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口老齡化的中國情況
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呈現出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趨勢明顯的態勢,再加上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結構疊加在一起,養老問題異常嚴峻。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2.12億人,占總人口比重達15.5%,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
2015年2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124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755萬人,佔比10.1%,首次突破10%。數據顯示,2014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67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1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491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萬人,出生率為12.37‰;死亡人口977萬人,死亡率為7.16‰;自然增長率為5.21‰。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98億人,其中流動人口為2.53億人。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已較為嚴重 老年人數量超2億
2015年11月29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等5家機構聯合發布了《2015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大中城市報告》。《報告》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已達到較為嚴重的程度。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結果顯示,河北省65歲及以上人口以5919726人的規模位居全國第19位,佔全省總人口的8.24%①。按照國際慣例,65歲 及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的7%,就被稱為老齡化社會。顯然河北省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共有26個省份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據專家預測,「十 二五」期間,河北省老年人口還將會以超過年均3%的速度進入高增長階段②。這意味,作為全國26個老齡化省份之一的河北省,老齡化進程還在加速。
石家莊作為河北省的省會,老齡化程度更明顯。根據石家莊市老齡工作委員會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石家莊全市總人口9972927人,60 歲以上老年人為1467116人,占總人口的14.71%③。早在1993年,石家莊老年人與總人口的比例就開始超過10%,步入老齡化社會,先於全國6 年。石家莊已經步入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 。 中國是人口第一的大國,而且人口仍在持續膨脹,增速為每年570萬。一方面是人口總數持續增長,一方面是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口老齡化是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的社會難題。安聯集團上一期《人口結構變化報告》的中國專題中顯示,中國的退休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15歲至59歲之間人口)的比例約為19:100。按照中國現行60歲的退休年齡計算,2013年勞動力拐點將會突顯,15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隨後開始進入退休潮,屆時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老齡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養老體制的改革顯得任重道遠。專家表示,作為第一支柱,以可持續性為目標的社會養老體制改革是關鍵。 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考驗著政府規劃養老的能力。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中國有各類老年福利機構37623個,養老床位245萬張,僅佔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僅低於發達國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2%—3%的水平。
此外,養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還需要大量的適合老年人心理、醫學等諸多方面的專業護理服務。未來養老的發展應該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漸走向社會化,變家庭養老為社會養老,由政府承擔是大趨勢。盡管機構養老在中國老年福利服務體系中處於補充地位,但其作用卻是相當大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特別是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農村城市化,人民群眾對於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現有的養老設施總量很難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
不僅如此,由於養老服務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從業人員的職業化建設滯後,中國現有養老服務隊伍遠遠不能適應養老事業發展的客觀需求。(2009年),中國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達到14.6%,農村已經超過20%,這部分老人需要專業的護理和照顧,按照老年人與護理員比例3:1推算,全國最少需要1000萬名養老護理員。
