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人膝蓋疼是怎麼回事 老年人怎麼保護膝蓋
1骨關節炎,亦稱退行性骨關節病、骨質增生,是一個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為核心,累及骨質並包括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它結構的全方位、多層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是一種無菌性、慢性、進行性侵犯關節,特別是負重關節的疾病,膝關節無疑是骨關節炎發病的「重災區」。
2膝關節骨關節炎的主要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主要表現為行走,負重時的痛,如:上下樓梯和下蹲起立時的疼痛,嚴重的骨關節炎甚至靜止休息時也會疼痛。
疼痛多與氣溫氣壓環境有關,秋冬加重,天氣變換時加重,故有「老寒腿」之稱。
腫脹既可能由於關節積液所致,也可能由於軟組織變性增生。較多見的是上述兩種或三種原因並存以髕上囊及髕下脂肪墊腫脹較多見,也可以是全膝腫脹。根據病情的輕重伴或不伴有局部皮膚溫度升高(炎症的表現)。
以膝內翻畸形最為常見,多見於重度骨關節炎且病程較長的患者,一般發展至此階段,需要外科手術的干預。
例如:需要「脛骨平台截骨術」來糾正力線改善症狀,或者「膝關節置換術」進行根治。
主要由於膝關節劇烈疼痛和長時間關節制動引起關節周圍韌帶肌肉粘連所致,表現為膝關節活動范圍的縮小甚至關節僵硬強直。
3
1減少關節的負荷,例如應避免下蹲位工作,避免反復經常舉扛重物,尤其是用力過猛;
2.日常活動中,不要超關節活動,關節伸屈時輕緩,過度會使肌腱、韌帶和關節本身受到過度牽扯、摩擦和擠壓;
3.不要長時間做同一動作或使關節固定於同一姿勢,例如應避免長時間久蹲、久坐、久站,這會引起關節有關的肌肉、韌帶過度緊張而導致關節的損傷;
4.避免膝關節過度運動,例如長時間跑步打球;
5.當出現疼痛時應立即停止運動,避免關節外傷。
6.行動時應小心謹慎防止滑倒、跌傷或扭傷;
7.適度運動,長時間不活動關節也會導致關節廢用性萎縮,建議可做散步、游泳等運動。
8均衡營養,不挑食,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異黃酮的食物;
9保持科學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情緒及正常體重,體重超標者需要減肥,以減少膝關節的負重;
10避風寒濕,注意關節保暖;
4既然這么常見,那患上了膝關節骨關節炎不治療行嗎?
「當然不行!」
膝關節骨關節炎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既可以達到有較好的療效,降低疾病後期的致殘率,還能減輕患者的身體的痛苦和經濟的負擔。
通過科學、規律的治療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對於輕中度的膝骨關節炎,實際上是能夠治癒的。
㈡ 老年人膝關節疼痛要怎麼樣才能緩解
老年人膝關節疼痛這是很多老年人的常見病,我覺得歲數大的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季節的變化,現在立秋了早晚有點涼,老年人要穿長衣長褲出門溜彎,鍛煉啦!每天用熱水泡泡腳,沒啥事的情況下揉揉膝關節,拍拍大腿,適當的走走路,不要走太長的路,走累了就休息一會,呆會再走!總之膝關節疼痛也不能不堅持鍛煉身體!也可以去醫院找醫生開點膏葯貼一下!
㈢ 70歲老人,膝關節腫痛,腰胯不適,坐卧起身疼痛不能立即行走【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腰椎滑脫】
這種比較嚴重的骨關節炎保守治療的效果不十分肯定,有的方法好些,有的差些版,因人而異,可以嘗試些找到對自權己比較有效的方法,關鍵還是少爬樓,但也不能不動,需要走走平路。
(北醫三院徐雁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㈣ 中老年人膝蓋疼,是類風濕還是骨性關節病醫生教你如何鑒別
許多老人年老後會腿痛。這已經不是什麼罕見的疾病了。
特別是上下樓梯之後,腿疼的厲害。
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會引起關節疼痛,但有其自身的特點。
首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明確的,一般是對稱存在的。
跟骨關節病就不一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說到底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得。和年齡關系不大,也不代表老年人會有這個病。
最早的症狀通常是關節疼痛和腫脹,但隨著病情的進展,軟骨和骨骼會逐漸被破壞,最終可能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
通常發生在35-50歲的人群,女性患者較多。當然,據統計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
最重要的相關因素是遺傳因素。如果親戚中有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多種疾病的概率在11%左右。
主要症狀是早上關節僵硬,活動起來很困難,但活動後會緩解。
此外,最早的症狀往往是關節痛,主要表現在腕關節、掌指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相對少見,但注意這些疼痛是對稱的、持續的。
後期會出現關節周圍肌肉萎縮痙攣,導致畸形。臨床上最常見的關節畸形發生在手部。傳說中的天鵝脖子和紐扣圖案的變化就是疾病。3.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怎麼區分?
