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柳公權是怎樣的人和三句名言
柳公權(公元778年-公元865年),字誠懸,唐代著名書法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認為顏真卿,歐陽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顏,歐之長,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形成了自己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 「顏筋柳骨」的美譽。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觀鍾樓銘》、《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神策軍碑》。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
大唐文化瑰麗堂皇,書法藝術名家輩出。初唐有歐、虞、褚、薛;盛唐有張旭、顏真卿、懷素諸人;中晚唐有柳公權、沈傳師諸大家。柳公權從顏真卿處接過楷書的旗幟,自創「柳體」,登上又一峰巔。後世以「顏柳」並稱,成為歷代書藝的楷模。
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許時間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宮中,在皇帝身邊。其一生,一直在不斷地為皇家,為大臣,為親朋書碑。柳公權頗像一隻關在禁籠中的金絲雀。這樣的生活使他缺少壯闊的氣度、寬廣的視野、浩瀚的生活源泉。顏體一碑一碑曾不斷地變,柳體在其成熟以後變化較少;顏真卿像奔騰咆哮的洪流,柳公權卻似流於深山老林的洞水。這是兩種不同的生命情調。
鼎盛期,柳體之大成。中期,斜陽的魅力。晚期,柳書的晚霞。柳公權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荊棘編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頭上去摘取的。他善於吸取書藝大家的智慧與成果,變化成自己一家書藝。
幼時戒驕成名,成材後具有了高尚的人品素養。
名言: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② 瀕臨滅絕的動物(生活習性和特點)
東北虎 熊貓 眼鏡蛇
東北虎:編輯本段物種名稱
學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英文名:Siberian Tiger
別名:西伯利亞虎,東亞虎,滿洲虎,阿穆爾虎,烏蘇里虎,朝鮮虎,亞洲虎。
編輯本段所屬科目
界: 動物
門: 脊索
綱: 哺乳
目: 食肉
科: 貓科動物
屬: 豹屬(Panthera)
種: 虎(P. tigris)
亞種: 東北虎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東北虎是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平均體長為2.8米左右,尾長約1米,平均體重400千克,東北虎主要分布於中國的東北地區,國外見於西伯利亞。體色夏毛棕黃色,冬毛淡黃色。背部和體側具有多條橫列黑色窄條紋,通常2條靠近呈柳葉狀。頭大而圓,前額上的數條黑色橫紋,中間常被串通,極似「王」字,故有「叢林之王」之美稱(另一說法:漢字「王」,是根據虎頭斑紋之狀所造的象形文字)。耳短圓,背面黑色,中央帶有1塊白斑。犬棲居於森林、灌木和野草叢生的地帶。獨居,無定居,具領域行為, 夜行性。感官敏銳,性兇猛,行動迅捷,善游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動物, 偶食小型哺乳動物和鳥。
分化
