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區副兵

長壽區副兵

發布時間:2023-09-08 13:36:54

㈠ 重慶歷史

重慶市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發祥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達3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1世紀,這就是古代巴國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長江的嘉陵江古稱渝水,隋文帝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在這里設置了渝州,是為重慶簡稱「渝」的由來。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這里曾是當朝天子宋光宗趙敦的潛藩之地,便循例於此置府,號曰「重慶府」,以志雙重喜慶。其地遂以「重慶」為名,於今已有800餘年了。
重慶曾經是古代巴國首都、農民革命政權大夏國國都,抗日戰爭期間是國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稱。在這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勤勞、聰慧、熱情的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偉大的中華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和發展,重慶已成為我國的特大城市之一,成為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內河口岸,擁有較為雄厚的經濟和科教實力,在我國中西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重慶市不僅已經有了雄厚的經濟、文化基礎,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區位優勢。正是因為它具有這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古以來都為中央政府所重視。1996年,根據黨中央的決策,9月,重慶市代管了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12月20日,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了這一議案,決定提請第八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國人大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議案,作出了《關於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這個《決定》,主要內容是:「一、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消原重慶市。二、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三、重慶直轄市設立後,有國務院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對其管轄的行政區域的建置和劃分作相應的調整。」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

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重慶市並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了設立重慶為中央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重慶市現已成為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體,同時聚居著土家族、苗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

㈡ 祖籍在重慶長壽的名人

赤膽忠心楊應春

鳳鄉之地歷來出厚愛赤誠之人,明朝時,長壽就出了一個深得百姓敬重的愛戴忠臣,叫楊應春。
楊應春舉人出身,學識膽識兼俱。明英宗時,任太僕寺卿。當時北萬的蒙古瓦刺族經常發動騷亂,與朝庭為敵,成了明朝的心腹之患。朝內有個宦官名叫王振,是個奸惡之徒,卻因為善於阿諛奉承,深得明英宗寵信。1449年,瓦刺族再次發動騷擾,王振鼓動好大喜功的英宗御駕親征,英宗競用不懂兵法,且從未打過仗的王振統領三軍,結果在蒙古的土木堡—戰中,明朝三十萬大軍全軍覆滅,英宗成了俘虜,蒙塵塞外。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之變」。
當時楊應春跟隨英宗被俘後,進入蒙古瓦刺族的軍營中,但他處處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瓦刺人羞辱英宗時,他總是挺身而出,厲聲喝止。瓦刺人曾威脅他:你—個奴才,不怕死嗎?楊應春嚴厲地回答:「我是大明臣子,死有何懼?爾等不過猖狂一時,如果識時務,趁早把我們送回京城,不然後悔的是你們。」瓦刺人竟拿他無可奈何。
明英宗被俘之後,明朝政府多方想法營救,楊應春與明朝官員一道,多次與瓦刺人談判周旋,最終讓英宗還朝。但英宗還朝後,皇位已被其弟所得,楊應春再助英宗,「奪門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讓英宗帝位復得。英宗念其功高,封他為太子少保。
楊應春為官清正,名聲很好,又擅長文學,赤膽忠心,深為後人稱道,是我們長壽人的驕傲。

一代鴻儒譙天授
長壽富饒美麗,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名人輩出。
兩宋時期,長壽出了個大儒,姓譙名定字天授。少年時就鑽研易經,青年時赴河南,師從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和理學家程頤,學業精進。後來程頤被貶謫到涪陵,譙定就與他同往,在北山定居,研討易經,成為一代名家。北宋朝庭聞其名,兩次召他入朝為官,他都不去。後來宋高宗再次召他到揚州做官,在赴任途中遇金兵未能到達目的地。此後就歸隱在成都青城山,當地人知道他學識淵博,都尊稱他為譙夫子。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與譙定交往深厚,並佩服他的才學。在他-百三十歲生日曾寫詩相賀:寄謝譙夫子,今年一出無?萬緣隨夢斷,百念與形枯。雲護巢松谷,神呵煅葯爐。憑高應念我,百首學征祖。
譙定高壽,一生為人謙讓豁達,博學多才。但晚年卻不知所終,人們認為是他成了神仙雲游四方去了。其實他就隱居在長壽的焦家今鄰割鎮境內,曾在但渡一帶為人講學。一生著述頗多,最有名的是《易傳》,可惜未能流傳下來。宋代的史書都有關於他的記載。

