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養生保健
一、為什麼要重視養生保健
我們知道人生的過程,就是出生、成長、盛壯,走向衰老、死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身體不停地進行著新陳代謝,永不停息地工作著,即使在睡眠中也不會完全休息。工作意味著消耗,意味著勞損,就需要補充與養護。
我們知道即使是質量最好的汽車也需要保養,保養是安全和正常工作的保障。人體也是一樣,我們的身體也需要愛護,需要保養,才能保持良好、健康的工作狀態。因此,養生對於生命是必須的,不論是誰的生命都必須及時保養,充分養護。不然就容易生病,不能保持正常狀態,甚至夭折。
養生的意義,有三個方面:強身健體、防病(治未病)、去病(治已病)。
強身健體就是使體質強健或更強健;防病就是身體好了不生病,原來可能生的病不再生了;去病就是一些身體上的小毛病可以在養護過程中得到糾治,恢復健康。
二、為什麼自己的身體要自已養護
我們平常都講尊重生命,講的是尊重他人的生命,卻很少考慮到自己的重要也需要得到尊重,尊重自己生命的最好形式就是愛護自己的身體,即養生。
自己的生命只有自己予以尊重,自己愛惜,才能得到養護。很多人對自己的家人的健康得很好,但對自己的身體卻很少注意,就是一種不尊重生命的行為。
張仲景在《傷寒論序》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就是對趨名逐利的較好寫照。
三、什麼是健康?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身心精神二個方面。
對身體的健康,西醫多從體檢、從檢查結果二個方面去評判,認為沒有什麼不舒服,各種檢查指標都正常就是健康。即使現在有「亞健康」這種說法,仍然是歸屬於健康的。
但中醫不這么認為,中醫認為身體雖然沒有表現出病態,檢查沒有發現異常,但未必就一定正常。中醫認為,人體生病有時不一定是突然發生的,而是一個機體內部功能衰退或功能紊亂突破身體自身糾正能力的過程。在生病前的狀態,即沒有症狀表現的「病」,中醫稱為「未病」,未病雖然沒有症狀,但也是一種病變前狀態,所以就需要治療。高明的中醫就要在「未病」狀態時就能發現,並及時予以糾治。中醫稱為「上工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就是未病以防,已病防變。已病防變,就是有病時防止再發生新或轉化為新的疾病。
問題是「治未病」的「上工」往往容易被當作騙子,就是扁鵲首次遇到齊桓候時所遇到的遭遇一樣。
扁鵲過齊,齊桓候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候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候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候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候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候不應。扁鵲出。桓候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候而退走。桓候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在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後五日,桓侯體痛,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候遂死。
―― 《史記 C 扁鵲倉公列傳》
事實上「上工」也的確很少,騙子倒是的確很多,我們在媒體上看到許多保健品廣告,遇到的許多保健品推廣宣傳,貌似在幫你「治未病」,其實大部分都是在誤導你,給你灌輸的都是錯誤的知識。比如,「排毒」的概念。
四、如何養生?
