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輕微腦梗塞如何治療
腦梗塞是由於腦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膜損傷使腦動脈管腔狹窄,進而因多種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動脈狹窄加重或完全閉塞,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引起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病。
腦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體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許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見於45~70歲中老年人。
(一) 腦梗塞的先兆症狀
腦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靜休息時發病,有的病人一覺醒來,發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東西掉飯粒,舉不動筷子,這就是發生了腦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發病前有肢體麻木感,說話不清,一過性眼前發黑,頭暈或眩暈,惡心,血壓波動(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暫腦缺血的症狀。這些先兆症狀一般很輕微,持續時間短暫,常常被人忽視。
(二) 腦梗塞的臨床表現: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積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現的表現如下:
(1)起病突然,常於安靜休息或睡眠時發病。起病在數小時或1~2天內達到高峰。
(2)頭痛、眩暈、耳鳴、半身不遂,可以是單個肢體或一側肢體,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並出現吞咽困難,說話不清,惡心、嘔吐等多種情況,嚴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個病人可具有以上臨床表現中的幾種。
(3)腦CT檢查的意義:腦CT檢查顯示腦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準確率66.5%~89.2%,顯示初期腦出血的准確率100%。因此,早期CT檢查有助於鑒別診斷,排除腦出血等病變。這是十分重要的,發病早期腦出血與腦血栓形成的治療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當腦梗塞發病在24小時內,或梗塞灶小於8毫米,或病變在腦乾和小腦處,腦CT檢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確診斷。必要時應在短期內復查,以免延誤治療。
(4)有一種稱為「腔隙性腦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因其他病而行腦CT檢查發現此病,有的已屬於陳舊性病灶。這種情況以老年人多見,病人常伴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腦梗塞可以反復發作,有的病人最終發展為有症狀的腦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穩定,多年不變。故對老年人「無症狀性腦卒中」應引起重視,在預防上持積極態度。
(三)腦梗塞的救護措施:
腦梗塞應盡早及時地治療,雖然不及腦出血凶險,但是病人大多年老體弱,諸多慢性病纏身,在治療上有許多謹慎用葯的情況,加之梗塞區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還會發生許多合並症,所以腦梗塞的死亡率也是比較高的,而且殘廢率高於腦出血。
治療原則主要是改善腦循環,防治腦水腫,治療合並症。
1�適當地活動 可以起到改善腦循環的作用,但有神志不清的應卧床休息,加強護理。
2�改善腦部血循環 增加腦血流量,促進側支循環建立,以圖縮小梗塞面積。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漿、維腦路通、復方丹參注射液、川芎嗪等葯,每日1~2次,靜滴液量250~500毫升,連用7~10天。有頭痛、惡心、嘔吐或意識障礙者,可用20%甘露醇脫水治療,每日2次,每次250毫升。
3�溶血栓療法 常用尿激酶、鏈激酶溶解血栓。用國產尿激酶2萬~5萬單位加入0.56摩爾/升10%葡萄糖液中靜滴,每日1次,每療程10天。也有人採用尿激酶頸動脈給葯治療腦梗塞,一般在發病24小時之內應用,由於採用頸動脈穿刺注葯,難度較大,必須在醫院應用。溶栓治療應早期應用的原因,是由於血栓形成的第1天內,富含水分,易溶解,這樣見效快,療程短,但要密切觀察病情,以免引起腦出血的嚴重後果。
4�高壓氧治療 經實踐證明對治療腦梗塞效果很好,可以大大降低腦梗塞的病殘率。宜於早期應用,每日一次,10次為1療程,每次吸氧時間90~110分鍾,必須在密閉加壓艙進行,受條件限制。
5�調節血壓,控制高血脂,高血糖 目的是控制發病的危險因素。但血壓過高的不要降壓太快;血壓過低時適當給予提高。腦梗塞病人往往血糖高,對治療不利,必須積極控制。
6�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 及時吸痰,翻身拍背,活動肢體,預防肺炎和褥瘡發生。
(四)腦梗塞的預防措施:
腦梗塞容易復發,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
提倡小劑量阿司匹林口服,每日0.1~0.3克即可。其他可選用抗栓丸、西比靈、維腦路通等葯,長期服用。
出現先兆症狀時,可以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復方丹參注射液、4%碳酸氫鈉注射液靜滴,每日1次,連用7~10天。
積極治療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避免情緒激動,過度疲勞。
限制鈉鹽,控制體重,忌煙酒。重視防治發燒、脫水、腹瀉、大汗等易促發腦梗塞的情況。
參考資料:
什麼叫動脈硬化性腦梗塞?
