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80後勵志說說句子: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燭香。志是用氣爭來的,氣是用力爭來的,叫志氣。中國男人有志氣,中國有志氣,男人是家和國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中國是世界和平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寸土必爭,寸海必要,安培是海盜,中國男子漢用鐵拳擊他粉碎,百年睡獅已醒,中國必勝。
80後勵志說說句子
一、志存高遠,情理兼修,德才並重,勇於開拓。志:心之所向也。所謂謀而後動,不只是策劃,更是想做,一個人的目標遠大,那人的命運就不會平庸。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我們志存高遠國家才能持續發展。
二、後悔是一種耗費精神的情緒。後悔是比損失更大的損失,比錯誤更大的錯誤。所以不要後悔。
三、無論今天發生多麼糟糕的事,都不應該感到悲傷,因為今天是你往後日子裡最年輕的一天了。
四、有一天,你輝煌了,一定要有個好身體,才能享受人生。有一天,你落魄了,還得有個好身體,才能東山再起!
五、你就算是80歲,不開悟、不覺醒,依然不如25歲覺醒的人,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六、遠離閑人,因為他們有的是時間和你耗,合夥人這塊也要找輸得起人,溫飽不足,何為尊嚴,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的意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8理論,君子善假於物也,身體也是物,給自己時間事件畫塊,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做好這個空間和臉色的好演員,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定好初衷演好自己的角色,記住自己的初衷。
七、面對困難、挫折、挑戰只要你肯相信自己,不斷努力的付出,哪怕你現在的人生是從零開始,你都可以做得到。
八、如果你的個性讓很多人對你敬而遠之,那麼你的個性是失敗的,個性的成功在於能吸引,而不是能排斥。
九、兩歲頑童,與眾不同。用筷皆懂,其樂無窮。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瞧這頑童,志高才通~
十、我們會遇上順境,也是會遇上逆境,在所有的成功的路上折磨你的,背後都隱藏著激勵你奮發向上的動機。
十一、懦弱的人只會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為燒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十二、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別。也許路途有點艱辛,有點孤獨,但熬過了痛苦,我們才能得以成長。
十四、有時候,一個人大哭,並不是懦弱,而是堅強太久了。淚水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要用實際行動達到自己的目標。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為自己的理想努力奮斗吧
十五、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認真+堅持+態度+能力+情商=成功!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准備的。坐以待斃,弄巧成拙,必有所失。心有信念,不成功便成仁,將必有所得!你堅持前行,你勇敢奮進!你便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十六、風決定要走,雨怎麼挽留。辛辛苦苦這么多年,你可否知道。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我是否也應該帶著夢想踏上完全屬於自己的征途。回頭看看走過的路,血淋淋的曲折模糊了我的雙眼。是前路太黑,還是眼睛迷離,前面的道路要怎麼走下去?百米官道人太多,但無容我之處,不是前方道路不光明,而是修道路的奴僕心眼多。中國農民太可憐,生了一群不爭氣的兒子。
十七、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晚年的生活一定要充實,把年輕時的夢想盡量一一實現。
十八、以前不太喜歡和年紀小的接觸,總覺得其閱歷、經驗、心智成熟度都有欠缺,很多三觀都尚未建立,做人做事不靠譜,後來,慢慢發現,不能一概而論,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心智成熟有時與年齡無甚關聯,而是如何面對自己和面對世界。
十九、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有志漂洋過海,無志寸步難行。有志者立常志,無志者常立志。晚安,願你有個好夢陪伴。
二十、一個人要有自己的目標,只有在自己的目標中前進、奮斗,才能體會到達到目標時一路上的辛酸滋味。
二十一、智慧,是一種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綜合能力,包含有:感知、記憶、理解、聯想、情感、辨別、分析、判斷等多種能力。有時候,智慧並不與年紀相匹配。有道是,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就是這個道理。這句老話也是蘇州人經常要提及的,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二十三、不是屬於自己的有多少,而是那些過往。如果生命可以綻放一次絢爛的耀光,即使生命只有一天也無所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勉勵自己突然有感而發。
二十四、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靜簡單,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的人,而是含著眼淚依然奔跑的人。
二十五、人生目標確定容易實現難,但如果不去行動,那麼連實現的可能也不會有。
二十六、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苟利國家生死以有了經濟學上的新解釋,只要大眾需求的,就不顧生死去做。
二十七、有志不在年高。你若阿斗,我為何扶你。你若有志。扶你為何不可。窮可發家致富,富可抵禦強國!無志空長百歲
1、其實兩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朋友之上戀人未滿。
2、速度,連貫性,敏銳性,靈活性及創造力。
3、如果說犯錯是成長付出的代價,那麼改錯就是成熟的過程。
4、什麼都不是愛的對手,除了愛。
5、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擁有創造天堂的力量!
6、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感同身受 能幫你的也只有你自己
7、取是能力,舍是境界。
8、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錢學森
9、無理由拼了命,即使風雨里奔跑,也要讓自己微笑!