我認為有養生的理念比懂得一些養生的方法更重要,知道養生的理念,就是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道理,從而把這些理念貫穿於每天的工作、生活中,本身就是養生,而且是最根本、最高級、最好的養生方法。
問題是一般人不是專家,不是高明的中醫,很難做到高層次的養生。因些只能一知半解地,從一些很具體的方法上去養生。比如怎麼起居,吃什麼對身體好類。而且好象還挺受人歡迎的,比如張悟本教人吃綠豆之類的,盡管不科學,但的確很受人歡迎。
現盡可能從養生理念,結合具體方法,跟大家講一些具體的養生的法則和方法。
1、保持平靜、淡泊的心情最重要。
幾乎所有長壽者都有寬廣、y和、樂觀、平靜、淡泊的心態。精神安定,才能睡得好,吃得香,氣血才能安定,運行才能正常,臟腑功能才能協調。《黃帝內經》第一章的《上古天真論》稱為「志閑而少欲」,「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我院的老中醫干祖望稱之為「龜欲」,就是象烏龜一樣,沒有多少慾望。
可以說急躁是養生的大忌。大家都知道,長壽者的慈眉善目,本身就是心態安詳的一種外在表現。你們可以去觀察一下,有多少性急者是長壽的。
要做到淡泊少欲很難,需要一定的閱歷和修養,沒有一點「超脫」精神很難做好。「四十而不惑」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急躁,爭取有條不紊,力爭保持心境平靜。
2、飲食定時、定量、不過食,適當帶些飢,少生冷、少辛辣,葷素搭配,吃喜歡吃的但不偏嗜,根據身體的狀態調整飲食。
飲食定時、定量是保持腸胃消化功能正常有序的要求。去年還是前年的報紙上報道,有野生動物園的許多老虎餓死了,動物園的老虎,飢一頓飽不頓,有時有得吃,有時沒得吃也會,面黃肌瘦,生病夭折,更何況人乎。為了減肥而縮食、或不注意飲食定時、定量,對身體是相當不好的。
飲食過量會加重腸胃的負擔,對腸胃的損傷甚至超過過飢。《內經》說:「飲食自備,腸胃乃傷」
適當的帶飢是可取的。中醫認為腸胃等六腑要「滿而不能實」,「六腑以通為順」,就是說,腸胃不能塞滿,要留有一定的空間,腸胃要經常保持通暢,才能保持順、暢的功能狀態。我院干老的養生經驗是「蟻食」,即吃得少。
生冷和辛辣都會造成對胃腸道的刺激,收縮胃腸道的血管。所以要盡量避免,中醫認為生、冷、刺激性飲食會傷害脾胃的陽氣或津液。
葷素搭配,顧名思義就是飲食中既要有葷,又要有素。
葷食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膽固醇、卵磷脂、礦物質、脂溶性維生素,營養價值高。中醫認為「血肉有情之品」均有一定的滋補作用,身體虛弱非葷食不能補。人體需要的一些物質和營養不可能從素食中得到有效的補充。因此葷食對於人體的營養被充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腦力勞動者,補充神經的營養主要從肉食中取得,尤其顯得重要。葷食又可促進膽汁排放。
素食中含有的維生素C、纖維素、礦物質等對於人體的健康與腸道的正常排便功能非常重要,必須從蔬菜、水果中得到補充。
所以只有葷素搭配才有保持全面、均衡、足夠的營養和能量需求。偏葷和偏素都不可取,過葷容易導致肥胖、高血脂、高膽固醇、便秘、大腸癌,過素容易導致營養不良、膽結石、胃癌。
素食者很少者長壽。但老年人因胃腸功能減弱,消耗減少,特別是牙齒不好不能多咀嚼,很容易傷食,適當少吃些葷食是可取的,但不能不吃。
中醫認為食物「以喜為補」,就是適當吃些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對於增進食慾,享受美味是很重要的。我認為增進食慾就是健脾。
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有個前提,就是正常狀態下的食物愛好。不是糖尿病和脾虛證時的愛甜食,某些胃病時的喜冷食。
但喜歡吃也不能過度,不能偏食,偏食後就容易生病了。《內經》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就是講飲食偏嗜後,會產生種種疾病,偏酸,對肝、脾不好;偏咸對心、腎不好;過甜對心、腎不好;過苦,對脾胃不好;過辣對筋脈與精神不好。
根據身體的狀態調整飲食就是利用食物的性味,發揮部分治療疾病的作用,協調疾病的治療,甚至單純依靠調整飲食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比如,胃腸虛寒的人,在烹調食物中可適當放些熱性的食物如大棗、生薑、茴香、丁香等,不宜吃河蚌、海螺、貝類食物。內熱重者可吃苦瓜、生黃瓜、綠豆、赤豆、菊花撈。陽虛便秘者,可多吃韭菜。痛風病人,不可多吃豆腐、啤酒、肥肉、海鮮、芫荽等。
3、起居有時,不妄作勞,形勞而不倦
起居有時就是起居有規律,包括二個內容。
一是每天的起居有一定的時間性,何時起床、活動、飲食、勞作、休息,均有一定的時間規律。