動脈硬化性腦梗塞,又稱動脈硬化血栓形成性腦梗塞。是腦部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腦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急性腦供血不足,引起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患者可出現偏癱、失語等腦局灶性損害症狀,屬缺血性腦血管病。以老年人多見。高脂飲食,糖尿病,吸煙等患者中發病率較高。
引起腦血管阻塞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腦血栓形成,它是由於腦血管本身的病變,常因腦動脈粥樣硬化使管腔內膜粗糙,管腔狹窄,在某些條件下,如血壓降低,血流緩慢,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等凝血因子,在血管內凝聚成塊,形成腦血栓。另一種是腦栓塞,這是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栓脫落,隨血流到腦堵塞血管,引起腦栓塞。這種栓子可來自風濕性心臟病的贅生物,也可能是骨折時的脂肪栓子,或空氣進入血液引起氣栓,或腫瘤細胞脫落形成腫瘤栓塞等等。
腦血栓形成所致的腦梗塞,起病緩慢,常常在睡眠中或安靜休息時發生,這可能與休息時血壓較低,血流緩慢有關。從發病到病情發展至頂峰,常需數十分鍾甚至數天時間。而腦栓塞引起的腦梗塞,起病多較急驟,常在數秒鍾或數分鍾達高峰。
什麼叫出血性腦梗塞?
出血性腦梗塞系指腦動脈主幹或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發生腦梗塞後,出現動脈再開通,血液從病變的血管漏出,或穿破血管進入腦組織而形成。其發病機制,可能是由於腦血管發生栓塞後,其供血區內腦組織彌漫性缺血、缺氧,血管壁尤其是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強或麻痹,當側支循環再建或過度灌流時,血流力圖通過吻合支進入已麻痹損害的血管,則導致出血。
腦梗塞後動脈血管的再通率很高。日本學者入野忠勞氏報道,血管閉塞者有40%~75%可以再開通,多數在發病後的2~3天,少部分在7天內再開通。個別病例在數月或數年後仍可再開通。國內有人通過病理生理學研究也證實,出血性腦梗塞是動脈再開通的結果。開通越快,出血機會越多;栓塞性腦梗塞發生出血性梗塞者,多於非栓塞性梗塞;大面積梗塞比小梗塞灶多見;早期應用抗凝、溶栓、擴溶、擴血管葯物以及早期外科手術等,均可促發出血性腦梗塞的發生。
出血性腦梗塞的原發病是腦梗塞,梗塞的動脈血管再通後,又合並出血。臨床特點是原有症狀和體征加重,並又出現新的症狀體征。其症狀和體征加重的程度,取決於出血量的多少,繼發出血的時間,及是否應用抗凝、溶栓、擴溶及擴血管葯物治療。一般而言,小灶滲出性出血症狀加重多不明顯。梗塞後1周內繼發出血者往往症狀較重。第2周以後再出血者,症狀多無明顯加重。早期使用抗凝劑、溶栓劑及擴血管葯物治療後,可使臨床症狀加重。症狀加重的表現是意識障礙,顱內壓高,肢癱程度加重或出現新體征等,嚴重者預後不良。有時雖無症狀惡化,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無效者,也有繼發性出血的可能。
出血性腦梗塞的發生,與病人早期活動,情緒激動,血壓波動及早期應用抗凝劑、擴血管葯物等不適當的治療有關。因此,病人早期應注意控制情緒,積極脫水治療,防止血壓波動,不宜過早地應用血管擴張葯,尤其是抗凝葯物,以預防出血性腦梗塞的發生。
何謂腔隙性腦梗塞?
