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忘老則老不到,好樂則樂常來什麼意思
忘記自己的年齡會延緩衰老,喜愛樂、愛好樂,並善於追求適宜之樂,樂就會常來。
忘老則老不至好樂則樂常來
這是享年102歲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1900-2001)晚年為武漢老齡科學研究院的題詞。
唐代著名長壽詩人白居易曾言:「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葯。」(《自覺二首》之一)意思是說,人的心態對人體的健康影響極大,特別是進入老年,肌體的功能漸趨衰弱,情緒的憂樂與人的壽夭、容顏的衰盛更是密切相關。怕老老得更快,愁病反而病魔纏身。「忘老」,忘記年齡,「不知老之將至」,則會延緩衰老。上聯即是對「畏老老轉迫」一語的反其意而用。誠然,生長壯老是人的自然規律,無論是貧是富,是偉人還是平民,無一例外。但是,年老並不等於衰老;如果豁達樂觀,攝生得法,同樣可以使「老不至」而延年益壽。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老年時像青年時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曲;老年,好比夜鷹,應該有它的夜曲。」法國大作家雨果也說:「60歲是老年的少年,70歲是老年的青年。」作為老人,應該讓自己過好所剩不多的每一天。
同樣,好樂則樂常來。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曾言:「靈台無事日休休,安樂由來不外求。」(《和邵堯夫安東窩中職事吟》)靈台,指心靈;休休,即安閑貌。意謂安樂是一種心境,一種感受和體驗,帶有濃厚的主觀性,無需外求,心裡無事就歡樂安閑。如美國成人教育家卡諾基所說:「如果我們有著快樂的思想,我們就會快樂。」古人雲:「喜生於好,怒生於惡。」(《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一個人,只要喜愛樂、愛好樂,並善於追求適宜之樂,樂就會常來。享壽110歲的長壽書法家蘇局仙有一副聯語寫得好:
樂事可尋,遊山玩水,訪道求賢,消除無窮歲月;
長生有術,種竹栽花,讀書寫字,涵養有用精神。
2. 陳立夫的養生之道
陳立夫一生歷經風風雨雨,卻身體安康長壽,享年102歲,其中確實有些養生之道。
1990年8月27日晚,陳氏家族在美國紐約舉行了一個盛大宴會,慶祝陳立夫和夫人孫祿卿90大壽。為了感謝前來祝壽的親朋好友、校友門生、國民黨元老,陳立夫以介紹他的養生之道作為答謝致辭。
陳立夫說,他的長壽之道分為四個「老」,共32字:「老健:養身在動,養心在靜;老伴:愛其所同,敬其所異;老友:以誠相見,以禮相待;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在宴會上,陳立夫的致辭如下:
人生活到90歲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尤其夫婦二人都到90。我今天答謝諸位第一句話就是「祝諸位全體健康和長壽。」同時要乘此機會報告大家,老年人之四大需要,以及達到四大條件之要點如下: 老而不健康,是不幸福的,所以要保持健康為最重要。讓我奉贈你們八個字:「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古人雲:「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因為它常動之故。人體亦然,多動使其血液流通,增進健康,其理易明。人都了解自己身體方面的缺點何在,就得在這方面多做運動。我每天清早5時半一起身,就要淋浴,淋浴時當水沖到哪裡,就按摩到哪裡,從頭頂到腳心,每處用兩手按摩100下,一共需要40分鍾,連洗臉拭牙等約需1小時。早飯後,再散步1000步。如此做來,已有28年,決沒有一天間斷。持之以恆為最重要,此之所謂「養身在動」。
養心在靜。首在不發脾氣,不尋煩惱,知足常樂。我隨蔣公服務25年,從未向他做任何要求,故心常快樂。他要我做這事做那事,我盡心竭力去做,做不好,是非所學(我是學采礦工程的),非我之罪也。故心常安,所以睡眠甚佳,不厭不游,此之謂「養心在靜」。 老本者,指老而有儲蓄也,亦即經濟方面有獨立能力,而無須求於人(包括兒女在內)也。於此我亦有八字奉獻如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以上四點,僅述以往之經驗,僅供諸位之參考,仍請指教。
據采訪過陳立夫的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的描述,陳立夫「身體虛弱,面色清秀」。百歲壽誕時,陳立夫寫過一篇《我怎麼會活到100歲》的長文,文章開卷語寫道:「長命百歲,是人人所期望的,但是非人人所能達到的。其原因甚多:有屬於先天所稟賦、有屬於後天的保養、有災難而能逃過、有俗務而能減少。」在《我怎麼會活到100歲》的長文中,他談了自己獨到的體會:先天的稟賦,人人不同,而最可貴者,則具有四種 一、能熟睡。二、不發脾氣。三、記憶力強。四、有恆心。 長壽關鍵在於後天的保養,有七點為要。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在上海進入中學受學時,各種球類運動均好參與。其他如賽跑、游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參與。年歲越老越不中斷。 養心在靜,要淡泊明志。余誠無志於仕途,對於勾心鬥角之爭,決不願見其出現。
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他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貧乏。因其二叔辛亥革命起義上海,事成而家亦不復窮困。但不久反袁稱帝,又遭迫害,復歸於貧困。故飲食終歸貧乏之,其能維持學業不輟,則全賴其三叔在銀行服務以協助有以成之也,故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二者勉強做到。
