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怎樣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的ppt
養生的基本原則: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健康觀
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意味著死亡的開始,生長壯老已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如何對待死亡,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有的人能夠正確對待,泰然處之;有的人則懼怕不已,惶惶不安。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明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仍然帶領群眾奮戰在生產勞動的第一線,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體現了一個唯物主義者對待死亡的大無畏精神。此外,全國各地由患者組織的「抗癌俱樂部」、「糖尿病俱樂部」等,也很好地展現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希冀。這一點,對老年人尤為重要,追求健康、渴望長壽是他們最大的願望。老年人大多體弱多病,各種功能下降,希望能夠老有所醫,老有所樂,於是努力尋找延年益壽的方法,對醫療保健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如果不能正確地對待生死,則很可能被時下一些以牟利為目的的醫療保健商所欺騙,成為他們獲取利益的目標。
養生的基本原則:科學對待傳統養生方術
我國古代養生理論和方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受時代的限制,傳統養生方術中也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那麼,該如何正確對待它們呢?科學的方法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剔除糟粕,吸收精華,這也是繼承傳統文化,獲取養生知識的一個基本原則。需要提醒的是,近年來,隨著回歸自然和全球保健熱的出現,一股崇古復古的潮流也隨之而起。一些人利用人們追求養生長壽的美好願望,披著科學的外衣,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到處兜售早已被扔進歷史垃圾堆的封建糟粕和迷信巫術,干著圖財害命的勾當。這些人往往以「某某家」、「某某王」自居,對此,應引起廣大群眾的高度警惕,特別是那些自稱能包治百病的「神醫」,更要謹防落入他們的圈套。
養生的基本原則:因時因地因人施養
健康長壽並非一朝一夕或通過一功一法就能實現,我國歷代養生學家都主張養生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針對各自不同的特點,審證求因,辨證施養,多種形式,全面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句養生民諺,我們在運用時就要講究「三因制宜」。從時間上來講,「春捂」主要在早春,一定要捂過「倒春寒」,等氣候基本穩定之後才能漸次減衣;而「秋凍」則主要在仲秋,一旦進入晚秋,就應當及時添衣。地域方面,北方應延長「春捂」的時間,並縮短「秋凍」的時間,而南方則恰恰相反。就人體而論,上述內容只針對青壯年和無病之人,對老人、小孩和患者就不能一概而論,而需加強「春捂」,不可過早減衣;在晚秋時,則要盡快添衣,否則就容易生病。總之,養生除了講求「天時、地利、人和」之外,還要進行辨證,若不問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一個食療方,大家都來吃,難免不出現問題。
養生的基本原則:有病不能諱疾忌醫
從某種意義上講,疾病也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與生命同樣古老,相伴相隨。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也不可能一輩子不生病。迄今為止,世上還沒有使人長生不老的仙方妙法或靈丹妙葯。所謂養生,不過是通過調養自身的生生之氣,從而起到預防疾病的效果。然而,一旦生病的話,就應當及時去找醫生診治,並聽從醫生的勸告和安排,信任放手,積極配合,切莫諱疾忌醫,將小病養成大病。人命關天,健康無價。人們對時下的「養生熱」要有冷靜的思考,要始終把科學性放在首位,堅持上述「四項基本原則」,學習傳統養生理念和方法,結合日漸成熟的醫學科學力量,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⑵ 長壽花的養殖方法及圖片
長壽養殖方法及圖片:
1、適宜的生長溫度。一般長壽花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至25℃,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導致長壽花處於休眠的狀態,影響長壽花的生長需求,因此在養殖的過程中注意夏季要避免暴曬,冬季氣溫過低可以將長壽花放入到室內養殖。
