們要堅持自己的信念,認真冷靜的分析問題,那麼所有的困難也都會迎刃而解。
㈢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老人與海》的情節極為簡單,寫的是老漁民桑地亞哥連續84天捕不到魚,後來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條魚,結果又被鯊魚吃掉。作者通過這個故事,熱情歌頌了桑地亞哥在失敗面前毫不氣餒、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英雄氣概。
㈣ 老人與海主要講什麼
中主要講述了一位墨西哥非常窮苦的老漁人打魚堅忍不拔的過程,,他一連八十四次都打不到一條魚,在第八十五次出海打魚時,碰到一條八十英尺長的大魚,與它整整拼搏了三天三夜,最終將大魚降服,可在老人帶著勝利品准備回家的途中被突如其來的鯊魚群纏住,鯊魚把老人辛辛苦苦打來的大魚全部搶著吃光,當精疲力盡的老人回到家時魚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
㈤ 老人與海主要是寫什麼要表達什麼
《老人與海》(英語: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美國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生前最後一部主要作品,於1952年出版。該書改編自真實故事,劇情講述一名古巴老漁夫聖地牙哥(Santiago)[注釋 1]與一條大馬林魚的纏斗。該書改編自海明威在1935年得知的真實故事。他在2年後開始動筆,但中途分心去寫《戰地鍾聲》,直至1950年才繼續。海明威認為《老人與海》是「他這輩子最好的作品」。
《老人與海》於1952年9月1日出版,甫出版即成為美國每月之書俱樂部的選書。海明威因該書而榮獲普利策小說獎及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聲名大噪。2003年,該書在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辦的「大閱讀」(The Big Read)票選活動中名列第173名。
表達
象徵主義是知識分子的新花樣。沒有什麼象徵主義的東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魚就是魚。鯊魚全是鯊魚,不比別的鯊魚好,也不比別的鯊魚壞。人們說什麼象徵主義,全是胡說。
——海明威
對於《老人與海》的主題,專家和學者各有各的看法。主要存在三種看法,第一種:該書要表達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有時候是無情的,但是人類從來沒有屈服,聖地牙哥就是人類勇敢不屈精神的象徵,也是美國硬漢精神的象徵;第二種:該書揭示了人類在命運面前的渺小和微弱。第三種:主角聖地牙哥暗指基督教中的受難者耶穌基督。
約瑟夫·華德梅爾(Joseph Waldmeir)認為,該書的主題與基督教有關,因為書中隱約提到了十字架:「『Ay(哎)!』他(聖地牙哥)叫了。這個詞沒法譯得傳神,也許只是像一個人感到釘子穿透他的雙手,釘進木頭里去時,會不由得喊出的一聲吧」。象徵方面,許多書評認為書中的各種形象都有其象徵意味,不過海明威對此表達反對意見,並特別不滿鯊魚象徵批評家的說法。
(5)老人與海主要講了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人與海》改編自一個真實故事。1935年,一名老漁民告訴美國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自己曾經捕獵到一條大馬林魚,但是後來被鯊魚吃掉。海明威在1936年將這個故事寫成報導,登在《君子雜志》上。老漁民的這段傳奇經歷引起了海明威的重視,他決定把老漁民的經歷寫成小說介紹給讀者。
2年後,海明威開始動筆,但中途分心去寫《戰地鍾聲》。1950年聖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他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老人與海》本來是海明威一篇長篇海洋小說(即他死後出版的《海流中群島》)的其中一個段落。
劇情綱要
古巴聖地牙哥的老漁夫聖地牙哥(Santiago)一連84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仍不肯認輸,在第85天釣到一條大馬林魚。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
他拼盡全力、用盡一切可用的武器一一殺死它們,但大魚已經被啃光了,聖地牙哥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人們看著骨頭驚嘆於這條魚的巨大,而聖地牙哥則在夢中回到他年輕時去過的非洲。
主要角色
聖地牙哥:一名古巴聖地牙哥的老漁夫,妻子已去世。他曾是一名水手,游歷過非洲,如今又老又憔悴,但心理依舊堅強。
馬諾林(Manolin):古巴海邊的居民,喜歡捕魚生活,經常和聖地亞哥去聊天,幫他收拾漁具。
露台飯店老闆:很同情聖地牙哥的遭遇,時常免費招待他餐點。
㈥ 老人與海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老人與海主要內容:年老的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捕魚,前84天一無所獲,第85天,他冒險去從未去過的深海打魚。他發現一條大馬林魚,耗時3天刺死了它,回歸途中遭到鯊魚五次襲擊,他用魚叉、船槳和刀子反擊,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回到港口,但巴林魚僅剩下五幅巨大的白骨架。」
㈦ 老人與海主要講了怎樣的故事情節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紀中葉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風燭殘年的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仍不肯認輸,而是充滿著奮斗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
大魚拖著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
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7)老人與海主要講了什麼擴展閱讀
《老人與海》這本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鄉紳》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碧水之上:海灣來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記敘了一位老人獨自駕著小船出海捕魚,捉到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但魚的大部分被鯊魚吃掉的故事。當時這件事就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並覺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說素材,但卻一直也沒有機會動筆寫它!
1950年聖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他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後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給去古巴訪問他的友人們傳閱,博得了一致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