每天的起居總的規律是:早晨太陽出來後起床、活動、勞作,晚上天黑後停止勞作和活動,少見霧露。《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提出「暮需收拒,勿見霧露」,就是這個意思。
古人認為,起居有時是很重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命節律,所以不能你個人能違反,能調整過來的。所以內經講「反此三時,形乃困薄」,就是說違反了這個規律,身體就會虛衰的意思。
所以夜不睡,白天日出不起床,晚上活動鍛煉身體甚至劇烈活動,都是很不好的養生習
二是起居隨四季的氣候變化而有適當調整。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教導的起居方法是
四時
形體活動
精神調攝
春(發陳)
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使志生
夏(蕃秀)
夜卧早起,無厭於日
使志無怒
秋(容平)
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使
志安寧
冬(閉藏)
早卧晚起,與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根據四時來調節起居,是因為人生活在自然界,與其他生物一樣,也受自然的影響,氣血的運行等都與自然界的變化相一致,人必須順乎自然才能保持氣血順暢,陰陽平和。
「不妄作勞」就是不要活動和勞作不太過,這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消耗和傷害。
「形勞而不倦」就是勞動、勞形不能疲勞。身體疲勞身體需要休息和信號,提醒人要注意休息。
偶爾勞累對人體的影響並大,但長期勞累就不行了。
4、對不正常的氣候要注意防護
《內經》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就是說對不正常的氣候變化,要及時做好防範和防護工作。如大風、暴冷、惡寒、酷暑等等。這也是順乎自然的一部分。
5、房事適度
性生活是性成熟後一種正常生物學行為,對於人類繁衍生命和身心健康很重要。但要正常、適度。
中醫歷來主張性生活不過度、所謂「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勉強,不醉酒後過生活,性生活過程中避免出汗受風。
6、根據人體生、長、壯、老、已的規律養生
《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描述了人類的生、長、壯、老、已不同過程中各不同階段的身體機理與形體的變化規律。謂「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譯成白話:就是「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了起來,乳齒更換,頭發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發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發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發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以竭。所以發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生命不同過程中齒、發、肉、肌肉、筋骨這些方面的變化,來判斷患者包括正常人腎氣及陽氣的盛衰。如發墮齒槁為腎氣衰的表現;面焦,發鬢頒白為陽氣衰竭於上的表現;筋不能動乃「肝氣衰」的表現;「形體皆極」,「齒發去、天癸竭,精少」都是腎藏衰的表現。婦人「面始焦,發始墮」乃陽明脈衰的表現;「面皆焦,發始白」為三陽脈衰於上的表現;而「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乃腎氣衰的表現。
進行我們在臨床對患者進行治療和調養時也可以根據齒、發、面色、筋骨的變化進行調整。如「發鬢頒白」「面焦」者要考慮適當補陽,「筋不能動者」要適當補肝陰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指出:不知養身之人,年到四十,腎中陰精已經衰減一半了,人也就開始衰老。《內經》此論,從陰陽學說看人體衰老,對於老年病的防治有重要指導意義。中醫理論來自臨床觀察,也完全可以在臨床上得到印證。對幾種常見老年性疾病的發病機理略加分析可知,其病機均與「陰氣自半」有關。如高血壓病,其基本機理是肝腎之陰不足,不能制陽,肝之陽氣亢奮於而致。
7、個體化養生
根據個體的陰陽盛衰、臟腑功能的特點進行養生。
因為各人的體質、生活、所處的環境都不一樣,所以要根據個體的特點進行養生。
8、治未病
就是在高明中醫的指導下,針對臟腑功能、氣血陰陽方面出現的不足,在疾病還未表現出現,或者有些早期表現時,就採用中醫葯調整,防止疾病發生,延緩機體功能的衰退。
『貳』 六味地黃丸能治療什麼病!
