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老年人 > 老人與海表達了什麼

老人與海表達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2-11 23:25:20

A. 老人與海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老漁人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後一位悲劇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漢性格的最後總結。貧窮而又不走運的老漁夫桑提亞哥的命運是悲哀的,而他卻又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打不敗的失敗者」,海明威的硬漢子品格像精靈一樣錚錚依附在桑提亞哥這一人物形象之上,這便是海明威式「硬漢子」精神的象徵,他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不管是自覺亦或不自覺,都作為了海明威「冰山原則」的有力體現。
桑提亞哥是一個「獨自在灣流里的一隻小船上打魚的老頭兒」。生活和歲月給老人的折磨,令他「後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了,可是他的那雙眼睛「跟海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作品一開始時,老頭兒正趕上「背運(那是形象倒霉的一個最壞的字眼)」。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連一條魚都沒有捉到,這對一個以打魚為生的漁夫來說,那真是再倒霉不過了。就連跟他在一起很長時間的一個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離開了他。
老漁人的悲慘命運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藝術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經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戰爭,人們還未從世界大戰的惡夢中醒來,幻滅、失落等種種迷惘困擾著人們。戰後的社會是一片混亂、凋敝的景象,戰爭和社會的種種荒誕現象給海明威的精神和身體上都帶來了很深的創作,可謂九死一生。這也正是老漁人桑提亞哥蒼老的表現之一。另外,我們發現從1940年《喪鍾為誰而鳴》之後,海明威整整十年沒有發表什麼重要作品,而1950年出版的《過河入林》又遭到輿論界的一致批評,「眾多評論家甚至斷言海明威的才智已經枯竭,再也沒有什麼新鮮東西了」[vii]。這個情形與桑提亞哥老人一開始的景況多麼的相似,老人背了運,一連八十四天打不到魚,當他坐在海濱酒店時,周圍的漁夫都在嘲笑他或者對他寄予同情。
桑提亞哥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古怪老頭兒」,或者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有堅強勇氣與毅力,為完成只屬於自己的那項別人無法替代完成的任務,為了鰥夫的光榮與尊嚴,桑提亞哥一定要捕到一條大魚,對於尊嚴與榮耀,海明威是極其強調的,他曾經一度打算為該文使用「人的尊嚴」這一標題。對於海明威來說,要寫好一篇「一輩子所能寫出的最好的作品」,「從戰術上講,現在發表《老人與海》可以駁倒認為我這個作家已經完蛋的那一派意見」[viii]。海明威意識到《老人與海》的這部作品的完成,將讓「別的優秀而成熟的作品與它相比大為遜色」。我「今後還要努力寫得更好一些,但這會是非常困難……我是一個專業作家,對這部作品心中有數。」老漁人桑提亞哥也意識到了「85」是個吉利的日子,「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魚」。[ix]桑提亞哥老人在捕到他一生捕到過的甚至見到過的最大的魚後,耗盡了全身了精力,不僅兩手空空,而且傷痕累累;而海明威在寫完這部最優秀的作品後,直到最後的自殺都未曾發表過任何作品,在寫《老人與海》的同時寫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海流中的島嶼》都是在1970年他妻子整理後發表的。