(2)長壽ppt擴展閱讀
長壽花主要價值:
長壽花因為花期臨近聖誕節,而且花期長,因此成為人們襯托節日氣氛的「節日用花」。此花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不開花時還可以賞葉,是非常理想的室內盆栽花卉。植株小巧玲瓏,株型緊湊,葉片翠綠,花朵密集。是冬春季理想的室內盆栽花卉。
花期正逢聖誕、元旦和春節,布置窗檯、書桌、案頭,十分相宜。用於公共場所的花壇、櫥窗和大廳等,其整體觀賞效果極佳。由於俗名「長壽」,故節日贈送親朋好友長壽花一盆,大吉大利,長命百歲,也非常合適,討人喜歡。
⑶ 中國最長壽地方
其實相對而言南方應該長壽些五大長壽地帶 新疆阿克陶—阿克蘇—吐魯番長壽帶 雲南潞西—勐海—景洪長壽帶 四川都江堰—彭山長壽帶 廣西巴馬—都安—東蘭長壽帶 廣東三水—佛山長壽帶 今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王五一研究員等學者勾畫出了中國五大長壽帶的分布圖,從這張圖中,人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長壽之鄉都在什麼地方,中國的百歲老人都生活在哪裡。王五一告訴記者,中國的長壽區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主要沿江河流域分布,但是主要分布在珠江、長江、瀾滄江流域,而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卻是長壽「盲區」,這和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 廣西:中國長壽之鄉的No.1 50年,中國百歲老人增加了5倍多 專家告訴記者,漢武帝時代的人口預期壽命是22歲,而1949年,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是35歲。如今我國的人口預期壽命是72歲。 從1953年開始,我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結束,中國的百歲老人依次為3373、4900、3851、6681、17877位。可以看出50年間,中國的百歲老人增加了5倍之多。根據資料顯示,2002年的《世界人口展望》中,研究機構就為中國人描繪出了2005年和2050年的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這兩座金字塔的塔尖延伸到了100+,不過和中國總人口的巨大基數相比,「百歲比例」依然微乎其微,塔尖依然孤獨。 5個長壽帶,8個長壽之鄉 如何判斷這個地區是否是「長壽之鄉」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黃標研究員告訴記者,國際上對長壽地區有一個標准,這個標準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標准,就是看這個地區百歲老人的多少。國際上認為,10萬人口裡面有7個百歲以上的老人,這個地區就是長壽地區。 從2007年開始,中國老年學學會就已經陸續認證了8個人口超過10萬、百歲老人比例超過7/10萬的「中國長壽之鄉」包括湖南麻陽、廣西永福、四川彭山、湖北鍾祥、廣東三水、河南夏邑、江蘇如皋和四川都江堰。 專門從地理環境角度研究長壽的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王五一研究員,在論文《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中發表了《全國百歲老人2/10萬的縣域分布圖》。王五一告訴記者,研究以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為基礎,縣人口大於10萬、百歲老人比例達到2/10萬為標准。在這張地圖上,能看到五個長壽帶:廣西巴馬—都安—東蘭長壽帶,廣東三水—佛山長壽帶,四川都江堰—彭山長壽帶,雲南潞西—勐海—景洪長壽帶,新疆阿克陶—阿克蘇—吐魯番長壽帶。 王五一說,通過分析,得出了中國長壽區域的一些空間分布特徵和環境共性:特別集中於西南部。廣西無論從哪個指標來看都是全國長壽人口最為密集、比例最大的省區,其次就是海南、廣東和新疆等。 東北、西北是長壽「盲區」 王五一告訴記者,廣西當之無愧排在中國長壽區的No.1,其長壽老人比例達到國際公認的長壽地區標准,其次就是海南、廣東和新疆等地。而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則是長壽「盲區」,東三省的百歲老人比例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還要低一半以上。 為什麼西南地區的長壽老人要遠遠多於東北地區呢?王五一分析說,從氣候條件來說,中國的長壽區主要分布在中南亞熱帶、熱帶邊緣和新疆的暖溫帶地區,沒有溫帶地區。這些地方自然環境優美。海拔高度適中,一般都在1500米以下。氣候涼爽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植被為人類造就了舒適的生活環境,有益健康,利於長壽。 同時專家們在調查中發現,凡是長壽區的土壤和食物中還富含微量營養元素。王五一說,從全國的分析數據表明,凡是長壽區,土壤中的硒含量都偏高。 