,此外還有遺精、夢遺、早泄等。腎陽虛的典型症狀是腰膝酸軟、不耐疲勞、經常覺得乏力、四肢發涼、喜熱怕冷等。有些腎陽不足的人,也可能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早泄、滑精等性功能問題。 服葯之前應該先去咨詢醫生:有沒有腎虛,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只要龜頭不發癢發炎都沒有事的,該不該服用六味地黃丸,服多長時間,盡量避...免由於盲目用葯而造成的身體不適
『叄』 我媽媽總是身體忽冷忽熱該怎麼調理啊
其實這可能是一個正常的小病,聽我解釋:
1 正常。很多人都有這個經歷,門診中也多見。
2 多是小病。例如有點感冒,有點輕微發熱。恰好在上半夜,你會感覺有點冷。於是就多蓋些,睡了。到下半夜,感冒病程過了,機體的自然調節起作用,只能通過出汗散熱。而這時,你若提前醒,稍減被褥,再喝點水,那就避免了。但可惜,這時人正是睡的香甜時。出汗導致再次感冒,而感冒的發作周期約17(14-20)小時,於是在第二天的上半夜又會發寒,周而復始,你會連續數天如此,直至這個平衡被不經意間打破。
3 怎樣打破,很簡單。你在上半夜發寒時喝點姜湯,促提前發汗,然後睡覺。或者你根本不去管它,過幾天能調整過來。
4 若連續在10天以上且有加重趨勢,甚至下午會發燒臉通紅,你就去檢查一下,看有無肺結核的可能。
5 不要下半夜一出汗就緊張,甚至當成是盜汗。人的機體是個很奇怪的東西,他會有一些反常的表徵,但你要讀懂和破解它。
6 忘了說,遇到發汗怎麼應對:⑴可暫時脫衣或減被,⑵迅速用干毛巾或衛生紙擦乾汗,順便按摩一下皮膚。⑶立刻恢復衣被,不可貪涼。當然可酌情減。
7 對上段的解釋: ⑴是為了讓機體快速散熱,⑵是防水分揮發帶走人體過多熱量使著涼,⑶是恢復正常。而機體的神經反射作用可能滯後,不會立即感覺到冷。按摩或搓擦是最好的理療方式,有助於「命令」皮膚結束擴張(出汗是擴張的最後形式)狀態。
還有個可能,我說出來,請你不要介意,請你參考:
也就是婦女的更年期:
更年期是一個人從成熟走向衰老的過渡時期,是衰老過程的一個轉折點。女性更年期一般為45-50歲,為了幫助廣大婦女度過這段特殊時期,筆者提醒廣大女性合理、科學飲食安全度過更年期。我認為,更年期婦女應該注意以下方面:
增加蛋白質類食品 在人體所必需的二十多種氨基酸中有8種是人體不能自己合成的,需要在食物中獲取,特別是乳品、蛋、瘦肉、魚類和大豆中獲得。這類食物可以有效緩解更年期不適。
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大量存在於米、面、豆類、水果、蔬菜、和植物的根莖內。碳水化合物是提供熱量的來源,過剩則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
補充含維生素類食物 維生素存在於乳類、蛋、肉、豆類、水果、糧食、魚等食物中。由於25%的更年期婦女患有骨質疏鬆、骨蛋白和骨鈣缺失,補充鈣類食物非常有必要。乳類含鈣最豐富,有極易被吸收利用。養成每日飲用1到2杯奶的習慣對防止更年期骨折很有幫助。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不要偏食,粗細搭配;避免過飽,尤其是糖類和動物脂肪多了會使身體過胖,加重心臟的負擔並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按時用餐,忌暴飲暴食,蔬菜和粗糧當中含有較多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具有通便、預防痔瘡及大腸癌的作用。
