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人90歲去世算是高壽嗎
老人90歲去世,在現代社會的健康水平來說,算是上是高壽了。
在一些地方的習版俗里,老人90歲去世是「喜喪權」,意思是「以逝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意思就是說,家裡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家族興旺;年紀在80歲以上,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
(回答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您解決問題。
原創碼字不易,希望您能夠採納、點贊。)
㈡ 老父去世87周歲,是壽終正寢嗎是喜喪嗎
去世時年齡已經87歲,屬於壽終正寢,也算是喜喪。家裡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家族興旺;年紀在八九十歲,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麼悲傷。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
(2)90歲的老人去世算喜喪嗎擴展閱讀:
逝者年滿八九十歲以上,這在平均年齡只有三四十歲的古代,是極為稀少的,當年清朝康熙、乾隆兩朝舉辦千叟宴,從全國邀請來的65歲以上的老人也不過一兩千人。如今醫學發達,人們也重視養生,平均壽命已經達到了76歲,所以現代人達到「全壽」者還是很多的。
其實所謂的喜喪,根本原因還是人們出於安慰死者親屬的一種說辭,目的是為了讓他們節哀,畢竟逝者已矣,而生者仍要繼續。
㈢ 喜喪指老人多大歲數走了
喜喪通常指70歲以上老人走了。
在古人看來,達到「喜喪」,就是要福壽兼備。一個人生前只有滿足「全福、全壽、全終」這三個條件,他死後才能算得上喜喪。
全壽這個壽命標准難以統一,應該理解是「壽終正寢」。在過去,人們由於生活條件差,壽命就低。想要長壽也是不太容易的,只有一部分人才能活得長壽一些,大部分人都達不到。所以那時的人們認為要真正能「壽終正寢」的人不多見。
但不可否認死者的年紀越大,就越符合「喜喪」的條件,所以大致來說,亡人滿八九十歲,甚至突破百歲大關,最低也須超過「古稀」(七十歲)之年。年紀越大、越老,越符合「喜喪」的條件,故其全稱為「老喜喪」。
喜喪的其他條件
1、全福
全福指去世的老人生前必須是家族人丁興旺,多子多孫。就是有一大的家族,俗稱望族。而老人又是家族的家長,被尊為長者。同時他又能享受到無盡的天倫之樂。晚年,有一大家人圍著他熱熱鬧鬧的,這種老人這一輩子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2、全終
這里講的「全終」有二個意思,一是「善終」,意思是說死者生前積德行善,廣做功德,已圓圓滿滿地結束了他自己的一生。
二是自然老死,生前很少受疾病的折磨,順順利利「無疾而終」,就是自然正常老死。如果不是正常死亡,而是遭受了病痛漫長的折磨,遇上意外的天災人禍而死,即使年齡再大,都不能算是「喜喪」。
㈣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那麼怎樣才算「喜喪」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那麼只有符合以下這幾個標準的才算“喜喪”,第一,去世的老人必須是四世以上同堂的老人。第二,能夠被稱之為喜喪是有年齡要求的,一般是80歲以上。第三,去世的老人一定是光明磊落,德高望重。
第三,去世的老人一定是光明磊落,德高望重。這個老人在當地肯定是比較有地位和身份的,為人肯定是謙和善良,光明磊落,德高望重,而且慈眉善目,鄉里鄉親也非常和睦,受人敬佩。這樣的老人去世了,周圍的鄰居肯定是會用最高的熱情去送他最後一程的,給予的也是最隆重的禮儀。如果說老人生前在道德品質上有什麼問題的話,是不能被稱為喜喪的。
以上就是能夠成為喜喪的幾個標准。
㈤ 多大年齡什麼情況下才算喜喪喜喪的由來是什麼
俗話說,人有生老病死。家裡的老人總會有離開的那一天,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說法,就是“喜喪”。很多人都不理解,喪事還能“喜”嗎?其實,傳統意義上講,凡是上無父母,下有四世同堂,90歲以上正常死亡的老人都可以稱為是“喜喪”。
第三個條件就是要年滿90歲。活到90歲以上,也基本完成了為父母養老送終的任務,也有了自己的後代。90年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人世間走一遭,也沒什麼好放不下的了。
最後一個條件就是要自然死亡,不管是車禍、火災、溺水等等,都算不上是自然死亡,都算是“橫死”。只有自然老去的才能算自然死亡,才能算是“善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喜喪”。其實最初,“喜喪”這種說法只是外界用來安慰死者親屬的,不想讓死者的家人太過悲傷才有了“喜喪”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