10、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
11、什麼是不簡單?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什麼是不平凡?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12、有志不在年高,我志空活百歲(清石玉昆)
13、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14、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年!
15、減肥關鍵就是餓,運動是最沒用的,最多是輔助。但你想靠運動瘦下來,不可能。
16、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7、堅強的人,並不是能應付一切,而是能忽視所有的傷害。
18、Let bygones be bygones.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19、何謂說服力:就是走出來話說出來錢收回來。
20、坦白面對自己的感受,不是一件丟臉的事。
21、自信是你成功的基石,沉著是你飛翔的翅膀。
22、其他女人都能瘦下來你為啥不行!你是白痴嗎?你天生就該當肥豬嗎?
23、一個人有錢沒錢不一定,但如果這個人沒有了夢想,這個人窮定了。
24、一個一味沉淪於舊事的人,是不能張開雙臂去擁抱 的。
25、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留傳到遙遠的後世。《莎士比亞戲劇集》
26、淡泊人生,不是不為名利,而是分清利弊,近利避弊。
27、浸於腐世十數載,談何速清自身濁?
28、山河在,不愁草木不生;壯志在,不愁事業不成!
29、愛情里所謂的生不逢時,就是:君恨我生晚,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1、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
2、有些人往往因為擔心誤入迷途而誤入了迷路。——萊辛
3、男人失眠有三種可能:1.想念女朋友;2.想念暗戀的女生;3.精蟲上了腦。
4、其實在你想放棄的那個瞬間,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也就過去了。
5、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
6、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年!
7、如果你想擁有完美無瑕的友誼,可能是一輩子找不到朋友。
8、快樂就像香水,灑在別人身上的同時,自己也會沾上一點。
9、希望:我喜歡的人不要滾滾而來;更希望:我不喜歡的人滾滾而去。
10、惜光陰百猶短,看眾志成城拼搏第一;細安排一刻也長,比龍爭虎鬥誰為爭鋒?!
11、bend the rules at times網開一面
12、笑口常開,好運自然來!
13、看一個人的心術,看他的眼神;看一個人的身價,看他的對手;看一個人的底牌,看他的朋友。
14、不景氣淘汰那些人不爭氣的人。
15、面對,不一定最難過;孤獨,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能長久。
16、不能強迫別人來愛自己,只能努力讓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其餘的事情則靠緣分。
17、Like teacher, like pupil什麼樣的老師教什麼樣的學生。
18、一輩子有多少的來不及和差一點。
19、每天出門照鏡子,給自己一個自信的微笑。
20、一旦立下目標,不達目標絕不罷手,方可成功。
1、人一生下就會哭,笑是後來才學會的。所以憂傷是一種低級的本能,而快樂是一種更高級的能力。
2、你把周圍的人看作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你把周圍的人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
3、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長立志。
4、沒有礁石,就沒有美麗的浪花;沒有挫折,就沒有壯麗的人生。
5、落葉很在乎自己的舞姿;流星很注重那最後一刻的光芒;我們更應該珍惜我們人生的全過程。
6、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若都像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去對待,人生定會更精彩。
7、流星之所以美麗在於燃燒的過程,人生之所以美麗在於奮斗的過程。
8、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華羅庚
9、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10、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11、讀書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培根
12、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葉聖陶
1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14、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15、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6、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17、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8、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19、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21、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3、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24、大部分人都不滿足於我們既得的,就如每匹馬都認為自己背上的擔子最重。其實我們只有兩條路:要麼快樂的活著,要麼快點死。
25、別人可以給你做一雙超級好穿的鞋子,但路必須我們自己走,生命中的一切我們都要自己承受。
26、有的時候,幾個饅頭就可以過好長時間;有的時候,一堆金條反而會把日子過的亂七八糟。
27、魚在溫水裡會很容易的煮死,毛毛雨會很容易的打濕衣服,因為這些看似沒有殺傷力的東西最容易讓人喪失警惕。
28、機會需要自己去找,並努力把握;但誘惑我們躲也躲不開,他卻會輕易的找上門來。
29、人生是個圓,有的人走了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命運畫出的圓圈,他就是不知道,圓上的每一個點都有一條騰飛的切線。
30、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31、不要說是別人對你不好,讓你感到生氣,只是你自己的修養還不夠,還不能超脫。
32、如果人生是一次賭局的話,洗牌的是上帝,但是打牌的卻是我們自己,打的好壞全在於我們。
33、過錯是偶爾的失誤,但錯過卻是永遠的遺憾。
34、快樂像飛舞的蝴蝶,當你想伸手抓它時,它卻飛遠了,再也看不見;當你暫時放過它時,它卻會停在你的肩膀上。