其實兩種病都可以侵犯膝關節。但是如果膝關節疼,是什麼病?
1.疼痛部位不一樣。
一般骨關節炎發生在負重較大的關節,如膝關節、肩關節等,所以大多數膝關節疼痛其實是骨關節炎。
手的掌指關節和腕關節最常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
2.跟年齡有很大關系。
骨關節炎的發病年齡受到嚴格限制。一般60歲以上的人容易患骨關節炎。統計研究表明,60歲以上發生骨關節炎的概率為50%。
70歲以上的人患骨關節炎的概率是80%,年齡越大,患骨關節炎的風險越大。
類風濕性關節炎就不一樣了。從遺傳學角度來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遺傳性的,年齡越大越容易得類風濕性關節炎。然而,統計數據也顯示,30至50歲的女性更多。
3.涉及不同的組織。
由於發病機制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會累及關節滑膜,進而累及周圍韌帶和軟組織損傷。
但是骨關節炎就不一樣了,會先導致關節軟骨的損傷。我的半月板和周圍的軟組織韌帶也會受傷。
4.最後看症狀。
主要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症狀,首先會有持續性的、對稱性的關節痛。而且如果不治療,也不會好起來。
另外,風濕性關節炎會出現晨僵,也就是早上醒來會發現關節活動受限,通常會導致一個小時無法活動。之後慢慢走就好了。
最後,如果去醫院檢查,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往往會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但是骨關節炎患者不會有這樣的檢查結果。
總之,膝蓋疼痛有很多因素,這里認定的兩者往往會被人混淆。
不放心的話可以去醫院檢查,輻射也是可以經常識別的。
如果有以上症狀或者覺得自己有這個病,一定要去醫院看看,盡早介入。
雖然不一定能治癒,但是有效的緩解病情,減輕你的痛苦也很重要。
㈤ 腿關節疼痛是什麼原因
腿關節疼痛大家遇到最多就是膝關節疼痛,講起來膝關節疼痛相對比較復雜。
有幾個問題大家要注意,第一會遇到老年人,往往到70多歲時候會遇到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導致膝關節置換,置換成人工關節,年輕人特別是女性在辦公室上班經常會穿短裙,膝關節因為長期在辦公室受空調影響也會出現疼痛,究竟膝關節疼痛應該如何去預防有幾點今天要給大家重點講一下:
1、第一對老年性膝關節疼痛,特別是女性,在50歲左右應該嚴格地提高警惕,預防骨質疏鬆發生。隨著絕經期到來大家雌激素減少,骨密度會快速減少,骨質狀況減少以後,會導致膝關節退變進行性加速。在50歲左右時候要預防好骨質疏鬆問題,一般都可以躲過膝關節置換問題了,年輕人應該平時注意膝關節保暖;
2、第二個平時要做膝關節功能鍛煉,特別是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就是平時在微信群裡面看到半蹲式腰挺直,堅持5-10分鍾時候,都會感覺膝關節裡面會發熱,股四頭肌訓練會把膝關節功能保護得很好,就很少會出現膝關節疼痛。膝關節疼痛以後也不要緊張,有保膝治療方案,特別是羅湖醫院集團疼痛科非常重視膝關節保膝治療,盡量減少患者膝關節置換發生率,有這樣一整套診療方案,包括治療膝關節、髖關節、腰椎,達到腰、膝、髖和小腿同治,對膝關節力線造成恢復,從而減少骨關節置換和疼痛。
㈥ 70多歲的老年人身上關節疼痛,特別是手指關節疼痛是怎麼回事啊
1、避免在潮濕處睡卧,不要汗出當風,不要在出汗後,即洗涼水浴或洗腳,以防風、濕、寒三邪氣對膝關節的侵害。膝關節不過於勞累或負荷過重。
2、早期患者最關鍵的治療是穩定關節,堅持做雙則股四肌等收縮的靜力訓練,即取卧或坐姿,雙下肢伸直,用力綳緊大腿前方肌肉群,持續10~20秒,放鬆5~10秒;重復20~30遍;每日4~5次。做三周有效。每日堅持0.5~1小時步行,自我按摩雙腿。
3、關節腫脹、疼痛加重時應休息。避免深蹲、負重,上下樓梯等活動,同時請醫生配合理療和葯物治療。症狀好轉後停葯,堅持以上訓練為主。
跟據你說的情況,這是骨關節炎,不是風濕更不是類風濕。所以不會累及心臟。
骨關節炎的症狀:主要是疼痛,初期輕微鈍痛,並不嚴重,以後逐步加劇。活動多時疼痛加劇,休息後好轉。有的患者在靜止或晨起時感到疼痛,稍微活動後減輕,稱之為「休息痛」。如果活動過量時,音關節面摩擦也可產生疼痛。疼痛有時與天氣變化、潮濕受涼等因素有關。多見於中老年人。
至於風濕和類風濕,你可以查下資料,這里就不多說了
骨質增生在醫學上稱為骨性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由於機械應力分布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人的關節軟骨每天都承受著各種活動引起的機械力,人到中年後肌肉功能逐漸減退,容易導致關節損傷,軟骨破壞,引起骨性關節炎。所以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見。有人報告在4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其發病率約為40—50%,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骨質增生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主要累及手的近節和末節指間關節、脊柱和髖、膝、踝關節等,以關節疼痛、變性和活動受限為特點。關節活動尤其是負重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或緩解。有時在持物或做開瓶蓋動作時出現手指關節疼痛,可能是由於手的骨性關節引起,行走後髖部疼痛,休息後減輕可能是髖關節骨性關節造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步行一定距離後引起疼痛而跛行,可能是由於腰椎骨質增生導致腰椎管狹窄。