史海鉤沉 墾荒縣令李希賢
清朝建立後,百廢待興。面對-個當時有三億多人口的國家,清朝政府把糧食問題放在第一位,增加糧食的辦法之一就是擴大土地面種植面積,一些勤政有為的官員就千方百計帶領百姓墾荒種地,李希賢就是當時有名的「墾荒縣令」。
李希賢是長壽縣人,生逢康、乾兩代,在山東臨淄、汶上、思縣、館陶等多個縣任縣令。為官任職期間,他深知「倉廩實而天下安」的道理,所到之處便發動百姓疏通河道,興修水利,開荒墾地,且親自參與其中有。在他帶動下,大片大片的荒山、灘塗之地被開墾出來,變成了良田沃土,不但有效解決了當地百姓溫飽問題,還為朝庭儲備了大量的官糧。據清政府史料所載,他為官三十多年間,共計開墾荒地24000多公頃,同時興修水渠無數。因其廉潔能幹,多次得到提升,在山東就升任知洲、知府等職,後來又到雲南省任職。
七十歲時,李希賢告老還鄉,清政府對他好評有加。

陳新甲替君代罪
明朝崇禎時,有一名臣,深通兵法韜略,忠於朝庭,力挽明朝於敗亡,卻因奸臣嫉限,屢遭彈劾,最後替君代罪,捨身成仁。
此人名叫陳新甲,長壽沙石新灘村人。陳新甲進士出身,通曉軍事。但生逢明代崇禎年間,大明王朝腐敗沒落,山河破碎,風雨飄搖。陳新甲與盧象升、楊嗣昌等一幫明臣竭力挽救大明於危亡,陳新甲在遼、沈一帶多次指揮作戰,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時有奸臣彈劾,但崇禎皇帝對新甲十分信任,並委以兵部尚書重任。
然而,當時的大明王朝已到無力回天的地步,陳新甲與農民起義軍多次作戰,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但無法挽救整個敗局,一些奸臣總是抓住機會就大加彈劾,讓陳新甲舉步維艱,曾要求辭官返鄉,但崇禎堅決不同意。
明王朝面對義軍和清軍的雙重夾擊,不堪重壓。清朝趁機派人來議和,欲以不戰而獲利。陳新甲認為朝庭年年征戰,需要緩和,積蓄力量,向皇帝上書准予議和,得到崇禎私下認可。雙方派人進行密談之後,使臣將議和條款和密件送到陳新甲住處,陳當時忙於政事,隨手放在辦公案桌上,下面的人以為是朝庭用的快報,就傳抄後送出去,一時輿論大嘩,崇禎皇帝狼狽不堪,推罪於陳新甲,朝中奸臣趁機再次彈劾,崇禎無奈,只好以〃通敵〃罪揮淚斬忠臣。
陳新甲替君代罪被斬之後,仍有奸臣進讒言大肆詆毀。崇禎心裡再明白不過了,怒斥:如果讓你們處在陳新甲的位置,恐怕更不如。並不準再追究「通敵」之事,將陳新甲送回長壽原藉厚葬。

讓生活充滿詩意——鳳鳴詩詞學會會長譚連興
本月底,我區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活動將正式啟動。24日,記者就相關問題(以下簡稱「記」)采訪了鳳鳴詩詞學會會長譚連興(以下簡稱「譚」)。
記:請簡要介紹什麼是「全國詩詞之鄉」。
譚: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是由中華詩詞學會發起和評選的,是一項全國性的文體創建活動。能成功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標志著一個地區有著較繁榮的文化事業、文化氛圍濃郁,精神文明建設比較優秀。
記:我們為什麼要提出創建全國詩詞之鄉?
譚: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和諧社會的需要。區委宣傳部、文廣新局啟動創建全國詩詞之鄉緣於三個原因,一是近年我區經濟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化建設、文藝創作相對滯後,創建詩詞之鄉將為繁榮文藝創作搭建起一個有形平台;二是目前全區提出建設人文長壽,建設文化強區,創建詩詞之鄉、繁榮長壽文化旨在為此搭建有形平台。
記:據我所知,目前全國創建「詩詞之鄉」成功者只有近10個城市和地區,長壽開展這項活動時機成熟嗎?
譚:在今年提出啟動全國詩詞之鄉創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是長壽經濟快速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豐富多彩,這為詩詞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二是區委區府關心和重視此事,為我們創建詩詞之鄉提供了堅持的組織保障;三是長壽區已有來自工廠、農村、機關和學校等各行各業的詩詞會員250多名,詩詞創作有了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
記:成功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有哪些具體要求?
譚:創建全國詩詞之鄉與創建文明城區一樣,是一個系統工程,具體包括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會員規模1000人以上、詩詞教育活動廣泛深入等六項要求。

