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60歲不講理

60歲不講理

發布時間:2024-10-19 10:01:18

『壹』 老年人易怒暴躁不講理

我認為老人易怒暴躁,這個應該是屬於他的心裡狀態,不是很好,或者說他的心情不是很舒暢,才會導致這種情況

『貳』 一個婆婆年輕時做錯了哪些事,60歲後讓自己「老無所依」呢

01

當一個人的年歲漸長,心態也會逐漸發生變化,年輕的時候,誰也無法預料未來的結局,是好是壞,或喜或悲。但如果,能夠防患於未然,有些錯誤也不至於犯下。

明老太總是喜歡坐在外面曬太陽,冬天的暖陽,百無聊賴地打下來,容易曬得人發困。張老太如今越發愛犯困了,她說,大概是因為自己年紀大了,也快走了吧。

我媽經常說一句話,人這輩子,是越老越怕死,只有當你面臨著歲月的不留情,明確感受到自己的身體真的是大不如前時,才不得不服老。

但又覺得日子尚好,還有好多該享的福沒有享,所以更加愛惜生命。不信你早上去公園轉一圈,那些早起晨跑鍛煉的老年人,可不是最好的見證嗎?

我身邊的老人,好像大都是這個想法。惟有明老太,她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模樣,還說自己早點走了才好,免得給人添負擔,遭人嫌棄才不好。

有年輕人勸她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還有人說,不管多大,誰都想自己能有個媽,因為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他們告訴明老太這些話,無非是讓她樂觀點。

但明老太不信,她搖搖頭,語氣有點嘶啞,聽起來更為蒼老,像是從遙遠的地方跋涉而來:「沒用的,兩個兒子都不喜歡我,我現在是那嫌人的路邊草,哪能是什麼寶。」

明老太今年62歲,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大不少,已經是白發蒼蒼,走路佝僂了。她這種心態,和她年輕時的所為是緊緊相連的。


04

而她做錯的第三件事,就是以前沒有反對兩個女兒外嫁。

明老太的兩個女兒,都嫁到外地去了,難得回來一次,電話也是好幾個月才打一次,她明明有女兒,卻根本享不到女兒的任何福氣。

人這一輩子,誰都有過年輕,但誰最後都敵不過歲月,蒼老終有一天將代替芳華,皺紋將爬上臉龐,行動將變得遲緩,大腦也不那麼靈活,消亡和重生,這本就是生命的自然規律。

但這也是孕育下一代的意義,不僅僅是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更是一種延續和傳承。但是如明老太這般,明明該頤養天年,卻老無所依,真的只是她做錯的這三件事嗎?

明老太雖自己這般悔悟,我卻不完全這么認為。

或許,她的四個孩子,更應該想想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只從父母身上沉思可以得到什麼的時候,同時也該考慮你為父母帶去過什麼?又回報過什麼?

其實,在父母面前,有些人追求的所謂公平,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

『叄』 感覺爺爺好不講理。每天在家好吃懶做,啥都不敢,吃完就睡,睡完就吃。叫他做事就發脾氣。

感覺爺爺好,不講理,爺爺最損也得是60歲以上的人了,他年輕的時候撫養你爸爸,又給你爸爸成了家,又養活著你們,和你們在一起過,你又讓他幹活,有你爸爸,有你媽媽,還有你還用得著你爺爺幹活嗎?是你爺爺不講理,還是你們不孝敬老人,把老人當成什麼了,當成了你們家的奴隸,要給你們干一輩子啊!這種說法我真的不贊成,吃完了就睡,睡完了就吃,你應該告訴爺爺,吃完了就出去玩,玩完了回來再吃,好好鍛煉身體,還叫他做事,他年齡那麼大了,還能做什麼事?如果能做事的話,國家還不讓它退休了