雖然海明威說:「人們說什麼象徵主義,全是胡扯」,筆者認為把老漁人桑提亞哥作為「打不敗的失敗者」的人物形象進行塑造與對海明威雙重性格的探討也分不開。悲劇超越了他的失敗,升華了存在的意義,失敗後的言語與行為又折射出海明威的人生觀和行為准則。精神上的勝利給了這些失敗者和其創造者做人的尊嚴和勇氣,同時又以一副面具去掩蓋內心深處的、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懦弱和自然主義宿命論。海明威的恩師格魯特·斯泰因這樣評述海明威的性格:「他用殘忍當盾牌,以掩蓋他驚人的膽怯和敏感。」《海明威傳》的作者庫·辛格也這樣說:「海明威外表粗魯健壯而又英勇,頗具男子氣概,但在內心裡,他有一種女人的直覺、善感、溫情、容易落淚。」而著名的海明威學者傑佛里·邁那斯教授卻很直接地指出:「在外表上極力壓制他性格上多愁善感的一面,裝出一副男子豪放不羈的形象」。正是由於海明威本人的精心掩飾,使我們判斷失誤而在潛意識里對他的硬漢子精神產生了公式化的認定。對於海明威多愁善感的一面在老漁人桑提亞哥身上也有體現。且看桑提亞哥是怎樣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他輕輕握住孩子的一隻腳,然後便一直握著直到孩子醒來」[x]這就是老人的細膩而又溫情的一面,這一面卻就被海明威極力地掩飾過,這一點也許與他雙重性格有密切的關系。在現實和虛構的兩個世界裡,追逐描寫失敗而又不承認失敗成了海明威內心不安與痛苦的一劑良葯。
老人處境的一步步惡化就是為了表現出海明威這一硬漢子在「重壓」與所表現出的「優雅風度」,這樣的重壓之下,老人的失敗才顯得尤其悲壯,剛開始時,天天出海,但一連40天沒有釣到一條魚,這種失敗就夠「倒霉」了,後來小孩兒馬洛林的離去更讓老人的處理顯得黯淡凄涼,最後的遭遇更讓人感到凄慘,然而就是這種「從失敗仍然是到失敗」的境況下,桑提亞哥完善地體現了海明威的硬漢子性格:當他的大魚被鯊魚吃得僅剩下一副骨骼時,他自問:「可是,是什麼把你打敗的呢?」「什麼也不是……是我走得太遠啦。」老人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失敗,卻又絕對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他縱然是失敗依然勇敢無比,相信在精神上並沒有敗給鯊魚,因為被消滅的是鯊魚,而不是自己,正是基於對待失敗的勇敢、毫不氣餒的精神,桑提亞哥體會到:「一旦給打敗,事情也就容易辦了」。於是「現在只要把船盡可能好好地、靈巧地開往自己的港口去。」當戰斗已成往事,輝煌也已逝去,桑提亞哥是那麼安詳平靜地完成剩餘的工作,絕好地體現了「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如果說人生是個競技場,自然便是人生的大背景。而此刻的桑提亞哥卻已完全超越了這個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難、輝煌、成功亦或是失敗。
桑提亞哥「重壓下的優雅風度」的象徵與筆者在前面提到的戰爭對海明威的身心推殘,戰爭的殘酷、統治者的虛偽及其流血的無謂改變了海明威年輕時「拯救世界民主」的宏大抱負。
第一次世界大戰鑄成了海明威對人類社會的根本看法,嚴重的影響了創作基調。在海明威眼裡,世界充滿了暴力與虛偽;死亡不可避免地等待著第一個人。這就是海明威筆下主人公桑提亞哥的悲慘命運的又一象徵。在這種社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為自己樹立一整套的生存法則,這就是:「在生活中,就是不能取勝,也萬萬不可以認輸,你可以在默默忍受中盡力活下來;放棄感情的糾葛,莫要顧影自憐;在戶外的體育運動中尋求歡樂,把『硬漢性格』作為生命的支柱」[xi]正是這套生存法則讓海明威成功地塑造出了典型的硬漢子形象,就算是駕著漁船「上面是一面千窗百孔的帆,上面先後補上了一些麵粉袋,如一面標志著被打敗的旗幟,」上天註定了老人失敗的命運,但面對失敗所表現出來的仍是硬漢子的坦然態度。海明威經過十六年之後,悟出了當年那個老漁夫的故事的真諦,他把古巴漁民的真實故事變成了一個滲透著人生哲理的寓言,海明威不再是單純地講述這個故事,而是揉進了自己的人生體驗、情感和思想。「八分之一」的來源於生活素材,而餘下的「八分之七」卻是需要通過想像去挖掘的藝術真實與象徵主義了。
可見桑提亞哥的象徵所呈現出寓意的多義性,盡管其中也不乏某種朦朧氣息,但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式」硬漢子精神的最佳體現者。

