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老年人 > 如何促進中老年人消費

如何促進中老年人消費

發布時間:2022-01-28 03:00:44

① 怎樣開中老年用品店目前老年用品市場前景怎麼樣啊

現在我國正式進入中度老齡化。未來中老年必將是我國又一新的經濟支柱。現在我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的中老年門店品質參差不齊,無法保證中老年群體真正合法權益。我家樓下有一家顧百年中老年健康生活館,我爸爸媽媽就在門店玩,他們獨創的體康+心康+智康模式。讓我非常認可。看著父母在那裡身體越來越好,每天也開開心心。我覺得這樣的門店為父母花多少錢都可以。

② 針對老人消費心理應該有怎樣的營銷策略!

老齡化時代營銷策略:如何抓住老人

企業的營銷活動受經濟、人口、自然等宏觀環境的直接影響。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面臨的新環境。根據最新公布的《2001年至2005年老齡事業發展綱要》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10.2%以上,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1.3億,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佔世界老年人口的1/5和亞洲老年人口的1/2。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中國60歲及65歲以上人口比重分別為12.18%和8.12%,2020年為16.23%和11.30%,2030年為22.34%和15.21%,2040年為25%和20%。到2030年時中國將進入「超老年型」社會。而到了2050年,60歲以上的人口總數將達到4億左右,占總人口的比重將超過25.2%,屆時,每4個中國人中間就有1個老年人,中國將成為高度老齡化的國家。

一、 老年人消費市場現狀

人口老齡化形成了潛力巨大的新市場。老年人的購買力是相當可觀的,一般來講,社會保障、養老金和儲蓄是退休收入的三大來源,據調查顯示,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擁有存款。隨著經濟發展,老年人的收入將呈不斷增長之勢。有預測稱,僅退休金一項,到2010年就將增加到8300多億元,而到2030年將達到73000多億元。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收入的提高,老年人正在逐步拋棄「重積蓄、輕消費」、「重子女、輕自己」的傳統觀念,花錢買健康,花錢買瀟灑正成為現代老人的時尚追求,這表明老齡化已經創造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市場。

二、 老年人的消費特點

由於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異性,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現出了明顯的消費特徵。

1、衣:老年人追求與自己年齡相符的服飾,希望輕便、保暖、透氣和適用,許多老人喜歡棉布、綿綢等布料,花色要樸素大方,同時穿戴脫方便,多使用拉鏈、按扣等構件。同時,老年人對一些保健性的服飾也有很強的需求。

2、食:在飲食方面,老年人比較注重保健,講究食物的營養搭配和飲食禁忌,少而精,多選擇易咀嚼、易消化、清淡的食品,一般不選擇「三高」食品和膨化食品,對於洋快餐避而遠之。

3、住:由於老年人的身體和生理特徵,他們對住的環境要求較高。宜人的自然環境,安靜的居家氛圍,與子孫之間若即若離的戶型深受老年人喜歡。他們希望離醫院、菜市場、超市近一些,交通便利,並且要有較大的戶外休閑場所供老年人活動。

4、行:老年人一般不駕駛速度較快的摩托,而駕駛助力車,也有一些人騎自行車健身,拐杖是一些老年朋友的幫手。輪椅也是一部分年老體弱的老人必備的交通工具。老年人出行需要有人陪伴,以防途中摔倒或突發疾病,某些公共場所也需要設老年專座或老年通道,高層建築最好有電梯,以方便老年人行動。

5、用:老年人在生活用品方面,對一些特殊用品的需求量大,且對產品功能有一定的特殊要求,首先是便利生活類用品,例如放大鏡、老花鏡、穿針器、假牙清潔器、定時提醒葯盒、假發等。其次是休閑鍛煉類,例如劍、扇、跳舞、健身球、雙節棍、快板、釣魚用品、門球等。此外,還有醫療保健按摩、高齡護理、坐便器、尿床用品、助聽器等商品。

老年人的消費行為又有哪些特徵呢?

1、求實求廉。

老年人購物一般要求商品經濟實用、朴實大方、經濟耐用、質量可靠、使用便利、易學易用、安全舒適、有益健康。與其他年齡層次的消費者比較,他們對價格的敏感度最高,一般不會到高檔的購物場所去購物。

2、習慣性消費。

長期的消費體驗已經使老年人形成了一些消費習慣,這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購買方式、使用方法、商品認知(或品牌認知)等方面。他們大多對老字型大小、老商店很忠誠。因此,大量的廣告轟炸對於其購買行為也難以產生很大的影響。

3、理性為主導。

由於年齡和心理的因素,老年人的消費觀較為成熟,沖動型熱情少。對消費時尚的反應會顯得較為遲鈍,他們不趕時髦,講究實惠。在質量、價格、實用和品牌等影響老年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因素中,質量的影響力居於首位,佔82.5%。他們一般不會被商家的一些花哨的促銷手段打動,但是老人天生的善良和同情心,很容易被商家的小恩小惠感動,最後可能成為購買者。

