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老人單衣

長壽老人單衣

發布時間:2024-09-06 07:19:11

A. 與橋有關的民間故事

1、西湖斷橋

一說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斷橋殘雪」。另有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確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

2、奈何橋

關於奈何橋,存在兩種流行的說法。一說因地府有河名為奈河,一說因為漢語中「無可奈何」之意,剛好對應了人在轉世投胎時對自己生前願望的遺憾和無奈。

奈何橋在中國道教和中國民間神話觀念中是送人轉世投胎的地點,在這里會有一名稱作孟婆的年長女性神祇,給予每個鬼魂一碗孟婆湯以遺忘前世記憶,好投胎到下一世。

3、趙州橋

趙州橋建於隋代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歷史,是當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

相傳,魯班周遊天下途經趙州遇到洨河阻擋去路,於是在上天的感動和幫助下一夜之間造成趙州橋,蓬萊仙島仙人張果老與柴王爺聞訊而來一探究竟,兩人施用法術企圖讓橋梁倒塌,但魯班還是徒手力頂趙州橋。

4、天仙橋

蘭坪縣河西地區的大羊與箐花交界處,有條小河叫「魚怕河」,河上有座石拱橋,叫天仙橋。橋下深谷幾十丈,橋頭奇岩怪石,叫人看了毛骨發怵。傳說這座橋是神仙搭救一對戀人而成的。

大羊山下的遲不寨里,有個叫溫卜的普米小夥子。這人天生聰明,為人又誠懇,可惜阿爸去世得早,只落下年老體弱的阿媽,母子倆生活過得很貧苦,但溫卜對阿媽十分孝順,母子倆倒也很幸福。

5、卧龍橋

在板泉鎮西北方向,有六里之遙,佃戶村的東南汪,有兩孔不起眼的紅石橋,人稱「卧龍橋」。漢朝中期,外戚王莽專權,毒死了小皇帝,又扶了兩歲孺子嬰做太子,自己便做起代理皇帝,覺得不過癮,就廢了太子,當了真皇帝,改國號叫「新」,京城仍在長安。

他打著復古改制的幌子,下令變法,因政治腐敗,越變越壞,加上連年天災,怨聲載道,逼得人民走投無路,各地紛紛起義。這時,南陽郡春陵鄉的豪強劉秀,利用族人、門客、鄉里也組織起義,打著「中興漢室」的旗號,到處攻城佔地,不幸被王莽軍包圍。

劉秀帶著十二勇士沖出重圍,去搬救兵。莽兵緊追不舍,勇士們分為兩組且戰且逃。莽兵越追越急,勇士越戰越少,漸漸抵擋不住。劉秀獨自一人,打馬如飛,奔跑了幾天幾夜,馬渾身汗透,氣喘吁吁,咴咴亂叫,奔跑間被一石塊絆倒,再也起不來了。

劉秀急忙爬起來,繼續往東南逃去。也不知道跑了多長時間,劉秀遍體是汗,四肢無力,再也挪不動腳,見一石橋,就一腚坐在橋板上,心想:這樣追兵來了不就白白送死嗎?

得找地方藏起來。想鑽橋底,覺著不妥,見橋西頭南邊有一小土井,邊上還長些蒿草,正是隱蔽的好地方,他起了幾起沒起來,就爬到井邊,滑到井下,幸虧是個廢井,不深,底下是些濕土,他背依著井壁,兩腿伸開,只覺渾身乏力,不一會就進入夢鄉。

也不知睡了多長時間,就覺著在脖子處,有一個東西把他咬醒,劉秀忙伸手去摸,見是個螻蛄蟲,氣得把螻蛄撕成了兩截。從井裡好不容易爬上來,已是夕陽欲下,見有一農夫坐在橋上正在休息吸煙,劉秀忙向前施禮:「請問老人家,這是何處?」回答:「沂州東鄉佃戶村。」