馬洛林是「硬漢子性格」的最佳補充

「運氣是我有了一個好老頭兒和一個好孩子,而近來作家們已經忘記還有這些事情」,[xii]海明威在談到小說成功的因素之時,曾頗為自得地將小男孩與老人相提並論。由此可見,小男孩馬洛林在《老人與海》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小說的真實素材《在大海上》這篇通訊里卻並無小男孩其人,小說中他卻佔了不少篇幅,這便是海明威藝術創意與匠心所在,要研究《老人與海》象徵因素,小男孩馬洛林顯然很值得讀者與批評家們推敲了。
孩子是從五歲起跟老人上船學習捕魚的,孩子的個性特徵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老人的性格,孩子雖然很小,但並不顯很孩子氣;從老人那裡學到的不僅是捕魚的本領,還有自尊自強的精神,並學會懂得生活的艱辛與男人的責任。稚嫩的肩膀早已習慣了清早就得出門打魚的生活的磨礪,縱然是「走路還打瞌睡」[xiii],仍然說「這算什麼,男子漢就得這樣。」[xiv]鏗鏘有力,落地有聲的言語充分的展示了「海明威式」的硬漢子精神。
在老人的潛意識里,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另一階段,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夢到兩個自己,所以盡管他與孩子朝夕相處,他「做夢時從沒有夢見過孩子」。孩子的離開是孩子家長的決定,老人不願意也不讓孩子為難,於是不讓他再跟著自己,不讓小男孩也沾上老人的霉運,孩子多次的要求堅持回來,縱然老人的失敗就擺在面前,現實證實了老人的失敗,老人的多次回決,但始終阻止不了孩子。他不怕失敗,蔑視失敗,勇敢地面對失敗,因為在小男孩心裡,桑提亞哥是一個「神釣」、「與眾不同」。孩子在回歸幫助表現海明威「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小男孩的出現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是有其象徵意蘊的,是人類的未來生命延續的維系物,也是硬漢子不向命運低頭的力量源泉。桑提亞哥正是從孩子的鼓勵下堅強不屈的拼搏下去,他意識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這一點不承認可不行」,在與命運搏鬥中,幾次想到小孩,「要是孩子在這兒多好啊!」所有有了孩子,生活中才會有痛苦和歡樂,才會有災難和希望,人類社會也才會生生息息,延綿不絕。
將唯一的一個與老人相依為命的小男孩馬洛林從桑提亞哥身旁無情地取走,這也是海明威獨到的藝術創意。取走是因為老人「倒霉」,是因為孩子的父母強令孩子另攀高枝。也是因為海明威生活在趨向於腐朽和沒落的社會里,海明威作為正直而又清醒的知識分子,一方面看透了社會的虛偽和腐敗,然而雖然他有膽有識,又有著自信和堅毅的品質,但長期的搏鬥使他覺得力不從心了,認為即使自己再怎麼,也無法改變這黑暗的現實。因而他感到苦悶,感到疲倦,感到希望和勝利的渺茫,漸漸地就變成了一個實際上的精神勝利者,渴望用精神的勝利使自己得到慰藉,得到解脫。
正是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海明威流露出對弱者的同情,對有錢人的輕蔑,對貧富差距的不滿,於是當老人感到孤寂和痛苦以及失敗之後,孩子終於下定決心回到老人的身邊,孩子的再次回歸,顯示他無視父親的權威與漁民們對運氣的迷信,「去他媽的什麼運氣,我要運氣跟我走。」[xv] 「家裡人說起來,我才不管呢,」[xvi]孩子在回歸之前,老人的奮斗也是孤立的,無論如何英勇都註定會失敗,孩子的話昭示出他在老人的英雄氣概的感召下走向了成熟,在失敗之中隱隱約約地又感到了一絲的歡樂與光明的希望。