腔隙性腦梗塞是以病理診斷而命名的,系指直徑在15~20毫米以下的新鮮或陳舊性腦深部小梗塞的總稱。這些小動脈閉塞後,可引起多個大小不同的腦軟化灶,最後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因梗塞的血管不同,常表現不同的神經系統症狀,臨床上最常見的是頭痛、頭暈、失眠、健忘、肢體麻木、動作失調、發音困難——笨手綜合征,嚴重時可發生痴呆、偏癱、失語等。
這種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疾病。過去單純依靠神經系統檢查以及腦電圖、腦血管造影和腦脊液檢查,臨床無法確診。近年來,隨著CT和核磁共振的廣泛應用,使腔隙性腦梗塞的診斷率大大提高。
腔隙性腦梗塞是怎樣發生的呢?目前,大多認為是由於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所致。長期的高血壓可引起小動脈硬化和透明性變,從而產生血管閉塞;加之中老年的機體發生變化,如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血脂增高,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血流速度緩慢,腦血流量減少,更易導致小動脈閉塞,而發生腔隙性腦梗塞。
那麼,如何預防腔隙性腦梗塞呢?首先應積極防治高血壓,對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測量血壓,及早發現高血壓和合理治療。同時,定期作血液流變學檢查,以觀察血液粘度的動態改變,對高脂血症和高粘滯血症要積極治療。其次,要高度重視腦血管病的前軀症狀,有效地控制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由於此病不通過特殊檢查不易發現,所以,中老年人一旦出現原因不明的性格改變或頭暈,記憶力減退,動作失調,說話含糊不清等症狀,要高度重視,不可忽視。除應注意安靜休息外,還應請內科醫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
怎樣診斷腔隙性腦梗塞?
(1)多在50歲以上發病,常有長期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史。
(2)起病較緩慢,症狀在數小時或數天達高峰。
(3)臨床症狀較輕,多無頭痛、嘔吐及意識障礙。
(4)神經系統體征較局限單純,如純運動性偏癱,純感覺性卒中,共濟失調性輕癱,吶吃手笨拙綜合征等。
(5)腦電圖、腦脊液、腦血管造影等輔助檢查無異常。
(6)CT可確診。常有3~10毫米的低密度區,小於2毫米的病灶CT不能顯示。
什麼叫出血性腔隙綜合征?
在CT應用以前,一般認為腔隙性綜合征,是腦梗塞的一種特殊表現,是大腦深部小動脈深穿支閉塞所致。而近年來隨著CT的廣泛應用,臨床醫師陸續發現腦內小量出血,也可引起類似腔隙性腦梗塞的表現,對這類病,目前稱之為出血性腔隙綜合征。
出血性腔隙綜合征多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高血壓病史者多見,常在活動中突然發病,呈進行性加重,在半小時或數小時內達高峰。臨床上可出現各種類似腔隙性綜合征的表現,如單純運動性輕偏癱,單純感覺性卒中,共濟失調輕偏癱,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征,感覺運動性卒中等。但因腦部出血量少,病灶范圍小,血腫局限,未破入腦室及蛛網膜下腔,也未累及上行網狀激活系統,一般無頭痛,頭暈、惡心、嘔吐、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亦無神志、智能及瞳孔改變。腰穿檢查腦脊液壓力不高,生化及常規檢查正常。所以,很容易誤診為腔隙性腦梗塞,而頭顱CT掃描是鑒別診斷的主要方法。臨床報道病灶多位於內囊、殼核、丘腦和橋腦等部位,呈小灶性高密度影。
出血性腔隙綜合征的發病原因,主要由高血壓引起。由於長期高血壓使腦深部的小動脈壁硬化,脂肪透明樣變、破裂、滲出而發病。
出血性腔隙綜合征預後良好,經過1個月左右的治療後,即可恢復,一般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
什麼叫大面積腦梗塞,它與腦出血如何鑒別?
