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60歲送活墳

60歲送活墳

發布時間:2024-03-13 00:49:16

㈠ 到60歲就活埋的是哪個朝代這是真的嗎

一到60歲就要被活埋?這種喪葬也太可怕了吧!實在讓人不敢相信,那這種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據說,這種風俗在秦朝就有了,想來也是蠻久遠的。

有史料記載,在秦朝時,因為秦始皇看到,老人都沒有什麼勞動力,覺得他們簡直就是在浪費糧食。於是就下令把60歲以上的老人,全部都給活埋了。

家人把他們送過去後,老人就自盡或是等著被餓死,最後家人再把他們抬出去安葬了。

在這些地區的某些落後村落,存在著一種“優勝略汰”的原始觀念,所以為了保證下一代的物資充足,這些喪失勞動力的老人,都會被送往“寄死窯”。

歡迎關注。

㈡ 老人60歲時被送進墳墓,子女送一餐加一塊磚,「瓦罐墳」有多殘忍

在我國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有一部分比較讓人難以理解的習俗,甚至有一部分是現在看來非常殘忍和扭曲的。但是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我們沒辦法用當下的眼光來看待的。類似於重陽節敬老,中元節和清明節祭祖,中秋節團圓賞月等等都是如今仍然在民間盛行的習俗,根據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來優秀的值得保留的習俗是自然會得到流傳和繼承的,而那些令人不解令人厭惡的習俗是不會還有所保留的。

或許因為古代的勞動人民缺乏普遍有質量的教育,缺乏對世界合理的認知,再加上物質基礎的匱乏才會出現一些現代人無法理解和認同的行為,而在那樣的環境裡面大家都處於同一種境遇,同一種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才會讓一些惡俗的習俗得以流傳。但是我們要相信歷史和人民的認知總是向前發展的,或許未來的人們也會覺得我們如今的一些是東西難以理解和無趣的呢?總之但凡是惡俗和違反道德的習俗自然會被時間和人民淘汰掉的,優秀而具有實際社會意義的自然會得到發展和傳承。有些奇怪和當代人沒有辦法理解的風俗有一些是可以證實的,而有一部分卻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沒有辦法論其真假了。

故事的真假已經無法考據了,但是目的就是描述這個「瓦罐墳」的風俗是怎麼消失的,細想一下古代的平均壽命非常低,大部分人就是在40歲到50歲之間就過世了,60歲以上的老人的設定未免有點不太真實,就連生活時期與我們相隔如此遙遠的孔子都能夠存活到73歲,那麼這種棄老的故事是否僅僅只是部分地區或者根本不存在。

在反觀我們國家留下來的古代故事中有那麼多都是呼籲人們要孝敬父母,在清朝的時候甚至力挺那些有孝道的人去做官,孝敬父母和疼愛晚輩是一個家庭完整和睦幸福生活的關鍵,無論身處何種時代都應該如此,個人組成家庭,家庭組成群體,而一個個群體共同協作才會出現社會,所以一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都是由個人以及家庭作為基礎的。所以我們更應該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親人之間的關愛和互助,列舉這個故事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在曾經的某個地方有過一些人做出過如此罪惡且不堪的事情,作為一個警示和反面材料供大家思考和反思。幸福的家庭和濃厚的親情是每個人快樂生活的基礎。

㈢ 60歲活埋是什麼年代

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

這個風俗多見於野史、傳聞,正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這種事也稱,「瓦罐墳」、「花甲葬」、「六十還倉」、「棄老風俗」。

「瓦罐墳」據傳是史前游牧部落在遷移時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花甲葬」、「六十還倉」指老人過60歲不死就活埋的政策(野史多見於秦朝秦始皇統治時期);

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3)60歲送活墳擴展閱讀

這只是個傳說,中國人幾乎很少有人不知60不死活埋這個故事的由來,但傳說和觀點也都不盡相同。

傳說秦始皇獨裁統治,又嫉賢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為人到60歲以上更有經驗,便頒布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歲以上的老人紛紛想法躲藏起來。

