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老人自稱
中國古代對老年人的稱謂不僅多,而且有趣。有的還大有來頭和講究。還有中國古代老人的自稱也是相當多,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國古代老人自稱及其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古代的老人有以下自稱: 老臣、老生、老翁、老夫、老漢、老朽、老腐、老叟、老臞、老儒、老僧、老衲、老身、老婦、老嫗、老妾、老媼、老奴、老僕、老婢。
60歲:稱謂耳順之年、花甲之年或耆[qí]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年老的。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從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計有功《唐詩紀事》:“‘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60歲還稱“甲子年或周甲”。如果人活到120歲,那就是“花甲重開”,因此,60歲的人可以在心理上作出“人到中年”的定位。孔子說:“六十而耳順。”耳順,即明白事理,好話孬話都能聽得進去。現代科學證明,這一年齡段是人生智商發達的“第二黃金時期”,可以做到老有所為。另外,古人還以六十為下壽。
61歲:還歷壽。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論語·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鹽鐵論·孝養》:“七十曰耄。”一個人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質,到了70歲,便進入了“從心之年”,可以活得隨心所欲。舊時囿於醫療條件低下,人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能享年70歲的人自然要稱為“古稀”了。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另外還有中壽、耄[mào]歲之說。
77歲:喜壽。 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稱謂朝杖之年、耄耋之年;80至90歲自古還泛稱為“耄耋之年”,出自《禮記·曲禮》的“八十九十曰耄”。《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 《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又稱為傘壽耋[dié]:指八九十歲的年紀。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如果一個人健康狀況還過得去,到了90歲也稱“鮐背或台背、駘背之年”,意思是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爾雅·釋詁》:“鮐背,壽也。”也有把80歲以上的老人稱謂“中壽”,把90歲以上的老人稱謂“上壽”。
88歲:稱謂米壽。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99歲:為白壽,實為“百”之上缺“一”,指99歲。
100歲:期頤:指百歲高壽。人活到一百歲,便進入“期頤之年”,稱“人瑞”。《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集解雲:“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108歲:稱謂“茶壽”: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故得名。
㈡ 老人的別稱是什麼
老人的別稱在中國傳統上對於老年人的高齡有些褒義的稱謂。60歲耳順之年和花甲之年和耆艾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61歲還歷壽70歲從心之年和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中壽七十為中壽耄70歲。
77歲喜壽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傘壽耋指八九十歲的年紀中壽指80歲以上,88歲米壽90歲上壽九十為上壽99歲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100歲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108歲茶壽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主要介紹
指上年紀了的人或較老的人世界衛生組織對老年人的定義為60周歲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則認為65歲是分界點中國古代曾將50歲作為劃分,在改G過程中制定某些政策時特指在某個年限之前工作的人例老人老辦法和新人新辦法。
指長期在某個部隊服役的人尤指有帶了很多年兵的軍官,例38軍剩下的老人不多了在濟寧一些地區關系較好的人也互稱為老人。
㈢ 老人辦壽是如何辦 逢50 60 70 80又有59,69,79的說法,老太太80是不是該辦
這隨各地風俗不同略有區別,一般來說,70歲開始每十年辦一次也就是常說的70大壽、80大壽等,因為七十歲也叫「古稀之年」,出自於「人過七十古來稀」,在古代由於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的限制,人活到70歲已經很稀少了,是一個比較值得慶祝的事情,當然在現代看來70歲不算什麼,100多的也大有人在。
有些地區存在著做「九不做十」的說法(比如寧波),其實是說「虛歲」70歲,十足年齡69的意思,當然辦壽是喜事,在辦以前最好能了解一下老人的願望和家裡人的意見,綜合考慮下,關鍵大家都開心就好。
㈣ 古代對老年人的稱呼或自稱有哪些
(一)、老年人的自稱:
1、老身:老年婦女謙稱;
2、老朽:老人自稱;
3、老臣:年老之臣的自稱;
4、小老:基本意思是老年人的謙稱,也說「小老兒」;
5、老鄙:長者自謙之稱;
6、老僕:指年老的男傭人;
7、老拙:舊時老年人自稱的謙詞。
(二)、古代對老年人的稱呼:
1、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2、父母稱高堂、椿萱;稱別人父母為令尊、令堂。
3、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其他尊稱:
1、「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2、「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3、「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4、「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5、「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6、「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7、「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8、「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9、「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㈤ 古代的老人都自稱什麼
古代的老人自稱如下:
男性:老朽、老夫、老漢、老拙、老翁、老叟。
1、老朽是老人自謙之詞。以「老朽」自稱,表示自己是衰老無用之人。
2、老夫是老年男子的自我謙稱,通常是指年齡超過七十歲的男子。
3、老漢是老年男人的自稱。
4、老拙是古代老年人自謙之詞,形容為人處世循規蹈矩,做事按部就班,比較實在、厚道。
5、老翁是中國古代老年男人的稱呼,含尊重意。
6、老叟是老人的自稱。例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祇留我在家,替你們作個守門的老叟,料想還不誤事。」
女性:老身、老婦、老嫗、老媼。
1、老身是早期白話中老年婦人的自稱。
2、老婦是指年長婦女自稱的謙詞。
3、老嫗是古代的老婦人的自稱。例如:杜甫《石壕吏》「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4、老媼拼音為lǎo ǎo,是指老年婦,出自《題賀知章故居》。
(5)72歲老婦為80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上對於老年人的高齡有些褒義的稱謂。
60歲:耳順之年、花甲之年、耆[qí]艾: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
61歲:還歷壽。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中壽:七十為中壽。耄[mào]:70歲。
77歲:喜壽。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傘壽耋[dié]:指八九十歲的年紀。中壽:指80歲以上。
88歲:米壽
90歲: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
108歲:茶壽: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網路-老朽
網路-老夫
網路-老漢
網路-老拙
網路-老翁
網路-老叟
網路-老身
網路-老婦
網路-老嫗
網路-老媼
網路-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