大海是海明威生存環境的象徵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桑提亞哥老人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海為他准備了神秘的大魚,為他提供了展示其無比的勇氣和毅力的場所,從美學角度來講,大海是一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
在蒼茫而神秘的大海,她是「仁慈的,十分美麗的,但是她有時竟會這樣地殘忍,又是來得這樣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飛翔的鳥兒,不得不一面點水搜尋,一現發出微細而凄慘的叫喊……」,可是「老頭兒總是把海當作一個女性,當作施寵或者不施寵的一個女人。」「為什麼盜賊鳥和強大的鳥把像海燕一樣的鳥兒弄得那樣柔弱、那樣纖細,海洋有時竟能夠如此殘忍呢?」
桑提亞哥雖然也想到「海洋仁慈又十分美麗」,但是,他所強調的是「海洋就是能夠如此的殘忍,又是來得這樣的突然」,那些弱小的鳥兒只能發也「微弱而凄慘的叫聲」。桑提亞哥在這里流露的分明是對海洋殘忍的不滿,是對海燕一類弱小鳥兒的同情,如果我們聯系當時的美國現實,當時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猖獗橫行[xvii],民主與進步力量遭到瘋狂的迫害,整個美國社會彌漫著疑懼和恐怖的氣氛,但作為一個目光敏銳的記者、堅定的反法西斯戰士、富有正義感的作家,通過《老人與海》向讀者傳達出海明威對黑暗現實的控訴。所以我們至少應注意到桑提亞哥關於海洋會突然變的殘忍。又為什麼要反復交待桑提亞哥對大海上小鳥的同情呢?作者只提到屬於同類的海上的兩種鳥兒,海燕和黑色的小海燕,而「尤其為弱不禁風的黑色小海燕傷心」。當反共的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猖獗時,美國共產黨人卻沒有形成一支對抗力量,眾多的共產黨人和民主進步人士遭受審判和監禁,美國人民經歷著空前的大劫難。海明威正是在這特定的殘酷現實面前,把「海燕一類的鳥兒」寫成了無法抗拒風浪的生靈,並把它選作受害於「海洋殘忍」的代表。小說中「海燕一類的鳥兒」即象徵美國共產黨、人和民主進步人士。我們又注意到大海一律都是「暗黑的」,「黑漆漆的」或是其它黑暗的色調,彷彿大海是一個穿著黑衣,帶著黑色的面紗,海洋又是「如此的殘忍」這又不正象徵著麥卡錫主義把美國搞得天昏地暗的社會現實么?
但海明威卻又給大海賦予了女性的身體和靈魂。海的女性,讓她自身蘊含著大量的生殖力和可能性,所以才能為老人准備好一個巨大無比的魚,她的寬廣足以使老人駛入體驗不可知的和未知的現實奧秘的領域,她的浩大足以允許老人生活的永恆之中。桑提亞哥與自然的關系也主要體現在他與大海的依存又斗爭的關系之上,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化的海洋上匯合並經由海洋而輸入美國,美國文化的源頭也必須追溯至歐洲文化的愛琴海文化。這也是海明威選擇「大海」作為漁夫桑提亞哥生存環境的重要原因,而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非「仁慈、善良」的女性才可容納的。
獨自在海上的日子,桑提亞哥看日升日落、觀月隱月現,與魚鳥作伴,和風水對話,他也變成了大海的一部分。「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麗的,」最終給予了老人一條「比小船還長兩英尺」的大馬林魚。可是海洋又是殘忍的——那此成群結隊而來鯊魚奪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魚,粉碎了他的「光榮」。老人的孤獨與快樂、斗爭與失敗都和大海相聯系。老人與大海的關系是既依存於大海又要與大海斗爭。他不僅僅從大海獲得生存條件、生存技巧,還從大海獲得朋友和對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場所和戰斗場所,也將成為他的最後歸宿,這與海明威有極其重要的關系。
海明威只是一個描寫男人的作家,他描寫的是能在「重壓下表現優雅風度」的男人,「海明威沒有一部可以稱得上是專門以女人為中心主角或以婦女讀者為主要對象的作品」[xviii],與海明威同時代的評論家艾德蒙·威爾遜說:「他筆下的女性是不真實的」[xix],這是由於母親的清高自負、驕縱自私給海明威留下終生影響,母親十足的男性氣質與專橫令海明威極其反感,甚至在他母親死後多年,海明威還在朋友面前憤憤地說他的母親是雌雄同體,母親的「男性化」行為造成了海明威心裡障礙——認為自己缺少真正的母愛,這就讓他在戀愛時表現出明顯的戀母情結,總是愛戀年齡比他大的女人,這一事實也間接地反映出他在前半生中不斷尋找一位理想母親替代者的渴望與決心,「女人是使他不安的最大根源」[xx],父母在婚姻上的不諧調與海明威(1899年)大7歲的阿格尼絲(1882年)的拒婚對海明威的傷害反映出海明威性格極為脆弱的一面。這一現實令海明威內心不安與痛苦,於是精神上的寄託成為了醫治他內心的一劑良葯。那麼「仁慈的、美麗的大海」成為他內心的理想化身。
因此,這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成了海明威生存環境的剪影。

