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慰問孤寡老人的簡報
慰問孤寡老人的簡報範文(精選5篇)
在發展不姿明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可以接觸到簡報的地方越來越多,簡報是具有匯報性、交流性和指導性特點的簡短、靈活、快捷的書面形式。簡報到底怎麼擬定才合適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慰問孤寡老人的簡報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月12日上午,在新春即將到來之際,中國貿促會建設分會、企業發展促進會、廣東省客屬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梅州市豐順縣僑聯榮譽主席巫金星先生千里迢迢從廣州趕回家鄉,為家鄉的的百歲老人、湯坑鎮金湖村400多位60周歲以上的老人以及縣直相關單位進行慰問,並送上了春節慰問金和慰問品,金額達15萬多元,當晚還在豐順縣舉行新春座談會。
在湯坑鎮吉坪村,有一位年齡最大手冊侍的長壽之星馮便娘,今年已經109歲了,這位老壽星已經連續9年得到了巫金星的慰問。更令人驚喜的是在黎豐村黎頭山,有一對夫妻均是百歲老人,丈夫徐歷舍,今年104歲,配偶馮濃花剛滿100歲,夫妻雙雙達百歲,這在全省尚屬首例,他們的婚姻達到了鑽石婚以上,如今兒孫滿堂,過著幸福生活。巫金星先生見到每一位百歲老人都問寒問暖,祝老人家健康長壽,幸福安康,送上了新年的祝福。 隨後,慰問組一行還到湯坑鎮金湖村,巫金星先生為全村400多位60周歲以上的老人送上了春節慰問金和慰問品。
當天晚上,巫金星在還與該縣人大副主任巫偉化、縣政協副主席巫自華、縣政府黨組成員羅真對等,以及17個單位座談。在座談會上,巫金星為縣委、縣政府、縣政協、縣人大、縣委組織部、縣委宣傳部、湯坑鎮黨委政府以及在場的各個單位送上了《中共中央黨校教研部—光輝的歷程》、《黨旗飄飄——優秀共產黨人大典》、《黨建楷模》、《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史國史》等重要文獻,同時也為各單位送上了慰問金和新春的祝福。
據悉,每年春節前夕,巫金星都要去看望家鄉的百歲老人和召開新春座談會,這已經堅持10多年了。
為更好地弘揚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營造敬老、養老、助老的社會風尚,充分體現黨和政府對老年人的關懷,按照《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做好20xx年元旦春節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1月22日,市民政局、市老齡委領導在春節來臨之際走訪慰問了張叔芹、張永芬、代亞珍、劉富等百歲老人,為他們送去了慰問金和新春的`問候。
每到一處,市民政局、市老齡委領導都詳細詢問了老人身體狀況、生活起居及家庭生活情況,關切之情溢於言表。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看到每一位老人都身體健康、精神飽滿,參加慰問的領導十分高興,臨走時叮囑各位百歲老人要保重好身體,家屬要更加細心地關心照顧好老人,給予老人更多的照顧,讓老人愉快的度過新年、頤養天年。
此次慰問活動,市民政局、老齡委領導將黨和政府的關懷送進了百歲老人家中,老人和家屬都十分感動,老人的子女表示,一定會更加盡心盡力地照顧好老人的飲食起居,做到做子女、做後輩的義務,把老人照顧好,讓老人老有所養、生活無憂、安享晚年。
2月4日上午,七賢街道德賢社區醫療服務隊在社區支部書記牛君的帶領下來到宏瑞星城小區,親切慰問了小區103歲的老人尹文卿,給老人一家提前送上節日的問候。除了給老人帶來慰問品,德賢社區醫療服務隊還為老人帶來了一份特殊的「健康禮物」。
醫療隊成員為她測量了血壓、血糖和畢吵心電圖,並為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制定每月上門為老人進行免費體檢的醫療計劃,並免費為老人提供心血管葯物,提供家庭醫生隨時上門診療。牛書記還仔細地詢問了老人的身體狀況和飲食起居情況,叮囑家屬要悉心照料老人,要讓老壽星以健康的身體安享晚年。老人的家屬激動的說:「十分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和關懷,讓一家人感受到了德賢社區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秋風送爽,丹桂飄香,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來臨了。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10月12日——10月16日,賽岐小學各中隊召開「尊老、敬老,我先行」的主題少先隊活動,開展了:
1、說句感恩話;
2、做件孝心事;
3、學一首感恩歌曲;
4、拍一張感恩照片等感恩系列活動。