4、講求便利。

生理變化使老年人行走不便,其消費追求便利性,習慣於就近消費。同時,老年人在使用商品的過程中也喜歡方便,對於家電繁瑣的說明和復雜的使用程序不喜歡,要求商品易學易用、操作方便,以減少體力和腦力的負擔。

5、重體驗,輕廣告。

多年的消費經驗,使老年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自己的感受,並且形成了較高的品牌忠誠度。據媒體受眾調查顯示,廣告對老年消費者的影響程度是「一般」的佔41.9%,「沒什麼影響」的佔22.7%。在眾多媒體中,電視不是老年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對平面媒體的軟文廣告、典型事例等廣告形式較易接受。一些老年人還有早晚邊鍛煉邊聽收音機的習慣,所以,廣播是老年人產品的一個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

6、圖小利,重服務。

盡管老年人購物比較理性,但是,勤儉節約的思想會影響他們的消費行為,只要是需要的東西,即使目前不急需,如果有降價、折扣、買一贈一等促銷活動,老年人也會形成消費行為。另外,服務是老年人特別看重的消費內容,包括銷售過程中的熱情導購、適度的介紹、周到的服務和無微不至的關心等服務,送貨上門、免費安裝調試,詳細的使用解說,手把手的使用示範等售後服務。這些服務使老年消費者用得放心、用得舒服,不必為其保養和維修消耗太多的精力。

7、消費喜歡結伴而行。

老年人年齡較大,反應不太靈活,出門購物喜歡結伴而行,找伴陪購,心裡踏實。這一方面讓購物變得不再枯燥,多一個伴多一份照應,同時,在購買商品時也可以互相參考、出謀劃策。並且,同伴的意見能起很大的作用,這就說明,老年人的口碑是影響老年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重要因素。

三、 老齡化時代的營銷變革

(一)產品變革

既然老年人產品需求的差異化非常明顯,企業在進行產品開發時必須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徵,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在食品開發方面盡量「三低」,注意食品的營養,易咀嚼、易消化。對於老年人的服飾,企業要迎合老年消費者的需求特點,把傳統設計理念和現代時尚結合起來,不要太花俏,朴實大方,含而不露,產品要注重質量,滿足他們求實的需求。

另外,為了開發老年人的住房市場,就不能忽視他們的需求特徵,考慮到老年人就近消費的特點,小區選址要接近醫院、商場、菜市場,樓層不要太高,高層要24小時有電梯,內部樓道設好扶手、聲控開關。此外,老年人對交通工具和其它物品也有講究。拐杖是很多老人的必備工具,它要古樸、輕便、便攜,最好能伸縮,還能引起過往車輛的注意。自行車要輕便,便於上下,有的希望增加助力設備,速度不要太快,便於操作。輪椅也是部分老年人必須的交通工具。對於其他商品,簡單、使用方便、操作簡單是他們的共同需求,電器、電話按鈕要少、簡單、醒目,說明書的字要大。

(二)價格變革

不同的產品,老年人對其價格的敏感度不同,對於一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老年人十分熟悉,並且形成了一定的價格習慣,該類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盡管不大,卻容易影響老年人的忠誠度,從而影響其他商品的消費。所以,對於絕大多數產品,應該採取隨行就市的定價策略。對於一些特殊的商品,老年人可能只要能買到,價格高低是次要的事情,這時,我們可以對這部分商品適當提高利潤率。

(三)銷售渠道、賣場變革

老齡人求方便、就近購買的需要特別明顯,為了滿足求方便的需求,營銷渠道也要調整。因此,可以開一些便利店或連鎖社區超市。把老年人商店建成總體規模很大,而單體規模較小的連鎖商店,使其連鎖網點遍布大大小小的居民區,這樣既可以方便老年人就近購買,又能滿足大多數老年人樂於參與和表現自我的心理願望。在老年人密集的地方開設老年人專業商場,在商場開設老年用品專櫃。

(四)促銷組合變革

老年人很看重服務,在人員促銷過程中,銷售人員的服務水平直接影響老年人的消費。因此,要適當的增加促銷員,定期對他們進行培訓。由於老年人反映遲鈍,口齒不清,可能產品拿不到或者不了解產品等購物不便,需要更多的幫助,這就有必要增加一些「善解人意」「溫柔大方」的促銷員。在對老年人的服務中,要百拿不厭,接待熱情,親切的語言和表情給人以體帖和親切的感覺,淡化和消除老年人的孤獨心理,取得老年人信任。對於一些重量型的產品和一次購物較多的老年顧客,應提供送貨的服務。

公關活動是贏得老年消費者的重要方法,首先,企業要塑造企業形象,企業在為產品做宣傳時多打情感牌,如棉鞋企業組織數百對夫妻免費送棉底鞋給父母,以獲取父母的芳心。其次,企業還可以立足社區,贊助老年人舉辦一些有益的健身活動和老年人聯誼活動,擴大企業的影響。此外,免費試用、免費健康普查、老年人義診,健康知識講座等方式,能讓更多的老年人熟悉產品,了解企業。企業還應該化被動為主動,對老年人進行電話營銷,對消費者動之以情,把老年人變為現實消費者.