而中國的西北和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就差多了,氣候偏干,而且氣候變化劇烈,不如亞熱帶氣候溫和,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風險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新疆算不算長壽區? 在黃標的演講PPT里,記者看到中國的「長壽帶」中,新疆克拉瑪依赫然在列;王五一的中國五大長壽帶地圖上,新疆阿克陶——阿克蘇——吐魯番長壽帶也包含其中。這也讓許多人產生疑問:這個素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地區,早晚溫差極大,乾旱少雨,又有滾滾黃沙吹過,為什麼還是長壽之鄉呢? 對此,學術界也存在著爭議。黃標告訴記者新疆的長壽區內小環境還是算得上「綠洲」,地表水充足,樹木眾多,田園風光迥異,可能和這里的水土有關,但是目前並沒有具體的研究數據。 2008年10月6日在如皋揭曉的「中國十大壽星」排行榜中,分列男女最年長壽星的都是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人。男壽星是喀什的薩迪克·薩伍提,今年121歲。女壽星是烏魯木齊的買合甫·孜汗,今年118歲。希望能幫到你。
⑷ 頤和園資料(30字)全都說出來,字越少越好。
對不起,我達不到您說的30字!
頤和園資料
頤和園的導游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這里導游員,我姓X,今天就有我來帶領大家共同游覽這個頤和園。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令各位滿意,是我們共同度過這一美好的時光。
我們現在即將前往的就是頤和園,利用這一段時間,我向大家簡短的介紹一下頤和園的歷史以及現在的狀況。
最早在遼金時代的時候,皇帝就已經開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園林了。當時在今天的萬壽山昆明湖一帶修建了金山行宮,將這里稱為金山、金山泊。到了元朝,有將這改名為翁山、翁山泊。而明代初期則改稱西湖並修建了園靜寺,命名為好山園。到了萬曆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這里已經具有一定的園林規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白鳥似江南」的稱譽。然而讓這里真正成為一處皇家園林的是清代。在康熙年間就曾在此修建行宮,到了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1764年,就在原來的基礎上修建了清漪園,擴湖,推山,將湖稱為昆明湖,山叫做萬壽山。而且這里還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一。和我國古代的大多數皇家建築一樣,這里也沒能躲過入侵者的踐踏,在1860年這里被英法聯軍搶掠並且燒毀了。過了一些年,慈禧太後挪用了海軍經費對這里進行了重建,而且光緒皇帝下昭將這里改名為頤和園。可是在1900年的時候,頤和園又再次遭到了八國聯軍(俄英法德意日美奧)的嚴重破壞。從此之後對這里所進行的重修,因為財力不足,所以後山部分長期都沒有修復。到了1912年,依照清史的優待條件,頤和園仍然掌握在遜帝溥儀手中。過了兩年,這里曾作為他的私人財產一度開放,但是因為交通不便票價昂貴等原因,沒什麼人來。在1924年溥儀被逐出頤和園後,北洋政府將這里正式改為對外開放的公園。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這里後,經過綜合治理,仍然保持著其皇家園林的風貌。而且這里還成為了世界上造景豐富、建築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我們即將所看到的頤和園共佔地290公頃,其中陸地四分之一,水面達到了四分之三。根據皇家園林建園的用途和特點,可將頤和園景區分為政治活動區,帝後生活區和風景游覽區三個部分。
來到了東宮門,我們本次的游覽也就正式開始了。
在東宮門外,有一座「涵虛」、「罨yan秀」的牌樓。其中涵虛的意思是天地開闊,山清水秀,包羅萬象。罨秀是有捕捉美麗景色之意。而東宮門也是頤和園的正門。門上高懸的頤和園的匾額就是光緒皇帝的手書。頤和二字則取頤養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
進入東宮門,我們首先來到的便是頤和園的政治活動區。南側對稱排列著南北九卿房,是清朝九卿六部值班的地方。在往前行,便來到了仁壽門,迎面看到的這五塊太湖石叫作峰虛五老,寓意長壽。而在漢白玉須彌座上的這只銅制怪獸,人稱麒麟,俗稱四不象,是龍九子之一,象徵吉祥富貴。在殿前還陳設有兩對龍鳳造型的銅香爐,在朝里活動中是用來點香,渲染氣氛的。按古代禮制,龍居中,象徵皇帝,鳳在兩側,象徵皇後。而在這里,卻是龍在兩側,這與清朝末年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不無關系,突出了鳳的地位。