另外,女性更年期期間應盡量減少脂肪、膽固醇、鹽和酒等四種物質的攝入,要少吃過鹹的食物,不宜吸煙、喝酒和咖啡。
『肆』 氣血兩虛有什麼症狀,該怎麼治療
氣血兩虛 氣血辨證 氣 中醫學認為氣的根本在腎而統於肺脾。在表則護衛皮毛,充實腠理,使人有抗邪能力;在內則導行血脈,升降陰陽,周流一身。凡是七情和冷熱等刺激,均能影響及氣而發生病變,故不論外感內傷都有氣的病理現象,因有"百病皆生於氣"的說法。主要是:氣充則強、氣少則虛,氣順則平,氣逆則病。為此,治療...上有補氣、升氣、行氣、降氣等多種法則。氣分不和可以影響血分,尤其是氣機障礙能引起水濕痰濁等疾患,故治血病,水濕疾病,常有氣分葯結合使用。 氣病舉例 一、氣虛 言語音低、呼吸短促微弱,神疲肢倦,懶於行動,自汗,胸悶,脫肛,滑泄不止,平時易於感冒及血失統攝。 虛則補之。補衛氣,祛外邪,用玉屏風散。補中氣,助健運,用四君子湯。升提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 二、氣郁 憂郁不樂,不思飲食,咽喉堵塞,呼吸困難,胸部痞滿,脅腹痛脹,得噯氣或放矢氣較舒,脈象沉弦,或細弦緊。 氣不流暢,治宜疏利。利喉頭氣結(梅核氣),用半夏厚朴湯,利胸膈氣郁,用四磨飲利脘腹氣脹,用越鞠丸統治三焦氣滯。氣郁證以肝氣最為多見,因肝藏血,而其用為氣,肝屬木而易於克土,故疏肝多兼顧血分或脾胃,用解肝煎或逍遙散。 三、氣逆 肺氣不降則咳喘吸少,用蘇子降氣湯;胃氣下降則噎膈反胃,用香砂寬中丸;氣上逆則氣自腹上升,胸悶欲絕,用奔豚湯;腎不納氣,喘息汗出,小便失禁,要防虛脫,用七味都氣丸。 血 血液循行體內,營養周身。如有虧乏、凝滯、妄行均為病症。造成血病的原因,或由冷熱刺激,或由思慮和疲勞過度,或久病耗損,或跌仆刀傷,流血過多。臨床上有養血、和血、活血、清血、止血、祛瘀等法。 一、血虛 心悸,失眠,頭暈,目眩,脫頭發,面色蒼白,爪甲不華,肌膚干清枯裂,形體消瘦,大便難解,婦女月經量少或經閉,舌質淡白,脈象細小或芤。 一般養血和血多從肝治,用四物湯,心脾兩虧用歸脾丸,脾腎虛而陽不潛藏,宜滋腎潛陽,用加減還少丹。 二、血熱 目赤,鼻衄,潮熱,失眠,發疹,發斑,婦女月經先期及量多崩漏,脈細滑數,舌質紅或舌尖生刺。 熱邪初傳營分,用加減銀翹散,熱甚神昏或口鼻出血不止:急予涼血,用犀角地黃湯,肝經郁熱,多驚多怒,用瀉青丸,熱伏不解,多見骨蒸,用清骨散。 三、血滯 身痛拘攣,胸脅腰腹刺痛,瘀塊內阻,積聚有形,婦女月經 少而紫黯。 病在肢體,宜和血以通利經絡,用舒筋湯。瘀血及積聚內停,當予攻逐,用當歸補血湯加活血葯。 四、失血 吐血、嘔血,齒衄,便血,尿血,婦人月經過多或淋瀝不斷。 血得熱則妄行,故一般止血多用清涼、宜地黃飲子,急則治其標,多用收 法的十灰散,涼者用溫補法的黃土湯,治便後下血。氣虛的用益氣法的當歸補血湯。 治崩漏不止。虛火上浮的吐血,用引火歸原的肉桂七味丸。 五、氣血兩虛 面色不華,頭暈心悸,氣短,形寒。 用八珍湯(四君子湯合四物湯)。 氣血兩虛一般出現在貧血、白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大出血後、婦女月經過多者等,其主要表現為;既有氣虛的表現,又有血虛的表現,進補宜採用益氣生血、培補氣血、氣血並補。 本型症狀常見有小便淋漓不暢,或尿道口有穢濁之物流出,或帶下異常,小腹脹痛,舌暗,苔白,脈弦細。這是由於久病入絡,或由於濕熱之邪阻滯經脈,氣血瘀阻所致。治療宜行氣活血,化濁止痛
『伍』 專治漏汗的古方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附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祛風溫經,助陽化濕之功效。