『肆』 我蓋房子,一個60歲老人,耍賴不講理,就不讓蓋

你好,如果你的手續齊全,這個老人不讓蓋,可以報警處理,同時起訴他到法院,讓他賠償經濟損失。

『伍』 以經快60歲了。老婆還認為我出軌了。經常和我鬧。可是我真的沒有出軌。我該怎麼辦

夫妻兩人最重要的是信任,但千萬不要拿對方的信任,成為你踐踏對方尊嚴的理由。有些男人嘴裡口口聲聲有多愛你,但卻在外面有個小三小四,把你欺騙的體無完膚。你信任他,他卻視你為傻瓜;你把他眾星捧月的圍繞著,他卻視你為手中囊物,認為你是離不開他的那一個。有時候,我們過於信任一個人,對方卻在做著傷害我們的事情,所以,在信任的面前,有時我們真的很無奈。不是我們疏於信任對方,有時候被揭穿後的真相更傷人,那種屢次信任的背後,有時候是很深的一道傷疤,把你欺騙的捶胸頓足。
婚姻中,有很多夫妻中的一方都想粘著對方,害怕對方欺騙自己,做一些不好的行為。但都是成年人了,那樣做也真的太累了,心累身累滿身疲憊。兩個人都會感到有束縛感,我們都想給對方空間,給對方自由,但那一定要在可控的范圍內做好自己的事情,否則就會給對方帶來不信任的感覺。愛就是這樣,你不要拿對方給你充足的信任,來做一些超越底線的事情。給對方帶來致命傷害,這樣的話,就會造成婚姻的滿面瘡痍。信任一個人,就給了對方最大的信心。不要讓對方有任何重負,否則對方就會胡亂猜疑。
夫妻間最重要的是信任,如果信任已不再,也就沒有在一起的任何意義。我們總是找各種理由,來加強對對方的信任,但有些事情是你對一個人信任的同時,對方卻擊碎了你的內心。你信任對方,TA卻在玩弄你,你的感情,你的付出TA都會置之無理,依然過著一個人的獨角戲。那樣也沒有意義,夫妻兩人的信任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面的,那樣只是一個人的自尋煩惱,完全的沒有任何必要。
信任對方,就是對TA有足夠的信心,相信TA不會做出格的事情,不會做你不喜歡的事情。因為愛你,所以才會束縛自己的一些行為,不去冒險,不會違背自己的內心,憑自己的內心做事。否則就會讓對方對你有想法,對你有懷疑的感覺。我們千萬不要遊走於信任之外的事情,不要做有損於對方的事情,不要把對方對自己的信任,當做你瀟灑的借口。
婚姻中,多少人打著信任的理由,在做一些傷害對方的行為。明明你在狂賭,卻說和朋友在一起喝酒;明明在外面外債很多,你卻說沒有多少;明明外面有了別的女人,你卻說那隻是一種應酬;你總是心口不一,用一個謊言遮蓋著另一個謊言。如果有一天發現一切都那麼的醜陋,你就會人設崩塌,對你全面否定,對你的信任感就會徹底瓦解。

『陸』 鈥滃叚鍗佷笉浜よ█錛屼竷鍗佷笉鐣欏匡紝鍏鍗佷笉鐣欓キ鈥濇槸浠涔堟剰鎬濓紵

浜虹殑涓鐢熶笉榪囧寙鍖嗘暟鍗佽澆鑰屽凡錛屾墍浠ユ垜浠鐨勬瘡涓鍒嗘瘡涓縐掗兘鏄鍗佸垎瀹濊吹鐨勩傚彲鏄鏃墮棿濡備笢嫻佺殑姘達紝涓鏃﹂濆幓錛屼篃闅句互榪藉洖銆傚綋涓涓浜虹殑鑰佸幓鎴愪負蹇呯劧鍚庯紝灝卞繀欏誨潶鐒墮潰瀵廣傚逛簬涓涓浜虹殑浜虹敓涓鐨勪笉鍚屽瞾鏁伴樁孌碉紝閮芥湁涓嶅悓鐨勪釜浜鴻█琛屼婦姝㈣勮寖銆


瀵逛簬浠婂ぉ鐨勪漢鏉ヨ達紝楂橀緞浜哄彛澶氫簡錛岃嚜鐒朵細鍦ㄥ伐浣溿佺敓媧匯佸︿範鏂歸潰鍜岃佷漢鎺ヨЕ銆傚彲鏄鍦ㄦ帴瑙︿腑錛屾垜浠瑕佺煡閬撲竴浜涢伩蹇岋紝鍍“鍏鍗佷笉浜よ█錛屼竷鍗佷笉鐣欏匡紝鍏鍗佷笉鐣欓キ”榪欏彞淇楄皻錛屽氨鏄鎴戜滑搴旇ヤ簡瑙g殑銆傚傛灉鎴戜滑閬典粠榪欏彞淇楄皻鐨勬暀璇詫紝閭d箞鑲瀹氫細緇欎簣鎴戜滑甯鍔╋紝璁╂垜浠閬垮厤涓浜涗笉蹇呰佺殑楹葷儲錛

『柒』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更有道理。

01

家長越喜歡講道理

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

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

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她講述了這么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

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臟磨壞。

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臟臟的。

陳述完事情後,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次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我對家長說,你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現不對,就應該立即停止。

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抵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如何教育她?