③ 如何運用老化的理論幫助老年人實現健康的老齡化

根據2000年11月底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萬人,占總人口的6.96%;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人,占總人口的10.2%。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即為老年型人口結構類型的話,那麼早在2000年,我國已開始邁入老年型社會。老齡化已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與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2620萬人相比較,47年中增長了2.36倍,年均遞增2.6%。近十年老齡化速度加快,每年以3%的速度遞增,而且80歲以上高齡人口也以平均年百萬人的速度增長。

據聯合國預測,1990-2020年世界老齡人口平均年增速度為2.5%,同期我國老齡人口的遞增速度為3.3%;世界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同期我國由6.1%上升至11.5%。中國老齡化進程無論從增長速度和比重都超過了世界老齡化進程。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1.67億,約佔世界老齡人口6.98億人的24%,全世界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老年人。

另據2002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7.0%高1.2個百分點。按地區分,老齡化程度以上海最高達13.4%,進入8%以上的地區是浙江11.2%,北京10.8%、天津10.7%,江蘇9.9%,重慶9.2%,湖北8.8%,湖南、廣西、四川均為8.6%,山東8.5%,安徽8.2%,遼寧8.1%,陝西8.0%,共14個省市總人口達6.9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54%。西北地區和雲貴藏等17個省區均在8%以下,呈現了經濟發達地區率先跨入了老齡化社會的狀況。

截止2004年底,浙江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640.83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96%;成都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52.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4.6%;上海市早在5年前,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就已經達到了11.46%。

發達國家老齡化進程長達幾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國用了80年,美國用了60年,而我國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

概言之,我國人口老齡化與先期進入人口老年型的國家相比,具有老齡化發展快、老年人口數量大、地區之間不平衡、超前於社會經濟發展等特點。

另外,一個普遍的規律是:發達國家社會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達到8000美元,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有能力解決老齡化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相比之下,2003年我國人均gdp僅為1000多美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尚處於世界中下水平時,老齡化程度卻已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呈現了"未富先老" 的特徵。

從2020年開始,中國將步入老齡化嚴重階段;2050年,中國將步入超高老齡化國家行列。

老年問題不容忽視

發達國家由於較早進入低生育率階段,兒童人口減少,老年人口所佔比例不斷上升。因此,嚴格來講,老齡化最早是在發達國家先出現的。

我國社會步入老齡化前後不到20年,不可否認,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是推動和加速社會老齡化進程的主要原因。同時,由於近20年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疾病控制、衛生條件及生活質量快速提升,那種普遍存在的"少生、少死、高壽"的現象也是重要因素。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

首先,勞動年齡人口對老年人的贍養負擔加重。據一項研究測算,2000年我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只需負擔15.6個老年人,2050年則要負擔48.5個老年人。研究認為,在未來50年中,前20年,我國存在一個低撫養比時期,這期間兒童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已經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剛剛上升,總撫養比處在從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社會保障問題突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建華說:"農村不像城鎮那樣,老年人享有各種社會保障,原先集體供養老人的制度隨著集體經濟的解體而瓦解,農村養老主要通過家庭贍養自行解決,而農村家庭養老受到他們子女本身經濟實力和是否具有孝心兩個方面的影響,老年人贍養糾紛和因贍養引起的自殺事件時有發生。農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養老、醫療、照料服務等基本社會保障,因此出現老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最後看不起病的問題。這在我國中西部貧困地區尤為突出,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立。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壽命的延長,因疾病、傷殘、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顯著增加,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因此急需解決好社會保障問題。"

由於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社會保障重在城鎮,城鎮職工社會保障基本框架雖已初步形成,但正經歷著未來人口老齡化的考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使得大批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根據建設部對城市住房需求的預測,2020年將新增城市人口2.6億,2050年將再增3.3億。屆時,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在城鎮化進程中,結合小城鎮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的養老保險辦法急需研究出台。

第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問題。身體健康狀況下降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此相關的心理、膳食和社會因素也不容忽視。研究表明,有大約1/3左右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獨、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城市部分老年人體重超重,農村部分老年人營養不良。忽視個體在體力和智力上的差異,"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喪失,使老年人過早處於被"養"起來的生活狀態。

"活到老,學到老",目前我國老年教育和科學發展滯後。拿美國來說,美國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展老年學研究,40年代國際老年學學會成立,老年學很早就引起他們的重視。而我國目前老年學的研究和教育基本上是空白。作為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口大國,我國沒有一所正規的老年病醫療研究機構,人口老齡化需要的護理和照料專業人員嚴重不足。1998年我國醫護人員比為1:1.1,遠低於1952年的1:2.26,也未達到衛生部規定的1:2,2000年我國護理人員與實際需求相比尚缺336萬。全科/家庭醫生奇缺,康復醫學發展緩慢,衰老機理研究投入嚴重不足。