我們面前這座雄偉的建築就是仁壽殿。其實在乾隆年間的時候,規定凡是當朝的大殿就要叫做「勤政殿」,意思是游園不要忘了勤理政務。到了頤和園的時候,便將這里改為仁壽殿,取自孔子論語中的「仁者壽」,意思是施仁政的人可以長壽。現在,仁壽殿的陳設和原狀是基本一致的。殿內的地平床上有九龍寶座。它後面還設有紫檀木九龍屏風,屏風以紫檀木為框架,雕有九條鬧龍,中心是玻璃鏡,鏡面上寫有22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在寶座四周,還設有掌扇,角端等。其中角端是傳說中異獸,實際用處其實就是香爐。而殿內兩側的暖閣,是慈禧光緒還有王宮大臣休息的地方,當中有一幅百蝠圖的緙絲工藝品,中間還有一個慈禧親筆寫的壽字,因為蝠與福同音,所以這幅工藝品也被稱為百福捧壽。這個玻璃風景台屏是用翠鳥的羽毛粘制而成的,大家可以看到,這個乾隆年間的作品雖然歷經二百多年可是還是色彩依舊。
穿過仁壽殿我們就來到了當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看戲的場所——德和園,取自左轉「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聽了美好的曲子,就會心地平和,達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德和園的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中最大的,結構嚴謹,十分的壯觀,高21米,低台寬17米,分為三層,自上而下分別是福台,祿台和壽台。在壽台地板上還有一口深井,四眼乾土井。各層地板都可以開合。在開啟時,天井和地井溝通,頂部有絞車牽引,可以是劇中的神仙鬼怪在舞台上天入地,壽台下面的井還可以起到聲音共鳴的作用,使演員聲音更加洪亮,水井還可以用於表演龍口噴水等景觀。除此之外,還設有扮戲樓,共演員化妝用的。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展示戲裝,陳設慈禧的賓士車的地方就是當時的扮戲樓。
在戲台的對面,是頤樂殿以及東西側的廊子,這里就是當時帝後和王宮大臣們看戲的地方。殿內正中設有金漆琺琅百鳥朝鳳寶座,是慈禧受賀時用的,鳳為百鳥之王,把這個屏風放在頤樂殿,暗喻了慈禧太後的權威。當年王宮大臣看戲的廊房現在已經被開辟為頤和園文物展覽室,東側是慈禧太後的服飾以及生活用品,西側則是製作精美的工藝品。
在我國古代,有首詩曾經寫到「山重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現在來到的仁壽殿後的假山中,便能體會其中的含義。這里運用了我國造園藝術中的抑景法。開始,這里好像已經沒有路可以走了,可是隨著不斷的前進,豁然開朗,在我們前面有出現了一碧千傾的昆明湖。
昆明湖原來是一個由泉水匯聚而成的湖泊,叫西海,面積還沒有現在的一半大。到了乾隆年間修建園林的時候,將這里進行了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泊,而這里為什麼叫做昆明湖呢?這是因為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時期,雲南滇池有個小國叫做昆明國,漢武帝為征伐那裡,在首都長安開鑿了一個仿滇池的昆明池,操練水軍。乾隆皇帝根據這個典故,將西海改為昆明湖,並效仿漢武帝在這里演習水師,這就是昆明湖名稱的由來。而當時改建昆明湖所挖出的淤泥全都堆在了翁山,是原來的小土丘增高和擴展了不少,乾隆皇帝在為母親祝壽的時候,在山上園靜寺的遺址上興建了大報恩延壽寺,並將翁山賜名萬壽山,取意長壽。在不遠處有一個小島上種的全都是桃柳,上邊有一個亭子叫做知春亭,古人雲:「竹外桃花三兩只,春江水暖鴨先知」,每年春天來到的時候,這里就是頤和園中最早報春的地方。
ppt資料:(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慈禧老公,同治—慈禧兒子,光緒,宣統)
古跡名片: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區新建宮門路19號,距北京城區15千米
始建年代: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建築時間:歷時15年
相關人物:乾隆帝、慈禧太後、光緒帝
景區級別:五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中國四大名園(另三座為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拙政園,蘇州的留園)之一,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是清代乾隆皇帝為祝母(鈕鈷祿氏)壽而建造。頤和園主體由昆明湖、萬壽山構成,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佔地約290公頃。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堪稱我國古典園林之首。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是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玉泉山、萬壽山、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同遭嚴重破壞。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以海軍軍費的名義籌集經費)修復此園,改名為「頤和園」,其名為「頤養太和」之義。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結束。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頤和園遭八國聯軍洗劫,翌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再次動用巨款修復此園。
