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自己到了七十歲的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了。
【原文】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於道;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從心所欲、不逾矩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矛盾,沒有任何沖突,而是完美結合的一種境界。孔子在不惑之後,達到了知天命,知天命之後實現了耳順,這時,他對萬事萬物已經有了坦然的心態,擺脫了「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這種人生狀態,這種狀態實際是一種認同,認同各種聲音、認同各種事物。
又經過了漫長十年的修身養性,心靈感悟,生命沉澱,他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最高境界!這時他的心、他的欲,已經非芸芸眾生的心、非平常人的欲,他的心和欲在宇宙中與自然共振、與天地同行,合陰陽之理,合人性之善,也就是達到了一種:空靈,妙曼、似有還無的境界,已經和自然之道完全的融合在了一起!
而他所謂的:不逾矩,這里的矩當然不是「規矩」,是「道,大道,自然之道」,不逾矩就是不違背自然之道,是宇宙大道,而非不違背:規章制度或法律法規。任何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或者道德規范、倫理標准,在人類的長河中,都無法和道相提並論,在道面前,在大道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②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自己到了七十歲的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了。
【原文】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於道;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從心所欲、不逾矩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矛盾,沒有任何沖突,而是完美結合的一種境界。孔子在不惑之後,達到了知天命,知天命之後實現了耳順,這時,他對萬事萬物已經有了坦然的心態,擺脫了「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這種人生狀態,這種狀態實際是一種認同,認同各種聲音、認同各種事物。
又經過了漫長十年的修身養性,心靈感悟,生命沉澱,他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最高境界!這時他的心、他的欲,已經非芸芸眾生的心、非平常人的欲,他的心和欲在宇宙中與自然共振、與天地同行,合陰陽之理,合人性之善,也就是達到了一種:空靈,妙曼、似有還無的境界,已經和自然之道完全的融合在了一起!
而他所謂的:不逾矩,這里的矩當然不是「規矩」,是「道,大道,自然之道」,不逾矩就是不違背自然之道,是宇宙大道,而非不違背:規章制度或法律法規。任何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或者道德規范、倫理標准,在人類的長河中,都無法和道相提並論,在道面前,在大道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