又問:「可有人馬過去?」又答:「還是中午時分,有些兵將拿著刀槍,早都過去了。」劉秀長嘆一聲:「謝天謝地,天不滅劉。」

劉秀又回到土井,看有東西丟在那裡沒有,只見有兩截螻蛄,沒有別的,細看其爪好像還在動,心中頓感多有虧欠,幸虧被螻蛄咬醒,要不就誤了搬兵。

他忙從井邊的小柳樹上撅了一小枝,上邊插在螻蛄頭上,下邊插在螻蛄身子上,又成了個完整螻蛄,就丟在濕土上,說也奇怪,不一會那螻蛄又活了,鑽到土裡去了。

從這以後,螻蛄的身子變成兩截的了,不信您把螻蛄頭拔下來,裡面還插著當年的柳枝呢。井邊上那棵柳樹可苦了,被皇帝折了枝頭,不讓長,就憋了一肚子氣,這些氣攻到樹幹上,長成了一個個的大瘤子。不信您好好看看現在的那些老柳樹,都長了很大的樹瘤,就是那時氣的。

此時劉秀睡足有了精神,馬上搬來了救兵,解了兵困之危,之後節節勝利,取了長安,殺了王莽,奪定天下。這就是「光武興,為東漢」。至於那卧龍橋,在大躍進時期整地時,被埋於土下,但它的美麗的傳說,還廣為流傳。

B. 誰知道關於孝的名言和孝的故事

1、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2、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5、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7、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8、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9、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10、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13、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4、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15、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6、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7、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8、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19、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20、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21、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22、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23、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24、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25、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26、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27、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28、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29、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31、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32、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33、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

34、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35、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36、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37、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38、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39、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 ----但丁

40、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41、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

42、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歌德

43、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44、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二十四孝_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二十四孝_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 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 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 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 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二十四孝_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二十四孝_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二十四孝_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二十四孝_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C. 人死後,衣服都是怎麼處理的

這類東西,一般算是遺物了。我爺爺當過兵,抗美援朝的,他的東西特別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各種各樣的書籍、報紙、還有什麼黨章等等,一些有價值可以收藏的東西,我們就留下來了,但是他的衣服、都在燒「靈房」的時候一起燒了。

其他地方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在我們這個地方,一般死者的衣物等等都是要燒掉的,大家都挺忌諱這個,認為這些東西留著不好,可能會給家裡招邪祟什麼的,一般都會選擇燒掉。也有的人家沒道德的,到處亂扔,比如說什麼山林裡面啊,或者河裡等等,到處扔的,別人看見就覺得挺恐怖。

還有一個原因么,就是這些都是死者生前常用的,既然人不在了,那麼一起燒給他,讓他在另一個地方也能用。同時也擔心親人經常看到會傷心,倒不如清理了好點兒,免得睹物思人。

我知道有些地方,就有專門收這種衣服的,就是收來處理清洗干凈,稍微新一點的,就低價賣出去。那種看起來比較舊的,就回收回去之後,重新加工處理啥的,製作成其他東西,進行二次利用。但我們這邊就不會,都是直接拿去燒了,當然,也沒有專門收這類衣服的人或者業務。你們那裡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這里有個風俗習慣問題。在我們這里,逝者的衣服,是需要分門別類去處理的:
第一類是陪葬的衣服。除了專門從壽衣店買來的壽衣外,去世者生前所有的衣服都要拿到棺木前,進行挑選。首先是剔除帶毛、帶皮的衣服,如毛衣、毛褲、皮襖等物件——這些東西是不能塞進棺材裡的。老輩人有講究,用帶毛的東西陪葬,下世會轉生成帶毛的生物。所以不能陪葬。挑選合格後的衣服,塞進裝有死人的棺材裡。塞得滿滿實實的。防止抬棺送葬的過程中,屍體在棺材裡移動和磕碰。
陪葬剩下的衣服,除了別人不講究、各取所需之後,剩下的就扔到垃圾場里去了。而鞋子,在我們當地的讀音和「害」一樣,再好也是沒有人要的。因此就全扔了;帽子也一樣,沒人拾,沒人要——理由同樣荒唐:誰撿了扔掉的帽子戴,誰就是撿了個「孝帽」!要妨家族的長輩的!
不知道從那裡來的這些歪門邪道!但你不信,別人信。因此有些時候,還不得不按眾人的習慣去做。否則會有不少人找你的麻煩——他們會把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扯到安葬先人過程中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和什麼「風水」之類子虛烏有的事兒扯在一起。把一切的不順利,歸咎於此。真是愚昧無知!
除了衣服,逝去者的被褥等都要拿出來,放在廁所或豬、羊圈頂上,晾曬後,或扔,或拆洗了。而枕頭,則在出殯的前天晚上,揀岀殯的必經之路口,剖開燒了。用過的碗,在出殯時由女兒摔在院門口外的路上。
在農村,這些風俗或者叫迷信是很多的。辦喪事的講究,遠比其他事兒多得多。