【組成】
桂枝(去皮)四兩,附子(炮,去皮)三枚,生薑(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
【用法】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日三次。
【主治】
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惡寒發熱,四肢掣痛,難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臍下悸。
自汗的特點是多在白天出汗,一活動就汗出,安靜時汗出較少。盜汗是睡中汗出,醒來汗止。但如果出汗很重,不活動時也有明顯出汗,甚至肉眼就可看到汗液從皮膚中滲出,《傷寒論》叫做「漏汗」,是一種嚴重的自汗,由於汗孔的開而不閉,病人也怕冷的厲害,即使小風一吹,也感覺寒透入骨。
這種情況下,不僅僅是營衛不和的問題,而是衛氣本身的虛弱問題,衛氣虛弱,固護能力下降,汗孔不合,就會漏汗。汗出較多,不但傷陽氣怕冷,而且傷陰津,導致小便量少,因筋脈失於濡養,腿也容易抽筋,所以經常出汗的人容易發生小腿抽筋。
這時用桂枝湯,就有點病重葯輕了,要加上附子才能夠勁,《傷寒論》叫桂枝加附子湯,專用來治療漏汗的。
附子溫補能力極強,是強力動能中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任何一處陽氣虛弱,都可以用附子溫補,尤其是它的溫腎陽、補衛氣的作用更為迅捷,扶陽固表,能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人體免疫防禦作用,是治療陽虛出冷汗、老年傷寒、免疫功能下降、心腎功能衰退等病症的良葯。
前年,武漢廣慈中醫門診醫生診治的一位50多歲男性病人。炎熱天氣,竟穿著薄棉衣而來,上身穿一件薄棉襖,內裹毛衣,下身穿厚布褲子,內又套兩條長內褲,並戴著帽子和口罩。醫生問他發病的原因,他說一周前感冒,因過去服用感冒葯很不容易出汗,要加倍用葯才可以發出汗來,這幾天有事情纏身,喝了四倍於常規葯量的發汗葯,當晚即汗出如洗,但覺口乾,解不出小便來,晚上睡覺時冷的厲害,喝一些姜湯稍微溫暖一些。但從第二天早上開始就一直出汗不止,怕冷更加嚴重,看見電扇轉動就害怕。
來診時,可肉眼看到患者腦門、手背等處有汗液滲出,小便少,這是發汗太過所致。
張仲景在第一張治感冒的方子桂枝湯後曾諄諄告誡,不可過服解表發汗葯,發汗時要微微汗出,不可大汗淋漓,否則不但治不了感冒,而且會導致其它疾病。這個病人,自行服了四倍於常規量發汗西葯,屬於典型的發汗太過,已經到漏汗的程度,衛氣受到極度的損傷,所以給他開桂枝加附子湯,其中附子用30克,並合上固表止汗的玉屏風散。
服三劑後,汗出即止,一周後復診,著單衣而來,各種症狀基本解除,再減少附子用量服一周,病癒。
桂枝加附子湯不僅治療陽虛漏汗證,根據漏汗這個主症和陽虛的病機,本方還能治療陽虛漏乳證、陽虛的月經過多等婦科疾病。
一婦人,35歲,生有一子已8歲。近幾個月雙側乳房乳汁自溢,白天為重,經常打濕襯衣,眼看夏天來臨,不敢出門。乳房不紅不腫,不痛不脹,婦科檢查未發現陽性病徵。所溢乳汁稀薄而淡,沒有什麼氣味。這是陽虛的漏乳證表現,其發病的機理與漏汗一致,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兩周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