在朝鮮半島分布的虎,曾被認為是一個單獨的亞種-----朝鮮虎(KOREAN TIGER)。據說毛色和普通東北虎不同,而且體型要更小。朝鮮虎學名為Panthera tigris coreensis ,由Brass於1904年定名。由於朝鮮半島的虎幾近滅絕,所以無從考證。在沒有十分確切的證據下,國際上普遍把朝鮮半島產的虎列類東北虎。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東北虎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的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它體魄雄健,行動敏捷,肩高1米以上,身長2.8米左右,尾長約1米,體重可達350多公斤,有「叢林之王」的稱號。東北虎的毛色鮮明美麗,虎爪和犬齒利如鋼刀,鋒利無比,長度分別為6厘米和10厘米,是撕碎獵物時不可缺少的「餐刀」,也是它賴以生存的有力武器。東北虎捕捉獵物時常常採取打埋伏的辦法,悄悄地潛伏在灌木叢中,一旦目標接近,便「嗖」地竄出,撲倒獵物,或用尖爪抓住對方的頸部和吻部,用力把它的頭扭斷;或用利齒咬斷對方喉嚨;或猛力一掌擊到對方頸椎骨,然後慢慢地吃。
東北虎一般住在600—1300米的高山針葉林地帶或草叢中,主要靠捕捉野豬、黑鹿和狍子為生。它白天常在樹林里睡大覺,喜歡在傍晚或黎明前外出覓食,活動范圍可達60平方公里以上。
常言道:「談虎變色」,「望虎生畏」。在人們心目中,老虎一直是危險而兇狠的動物。然而,在正常情況下東北虎一般不輕易傷害人畜,反而是捕捉破壞森林的野豬、狍子的神獵手,而且還是惡狼的死對頭。為了爭奪食物,東北虎總是把狼趕出自己的活動地帶。東北人外出時並不害怕碰見東北虎,而是擔心遇上吃人的狼。人們贊譽東北虎是「森林的保護者」。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東北虎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四齣遊盪,獨來獨往,沒有固定住所。只是到了每年冬末春初的發情期,雄虎才築巢,迎接雌虎。不久,雄虎多半不辭而別,把產仔、哺乳、養育的任務全部推給雌虎。
雌虎懷孕期約3個月,多在春夏之交或夏季產仔,每胎產2—4仔。雌虎生育之後,性情特別兇猛、機警。它出去覓食時,總是小心謹慎地先把虎仔藏好,防止被人發現。回窩時往往不走原路,而是沿著山岩溜回來,不留一點痕跡。虎仔稍大一點,母虎外出時將它們帶在身邊,教它們捕獵本領。一二年後,小虎就能獨立活動。東北虎的壽命一般為28年左右。
編輯本段爆發力和攻擊力
東北虎如傳說的山神一樣, 擁有火一樣的神靈目光。它的身體厚實而完美,背部和前肢上的強勁的肌肉在運動中起伏,巨大的四肢推動向前,是那樣的平穩和安靜,看起來就象在叢林中滑行一樣,它相對地擁有尖硬的鋸牙鉤爪,擁有5個非常銳利的虎爪,使用時伸出,不用時縮回爪鞘避免行走時摩擦地面。
它生性內向,膽小孤獨、多疑、兇猛、強壯有力,動作敏捷,在叢林中出沒無常,一般人很難親眼目睹野生的東北虎 。傳統看法其它虎種均為東北虎向地球其它地區擴展分化出來的。在生態環境中也處於頂層的王者地位。
中國科學家在解剖東北虎的時候,發現它的肌肉一打開之後,比最好的健美運動員的肌肉還要好看,還要結實,肌纖維極為粗,渾身上下,很少能找到多餘的脂肪,幾乎很難見到脂肪,強壯的骨骼附有強大的肌肉,證明這種動物有極強的爆發力。虎的爆發力有過實證,在北京動物園獅虎山獸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東北虎抓裂的裂痕。剝掉皮的獅虎驚人的相似,而從解剖中發現,老虎心臟容量大於非洲獅。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東北虎的經濟價值極高,肉和內臟可入葯治療多種慢性疾病,一隻成年虎的價值相當於30多張黑貂皮,也只因為這樣,東北虎遭到無情的捕殺。虎的繁殖率也較低,它的壽命一般為25年左右,三四歲時性成熟,每年12月至翌年2月發情,懷孕期105~110天左右,每胎一般產三四仔。幼虎吮吸母親乳汁長大,要跟隨母虎一二年才獨立生活。想想看,人們對東北虎的捕殺率大大超過它的繁殖率,這是東北虎瀕臨滅絕的直接原因。
濫伐森林、亂捕亂殺野生動物,嚴重地破壞生態平衡,也是造成東北虎瀕臨滅絕的另一個重要的間接原因。我們知道,森林是虎的生存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也包含著虎的獵食對象——野豬、鹿等。近年來由於偷獵者甚多,致使虎的捕食動物也大為減少,因此,維持野豬、鹿等有蹄動物與虎之間的生態平衡是很重要的。據考查,在一隻東北虎的領地內,應當不少於150~160隻野豬和180~190隻鹿。老虎只要吃飽了,並不會主動攻擊人和牲畜。縮小了生活區域,削減了食物來源,東北虎能不瀕臨滅絕嗎?