那麼骨性關節炎應如何治療?目前世界上多應用非甾體類(NSAIDS)葯物進行治療,常見的有雙氯芬酸納、布洛芬、消炎痛等。而全球處方量第一的非甾體葯物是扶他林(雙氯芬酸納制劑),它通過對環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雙重抑製作用,產生抗炎鎮痛作用,並且對關節軟骨無損傷,由於它較好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耐受性而被廣泛應用。
骨質增生是一種全身性的病變,可累及許多部位並產生許多不同的症狀和表現,因此,當出現問題時應及時求助於正規醫院,以便能得到及時的診斷治療。由於骨關節病的病因復雜,晚期治療辦法有限,因此提倡早期預防和治療。
骨質增生、骨關節炎與骨質疏鬆是怎麼回事?
骨質增生是骨骼的一種狀態,表現為骨骼生長、發育及其完成功能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失去正常的形態,骨質增生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其各自的特點,如膝關節的骨質增生常被稱為「骨刺」,可見關節內游離體和軟骨增生;脊椎骨的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椎體的「唇樣」改變,壓迫神經,產生肢體感覺異常和運動異常。
骨關節炎也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肥大性骨關節炎,均指一種病。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損害。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彈響、絞鎖、關節內游離體、關節囊及韌帶的韌化骨化、關節軟骨的破壞以及關節部位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等現象。
骨質疏鬆是全身骨質減少的一種現象,主要表現為骨骼中基質的含量明顯減少,而骨骼中礦物質(主要是鈣、磷)的成分基本正常。也就是說,骨質疏鬆時,骨骼中蛋白質等有機類物質及水分的含量減少而鈣、磷等礦物質含量相對保持在正常水平。由於骨基質在鈣、磷等礦物質之間起支持和連接作用,所以如果骨基質減少,則礦物質之間的間隙就增大,表現為骨質疏鬆。隨著骨質疏鬆的進展,骨骼中鈣、磷等礦物質也會不斷丟失及減少,從而造成骨骼中骨基質和礦物質都減少的現象。
骨質增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骨關節的致病因素不是單一的,膠原蛋白、蛋白多糖、軟骨細胞、軟骨、滑膜等的變化,均可影響其他成份,因此關節軟骨退行性變的發病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1)增齡: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 41~50歲、51~60歲、大於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2)性別:從張乃錚教授等人的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3)職業: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綉、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復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鑒》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鍾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4)種族遺傳因素: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並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准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6)姿勢不良: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瘀滯及骨內高壓: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徵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患者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骨質增生?
在臨床工作中常可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在健康普查時發現腰椎、膝關節等部位有骨質增生就憂心忡忡,認為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症,可以引起癱瘓。實際上骨質增生患者一般不引起功能殘廢,有少數患者終身無症狀,大多數患者症狀局限於關節,表現為疼痛、變形、活動功能受限等一系列症狀體征;只有極少患者因增生的骨質壓迫神經和椎動脈會引起相應肢體的疼痛、感覺障礙和腦缺血症狀;如果處理及時有效,這些症狀都會得到控制。骨質增生患者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1)骨質增生是人體衰老的自然現象:人體隨年齡的齔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