人死後,新衣服一般都放棺材裡隨著死人埋掉了,剩下的衣服基本都燒掉或者找個地方扔掉了,怕睹物思人,一般除了照片基本都不留了,生前的衣物被褥都扔了。

有的老人去世了被子會給下一代說是「後被」,不知道啥意思寓意應該是好的,不然都不會留下來了。

年輕人非正常死亡的大多數都燒掉、或者扔掉,我們小區一個20多歲的女的跳樓了,她死後她婆婆把她用過的所有東西都扔掉了,手機好幾個,衣服被子給孩子買的玩具都扔了,小區里的人都知道都不敢要,外邊收廢品的全部拉走了。主要是女的太年輕了從那麼高的樓上跳下來應該很慘。

有的人則不在乎什麼好不好,生前的一切都保留原樣,我媽都去世快20年了,老家裡還是能隨處看到媽媽用過的東西,可能對於別人來說不好不願接觸死人用過的東西,忌諱也很正常畢竟對於外人來說沒什麼感情,而自己的家人看到會很親切就像親人還在身邊不曾離開。

這個根據地方習俗吧!還有就是因人而異吧! 我婆婆得癌症5月剛去世,才52歲。她的衣服被褥,遺物公公都捨不得燒給她,說衣服要留著給我女兒長大穿。火化時我說要燒被褥給她,他盡然說燒了我用啥?所以一個都沒燒…………全留著呢!30多年的夫妻我都感到很心寒,不可理喻?問題是我公婆都是公務員,單位也好,不是沒錢,我公公有錢呢,他自己工資也高…………

人走了,請節哀!

終究是塵歸塵,土歸土。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整理逝死的遺物是很傷感的事情,還可以用的就留著用吧,比如手機電子產品之類,一來這些物品扔掉可惜,二來留下來也可以寄託思念。人都是有感情的,不能人走而茶涼。而且至少這些還有價值。傳家寶為什麼不舍扔呢,還是因為他有價值嘛。

照片千萬別刪除了,或許一開始,會覺得看到相片會很傷心很痛苦,畢竟人不在了。但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夫,過後你就會覺得保留了下來的照片是多麼的正確。

其他的生活用品比如毛巾牙刷之類則是要處理的,床與被之類還有衣服按照當地習俗多是一把火燒了,隨他去吧。

處理所有物品後,再多的傷痛再多的不舍,一切讓時間沖淡吧,留下來的則可以寄託哀思。在世親人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逝者就可以安息了

人死後,衣服都是扔掉的,有些地方會把衣服燒掉,但我們這邊都是扔掉不會燒。

記得我奶奶去世的時候,子女都是把一些遺物衣服阿用大袋子裝好拿去扔了,留一些遺物做紀念就行了。人都去世了,留著衣服也沒用,再說老家很多老鼠,衣服留著也是給老鼠做窩,所以,老家的一有人一去世子女們就會在辦完葬禮之後就開始清理過世的人的衣服被褥,用大袋子一袋一袋地裝好,然後拿出去扔掉。

如果很年輕的人過世了,親人們也不會全部扔掉,他們會就留一些下來,部分很舊的拿去扔了。留下的可不是親人們穿,是因為我們這邊有個迷信,村裡人認為,年輕人因為英年早逝,靈魂還很掛念這個世界,會時常回到自己的家,就些比較新的衣服就是為了能夠讓逝者的靈魂看到,然後有得穿。