空巢老人、高齡老人增長較快,老年服務和養老方式面臨挑戰,目前全國約有2340萬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據調查顯示,京、滬、津等大城市空巢家庭已達30%以上。全國約有1400多萬老年人要求進入老年福利機構養老,而目前各類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萬張,遠遠滿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存在養老機構總量滿足不了需要和養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社會影響不是兒戲

老年問題對經濟的影響尤為突出。

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後,最終要形成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兩部分。積累基金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消費基金多,積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費基金少,積累基金就多。積累基金多意味著國家和企業可以拿出更多的錢用於投資和擴大再生產,這對拉動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人口老齡化會導致養老經費的不斷增加,從而導致消費基金的增加,相應地就使得積累基金相對減少,這對擴大投資是不利的。加上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得退休金總額也在不斷地上升,1978年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福利費用總額為17.3億元,到1997年增加為2068.3億元,19年間增長了119倍。有人預測,到2030年,這一費用將達到73219.5億元,2050年將達到182195.2億元。這個龐大的數字會對國家的財政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困擾。

另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下降,導致勞動力不足。勞動力是構成生產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勞動力數量的多寡及其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的大小,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國雖然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但勞動力資源卻十分豐富,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勞動力老化的問題將十分明顯,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勞動力在若干年後也將步入老年,由於勞動年齡人口老化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老年問題對社會穩定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現收現付的養老社會保險體制,養老金是直接從企業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業的退休人員多,企業用於養老的負擔就重,在職人員的收入就可能受影響,這樣,就可能導致在職人員的不滿,從而引發在職和退休的兩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實際上,退休人員所領取的養老金,是他們過去所創造的財富的一種補償。但是,由於在實際操作上表現為直接從在職人員創造的價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職人員的誤解。

老年問題對家庭代際關系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傳統家庭,由於子女多,加之那時候老年人壽命較短,家庭供養老年人的時間相對也較短,子女供養老人的負擔相對來說也比較輕。而現代,特別是推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而導致的"4-2-1"家庭格局的出現,導致一對夫婦要面對供養雙方的父母和撫養一個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負擔。這種負擔不僅僅限於經濟上,還包括用於照料和護理老人的時間支出上。照料和護理老人需要時間,而對於勞動人口而言,時間就意味著收入的高低。久而久之,子女對尊老愛老的道德觀念會產生排斥心理,厭棄老人、歧視老人、虐待老人的現象會增多,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會不斷加劇。而代際矛盾如果解決得不好,就必然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我們該如何面對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老齡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12月,國家計委、民政部等部門聯合制定了《中國老齡工作七年發展綱要(1994-2000年)》;1999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2000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又下發了《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從新世紀開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結合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實際,制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2001-2005年)》,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老年人的經濟供養與醫療保障得到改善,老年福利、文化、教育、體育事業有了較快發展,老年人合法權益受到重視,敬老、養老、助老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老年人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老齡組織健康發展,各級老齡工作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正在健全和加強。

但是,我國老齡事業總體上仍滯後於人口老齡化的要求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老年設施、產品、服務短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夠豐富,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老齡事業發展機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已步入老齡階段的人群,都是在60年代以前參加工作的,他們在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建設事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國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財富。但他們長期以來在收入低、勞動報酬沒有全部到位、生活質量差的情況下,過度透支,提早退休。一些效益差、瀕臨破產的企業,不能享受足額的退休金和醫療保障,相當一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因此,無論從收入水平、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一億多老年人的社會生活困難問題必須加以關注,真正落實"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在城鎮,要加快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養老保險體系,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全面實行基本養老金的社會化發放;依法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鼓勵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進一步完善基本養老金的正常調整機制,隨著經濟發展和職工工資水平的提高,合理增加基本養老金,使離退休人員共享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作好准備。

在農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贍養和社會扶持相結合的農民養老保障體系。農民養老以家庭贍養為主,倡導贍養人之間簽訂"家庭贍養協議";鼓勵低齡健康老人提高自養能力;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贍養人和扶養人確無贍養能力或者扶養能力的老人繼續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為內容的"五保"供養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水平;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對老年人的集體福利制度;根據情況逐步建立獨生子女戶和兩女戶的計劃生育養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決城鎮化過程中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按照政府救濟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多項目的貧困老人救助體系,對特殊困難的老人實行臨時性救助。

在醫療保健上,要完善和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按照規定,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機構,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補充醫療保險,逐步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村健康保障辦法;逐步探索和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醫療條件。

充分利用城市現有衛生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預防、醫療、護理和康復等多種服務,逐步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問題大部分解決在社區;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改善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條件;在老年人中普及衛生保健知識,增強自我保健能力;為老年人參與體育健身創造條件,為高齡老人和殘疾老人就醫享受優先服務。