1924年,頤和園對外開放,園中的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勤政區——仁壽殿:從事內政外交
居住區——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
游覽區——長廊沿線、後山等
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所陳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按古代禮制,龍居中,象徵皇帝,鳳在兩側,象徵皇後。而在這里,卻是鳳在上龍在下,這與清朝末年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不無關系,突出了鳳的地位。仁壽門,在漢白玉須彌座上的這只銅制怪獸,龍頭、獅尾、鹿角、牛蹄、遍體鱗甲,造型離奇怪異,是傳說中的瑞獸麒麟,是龍九子之一,象徵吉祥富貴。延年井:仁壽殿北一水井,水味清甜。慈禧太後在游園時中暑,飲此井水解暑,賜名「延年井」。太後西逃之時,特意來飲此井之水。在殿前還陳設有兩對龍鳳造型的銅香爐,每遇大朝,爐內點燃檀香,青煙繚繞,香氣襲人。)
樂壽堂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原建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於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樂壽堂殿內設寶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風。座旁有兩只盛水果聞香味用的青龍花大磁碟,四隻燒檀香用的九桃大銅爐。西套間為卧室,東套間為更衣室。室內紫檀大衣櫃為乾隆時遺物。
玉瀾堂臨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築。正殿玉瀾堂坐北朝南,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三個殿堂原先均有後門,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後門直對宜芸館。該組建築初建於乾隆十五年,1860年被燒,1892年重建。「戊戌變法」失敗後,曾於此處囚禁光緒帝。
玉瀾堂西暖閣是光緒皇帝的卧室,床罩上方懸掛著一塊長方形匾額,上書「風篁成韻」四字。「風篁成韻」是由成語「松篁成韻「演化而來,原意是松樹與竹子在風的吹動下,發出有韻律的聲音。巴」松「字改成」風「字後,就諧音成」鳳凰成孕「,寓意帝後早生子嗣。
宜芸館在頤和園玉瀾堂後,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光緒時(1875-1908)重修。是光緒帝的隆裕皇後在園中的住處。宜芸館在乾隆清漪園時的陳設相當精雅。光緒頤和園時,宜芸館作為光緒皇後的寢宮,由於建築功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陳設的布置有了很大變化。其中光緒皇後的寶座使用了較為少見的「百寶嵌」工藝,小巧精緻,極為富麗。
註:按照宮廷制度,皇帝與皇後並不同居一室。光緒在選皇後時,本來並未看中隆裕,而是被慈禧逼婚包辦的。隆裕少才,容貌也很一般,光緒與她的感情並不融洽。光緒是慈禧的外甥,隆裕則是慈禧的侄女。在光緒與慈禧發生沖突時,隆裕一直緊跟慈禧。光緒被囚,隆裕仍自由自在地當皇後。1908年10月光緒病故,第二天慈禧也死去。慈禧臨死前指定由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位。隆裕成為皇太後。三年之後,「辛亥革命」成功,由隆裕下了遜位詔書,從此結束了清朝200多年的統治,也結束了中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隆裕死去,時年46歲。
大戲樓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里德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溪60歲生日修建。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兩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演神鬼戲時,可從「天」而降,也可以從「地」而出,還可引水上台。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
佛香閣是一座宏偉的塔式宗教建築,為全頤和園建築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來源於佛教對佛的歌頌。據說這座巨大的建築物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花了78萬兩面三刀銀子重建,是頤和園是城最大的工程項目。登上佛香閣,周圍數十里的景色盡收眼底。