同學們紛紛將自己尊老的思想轉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給爺爺奶奶盛飯夾菜、洗腳按摩,為爸爸媽媽倒茶、准備洗臉水等;還有一部分少先隊員自主到敬老院獻愛心,在敬老院里,隊員們送去了自己省下了的零食和水果,還給老爺爺、老奶奶帶去了精彩的節目。通過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培養對老人的尊敬之情,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喚起少先隊員們尊老、愛老的意識,讓他們學會感謝,學會關愛。共同享受溫馨的家庭生活。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每逢九九重陽,晚輩們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向老人表示慰問,感謝老人的養育之恩。今年的老人節,我校舉行了主題為「火星念,回龍游,敬老情」的老人節慶祝活動。
x月x日上午8:00,活動正式開始。退休老師們首先在xx校長的親自帶領下參觀了xx、xx的校園,目睹且感受到了學校處處日新月異的變化,為之精神振奮、心情愉快。
之後,在學校工會主席的組織下,老師們來到了位於xx縣xx的xx休閑中心進行了夾彈子、托球走等趣味游藝活動。下午,又組織了游園賞花活動,老教師們邊欣賞美景,邊共敘同事情,在樹陰下,在小橋邊,留下了一片片歡聲笑語和一張張「更比夕陽紅」的笑臉。
本次活動為期一天,下午5:00乘車返回,活動圓滿完成。
通過本次活動,xx小學的退休教師們在這宜人的時節領略這迷人的秋景,欣賞這溫婉可人的鄉村風情,度過了一個難忘的重陽節活動。
② 河南省最適合老年旅遊的地方是哪裡
當然來是焦作修武縣的雲台山源啦!我前幾天剛去那裡遊玩,有好多老年團去。可以選擇2日游,也可以選擇1日游,一般情況下是都要玩的,但是考慮到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還是選擇1日游比較合適,1日游是紅石峽和小寨溝,主體風景是水,需要爬山,但是很緩,再加上景區有綠色旅遊大巴,玩好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如果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門票加旅遊車費是120元,如果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只要60元的旅遊車費,正常價格是180元。祝旅遊愉快。
③ 如何看待農村中六七十歲的老民辦代課教師,怎樣才能使他們老有所養
如何看待原民辦教師,並怎樣提高他們的生活待遇?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人們十幾年了。至今仍在困擾著人們,尤其是曾經擔任過民辦教師的人們。
不錯,他們的身份是農民。但又不同於一般的農民。我認為,應該同以前的義務兵一樣對待,一樣定位。將他們稱之為有特殊貢獻的農民,這樣比較合理,也深得人心。
民辦教師,這一群體的出現,應當追溯於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解放初期, 社會 趨於穩定。我國人口激增,到了六十年代左右,各地學校生員已達到飽和狀態。而教師資源卻無明顯增加,致使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教師極度匱乏。
二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十年動亂期間,各高校,尤其是師范學校從未招生,更加加劇了學校師資的缺口。
在這種情況下,民辦教師應運而生了。
他們擔負起了農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學任務。當年,他們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他們的辛苦是不可言喻的。他們的收入也是微乎其微的。
在 歷史 發展的長河中,有一大部分民辦教師,經過培訓考試而轉變成公辦教師,繼續教書育人。
而還有一部分教師卻沒有那麼幸運。他們或者因違反計劃生育政策,或者因以支援農業為名,或者因土地承包下放,而政策未能及時跟進,當然也有學業水平低下等原因,被逼無奈而離開了教育戰線。
這樣,這一部分民辦教師,就給自己頭上加上了一個「原」字。
鑒於上述原因,我將他們定位於「有特殊貢獻的農民」,是名副其實,理所當然的。一點兒也不過分。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他們大部分已信鋒年過花甲,甚至年齡更大。由於農村的特殊條件,致使他們中的大多滑磨晌數人,生活極度困難。更有一部分有病者愈甚。
由於他們的特殊貢獻,我個人認為,應該給他們特殊照顧,不能等同於其他村民。
雖說,前幾年也給了他們一點困難補助,但杯水車薪,於事無補。每月8至10元的教齡補貼,確實有點羞於提及。
所以,我建議,將他們的困難補助款改為特殊貢獻補助款,按教齡100元--200元的標准進行發放。
此建議純屬個人意願,請考慮執行。
謝閱!謝評!
