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2306每天幾點放票
12306幾點放票?大家可以看看網友整理的12306放票時間,僅供參考。
1、提前20天晚上19:00,放20天後的動車組車票和Z字頭車票。這個時間,一般不會有什麼人搶動車組車票(畢竟動車組不會很搶手)。但一些重點線路(客流量大,車少,車次時間合適)的Z車車票在這個時間已經會被包走相當可觀的數量。比如Z37,Z77 ,這兩次車是發往武昌、漢口的直達車,夕發朝至,並且掛許多節硬卧車廂,湖北客流量一向較大,所以這兩次車的硬卧提前20天就會被包走三分之一(在單位和票販子手裡)。剩餘的留在網上,當出行高峰來臨時(比如暑運),在開車前15天左右就會被全部賣光(這也就是為什麼提前「很多」天依然買不到Z車硬卧票的原因)。
2、提前18天早晨8:00,放18天後的動車異地票以及一小部分Z車異地票。但多是跨局列車票,比如沈陽北-太原D191的動車票[跨沈京兩局];管內[一個鐵路局之內]的動車票不一定這個時候放,比如濟南-青島的D6001,提前18天有時能在北京買到,有時就買不到。至於具體什麼時候放,要看車次所在鐵路局的政策。
3、提前12天早晨8:00,放12天後的D[管內部分]、Z車異地票。因為鐵路是計劃運輸,每列車幾乎都會給出一些全國范圍的「共享票額」,也就是這些票額只供始發站之外的全國各站用,始發站不可以用。這樣,比如提前12天的時候,在天津買不到Z41到上海的票,可是這時候在北京(甚至在某些邊遠的站,如西寧),還是可以調用全國共享票額打出來票。返程票也是同樣道理。比如提前12天就可以買12天後的南昌-北京西Z68,但得到的多是上鋪。
4、提前10天晚上19:00,放10天後的T、K和普通列車始發票。這是極其重要的放票黃金時間!!基本上除了T17、T47、T69、T41這樣的極緊張車次之外,絕大多數車都可以在這個時間打出票來。我們所謂的「提前10天排隊買票去」,說的就是在這個時間去窗口趴票。不過晚七點一到,馬上前幾手票都必定是票販子的。運氣好的排在前面的乘客,可能會在19:15分左右(當然是在票販子和熟人的票基本搞定之後)搶到幾張剩餘的自己需要的票(往往是硬卧上鋪等殘羹冷炙……)。
5、提前3天晚上20:00,這是第二個黃金時間。這時車站會把給各大旅行社和各部委的預留票沒有賣出去的部分放出來。一般而言,每趟始發車這時候都會有機會搶到票,但往往只放出來15張左右,而且還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上——預留票沒有被公家買走用掉。如果那次車恰好被公家包走,那麼這時候搶也是白搶,就比如T41這類車,內部已經都把預留票買走了,因為不剩,所以就不放出來。
6、提前1天中午12:00,這是第三個黃金時間。這時候車站會把給鐵路系統內部預留的票(給路局以及相關部門)沒有用的剩餘部分放出來。和提前3天搶票類似,如果沒能有剩餘的,那麼也就不會放出來。一般而言,這個時候搶票搶到的幾率相對大些(當然只是相對的,和提前10天第一時間搶票搶到的份額顯然不是一個數量級),因為鐵路內部並沒有那麼多人要出去。
7、提前1天下午17:00,放某些特定車次的加掛車廂。鐵路部門會統計和分析每天各線路的客流情況,在一些線路的重點列車上加掛1-2節硬座或硬卧車廂。比較容易放加掛的車是湘鄂贛桂等地區,比如T5、T189、Z37等車,如果加掛了,那麼就意味著有100多張票放出來,這個時候搶票會搶到大份額。但問題是放不放加掛,哪輛車放加掛,哪天放記掛,這是沒有固定規律的,如果能夠探聽到鐵路部門的內部消息當然最好,如果完全不知道,就只能*經驗推斷(比如 T5 Z59 T189等都是放過加掛的車,尤其T5是經常放加掛的車),這時候到了五點死蹲這些車次,就能弄出來票。
8、提前1天下午18:00,放車站「窗口票」「抽屜票」。車站有時會把自己提前打出來的票之中的剩餘部分在這個時候放到網上去,還有就是把窗口的退票(平時沒有時間放到網上去或是故意留著給內部認識人)統一放回去。再有就是12:00沒有放完的部分(有時領導中午決定不了第二天走不走,如果這時候決定了不走,就會把預留票放出來)。但總之這個時候搶到票的概率比較小。
9、提前1天凌晨0:00。這個時間是最絕的,往往在高峰期才會在這個時候放「死票」(又叫「機動預留票」,這種票在網上能查到有多少張,但就是打不出來,是車站不給。