大面積腦梗塞是由腦動脈主幹阻塞所致,CT呈現大片狀低密度陰影,多為腦葉或跨腦葉分布,腦組織損害范圍較大,臨床上除表現腦梗塞的一般症狀外,還伴有意識障礙及顱內壓增高。
大面積腦梗塞意識障礙和顱內壓增高症狀較突出時,與腦出血酷似,給診斷帶來困難。頭顱 CT掃描是診斷的必要條件,但若無條件作CT時,以下幾點可作為鑒別診斷的依據:(1)大面積腦梗塞常有腦血栓病史,在發病前數日或數周常有一側肢體乏力、麻木、頭昏等前軀症狀。(2)起病於勞動、排便、飲酒、激動時,腦出血可能性大,傳統觀念認為腦梗塞常於安靜狀態下發病。(3)腦出血病人70%以上有高血壓病史,且絕大多數在病初即有血壓明顯升高;大面積腦梗塞多無類似現象。(4)腦出血病人起病時,就有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大面積腦梗塞顱內壓增高出現相對較晚,多呈進行性加重。(5)腦膜刺激征,腦出血多見,而且出現得較早;大面積腦梗塞一般不易查出,或出現較晚。
何謂分水嶺腦梗塞?
分水嶺腦梗塞指兩條動脈供血區之間邊緣帶部位的缺血性損害,主要發生在半球的表淺部位,可以發生在大腦半球的單側,也可以發生在大腦半球的雙側,但臨床上以單側較多見,發病率約佔缺血性腦血管病的10%。其致病因素與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不同。最常見原因是各種原因所致的血壓降低,或某一動脈干供血不足,使動脈近心端的供血尚可,而遠心端的末梢邊緣區供血降低,從而發生缺血梗塞。
分水嶺腦梗塞常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臨床症狀和體征取決於損害的部位和程度,大腦皮層分水嶺腦梗塞常沒有任何症狀。前分水嶺腦梗塞指梗塞帶位於大腦前動脈、中動脈之間的表淺區域,表現為一側肢體反復發作的麻木、乏力或輕偏癱。後分水嶺腦梗塞指梗塞帶位於大腦中動脈和大腦後動脈之間的表淺層,最常見的症狀是偏盲,以及皮層性偏身感覺障礙。皮層下分水嶺腦梗塞,梗塞位於大腦中動脈深淺之間,偏癱症狀較常見,並可有半數以上偏身感覺缺失。基底節分水嶺腦梗塞,即基底節區各組動脈血管之間的缺血梗塞,常有單純偏身運動及感覺障礙,亦可見單純中樞性面癱。
分水嶺腦梗塞僅靠臨床症狀診斷困難,CT檢查是可靠的診斷方法。
什麼叫外傷性腦梗塞,小兒外傷性腦梗塞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由頭部外傷引起的腦梗塞謂之外傷性腦梗塞。這種病多見於青少年,均有頭部外傷史,神經系統定位體征多出現在傷後24小時以內。而傷後2周或立即出現症狀者較少見,腦血管造影,CT或核磁共振檢查,可以幫助確診。
近年來,由於CT的廣泛應用,小兒外傷性腦梗塞的診斷率明顯提高。其發病機制,與動脈內膜損傷及血管痙攣有關。頭部外傷時,頭頸部突然的伸屈活動,造成頸部血管的牽拉,使血管壁挫傷或內膜受損,一方面直接形成創傷性血栓;另一方面可反射性的引起血管痙攣。血管痙攣本身為血栓形成提供可能。同時,因為血管損傷、痙攣,或血栓形成產生缺血改變,損傷的血管壁可成為延緩形成血栓的部位。血栓擴大或血栓脫落,栓塞了基底動脈或大腦後動脈,從而引起腦梗塞。另外,外傷性腦梗塞也可能與夾層動脈瘤形成有關。腦血管內層與中層之間,由於外傷損害後,血流撞擊作用,導致內膜與中層進行性分離,而形成夾層動脈瘤,血管腔進行性狹窄,最終導致血管閉塞。而小兒由於腦發育不健全,加之血管纖細等生理解剖特點,輕微的外傷性打擊,就可引起顱內深穿支及分支血管閉塞而發生腦梗塞。
為什麼清晨易發生腦梗塞?