著名國畫家施乃揚:胸有萬千情意 畫有萬千神韻
長壽的女婿、著名國畫家施乃揚將攜平生數百件力作,來長舉辦個人畫展。記者日前走近施乃揚,對這位當代中國畫壇奇傑進行了專訪。
施乃揚,祖籍天津,字仲魯,號紫雲軒主。畢業於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師從著名國畫大師吳弗之,作品筆力蒼勁,墨彩酣暢,注重神情表現,工小品、善巨幅,1997年被中國美協授予「中國畫壇百傑」稱號。
「溪山為寫真,水墨見精神」。在多元格局的當代畫壇,施乃揚繼承傳統而不囿於傳統,工寫結合並能出新。他的山水畫歸於在傳統基礎上寫意的一路,蒼勁、渾厚,骨法用筆,以「寫」抒中國畫之「最」, 在中國畫壇享有很高聲譽。
據稱施乃揚早年頗是喜愛京劇。那時,他的一個鄰居是當地有名的京劇演員,且畫得一手好畫。受其影響,施乃揚結實了不少當地書畫界朋友,隨後一起到天津文化館學畫,王學仲、孫奇峰等先後成為他的導師,他也因之打下非常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後因崇尚海派繪畫風格,施乃揚考入浙江美院,成為著名國畫大師吳弗之先生的高足,學畫七年,得到嚴格的教誨,博眾家之長,釀造出了扎實的傳統筆墨功底。
清人笪重光曾說「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施乃揚十分崇尚「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之道,故在施乃揚的山水畫里,既能感到吳弗之等繪畫大家的風韻,又不失施乃揚自己的構思和運筆特點。
藝術創作原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筆墨當隨時代」,這既是時代賦予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是藝術家觀察力、思想性和藝術修養的綜合體現。施先生多次游歷灕江、新疆、西藏等名川大山寫生,年輕時又有過在綿陽地區當知青的經歷,與山川朝夕相伴。這使他對大自然的原生之美、天籟之美、地貌之美;對山水畫的皴法之美、筆墨之美、意境之美更有一層特殊的情思和感悟,在創作中十分講究天人合一,很注重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對應統一。他的畫中,畫理與哲理、藝術與科學是相融相通的,給觀眾以可行、可游、可局之感。在其作品《湘西歸來看人間仙境》中,注重氣韻、神情的表現,但見湘江東去、波濤翻滾,巨浪在山崖下猛烈沖刷,捲起千堆雪,而流峰波谷間,一葉飛舟正借風而下,整個作品充盈著積極、大無畏的氣概,令人自然而然聯想到「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類的句子。
筆墨和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施乃揚強調筆墨的發揮和心象的展示,他說,山水畫藝術不是對大自然簡單的復制和發揮照相機的功能,而是通過畫家的"心領神會"、構思、取捨、筆墨等技法,創作出物我相融、天然宛成、超越自然詩一般的藝術境界。其墨寶最大氣的是山水畫卷,壯觀恢宏,墨彩酣暢,大氣磅礴。他一幅346×92公分的巨幅山水《浮雲游之意》和《青山無古今》等寫意山水畫作,山峰疊嶂,層次分明,巧妙地將彌漫的山嵐、雲海、近峰遠山演繹成虛實變幻、雲蒸霞蔚、層林盡染的人間仙境,令人嘆為觀止。《陽氣動林梢》一畫中,他又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而又充分地運用 現代繪畫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多種元素,氣韻生動,氣勢磅礴,更是耐人玩味。
近些年,施乃揚開始更加註重控微索微,博古創新,在「匠心獨具」與「灑脫大氣」間找到了統一之道,運筆更具匠心,作品筆力更加蒼勁大方和形神飛揚。他的《陽氣動林梢》一畫,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而又充分地運用現代繪畫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多種元素,氣韻生動、氣勢磅礴,更耐人尋味。
生宣紙上的工筆是國畫中的至難,可施乃揚卻能舉重若輕,觀他的花鳥魚蟲之畫作,便可知其大家功力。如《九龍戲月》、工筆寫意合一的《荷花圖》和《相親》、《相伴》等佳作,寥寥幾筆,就將魚蟲或花鳥各種最優美的瞬間動態,用最經濟的筆墨和亮麗的色彩出神入化地表現出來,讀之令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不過最令人拍案叫絕的,還數他一幅長18米的《大吉圖》,群雞薈萃,雄姿英發,情態各異,生趣盎然,充滿了形態和動態之美感,濃墨重彩間,用宣紙特有的渲染效果,濃淡干濕的幾筆就將雄雞之神氣躍然於紙上,筆墨之間又互為浸染,讓"墨生五色"既自成肌理又渾然一體,恰到好處,令人不得不為其高超的藝術靈氣拍手叫好。
鴛鴦戲水,恩愛和諧;寫意山水,氣象萬千。在施乃揚筆下,一切都可以成畫,萬物都可以出意境:駿馬威武、牡丹華麗、蘭花清幽。不過最喜愛的還是觀賞施乃揚畫竹:鋪紙、提筆、蘸墨,運筆時或輕或重、或快或慢,紙上的墨跡或濃或淡、或粗或細……騰落跌宕、筆起筆落之間,但見墨竹幾桿、竹葉幾片立即躍然紙上,錯落有致,布局精巧,虛實之間意境無限……
施乃揚與長壽是有緣分的。今年四月他首次來長,美麗的長壽水山和熱愛文化的長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此後不久,他便決定來長舉辦個人畫展,為促進長壽與區外文化的文化交流注入自己的一個因子。施乃揚對長壽也是深情的,他接受采訪時說:「我祝願長壽明天更美好,祝願長壽人民人人長壽!」