[謝友相邀]!
感謝又一位能為尚存人世不多的【原民辦教師】的生活養老問題發聲的網友!
原民辦教師,由於他們的大部分青春都奉獻給了他們忠愛的教育事業。他們被清退時大多年過中年,造成身無長技,最終成為了被 社會 邊緣化,而使得變成了現在大多數生活窘迫的【老人】。
盡管全國各地都對【原民辦教師】的遺留問題進行了解決處理。但確實仍不盡人意。
以雲南省為例,從當時的處理來看,確實可以說是令大多數離崗的【原民辦教師,代課教師】們滿意,作出一次性根據教齡每年給於810元補償標准,也給出了相應購買養老保險的舉措[即繳納近47000元,年滿男60歲,女55歲辦理退休]的條件政策,但遺憾的是在2012年的時候,能夠一下子在短時間內拿出近5萬元的【原民辦教師】家庭真的不多,所以大多數的老師們也只能無奈地選擇在放棄參保的【承諾書】簽上自游櫻己的名字。
對於這個問題,本人的建議是應該由中央相關權威部門,統一下發相關文件對尚存人世的沒有享受到國家相關政策經濟照顧的【原民辦教師】家庭納入農村【特困戶】【建檔立卡】之類作為救助對象進行生活照顧救助對象。或許,這是一個更為快捷而能為廣大【原民辦教師】們及各級地方政府都能夠接受的方法之一吧。
再次向提問者網友致謝!
祝福尚存人世的原民辦老師們 健康 長壽!!
我們鄉有40多位六七十歲的民辦代課教師,要不是我統計這件事情,我真不知道這些人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做過教師,這些清退或者自己主動不幹了的民辦教師在當地與農民沒有什麼兩樣,在我們這里,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的家裡人,尤其是孫子輩不知道自己的爺爺想當年還是老師。
1、這是特定 歷史 條件下產生的:
現在農村六七十歲的代課老師,大都是文革前後擔任民辦教師的,由於當時的條件所限,鄉村學校里不可能分派師范或者大學畢業的學生,當時在農村能認識幾個字的就是當地的「文化人」,農村建立了學校,老師的活就非他們莫屬。我問過我們村的許多老人,當時有村學,還要教農民識字,許多識字的人還不願意當老師。但有一批民辦教師是農業社時候產生的,當時的情況是全大隊的社員一起勞動,然後每天記工分,民辦教師在學校上課教學生識字,也記一個工分,但是那時候大隊的會計,記賬員都是最好的差事,搶著當,與老師相比,輕松的多。
2、他們是值得 歷史 銘記的公僕:
這些六七十歲的老民辦教師,有些已經離開了人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農村的教育真正是他們一心一意撐起來的。他們當時的「工資」就是記一個工分,到後來是一月5元錢,10多元錢這樣的工資漲起來的。我們這里1980年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些老師更加辛苦了,當時的工資由大隊給,每月20多元,許多人這時候辭去了民辦教師的職務,因為無法養家糊口,而在職的,在學校就是老師,下課後就是農民,不種地一家子人沒有辦法養活。所以說這些民辦教師是 歷史 值得銘記的,為廣大農村孩子教會了知識,卻沒有多少工資。
3、部分轉為公辦教師,也有一部分還在堅守山村:
那時候有很多一部分民辦教師,上級教育管理部門通過多種渠道轉成了公辦教師,終於修成了正果。但還一部分沒有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轉正,但還在鄉村堅守,退休後在家。上世紀90年代我讀小學的時候,全校7個老師都是民辦教師出身,後來通過考試只有兩個轉為公派教師,其他的5個一個月80元,一直在等機會轉正,一直到2000年前後全部轉為正式老師,功成名就就是他們一直堅守的理由,但是轉正後他們大都到了退休年齡了。
1、通過多種渠道,轉為正式在編教師:
現在廣大的農村還是存在著許多代課民辦教師,他們沒有多少工資,待遇不好,但沒有怨言,一直在農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甘肅省許多地方都通過多種渠道解決民辦教師的後顧之憂。給他們特別的招考條件,特殊的考試方式,專用名額,盡可能的讓他們的付出有個好的結局。
2、已經退休的,想辦法給予生活補助費用:
六七十歲已經「告老還鄉」的民辦教師,招考轉正已經沒有希望和機會了。許多地方為了彌補這些民辦教師,也出台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盡量多的給他們補償。我們縣這項政策已經實行了6年了,是專門針對民辦教師的,只要是曾經做個教師,就可享受這種補助。我們學區民辦教師有40多名,他們在檔案局調出自己從教的檔案,根據從教年限,給予不同的補助,教齡長的最多一月也有幾百元的補助。這多少也讓他們的心理有一點安慰。
