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沱江的主要支流
沱江水系發育,上游有綿遠河、青白江、毗河勾通相鄰流域岷江水系,構成了沱江為不封閉流域的特點;中下游支流與幹流呈對稱性的樹枝狀分布,主要支流有絳溪河、球溪河、資水河、濛溪河、大清流河、釜溪河、瀨溪河等。
綿遠河,綿遠河發源於九頂山南麓,沿綿竹市山區、壩區奔騰而下,在德陽市中心區穿城南去,全長133.6公里,是沱江上游正源。城區段為16.1公里。是四川盆地西北緣的九頂山,又名茶坪山。這座山裡的東、中、西三處分別流出許多溪流,逐漸匯成三條較大的支流:西邊一條湔江,長139公里;中間一條石亭江,長141公里,東邊一條綿遠河,長180公里;它們匯合在金堂趙鎮附近,才正式成為沱江幹流。因為綿遠河最長,所以現在把它定為沱江正源,另外兩條就算旁系支流。
青白江,也有稱清白江,為沱江二級支流,水源來自岷江,上段為蒲陽河,通過都江堰樞紐蒲柏閘分流,向東,至彭縣長壽橋始稱清白江;繼向東,流經新都縣,至區境朱家灣,沿彌牟西北邊緣,於右岸納彌牟河水,分出馬棚堰,再流向廣漢向陽場,然後流向趙鎮,匯入沱江。
湔江,發源於龍門山脈在彭州市境內太子城峰西南,全長139公里,是沱江四大源頭之一,主要支流有彭州的白水河、白鹿河等。彭州丹景山鎮關口以上當地人通常稱為湔江。湔江分為九河,即鴨子河、小石河、馬牧河、蒙陽河、青白江等,建國後開鑿人民渠,實現「九河歸一」,使小石河(即彭州關口到什邡馬井鎮段)成為湔江流域汛期泄洪的主要河道。成都平原的泄洪河道都比較寬,200-800米之間,河床淺。湔江的另一支流從彭州葛仙山鎮、紅岩鎮出發,流經什邡的四平鄉、隱豐鎮和馬井鎮;其中,當地人把流經什邡的河段稱為「鴨子河」,彭州小石河和什邡鴨子河在什邡馬井鎮菠蘿堰附近匯合。經過廣漢南興鎮三星堆邊進入廣漢市區,流經和興鎮。鴨子河穿越和興鎮七個行政村,與石亭江匯合。廣漢市境內的湔江又名鴨子河,古稱雁江或金雁河,因每年冬季有眾多野鴨子和其它候鳥棲息於此越冬而得名。
毗河,為沱江三級支流,水源來自岷江,上段為柏條河,通過都江堰樞紐蒲柏閘分流,向東南,至郫縣石堤堰始稱毗河。自新都邵家寺入區境,流經祥福、姚渡、城廂等鎮,在祥福鎮康家渡於左岸納羊叉河水,在接龍村於右岸納西江河水,在城廂鎮沿沱村於左岸納綉川河和長流河水,流向趙鎮,匯入沱江。區境流長17.5公里,平均河寬155米,水深3.5米,比降1.32%。,過洪能力8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2000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14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34立方米/秒。毗河不僅是都江堰渠系的灌排兩用河道,而且是成都平原的主要排洪河道之一,因歷史變遷,具平原河道蜿蜒曲折、河床不穩定的特徵。由於河道比降平緩,洪期泥沙淀積,沿岸多邊灘。洪枯水位變幅大,冬春流量一般4立方米/秒,而汛期最大可達2000立方米/秒。洪水襲來,河床宣洩不暢,致沿岸常遭洪水危害,特別是區境的5個河心洲壩尤烈。毗河歷史上曾通航,木船上達灌縣胥家灣,中至郫縣三道堰、新都二江沱,下達趙鎮,進入沱江幹流。毗河是東風渠青白江丘陵灌區引用的水源,也是都江堰系統中灌區引水的水源,引取毗河水源的支渠共六條:龍門堰、幸福堰、祥福渠、粉後堰、石龍堰、溥利堰,灌溉面積26923畝。
球溪河,古稱珠溪,發源於仁壽縣北境龍泉山,長140公里,在資中縣球溪口從右岸匯入沱江,
蒙(濛)溪河,古稱大蒙溪水,發源於安岳西境山丘,長120公里,在資中縣東南蒙溪口從左岸匯入沱江;
大清流河,古稱清流溪、玉帶溪,發源於安岳縣南山丘,長122公里,在江內縣郭北鄉從左岸匯入沱江,
釜溪河,發源於榮縣北境尖山子,上游稱榮溪河、旭水河,到自貢又稱鹽井河,古稱榮溪、榮川,長146公里,在富順鄧井關從右岸匯人沱江。
石板河,又稱茅店子河,屬沱江一級支流。發源於龍泉驛區長安鎮龍泉山柏樹坳西洞子。流經龍泉驛區,自人和鎮油坊村入區境,納沿河低山溝及高子庫河,基本與成渝鐵路平行,在人和鎮龍王沱偏東過鐵路,通過紅花塘,流向金堂五鳳溪,匯入沱江。流長15公里,平均河寬10米、比降5‰,過洪能力1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30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59.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立方米/秒。洪枯水位變幅大,河灣多,比降陡,最大洪水可達130立方米/秒,洪水來勢迅猛,常造成災害。