值得慶幸的是,據1987年統計世界各國的動物園(中國未計在內)現在養東北虎623隻。現在我國大多數動物園都飼養了東北虎。這就是說,這個虎亞種現在還有一線生機,若不趁現在少數的飼養虎還有繁殖能力,並設法及時從野外弄到幾只虎種,以更新現有的血緣來延續它的命根,那麼。這個舉世聞名的珍稀虎亞種就真的要徹底滅絕了,那時我國東北將真正成為無虎之地。
因此,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東北虎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野生東北虎現存數量只有400多隻,大部分分布在俄羅斯,在我國的數量不足20隻,朝鮮半島已經再沒有東北虎的蹤跡。 東北虎已被列入中國Ⅰ級保護動物並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
我國政府分別在70年代和80年代,為保護東北虎建立了長白山自然綜合保護區和黑龍江省七星砬子東北虎保護區,對東北虎進行棲息地的保護。作為異地的保護,當時主要是我國的各動物園。 全國各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其中曾經有虎的保護區至少有24處,如黑龍江省的七星砬子保護區、 廣東粵北華南虎保護區、江西宜黃華南虎保護區等,但其中有些保護區是名存實亡,如:七星砬子保護區內已多年不見虎的蹤跡。我國東北虎的研究工作開展的非常少,異地保護的研究僅限於各動物園初級原始的研究,我國僅進行過一次較為科學的東北虎野外種群數量的調查,該項研究是由東北林業大學於1987年完成的,其它領域的研究都處於空白狀態。
有關東北虎的調查、分布和種群數量:20年代之後,中國對東北虎種群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的調查,1974---1976年,調查結果為151隻;1984---1985年,結果為20---30隻;1988---1991年為16--- 22隻,其中黑龍江省有10---14隻,吉林省有6---8隻;最近的兩次調查分別是1998年3月,吉林省開展調查,結果發現其境內僅存4---6隻虎和1998年10月至1999年11月,黑龍江省境內的調查,發現僅存5---7隻。
最近一次,黑龍江省調查情況如下: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東北虎在黑龍江的分布區又明顯向中俄邊境地帶退縮,並形成了老爺嶺南部、完達山東部和張廣才嶺南部3個孤立的分布區,完達山西部和張廣才嶺北部林區可能沒有虎的分布,老爺嶺北部有無虎的分布待查。在以上的3個孤立分 布區的林業區內發現活動在老爺嶺南部的2隻個體可能為雄性,活動在完達山東部的虎至少有1隻雌虎的1隻亞成體虎,另兩只不確定,可能為雌虎;活動在張廣才嶺南部1隻不能確定性別。
目前野生東北虎在我國境內僅存不足20隻,全世界也僅有400隻左右。我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將東北虎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並嚴格禁止捕獵。據世界最大的東北虎人工飼養繁育基地提供的資料顯示,為了使野生東北虎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1958年,我國就在東北虎之鄉的黑龍江省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豐林紅松原始自然保護區。1962年,國務院將東北虎列入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並建立了自然保護區。1977年,我國相關部門將東北虎列為重點保護珍稀瀕危物種. 2005年8月9日,吉林琿春東北虎生活區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東北虎人工飼養繁育基地在1986年建立後,一直致力於研究東北虎的飼養繁育技術。最近10年又引進了具有國際譜系的東北虎種源,基地內的東北虎數量已由最初的8隻,發展到今天的620餘只。
編輯本段保護東北虎的意義
一、東北虎具有自己獨特生態價值。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越高,物種越豐富,這個系統越穩定;反之,系統就變得越脆弱,越容易發生災難性的變化。因此,不只是東北虎,處於這個生態系統中的任何物種都具有各自調控、調節生態平衡和物種平衡的作用。
二、很多動物身上都具有某方面非常優秀的基因,如果這個物種消失了,它具有的優秀基因也就消失了,這對人類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三、東北虎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在中國,文學、繪畫等方面的藝術作品中有很多關於虎的描寫。如果這種動物滅絕了,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來講是一個缺損。另外東北虎是現存虎類中個體最大、體色最美的一種,具有很高觀賞價值。
據介紹,目前對東北虎的保護分為兩種方式,一種為棲息地的保護,一種為異地保護。我國政府分別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為保護東北虎建立了長白山自然綜合保護區和黑龍江省七星砬子東北虎保護區,進行棲息地的保護。進行異地保護的,主要是各動物園。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已將東北虎列為全球十大瀕危動物之首了。所以我們要保護它們。