全國老年福利機構的職工只有22萬人,取得養老護理職業資格的也不過2萬多人,不僅與中國幾千萬失能老人的潛在需求相差甚遠,而且由於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其專業水平、業務能力、服務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養老機構、床位和專業人員的嚴重匱乏,已經成為許多城市養老服務的瓶頸問題。 由於扶養老年人與扶養少年人所需社會資源不同,負擔也大不相同。各國研究結果都得到相類似的結論:撫養一位老人的平均費用與兒童的費用大體上為2∶1—3∶1。盡管中國兒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被扶養人口總比例增加不多,但社會費用的支出仍將穩定地增長。醫療費用及退休金是社會對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項目。在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由於實行高所得稅、高社會福利的政策,社會保障費用已接近國民收入的1/3。美國某些年的養老金開支超過國防費用,成為主要的財政支出項目。中國1978年離退休職工支出為17.3億元,1990年上升到388.9億元,2003年已達到4088.6億元;醫療費用從1990年的76.2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271.3億元。中國上世紀90年代社會保障費用也曾高達GDP的13%,穩定在5%左右。
老年人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許多經濟發達國家老年人自殺率居高不下,各種類型精神疾病困擾著廣大的老年人群,其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家庭聯系鬆散,喪偶以後獨居的老人尤其感到孤立無助。中國則強調尊老愛老,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家庭和社區組織等部門在關愛老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老年人需要充實的物質生活。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老年人的收入明顯增加。據統計部門調查,2000年城市老年人平均收入比1992年提高3.1倍,同期農村老人收入增長1.7倍。中國城鄉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樣調查顯示,城市75.6%和農村55.6%的老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有保障。在農村,86.1%的老年人認為比起過去在生產隊里的老人,自己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市也有70.3%的老人認為自己比過去離退休職工「經濟上更加有保障」。城市中的老人家庭現代生活設施從1992年的4種增加到2000年的8種,50%的城市老人有獨立的煤氣、電話、電冰箱和室內廁所設施,戶均住房面積達到70多平方米。農村老人50%有兩種現代化家庭設施,戶均住房面積達到80多平方米。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中國老年人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其消費額占社會消費總額的比例還很小,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他們的家庭財產也明顯少於青壯年。國家統計局2002年對4000戶城市居民調查顯示,60—70歲老年戶家庭財產平均為16.2萬元,70歲以上者15.7萬元,比35—40歲青壯年戶家庭財產少43%。
中國老年人醫療費用負擔隨年齡增加而迅速加重。據1993年和1998年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城市居民每年住院費用0—4歲為817元,10—19歲增加到2244元,40—49歲為4577元,65歲以上則增加到5096元。可見,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較嚴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據國內外大量資料分析,退休職工醫療費用與在職職工相比約為3∶1,有的國家甚至達到5∶1。中國正在深化醫療制度改革的過程之中,這些數據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研究。一些城市重視加強社區建設,使老年人在社區中得到方便的醫療、保健咨詢服務,降低了醫療開支,這些都是有益的經驗。從管理體制上,還可實行社會保障與商業保險相結合,進一步加大保障的力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在一些地區試點,對大病治療給予有力的支持。據調查,貧困農民在脫貧後又返貧的,有60%是因病,在疾病、災害等方面完善社會保障、商業保險,將為農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為農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撐。
總的概括,就是4點:1.社會負擔加重 2.社會文化福利事業的發展與人口老齡化不適應 3.家庭養老功能減弱 4.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生活服務的需求突出。
人社部社保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表示,由於人口老齡化的加重,我國養老保障的負擔之重,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面臨的壓力之大,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難度之大,養老保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之遠,都將是前所未有的。 對中國和世界人口老齡化的展望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和意見:
1.21世紀中國出現的人口老齡化現象是20世紀50到60年代高生育、低死亡的必然後果,與世界人口發展趨勢一致。
2.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從20世紀70年代起實施至今,使中國少生3億多人,降低了21世紀中期老齡人口的數量,從而減輕了社會撫養老人的負擔。
3.成功的計劃生育工作使中國的勞動力總量直到老齡化嚴重的21世紀30年代前後,仍可保持在總人口50%以上,在21世紀20年代前勞動力總量最豐富時甚至可達總人口的65%。
4.人口多、土地少、資源相對缺乏仍將是中國長期存在的基本國情。盡管日本人均耕地只有7分,但勞均耕地卻有13畝,遠遠高於中國。因此,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扶養老人的各種需求,才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出路。