3、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民辦教師養老制度:
曾經一段時間,民辦教師是被 歷史 遺忘的,老了退休了有些有幾百元的工資,有些屬於社請民辦教師,退休後一分錢的工資都沒有,辛辛苦苦一生,為農村培養了許多合格的學生,但老了沒有補償。所以針對這樣的情況,國家還是要想辦法給這些老師建立專門的養老制度。
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則消息
漢中以內的原民辦代課教師們,在建國以後山區農村的教育事業做出了 社會 不可否認的巨大貢獻,而隨著 社會 的發展公辦老師逐年替補了民辦老師,在2000年後教育部門全部清退了幹了幾十年的民辦教師,由此他們回家務農了。今天一位64歲的民辦老師對我說,他從教26年後被清退了,現在沒有養老金,醫保,只發給他工齡補助每年不到10元,身患:腦梗塞,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呼吸暫停等病,沒有經濟收入,長年還要支付巨大治療費。懇請政府關愛原民辦教師,他們也是人民教師,更是勞動者,建設者,貢獻者,應該享受公辦教師待遇,中央1997年,2011年發文,明確指示地方政府要妥善解決民辦教師待遇問題。應該是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幸福安度晚年。
其實民辦教師作為上世紀一種特殊的群體存在,在當時的 社會 上,尤其是促進學校教育及教育普及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國家應該站在為國家經濟 社會 發展及教育普及方面做出的積極貢獻,為大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及特殊照顧,讓他們的晚年能夠享受到國際給予的各項福利,能夠給予他們特殊的回報!這是對他們當時貢獻的一種肯定,也是對他們這一生最大的支持!
我又被題目拉回到七十年代,我知青第八年讓去當民辦小教。
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批民辦教師中可有令我佩服之人,印象深刻,我明白了看過的書中所描寫的窮秀才硬骨頭故事。
當地內蒙冬季漫長且寒冷,學校冬季采曖用煤是混煤,是小塊和煤面一起,可生爐子。可一位教師帶馬車去土默特火車站邊上大煤場去買煤,手持證明信。那煤場主事專批的煤面子無法生爐子的。
在百般好話無果後他去買來紙筆,寫對聯貼在煤站主任辦公室門上,專讓趕車等人幫忙。上聯:有面子而無面子,下聯:無面子而有面子,橫批:面向群眾。當然雖招人多多圍觀他也有點名氣,但面子煤還得拉回。
還一王姓老師曾和我同校教書二年,是專罰他。因總愛提意見。是給村幹部提。因他校與我校十幾里遠又無自行車,村中又不給接送。
當時我二十四五,現在六十九。那長我二十的已九十來歲。有同齡人現在七十來歲。應根據教齡發月資補助,當年我們是七元,現在應千元。
如今年過花甲的老民辦教師還有不少,他們仍然生活在廣大農村地區,過著與農民無異的生活,可以說他們的老年生活並沒有得到如同退休公辦教師那樣的待遇,而且這種差距仍然很大,也是目前難以徹底解決的教育領域重要問題。
從老民辦代課教師所做出的貢獻來講,他們理應得到應有的待遇。雖然部分民辦教師在前期通過各種方式,將身份轉成了公辦教師,但仍然有部分民辦教師沒有得到轉正的機會,而且他們要麼繼續當代課教師,要麼被辭退回家,得到轉正機會的民辦教師如今的老年生活已然有了保障,但是被辭退或者成為代課教師的老民辦教師待遇卻無法擁有保障,他們的老年生活質量顯然無法與轉為公辦教師的原民辦教師相提並論。
近年來,各地在解決被辭退原民辦教師的問題上也推出了具體的政策,比如:將原民辦教師納入 社會 養老保險體系、提供教齡補貼、實行教齡與待遇掛鉤的分區退休待遇等,從總體水平上來看,各地還是以教齡補貼為主要解決方式,而且教齡補貼的標准普遍較低,難以滿足被辭退原民辦教師的老年物質生活需要。