這是村裡人的迷信,小時候聽著還怕怕的,現在倒是還挺感人的,起碼是對年輕逝者的尊重。正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但是不管有沒有鬼神之說,每一個逝者都是我們這些後人應該尊重的。

在我們農村,死者的衣服必須全部燒掉,一件不留。

人死了,那麼其生前所用的,生前所用的衣物都屬於遺物,對於遺物,背後都會按照當地傳統習俗進行處理,比如值錢有用的都分給子女,有些有意義的就留下來留個念想。不過,像衣服、草席、被子之類的東西,我們都是跟隨「靈房」一把火燒了。

奶奶95歲,爺爺97歲

我的爺爺和奶奶都很長壽的,奶奶去年先走一步,爺爺今年6月份也跟著奶奶的腳步走了。爺爺火化之後,我們把他的骨灰送進骨灰樓,爺爺和奶奶攜手一生80年,先走又走到一起了。

在我們農村,那個時候還是火葬,爺爺和奶奶在他們70歲的時候就為自己准備好了一對棺材,後來改為火葬,這副棺材也就失去了用途,但是爺爺奶奶還活著,這棺材是不能提前處理的,因此一直放在房子後山的一處木頭小屋上,我們自己人看了不怕,但是鄰居每次經過都很怕,這是她親口和我們說的。

去年和今年,奶奶和爺爺先後走了,我們就直接把棺材弄出來,澆點油,然後把老人家生前用的所有衣物和棺材一起,一把大火燒了。

燒紙錢和紙屋

我們當地的喪葬習俗,在進行喪事的時候,會特意燒一種紙,村裡老人說了,這是燒兩種紙,一種是還債,因為人一出生就欠下了很多債務,活這一生,也犯下了不少錯,現在人走了,一種紙是為了還債,還清了,好上路。還有一種紙就是陰間的錢了,我們這燒的紙,就是老人家陰間用的錢。

不同地方的喪葬制度肯定會有很大的差別,但一般而言,對於死去人的衣服,我們都會處理掉,在我們農村那是燒掉,在你們那又是要怎麼處理呢?

人死後衣服都是怎樣處理的?這個問題我認為農村裡處理的很好。

農村裡人死之後。除了應該穿的壽衣之外,如果還有很好的衣服。就一同裝在棺材裡,如果村裡有很窮的人家需要這些衣服。也可以送給他們。

剩下的衣服和被子。一同燒掉。全部送給死者,家裡只留下死者的遺像。其他的全部化為灰燼。

因為人們認為。只有化為灰燼,死者才能帶走。才能帶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享用。

就像清明節祭祖掃墓一樣。我們來到墓前獻花,磕頭,還有燒紙。燒紙就是送錢亡人用。

還在墓前念叨一番。大概的內容。就是囑咐他們在天上要照顧好自己。不要小氣吝嗇,要學會消費。

要捨得消費。要他們保佑家人平平安安,健 健康 康。他的後人們工作順利,開開心心。

我離開家鄉已經20年了。每年清明節的晚上。我都會遙望家鄉。燒上一捆紙。點上幾柱香。以表達對故人的思念之情。

這種活動我還要帶著我的家人們參與。讓我的孩子們親身感受到這種氣氛。

讓他們對先人們有一種敬重之心。現在城市裡提倡文明祭掃。不燒紙燒香了,我們就用一種 時尚 的祭祖方法,在網上獻花。祭言,以表達思念之情。

城市裡人死後衣服的處理就不是那麼雅觀。我所說的並不是所有的地方。而是我們生活的附近的小區。

只要那棟樓里有人死亡。過一兩天,垃圾桶旁邊。就扔下了死者無數件衣服被子。

用品,還有沙發,床,櫃子。這是對逝者的大不敬。有的被拾荒者撿走。有的用品被拾荒者撿走,再擺地攤賣。

你相信不還真有人買。老人去世大多都是病死的。他的衣物上用品上,多多少少都帶有病菌。

應該集中消毒銷毀。減少疾病的傳播者發生。

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尊重。逝者的衣物應該慎重處理,不所以隨意丟棄。大家認為呢?