5.中國經濟發展正在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未來扶養老人的社會能力的提高,應從培養高素質人口著力,採取各種措施使中國從人口數量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為此,中國應採取穩定低生育水平,培養高素質人口,完善經濟、社會制度,提高服務、保障能力,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的政策,統籌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生態、環境發展。
6.中國各個地區人口差別巨大。上海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於死亡率,從1993年起即進入人口自然負增長階段,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已達到世界最長壽國家的水平,個別區早在10多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1/4。同時,也有少數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輕,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達到人口零增長。鑒於這種情況,中國在人口及其相關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應當採取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的原則。
7.中國的家庭結構正在發生迅速的轉變。這種轉變的影響將反映在社會結構及功能、人際關系及代際關系、家庭內經濟流動、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等許多方面,這些變化也會對老齡工作產生深刻的影響。政府應當相應地在社區建設、養老保障、醫療體制、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適當的安排。
8.老年人不僅需要社會的扶養,同時也有很高的社會價值。中國許多老人年老志不衰,仍然在各個領域繼續作貢獻。老人的知識、經驗、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提倡「老有所為」是中國特有的老齡工作方針之一,充分體現了對老年人的重視、尊重,仍應繼續作為中國老齡工作的重要方針。
9.健康老齡化的觀念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聯合國提出,將健康老齡化作為全球解決老齡問題的奮斗目標。健康老齡化是指個人在進入老年期時在軀體、心理、智力、社會、經濟五個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狀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老年人中若有較大的比例屬於健康老齡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夠充分發揮,老齡化的負面影響得到制約或緩解,則其老齡化過程或現象就可算是健康的老齡化,或成功的老齡化。為實現健康老齡化需要社會各方面協調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積極參與。中國在這方面應當大有作為,努力為世界提供範例。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根本在於加快經濟發展,壯大國家經濟實力。但是老齡化問題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處理的好,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處理不好,則可能成為制約因素。
Ⅱ 請問武漢有多少人口
2006年的數據是 常住人口858萬,資料如下
=========================================
統計結果顯示過去5年 武漢年均增加人口10餘萬
(2006-06-04 09:44:59) 稿件來源:湖北日報報業集團
記者昨從武漢市統計局獲悉,過去5年,該市戶籍人口增加52.2萬人,年均增加10.44萬人。
統計數據表明:52.2萬人中,自然增長人口(出生人口減死亡人口)為6.2萬人,占增加人口的11.9%;凈遷入人口(遷入人口減遷出人口)為46萬人,佔88.1%,戶籍人口遷入成了人口增加的主因。
據介紹,10多年來,武漢市保持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態勢,截止去年底,該市常住人口為858萬。
武漢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稱,受生育周期影響,武漢將迎來人口出生高峰,加上人口基數大、遷入人口逐年增長等因素,繼續保持人口低速、平穩增長,任務還很艱巨。(完) (記者 楊磊)
參考資料:http://www3.xinhuanet.com/chinanews/2006-06/04/content_7166611.htm
果說大,的確武漢很大,中國的城市中能夠超過武漢規模的最多不超過3個;武漢最早被作為都城是在三國時期,當時被稱為夏口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武昌,如今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黃鶴樓的鼻祖就是三國時間吳國在龜山上建立的訓練水軍的閱兵樓。形成今天武漢三鎮的格局要歸因於明朝期間的漢水改道,從此將漢口和漢陽區分開來。漢口雖然是最後形成的,但是它的發展速度遠遠的超過了其它兩鎮,得天獨厚的優勢,讓漢口從明到清末數百年間迅速發展為中國重要的商埠,貨物集散地;漢陽的崛起要歸功於張之洞的洋務運動,重工業,鋼鐵廠,兵工廠讓漢陽一夜之間騰飛。惟獨武昌一直默默無聞。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唯一的兩個大都市:上海和武漢,同時被列為了直轄市。幾年之後,武漢的命運出現了第一次轉折:別降級為副省級城市。但是這並不能影響武漢的地位,因為此時大批「武」字頭的重工業落戶武漢,武漢長江大橋的完工,武漢依舊為國民經濟建設貢獻巨大的力量。武漢落後的轉折是連續錯過80年代到90年代的三次改革浪潮,身處內陸的武漢沒有從改革中獲得任何機遇,而其他沿海城市已經完成了資本積累和再發展。怨天不如尤人,長久以來,武漢政府的領導習慣以直轄市自居,和省政府的關系一直很微妙,導致省政府對武漢建設並不是很關心。可以這樣認為從80年代到上個世紀末,武漢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而整個城市建設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難怪別人把偌大的武漢戲稱「最大的縣城」。
武漢的機遇源自新世紀的開始,尤其是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省委俞書記原任建設部部長,明確指示湖北省要把武漢作為建設的重點,而新一屆武漢政府求真務實:正視落後和差距,正確定位武漢的發展方向。近幾年來,武漢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和沿海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事在人為,發展不是僅依靠國家政策的支持,更要自己的努力,省市政府的明確目標是腳踏實地,將武漢不僅建設成為城市規模大,而且經濟也要作強作大。在中部崛起中成為領軍人!