國家在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的基礎上,增加對養老設施建設的投入,通過新建和改、擴建的辦法,辦好示範性的養老設施,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以社區為基礎、不同檔次的養老服務設施,注意以需求為導向發展護理型養老設施。

城市要有老年公寓、社會福利院、老年護理院;街道要有與老年人需求相適應的養老院或托老所,充分利用城市基層醫療機構的現有資源開展養老服務,逐步形成養老設施網路;社區要發展老年照料服務,優化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社會和社區環境。

鄉(鎮)敬老院要進一步加強設施建設,服務范圍擴大到周邊地區的老年人,逐步滿足各類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同時建立管理人員定期培訓制度,服務人員培訓率達到60-80%,經過考核,持證上崗;重視整合和充分利用現有社區人力資源,大力發展社區志願服務組織,積極鼓勵在校學生以各種形式參加為老服務,形成專、兼職和志願者相結合的為老服務隊伍。

精神文化生活上,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大眾傳播媒體的宣傳教育和引導作用,辦好老年文化專題節目;文學、影視、戲劇界要積極創作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新聞出版部門要重視辦好老年報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大力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社區文體活動,對各類專業性老年群眾文體組織給予支持和引導,有計劃地組織老年文藝匯演、書畫展覽等活動。

建立老年教育網路,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教育活動,幫助老年人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老年人繼續參與社會發展,根據社會需要和自願量力的原則,創造條件,積極發揮老年人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在城鎮,要重視老年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引導老年人從事教育、科研、咨詢以及維護社會治安、社區服務等社會公益活動;在農村,鼓勵健康老人從事種植、養殖和加工業,支持老年人自助互助,充分發揮老年人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作用。

最後,應根據實際情況,抓緊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細則以及有關老年人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地方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加大執法力度,依法處理和打擊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組織網路,基層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機構要設立老年人合法權益維護崗,社區要設立法律服務網點,保證老年人能夠就地、就近、及時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務。對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老年人,按有關規定提供法律援助,給予緩交、減交或免交的優待,幫助老年人學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加強法律監督。各級老齡工作機構要履行職責,督促和協調各部門依法行政,積極配合和協助司法行政部門,做好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工作。有關部門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貫徹執行情況定期進行檢查。

總而言之,面對社會老齡化,國家、政府、社會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④ 我國政府運用消費的知識如何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任務措施。分析認為,這表明中國政府冀望通過加強頂層設計以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挑戰。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如今已經從抽象概念發展為橫亘在眼前的一道現實難題。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預計在2013年突破2億,2034年突破4億。

而與此相對的是,中國整體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目前,中國老年人帶病生存時間長、醫療費用高,各級各類機構針對老年人服務的能力十分有限。截至2012年底,中國建成的各類老年服務機構為4.4萬個,擁有床位416.5萬張。

鑒於此,中國曾出台多個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文件。中共十八大報告曾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

毋庸置疑,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與養老服務設施發展緩慢的矛盾,困擾著未富先老的中國。未來,老齡化將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在正視挑戰的同時,中國官方也看到了潛在的機遇。

根據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內容,中國已意識到,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既能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優良傳統、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又能補上服務業發展「短板」、釋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萬就業崗位。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官方連續部署發展養老服務業,是從頂層設計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表現。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老齡化形勢嚴峻。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老齡化人口規模超歐洲老年人口的總和。

黨俊武指出,中國不僅是世界上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失能老年人口和高齡老年人口的數量同樣在世界上最多。這么大的服務需求,僅僅靠家庭、社區、政府都不能解決,必須統籌發揮各個主體的作用。

在具體部署中,官方擬定了五大舉措,包括加強養老服務能力建設;分層分類提供養老服務;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切實加強農村養老服務;推動醫養融合發展。

對此,有觀察者指出,這些部署將加快養老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促進養老機構甚至養老地產、養老醫療、養老旅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國務院還明確要求,通過簡化和規范程序,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專業化養老機構,鼓勵境外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這表明,為更好地應對老齡化挑戰,中國將通過鼓勵境外資本進入等方式,充分吸收國際上養老服務業的先進管理手段和服務理念,同時,促進相關產業服務水平的提高。

與此同時,對於引導和鼓勵民間投資進入養老服務業,中國官方媒體分析稱,這樣不僅可以破解養老難題、惠及民生,也是調整投資結構、拓展消費需求、穩定經濟增長的新結合點和發力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看似大量過剩的中國經濟,其實也有許多短缺甚至是嚴重短缺,養老產業便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為了推動養老服務業市場化,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各級政府要積極探索以購買服務等方式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放寬行業准入,加強質量、安全、價格等方面的行業監管和退出制度建設,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

實際上,在政府的推動下,中國一些大城市養老行業已經顯現出「勃勃生機」。以養老地產為例,各地已有開發商將目光從傳統投資項目上轉移,開始嘗試布局「養老地產」。同時,外資養老機構也紛紛拋來了「橄欖枝」。

