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游銘海抗戰經歷
在1943年的成都,游銘海加入遠征軍,被編入成都教導第二團二營七連,受訓於成都西校場,團長王化興、副團長孫成城、連長張天傅在那時指揮。
受訓後,他於同年12月遠征印度,通過鳳凰山機場(成都新津),越過喜馬拉雅山,抵達印度汀江機場,再乘坐登陸艦至孟買,後轉車至印度蘭姆伽河邊營房駐扎。在此期間,他成為中國駐印度陸軍獨立戰車第四營三連的一員。在此,他接受了美式裝備及教育,並圓滿完成了戰車和汽車學校的訓期,校長是毛世瑞(美)。
1944年,他奉命回國,駕駛美軍JMC軍用卡車,運載汽油、炮彈等物資,參與了印度新坪場、立多、八莫、密支那、龍陵、芒市、遮放等地的戰斗。在車隊途中,他遭遇敵軍偷襲,先被彈片擊中,後被倒塌的汽油桶扎斷右腿股骨,負傷嚴重,被送往重慶江北相國寺陸軍醫院尉醫病房接受治療。期間,他由重慶國防部部長何應欽批示,由重慶軍政部發予糧餉。後部隊前往上海(虹口),輾轉金門至台灣。因住院,與部隊失去聯系。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傷愈成殘,被定為三等傷殘,由三十六陸軍醫院轉送四川省長壽縣榮譽軍人第九殘廢院療養,直至1950年。此後,無人顧及,他離開醫院回到家鄉。
游銘海老人回憶,當時參加遠征軍,到印度加爾各達時,他佩戴著刺有鷹臂章的臂章。臂章上面是鷹,下面是中美英同盟字樣。新一軍軍徽、游銘海右臂紋身、游銘海90歲近照、游銘海坦克、游銘海博物館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