誤讀武漢天氣:外地人經常把武漢的夏天說的十分恐怖,實際初夏從每年的五月中旬開始,暑期進入盛夏,盛夏氣溫最高氣溫大部分時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氣溫比較高,一般在29-30,為什麼給人感覺悶熱呢?武漢水系發達,經過白天的水氣蒸發,導致空氣濕度大,所以給人很不舒服悶熱的感覺,一般到夏天在沒有空調比較難入睡。到了九月,氣溫也可能達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氣溫不再很高,十月之後進入初秋,氣溫會逐漸下降,平均氣溫在20-25,天氣乾燥,有時候氣溫也會異常達到接近30或超過。從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氣南下,氣溫下降十分厲害,超過10度的降溫很常見,從12月底到來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氣溫在一般在1-3度,天氣好時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時常常在0度以下,武漢大 部分家庭是沒有安裝暖氣的,因此家中覺得比較陰冷。三月後進入初春,氣溫回升很快,最高氣溫可以到達20多度,但是低溫還是比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間氣溫下降15到20,大雪紛飛。
理解城市建設:武漢城市格局兩江三鎮,坐擁七湖。水資源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媲美: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是全國人均水平的90倍,是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的10倍。讓人擔憂的是,在過去的時光中,這些寶貴的水資源或重或輕的受到了污染,如今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整治。21世紀是水的世紀,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寶貴的水資源。在武漢城市大格局的背景下,武漢的城市建設不得不已江湖為軸線,因此城市不是很中規中矩,給人的感覺有點亂。的確,橫跨兩江對城市建設有很大的約束,尤其對交通建設十分不利,常常出現斷頭路,所以在一些主幹道和過江通道上發生大規模的交通擁擠,在重要的節日更加明顯。必須承認這是武漢做的不好的地方,雖然現在在大規模的改善道路環境,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加快軌道交通的建設。
生活:武漢至少現在不被大家認為適合發展:人才流失,工資水平低......但是排除天氣因素(對於外地城市的人),個人認為是個生活的好地方:城市中有山有水,滾滾長江穿城而過,城市裡面公園綠地星羅棋布,物價水平中等,商品種類齊全,商業競爭激烈,而消費者從中可以的到很多實惠。尤其是可以品嘗到各種風味小吃。節假日和家人,朋友或愛人去或逛街,或去爬山,或去東湖,或去感受滾滾長江和江城的夜生活,都別有情調
交通:武漢九省通衢人們應該十分熟悉了:已有京廣線和在建京廣高速線,以及未來沿江鐵路線穿城而過,京九線檫邊而過,武漢擁有三座特大型火車站。京珠,滬蓉高速匯集在此。由於武漢市是唯一沒有健全軌道交通的特大城市,因此城市公交線路十分發達,出行方便。尤其是武漢的公交車,一元錢可以讓你有飆車的感受,很多時候打的還沒有公交快,尤其在晚上,就是極品飛車地上狂飆。
教育:武漢高校雲集,教育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武昌的發展規劃是建設成為教育城區。教育是國民發展的根本大計,武漢每年培養大批人才,但是基本都流失沿海,現在武漢面臨著如何挽留人才為城市建設做貢獻。
商業工業:武漢商業自古就十分發達,尤其是有百年歷史的漢正街,商賈雲集。武漢是華中地區物流中心和集散地。而城市商業呈現出多國鼎立的局面,沒有壟斷,激烈的競爭,使得武漢商品價格相對便宜,而且商家經常開展各種活動,市民得到的實惠很多,在武漢購物很劃算。武漢的重工業主要有武鋼集團,東風汽車,武船......如今青山區以武鋼為主,而漢陽經濟開發區以東風為龍頭,力求大造工業城區。
人文:武漢的人文歷史有3500年了,外地人來武漢不習慣武漢人說話,感覺如同吵架。其實這和武漢人熱情豪邁有關,說話的時候聲音大,帶有漢味,但是本意都是好的。武漢不排外,大部分的武漢人都是很熱情的。武漢人有一種拼搏鬥爭不服輸的精神:抗擊特大洪水,抗擊非典疾病。如今,這種精神正逐步體現在整個城市的建設之中。傳統的漢文化已經淹沒在了現代化的進程當中,只有在一些老街小巷當中偶爾看見的幾張竹床,老一輩邊納涼邊聊天,才能從中看到一些特有文化的影子......
前景:武漢要以水興城,大造一個適宜居住的花園濱水城市。武昌作為重點建設的教育之都,漢口以商業為建設中心,漢陽的目標是工業新城。將市區內兩江沿岸建設出世界上規模最大,獨一無二的親水休閑平台;到2020年,7條軌道交通線,220公里運營線路將全部建成,長江之上將建成7座大橋和3條過江隧道,真正讓交通暢通無阻。
不足:自身經濟基礎不夠強大,完成資本累計還需要一段時間;老城區面積大,改造的任務艱巨而繁重。武漢市民的素質需要進一步的提高,主要體現在:文明乘車,文明穿越馬路,文明用語,個人文明的生活習慣;就目前看來,主要體現在父輩一代,因此為了文明武漢的明天,要從年輕一代抓起文明素質教育。一個城市的成功不僅僅需要物質文明,最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進步!
Ⅲ 60歲以上人口有多少人
60歲以上人口有19064萬人,佔13.5%。是當今世界老年人數最多的國家。預計202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2033年將突破4億,2053年將達到4.87億的峰值。
並且按照國際通行劃分標准,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超過7%時,意味著進入老齡化;達到14%,為深度老齡化;超過20%,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