由於現階段中國養老行業發展並非十分成熟,比如行業發展較為分散,行業准入標准並不完備等,行業規范與監管也相對薄弱。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官方有關涉及養老行業,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的公共政策還將逐步完善。

⑤ 中老年人怎麼補鈣比較有效

老年人補鈣補充有來機鈣,搭配源維生素D+維生素K+鈣,聯合補充,效果俱佳。可提高鈣質吸收和利用率。
飲食注意事項:
①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均衡膳食。
②注意適當戶外活動,有助骨健康體育鍛煉和康復治療。
③避免嗜煙、酗酒和慎用影響骨代謝葯物等。
④採取防止跌倒各種措施,注意有增加跌倒危險疾病和葯物,加強自身和環境保護措施(包括各種關節保護器)等。

⑥ 中老年用品市場前景如何

老齡化是國家大戰略,未來國民GDP的30%來自於老年產業,同時把老年產業作為取代房地產的天字型大小第一大消費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支柱。您想和政府一起同步發展嗎?孝心坊中老年用品一站式購物-360度綜合服務商!

⑦ 怎麼才能讓中老年人愉快消費

告訴他 錢是撿來L的

⑧ 遺產稅可以促進老年人消費嗎

遺產稅是以被繼承人去世後所遺留的財產為征稅對象,向遺產的繼承人和受遺贈人徵收的稅。遺產稅常和贈與稅聯系在一起設立和徵收。
遺產稅對促進老年人消費有一定的作用。

⑨ 最新面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我國如何抓住機遇促進發展應對挑戰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產物。發達國家大部分早在5年前就已進入了老年型國家的行列,因此我們也不必「談虎色變」。正因為人口老齡化是一個波及許多領域的重要趨勢,因此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也必須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內綜合考慮,協調運籌,把它作為一個戰略性的大問題全面策劃,及早部署。
1、做實「個人帳戶」,逐步增強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能力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由現收現付制改為「統賬結合」的部分積累制,目的就是為了迎接下世紀人口老齡化高峰時養老金支付的危機。基金累積制養老金擁有許多優勢,它可以幫助正在走向老齡化的中國維持充足的存款率和良好的投資與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它能讓勞動者分享經濟改革成功的果實,並且拓寬和拓深中國的資本市場。但是由於當前國企處於戰略重組階段,經濟效益不佳,養老金替代率又不斷提高,因此現在的「個人帳戶」實際上起不到積累的作用,存入的基金甚至不能滿足當期的支付,「個人帳戶」只起到了支付退休金的作用,基本是「空帳」。
為了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從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模式順利轉變,為制度轉換成本尋找積極有效的支付手段已經迫在眉睫。據統計,從1952年到1978年,職工實際工資每年只遞增.38%,到1978年職工的貨幣工資平均才615元,1978年居民人均儲蓄額僅有21.88元。而國民收入的積累率卻由1952年的21.4%增長到1978年的36.5%,其中有的年份高達43.8%,工資總額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僅為18.9%。所以國有資產的存量是政府過去長期實行「低工資、低消費、高積累」的政策條件下實現的。因此,從理論上說,通過國有資產的存量和增量支付社會保障的轉製成本,將「老人」和「中人」的空帳填實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
關於這筆轉製成本的估算,國內外專家的測算不盡相同。據世行1994年測算,大約有1917億元,只佔當年GDP的4%多一點。據國務院體改辦課題組1997年的測算,大約在27628億元—1826億元之間。筆者認為,如果剔除1997年提前退休者集中以及投資回報率不高等因素,這個成本大約相當於當年GDP的水平。另外,這個轉制過程將經歷3年,因此分攤到每一年大約只佔GDP的3%左右。尤其是在2年至22年之間,是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長而總撫養率相對較低的時期,應當抓住這個黃金時段,增加積累,將空賬填空,順利完成轉制的歷史性任務。
2、建立老年醫療健康保險制度,逐步實現健康老齡化
按照人的生理演變,人的一生8%的醫療費用在6歲以後,但目前大部分老齡人存在看病難的問題。主要因為經濟拮據,無錢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撐著」。以武漢市漢陽區為例,老年人中享受公費醫療的只佔全區老年人的38%,大部分老人患病時,醫療費全要自己出,那些退休金少而又不能按時足額拿到手的老人顯然是難以看病的。至於農村,合作醫療未能普及,許多地方缺醫少葯,農村老人看病更難。
首先我們要建立和健全老年醫療保險制度。與總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傷殘率、高醫療利用率的特點。位於前五位的慢性病依次是: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結締組織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眼及其附屬器官疾病。身體機制的退行性改變以及疾病導致了老年期傷殘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76、7%的6歲以上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視、聽、語言、智力、肢體等功能方面的殘疾,是總人口平均水平的3、6倍。因此,為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保險,滿足他們的基本醫療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為疾病導致個人及家庭經濟危機。在建立面向整個人群的醫療保險制度的同時,有必要對老年人制定有關政策(可根據情況先從高齡老人開始逐步進行),以保障老年人醫療的基本需求。開展面向老齡化社會的教育,醫學教育要兼顧人口老齡化有其對醫療保健需求的特殊性,在醫學院校、護士學校的課程中增加有關內容,使醫務工作者系統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點。同時要培養一批適合社區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的全科衛生工作者,為包括老年人在內的社區成員提供初級醫療保健服務。另一方面,要注意麵向社會、家庭和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識,護理知識,緊急狀況下的應急措施,提高人群對老年身心特點的認識和一般保健護理知識。努力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求。城鎮完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農村探索多種形式的健康保障方法。逐步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醫療條件。