鯊魚是惡勢力的有力代表

關於小說中的「鯊魚」的象徵意義,也有多種不同的解釋,諸如象徵復仇女神,象徵時間,象徵死神等等。但海明威自己明確地說過。「那可惡的鯊魚……,就好比所得稅。我努力工作,碰上好運氣。我得到一張數目可觀的支票,於是所得稅就象鯊魚一樣跟蹤而來,用尖利的牙齒大塊大塊地咬著吃,那老人沒說到這個,我卻說到了」[xxi],顯然海明威這里的「鯊魚」是充斥於他所處世界中惡勢力的象徵。
而海灘上那具巨大的、白色的馬林魚骨。它作為老人與馬林魚激烈追逐,與鯊魚拚死相爭的見證,可以說既是勝利的象徵,也是失敗的象徵,正是這種微妙的對立統一與相互之間轉換,讓我們在一次看到了依附其上的海明威式的硬漢子精神。對於馬林魚,作者對它的描寫貫穿於全篇。它大而且美,比老人的漁船還長兩尺,風度優雅,儀態萬分,在水層潛游時是一抹巨大的黑影,躍出海面時,銀光閃閃,它牽引著自己的追捕者在茫茫的大海上急劇而又從容地挺進,將身後的波光浪影染成一片暗紅。這些描寫,不僅切合於全篇海上的風光,更重要的是使這條馬林魚作為一種自然的壯觀與偉大的象徵而與孤獨的老人、飄零的船隻形成對照,反射也作為它的追捕者與征服者的老人那副黑瘦的軀干中所蘊涵的力量與光輝。在馬林魚這一象徵性形象的照耀下,小說的全部描述也就獲得了更為豐厚的意蘊。
桑提亞哥所看到的馬林魚似乎比我們人類「更崇高、更有力些」,也看到了鯊魚的「無所畏懼」,實際上寫魚也是為了寫人。因為老頭兒知道「什麼是一個人能夠辦得到的」,「這一個總要去殺死那一個」,其實也是「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象徵。被鯊魚蠶食後的馬林魚只剩下的「白色魚骨」又何嘗不是戰爭的另一個縮影。
戰爭使海明威迷惘的心理素質發展成為基本的個性特徵。一九一八年七月,海明威在義大利前線被炮彈片擊中負了重傷,當時還不滿十九歲。這次戰爭對於海明威生活和創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說它是「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最兇殘、指揮最糟糕的屠殺。誰不這樣寫誰就是說謊。」[xxii]戰爭摧毀了人類文明,摧毀了青年對生活美好的幻想,摧毀了建立在人道主義基礎上的道德和價值觀念。西方青年在戰爭中看到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生存的丑惡,悲慘和無目的性,從而成為頑固地、深不可測的懷疑主義和悲觀主義的犧牲品,這樣造成了「迷惘的一代」。海明威由於從少年時期就具有了「迷惘」的「病史」,而戰爭給他的精神和肉體都造成了人所不及的創作,所以海明威這樣說:「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印象壞透了。」「戰爭在一個作家心靈里留下的創傷是很難癒合的。」[xxiii]海明威令人拍案而起的反戰情緒在他戰爭為題材的各種作品中有突出的表現。因此在白色的魚骨這座「小冰山」的底部,還有八分之七可能就象徵著殘酷的戰爭。
桑提亞哥希望釣到大魚的時候,他果然釣上了前所未聞的大魚,他對大魚的贊美,身軀的龐大、姿態的優美、威力的巨大、色澤的美麗,可以使人聯想到它象徵著人們渴望創造的奇跡,要達到的宏偉目標,甚至是要實現的遠大理想。而那些不斷前來吞吃、咬噬大魚的鯊魚,則可視為搶掠成性、製造災難、阻止人們達到理想境地的各種破壞性惡勢力的象徵。
對於桑提亞哥又為何去贊美另外一種鯊魚(鯖鯊),這是一向注重風度的海明威借桑提亞哥之口說也他對各種敵對力量不同的態度。海明威曾經說過:「我寧可有一個誠實的敵人,也不願擁有很多虛偽的朋友。」鯖鯊或許象徵著海明威所喜歡的那種「誠實的敵人」。小說著重寫鯖鯊游姿矯健,反應迅捷,牙齒銳利,進攻直率而勇猛,毫無畏懼,對它的死海明威也寫得有聲有色。但是桑提亞哥贊美只鯖鯊的風度和力量,他並沒有忘記鯖鯊是他的「敵人」。他是懷著「要把對方置於死地的無比狠毒的心腸」刺死鯖鯊的。但是對待星鯊,桑提亞哥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星鯊吃腐爛的東西,貪婪而兇殘,氣味也難聞,還偷襲瞅著的海龜,咬海里游泳的人,在進攻方式上也非常令人厭惡。桑提亞哥十分鄙視這種鯊魚,但是卻深深知道它們的厲害。海明威就是這樣在他的作品中來向人們展示冰山下的「八分之七」的。

