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十來歲是指多大年齡
八十來歲是指多大年齡:
一般這樣說就是指80歲左右。
60歲:花甲之年。
70歲: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八九十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拓展資料: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懸車之年:指7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㈢ 人到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什麼年
因為周制允許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撐著拐杖入朝。所以八十歲也稱杖朝之年。
㈣ 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80歲都怎麼稱呼
20歲:加冠
30歲:而立
40歲:不惑
50歲: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歲:鮐背
(4)80歲是多少歲擴展閱讀:
兒童稱謂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發: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稱謂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愛自待年金聲夙振」(《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
老人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㈤ 90歲、80歲、70歲分別稱為什麼壽辰有什麼講究嗎
古稀壽(70歲)、耄壽(80歲)、耆壽(90歲)。
古稀壽特指70歲老人的壽儀。人們把70歲叫做古稀之年,把70歲生日做的壽儀叫做古稀壽。
耄壽特指高壽,還可指老年人;年老,八九十歲的年紀。
壽禮的種類豐富多樣,可以是衣服,可以是壽金,也可以是食物。其中食物的講究比較多,最重要的是不能缺少壽糕、壽桃和長面條,現在也有人用生日蛋糕來代替壽桃。
(5)80歲是多少歲擴展閱讀:
在進行祝壽儀式結束後,廚房內要准備將長長的面條放入沸騰的鍋中燒煮,等到熟後將其盛碗裝盤,端上餐桌供做壽者及所有參加祝壽禮儀活動的親友們享用。
雖然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做壽吃面的習俗都仍然保留在我國的各個地區,不論是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偏僻的小村鎮,每有老人做壽時,家中的親友仍然要聚集在一起,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長壽面」,彷彿只有如此才算真正體現做壽的意味。
在我國古代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故事:漢武帝有一次與大臣們開玩笑說,人的壽命長短與人中一定也很長。此時東方塑便介面說:「那麼彭祖活了800多歲,他的人中一定很長!」此說本是諷刺漢武帝的戲言,但經過長期的流傳以後,人們以為人中長,面部長的人壽命就會長。
由於面部的「面」與面條的「面」諧音,於是後來人們便普遍以為吃了面條就會使人長壽,所以有了做壽之日吃面條的習俗,並且就這樣而形成並流傳下來。這里大師要說明一下,無論是從面相或是醫學方面看,面部的人中處確實能反映出人的健康好壞和長壽與否。
由於做壽吃面的行為被看成是一種祈壽的表現,因此伴隨著吃面的種種規儀禮數也由此而產生了。譬如有些地方的人們在吃面時,先要用筷子將面條從大碗中挑起到很高的位置,一邊口中問道:「長不長?」其它人則應答道:「長。」
然後再將面條放入各人碗中。有些地方的人們在吃壽面之前,每個人都要將自己碗內的面條挑上幾根放入老人的碗中,然後再說一聲「添福添壽」之類的吉祥話。
吃壽面時,最忌諱的將面條碰斷,因為這樣人們便會感覺不吉利。有的點法規盛面條時還有不能盛滿等等的禁忌,因為「滿壽」也是不吉利的。
在做壽的時候不會僅僅只上一碗長壽面,還要在家中或酒店裡擺設宴席,懸掛各種壽屏壽幛,親朋好友要一起開懷痛飲。
家中的宴席上,必須放上幾樣全雞、全鴨、全魚之類的上等葷菜,還要點幾道具有壽慶意蘊的特色菜,席間所用之酒,也大都要選用一些具有長壽意蘊的的品種,如竹葉青、狀元紅、人參酒等等,用這些酒的目的是以討「長壽」的口彩。席間壽星要向各位親友賓客敬酒致謝,賓客們也要頻頻舉杯向壽星表示祝賀。
㈥ 60歲是花甲70歲是什麼80歲是什麼90歲是什麼一百歲是什麼
老年人的年齡60歲用花甲來進行表示,70歲是古來稀,80歲是耄耋之年,90歲是鮐背之年,100歲是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老年人不同的年齡段都是擁有不同的寓意的,也是擁有不同的經歷的生活中,老年人還是應該多注重保護自己的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康一些,每天可以讓自己擁有比較喜歡做的事情去做,這對於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㈦ 70歲叫古稀,80歲,90歲叫什麼
70歲叫古稀,80歲叫仗朝,90歲叫鮐背,其中80與90又可統稱為耄耋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仗朝又作杖朝:八十歲可拄杖出入朝廷,後用作八十歲的代稱。
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也可稱「凍梨」。
(7)80歲是多少歲擴展閱讀:
老人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㈧ 30.40.50.60.70.80.90.100歲的別稱是什麼
而立之年是男子三十歲,半老徐娘是女子三十歲。
不惑之年是男子四十歲。知專命之年屬是男子五十歲。花甲之年是六十歲。還歷之年:指60歲;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十歲。鮐背之年指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8)80歲是多少歲擴展閱讀:
其他年齡稱謂
孩提: 2~3歲的兒童。指代幼兒時期。
垂髫(tiao):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頂自然下垂的短發)。
總角:八歲(女)、九歲(男)至十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總丱)。
豆蔻: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束發: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兩個 總角解散,紮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歲時束發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
及笄:女子十五歲(女子拾伍歲行笄禮,表示已經成年,可以結婚了。女子15歲結發,用笄貫之,因此稱女子15歲為『及笄』,也稱「既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