在筆者看來,為原民辦教師提供比較完善的養老體系建設必須提上日程,畢竟留給被辭退原民辦教師的等待時日已經不多,他們多數人已經達到六七十歲。其實,原民辦教師的訴求並不多,只要能為他們提供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待遇(比如廣東省的待遇解決方式),相信他們就已經心滿意足,不需要非得與公辦教師享受同等的退休待遇,同時為他們提供相應的醫療保障,讓他們不再為老年生活和醫療再擔心即可。
一個人生活的環境,如果沒有發生某些事情,他們就會想當然的認為這種事情已經沒有了。
所以很多人認為一些年齡比較大的民辦代課老師已經消失了,但實際上真的沒有。
這是一個非常沉痛的話題,也就是說在很多偏遠的農村學校裡面,仍然有些代課老師,我們不是貶低這些代課老師,實際上他們的文化層次的確需要提升,但實際上沒有人也沒有辦法,學校需要老師,而年輕的能乾的想辦法已經調走,總之整個學校缺人。
接著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學校缺錢缺錢的前提就是導致了沒有過多的資金去聘用一些年輕的有精力,高學歷的人去參加教學工作,於似乎所有的選擇似乎已經變得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選擇一些民辦的老教師。
這些明白的老教師很大程度上兢兢業業,對於工作懷著非常崇敬的一種感覺,他們努力奮斗,認真工作,但其實他們的收入卻處於最低層。
之所以了解這么多,是因為前段時間跟隨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到一些地方去搞教學調查,實際上也就是跑遍了全縣所有的學校,知道的一些真實的情況。
我也曾經是明白老師,民辦教師確實不容易,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當名單教師的,延時和公辦教師一樣,早晨五點半起床,六點上課。早晨上一個半個小時的早自習,上午8點10分上課,上到九點。下午兩點上課,上到六點。一天十幾個小時,還要上晚自習,真的很辛苦。
那個時候,除了上課判作業,就是備課、刻片子。當然,這些工作呢?都是晚上乾的。
那時候的待遇很低,一天十個工分,還有一個月六塊錢的補助。到了秋天,麥天放農忙假的時候,還要到生產隊參加勞動,基本上沒有休息的時間。
後來,農村實行了承包責任制,一直漲到了六十一百多塊錢,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什麼待遇了。
現在,那批民辦教師,都已經60多歲了,因為沒有人給交養老保險,所以不能退休,還需要繼續干。
雖然他們的待遇不高,但是他們的干勁十足,在雲班教室教學的班裡,考出去的學生不在少數。
現在他們老了,干不動了,沒法掙錢了,怎麼擺脫他們的生活困境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國家給他們一定的養老幫助。
我們河北省的做法是這樣的,每個老師每一年工作量,國家每月給發放20元的養老金,也就是說,你當了20年的民辦教師,到退休的時候就可以領到400元錢。
這對於你們老師來說,也是可以的了。雖然不多,在農村來說,基本上也是夠生活費的。
我就來自一個貧窮的小山村,當時小學有十二個老師,除校長是公辦老師外,其餘十一人均是代課老師,聶老師就是其中一員,他一生勤勤懇懇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學生中有巨賈、有博導,有造航母的國之棟梁……
有種感動叫風雨無阻。從我們村莊到學校的路上要經過一條較寬的水渠,上面搭建了一座木頭橋,每逢刮風下雨,聶老師就成為我們的守護神,將我們一個一個背過小橋,二十多年風雨無阻。
有種欣慰叫桃李滿天下。從我們村莊走出去的學生,幾乎都受到過聶老師的諄諄教誨。每當我們中誰評上了教授、碩導、博導,聶老師就會高興好幾天,逢人就誇自己的學生,比買彩票中大獎都高興。
六七十歲的老民辦代課教師,他們應該是上世紀70年代參加民辦教師或者代課教師的。由於某種原因沒有轉正,成了原民辦代課教師。這么大年紀的原民代教師,並非一個,而是一個很大的群體。
上個世紀70年代,國家很貧窮,農村更貧窮。為了國家富強,農村振興,黨和人民政府大力興辦鄉村教育。國家給了「民辦公助」的政策,提出「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的口號,於是村辦學校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
有學校必須得有老師,這么多學校,國家沒有那麼多老師。怎麼辦?窮則思變。從各村招一部分有知識的青年,經過考核,到學校任教,這就是民辦教師。