多食果菜,少食肉類。家貧其能不斷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從不分家,故能免於三餐不斷。祖母茹素,固然兩素兩葷,家裡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適合,其實正合乎養生之道。
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吃生牛肉、海鮮等已成為人類之普通習慣,認為好吃不問其他。他則認為癌症日見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終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從未破例破例。
頭部宜涼,足部宜熱。有一美國老年人活至120歲,究其長壽原因在於:「保持頭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與中國老年人睡眠前以熱水洗腳,非至極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
知足常樂,無求乃安。昔人雲:「登天難,求人更難。」故常以自立自強,好學博學誨人。「無求於人品自高。」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於人,不可稱為自主,欲求心之安樂必從知足無求做起。
減少俗務,尋求安寧。陳於80歲生日之起,自限「不為」之事如下:不剪綵;不證婚;參加婚禮及壽宴不發言;不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如此做法減少年高時之麻煩。
陳坦言,他的身體並不特別強壯,自58歲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膽結石及膀胱結石,動過外科手術,其他的病亦曾生過,今居然能活到100歲,不亦樂乎。後天的保養是長壽的關鍵。 1949年冬,蔣介石逃到台灣後,為保住政權,先拿陳立夫開刀。陳立夫的原則是「不生氣」。他去了美國,隱居在新澤西州湖林鎮,埋頭研究起《易經》來。 為了維持生計,他找孔祥熙等故人借了近2萬美金,買了一個養雞場。沒有幫手,他就自己動手,餵食、撿蛋、買飼料、賣雞蛋、清理雞糞,肩挑背扛。他自學養殖專業知識,很快就學會了給雞喂葯、打針。 養雞不僅讓陳立夫擺脫了經濟上的困窘,還讓他的精神得到了振奮。更令他高興的是,他因多年伏案工作,背部肌肉勞損,常年背部疼痛,從事體力勞動竟然治好了這個病。陳立夫還在家中製作皮蛋、鹹蛋、豆腐乳、粽子,為唐人街的中餐館供貨。 閑下來的時間,陳立夫和夫人讀書、寫字、繪畫,還擔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隔幾天就去大學講課,進入了無憂、無辱、常樂的人生境界。
3. 長壽老人日常應該如何保健
老年人已經步入了人生的最後階段,身體的各項健康指標也在慢慢的下降,所以最好老年人的養生保健工作是重中之重,為了讓老人安度晚年,健康的身體必不可少,那麼長壽老人日常應該如何保健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延長。目前,全世界人均壽命為60歲,中國人均壽命已超過71歲,美國人均77歲。專家認為,只要堅持健康的生活,人們完全可能實現活到100歲的目標。縱觀每個人的養生方法不盡相同,但分析一下,也可以找出百歲老人的養生共性。
養德德是指道德、品德及修養。長壽者無不品德高尚,對社會、工作、家庭等有責任感,盡自己力所能及的義務。人類生存方式既然為組織社會,形成國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責任,心理上趨於平靜穩定,就能夠做到心胸開闊,樂觀豁達,不計貧富,不懷恩怨,甘於淡泊,修身養性。百歲老人池越琦說:「做事無愧於心,就心安理得,就可以活得長。」
養性就是培養良好的性格、性情。百歲老人大多性格開朗,性情平和,很少生氣,遇事心胸豁達,極少與人發生爭執,為人厚道,不在小事上計較。《內經·素問》中說:「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就可年皆百歲,而動作不衰,養性之理。」有調查數據顯示,90%長壽老人的秘訣就是知足常樂,衣食隨緣,與世無爭,不計較一時一事的榮辱得失,這的確是養生長壽的真諦。
親情妻賢子孝、親情濃濃,特別是夫妻和睦,使老人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許多事實證明,家庭內部由血緣建立起來的代際關系,親情關系越來越重要,使老人感到物質上有依靠,生活上有關照,精神上有寄託,由親情關系促成老人心理、生理、精神上的愉悅、幸福和滿足感,是老人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
夫妻關系是人生中最直接的關系,最能影響人的情感,如102歲的張群先生是國民黨元老,他們夫婦的恩愛和睦在國民黨政要大員中是令人敬慕的,夫人馬育英嫻雅端莊,從不過問政事,張群說:「婚後相勵於艱苦之際,相慰於憂患之時,如隨在任所,除操作家務,暨努力於宗教事務之外,對用人行政,從不過問……不徒為賢妻,實亦為諍友。」在晚年,張夫人身體欠佳,常卧床,雖然張群公務繁忙,卻總是推掉晚間應酬,陪伴夫人。有朋友請教他們夫妻相處的秘訣,張群總結出了四條:「敬、愛、諒、助」。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介紹長壽老人日常應該如何保健的內容,另外本網老人安全知識庫中還有很多關於老人養生方面的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以便讓老人都能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