高字型檔河,發源於雲頂山支脈人和鎮青林寺,實為石板河左岸支流,在人和鎮境流過,接納沿河山溝水,至龍王沱匯入石板河。區境流長13公里,平均河寬7米、水深3米、比降5‰,過洪能力6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8立方米/秒,集雨面積9.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3立方米/秒。
水磨河,發源於雲頂鎮羅家山牌坊梁子,接納眾多山溝水,繞過雲頂山後,於金堂雙拱橋出境,匯入團結水庫,再折向東北,在金堂峽口匯入沱江。區境流長9公里,平均河寬5米、水深2米,比降2‰,過洪能力4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1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2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2立方米/秒。
榿木河(又稱車家溝、沙河子,屬長流河),古名三州河、沙河。屬沱江一級支流。發源於龍泉驛區文安場,自南向北,穿過成渝鐵路入區境的福洪鎮,沿河接納眾多山溝水,流經福洪鎮,入清泉鎮,至車家橋,流長1l公里;再曲折東北流,至清泉鎮秧田村,又稱車家溝,流長8公里;再北行2公里,出區境,又稱沙河子。流經金堂雲綉、龍威兩鎮,匯入沱江。區境流長2l公里,平均河寬:沙河子以上8米,以下12米,水深3米,比降2‰,過洪能力8~1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2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5—2立方米/秒。
西江河,屬沱江四級支流、毗河一級支流。發源於龍泉驛區山泉鎮北的柏楊村,流經龍泉驛區境,至八角水而出山口,稱董家河、驛馬河;再沿龍泉驛鎮東側北流,在兩河口以下始稱西江河。然後曲折北行,成為新都縣和龍泉驛區的界河。再流至石板灘和區境合興鎮新誼村,穿越成渝鐵路北行,流經龍王鎮、日新鎮、姚渡鎮,過西江河橋,至日新鎮接龍村於右岸匯入毗河。區境流長19公里,平均河寬45米、水深3.5米、比降1.1‰,過洪能力4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200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5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立方米/秒。洪枯水位變幅大,洪水頻繁,危害頗大。1959~1965年,為緩和運力,石板灘--龍王--姚渡--金堂縣趙鎮段,曾以小噸位木船季節性通航。
湖江河,屬西江河一級支流,發源於新都縣三河場鳳凰山回龍寺,自新都木蘭鎮進入龍王鎮雙堰村,在龍王鎮龍王沱匯入西江河。區境流長4.25公里,平均河寬10米、水深2.8米飛比降2‰,過洪能力1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5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5立方米/秒。
彌牟河,屬沱江三級支流,位居清白江右岸彌牟境,1975年新鑿。流向東偏北,在廣漢向陽場交界處匯入清白江。流長3.5公里,平均河寬11米、水深2.5米,比降l‰,過洪能力6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80立方米/秒,集雨面積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5立方米/秒。它與北四支兩條斗渠連通,兼有灌溉功能。
