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年夜飯的風俗習慣請最多說5個
1.年夜飯吃什麼?2.有什麼講究?3.為什麼要吃年夜飯?
除夕的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俗話說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
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了。
除夕夜,十二點鍾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我們對年夜飯的重視,也就是對傳統的重視,對自己身份的認知,《爾雅·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把「年」當作收獲的象徵,於是大家聚在一起燒些好東西吃一頓,這種慶祝的活動也就成了年夜飯。
這頓飯更重要的在於一個形式,吃年夜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魚,取年年有餘之意。在我國南方,魚是整個宴席的最後一道菜,大家並不是真正的去吃,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餘。
還有些地區,第一個熱菜就上全魚,直到宴會結束時,大家才象徵性地吃上幾口。除夕魚寄託著人們希望家業發達、年年有餘的美好願望。廣州人的年夜飯桌上通常會有「發財就手」、「發財好市」這樣的意頭菜,不過是件討口彩的事情,但大家還是認真虔誠地做了。
中國之大,各地風俗不盡相同,南方和北方有著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發財。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但這一天,普天下的中國人都不約而同地奔赴了這場盛宴,怎能不教人感動?
年夜飯代表著至高無上,古時的賢明聖祖在年三十這天也會特赦犯人們回家去吃頓年夜飯,因為這頓飯代表著一個人真實活在世上至高無上的權力,對於中國人而言這是無可替代的,前幾年導演張元拍了一部《過年回家》,通過女犯人回家吃年夜飯講述了一個人性寬容的故事,最後電影為張元捧回了一個「人道主義精神獎」。年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年飯桌上的東西,早就不一定非得到過年才有得吃。年飯之意不在飯,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
年夜飯象徵著幸福憧憬,再慘,慘不過楊白勞,但在年三十這天,楊白勞也要給喜兒買條紅頭繩,想辦法張羅著吃頓年夜飯,喜兒那段「爹爹帶回白面來,歡歡喜喜過個年」的唱詞讓我的父輩在憶苦思甜的過程中知道了什麼叫「悲劇的鋪墊」。
年夜飯意味著根本的權力,海外的華人感觸應是最深,印尼曾經禁止華人們慶祝新春,直到印尼前總統瓦希德就任後,取消了華人公開舉行宗教信仰及民俗活動的禁令後,讓印尼華人在隔了30多年後獲准在不受限制下歡度春節,重新體現春節的喜洋洋氣氛,讓這頓年夜飯吃得輕松愜意。
年夜飯就是中國人最內核的向心力,年夜飯的溫情正是這樣一種銘刻在民族的骨頭里,溫暖在一家人的問候中,沸騰在每一個人血脈中的溫情。這種溫情是大年三十母親嘮叨在燈下的叮囑,也是無數的遊子頂著寒風,踏著大雪往家裡趕的執著與真誠。中國人最講至親至情,受「禮儀之邦」的影響至深。但現代社會中很多家庭成員為生計、為發展,各奔東西,平時難得一聚。一起吃頓年飯,一家人酒餚相對,輕言細語,訴說別後離情,生活感悟,該是何等愜意之事!
關東年夜飯:保留古風俗漢滿互影響
我國知名民俗專家曹保明介紹說,年夜飯在除夕的夜晚又稱「團年」或「合家歡」,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年夜飯通常是舊時關東農家中一年內最豐盛的一頓飯,必須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滿桌的酒菜中必須要有魚,表示新的一年有餘錢、余糧,一切都很寬裕。還必須有一碗紅燒丸子,表示闔家團圓。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關東老百姓始終有「窮過年,富過年,不吃餃子沒過年」的說法。餃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圍繞餃子的起源,民間產生過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但關東人一直崇尚春節的第一頓餃子在除夕夜子時(零點)吃,此風俗遍布關東城鄉,並世代相傳至今。
如今在東北的許多農家,年夜飯依然保持著古時的許多風俗,如吃飯前祭祖,放鞭炮,吃餃子等。但由於近年來年夜飯的吃喝已不重要了,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它溫暖在一家人的問候和溫情中。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重慶土家年夜飯:「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剛進臘月,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鄉紅杏村農民許文旭家就忙開了。為了准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許文旭說,「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土家人之所以重視這兩道菜,是因為以前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回肉,糯米也是稀罕東西,因此家家都把這兩道菜當作年夜飯展示手藝的機會,同時也是為了犒勞辛勞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帶還曾一度成為土家年夜飯的主菜。因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區吃鹽巴都困難,醫療條件也差,經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為了給家人補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飯上一道海帶,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碘。在當時的條件下,海帶對土家人來說,真可謂「山珍海味」,經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飯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帶早已退出年夜飯的「舞台」。
土家人吃過年夜飯後,各家都會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
朝鮮族:「歲酒」和「德固」占據特殊位置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我國朝鮮族主要聚居地區,春節也是朝鮮族的傳統的和最重要的節日。朝鮮族的年夜飯有著自己傳統的食品和特色。
朝鮮族的年夜飯豐常豐富,大大小小的盤子七八十個,有的人家甚至達上百個。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歲酒』和『德固』二種。
春節前夕,記者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各鄉村看到,很多朝鮮族村民都在釀造「歲酒」。朝鮮族在年夜飯有喝「歲酒」的習俗。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多味中葯材,是一種葯酒。用於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他們認為飲用此酒可以避邪、長壽。
「德固」是一種湯餅,就是將大米面和好蒸熟後,搗成大粘團,再搓成橢圓形圓條,切成薄片,倒入雞、野雞、牛肉湯鍋中,吃時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
在年三十那天,朝鮮族婦女都要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裝。大多數家庭從一大早就開始做打糕。盡管現在有賣做打糕的機器,但他們還是喜歡用打糕槌自己動手做,因為感覺味道還是不一樣。
除夕夜一家都圍在一起吃年夜飯,是非常幸福的時刻,全家都會守歲通宵達旦。與漢族不同的是,朝鮮族大年夜這頓飯會載歌載舞,伴著朝鮮族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迎接新年的到來。
http://www.nianyefan.cn/nyf/12.shtml
http://njbbs.soufun.com/muco~-1~1212/68311498_68311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