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長壽之根在五臟,五臟強壯才健康
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通過五臟來完成的,所以說長壽之根在五臟,五臟強壯必然長壽。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中醫日常強壯五臟的方法,堅持日久,必有可喜的效果。
一、養好心,別讓心神耗敞
中醫認為,心乃「君主之官」,在五臟中的地位猶如君王,總領全局,主管人的精神意識活動,並「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
心不藏神,會失眠多夢、神志不安、健忘;心不主血,會面色灰暗、心前區憋悶、心悸、心絞痛。
1、過喜會傷心
中醫認為,「過喜會傷心」,在正常情況下,喜樂能夠緩和精神緊張,但暴喜過度則會使人心氣渙散、神不守舍,甚至出現失神昏亂的症狀。
2、養心的特效穴位
勞宮穴:在掌心處。按揉勞宮穴,可以鎮靜安神,改善心臟供血,緩解心臟疲勞。
內關穴:從腕橫紋向上量3橫指,兩筋之間即是。按揉內關穴,可以緩解心神緊張、舒緩血管,改善冠狀動脈供血。覺得胸悶不適的時候,可以按揉內關穴3分鍾。
3、紅色食物最養心
中醫認為,心與紅色相應,紅色食物具有補血養心、消除血管淤血的作用,多吃紅色食物可以安補心神,通暢血液循環。如:西紅柿、枸杞子、紅豆、山楂、蘋果、豬瘦肉、羊肉等都是很好的養心食物。
4、苦昧食物清心火
五味之中,心與苦味相對應。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熱、消炎、瀉火的功能,適合精神緊張、心火上炎、經常上火的人,比如苦瓜、蓮子心、蓋菜、苦杏仁等。
二、養好肝,全身氣血通暢
《黃帝內經》把肝比喻成「將軍之官」,具有「主氣機疏泄」的重要功能。氣機升降出入自如,氣血才能運行順暢,臟腑器官的功能才能協調。中醫還認為「肝藏血」,是指當人活動時,肝臟所貯藏的血液向外周輸布;當休息或睡眠時,部分血液便歸藏於肝。
肝血不足會引起頭暈耳鳴,眼睛干澀,視物不清,手足麻木震顫,筋脈痙攣等,還會引發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
1、大怒會傷肝
中醫認為「肝在志為怒」「大怒傷肝」。人大怒的時候,會導致血隨肝氣一同上逆沖頭,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不妨在發火前,做個深呼吸,以平靜的心來面對一切吧。
2、養肝的特效穴位
肝俞穴: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橫指處。按壓肝俞穴,能激活肝主疏泄的功能,調理全身氣血,調整內分泌。
三陰交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按摩三陰交穴5 10分鍾,可補益肝腎精血。
3、綠色食物最養肝
肝與綠色相應,綠色食物具有補肝明目的作用,如菠菜、空心菜、芥藍、苘蒿、青椒、韭菜、青豆、豌豆等,都是很好的養肝食物。
肝對應五味為酸,酸性食物有助於養肝健脾。養肝可以吃些酸味食物,如酸棗、葡萄、橘子等。
三、養好脾,強壯後天之本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中醫有「脾為後天之本」的說法。脾胃強盛是人體 健康 長壽的基礎,是 養生 長壽之本。
中醫認為,脾主人體清氣的上升,維持內臟位置而不下垂。若脾氣不升,可出現頭目眩暈、神疲乏力、腹脹、泄瀉等,嚴重者還可致內臟下垂。另外,脾還主持水分氣化轉輸,如果脾運化水液功能減弱,就會導致口中黏膩,甚至形成痰飲、水腫。脾還有「統血」的作用,即維持血液運行於血管內。若脾氣虛不能攝血,則出現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1、思傷脾
《黃帝內經》中有「思傷脾」的記載。思慮過度,容易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缺乏、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郁悶不舒等。
2、養脾的特效穴位
胃俞穴:背部中央脊柱第12胸椎棘突下的兩側,左右各旁開1.5寸處。雙手拇指揉壓左右兩側胃俞穴5 10分鍾,可以調理脾胃。
