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奶奶90歲要掛了,,怎麼辦喪事比較恰當
請問朋友你是哪裡人,各地習俗略有差別,總體流程區別不大。家裡老人病逝前,專一般子女都應提前准備壽衣,屬製作遺相,並作好置辦喪事的其它前期工作例如聯系好一家殯儀服務機構,這樣到事情發生時,第一時間聯系相關人員即可。
總體流程:確認死亡--通知殯儀館--遺體接運--布置家庭靈堂--預訂告別事宜--出殯---告別--火化--落葬或寄存骨灰--報銷喪葬費用
㈡ 90歲的老人去世了重孫需要送葬嗎
如果從風俗習俗角度來講,當然是需要去送的,這也是尊敬長輩的一種方式與表現。
㈢ 90歲的奶奶去世了,我一定要去送葬嗎
朋友哪怕你在有錢有權,你必須得回去送你奶奶上山,你想被世人罵你不孝孫,回去吧!沒有你奶奶哪來的你呢?
㈣ 奶奶九十多歲了,去世是喪事還是喜事1
即全福、全壽、全終,缺一不可。
福壽
全福,生前自家一房內「螽(zhōng)斯衍慶」(出自《詩經·周南·螽斯》,舊時用於祝頌子孫眾多),門丁興旺,起碼要有四世同堂,且在本房內輩分最長者;
全壽,年紀越大越好,最好越過百歲大關就更好了。不過像這種畢竟極少,一般在八十歲以上年齡即可,一些地方的習俗規定比較苛刻,必須要年滿九十方可;
全終,即為善終,自然老死為善終。無病痛折磨,非天災人禍,方得自然。
以上應該是大部分地區在辦喜喪習俗中所遵守的條件了。
在清人編著的《清稗類鈔》中就有關於喜喪的記載:「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
從中可看出,即使是在幾百年前,亦是要「福壽兼備」方為「可喜」。
曾有網友講述過一件親身經歷:在其老家華北平原某地,有一位九十二歲老人以「福壽全歸」的方式故去,這在當地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方圓十里八鄉的百姓很多都專門趕了過來看熱鬧。而逝者的親人雖說哀傷,卻並未悲痛。因為老人是壽終正寢,家中也早已經門丁興旺,且以九十二歲的高壽無疾而終,這就是喜喪。
喜喪
雖說,如果不是死亡本身是每個人都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我想沒有人會願意死,但若能選擇,我想大多數人都願意以這種方式故去。
在許多地方,在喜喪當天,家屬還會特意請來戲班子,搭上戲檯子唱大戲,且唱的也並非全都是哀樂之類的,若是來一個不熟悉內情的人聽到的話,會以為這是在辦喜事,而非喪事。
這就是所謂的「白事紅辦」。
白事紅辦
在陝北一些地區就是如此,老人們在活著時,會認為自己長壽是因為「罪還沒受夠」,在壽終正寢之後,被稱為「上山」,意為「去仙山」,這時就會將喪事「紅辦」。而如果老人本身受過病痛折磨的話,雖說也會進行調養治療,但不願再去動手術開刀子了,只願在病痛之中心態淡然的死去,這就叫「死好了」。
老人們對生死的態度看起來都比較豁達,上面這些說法猛一聽將起來,就跟聽《西遊記》中「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一樣。
而在四川地區,在一些高壽老人去世後,主人家還會特意准備一個「壽碗」,贈送給前來弔唁的客人,意為將長壽分享給賓客。
壽碗
其實不止是在四川,在其他許多地方也有此類習俗,客人們還會特意向主人家要一個「壽碗」回去給自己的孩子用,以此來讓孩子們「沾沾老人的福氣」。
很多朋友應該也都看過馮小剛導演的那一部《大腕》,在影片裡面,應那位外國導演的要求,葛優為其安排了一出「喜喪」的「鬧劇」。
《大腕》
為何稱之為「鬧劇」?歸根結底,這就是披了一層「喜喪」習俗的外衣而已,而實際上與真正的「喜喪」卻相去甚遠。
但馮小剛導演卻是巧妙的利用了這一層外衣,對社會上的一些流行文化做了十足的諷刺。
其實不管如何,再「喜」的喪事,也會讓親人們哀傷,因為這代表著親人的逝去。
可以這樣說,「喜喪」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其實算是對親人們的一種安慰。告訴他們,以這種「福壽全歸」的方式死去其實是一種福氣,用不著替他們難過。
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以各種痛苦的方式離去的人,比起他們來說,「喜喪」確是一種「幸事」。
而這些才應該是「喜喪」之中,「喜」之一字的意義吧!
最後,有一部名字就叫《喜喪》的電影,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