和前文所述「預留票」不同,預留票究竟有多少完全是暗箱操作,售票網上根本查不出來)(也就是沒有被任何人訂走,但被車站提前鎖定的那些『機動票』,比如Z29等車常常被鎖住的硬卧票[上中下各30張左右])。這些票的具體用途,車站也說不很清楚,只是希望票別都散出去買的那麼快,萬一內部或是機關部門有個什麼臨時安排需要出行,而內部預留票又不夠的時候,再動用這些票。如果這些票在開車前一天晚上還是沒有人要,那麼就在零點放出去。
10、開車前24小時,打破「區段限售」,也稱「松綁」。比如T7在預售期內給石家莊、鄭州各預留20張座位(這些座位只賣給去石家莊、鄭州的乘客,去鄭州以遠的乘客不能買),但這些預留座位如果沒有賣光,那麼在開車前24小時的時候這些票就會變成不限售的公用票(也就是說這些座票也可以賣給去成都等地的乘客了)。松綁相當於一次放票。
11、開車前4個半小時,每輛車各放出最後六張「底牌」。這些「底牌」往往是站長手裡攥著的特批票,如果沒有用,就會在開車前4個半小時放到網上去。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臨走前直接去車站買票還會很幸運地買到十天前都搶不到的票的原因。
Ⅱ 集安市高句麗遺址具體描述
呃~~~~
高句麗的遺址其實都很小,而且門票挺貴的
開放景點有:將軍墳,好太王碑,太王陵,禹山貴族墓地(我們當地叫五盔墳),丸都山城(旁邊是洞溝古墓群山城墓區)
網上比我自己說的好,所以就找了幾個能說明白的短文
將軍墳最有名:
位於吉林省集安市東北約4公里的龍山腳下,因其造形頗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此被譽為「東方金字塔」,推算為公元四世紀末五世紀初高句麗王朝第二十代王長壽王之陵。整座陵墓呈方壇階梯式,高13.1米。墓頂面積270平方米,墓底面積997平方米,全部用精琢的花崗岩砌成。墳階七層,每層由石條鋪砌而成,每塊條石重達幾噸。第五階有通往墓室的通道,蓋棺石板重50多噸,每面三個護墳石各重10餘噸,其勢宏偉壯觀。
這座方「壇階梯石質」古墓,採用精琢花崗石砌築,共七階,第一階為四層石條鋪砌,其中最大一塊長5.7米,寬1.12米,厚1.10米,重約32噸左右。其餘六級,每階皆由三層石條砌成。整個陵墓呈正方形,底部面積997平方米,頂部面積為270平方米。在陵墓的第五階正中,有早年打開的閑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體,邊長5米,高5.5米,四壁用6層石條砌築,墓頂覆蓋一塊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達50餘平方米,重約50多噸。墓室內的地面上並排置放著兩個石棺床,棺木及隨葬品早已盪然無存。墳的上下到處都是巨大石條,光是墳的外緣石條就用了1100多塊。在墳的頂端,四邊的石條上留有排列整齊的圓洞,墓頂的積土中有板瓦、蓮紋瓦當和鐵鏈一類構件,可以看出是亭閣建築的遺跡,這與北方其他民族的喪葬習俗極為吻合。將軍墳後面原有兩至四座陪葬墓,一字等距排列;現僅存一座,建築樣式與主墓相同,規模則小的多,可能是近臣或妃子的墓葬。據考證,將軍墳應是一座高句麗王陵,當在4世紀末到5世紀初建築。高句麗王朝始建於公元前37年,到這時已傳到十九代王好太王和二十代王長壽王。好太王已有陵墓。將軍墳距好太王陵不遠,且墓道朝向太王陵。國內有關專家學者認為,此應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的陵墓。「將軍墳」之稱是清末當地老百姓叫的,一直流傳至今。昔有《別金相登將軍墳》一詩曰:「將軍墳墓幾干秋,墳外年年江水流。桂酒椒漿傷往事,荒煙蔓草賦閑游。三輔霸業今何在,百濟名邦早已休。獨有英雄埋骨處,峨峨高峙龍山頭。」
好太王碑:
集安市區城東4公里外的禹山腳下、通溝平原上,坐落著一個外形宏偉的大型方壇階梯石室墓——這就是高句麗第19代王「好太王」的陵墓。陵東北200米處,有一座高大、端莊、通體黝黑的石碑,這便是被譽為「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
據史料記載,好太王碑建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590年的歷史。它是用一塊完整巨大的角礫凝灰岩石柱稍加修鑿而成。碑高6.39米,四面幅寬不等,在1.34至2米之間。碑體重約37噸,碑身略呈方柱形,無碑額。整座石碑未藉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塊不規則的花崗岩石板上。