話說某年夏季,咸陽被洪水淹了,幾天後才消退下去,這時在城門附近,發現了一隻如牛大的怪獸,樣子有點像老鼠,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

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

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

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

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㈣ 古代人為什麼60歲要活葬呀

六十發甲子與鍪子墳在膠東,以前一直有種傳說:古代某時候在膠東有種習俗,說是年過六十歲的老人會被子女送到墳墓里。墳墓留一個小口,留給子女為老人送飯用。一般子女會給老人送飯三十五天,孝順的也至多送一百天,然後就不再給老人送飯,老人也就餓死。這種傳說歷來傳說甚盛,但是研究檔案歷史的專家們查盡了各種資料,卻始終找不到有關內容,因此對這一傳說一直保持懷疑態度。 中國人向來有尊老的傳統。兒女對老人,尊之敬之尚來不及,怎麼會出現這種荒唐的習俗?對國君要忠,對長輩要孝,這一直是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念頭,怎麼會出現這種荒廖透頂的作法呢? 但是,相信六十發甲子的人一直認為有個證據,就是在膠東地區存在的鍪子墳。

前兩天陪上級電視台記者采訪了這段事。據說這種墳在煙台市牟平區姜格庄一帶原有不少,牟平區志辦公室主任王本世曾見過,牟平文史資料上也有圖片。聽說在姜格庄鎮西念與姜格庄村之間的山地上曾有不少這樣的墳,在洪水頭村也發現過。但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墳,一直沒有定論。

