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歷史上姓陳的名人有那些
我國歷史上姓陳的名人,例舉如:
1、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與吳廣在大澤鄉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2、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秦漢初謀略家,始投魏王,繼屬楚五頂羽,後離楚歸漢,佐漢王劉邦,一匡天下,終成漢室名相。
3、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
4、玄奘(602~664),名陳禕,更名摩訶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稱三藏法師。
5、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更是千古名篇。
② 開國偉人為什麼會長壽求解
現代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養生
,希望通過養生達到長壽的目地。今天向大家揭開那些開國偉人們的養生方法,希望對你的養生長壽有所幫助。
毛澤東健康長壽16字訣毛澤東即使已到了74歲的年紀,還率眾泳渡長江,不難想像其身體狀況之好。有次,毛澤東對外談及自己的養生之道時,總結出了基本吃素,飯後百步,遇事不怒,勞逸適度的健康16字訣。
陳雲愛吃花生 懂得忌口
專長經濟調控的陳雲,身體向來不好,但他卻相當注意日常飲食細節,平常喜歡吃花生米的他,在另一半要他每天不得吃超過13顆花生米的規定下,真的不曾吃超過14顆,毅力驚人,難怪可活到近百歲。
再過2年就滿百歲的中醫師姜通,健步如飛,身體好得很,是目前台灣島內仍在看診的最高齡醫師。他始終認為,能吃、能喝、能睡也能玩,才是快活人生,同時也是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的不二法門。他那樂天知命的人生觀,與偉人不謀而合,當然能愈老愈勇健。
葷素比率最好2比8
中醫師鄧安中解釋,基本吃素指的是多吃素,少吃葷,而不是全然吃素,葷素比率約2比8,可分開吃,也可合在一起吃。陳欽銘表示,素食飲食的纖維素攝取量較高,除可預防並改善便秘外,還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飯後百步強調多運動的好處,因為運動時交感神經活化,血管舒張,肌肉代謝率增加,腦部組織活性上揚,不健康也難。陳欽銘引用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針對男校友的健康研究指出,運動量愈高,罹患大腸癌及肺癌的機率愈低,也愈不容易出現退化性關節炎。
散步游泳最適合老人
在所有運動中,陳欽銘認為散步和游泳最適合老人家。主要是走路散步可增加運動耐力,活化大腦神經元,而游泳除了全身各肌肉都動到外,水的浮力也可減少肌肉拉傷,不致於出現運動傷害。
遇事不怒和常保心情平靜一樣,都可降低舒張壓,讓心跳變慢,長久下來,血壓飆高而引發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病變的機率當然大幅降低。至於勞逸適度則讓人步調放慢,不再匆匆忙忙過日子,長命百歲。
樂觀者壽 鄧小平精力充沛
相較於毛澤東84歲的壽命,鄧小平的90歲及陳雲的96歲更勝一籌。陳欽銘說,鄧小平精力充沛,從他常掛在嘴邊的我一向樂觀、天塌下來,我也不怕,因為有高個子先頂著。不難看出他是個十足的樂觀主義者,完全符合樂觀者壽的論點。
③ 共和國紅色掌櫃:陳雲的生活習慣與長壽之道
中國革命領袖的飲食習慣與他們的凌雲壯志之間有著一種樸素而深刻的關系,那就是,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人吃好飯」,而自己,則吃得簡單。陳雲在這方面就可謂是一個有鮮明特點的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經濟比較困難時,陳雲的一日三餐的伙食標準是:早飯稀飯,麵包、牛奶、奶油、果醬、鹹菜;午飯一個蔬菜、一個葷菜、二兩米飯;晚飯為一個豆製品(即豆腐、豆腐乾等)和一個蔬菜、一兩半米飯。
到八、九十年代了,國家的經濟開始好起來了,陳雲的伙食有所改善,但依然很簡單,他一日三餐是:早飯豆漿、麵包、果醬和稀飯;午飯,一葷一素;晚飯,一個炒素,炒素主要就是燒豆腐,主食則為大米飯。陳雲吃飯總是細嚼慢咽,不急不忙,他對主食是「講究」的,因為是上海青浦人,他只愛吃大米飯,為了定量准確,每次做飯都要稱重,中飯100克、晚飯75克大米。每餐的米飯都吃完,一粒米也不剩。
陳雲飲食簡朴,葷素兼顧,以素為主,除了他一向的節約樸素作風外,還有一層意思是他比較注意飲食結構平衡的內容,從不大吃大喝,更不用說暴飲暴食了,在中共領導人中,他是少數幾位90多歲高壽去世的 健康 老人。而他在青壯年時期出生入死,身患多種疾病,晚年時期得過癌症,如果沒有均衡的 健康 的飲食調理,他能高壽是不可想像的。