「好太王」名談德,於公元391年18歲時即位,39歲死亡,謚號「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專家研究表明,好太王在位的22年間是高句麗歷史上的空前繁榮發展時期,他憑借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東討西征,占遼東、驅倭寇,侵漢江、降扶余,使高句麗疆域空前擴大。
好太王碑是長壽王為紀念其父的功業而樹立的。碑的四面刻有碑文,為漢字隸書,方嚴厚重。四面碑文豎行共44行,行間以界格,每行41個字,原有文字1775字。上千年的歲月磨蝕,以及晚清、民國時火焚除苔和不當拓字,使碑體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壞,可識之字目前僅為1600字左右。碑文文意大體明了,惟斷句、考證所涉及歷史、考古諸多問題爭議不少,中外學者因此著書立說,各陳己見。
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位於集安市區2.5公里處,修建在起伏險峻的丸都山上,海拔最高處為676米,是我國地方民主政權高句麗時代最為典型的早、中期山城之一。它既是國內城的軍事守備城,又曾作為高句麗王都使用,在高句麗歷史發展進程中起過重要作用。丸都山城與國內城相互依附,互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築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為世界古代城史書寫下了壯麗的篇章。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丸都山城是憑借自然山勢的走向構築城垣,城牆高低起伏。東、西、北三面城垣所在山脊最高海拔676米,外臨陡峭的絕壁,內抱較為平緩的坡地,北高南低,形如簸萁狀,平面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城周長為6395米,目前,山城東牆、北牆西段、西牆北段保存較好,高處可達4-5米,由20餘層修琢工整的長方形和方形石條構築,結構嚴謹。石材一般長40—90厘米,寬20—50厘米,厚10—30厘米。自下而上,逐層內收,上部築有1米高左右的女牆,女牆內壁下部有一排築洞,相距2米左右。全城有城門6處,南側谷口處有一處瓮門,東北面城牆上各發現兩處門址,南牆西部有一處城門址,西城牆上至今未發現門址。山城內有泉水兩處,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東山腳下。在南城門匯於一處,經瓮門下涵洞注入通溝河。城內有地面遺址3處,蓄水池1處,墓葬37座。宮殿遺址在東側山坡下,南北長96.5米,東西寬80米,進深作三層階地,每層階地設排列有序的礎石,地面上有大量的紅色瓦礫。這種因地制宜的創造具有濃郁民族特色,是高句麗民族建築才華、築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麗在丸都山城營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為中世紀都城建築的傑出範例。
太王陵:
太王陵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始建於公元391年。是現存高句麗王陵中唯一確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
好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壇階梯石室墓,早年被盜,幾經兵燹戰亂,階壇傾頹。光緒年間,墓上出土大量的蓮花紋瓦當和文字磚。磚的側面有模壓陽文「願好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羅振玉先生著《好大王陵磚跋》收入《唐風樓金石文字跋尾》一書(1908年)。池內宏著《通溝》中著錄及照片。I984年,集安市博物館清理太王陵環境時,出土一批蓮花墳瓦當和文字磚。