人死後,衣服都是怎麼處理的?這實際很簡單如果是貴重點的衣服,親人又不嫌棄,可以拿來穿,這也沒什麼,可是如果心中不爽,或是嫌棄,多數的衣服都被燒掉,或是扔掉等等,總之是沒人要的,我老父親去世後,我看到他的一件上衣,不是很好的那種,只是我穿上合適,幹活什麼的都行,當時那年代都窮,根本沒什麼衣服可燒,我也不嫌棄穿了好幾年,直到穿爛了為止,有時開玩笑,我常說老爸去世,我情受了一件大布衫,可是事情發展到現在,燒掉的衣服真的可惜了的,有暫新沒上身的都有,那沒辦法,誰都不缺衣服,再說多數都嫌棄,也只能燒掉!

人死後,衣服都是怎麼處理的?在皖北一些地方,是這樣辦的。

人活著總是要穿衣服的。衣食住行,穿衣是排在第一位的。穿的衣服不管是高檔的、低檔的;也不論是西裝、漢服還是唐裝。一年四季還要根據季節來換穿單衣、夾衣、棉衣。特別是現在生活條件都好了,每個人的衣服應該說都不少,都夠穿得了。

這么多的衣服,人活著還好辦:能穿的就穿,不能穿的、穿不著的,可以捐贈,也可以賣給遛街串巷收購舊衣物的商販。

人要是去世了呢?留下來的衣服該怎麼辦?在皖北一些地方,通常是這樣來處理的。

一個方法是燒掉。 在出殯的頭天晚上,要熰鋪,就是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給燒掉。之所以把衣服燒掉,是因為人們認為,人死之後,在陰間還是像在陽間一樣要過日子,還得要穿衣服。把他們生前所穿的衣物燒掉,是想讓他們在陰間不至於光著身子。這和燒紙錢的意思差不多。其實人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看到這些衣服,心裡總覺得有一種不幹凈的感覺,特別是長期生病卧床的人的衣服,盡管是自己的親人。不如一把火給燒掉,也不會再影響活著的人。

另一個方法就是給子女們留下幾件。 死者的衣服無論是再多再少,也不能燒完,總是要留下幾件沒有穿過的,要不就是沒有上過幾次身的衣服,一個孩子留上一件兩件的,作為一個念物,也就是紀念品。逢年過節,或想念死者的的時候拿出來,也算是睹物思人吧!

多說幾句。在多年以前,大家手裡還都沒有幾個錢。誰家裡要是有人去世了,這家人為了能掙到幾個小錢,往往會把死者省錢的衣服,只是給燒掉一些部分做個樣子,其他的就賣給那些走村串戶「收故衣」的小商小販們。

這些小商小販把收到的故衣洗洗、涮涮,再拿到農村集市上擺個攤點賣掉,從中賺取利潤。按說,這些故衣是不能夠再出售的,可有些人為了錢,什麼事干不出來呢?

還好,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事了。

閱讀全文

與長壽老人單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屬羊的50歲的生日蛋糕 瀏覽:248
中老年人貧血怎麼辦 瀏覽:247
養生館符合什麼條件 瀏覽:871
養老app有什麼好聽的名字 瀏覽:861
山西省農村養老保險電話號碼 瀏覽:99
肖戰重陽節幾分鍾 瀏覽:803
老年人背後癢怎麼辦 瀏覽:739
餘姚哪裡有賣老人電動車 瀏覽:183
九月九重陽節如何做公益 瀏覽:836
美國養老金40 瀏覽:367
籬笆狗老人是哪裡人 瀏覽:33
春季養生部位有哪些 瀏覽:819
退休人員是否可以不交保險 瀏覽:406
中大養生泉哪裡有賣的 瀏覽:386
屬狗人最討厭什麼樣的父母 瀏覽:495
洛陽老年公寓哪家好 瀏覽:719
企業為什麼到退休前一年辭退 瀏覽:527
漵浦上初中學生體檢在哪個醫院 瀏覽:123
廣東茂名退休人員節日慰問費 瀏覽:679
老年人固執暴躁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