中國老一輩報業巨子——陳銘德
提起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晚報——上海《新民晚報》,我們大家都不會陌生。它的前身為《新民報》,其創始人之一便是我們長壽人——陳銘德。
陳銘德1897年出生在長壽,青年時代深受"五四"思想影響,後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1923年應約到北平《國民日報》當編輯,5年後到南京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任編輯,在此期間,陳銘德對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的言論專制深感憤怒,萌發創辦民間報紙、讓民眾自由抒發心聲的想法。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創刊,剛過而立之年的陳銘德與另外兩名中央通訊社編輯吳竹似、劉正華在南京創立《新民報》,其宗旨為"作育新民"。
辦一切事業,領導人的思想可以決定這個事業的發展方向和歷史命運。陳銘德之所以被譽為"中國報業巨子",其偉大就在於他對於中國民主和自由、對振興中華鍥而不舍的追求,在於他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1937年抗戰爆發後,《新民報》的經濟壓力更大,對於如何處理好爭取上流社會支持和充分表達民意之間,陳銘德和其夫人季惺女士曾經深情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給股東的事業以及當時的社會關系以鼓吹,但同時,也要懂得報紙要在社會上站住腳,不替人民群眾說話是不行的!"
正是因為這著深刻的親民愛民思想,不論是抗戰時期,還是國民黨統治時期,《新民報》總能以切中時弊,以能說真話、言真事而深受各個層次人群的歡迎,成為老百姓的一味"心葯",故當時社會上曾流傳一句話叫"要紓解苦悶,看新民報"。 周總理曾為《新民報》題詞:"全民團結,持久斗爭。抗戰必勝,建國必成"。
經歷過無數風風雨雨,新民報的坎坷經歷為主線,勾勒了在舊中國驚濤駭浪中新民報篳路藍縷,從一家地方報紙脫穎而出,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報紙之創業過程,國民黨統治後期,《新民報》停辦,衍生出《新民晚報》等報系,如今,《新民晚報》已成為中國三大晚報之一,陳銘德開啟的辦報事業隨著社會進步邁進了新時代。
除了親民情結,陳銘德身上還有最難能可貴的一個品質:有用人之心,也有容人之量。"文化相輕"的事從未在他身上發生過,很年輕的時候他就被人們稱作"劉備",贊譽他有容人、惜才之雅量。所以,在為中國報業發展奠基的同時,陳銘德還團結和激勵了一大批進步作家、報人和青年革命知識分子。夏衍曾親自主編過《新民報》晚刊《西鄉夜潭》,後來,吳祖光、孫伏園、施白蕪、陳白塵等都曾擔任過《新民報》副刊主編,在抗戰八年中,《新民報》所擁有的作者群,幾乎把先後來川的文化界各方知名人士羅致無遺。
可以說,《新民報》既開啟了中國民間報業、文化人士辦大報的先河,也記錄了中國一個時代的變遷,更反映了包括張恨水、張友鸞、張慧劍、趙超構等一代優秀知識分子,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爭取民主進步,言論自由的滄桑經歷,從而呈現出一幅既鮮明又熟悉的歷史文化圖像。而陳銘德,就是這幅"歷史文化圖像"的主筆。

