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時候八十幾歲的老人叫什麼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眼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至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頭發由白轉黃。
鮐背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
襪喚老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老蒼:指頭發蒼白的老人。杜甫《壯游》詩:「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老夫:老人自稱。《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稱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稱。《北史穆崇傳》:「老身二十年侍中。」
花甲:指六十歲的老人。《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歲的老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指八九十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頤:指一百歲告擾凱的老人。《禮記曲禮收》:「百年曰期頤。」
老拙:老人自謙之稱。蘇軾《章質夫寄惠崔徽真》詩:「卷贈老夫驚老拙。」
老朽:老人自謙之稱。蘇軾《與馮祖仁書》:「辱箋教累幅,文義粲然,禮意兼重,非老朽所敢當。」
~~~~~~~~~~~~~~~~~~~~~~~~~~
一、口頭稱謂語
古代稱謂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唇槍舌劍的論戰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禮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
現在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只有「你」和「您」,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等好幾個稱法,但是他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為如此稱呼不禮貌。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於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例如,「陛下」代稱帝王;「殿下」代稱皇後、太子;「閣下」、「足下」等代稱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仆、在下、*子、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生、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❷ 在我國古代稱70歲的人為「古稀」,那80,90歲的人又稱為什麼呢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不飢團滿周歲——襁褓 12歲(女)——金釵之年
2~3歲——孩提 13歲(女)——豆蔻年華
女孩7歲——髫年 15歲(女)——及笄之年
男孩8歲——齠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幼年泛稱——總角 20歲(女)——桃李年華
10歲隱肢孫以下——黃口 24歲(女)花信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 至出嫁—— 梅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100歲——期頤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杏林」已成為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醫技以「杏林聖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道以「杏林養生」為崇。——常識醫學篇。
弈,圍棋也。——《說文》 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陽貨》
在我國古代二十歲又可以稱為:弱冠。意思就是長大成人了,可以帶成年人的帽子了。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二十歲的女子則稱為「桃李年華」。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文並加以承傳。
88歲生日,被稱為「米壽」。孩提 幼兒時期 總角 童年時期 及笄 女子15歲 弱冠 男子20歲 花信 女子24歲 而立 30歲 不惑 40歲 知命 50歲 花甲 60歲 古稀 70歲 喜壽 77歲 米壽 88歲 白壽 99歲 耄耄 80-90歲 期頤 100歲 【稱謂字謎】此外,更為有趣者,古代人壽之稱謂,還藉助我國漢字形體之奇特,而稱為『喜壽』、「米壽」、「白壽」、「茶壽」等等。有一次,華羅庚先生請教郭沫若先生,如果未到整數,如只有77歲、88歲、99歲,怎麼稱呼呢?郭老回答說:「77歲叫『喜壽』,88歲叫『米壽』,99歲叫『白壽』。郭老進一步解釋說:「『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是三個字謎。『喜壽』可猜為『七十七歲』。因為『喜』字的草體便是『七十七』三個字組成。『米壽』可猜為『八十八歲』,因為『米』字上中下為『八十八』,組成。『白壽』可猜為『九十九歲』,因為『白字是那『百』字去『一橫』,即為『九十九』。還有一個『茶壽』,析茶字便知:茶上草頭代表『廿』,下邊的『米』代表八十八,合為108歲。『茶壽』就是108歲的高壽者。」郭老既風趣地揭開了「喜壽」,、「米壽」、「白壽」的謎底,又豐富了壽文化,貴為一舉兩得。
古代從事需求仙煉丹的人 為 方士 O(∩_∩)O哈哈~
二八佳人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❸ 古代對40、50、60、70、80、100歲的人怎麼稱呼
1、40歲: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2、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內服之年、大衍之年
3、60歲:花甲、容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4、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5、80歲:杖朝之年
6、100歲:期頤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有些由於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
年齡稱謂介紹: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