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按摩此穴4—6分鍾,具有補益後天元氣的作用。
3、黃色食物養脾
中醫認為,黃色對應脾臟,所以吃黃色食物能夠養脾,如小米粥、胡蘿卜、土豆、南瓜等。
脾與甜味食物相應,甜味食物有補益強壯作用,能消除疲勞、解毒生津。但是甜食不能吃得過多,否則容易誘發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甜味食物有桂圓、荔枝、百合、山葯、紅棗、桃子、甘蔗等。
四、養好肺,呼吸通暢氣魄壯
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肺氣充足則人體氣壯。肺還主輸布水津,可將體內的水液不斷向下輸送,經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體外。
1、悲憂易傷肺
中醫認為「肺在志為憂」「憂思傷肺」,憂愁可以抑制肺部功能,引發肺部疾病。人應以樂觀的精神面對生活,放寬心態,不要讓肺功能受到抑制。
2、養肺的特效穴位
肺俞穴:肺俞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二橫指處。點壓肺俞穴10—15分鍾,可宣肺理氣、止咳平喘、清退虛熱。
太淵穴:掌後腕橫紋大拇指一側,動脈的橈側(靠拇指的一側)凹陷處就是太淵穴。掐按太淵穴1—3分鍾,有強壯肺臟、止咳養肺作用。
3、白色食物養肺
肺與白色相應,白色食物可補肺益氣。大多數白色食物如牛奶、大米等都富含蛋白質,經常食用能消除疲勞。其他白色食物如白蘿卜、冬瓜、茭白、菜花、土豆、山葯、銀耳、豆腐、糯米、蓮子、梨、雞肉、魚肉等,都有益肺作用。
肺在五味對應辛味,辛味食物可以促進肺臟氣機發散,促進血液循環,有消除體內氣血淤滯的作用。但如果吃太多就會傷肝損目。辛味食物主要有韭菜、佛手、蔥、大蒜、生薑、辣椒、胡椒等。
五、養腎就是養命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中所藏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動力。如果腎中精氣不足,人必然不得長壽。中醫還認為,腎主納氣,主管接納和利用肺吸進的氧氣,具有防止呼吸淺表的作用。
1、驚恐易傷腎
中醫認為,恐與腎的關系很密切,太恐懼了就會損傷腎臟。所以,人要注意鍛煉和增強勇氣,學會以智勇應對危難。
2、養腎的特效穴位
腎俞穴:腎俞穴位於人的腰背部,在與肚臍同一水平線的脊椎左右兩側兩指寬處。按揉腎俞穴8-10分鍾,直至腰部發熱,能補腎益精,延緩衰老,對於腰痛、腎臟疾病、精力減退等,都有保健治療作用。
腰眼穴: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約3.5寸凹陷中。按揉腰眼穴早晚各1次,每次200下,有很好的補益腎臟、強壯骨骼、益壽抗衰老作用,使人精力旺盛、行走有力。
3、黑色食物養腎
中醫認為,腎對應黑色,多吃黑色食物有養腎作用。黑色食物主要指黑色、紫色或深褐色的谷類、菌藻類等,如黑木耳、海帶、牛蒡、紫菜、黑米、黑芝麻、黑豆等。
腎對應鹹味,鹹味食物有補腎強身、軟堅化結的功效,但心臟病、高血壓患者不能多吃咸。成味食物有海產品、動物腎臟等。
❷ 104歲國醫大師長壽經:養生先養心。具體怎樣做
我們的國醫中醫在養生方面確實有著自己獨到的心得,而104歲國醫大師所提倡的養生先養心,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想要有一個好的養生狀態,就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心態決定我們的身體處在什麼樣的保養狀態。
心情影響,肉體,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例子來得到這個結論,比如說人特別生氣的時候,會很明顯的表現為身體顫抖,手腳發麻渾身無力,或者說力量的突然加大控制不住自己,這就是我們的心情影響了我們身體的激素分泌,間接性影響到了我們身體的正常運轉,所以說想要有一個好的老年生活,就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❸ 老人健康長壽有哪些養心秘笈
人到老年,形體結構、功能和精神心理皆逐漸老化,而工作、生活環境漸趨安逸。如果疏於養生,易致氣脈凝滯,百病叢生。老年人在養生之時,要根據自己生理機能的特點, 調節自己的情緒,從日常生活細節中得到養生,下面來看看老人健康長壽有哪些養心秘笈吧?