㈢ 重慶市秀山縣著名的書法家有哪些謝謝

由重慶市文聯、重慶市書法家協會主辦,中共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重慶市書法家協會創作評審委員會承辦,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文體廣新局、縣文聯、縣書協協辦的「書寫經典」重慶市第六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自3月份徵稿以來,截至5月20日止,來收到全市40個區縣745人877件來稿,經過重慶市書法家協會組成的評委22人、監委4人於6月3—5日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審,共評出獲獎作品39件,入展作品167件,入選作品123件。

「書寫經典」重慶市第六屆書法篆刻作品展獲獎名單

(共39人)

成人組(31人):

一等獎(3人):
石珺(沙坪壩區) 彭彬(秀山縣) 朱 睿(渝中區)

二等獎(5人):
胡正好(璧山縣) 塗 軍(江津區) 劉再兵(沙坪壩區)
雷 虎(萬州區) 田應祥(秀山縣)

三等獎(8人):
程昌平(江津區) 鄭 林(江津區) 謝安輝(沙坪壩區)
王成金(銅梁縣) 張亮(秀山縣) 宋世勛(永川區)
徐崇堯(永川區) 唐德福(渝中區)

優秀獎(15人):
洪軍(璧山縣) 劉孝美(涪陵區) 秦黎明(涪陵區)
陳 波(江津區) 劉成才(黔江區) 王軍領(沙坪壩區)
吳廷瑞(沙坪壩區) 張 洪(沙坪壩區) 李中華(銅梁縣)
譚登堂(萬州區) 傅鋒(秀山縣) 龍章二(秀山縣)
李建(渝北區) 李亞東(渝北區) 童述猷(渝北區)

青少年組新秀獎(8名):
楊林舒(秀山縣) 張 影(秀山縣) 彭智萁(秀山縣)
胡晏欽(萬州區) 肖嵐姝(開縣) 徐偲凌(墊江縣)
顧芝瑞(渝北區) 劉晗韜(綦江縣)

「書寫經典」重慶市第六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入展名單

(共167名)

巴南區(4人):
劉海峰 彭澤勇 李媛 曾富雲

北碚區(6人):
馮國飛 況 林 劉金石 王建磊 王勇進 徐榮付

璧山縣(2人):
王 波 葉銳

長壽區(5人):
羅小松 黃壽芳 孟齊春 任守元 余 波

大渡口區(4人):
鄭啟超 唐 晉
青少年組:鄭雅心 邱月秋

大足縣(3人):
何聖友 唐 黎 田洲冰

墊江縣(4人):
陳光凡
青少年組:陳泊含 陳珂宇 胡耀文

豐都縣(6人):
張 軍 代鴻 唐小明 王 波 向坤偉 向乾豐

涪陵區(20人):
蒲元輝 喻志權 鄧 波 何為俊 何小龍 惠昌元 劉興書
羅洪進 馬一 馬建鵬 沈 濤 陶柏融 庹顯宏 汪 梅
吳 彥 徐玲玲 楊偉喜 雲 峰 張 軍 周義權