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事,一些老年人清晨一覺醒來,卻發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活動不靈活,甚至完全偏癱,或伴有不會說話等症狀。送到醫院檢查,醫生確診為腦梗塞。
那麼,為什麼清晨容易發生腦梗塞呢?目前認為與機體的動脈血壓、血漿中兒茶酚胺及纖維蛋白原活性等生理性晝夜變化有關。
(1)血壓波動 人由於受生物鍾的影響,�血壓具有明顯�的晝夜波動性。總體上說,人到夜間入睡後,血壓會自然下降一定幅度,血流速度也隨之減慢,於是便成了清晨發生腦梗塞的生理病理基礎。
(2)血液凝固性改變 有人通過連續抽血化驗24小時血液粘度,發現人體在早晨2時至6時血液中兒茶酚胺、纖維蛋白原活性增強,紅細胞壓積以及粘度均相對增高,從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強。加之人經過夜間長時間的睡眠,不吃不喝,沒有補充水分,仍繼續有腎小球濾過,導致血漿丟失,血液變得更加濃縮,粘度更大,因此易發生腦梗塞。
(3)還有學者指出,可能睡眠時姿勢的固定側卧,使頸部扭曲,壓迫頸動脈,造成供血減少或靜脈迴流不暢,與發生腦梗塞有一定關系。
鑒於以上原因,有人提出,凡具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存在的老年人,在睡眠前適當地喝些白開水,對預防腦梗塞有一定好處,尤其是對睡前喝酒較多的人更為重要。另外,夜間睡眠姿勢也應注意,防止因固定側卧而引起頸內動脈受壓。
腦梗塞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機理是什麼?
根據臨床觀察,腦梗塞患者閉塞的腦血管再通後(溶栓或自發再通),部分病側的神經缺失反而加重。動物實驗也證實,重灌注可加重腦組織原有的缺血性損傷。可見缺血引起的腦損傷不僅發生在組織灌注不足時,更重要的發生在灌注恢復期,這種現象稱為再灌注損傷。在一定限度內,缺血時間越長,重灌注損傷越重,缺血時間相等,再灌注時間越長,組織損傷也越重。
目前認為再灌注損傷的機理與下列因素有關:
(1)無再流現象 指缺血後腦組織恢復血流後,缺血組織並未得到重新灌注,而是繼續缺血、損傷加重。其發生認為與神經細胞,內皮細胞腫脹,微血管內白細胞阻塞等造成微循環障礙有關。
(2)鈣超載 指細胞內Ca超過正常水平甚至達正常的200倍。機制是細胞膜通透性增高,鈣通道開放,Ca� 順濃度差進入細胞內。Ca超載是各種原因造成神經元壞死的共同徑路。
(3)自由基的作用 缺血再灌注時,灌注氧突然增加,產生大量氯自由基、損傷細胞膜及蛋白質,最後造成細胞壞死。
(4)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影響細胞功能的恢復。
(5)白細胞作用 實驗發現,缺血再灌注時腦組織有白細胞浸潤增加,用除去白細胞的血再灌注,或用抗炎葯物布洛芬減輕組織浸潤,可保護缺血組織。
腦梗塞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防治原則是什麼?
為了防治再灌注損傷,可採取以下措施。
(1)盡早恢復血流,盡量減少缺血時間。
(2)再灌注時低流、低壓、低溫,前二者意義在於灌注的氧的供應不致突然增加引起氯自由基生成,後者使代謝降低,代謝產物積聚減少。
(3)清除自由基 應用低分子清除劑(維生素E、A、C、輔酶Q10等)及酶性清除劑(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4)鈣拮抗劑應用能阻滯缺血時開放的鈣道,對缺血性腦組織有保護作用。
(5)改善缺血組織代謝 外源性ATP恢復細胞膜功能,改善氧化磷酸化受阻如給氫醌,細胞色素C等。
大面積腦梗塞怎樣治療,預後如何?