更多的立體象徵形象

「更深的東西是您懂了以後所看到的東西」,海明威這樣告訴他的讀者們,當我們真正讀懂了《老人與海》以後,我們會懂得不僅僅只是老人、小孩、大海和魚類有一定的象徵主義。在這部作品裡「更深的東西」還很多。
如小說中的「獅子」在作品中有節律地反復出現,老人甚至從夢中都夢見了「獅子」。顯然「獅子」作為力與勇的另一稱呼,它在小說中的不斷出現,構成了一種寓意十分明確的象徵:象徵著老人追求力與勇的搏擊精神,這種搏擊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漢性格的體現。
另外,在《老人與海》中的壘球手老狄馬吉奧與老人角力的黑人大力士,鼓著長長的黑翅膀在海上盤旋找追捕目標的鷹,以及關於老人吃的金槍魚都有一定的寓意,都具有桑提亞哥形象的特質,它們都與作品中其他人物、環境有著符合實際生活本來面目、渾然一體的關系,然而又都是海明威代以傳達「意味」的象徵體。這與象徵主義作家所偏好的那種為追求所謂「主觀真實」,面對客觀世界支離扭曲,任意構造象徵意象的作法是格格不入的,這種差異也許就是海明威不願接受象徵主義桂冠的一個重要原因。
海明威還通過象徵性描寫隱晦地表達了他對美國現實地極度悲觀。小說有多處描寫「能夠使人聯想到距離耶穌蒙難」的情景。當桑提亞哥看到星鯊時,他的喊叫就像「一個人感到釘子穿過他的雙手釘進木頭里而不由自主發出的喊叫聲。」這里暗示的「一個人」就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再如桑提亞哥「他扛著桅桿坐在那兒」,還有他睡覺的姿勢,「兩條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兩只手心朝上,就這樣瞅著了。」作者用這些象徵性描寫是在暗示:美國的耶穌又被釘在十字架上了,基督精神死亡了。海明威正是以這種無言的、隱晦的,基督徒或許能夠領的方式,向他的絕大多數信奉耶穌基督的同胞、世人傳遞他對美國現實的莫大悲哀。

B. 老人與海所表達的思想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典型的海明威式的「硬漢」形象。小說中的老人桑提亞哥有一句名言:「人可以被毀滅,但決不可以被打倒」。人活著就要奮斗,不管結局如何,該故事就是老人與鯊魚兩敗俱傷的悲劇結局。但人活著就必須做一條「硬漢」。

C. 老人與海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本文通過主人公桑地亞哥與鯊魚的頑強搏鬥的描寫,表現了一種奮斗的人生觀,即使面對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勝利。也許結果是失敗的,但在奮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如何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通過作品中展現的老人的精神與命運,贊美和謳歌了不服輸的硬漢子精神。

(3)老人與海表達了什麼擴展閱讀

《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紀中葉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風燭殘年的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仍不肯認輸,而是充滿著奮斗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

大魚拖著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

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晚年的作品,憑借這部作品,他榮獲1953年的普利策獎和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同時該書也被評為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美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48小時內賣出530萬本,銷量曾排名第一。

D.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什麼

書中主要講述了一位墨西哥非常窮苦的老漁人打魚堅忍不拔的過程,,他一連八十四次都打不到一條魚,在第八十五次出海打魚時,碰到一條八十英尺長的大魚,與它整整拼搏了三天三夜,最終將大魚降服,可在老人帶著勝利品准備回家的途中被突如其來的鯊魚群纏住,鯊魚把老人辛辛苦苦打來的大魚全部搶著吃光,當精疲力盡的老人回到家時魚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他白白努力這么久最後卻什麼也沒得到,我們就可以說他失敗,可再換一個角度看來,他又以頑強的意志與堅韌的毅力克服了各種困難,戰勝了自己,我們可以說他成功了。一個人是否成功,就應該像愛因斯坦說的:「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看他獲得了多少,而是應該看他付出了多少。
海明威於1954年由瑞典皇家科學院以"精通現代的敘述藝術"授以諾貝爾文學獎金,緣於他1951年創作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