我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乾凈,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家長一聽,恍然大悟,對啊,這么簡單,我怎麼沒想到呢!我怎麼就光想著給她講道理呢?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應該在於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麼沒道理。

就這件事,孩子不過是想變個花樣走樓梯,家長卻不體恤孩子,這么微小的一點童趣都不給孩子,對這么簡單的嘗試都不能容忍,這和家長所說的給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

要使兒童「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兒童,必須要首先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曾看到一則新聞,廣州番禺張中良夫婦收養了10個孤兒,孩子做錯事,張中良與妻子不會責罵他們,也不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通過體驗,來完成對一個道理的認識。

比如,有一次,張中良讓家中的小女兒慕恩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為何慕恩將美春一個人丟在了外面,獨自回來了。

張中良知道後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讓小慕恩做了一個體驗: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讓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從此以後,慕恩變得特別懂事。

這一個細節,足以讓我們對張中良夫婦更加敬佩,他們也許沒學過教育學、心理學,對教育的理解卻那樣透徹,沒有對孩子的真愛,是不可能有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傳誦千古的經典教育方法,理論上人們都認可,可遇到問題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總是如何勸說孩子,如何給孩子講道理。

比如我經常收到這樣的來信:年輕父母們詳細陳述了老人帶孩子如何包辦溺愛,導致孩子有許多毛病,後面提出的問題卻是:「這種情況下,我如何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改正缺點?」

也有不少家長,他的孩子遭遇了學校老師的冷暴力,導致孩子厭學。家長不去想辦法向學校反映,解決老師的問題,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師溝通的努力,卻來問我「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孩子不再厭學」。

——這樣奇怪的邏輯經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對,傷害了孩子,卻把改造的矛頭對准孩子,指望動動嘴皮子,說點什麼,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狀態,這怎麼可能呢?

02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

這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於思維慣性。

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系;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

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無能。他自己有了兒子後,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現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

孩子經常很固執逆反,不管家長怎麼說,就是不聽。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想讓他做什麼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

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生沖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

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脾氣來征服。

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3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身體力行,運用最純熟的。

每當我在不同場合引用盧梭這句話時,總是會引起別人的疑問和困惑:

如果講道理孩子不聽,除了生氣或感化他,還有什麼方法呢?難道不要教育他嗎?

當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之扣越系越復雜,越系越死。

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有位媽媽,從孩子一歲半時,開始每晚給孩子刷牙,可小傢伙怎麼都不配合,任憑媽媽講多少道理都沒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戰爭,總是弄得雙方都不愉快。

後來,這位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孩子有一個很喜歡的小熊玩具,媽媽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說:「寶貝,小熊這么長時間沒刷牙,牙疼了,長齲齒了,你幫它刷刷牙好嗎?」孩子很樂意地接過媽媽准備好的牙刷幫小熊刷起來。

給小熊刷完牙後,媽媽表揚孩子刷得好,並說:「小熊真乖,給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後問孩子:「寶寶想不想讓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會好好配合媽媽刷牙?」孩子高興地說好,史無前例地配合媽媽刷牙。這樣幾天下來,孩子再也不厭煩刷牙了。

還有一位家長,說他4歲的孩子有兩個毛病,一是不聽話,一是愛哭。問我怎麼辦。我讓他舉出最近的一個不聽話的例子。

他說孩子這幾天總是在晚上臨睡覺前要下樓玩,無論家長怎麼給他講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類的話,孩子都不聽,就是哭著要下樓。

我說,你說的兩個毛病其實是一個,可以一起解決。從今天開始,一切事情盡量聽孩子的。如果他臨睡前想下樓,你就辛苦點,抱他下樓,他想在樓下待多長時間,就待多長時間,在其他事情上也採取類似的做法。