70年代的民辦教師沒有工資,只有每月三、四塊錢的補助,領取生產隊的工分,他們一邊在學校教學,還要一邊參加生產隊的勞動,生活艱難,身心疲憊。那個時候公辦老師很少,有的學校只有一個了,有的學校一個也沒有。學校的教學任務差不多由民辦教師支撐。
到了80年代90年代,農村的土地政策變了,實現了土地責任制,但是民辦教師依然堅守在三尺講台上。他們一邊種地,一邊教學。學校里的教學工作,絕大多數都是民辦教師做,那是也有公辦老師,但是公立老師依然少。80年代,90年代,他們只有五六十元錢的工資,與公辦教師相比,懸殊很大。那時,我是我們學校的會計,一個學校12個老師,11個民辦教師,一個公辦教師。我們學校一個月的工資是415元。11個民辦教師的工資總計275元(國補),一個公辦教師的工資是140元。從這個數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民辦教師工作量大,待遇極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廉價的勞動力。
他們工作卑微,待遇低下,但他們的精神可照日月, 他們的貢獻永不能磨滅。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成為拿國家工資的公辦教師......
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到本世紀初,40多年的時間里。是這群民辦教師,頂起了中國基礎教育的藍天。他們愛崗敬業,任勞任怨。在泥房子里,在簡陋的校園里,書寫著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為鄉村的基礎教育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群體中,為了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有人倒在了三尺講台上,有人倒在了遍地黃花的鄉間小路上。他們或者她們,燃燒了自己的青春,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用什麼樣的贊美語言來贊美他們都不為過!
在改革的大潮中,農村許多人都奔向了城市。這群民辦教師,當時正是風華正茂,到城市裡肯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為了鄉村的教育,為了那些渴求知識的孩子, 他們還是毅然決然的留在了鄉村,留在了他們熟悉的而又依依不捨的講台上。他們只有一個願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取得好的教學成績,最後能成為國家正式教師。但是有很多人的願望未能實現,成了原民辦教師。
當他們離開講台那一刻,他們心如刀絞,他們眼含熱淚,畢竟他們為自己的理想願望奮鬥了這么多年,最終卻揮淚而去。其情其景到現在想起來還令人心酸。
原民辦教師都老了,六七十歲了,已經失去了勞動能力,他們的生活很艱難,生存狀況令人擔憂。
他們幹了大半輩子民辦教師,本來都窮。現在回到鄉村裡,他們更加的窮困。幹了幾十年老師, 最終未能修成正果,街坊鄰居瞧不起,甚至連自己的兒女都瞧不起。 他們經受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摺磨,生活壓力大,精神壓力也大。
我們這里的幾位原民辦教師,身體大多都不好,吃葯看病,用錢。 沒有錢給兒女們要,兒女們心裡也不好受,臉色難看。這幾位原民辦教師整天唉聲嘆氣。他們發牢騷說,為國家為人民幹了大半輩子,到最後連個光棍兒漢,貧困戶都不如。
增加原民辦教師的補助,勢在必行。有的地方已經著手增加原民辦教師的待遇,今年能讓他們看到曙光嗎?
原民辦教師也有補助,但太少了,教齡長的二三百元,教齡短的只有幾十元。在我們今天這個高速發展的 社會 ,這點兒錢肯定不行,所以國家應該給他們增加補貼,各省各地方也應該盡快落實,讓原民辦教師晚年生活幸福。
我們 社會 上的每一個人都要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以前,他們畢竟是我們的老師。 社會 上的所有人應該伸出友愛之手, 溫暖之手,給他們幫助,不能再讓他們窮下去了,因為他們已經窮了半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