E. 《老人與海》這本書主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老漁人聖地亞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後一位悲劇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漢性格的最後總結。貧窮而又不走運的老漁夫桑提亞哥的命運是悲哀的,而他卻又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打不敗的失敗者」,海明威的硬漢子品格像精靈一樣錚錚依附在桑提亞哥這一人物形象之上,這便是海明威式「硬漢子」精神的象徵。

F. 老人與海表達了一種什麼精神

《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聖地亞哥象徵著一種哲理化的硬漢子精神,一種永恆的、超時空的存在,一種壓倒命運的力量。作者將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朧的寓意融合在一起,將現實生活的詩情畫意同深刻的哲理融合在一起。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

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G. 《老人與海》都講述了什麼故事

序言:《老人與海》的作者是海明威,他是美國歷史上的傳奇作家,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和美國普利策獎。要說哪部作品是海明威的巔峰之作,那就非《老人與海》莫屬了。故事想要表達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裡面講述了一個漁夫的故事。

三、感悟

其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遭遇到失敗和苦難,有些東西是可以被打敗的,只要你心中存有信念,堅持不懈的挺過那段最艱難的時刻就會獲得成功。老人與海裡面的故事非常簡單,但是閱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從中有很大的感悟,不同的申京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會有著不同的感受,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要學會接受失敗,但是不能被失敗而打敗,我們要堅持自己的信念,認真冷靜的分析問題,那麼所有的困難也都會迎刃而解。

H. 老人與海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老人與海》詮釋的主題,是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及傳達一種永不言敗的樂觀主義精神。正如長養在風日里的翠翠,生來就應當活在青山碧水裡,屬於那滿心滿眼的翠色。老人聖地亞哥像是大海的一部分,他對生命和海洋的感情甚至與硬漢的形象顯得有些出離——他會「憐憫起上鉤的大魚」;他回憶曾經捕殺的一對大槍魚,雄魚不肯離開被捕殺的雌魚,他說這是他「見過最傷心的一幕」;他問疲倦的鳥兒「你多大了?這是你第一次上路?」他對鉤上的大魚說「我喜歡你,也很尊敬你」,但是他又說「今天天黑之前,我要殺掉你」。這給我一種感覺:好像老人屬於海洋這張食物網中的一部分,他捕魚的行為像是再自然不過的動物的捕食,他對大魚像是對手一般尊重,他對鳥兒會展露平等的悲憫,他對其他的生靈懷抱著好少見的謙卑。這恰恰是人類所缺少的,人們在這個世界中越來越把自己擺到上帝的位置。我無能在此發聲,因為我不敢說我不會食用飼養場中那些被死物般對待的牲口。但這種謙卑之心給我所帶來的敬畏,壓根不次於老人的戰斗精神使我感到的被激勵與被振奮。整整八十四天沒有打到一條魚,卻依舊竭盡所能與海洋的考驗,與旗魚和鯊魚戰斗,最後只收獲一副骨架,在小說末尾仍舊准備再次出海。我不敢說我們一定要學習它,因為活的方式可以不那麼堅硬,但只要這樣的精神可以在我們陷入困境時帶來一點點勇氣,已然足夠。細品,也能從《邊城》結尾那句「也許明天回來」讀出一點相似來。眾生皆苦嘛,我們即便不必須與風浪搏鬥,但學業得苦作舟,工作有社會的壓力,更會遭遇糾纏不清的感情,會對身邊人的離去無可奈何。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啊,這個人「也許明天回來」呢,對挫折保持樂觀,對未來心懷期盼,說不定就堅持走完了破繭成蝶的過程。還有一個相似之處是活靈活現的描寫,《老人與海》的譯者在導讀中寫道:「他對這些魚類的形狀和習性的描寫有著海洋網路全書般的精確,至於墨西哥灣暖流的路徑,當地信風的風向等,也和實際情況完全相同」,正如《邊城》中通過對鳳凰的自然環境與風物人情事無巨細的介紹,所勾勒的那個美好的湘西。這兩個故事都是只能發生在獨一無二的背景中的,正是因為作者對他們筆下的世界了解到極致,只是隨意選取發生在其中的一幅圖景都已入木三分。甚至那種烏托邦性都略有一點相像。這個純朴的小城,那個友好的鄉鎮,老人與男孩的深厚感情會不會令人聯想到相依為命的翠翠和爺爺?給老人免費的飯吃的酒吧老闆馬丁,又像不像那總選最好的肉還加多分量的「賣肉的」?