也就是說,目前我國已經有12個省份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這12個省份分別是遼寧、重慶、四川、上海、江蘇、吉林、黑龍江、山東、安徽、湖南、天津和湖北。這些省份主要位於東北、華北和長江流域。
人口老齡化主要呈現的特點是:
1、老年人口規模龐大。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人。全國31個省份中,有16個省份的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了500萬人,其中,有6個省份的老年人口是超過了1000萬人。
2、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2010年-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個百分點。與上個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別提高了2.51和2.72個百分點。
3、老齡化水平城鄉差異明顯。從全國看,鄉村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別為23.81%、17.72%,比城鎮分別高出7.99、6.61個百分點。老齡化水平的城鄉差異,除了經濟社會原因外,與人口流動也是有密切關系的。
4、老年人口質量不斷提高。60歲及以上人口中,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萬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萬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為13.9%,比十年前提高了4.98個百分點。
十年來,我國人口預期壽命也在持續提高,2020年,80歲及以上人口有3580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萬人,比重提高了0.98個百分點。
Ⅳ 2006年至2014年中國人口老齡化數據
人口老齡化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構成挑戰。普遍的觀點認為,人口老齡化,導致整體社會消費意願降低,勞動生產率下降,社會經濟因此而中長期放緩。中國政府制定了多方面政策以應對這一趨勢。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過兩億的國家。截至2015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2億人,占總人口的16.1%;65歲及以上人口1.44億人,占總人口的10.5%。
老年人口還在不斷增長,未來還有加速趨勢。統計數據顯示,自」十一五」規劃以來,十年內,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7299萬人,增加比例48.98%,年平均增速為4.90%。從2006年開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至2010年增速達到頂峰,2011年有所減緩,2012到2015年依舊保持年平均4.65%的高連續增長。
2006-2015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變化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國家經濟信息中心預計,到2050年前後,中國老年人口將接近5億。2030年前後將是中國老齡化人口加速發展的時期。
中國老年人口發展趨勢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人口市場深度調查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二、人口老齡化對於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在一個中長期裡面,在消費、投資以及勞動生產率方面對社會經濟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老齡化從中長期影響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由於收入水平大幅下降,消費大多依靠之前積累的儲蓄,以及社會保障體系、子女的支持等,因此購買能力必然下降不少。這同時導致老年人的消費心理傾向於務實性消費,老年人對新產品、新科技功能也缺乏年輕人那樣的追求,這不利於消費層次的提升,並阻礙消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口儲蓄率的下降,還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社會投資的下滑。步入老年以後,收入水平的減少,導致個人青壯年時期積累的儲蓄呈下降趨勢。反映在整個社會上,當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時,必然帶來居民儲蓄率的降低。中國近30年以來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高儲蓄推動的投資增長。從這個意義上,未來整體中國的社會投資將呈現下滑態勢。
人口老齡化對於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還在於勞動生產率的下降。通常認為,老年人對於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吸收速度要低於青年人,這會削弱整體社會的創新能力,從而削弱了技術進步對勞動生產率提升的貢獻作用。而老年人基於生理機能的原因,本身也會導致生產能力的下滑。這些都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並將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瑞銀在此前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洲、日本以及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率不高,即反映了人口老齡化的影響。