家長有些吃驚,很顧慮的樣子,但回去還是按著我說的做了,結果讓他意想不到。

他後來告訴我,當天孩子在臨睡前又要下樓,家長沒說什麼,愉快地給他穿好衣服,帶他下去。

外面很黑,冷風嗖嗖的,樓下空無一人,他剛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著回家。

家長故意說既然下來了,多待一會兒吧,孩子說什麼也不肯多待,說想回家睡覺。回家後,孩子一下變得很聽話,讓刷牙就刷牙,讓脫衣服就脫衣服。

此後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長也都少說多做,盡可能傾聽孩子的意見,結果孩子哭鬧大大減少。

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無效教育區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

「君子之學」是從耳朵進來,進入心中,傳遍全身,影響到行為;而「小人之學」則是從耳朵進來,從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長,所以難以影響到整個人。

用思想家盧梭的話來說就是,「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了東西方先哲們的觀點: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

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於情緒,其次取決於對方的行為,最後才是對方的語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

03

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做「不講道理」的家長,並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為教育的重要性。這里另有3條建議。

「講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講點什麼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

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長,比如有的家長明明自己對孩子的考試分數斤斤計較,向我討教的問題卻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

把「如何說」僅僅理解為一種說話技巧,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終不得要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像文字所到之處是一個人的思考所到之處一樣,語言所到之處,也應該是一個人觀念所到之處。

與其向別人討要說話技巧,不如靜下心來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

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價值觀
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一些家長自己站位不高,卻熱衷於向孩子傳達一些並不高明的見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經驗。

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生活就是競爭,別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後了。

孩子從這些所謂的人生道理上,學會了小鑽營、小算計,卻學不到大胸襟、大情懷。這樣的「講道理」,實際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視野和胸襟,束縛限制了他的發展。

教育的真正准備是完善自己,想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

如果感覺自己的高度不夠,不知道該如何說,什麼也不說總比胡說好得多。

切不可把「不講道理」做成「不講理」
有一些家長確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他們很直接,三句話不對就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這就不是我們這里所說的「不講道理」,而是不講理了。

更有些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卻在事後美化自己的行為。例如,打了孩子,然後又深情地講「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通過煽情來為自己的行為找遮羞布。

這簡直是強盜邏輯,矯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層面的不講理。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

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繞口令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

04

講道理孩子不聽,不妨換個做法

孩子有時候確實會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給家長帶來麻煩。

遇到這種情況,除了想辦法和孩子溝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覺一下他的想法和願望,不要輕易下論斷,說孩子「不聽話」。

家長當然可以直接給孩子講一些正確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聽,就應該考慮換一種說法。

實踐證明,想要孩子接受一個觀點,從情緒上入手最容易,通過問答的方式,調動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

這樣的方法屢試不爽。

有位媽媽說在兒子3歲前,她上衛生間不注意關門,孩子經常跟進來。後來她覺得孩子越來越懂事了,讓他看到自己蹲馬桶的樣子不好,就不再允許孩子跟進來,孩子不聽,非跟進來不可。

媽媽很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總沒什麼效果,媽媽只好強行把門閂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著門,哭得聲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

從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媽媽去衛生間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著,或正在看電視,媽媽想悄悄地溜進衛生間時,他不知為什麼總能發現,會馬上丟下正做的事,沖過來高喊「不讓媽媽上廁所」。

這位媽媽非常發愁,每天上廁所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較量,感覺真是累人。

我對她說,既然前面已講過道理,沒用,就不要再講,換一種方法,用問問題的方式來給孩子做思想工作,效果也許更好。我建議她問孩子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不讓媽媽去衛生間,那你覺得媽媽尿褲子里好還是尿馬桶里好?」
大多數孩子第一問就可解決問題,他們會很快判斷出來,尿褲子不好。

孩子一旦給出這個答案,多半不會再阻攔媽媽去衛生間。個別孩子,因為和家長為這事擰巴了挺長一段時間,可能會故意別扭著回答,說尿褲子好,那麼接下來家長問第二個問題。

「你喜歡媽媽高興,還是喜歡媽媽不高興?」
一般情況下,孩子肯定會選擇喜歡媽媽高興。就像父母本能地會愛孩子,孩子也會本能地愛父母,願意討好父母,所以在這個問題中,幾乎很少有孩子會選擇要媽媽不高興。

