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五十歲了去找什麼工作做
你可以去找保安這種工作吧,50歲一般就找這種工作,看能不能找到。
⑵ 企業里超過45歲的老員工其實很少,這些老人都去哪了
題主看到企業里45歲以上的員工越來越少了,這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效應和「錨定」效應。自己所在的公司中年員工少,就片面地認為整個職場45歲以上的員工都少了。其實,全球職場從宏觀來說,依然是老中青三結合的。中年人依然活躍在各行各業呀。
舉一個例子:我剛來北京的時候,20多歲,上下班高峰坐地鐵,很少見到中老年人。後來,我年齡稍微大一些,也不願意擠高峰地鐵了,覺得一個30多歲的人擠在年輕人中間很不舒服,覺得人生很失敗。我慢慢地學會了錯峰上下班,要麼早上班,要麼晚下班。那種中老年人,更是錯開了交通高峰期,並不代表中老年人在社會上減少了。不信,你看看菜市場里或平價大超市裡,中老年人熙熙攘攘,年輕人倒是很少見。
80後確實從中小企業或創業公司減少了,主要有三個去向:
一是轉行了。比如,大量的服務員、銷售業中,大量的服務員、保安、中介、推銷員、廣告員,都是年輕人,臨時過渡幾年,都是吃青春飯的,年齡偏大一點,比如,超過30歲,就干不動了。老闆也不用了,自己也沒臉皮再幹了。都轉行去了傳統公司,或者做小生意去了。
二是被淘汰了。比如,互聯網企業、高科技企業,技術迭代快,對年輕人需求量大,對中年人不友好,35歲以上基本面臨淘汰出局。很多人35歲的人,只能轉行到傳統行業。
三是辭職回家了。比如,大城市的年輕人,掙扎著做到三十歲,終於死心了,實在沒有辦法買房立足,很多人都回家鄉謀職去了。還有很多女性,到了三十歲生育期,很多人追求性價比,預期掙幾千元月薪這么累,還不如辭職回家生育呢。
總之,這個職場的生態越來越變化快,很多現象已經讓人看不懂了。年輕浪潮的崛起與整個社會的老齡化,逐步形成結構性矛盾。有些行業,平均年齡逐步增大;有些行業,平均年齡在逐步減少。80後也好,70後也好,都在感受著中年危機,但他們為了扛起家庭重任,依然活躍在各行各業,負重前行,不曾逃離職場。
⑶ 大多數公司很少見到50歲以上的人,那些50歲以上的人都干什麼去了呢
大多數公司很少見到50歲以上的人,那些50歲以上的人都干什麼去了呢?如果是事業單位,基本50歲以上沒到退休年紀的,還在崗位二線干著,如果是企業里的,基本不存在這種情況,他們都選擇了內退提前享受老年生活。
總得來說,這種五十多歲的失業人往往要想在求職變的很艱難根本原因是許多企業都不招五十多歲的人了。這些企業感覺五十多歲的人可以創造的質量是很少的所以乾脆就要求不招五十歲以上的人。
⑷ 當前職場,中年人失業比較多,什麼樣的工作適合50歲以上年齡的人干
作為資深HR,招聘過很多50歲以上的職場中年。總結來說,他們主要有五種去向:
一是50歲以上的職業經理人。企業里,50歲以上的中年人,一般都混到了中高層職位,他們有經驗、有能力,也有人脈,可以隨時跳槽。這家公司倒閉了,他們還可以跳到其他企業。只要他們肯低頭,降低身價,也是可以到小公司里繼續當中高層管理人員的。
二是50歲以上的企業中層人員。這些人失業之後,是很難再找到匹配的職位的。因為他們以前的年薪都是30萬元以上,失業之後找工作,往往低不成高不就,最後都是一拍兩散。這個群體比較喜歡創業,原來搞技術的人,成立技術服務公司;原來搞銷售的人,成立經貿公司;原來搞管理的人,開飯店、開茶樓、做生意,等等。當今時代,創業的成功率非常低,中小創業公司兩年存活率不足20%。這一波創業的中年人,大多數以失敗告終,重新回到再就業市場。
四是要謹慎創業,預防失敗。職場中年人好面子,不願意給年輕人當下屬,以為自己有閱歷、有積蓄、有能力,拿出「家底」去創業或投資。創業,可能會賠掉家底;炒股,可能會賠掉本金。問題是,中年人一旦失敗,就沒有東山再起的時間和機會了,很影響下半生的生活。
五是要守家為上,切勿奔波。人到中年,去外地「漂泊」,去「工地」打工,遠離老伴和孩子,一旦生病,那點工資還不夠吃葯的,得不償失了。所以,盡量在家人的身邊找個工作,哪怕工資低一點也是合算的,有家人做飯,有家可以休息,對中老年是一種保障。
六是要善於學習,創新職業。這個時代,不斷涌現出很多新職業、新工作、新模式,中年人也是可以發揮優勢的。如果你有興趣愛好,你有特長,你有知識,你有文藝,可以通過自媒體、短視頻進行變現,比較適合中老年,即使不掙錢,但也不會虧錢,權當鍛煉身體、促進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