熊貓:)竹林隱士
大熊貓生性孤僻,常分散獨棲於茂密的竹叢中,故得雅號「竹林隱士」。僅在春暖花開時節,為了愛,它們才各自打破鴻溝,相互追逐,熱戀成婚。
(2)善於爬樹
熊貓善於爬樹,以便逃避敵害、沐浴陽光、嬉戲玩耍、求偶婚配。別看大熊貓個體肥胖,爬樹卻是能手,這是他們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敵害。幼年大熊貓爬樹多為玩耍。
(3)嗜好飲水
熊貓常生活在清泉流水附近,有嗜飲的食性。有時,也不惜長途跋涉到很遠的山谷中去飲水。一旦找到水源,好似一個酗酒的醉漢躺卧溪邊,沒命的暢飲,以至「醉」倒不能走動。因此有「熊貓醉水」之說。
參考資料:http://zhxxx.zhe.net.cn/student/panda/xixing.htm
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熊貓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熊貓這種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卻是長期自然歷史選擇適應的結果。野生熊貓生活在人跡罕見的高山深谷密林之中,並且過著一種悠閑自在的生活。這里所講熊貓的活動,是從生態學研究范疇這個角度出發,探討研究熊貓的巢域與核域、活動節律與作息制度、活動與能量消耗及採取的對策。 野生熊貓棲息於密林之中,它們生長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婚配和生育,即發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貓平時孤居,到了繁殖季節,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唱出一曲曲戀歌,由此開始進行各種求愛活動。熊貓是屬於多雄爭配製。它們一生中產仔數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於熊貓生殖能力和育幼行為兩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貓的種群增長十分緩慢,如保護管理跟不上,則數量日趨減少。
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每天至少飲水一次,有的地方雖然食物很豐富,缺了水,也難以找到大熊貓的身影。到了冬季,當高山流水被冰凍結以後,有的大熊貓也可能因為留戀自己家園的隱蔽條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長途跋涉,沿溝而下,到谷中去飲水,然後返回家園。大熊貓取水總是求近舍遠,日復一日地走出一條明顯的飲水路徑。它們到了溪邊,以舔吸的方式飲水,若溪水結薄冰或被砂礫填沒,則用前掌將冰擊碎或用爪挖一個大約25x20米的淺坑舔飲。大熊貓以竹類為主要食物,而竹類卻難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貓的能量攝入受到極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動都必須考慮到盡量多地攝入能量,盡量少地消耗能量。
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當大熊貓聽到異常響聲時,常常是立即逃避,當逃不掉時,就會像深閨的淑女一般,用前掌蒙面,把頭低下,深深地埋在兩個前掌中間,並把背脊高高地拱起來。大熊貓的這種姿式,是一種害怕或生氣的表現,但它們不主動出擊,但是產仔當媽媽的大熊貓,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卻一改過去的溫順脾氣,戒備心很重,不允許任何動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聖不可侵犯的小寶貝。
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這是由於大熊貓長期生活於密密的竹林里,光線很暗,障礙物又多,致使其目光變得十分短淺。此外由於它的瞳孔像貓一樣是縱裂的。因此,當夜幕降臨的傍晚,它們還能活動。
眼鏡蛇:眼鏡蛇:
學名:Naja naja atra 英文名:Chinese Cobra, Taiwan Spectacle
Cobra
幾種毒性劇烈的蛇的統稱,多數種類的頸部肋骨可擴張形成兜帽狀。盡管這種兜帽是眼鏡蛇的特徵,但並非所有種類皆密切相關。眼鏡蛇分布於從非洲南部經亞洲南部至東南亞島嶼的區域。在其分布范圍內,耍蛇人喜愛使用不同種的蛇,耍蛇人會嚇唬蛇,使之採取身體前部抬離地面的防衛姿勢。蛇對耍蛇人的動作做出搖擺的反應,亦有可能是對耍蛇人的音樂做出反應;耍蛇人知道如何躲避蛇較慢的攻擊動作,而且可能已將蛇的毒牙拔除。毒牙短,位於口腔前部,有一道附於其上的溝能分泌毒液。眼鏡蛇的毒液通常含神經毒,能破壞被掠食者的神經系統,眼鏡蛇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和其他蛇類為食。眼鏡蛇(尤其是較大型種類)的噬咬可以致命,取決於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經毒素會影響呼吸;盡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須在被咬傷後盡快注射。在南亞和東南亞,每年發生數千起相關的死亡案例。