這樣問的目的,是引導孩子對第一個問題重新做一下選擇。如果孩子重新做出正確選擇,要真誠地表示出愉快,肯定孩子非常懂事。

然後讓孩子在外面等著,並給他一個期待,讓他看看一會兒媽媽出來後,是高興的還是不高興的。

對一個幼兒來說,只要有一兩次,他體會到正確選擇的快樂,看到媽媽因為自己的選擇而高興,正面心理得到強化,問題多半就解決了。

萬一你的孩子實在是特別,到這里還不行,固執地選擇要媽媽不高興,那繼續問第三個問題。

「你希望媽媽只是今天不高興,還是明天也不高興?」
我幾乎不相信哪個幼兒會繼續選擇讓媽媽不高興,只要他選擇了明天要媽媽高興,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個問題上,按前面的套路來解決。

最意外的是孩子繼續選擇明天也不讓媽媽高興,媽媽在第二天可以接著問同一個問題:媽媽今天因為不能正常上衛生間不高興了,你希望明天媽媽高興嗎——家長問話的態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誠。

誇張的口氣會誤導孩子,讓他以為這只是個游戲,故意做出錯誤的選擇,以延長游戲時間;當然更不能表示出生氣,那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壞,刺激其負面心理。只要孩子感覺媽媽內心沒有恨意,他絕不可能一直要媽媽不高興。

這位媽媽後來告訴我,她問到第二問,問題就解決了,很有效。

我見過一些「屢教不改」的孩子,確實讓人感覺棘手。

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他們的家庭生活,總會發現根源在於家長的固執。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人告訴他說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他會覺得被冒犯、被挑釁,非常生氣。

他們愛自己的想法超過愛孩子,而孩子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逐漸被打垮,如果沒有閱讀或其他思想導師扶植其精神之樹成長,思想就會逐漸萎縮或變態,思維方式慢慢變得畸形。

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首先喪失傾聽的興趣
發展出超過常人的防禦心理,同時產生「道理免疫力」,哪怕這個道理本身很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排斥,嚴重的甚至會發生道德免疫力;

其次,獨立意識喪失
不能對一件事進行誠實、深入的思考,失去正常判斷力,思維流於膚淺和平庸;

第三,心態變得苛刻
對理解他人沒有興趣,興趣只在如何用自己的觀點征服對方,占據上風——這樣的人生活中常見,他們和「他人」幾乎沒有共同認可的觀點,幾乎從來不能在一件事上持有相同的看法。

有人說不要濫用葯品,他就說生病了還是要吃葯的,不能一概而論;

有人說孩子不能打、要尊重,他就說孩子和孩子不一樣,有的孩子是需要打的;

甚至有人說60歲以上婦女不適宜穿高跟鞋,容易扭傷或摔倒,他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說不穿高跟鞋的老人也有摔倒扭傷的……

我老家管這種偏愛抬杠的人叫作「杠房出生的」。表面看,這些人說話總是一分為二,又全面又客觀,其實他們只有兩種觀點:你的觀點,我的觀點。並且前者總是錯誤,後者總是正確。

「杠房出生的人」其實思辨力特別弱,原因是他們的能量不能用於真誠的思辨上,主要用於不停地反抗別人的話語上,一生也往往在這種無端的消耗中庸碌地度過。

而這樣一種心理,如果不自知,會通過言傳身教,產生代代相傳的惡習。

閱讀全文

與60歲不講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20年公司員工退休年齡 瀏覽:674
新兵報名體檢要帶什麼 瀏覽:757
山東聯通面試體檢後多久鑒三方 瀏覽:256
私營企業退休證明 瀏覽:410
做飯長壽 瀏覽:915
養生壺煮什麼刮腸道油脂最好 瀏覽:617
田女士50歲 瀏覽:374
今年社保退休多少錢 瀏覽:479
退休金金改革 瀏覽:427
每年有多少人被父母拋棄 瀏覽:311
北京處級退休金 瀏覽:561
想過個什麼樣有意義的重陽節 瀏覽:633
在農村老年痴呆老人走丟該怎麼找 瀏覽:196
有哪些書是關於講養生知識的 瀏覽:358
老人家經常打瞌睡容易摔倒 瀏覽:541
養老院補貼怎麼辦理 瀏覽:186
事業單位轉企後退休人員該不該 瀏覽:347
養生可以做哪些運動 瀏覽:933
如何給老年人按腿 瀏覽:381
蘇州瑞頤養老院實景圖 瀏覽: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