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人探索」長生不老葯」給我們的啟示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許多古籍中都有探求長壽的記載,傳說中有長生不老的神仙。
歷代的帝王將相都相信有「長生不老草」,為求長生不老以盡享榮華富貴,經常派人四處尋仙草。公元1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中便開始有記載。雖然仙草一直尋不到,但並沒有使古人放棄對長壽葯的尋求,從草木到金石,以至到煉丹。我國古代首位著名的煉丹家是公元4世紀晉代的葛洪,為了煉制「仙丹」,他曾做過許多化學實驗,雖然並未能煉出長生不老的仙丹,但對近代化學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
我國古人在尋求和使用長生不老葯的過程中,也有不少事與願違的經歷。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盛行服石,用鍾乳石、硃砂、赤石脂、紫石、硫黃等製成的「五石散」,不但不能延年,長期服用反而中毒,包括當時的一些帝王也都因服石而喪生。
魏晉時被稱為「竹林七賢」的嵇康在《養生論》中指出「齒居晉而黃」,並記載地理環境與疾病的關系。
漢武帝劉徹在漢章宮建大銅盆接甘露拌美玉粉食用希望能延年益壽,結果證明是有害無益。
唐代的宮廷宮女為保青春容顏,竟用砷作內服葯,唐太宗李世民服食西域僧人煉的「金丹」,因汞中毒,使消化器官腐爛而死,年僅53歲。
雖然尋找「仙草」和「仙丹」以失敗告終。但這些探索對中醫和中草葯的發展有借鑒和促進作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中葯之大成,其中記述有217種金屬礦葯物,可見我國對金屬所含微量元素與健康的作用認識是很早的。
古代醫家對延緩衰老,也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精闢的論述,可以為現代人所借鑒。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曾記載,黃帝問岐伯:「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答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段話,除因當時科學技術所限,未涉及遺傳因素外,將人與生活環境和方式、形與神的關系及遵循自然規則的養生之道講的相當透徹,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仍然是延年益壽的千金良方。
同時,我國的醫家在長期的、大量的防病、保健實踐中,也總結了豐富的延緩衰老的經驗。除了生活方式的保健外,發現茯苓、人參、何首烏、枸杞子等一些葯物有促進健康和延年的功效。
其次,應用灸法養生保健,也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
另外,為長壽,古人還創制導引之法,導引自身精、氣、神的蓄養,通過意念導引、呼吸導引、吐納導引和綜合導引使之進入氣功態,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氣功防病健身術。
以上內容,都反映在汗牛充棟的有關養生(養性、道生、衛生、保生)方面的論著中。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上面提到的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另外,漢晉六朝時期有《養生論》《養性延命錄》《太上老君養生訣》,唐代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代有《保生要錄》《養老奉親書》,元代有《攝生消息論》《飲膳正要》,明代有《修齡要旨》《養生四要》《攝生集覽》《延年卻病箋》,清代有《老老恆言》《保生篇》等。據不完全統計,這類專著有150種以上。影響較大的代表人物有華佗、王充、嵇康、葛洪、陶弘景、孫思邈、邱處機、顏元等。
從中可以看到我國古代對老年保健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其中有些長壽論點很有參考價值,為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現代,我國先後組織一些科研機構進行延緩衰老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全國各地許多大醫院都有老年醫學研究所或研究室。1964年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術會議。
1982年我國成立了「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中國委員會」之後,各省市相繼成立了這類「老齡問題委員會」和老年學學會等機構,這些機構的研究工作,都從古代的養生論中吸取有益的精華,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和醫學遺產,加上現代醫學知識和技術,對增強人民體質、延年益壽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有力地推動老年醫學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全民性的保健熱潮正在我國掀起。
⑵ 孫思邈是如何養生長壽的呢
在中國歷史上的神醫貌似不少,有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不過放在五千年歷史來言,神醫其實還是太少。因為能配得上神醫稱號的,除醫術精湛,醫德無雙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長壽。(華佗是被曹操所殺,屬例外)
這一條就把許多有潛質的神醫,擋在門外了。孫思邈號稱葯王,主要事跡都出自《新唐書》、《舊唐書》等,至於具體活了多大?沒有定論,但公認的卻是一百歲以上。這在古代時期已經稱為奇跡了。
總的來說,這五難關,都是在講究一個“節制”,要求不可走極端。其實這便是養生長壽的關鍵吧,等於又繞回到咱的“中庸之道”上了。
天下事,即人事,養生長壽也是如此,其實從孫思邈談養生長壽來看,還是一個做人的問題。
⑶ 華佗通絡片說明書
華佗通絡片是一款適用於三高、血管不通、頭暈無力、失眠多夢等人群的保健產品,其改善效果廣受好評。該產品通過純植物提取,安全無副作用,適合長期使用。
然而,華佗通絡片主要用於預防而非治療。對於已經存在嚴重血管堵塞症狀的人群,建議前往醫院接受專業治療。此外,對於嬰幼兒、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等敏感人群,應謹慎使用或避免使用。
總的來說,華佗通絡片是一款針對特定健康問題的有效保健產品,但消費者在使用前需了解其作用和限制,並遵循產品說明和醫生建議,以確保安全和效果。
⑷ 長壽的因素有哪些
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百歲以上老人有一種共同的基因突變薯差,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有助於找到減緩人類老化的方法。長壽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跟著我來了解一下吧。
長壽的四大因素
長壽是人們一直關注的話題,也是一直所探尋的問題,如何長壽?有以下四種因素能讓人長壽,下面一一介紹一下這四種因素。
第一因素、低溫
因為環境溫度低,生命能量釋放較慢。若能將人的體溫降低2°C~3°C,人的壽命可由70歲延長到150歲,生活在寒帶的人壽命會長10~30年。因此,延長人的壽命,可用降低體溫的方法。
第二因素、微餓
細胞死亡伍沖是衰老的重要因素,而輕微飢餓會激發體內的潛能,使之拯救細胞不死。做到“輕微飢餓”則不是簡單、盲目地節食,而是食少而精,如吃低熱量、高營養,特別是高維生素的食物。
第三因素、多病
體弱多病者往往長壽。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體弱多病者長壽已成不爭的事實。據醫學研究:人體患某些疾病痊癒後,反而增強了對該病的抵禦能力。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人,年輕時體弱多病,年老後卻老當益壯。
第四因素、職業
樂隊指揮、僧侶、畫家、牧人等壽命較長。從醫學和生理方面講,寫字、作畫有利於改善皮質和植物神經功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精神緊張和神經功能紊亂,排除憂愁和煩惱,消除疲勞和七情勞損。堅持練習書畫,對培養審美趣味、陶冶情操、休養腦筋、增進健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健康長壽的八個中醫理論
一、說情志
人要健康長壽,清志調暢是一個重要條件。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中提出: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二、戒私慾
養生求靜,使身心處於萬慮皆息獨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盪。孫思邈說:人不終眉壽,或致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邀名射利。故善養生者勿汲汲於所欲,心無妄念,所至之處,勿得多求,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
三、遠房室
指性生活有節制。人的生長發有賴於腎精,腎精充盈則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強。欲保腎精,必須節制性軟,倘貪色好艷,縱欲無度,勢必損精害體折壽。
四、適四時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季節氣候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呂氏春秋》說: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所謂害,就是指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溫等反常氣候,中醫稱為六淫。
五、節飲食
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鹽,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苦,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
孫思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務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六、常運動
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順性情
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八、服葯餌
人腔手殲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葯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葯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葯餌、葯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葯餌,否則,雖常服葯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