鍪子墳地下是棺槨,地上是圓形建築,圓形,上尖,極似古代武士頭盔。有人曾懷疑這是否是古代把年過六旬的老人安置的地方,因為這種傳說一直很盛。但煙台市博物館及牟平區縣志辦的權威人士都表示懷疑,因為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曾有過這種習俗。有專家認為,這種建築可能是古代人們為祭禮用的建築,因為古時墓區一般林木茂盛,人們祭禮時燃燒紙張,很易起火,因此人們建些建築,在裡面燒紙,這樣可以確保安全。我們曾問專家這種墳墓形狀極似古代武士頭盔,是不是受當時駐軍影響?因為元時蒙古軍隊在姜格庄一帶有駐大批駐軍,這些蒙古兵馬的奇異裝束可能會給漢人以影響。加上蒙古人居住時喜歡用圓形的蒙古包,與鍪子墳的形狀是相似的,說不定他們的墳墓也與此相似。對此專家認為尚待考證。我曾問專家,這種墳墓地下是長方形,地上是圓形,是否來自周易的天圓地方的影響?專家也說無法作出結論。究竟這裡面有什麼玄機,還有待專家考證了。補充回答: 這在古代叫活葬。
冀中一帶,常見古墳,磚拱,其內常有一可睡之床。鄉老皆謂之「活墳」之證。
膠東半島亦有此傳說,說是元代的葬制。
相傳說是不知在何朝何代,朝廷作了個規定,老人凡年屆花甲,不死也要離家住進墳墓,其子女如有孝心,可允許送飯食百日,以後任隨老人餓死墓中。由於60年為一個甲子,就有了「六十歲花(發)甲子」的說法,而老人呆的活人墓就被稱作「丘子墳」。
據新華網5月10日報道,煙台牟平區、開發區和蓬萊等地陸續發現了暴露在外的「丘子墳」。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煙台本地的老人們或許還會記得:說是不知在何朝何代,朝廷作了個規定,老人凡年屆花甲,不死也要離家住進墳墓,其子女如有孝心,可允許送飯食百日,以後任隨老人餓死墓中。由於60年為一個甲子,就有了「六十歲花甲子」的說法,而老人呆的活人墓就被稱作「丘子墳」。
「丘子墳」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煙台牟平區、開發區和蓬萊等地都發現了這樣暴露在外的「丘子墳」。見過此墓的人們不禁心生奇怪:是什麼人的墓如此簡陋?看屍骨的形狀,難道他們入葬前是活著的么?流傳至今的傳說是真有其事嗎?中華民族自古視孝悌為優良傳統,怎會容忍這樣一個滅絕人倫的做法發生?
伴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丘子墳」背後的秘密,也被一層一層撥裂開。
神秘「丘子墳」
在膠東地區的路旁溝壑、斷崖土坎處,經常可以看到一種暴露在外的墳墓。它們多用磚石壘砌而成,墓壁由底漸漸向上收小,做成一個圓圓的穹隆頂,樣子有點像舊時代盛油的簍子,故人們稱之為「油簍墳」。這種墳多數形體很小,不過一米見方,人在裡面連身體也躺不開,像個農家院里的雞窩,因此又有人把這種墳墓稱為「雞窩墳」。
原煙台市博物館副館長林仙庭告訴記者,這種墓的底部多有一個磚鋪的小床,床上往往有一堆人骨,一兩個人頭,旁邊一個飯碗,一隻水瓶。這成堆而放的人骨不像是死人通常躺卧的樣子,倒像是或蹲或坐的姿勢。人們想,這也許是古人丘屍(在正式入葬前停放屍體)的地方,於是膠東很多地方也把這種墳墓叫做「丘子墳」、「模子墳」。
上世紀90年代以前,考古工作者曾零星發掘過多處被稱為「丘子墳」的這種墓葬。近年以來,又數次較為集中地對這類墓群進行了規模較大的發掘。2002年,開發區崗嵛村北工地開工時發現一批小墓。考古人員趕赴現場發現墓區范圍很大,約有一萬多平方米,暴露出的墓葬大多是磚室墓,方底圓頂。附近的工人、農民都說:這不是老輩子的丘子墳嗎?考古人員覺得這個墓地正是揭開謎底的一個好機會,於是先後3次對這處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磚室墓及少量石室墓等60餘座。
2003年,在修建煙台———蓬萊公路工程中,市博物館、蓬萊文物局對與崗嵛幕群同樣性質的蓬萊南吳家墓群進行了發掘。2005年,萊山王桿墩村北、陳家村西都發現這種墓葬。
「這批墓葬的特點很突出,大部分是用較薄的灰磚砌成,淺淺的埋在地下,樣子全是仿照地面房屋。」林老介紹說,因在地下要耐得土壓和朽爛,故不能像房屋一樣用木質的梁架斗拱等,只好做成穹隆頂。它的平面形狀多為正方形,也有六邊形,八邊形等。墓地北半部有一個不高的磚床。直起的牆壁上留有窗戶,東壁上往往有一個三角燈台,高級一點的墓里東西兩壁多有屏風。「當然,這所有的陳設均非真實,而是用磚雕刻而成,僅起象徵的作用———給死者預備的陰間住宅嘛!」林老打趣地說。

閱讀全文

與60歲送活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2018年企業退休喪葬費 瀏覽:432
北京企業退休手續 瀏覽:488
2015黑龍江養老金上調 瀏覽:68
詩經中關於孝敬的詩 瀏覽:478
思明養老院 瀏覽:573
平度市老年大學 瀏覽:945
老年人的眼袋 瀏覽:356
看吉林省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上調 瀏覽:176
重陽節去泰山好么 瀏覽:132
廣州文苑老年大學 瀏覽:540
去中年女人父母家買什麼 瀏覽:753
漢中市退休人員社保卡查詢 瀏覽:843
養老保險所是什麼 瀏覽:729
鄭州全日制老年大學嗎 瀏覽:621
曲劇孝敬父母 瀏覽:584
小孩適合什麼樣的腺樣體檢查 瀏覽:153
南昌退休人員年審網點 瀏覽:976
養生寶物在哪裡在線觀看 瀏覽:644
頤嘉祥敬老院 瀏覽:587
社區退休人員資格認證工作計劃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