「人在這里變成了大寫的人,對應著的是自然。」兩本篇幅不太長的小書,兩個情節截然不同的故事,兩種截然不同的美學風格,卻能讀到共同的生命意志,從其中反映出的,是不同的文化乃至於文明的源脈造成了表達方式的差異,卻哺育出了有共通性的文學家之思想。兩位老師的觀點,著實將我震懾住了。這還不夠,她們還要更進一步,要以文學為鏡鑒今。聽這堂課的中學生們,出生在一個已經相交融了的國際都市。兩本書中所分別傳遞的:美國拓荒者的硬漢精神,和中國古雅的文人風骨,我們看似都能夠體會,其實內核也已有了許多改變。因此要閱讀啊,去讀書啊,翻開各種各樣的世界,古代的近現代的,或是現代與我們所生活的不一樣的世界,進到裡面去看一看啊,體驗一下那樣的風貌,那樣的人物,那樣的感情啊。是啊,天堂應當是圖書館的一個種類。這個時代,鋼筋混凝土構成了我們的城市、居所,唯有書能陶冶粗糲的心靈,它是陽光和養分,能夠潤物細無聲地將思想滋養。經典該是充滿生命力的,是換過無數視角也只能對冰山管中窺豹的。所以一定,翻開它們去看看吧。去走走那個,我們看不到的,全新的世界。

I. 老人與海主要表達什麼200字左右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J. 《老人與海》表達了什麼情懷

讀《老人與海》有感

今年暑假,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我十分佩服小說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群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
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里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十分佩服這位老漁夫,因為他這時已經打到了一些魚,但他沒有安於現狀,而是向著更大的目標前進。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們都叫苦連天。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

當我讀到「大馬林魚開始快速地圍著小漁船游動,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桿上,老人右手高舉著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時,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在讀到大魚的血腥味被一群鯊魚嗅到了,爭相游來搶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劍魚的嘴等一切可以用來攻擊的武器自衛,並最終趕走了這群鯊魚。但大魚的肉已經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還風趣地批評自己的左手「該工作的時候卻在休息」的時候,我也被老人樂觀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不能斤斤計較。

最後,小說以一個少年看到老漁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長的大馬林魚,再次描寫了這條魚的巨大,說明老漁夫所克服的困難之大,非比尋常。

小說歌頌了老漁夫不畏艱險努力奮斗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像他那樣,不能滿足於現狀,應該積極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決不能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和勝利。

關鍵是從精神上進行=寫作
〕甚至可以聯想到海明威的本人經歷進行描寫
這樣會更有價值
如果寫議論文的話
,可以以「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倒」為論點進行寫會比較成功

閱讀全文

與老人與海表達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湖州退休人員補發工資何時發 瀏覽:239
體檢中哪些項目包含兩對半 瀏覽:574
老人瘦了不吃飯只喝點水會怎麼樣 瀏覽:244
艾灸養生師證考一個需要多少錢 瀏覽:828
哪些動物吃掉父母 瀏覽:763
重陽節慰問模範好人 瀏覽:229
貴陽市養老保險 瀏覽:964
50歲女人蘑菇頭短發發型 瀏覽:628
天津市退休職工如何辦理喪葬費 瀏覽:138
單位沒幫交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935
退休人員犯法還享醫療保險嗎 瀏覽:383
軍隊無軍退休職工管理 瀏覽:289
孝順學校中學招生條件 瀏覽:641
孝敬老人的作文兩百字 瀏覽:310
用可善挺都做什麼體檢 瀏覽:965
在外地交養老保險怎麼查 瀏覽:7
老人痴呆了怎麼作為監護人 瀏覽:555
父母大概多少歲會給孩子買車 瀏覽:957
養老保險扣款賬務處理 瀏覽:645
初中生體檢多久能拿到通知書 瀏覽: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