大面積腦梗塞急性期治療的關鍵是控制顱內壓,降低腦水腫,防止腦疝形成,促進病變腦組織功能恢復。可及時給予高滲脫水劑、利尿劑和激素等治療。亦可酌情給予腦細胞活化劑。脫水劑的應用時間,應視病情而定,一般經過1~2周治療後,若病人意識障礙消失,顱內壓已恢復正常,可給予血管擴張劑及活血化瘀葯物。但在這里需要提及的是,血管擴張葯及活血化瘀葯物,一定要掌握用葯時機,不能盲目使用,不能使用過早,否則,將會產生「盜血綜合征」,使病情加重。與此同時,還應注意控制血壓,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預防和治療並發症等綜合治療。
大面積腦梗塞由於腦組織受損嚴重,病死率和致殘率較多發性腦梗塞高。而預後決定於梗塞的部位、范圍大小及合並症或並發症的輕重等諸因素。一般而言,預後相對較差。
小兒外傷性腦梗塞怎樣治療,預後如何 ?
小兒外傷性腦梗塞主要是內科治療。首先要盡量讓患兒安靜休息,積極配合葯物治療。其次,可適當給予擴溶劑,擴血管葯,腦細胞活化劑及活血化瘀的中葯治療。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精製蝮蛇抗栓酶、胞二磷膽鹼、腦復新氯酯醒、川芎嗪、復方丹參等均可選用。一般經2~3周的治療,多能取得滿意療效。
小兒外傷性腦梗塞一般預後較好,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①腦外傷程度輕,腦內血液循環障礙多較局限。②小兒代償功能強,新陳代謝旺盛,大腦的側支循環易迅速建立。③由於臨床CT的普遍應用,為早期診斷提供了條件。④近年來,由於對腦梗塞的病理生理研究進展較快,使臨床醫生在治療時,對葯物的選擇更加合理。
什麼叫無肢體癱瘓型腦梗塞?
隨著CT和核磁共振的廣泛應用,臨床上經常發現一些經CT或核磁共振證實的腦梗塞,但病人確無肢體感覺和運動障礙,稱為無肢體癱瘓型腦梗塞。
發生了腦梗塞而無肢體癱瘓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可能是由於病灶較小,腦組織損害范圍小,未累及運動通路或運動通路損害較輕之故。也可能是病變多位於基底節區、頂葉、額葉、顳葉及小腦等,因大多不影響運動通路,或是較大面積,也不出現肢體癱瘓。還有人認為,CT 或核磁共振發現的腦梗塞往往多於臨床定位,這可能與病灶在大腦的「靜區」或大腦的高級功能損害未被發現有關。
無肢體癱瘓型腦梗塞局灶定位體征不明顯,主要靠CT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診,所以,凡中老年患者,尤以男性,若平素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症時,一旦出現頭痛、頭暈、智力下降、語言障礙及精神症狀時,應及早做CT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無肢體癱瘓型腦梗塞。
腦梗塞的預後如何?