合川區(1人):
楊應魁

江北區(1人):
李 瑞

江津區(6人):
刁 鴻 賴水晶 譚儒科 塗留軍
青少年組:王玥 蔡雁宇

九龍坡區(3人):
羊 炯 劉宇
青少年組:唐歌寒

開縣(4人):
陳小文 李飛
青少年組:王裕華 張正怡

梁平縣(2人):
藍俊武 鍾維軍

南岸區(10人):
聶 暉 黃毅 舒自勤 宋忠亮 吳志輝 向鷹 謝倫
張承革 李中現
青少年組:呂星初

南川區(3人):
韋軍華 鄧穎 王軍

彭水縣(2人):
黃成坤 鄔雄飛

綦江縣(7人):
王乾立 蔡春華 霍勝 李耀軍 王 俊 王 苑
青少年組:張豪

沙坪壩區(10人):
史永慶 陳鵬 段泓濤 李雪晗 李正言 劉紅崗 沈星程
楊銘龍 應思琪 張可又

銅梁縣(2人):
劉 放 駱勤友

潼南縣(1人):
張 毅

萬盛區(1人):
喻世才

萬州區(4人):
沈萬泉 謝 歡
青少年組:余星儀 朱雨薇

秀山縣(31人):
池 濤 池佳玲 黃 璜 黃兵 黃詩雨 李 正 湯若男
田長鋒 田維貴 王詠 魏蘭香 楊 健 楊 偉 楊 雪
楊彪 楊丹 楊林 楊旭 楊沛霖 楊秀國 楊再群
游文中 曾祥軍 張 傑 張進 張強 張良富 周倩蘭
卓祖毅
青少年組:張英逸 王鐸翔

永川區(6人):
王貞華 梁勇第 譚立彬 楊夏 張敏和 張賢坤

酉陽縣(1人):
胡凌

渝北區(11人):
白時峙 代紅亞 秦開文 蘇明貴 王槐春 尹善良
青少年組:周禮 周星浩 劉薴蔚 陳安琪 郭玉菱

渝中區(4人):
張家益 代 雲 田中 韋明

雲陽縣(3人):
高原 張愛民 朱文魁

入展名單中:沙坪壩區「謝歡」應為萬州區,江津「賴小津」應為「賴水晶」,雲陽「張愛明」應為「張愛民」,綦江縣「李中現」應為南岸區;入選名單中:萬州區「王青林」應為「王清林」,特此更正,並致歉!洪順

「書寫經典」重慶市第六屆書法篆刻作品入選名單

(共123+27名)

註:在復評(評定入展作品)過程中,因受入展名額所限,由評委會正、副主任從初選的入展作品中淘汰了28件作品(因墊江譚文登記重復,實27件),並作統一編號,當時未放進入選作品中登記,而單獨存放,這批作品經請示評委會負責人,決定作為入選作品, 現將其名單羅列於後。特此補記。洪順