長流河,屬毗河二級支流,實為楊柳堰北流分支之一。在新都督橋河公路橋下起水,於二扒堰分水入區境,流經彌牟、華嚴、大彎,至工農堰,稱長流河,又名長連河。從工農堰至綉水友誼電站,輾轉流過工業區,接納工業廢水,此河中段又稱排洪河。友誼電站以下的城廂鎮境內的下段又稱毛家河。下段的玉虹電站至與綉川河匯口又稱趕牛河。長流河在區境流長18.5公里,平均河寬17米、水深3米,比降l‰,過洪能力8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00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55.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立方米/秒,常年水位較為穩定。
綉川河,屬沱江四級支流,水源來自楊柳堰。楊柳堰在新都督橋河公路橋下南北分流後,又在祥福鎮的三口堰重新合流,三口堰以下稱綉川河,古稱清流河。綉川河在綉水鎮境向東流過,於玉虹鎮貫子山下納長流河水,最後匯入毗河。流長10.75公里,平均河寬20米、水深3米,比降l‰,過洪能力11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250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4立方米/秒。
羊叉河,在祥福邊境綉川河右岸分水,向東流向,穿祥福鎮腹心,於康家渡匯入毗河。區境流長3.88公里,平均河寬12米,水深2.5米,比降l‰,過洪能力1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60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立方米/秒。
瀨溪河,發源於大足縣高坪鄉,經榮昌縣至天寶鄉鄧灘流入縣境,經喻寺、福集、牛灘、胡市4個區至瀘州市胡市鎮匯入沱江,其下游又名冱水河。境內流長95公里,流域面積433.46平方公里,落差53.1米,平均流量17.433立方米/秒,控灌6.5萬畝。馬溪河:發源於縣屬中峰鄉薄刀嶺叫化岩,經榮昌縣境至牛腦橋南流再入縣境;經元通、石橋、玄灘、馬溪、曹市、順河、光明8鄉,至光明鄉大巫灘附近匯入瀨溪河。縣內流長41.2公里,流域面積232. 34平方公里,落差49米,平均流量2. 47立方米/秒,控灌4.2萬畝。 瀨溪河,發源於大足縣北境山丘,過榮昌縣後稱胡市河。古稱耶水、龍溪,岳陽溪,思晏江,長238公里。是沱江最大支流。在瀘縣胡市從左岸匯人沱江。
陽化河,又名資水河,古稱資溪, 在資陽市北部,沱江一級支流。發源於中江縣石筍鄉石筍溝(一說金堂東南龍泉山 ),流經中江、金堂、簡陽、雁江等四縣、市、區十餘個鄉鎮,在雁江區紫微鄉兩河口(昆侖渡)左岸匯入沱江,全長133公里(一說114公里 ),流域面積1991平方千米,其中:資陽境內長83.7千米,流域面積1422平方千米。分水嶺高程515米,入口高程348米,平均比降1.26‰,平均流量8.52立方米/秒。資陽境內主要支流有童家河、環溪河。陽化河一般河寬20-40米,間段通航21公里。
環溪河(又稱資水河),沱江東岸支流,主幹發源於金堂縣竹篙鎮,支幹索溪河發源於樂至縣寶林鎮。市境內環溪河流長46.8公里,索溪河流長23.4公里,系洪枯水位變幅較大的季節性溪河。
絳溪河,古稱絳水、赤水, 在簡陽市西部,沱江右岸一級支流。發源於龍泉山脈的仁壽縣中壩鄉牛角寨,流經簡陽三岔水庫、玉成鄉、草池鎮等地,在簡陽城區匯入沱江,全長84.7千米(一說71.5公里 ,一說75公里 ),流域面積898平方千米。其中:簡陽市境內長63.5公里,流域面積684平方千米。分水冷高程850米,入口高程381米,平均比降5.53‰,平均流量5.4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赤水河、海螺河。河道一般寬30-40米。 分別從賈家片區、養馬片區接納支流海螺河、赤水河。絳溪河亦屬季節性溪河。
九曲河(資陽),在雁江區西部,沱江一級支流,發源於簡陽市蘆葭鎮,流經望水鄉,入老鷹水庫,再經老鷹鄉,進入資陽城區,在黃鱔溪匯入沱江,全長57.5千米,流域面積368平方千米。分水嶺高程445米,入口高程348米,平均比降1.69‰,平均流量3.51立方米/秒。河道一般寬10-20米。
九曲河(瀘縣),發源於隆昌縣新廟鄉,從瀘縣縣屬嘉明鎮流入縣境;經嘉明、羅橋、金銀、大田、石鴨,至福集鎮匯入獺溪河。縣內流長31.2公里,流域面積135. 46平方公里,落差30米,平均流量7.58立方米/秒,控灌2.0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