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主要分布於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一帶的森林中,以其他蛇類為食。已證實體長最長為5.6公尺(18呎),但大部分不超過3.6公尺(12呎)。眼鏡王蛇有護卵巢的習性,一巢卵有20∼40枚,置於雌性用樹葉築成的窩內。若有掠食者或人類靠得太近,守護在一旁的父母就會攻擊來訪者。並非所有的眼鏡蛇都產卵。
印度眼鏡蛇(Naja naja,又譯亞洲眼鏡蛇)過去被認為是與眼鏡王蛇的分布區域大致相同的一個單一物種。然而,最近生物學家已發現亞洲存在著近12種眼鏡蛇,一些種類會噴射毒液,其餘則不會。體型(多數介於1.25∼1.75公尺)和毒液的毒性各有不同。噴射毒液的眼鏡蛇透過毒液導管的肌肉收縮和迫使氣體自肺部吐出而將毒液自毒牙里噴出。
在非洲亦有噴射毒液和不會噴射毒液的眼鏡蛇,但和亞洲的眼鏡蛇無親緣關系,彼此間亦無親緣關系。南非的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又譯粗皮小眼鏡蛇)和廣布於非洲的黑頸眼鏡蛇(Naja nigricollis)皆會噴毒,後者體型較小。毒液准確地噴射入超過2公尺外的受害者眼內,若不及時清洗可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埃及眼鏡蛇(N. haje, 大概即為古代所稱的阿斯普〔asp,亦稱角蝰〕)黑色,頸部膨脹所成兜狀較窄,長約2公尺,廣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區並向東分布至阿拉伯半島一帶。埃及眼鏡蛇通常捕食蟾蜍和鳥。赤道非洲有樹棲眼鏡蛇(非洲眼鏡蛇屬〔Pseudohaje〕),與曼巴為眼鏡蛇科(Elapidae)僅見的樹棲成員。
俗名:
眼鏡蛇、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扇頭風
分布於中國南方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爾可見。國外主要見於越南等地。
特徵介紹:
中大型毒蛇,體色為黃褐色至深灰黑色,頭部為橢圓形,當其興奮或發怒時,頭會昂起且頸部擴張呈扁平狀,狀似飯匙。又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背鱗列數為21縱列。
毒性成份:
毒素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為6949、心臟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狀: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於運動神經支配的橫紋肌,使其痙攣而麻痹,與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時具有心臟毒素(Cardiotoxin)為細胞毒性,動物實驗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縮,使血壓下降,也會破壞局部組織引起細胞壞死及局部紅腫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質,而引起間接溶血作用。
讀以上資料可以明白,眼鏡蛇並不是發明眼鏡以後才發現的,它還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
生活習性及體貌特徵:
眼鏡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間的俗稱是飯鏟頭、吹風蛇、飯匙頭等,頭橢圓形,頸部背面有白色眼鏡架狀斑紋,體背黑褐色,間有十多個黃白色橫斑,體長可達2米。具冬眠行為。以魚、蛙、鼠、鳥及鳥卵等為食。繁殖期6-8月,每產10-18卵,自然孵化,親蛇在附近守護,孵化期約50天。
在我國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西藏、四川。生活於平原、丘陵、山區的山野、田邊和住宅附近。北京動物園19年首次飼養展出眼鏡蛇,1970年繁殖成功。
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
我國的眼鏡蛇大多是指眼鏡王蛇
姓名來歷(以及別稱):
眼鏡蛇名字的由來應該是近代十七八世紀以後眼鏡出現後附會而成,最後成為了正式名稱。在正式命名前是沒有統一名稱的,中國歷史上對蛇類大多都沒有專門名稱,民間對眼鏡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萬蛇、過山風波、大扁頸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膨頸蛇、過山風、飯鏟頭等。
眼鏡蛇,中國一般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眼鏡蛇科Elapidae,最新分類是把海蛇科和扁尾海蛇科並入了眼鏡蛇科,分為:眼鏡蛇亞科Elapinae、扁尾海蛇亞科Laticaudinae、海蛇亞科Hydrophiinae。均是毒蛇,除了歐洲和馬達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溫暖地區都可以發現它們。
眼鏡蛇科主要特徵:上頜骨較短,前端具有溝牙,溝牙之後往往有1至數枚細牙,系前溝牙類毒蛇,蛇毒液含神經毒為主。本科蛇類不愛活動,頭部呈橢圓形,從外形看與無毒蛇不易區別。頭背具有對稱大鱗,無頰鱗。瞳孔圓形,尾圓柱狀,整條脊柱均有椎體下突。我國只有4屬8種左右,如銀環蛇、金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等主要劇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