其次要逐步實現健康老齡化。國際上的有關研究和經驗均表明,疾病和傷殘並不是老年期的必然產物,通過努力完全和可以把它們壓縮到生命最後的較短時期內,即實現健康的老齡化,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老齡化社會的期望。在促進老齡人的全面健康對策中,要建立醫院、家庭、社會(社區)和老年人個人組成的健康促進整體。特別要注意家庭小型化趨勢下老年家庭看護照料的供需狀況,及時提供相應的幫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決老年人物質生活的同時,強調並重視老年人的文化養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衛生、老年體育等事業有一定的發展,為廣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創造條件。
3、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充分發揮老年人力資源優勢
據報道,我國平均預期壽命已提高到68.9歲,高於世界平均63.2歲的水平①。健康壽命延長意味著工作年限的延長將成為可能,總的勞動力生產成本會下降。在德國從1972年起就已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凡年滿63歲男性,可自行決定是繼續工作,還是退休,並從2年起,把退休年齡從目前的63歲提高到65歲;義大利已准備把退休年齡從男性6歲、女性55歲分別逐步提高到65歲和6歲;在瑞典,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歲;我國實行性別、職業差異的退休年齡制,與那些預期壽命與我國同水準的國家相比,我國的退休年齡普遍較低。從而兩種現象不可避免:一是退休人口大量隱性就業;二是退休時工齡越長養老待遇往往也就越優。前一現象使我們無法真實地了解、反映和掌握當前的就業狀況;後一現①《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國際比較》,《上海證券報》1998年3月11日。
象也就意味著求學時間越長退休時比同齡人的養老金會更低,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因此,我們建議考慮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其好處至少有五:一是老有所為,於健康有益,延年益壽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標志。二是能有效合理使用人力資源。根據社會需要和自願量力的原則,鼓勵和引導老年人從事教育傳授、社會公益事業、社區服務和自我服務等活動。對於從事教育、科研、醫務工作和有其他特殊專長的老年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按規定和需要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為他們繼續發揮作用創造條件。有條件的老齡工作機構可幫助把退休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組織起來,讓他們為企業界充當顧問,提供咨詢服務。三是變隱性就業為顯性就業既不新增就業壓力,又能客觀反映我國從業人員結構及就業狀況,實現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就業率目標向提高總人口就業率目標的過渡,以促成整體國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福利的增進。四是有利於完善勞動力市場,根據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原則開拓新的就業渠道,發掘新費源,實現保費的潛在收入水平。
4、在農村實行家庭養老為主與社會扶持相結合的養老制度
據民政部組織專家學者對部分省份農戶進行的調查表明,當前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8.52%的農民選擇了「養老」。因此推廣實施社會基本養老不僅在城市,即使在農村也日顯其重要與緊迫。未來的我國養老問題,難點在農村,重點也在農村。廣大農村,由於家庭規模逐步萎縮,子女數量持續下降,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動態速度也在加快。由於農村老人數量極大,農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權,因此從主體來說,農村養老應以家庭為主,社會為輔,提倡老人自養,樹立自我養老意識。
對於農村「三無」老人(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子女依靠),繼續實行「五保」制度。對於遵守國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獨子(女)戶、雙女戶,繼續推行計劃生育養老保險。據不完全統計,這項保險在遼寧、福建等地試點以來,全國累計向商業保險公司投保超過45萬戶,投保金額在4億元以上,受到這些家庭的歡迎,他們由養兒防老走向投保養老,觀念得到很大轉變,今後還應繼續加大推廣商業養老保險的力度。從8年代興辦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整頓金融機構的過程中,已經停辦了2年,現積累基金184億元。對於這項制度下一步向何處去?移交現有商業保險公司,其不願意受理;維持現狀,則現有的管理人員繼續消耗著管理成本,長此以住拖下去使基金的安全受到影響,因此應當抓緊決斷。筆者建議,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應行使宏觀調控職能,即制定政策起引導、宣傳和監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同時建立中國農村保險公司,性質定為政策性保險機構,國家給予優惠政策,實行商業化經營,接管當前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將社會養老保險轉化為商業養老保險,繼續承保。另外,該公司還可以開展全國農作物財產保險業務,填補我國在這一業務中的空白。在組建完畢正常運營之後,現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村養老保險司的功能轉移到保監會去。