一定程度上,由於伴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人口減少,從而總體影響社會勞動生產的效率,而儲蓄和消費意願的降低,反過來也會降低社會投資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升,這些因素將在一個中長期時間裡面壓低社會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效率。
盡管如此,老年人口的增加,對於許多致力於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和產品的企業來講,則是個很好的發展機遇。這樣的產品和服務涵蓋了護理、餐飲、旅遊以及輪椅、助聽器等諸多方面。這會衍生出一個非常可觀的銀發消費市場。此外,積極和恰當的政策,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老齡化的負面影響。中國政府為此進行了積極應對。
三、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一)開放養老服務市場,完善服務配套政策
對於養老服務市場的支持,近兩年以來明顯增多,尤其是進入2016年。
2016年,中國政府出台了7個以上的有關養老領域的政策,涵蓋金融、房地產、服務業等諸多領域,扶持養老服務業,以應對人口老齡化。養老服務作為重要的議題,在10月11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改領導小組會議第二十八次會議上,會議通過了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的意見,要求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
(二)放開「全面二孩」,提高出生率
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提高出生率,以提高未來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行。從1971年中國強調有「計劃生育」,及至1982年確定為基本國策以後,「全面二孩」也是中國在限制生育方面邁出的最大步伐。國金證券此前發布的報告認為,基於人口結構與經濟狀況的變化,中國人口政策事實上形成一個從限制到鼓勵的過程。而放開二孩政策的本意在於,如果生的孩子多了,老年人在整個人口當中所佔比例提高的速度就會放緩。這被視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重要舉措。
(三)推動養老金市場化改革
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諸多因素對於中國的養老金支付產生較大的壓力。2015年8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標志著中國養老金投資管理改革正式啟動,養老金市場化改革獲得實質性推進。這將提高養老金的資金回報率,有效提升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促進養老保險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健康發展的養老服務市場,還需要在稅收制度、醫療服務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改革。為推動養老服務這一新型服務業的發展,中國政府也在全力推動這些方面的改革。今年5月1日起,中國全面推行的營改增政策,將降低養老服務行業的稅收負擔。此外,媒體多有報道年底前可能出台的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方案,也將助力這一市場的發展。
信息化也是這一領域大力發展的重要保障。中信證券報告預計,未來相關養老政策仍會出台,涉及的方向之一將會是促進養老服務信息化,鼓勵遠程醫療服務、家政O2O、醫葯用品配送等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同時,在社會保障方面,將會繼續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理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政府做好基本養老服務,而非基本養老服務交給市場。在養老產品方面,以房養老、長期照護險等養老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發展也有望加快。
養老服務涉及領域廣泛,目前中國養老服務業尚處於初級階段。考慮到龐大的老年人口,在政策支持下,未來這一領域發展潛力巨大。這也必將對於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Ⅳ 我國老齡人口數量
我國老齡人口達1.85億,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全國老年人口將增加4300多萬,達到2.21億,屆時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65歲以上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3][4]
2013年2月27日,《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在京發布。藍皮書指出,截至2012年底,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比上年增加891萬,占總人口的14.3%。[5]
截止2014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億,占總人口的比例15.5%,2.1億的人里有將近4000萬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3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數量會進一步增多。
2018年8月,官方最新公布的多個數據顯示,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攀升,結婚率和出生人口持續下降。五年間,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激增近25%。