腦梗塞的死亡率較腦出血低,一般預後較腦出血好一些,但病情嚴重的腦梗塞,預後不佳。腦梗塞的預後與下列因素有關。
(1)與阻塞的血管大小有關 如阻塞的是小血管,腦缺血范圍小,側支循環易形成,恢復較快,預後較好。如阻塞的血管大,腦缺血范圍大,腦組織受損嚴重,臨床症狀恢復慢,預後較差。
(2)與發病速度有關 緩慢逐漸發病者,較易形成側支循環,腦缺血可逐漸代償,預後較好。急性起病者,未能建立側支循環,預後較差。
(3)與梗塞的次數和數量有關 首次發作,預後較好。但一次大面積梗塞,預後較差。發生兩次以上的梗塞,特別是兩側腦血管均受累預後較差。梗塞灶越多,預後越差。梗塞灶單一者,預後較好。
(4)與栓子的性質有關 如栓子疏鬆,在隨血液運行過程中,自身破碎,流到血流的遠端,阻塞小血管者,預後較好。而脂肪栓子、空氣栓子、細菌栓子,比心源性栓子預後嚴重。但心源性栓子引起腦膿腫者,預後較差。
(5)與局灶定位症狀輕重有關 發病後偏癱失語等定位症狀較輕,預後較好。反之,偏癱失語程度較重者,預後較差。
(6)與昏迷程度有關 昏迷程度嚴重,持續時間越長,預後越差。起病時無昏迷,以後進入昏迷,且昏迷程度逐漸加重者,預後較差。病人神志始終處於清醒狀態,預後較好。
(7)與有無合並症有關 如合並褥瘡,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糖尿病,冠心病,心律不齊,心力衰竭等,預後較差,無合並症者,預後較好。
(8)與患者年齡有關 年齡大,體質差,預後較差。年齡小,體質好,預後好。
B. 輕度腦梗會有哪些症狀
腦梗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致殘率高,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疾病。一旦發生腦梗,即使治療,大多數患者也會有偏癱、口齒不清等後遺症。此外,腦梗容易復發,復發後的死亡率極高。那麼,腦梗來的時候有什麼信號呢?如何有效阻止腦梗的進攻。
1.睡覺流口水
雖然部分老年人可能會出現邊睡邊流口水的症狀,但對於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來說,頻繁流口水可能是腦血栓形成的前期症狀,所以要特別注意。
2.肢體麻木
短暫性腦缺血可導致一側手腳突然無力或麻木。除手腳肢體異常外,面部一側也可能出現短暫性腦缺血,如歪嘴、斜眼、流口水、吞咽困難等。這種情況叫「小中風」。小中風後中風概率高,但由於持續時間短,常被忽略。
3.走路不正常
由於腦血管疾病,協調身體的能力降低,患者會出現跛行、搖擺、平衡不良等症狀。
4.經常打哈欠
打哈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如果我們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我們仍然會打哈欠,這可能是腦梗的前兆。數據顯示,80%的血栓患者在發病前一周經常打哈欠。
5.突然頭暈
腦血管病後,腦血栓形成前常出現眩暈,尤其是早晨起床時,疲勞或洗澡後易出現眩暈。尤其是一些高血壓患者,如果一天內頻繁出現眩暈,就要特別注意了。預測血管是否健康的小方法。
據說血管是否健康,可以通過握拳5秒來確定。伸出一隻手,然後握拳,手掌會因為缺血而變白。松開後,手掌和指尖能在5秒內迅速恢復血色,心臟和血壓功能正常;如果超過5秒恢復,可能是血管彈性不好,有可能是動脈硬化或者心臟泵血功能問題。
如何避免腦梗塞?
1.基礎疾病的治療
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是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長期血壓血糖控制不好,會不斷損傷血管內皮,造成損傷,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腦梗塞。因此,高危人群應積極治療這些原發病,控制飲食,合理運動,遵醫囑服葯。
2.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善,人們的健康意識並沒有提高。熬夜和吃外賣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很多年輕人為了工作表現加班熬夜,即使累得趴下也堅持不下班。年輕人有上進心是好的,但是為了事業成就而忽視健康是不對的。或者娛樂性飲酒過量,非常容易引起血壓不穩定,嚴重者甚至導致腦梗塞。
建議大家在飲食上堅持低脂低鹽低糖的原則,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減少或避免油炸食物。保持健康的工作習慣,熬夜,睡眠充足。
3.加強運動
適當的運動可以降低腦梗死的發生率。運動有利於預防肥胖,控制體重,調節血脂,降低血壓。是生活中預防腦梗塞的有效措施。腦梗死患者應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運動方式,如快跑、爬山、慢跑、體操、打太極拳等。
4.戒煙戒酒
吸煙含有尼古丁等多種有害物質,可刺激自主神經,使人的血管痙攣,增加心跳,甚至增加血壓,從而加快動脈硬化的速度。這種情況對腦梗塞的發生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