5、積極推進社區養老建設,發揮社區養老功能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退休人員的養老功能基本上由單位和家庭承擔。隨著我國「入世」之後,企業不僅面對國內競爭,而且面對國際競爭,企業中的「小社會」功能一定要向社區轉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數已從過去的勞動崗位上退下來,活動范圍圈在縮小,因此社區成為老年社會活動的基本領域。社區養老服務包括提供家務勞動、家庭醫療保健、老人照料、護理等,還包括在社區興辦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詢服務站、以及各種老年文體設施等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務,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門,難事不出居委會,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社區養老服務是一項公益事業,要發揮社區助老功能,不以盈利為目的,有社會公益性質;但同時,又要遵循市場經濟原則,實行合理收費,維護良性循環。一方面,開展鄰里互助,組織低齡老人、健康老人參加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工作,動員社會各方義務為老人服務等等;另一方面,還有不少項目可以按保本微利原則提供有償服務。這既可以補充街道、居委會的經費,又可以安置一批下崗職工就業。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十分重視社區養老功能的發揮,社區組織和社團組織具體組織實施。他們在社區住宅設計中早就提出所謂「太陽系」的建築格局。以老人住宅為中心,在周邊建設為老人服務的醫療、娛樂、學習、健身的設施。有的國家還建立了「日托中心」(DayCenter),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與子女團聚。既解決了子女在白天工作無暇照料老人的困難,又滿足了老人與子女經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社區養老的獨特優勢,既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要求,又補充了家庭結構變化後單純由家庭養老的不足。
6、積極發展老齡產業,開拓老年消費市場
人口老齡化呼喚老齡產業。所謂老齡產業,就是指由老年消費市場需求增長帶動而形成的產業,它包括所有有關滿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產、經營、服務等設施和經濟活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產業尚未完全開發,企業經營者對老年消費市場需求攀升反應比較遲緩,政府部門對此也還沒有相應的扶持引導政策。但我們應對老齡產業的發展持樂觀態度。首先,我國老年人口絕對數多,老年消費市場規模龐大。其次,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第三,我國地區間差異大,需求層次多,為發展老齡產業提供了多種選擇。第四,社會化服務需求在增加。據1995年百分之一抽樣調查顯示,老年人的喪偶率為33、4%,獨居戶為25%,獨生子女政策繼續執行,「4—2—1」家庭結構普遍出現,獨居戶比例還會增大。眾多的獨居老人對服務需求會日益增大。第五,城市老人的消費能力不可低估。
老齡產業作為老年保障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標志著一個國家文明和社會進步程度。人們通常說的老年事業,更多的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作為社會公益性事業來對待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老年事業中的政府負責供養「三無」老人等仍屬於社會公益事業,還有一些為滿足老年人物質、文化消費需求的事業,要轉向從產業角度考慮生產、消費、就業等一系列經濟問題,應該按市場規律辦事。但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發展老齡產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不僅僅是為經營者牟利,為此,政府從多方面創造條件支持老齡產業發展,包括給予政策扶持。如考慮到當前老年人口總體收入水平較低,對老年人生活服務市場政策中採取低稅或免稅優惠政策,使從事此類市場的經營者能有適當營利和拓展產業的能力。可見,經營老年產業,必須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市場專家指出,全國老齡消費者中每年有1億的購買力沒有實現,換句話說,老齡產業現今還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我們缺乏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專業醫護和服務人員;缺乏足夠的養老機構;缺乏上門服務的保健機構,而這些服務產業和崗位將創造許多新的工作機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再看看老年消費市場:老年人很難買到合適的服裝鞋帽,老年食品也很少研究開發,老年葯品、老年保健護理用品以及其他各種老年商品都處於匱乏狀態。

閱讀全文

與如何促進中老年人消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個人補繳職工養老保險 瀏覽:538
聖賢孝順 瀏覽:899
普通體檢都檢查什麼多少錢 瀏覽:835
孝敬老人的書簽過程 瀏覽:338
黃岡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 瀏覽:341
重慶退休工資工齡不足年的 瀏覽:423
關於不孝敬父母的經文 瀏覽:662
孕前體檢男人都有哪些項目 瀏覽:862
萍鄉大型的老年公寓 瀏覽:367
老人請假怎麼退費 瀏覽:200
父母與我們間的矛盾有哪些 瀏覽:28
台山市養老院 瀏覽:807
老年90歲心衰能治好嗎 瀏覽:799
見父母視頻發朋友圈說什麼 瀏覽:177
洛基亞老人機如何開機 瀏覽:97
江蘇無錫江陰市什麼頭養老院 瀏覽:144
黑龍江省退休人員卸寒津貼45元 瀏覽:244
2016不能補交養老保險 瀏覽:492
我省養老金上調青島多少 瀏覽:494
主任醫生退休工資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