Ⅵ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是怎麼樣的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如下:
由於人口慣性的作用,盡管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數已經很少,但由於育齡夫婦的數量依然龐大,未來30多年時間里,人口總量仍將增長到15億左右才能靜止下來。
根據聯合國的人口預測結果,到2040年前後,印度人口數量將超過中國,中國將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中國仍將長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2.12億人,占總人口比重達15.5%,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
2015年2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124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755萬人,佔比10.1%,首次突破10%。
數據顯示,2014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67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1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491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萬人,出生率為12.37‰;死亡人口977萬人,死亡率為7.16‰;自然增長率為5.21‰。
2015年11月29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等5家機構聯合發布了《2015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大中城市報告》。《報告》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已達到較為嚴重的程度。
2021年3月2日,國新辦舉行發布會,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將很快進入老齡化社會。現在,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經佔12%以上,比日本、歐洲低得多,美國應該是16%左右,按照專家分析,用不了多少年,我國可能會超過美國。
所以,人口老齡化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趨勢預測
預計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2.48億,佔比例為17.5%。
2025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3億,佔比例為21%,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將達到13.7%,接近深度老齡化社會。我國將在2027年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老人比例高於15%。而2025年中國經濟僅僅是2014年智利、波蘭的水平,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203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比例將接近四分之一,65歲以上老人比例將達到16.2%。
204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比例將達到30%,65歲以上老人比例將達到22%,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數量將達到4.34億,比例達到31%,65歲以上老人比例會達到四分之一,達到日本的水平。而那時候日本60歲以上的老人會佔全國一半。
2010-2040年,是我國老齡化社會迅速發展的時期,因為從2010年開始,建國之後嬰兒潮出生的嬰兒相繼步入老年,直到2040年。
因為1980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大幅減少了出生人口的數量,所以自2040年開始,我國老齡化速度會有所減緩。但是2040年之後我國老年人比例卻仍然居高不下,長期徘徊在30%左右。
中國是人口第一的大國,而且人口仍在持續膨脹,增速為每年570萬。一方面是人口總數持續增長,一方面是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口老齡化是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的社會難題。
安聯集團上一期《人口結構變化報告》的中國專題中顯示,中國的退休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15歲至59歲之間人口)的比例約為19∶100。
按照中國現行60歲的退休年齡計算,2013年勞動力拐點將會突顯,15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隨後開始進入退休潮,屆時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老齡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養老體制的改革顯得任重道遠。專家表示,作為第一支柱,以可持續性為目標的社會養老體制改革是關鍵。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人口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