巴南區(2人):
熊 偉 徐 麟

北碚區(12人):
胡年平 陳枰蓉 張衛武 張菡林 賀 華 李 峰 黎才勇
姜賢俊 曾 敏 王 林 阮 斌 王聖博
北部新區(1人):
楊剛

壁山縣(3人):
孫興國 左祖亮 巫青韓

長壽區(9人):
胡夏銘 朱劍文 胡征軍 余正緒 鄒世明 熊曉東
楊 陳 陳亨偉 許廷墉
城口縣(1人):
黃世春

大渡口區(4人):
唐德謀 許邦智 葉 鄭黃穎

大足縣(1人):
劉翀

墊江縣(6人):
程明亮 梅文江 陳明倫 譚文周熳 廖丙林

豐都縣(4人):
梁小勇 董宜昌 鍾寶國 譚正華

涪陵區(12人):
袁顯波 何 劍 鄭家洪 冉軍翔 張海哨 徐鴻鵠
蒲應龍 朱 江 余啟蒙 李 霞 唐文志 唐厚勝

高新區(1人):
汪繼平

合川區(2人):
周亞鋼 鄧茂華

江北區(3人):
彭 康 盧元義 廖攀科

江津區(5人):
劉華建 王瑞彬 戴安和 唐昭宣李鴻忠

九龍坡區(2人):
羅 艷 胡貴鋒

開縣(3人):
王樹成 陳 雲 李從婭

梁平縣:(6名)
陳果立 劉勇 劉朝暉 楊 毅 唐忠寒 詹孝善

南岸區(4人):
章文燦 蔡 侃 李 強 王 濤

南川區(4人):
楊瑾寧 韋明齊 周平開 蘇代能

彭水縣(1人):
陳洪川

綦江縣(4人):
李楠琦 張家蓮 劉易強 石正林

黔江區(2人):
胡鳳龍 羅建華

沙坪壩區(7人):
牛帥兵 馬小傑 蘇兆南 楊斯睿 石敏峰 龔相宇 簡 方

銅梁縣(3人):
柏 毅 吳啟菊 任有福

潼南縣(2人):
高大豪 劉烈遠

萬州區(3人):
王清林 吳坤虎 毛熙勤

武隆縣(1人):
魏華利

秀山縣(7人):
楊佳霖 陳安職 黎 志 張 佩 劉 明 謝 委 劉佳華 楊再勇

永川區(10人):
陳海平 余勁松 譚立春 王和蘭 何發坤 楊 欣 雷澤峰
王 濤 陳華利 王見林

酉陽縣(2人):
梁景上 熊 斌

渝北區(9人):
龐 艷 童明桓 王世夫 解 勇 黃世龍 顏 萌
周茂林 鄧 靜 孔 容

渝中區(5人):
孫克利 袁永會 李先明 王泓晰 王 強

雲陽縣(4人):
聶雲飛 張孝忠 周藝雲 肖伋

忠縣(4人):
熊尚貴 謝曉明 彭少勇 譚建實

㈣ 巴川江的履歷

1980.11——1985.01,航空兵第20師修理廠儀表員;
1985.01——1986.09,四川省重慶市衛生防疫站人事科、科教科、辦公室科員;
1986.09——1988.07,四川省重慶職工大學漢語言文學文秘專業學習(大專);
1988.07——1990.06,四川省重慶市衛生防疫站辦公室科員;
1990.06——1995.07,四川省重慶市衛生防疫站辦公室副主任、主任;
1995.07——1997.06,四川省重慶市衛生防疫站副站長、副書記;
1997.06——2000.12,重慶市衛生防疫站副站長、副書記(1996.08—1998.10,西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現代文學專業大學學習;1996.09—1998.11,中國社科院投資管理專業研究生學習);
2000.12——2003.01,重慶市衛生局法監處處長、衛生監督所所長;
2003.01——2007.02,中共重慶市渝北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2001.09—2003.12,重慶市委黨校法律專業大學學習;2002.03—2002.12,重慶市委黨校中青班學習;2002.09—2005.06,重慶市委黨校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研究生學習);
2007.02——2009.12,中共重慶市渝北區委常委、副區長(2005.02—2008.12,重慶大學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專業同等學力學習,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10.01——2013.11,中共重慶市永川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2013.11——2016.03,中共重慶市長壽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長壽區委副書記(兼)、副區長(兼)
2016.03——至今 ,中共重慶市長壽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副區長、代區長、區長,區政府黨組書記,兼任重慶市長壽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閱讀全文

與長壽區副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滿歸林業局退休人員 瀏覽:417
去敬老院的心得體會1500字 瀏覽:477
滕州養老金多少錢 瀏覽:331
武漢養老院哪家比較好 瀏覽:719
稱沱小學長壽 瀏覽:453
父母語言暴力該怎麼調節自己 瀏覽:708
西安老年大學詳細地址 瀏覽:104
老人舌頭紅喝什麼葯 瀏覽:364
12歲被父母遺棄怎麼辦 瀏覽:397
上海查詢養老保險用什麼app 瀏覽:89
寺巷敬老院電話 瀏覽:799
機關養老金新老 瀏覽:615
參保21年個人賬戶63萬退休金多少 瀏覽:203
退休人員招聘信息順義 瀏覽:852
養生長壽之道 瀏覽:866
企業退休金一般有多少錢 瀏覽:200
退休人員工資待遇2018 瀏覽:377
四川綿陽養老院 瀏覽:855
退休人員再就業交稅計算 瀏覽:123
養老保險卡掉了怎麼辦 瀏覽: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