35、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讓人開心的樂園,只有相對的能自己找樂的人。
36、我們的煩惱都是由無盡的慾望引起的,所求的越多,越會煩惱;當我們無欲無求的時候,快樂會圍繞在我們的身邊。
㈡ 佛陀多少歲成佛,多少歲涅槃
35歲成佛。傳法45年。
據《增一阿含經》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涅槃。
(2)80歲開悟擴展閱讀:
1、出家到摩揭陀國
佛陀29歲出家(或19歲、25歲)。他在某天中夜離城,行至阿那瑪河畔,剃去須發並去除飾物。然後南行至當時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國,這里群集眾多新型思想家。據載他在首都王舍城托缽時引起了頻婆娑羅王的注意,國王勸他放棄出家並交給他一支軍隊,他拒絕了。剃發和托缽是當時出家沙門的風尚,表示與婆羅門的對立。
2、證覺成道
他通過正常飲食恢復了體力,來到距苦行處不遠的伽耶城,不久後開悟成為「佛陀」。此時他35歲(或31歲)。據上座部所說,成道前,當他努力調伏自心,七年來圍困他的「魔」在此時「現形」。
3、舍衛城教化
舍衛城神變 拉合爾中央博物館 巴基斯坦釋迦牟尼前期以摩揭陀國的王舍城為中心傳教,較晚才涉足北方憍薩羅國的舍衛城。皈依於王舍城的須達多長者,是舍衛城的首位佛徒;由於他的活動,佛教才在舍衛城奠定了基礎。他買下太子祇陀的一塊地,修建祗園精舍贈送給教團,釋迦牟尼後半生才得以在舍衛城傳教。
4、入滅前後
「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阿難,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行。」生命的最後一年,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時間。從靈鷲山回故國迦毗羅衛,是最後的旅途。然而他在返回故鄉的途中逝世了。
㈢ 釋迦牟尼佛多少歲悟道成佛的,說法有多少年
據佛經記載,佛陀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弘法45年。年80歲左右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盤。另一說為30成道,弘法49年。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釋迦摩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是佛教的開啟者。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一說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成佛後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之人,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的了知,剎那之間,世間萬物,時時相應,遍照無余,普照十方三世一切人和事物,無有一毫謬誤,故世尊所說法皆契合真理,一方面解說宇宙法理,另一方面又是測查聞法者是何等根器,何等機感。
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小佛如來或釋迦佛等。在佛教中記載著農歷的四月初八是佛教的教祖釋迦牟佛誕辰日。
(3)80歲開悟擴展閱讀:
釋迦牟尼,名字叫做悉達多,是古印度釋迦族人。當時印度這個領土上有二十多個小的國家,釋迦族就是其中的一族。傳說釋迦牟尼出生的時候是他母親站著將他生下來的,他出生的第七天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當時就有人預言釋迦牟尼最後一定會成佛。
釋迦牟尼在年少時期過了一段非常荒唐的生活,還娶了一位妃子,生下了一個兒子。有一次,釋迦牟尼出城時,在路上看到老人、死人和病人,之後回到王宮的他一直被生與死的問題所困擾,最後終於選擇出家去尋求結果。
釋迦牟尼出家問道,到了摩揭陀國,被當地的國王挽留,並允諾給他一支軍隊,後來又多次挽留。但是釋迦牟尼一直堅持禪修和苦行,到了伽椰城的釋迦牟尼已經成為了佛陀。
後來釋迦牟尼在深山修行,在一棵菩提樹下參悟佛道,經過許多天的苦修,終於釋迦牟尼從陽光透過菩提樹葉透下來的光,成功悟道,成就了金身。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究竟悟出了什麼。用今天話來說就是釋迦牟尼感悟到了微觀世界。他說一粒沙里與三千世界,一粒塵里亦有三千世界,所以世界上無論任何渺小的事物,都是自成三千世界的,而且他們是獨立且獨特的。
就像德國的一個哲學家說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所以事物是獨立且不同的。釋迦牟尼在兩千年前就發現了人們肉眼看不到的微觀世界,而且認為他們是獨立的,那麼就是每個微塵里的世界可以是平行的,而且是不會相互影響的。
那麼人類的靈魂也是一個獨立的微觀世界,即使有一天肉體不在,那麼他也會形成一個獨立的三千小世界。那麼人就實現了永生。悟到了永生法門的釋迦牟尼終於頓悟,開始成立 了佛教,四處傳道。
兩千年前釋迦牟尼說到的一粒沙里三千世界,在今天用科學的眼光看來就是微觀世界的粒子,這些粒子是獨立存在,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平行世界的存在。那麼對於靈魂的是否存在,在現代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兩千年前,釋迦牟尼用心感悟,發現了一粒沙三千世界的微觀物質,到了多年後我們才能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出來。今天我們的意識也可以感受時間的流失,更可以感受微觀世界的美妙。
㈣ 和尚坐禪悟什麼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坐,告大眾曰:『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約『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智小根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生。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凈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開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需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偏]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們,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善知識,吾有一無向頌,各須頌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法性 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凈至無余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凈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生不見道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卧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