陳雲的生活哲學是「睡眠第一,吃飯第二」。他非常重視要有一個高質量的、充足的睡眠,這是長期戰爭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他說,「在長征途中,在遇到後有追兵,前有敵人堵截時,往往需要急行軍,必須繞道走很多路,才能躲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因此,吃不飽肚子是常有的事,但當部隊找到了宿營地後,許多人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飯,而是設法找地方睡覺。因為,只有恢復體力,才有胃口吃飯,即使吃不上飯,也會有體力走路。」但事實上,他睡眠並不充足,建國初,他每天工作都在18個小時左右,陳雲當時對蘇聯朋友說:「身體還可以,就是睡覺太少,一天4小時都保證不了。」
這位中共的 財經 專家,副總理,自己吃得簡單,但精通人情,懂得民以食為天的天下第一大道理,管的事就是與人民群眾的吃喝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對這份內的事,陳雲管起來一點也不簡單,標准和要求都很高,十分在行。
50年代後期,一些私人老字型大小的工商業經過 社會 主義改造,成為國營企業了,但質量卻迅速下降,如「東來順」涮羊肉。這可是北京人雅俗共賞的一好吃口,但那階段不行了,怎麼涮也涮不出個原來的鮮美味兒。北京人可是什麼都敢說的,就有人調侃了,說:「 社會 主義還是不如資本主義好,資本主義的羊肉到 社會 主義後都不好吃了。」這話講得刺耳,也傳到了毛主席耳里,毛主席在1956年第六次最高國務會議上,專門提出,要讓陳雲來回答,為什麼資本主義的羊肉到 社會 主義以後就不好吃了?
對於人民群眾的生活保障,陳雲向來極為重視,平時三個地方經常去:一是北京百貨大樓,二是北京東單菜市場,三是北京天橋農貿市場。實際上,陳雲聽到這話後,立即就去實地踏訪。盡管他自己不喜歡吃這膻味沖鼻的羊肉,但他還是一直進入到廚房了解過製作的全過程。回答主席的提問自然是胸有成竹,他說,「東來順」涮羊肉出現質量滑坡問題,主要原因是我們對私企改造後也想當然地「改造」了操作「規矩」,「東來順」的涮羊肉原先只用35斤到42斤的小尾羊,這種羊的肉相當嫩,涮起來才好吃,這也是「東來順」的多少年經商之本。可是現在,我們的企業把這個嚴格的原料標准拋棄了,老山羊、老綿羊、凍羊肉都拿來用,全端給客人來涮了,這樣的羊肉,煮著吃都嫌老,別說涮了,怎麼可能好吃呢?刀功也不講究,切得沒有以前那麼細而薄,「東來順」十分講究刀工,多少肉切多少片,羊肉片多寬多薄,都是有嚴格的規矩的,一天一個切工最多切30斤肉,切得必須很薄才行。
影響「東來順」肉質差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原材料的進價上不合理,違反經濟規律,做涮羊肉的羊肉價格本來是一元二角八一斤,現在因為合營以後統一了進價,必須和其它飯店的羊肉進價持平,一個統一價,於是,涮羊肉的進價必須按照一元零八分的最高限價購進,價格因素導致涮羊肉肉質急劇下降。
毛主席聽陳雲說著,臉上沒有不悅之色,而是若有所思的神態。陳雲接著說,不僅是「東來順」的涮羊肉不好吃了,而且「全聚德」的烤鴨也不如以前那麼爽口了,群眾的意見也很大,根據實地調查,原來的「全聚德」烤鴨用的是專門的鴨子,這種鴨子從小喂起,有嚴格的喂養規矩,要喂養100天左右,飼料主要是綠豆和小米,糧食統購統銷和公私合營後,「全聚德」烤鴨的原料不再是這樣的了,而是由國家統一調配給他們的勞改農場的老鴨子,烤不脆,咬不動,當然不好吃了。
毛主席燃起了一支煙,問陳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陳雲回答說,對「統購統銷」,要採取一定的改進措施,一是對有些商品,如百貨中的一部分,國家不再統購統銷。我們要採取將你一軍的辦法,好的要,不好的不要,好的價高不好的價低,這叫逼著你改進提高質量;二是對商品的設計人員,像工廠的設計師,時裝店的設計師,要給予獎金,這樣,有利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才智,設計出受群眾歡迎的產品;三是每個產品要有專門的責任人,要由內行來管理生產;四是要保證供應好的原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巧廚師也無法燒爛菜皮子,所以,對人民群眾的消費要求,一定要重視,要提高消費品的質量和增加花色品種,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讓人民群眾有飯吃,吃好,這也是我們的工作目的。
④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有:陳完、陳勝、陳平、陳湯、陳寔、陳琳、陳登、陳宮、陳群、陳震、陳壽等等。
1.陳勝
陳勝(?—前208),字涉,秦末陽城( 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一說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南)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他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陳勝死後被輾轉埋葬在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
5.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參考資料網路-陳勝
網路-陳平
網路-陳湯
網路-陳宮
網路-陳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