傳說:當年皇帝想在海淀這片風景秀美的地段造大園子。最早是乾隆皇帝,人家說這萬壽山下是個古墓,是明朝某個王妃的墓,動不得。號稱這妃子當年可不是善主,她的墓動不得!乾隆聽了,說怕什麼,給乾隆親到現場一看墓的大石門已被挖開,可是門裡面刻著八個大字:「你不動我,我不動你!」乾隆一下就嚇壞了。趕忙命人把土都蓋回去,並在萬壽山上蓋一大廟鎮住著不冥的鬼魂,這就是佛香閣了。[
智慧海是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頂最高處的一座宗教建築,是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佛殿,所以又稱為「無梁殿」。又因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 智慧海」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
頤和園的長廊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長廊。廊上的每根枋狼上都有彩繪,共有14000餘幅,內容包括風景,人物典故等,長廊和郎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它還起到了將院內各個景點有機的聯系起來的作用。
清晏舫原稱石舫,是一條大石船,寓「海清河宴」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其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園時,該台為船。石舫長36米,船是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其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以磚雕裝飾。
昆明湖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大泊湖等名稱。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萬壽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
銅牛與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坐落於昆明湖上,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由十七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象各異的石獅500多隻。銅牛在昆明湖東岸,1755年鑄造,是為鎮壓水患而設。
1.大禹每治好一處水患,便鑄造一條鐵牛沉入河底,認為牛識水性,可防河水泛濫。 .
2.到了唐代,人們不再把鐵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邊。清代高宗皇帝乾隆(弘歷),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堯舜禹,沿用大禹治水的傳說,仿唐朝鐵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鑄造了一隻銅牛,全身鍍金,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榮強盛。此外,在此設置銅牛,觀察湖水水位線,隨時知道水位比皇宮的城牆高多少,以便加強防護,免使皇宮遭受洪水之災。
3.英法侵略軍攻入北京城,侵佔了頤和園。銅牛也成為他們的目標,英法聯軍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塊一塊剝金箔。金箔剝完之後,這伙魔鬼還打算將銅牛運出頤和園化銅賣錢,民眾們經過商議,決定挑選十個身強體壯的大漢,趁天黑夜靜之時,帶上工具,潛入頤和園,將銅牛沉入了昆明湖底。這一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昆明湖東堤留下一點痕跡。第二天,附近居民紛紛傳說,銅牛被大風刮跑了,洋鬼子尋不到破綻,真以為是上帝的安排,也就沒有再尋找。
諧趣園在萬壽山東麓,是一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種之園。原名為「惠山園」,嘉慶十六年重修,改名為「諧趣園」。
蘇州街是一個仿江南水鎮而建的買賣街。 。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 如點心店,綢緞店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妝扮。皇帝游幸時開始「營業」。後湖岸邊的數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現在的景觀為1986年重修。
實際上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文曲星就是主管文運的星宿,代表有文藝方面的才能或者愛好文學及藝術的人。中國民間普遍認為,文昌帝君的原型是張亞子,但也有很多人認為李白、范仲淹、包拯也是文昌帝君。元、明、清三朝繼續重用文人,從而減少了內部的反叛,特別到了清乾隆年間,中國的文官官僚集團已經十分成熟,乾隆皇帝為了籠絡文官官僚集團,消除文官官僚集團對清王朝的反叛思想,對文官官僚集團加以禮敬、重視、培養,最高統治者在皇家園林清漪園中修建文昌閣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