讓老人健康又長壽的養心原則
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和運動,看起來與養心沒有什麼關系,但先生認為,這正體現了莊子的養心原則。
先生愛美食,對家鄉菜餚更是偏愛有加,對成都一川菜館所題的「民以食為天,食以民為銓,百姓所贊揚,物美價且廉」以及「白肉拌蒜泥,腰花炒豬肝,落座便可啖,爽口即為鮮。雞丁說宮保,豆腐說淮南,鍋巴燴肉片,炸響滿堂歡……」大加推崇。有朋自遠方來,如台灣詩人餘光中等來訪,便以燒餅小菜、蒸牛肉和夫妻肺片等招待客人,於是主客盡歡。
事實上,先生注重營養平衡,科學合理,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在《Y先生語錄》中,先生寫道:「春天的苕菜,還有香椿拌嫩胡豆喲,夏天的涼粉,還有酸豇豆炒碎牛肉喲,秋天的泡海椒,還有干煸狗爪豆喲,冬天的泡青菜,還有豆豉熬臘肉喲。」引得讀者口水長流。
另外,玉米粥、芝麻醬、酸奶是他每日不可缺少的養生「三寶」。多年來,每日起床先生便自做他本人獨創的芝麻玉米湯。其操作方法是:取玉米面、蕎麥面各半,做粥,盛碗,然後在碗內放芝麻醬、黨參蜜各一羹匙,攪勻,食用。
吃過早飯,先生都要到戶外走一走,活動活動,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養心箴言——虛室生白
先生認為,精神的減負,是養心的真正內容。他常告誡自己:不要攀比,不要好勝,更不要貪多。
「虛室生白」是他常寫的四個字,而這四個字的意思是,空房子裡面充滿陽光。他把人的心比喻成一間房子,如果房子里塞滿了各種傢具,光線就暗了。人的心也是,若塞滿了各種要求、各種慾念、各種願望、各種仇恨、各種紛爭,人的心也就暗下來了。因此,每個人不僅要經常清除自己心裡的「雜物」,更要對外來的誘惑勇敢地說「不」。
所以,先生的《退休賦》雲:「感人生之短暫,萬事雲煙散矣。知宇宙之浩渺,一己得失忘之。」
健康來自持久的鍛煉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信念、心態的好壞左右著人體的免疫功能,良好的心態就是劑靈丹妙葯。先生說老年人心理健康重於身體健康。要愁愁常在,要樂樂常來,切莫斤斤計較,自尋煩惱,只有熱愛生活,才能身心俱健,延年益壽。
老年養生中的「四勤」與「四戒」
(1)勤餐少食:老人的消化功能日益減退,難以消化吸收所吃的全部食物,如果每頓飯吃得比較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增加心、腎的負擔。但如果吃得過少,每日攝入的營養又難以滿足機體的正常消耗,容易出現飢餓、頭暈、乏力、胃痛等不適症狀。所以最好是少食多餐,每日4~5餐,每餐吃七八成飽,胃、腸、胰、膽和心臟有疾病的人及肥胖者更應注意。
(2)勤咽唾液:唾液是十分寶貴的液體營養物質,一個人每天可分泌出1000毫升~ 1500毫升,唾液不僅能濕潤和稀釋溶解食物,有助於胃的消化吸收,還能殺滅進人口腔內的細菌。唾液內含有澱粉酶、黏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生長激素等成分?中醫認為,常咽唾液有灌溉五臟六腑、潤澤肢節皮毛、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等作用,故有「咽津益壽」之說:老年人可每天於早、午、晚各做一次「咽津功」,即寧心靜氣,舌舐上齶,將口中生出的唾液緩緩咽下,重復數次:
(3)勤於咀嚼:勤於咀嚼、細嚼慢咽不僅有利於營養成分的充分吸收,而且使面部肌肉得到運動和鍛煉,增加大瞄皮層活力,預防大腦早衰和老年痴呆症:老年人由於牙齒松動脫落等原因,不容易將食物嚼得很細,因此更需要細嚼慢咽,以利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勤咀嚼對牙齒保健和延緩面部咀嚼肌萎縮也有幫助。
(4)勤於交談:老年人應盡量避免孤獨寡言,要常和他人交談,這樣可以開闊心胸,舒暢氣血,有利身心健康。
老年人養生除了要堅持做到以上的「四勤」之外,還要注意以下的「四戒」:
(1)戒久卧:中醫認為,久卧者傷氣。老年人要順應四時,春夏「晚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睡眠不能過少,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般8小時足夠了。只有適量的睡眠才能達到寧神養氣,延年益壽的效果。
(2)戒久立:久立者傷骨。老年人在站立時,身體應自然、平穩、端正,兩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傾斜,兩下肢均勻受力。老年人如果久坐不動或久立不走,會出現氣血凝滯,從而招致疾病,易引起小腿靜脈曲張、腰腿部關節炎等病。老年人氣血運行本已減弱,全靠動靜結合調節平衡,因而要坐與走輪流交替,活動筋骨。
(3)戒久坐:雖然坐是消除疲勞的一種必要休息,但長期坐著不動,會使肌肉因缺乏鍛煉而導致鬆弛,久而久之就會加速肌肉的衰退與萎縮,這就是中醫所講的「久坐者傷肉」的道理。老年人往往閑暇時間多,有的常沉醉在麻將台上,有的一下棋就是一整天,還有的熱衷於長時間的垂釣。如果不加註意,可能會釀成嚴重的後果:因此,老年人應多參加戶外活動,不宜坐得過多、過長。
(4)戒久視:久視者傷血:人到老年,視力本已經下降,倘若用眼過度,不僅會損傷眼睛的視物功能,還會傷血耗氣,導致眼睛疲勞、目眩、頭暈、心悸、失眠。因此,65歲以上的老年人看書報雜志或電視以1~2小時為宜,最好不要超過兩個小時。
總結:老年人已經步入了人生的最後階段,身體的各項健康指標也在慢慢的下降,所以最好老年人的養生保健工作是重中之重。要多注意飲食和鍛煉,在生活中不要太心急。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介紹老人健康長壽有哪些養心秘笈的內容,另外本網老人安全知識庫中還有很多關於老人養生方面的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以便讓老人都能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