根據墓上出土多件□願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文字磚,以及蓮花瓦當的年代,陵墓的建造年代,斷定此墓為好太王的陵墓。墓東北200米為好太王碑。
好太王名安,亦稱談德,公元391年即位,公元412年棄世,在位22年。好太王統治時期是高句麗國家政治、經濟、軍事重要發展時期,好太王碑記載:□恩澤洽於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掃除不佞,庶寧其業,國富民殷,五穀豐熟。口好太王一生東征西討,開拓疆土,是高句麗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代表性人物。
好太王陵的方壇構築前曾下挖80厘米的基槽,奠基90厘米,由於一千六百多年的地層變化,方壇基部變動較大,邊長66米左右,近於正方形,殘高14.8米,方向近於正西(263度-265度)。
經過調查清理發現,太王陵的內外結構與將軍墳略有不同,太王陵目前可見16級階梯,第一級階壇由5重修琢工整的石條壘砌,頂部修築墓室,東西2.95米,南北3.25米,藻井上部石條稍內收,蓋頂石系一整塊長園形石板頭長徑8.4米,短徑5米,厚0.8米,墓室高3米,墓道長5.3米,寬1.85米。
墓室內置一座兩坡水硬山式石槨,經修復,石槨長2.4米,寬2.7米,高2.05米。石槨內並排兩座石棺床,長2.2米、寬1.2米,中間無空隙,四周邊緣突起。石槨用沉積頁岩精磨而成,呈綠、蘭、紫三色,各部由榫卯結構結合,西側槨山牆開門,兩扇石門,通向墓道墓門。
好太王陵是高句麗王陵喪葬制度的綜合載體,在考證王陵的史料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對於研究高句麗王陵結構、喪葬制度,建築理念等信息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了解好太王統治時期的社會政治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價值。
五盔墳五號墓(這個墓區只有這個壁畫墓開放):
五盔墳五號墓為石室壁畫墓。覆斗形封丘,周長120米,高5米。
抗日戰爭時期,此墓曾被掘開。日本學者有著錄,稱之為「通溝17號墓」或「四葉冢」。1962年春,吉林省博物館對其進行了清理。
五號墓的墓室低於地平面3~4米,由墓道、甬道、墓室構成。方向158度(東南)。
墓室由修琢工整的石條砌築,平面呈長方形,東西4.37米,南北3.56米。四壁高2.18米。梁枋以上作兩重抹角疊澀藻井,上覆蓋頂石,墓室舉高3.94米。
墓室內置三座石棺床,東西並列,中間為一整塊花崗岩石材修鑿而成,兩邊石棺床緊靠東西兩壁,各由一大一小兩塊石材構成。
墓室四壁、藻井、棺床及甬道兩壁繪有精美的壁畫。壁畫直接繪在平整的石壁上。先以纖細的墨線或紅線起稿,然後設色,有紅、褐、綠、黃、白、粉紅等顏色,最後以濃重的墨線勾勒定稿。顏色均為礦物顏料,以動植物膠調合而成。至今仍很鮮艷。
甬道兩壁各繪一力士,面向墓室,手持弓箭和綮戟,足踏蓮台,護衛墓室及主人棺槨。
南壁被甬道分為兩部分,各繪一朱雀,紅勝如火,展翅修尾,相對而立於蓮台之上。
北壁玄武,一條大蛇纏在一隻大龜上,兩首相對。蛇身有黃、綠及紅褐色格紋,龜背為紅褐色,無甲紋。
東壁青龍,南向騰飛,龍身為黃、綠、紅褐色,以黑色斜方格勾勒鱗紋,四肢飾白羽。墓室壁畫中共有龍39條,形體、顏色大體相同。
西壁白虎,身著白色,墨線勾出虎皮紋,亦南向作飛撲姿勢,與青龍相對稱。
朱雀、玄武、青龍、白虎,並稱四神,亦稱四靈。是遠古時潮,人們對天上28顆星宿構成四組圖象的稱謂。戰國至秦漢墓葬及建築中常有四種形象的磚、石、瓦當等。人們以為是上天為正四方而派出的神靈。因此有南朱雀、北玄武、東蒼龍、西白虎之說。
藻井部分以神仙、羽人、飛天、伎樂仙人為主。最典型的是第一重抹角石的四幅畫。從東北角開始,為伏羲女媧,皆人首龍身,一為男相,手捧日輪;一為女相,手捧月輪。是人類起源傳說中的始祖。東南角為一牛首人,手執禾穗在前。據文獻記載,神農氏牛首人身,教人以五穀。後隨一羽人,手持火把,或為燧人氏,教人用火。南方正中一人扶車輪,手持槌子敲打,旁邊一人在樹下鍛鐵,同為傳說中人物,應該是造車的羲仲父子形象。西北角繪一乘龍仙人,頭戴平天冠,衣著袍服,後面有一人乘飛廉,手持灬ξ
Ⅲ 集安市高句麗遺址具體描述
高句麗遺址具體描述如下:
1. 將軍墳:位於吉林省集安市東北約4公里的龍山腳下。這座古墓因其造型類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譽為「東方金字塔」。推算為公元四世紀末五世紀初高句麗王朝第二十代王長壽王之陵。整座陵墓採用精琢的花崗岩砌成,呈方壇階梯式,高13.1米,墓頂面積270平方米,墓底面積997平方米。墳階七層,每層由石條鋪砌而成,第五階有通往墓室的通道。墓室呈方體,邊長5米,高5.5米,四壁用6層石條砌築,墓頂覆蓋一塊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墓室內的地面上並排置放著兩個石棺床,棺木及隨葬品早已盪然無存。墳的上下到處都是巨大石條,光是墳的外緣石條就用了1100多塊。在墳的頂端,四邊的石條上留有排列整齊的圓洞,墓頂的積土中有板瓦、蓮紋瓦當和鐵鏈一類構件,可以看出是亭閣建築的遺跡。
2. 好太王碑:位於集安市區城東4公里外的禹山腳下、通溝平原上。這座碑被譽為「東方第一碑」,建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已有1590年的歷史。碑高6.39米,四面幅寬不等,在1.34至2米之間。碑體重約37噸,碑身略呈方柱形,無碑額。整座石碑未藉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塊不規則的花崗岩石板上。碑文為漢字隸書,共有44行,每行41個字,原有文字1775字。經過歲月磨蝕,現僅存1600字左右。
3. 丸都山城:位於集安市區2.5公里處,修建在起伏險峻的丸都山上,海拔最高處為676米。丸都山城既是國內城的軍事守備城,又曾作為高句麗王都使用,在高句麗歷史發展進程中起過重要作用。丸都山城與國內城相互依附,互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築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山城東、西、北三面城垣所在山脊最高海拔676米,外臨陡峭的絕壁,內抱較為平緩的坡地,北高南低,形如簸萁狀,平面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城周長為6395米。山城內有泉水兩處,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東山腳下。在南城門匯於一處,經瓮門下涵洞注入通溝河。
4. 太王陵:位於集安市東北方向,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始建於公元391年。是現存高句麗王陵中唯一確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好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壇階梯石室墓,早年被盜,幾經兵燹戰亂,階壇傾頹。光緒年間,墓上出土大量的蓮花紋瓦當和文字磚。磚的側面有模壓陽文「願好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1984年,集安市博物館清理太王陵環境時,出土一批蓮花墳瓦當和文字磚。根據墓上出土的多件「願好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文字磚,以及蓮花瓦當的年代,斷定此墓為好太王的陵墓。
5. 五盔墳五號墓:位於集安市,為石室壁畫墓。墓室低於地平面3~4米,由墓道、甬道、墓室構成,方向158度(東南)。墓室由修琢工整的石條砌築,平面呈長方形,東西4.37米,南北3.56米。四壁高2.18米。梁枋以上作兩重抹角疊澀藻井,上覆蓋頂石,墓室舉高3.94米。墓室內置三座石棺床,東西並列,中間為一整塊花崗岩石材修鑿而成,兩邊石棺床緊靠東西兩壁,各由一大一小兩塊石材構成。墓室四壁、藻井、棺床及甬道兩壁繪有精美的壁畫。壁畫直接繪在平整的石壁上,先以纖細的墨線或紅線起稿,然後設色,有紅、褐、綠、黃、白、粉紅等顏色,最後以濃重的墨線勾勒定稿。顏色均為礦物顏料,以動植物膠調合而成。至今仍很鮮艷。
以上是對高句麗遺址的簡要描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