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是一年春節到臨,60後,70後,有哪些難忘的童年過年記憶
我是第一批80後,童年的記憶就是大年30下午和父親一起去村裡,字寫的好的人家,找人家寫對聯,後來自己也練字了,以後的都是自己寫!
我接近60後,躍進年生,童年春節的記憶不多,但是也有那麼幾件,記憶深刻的笫一件事是每年春節前媽媽都拍(稱拍:即把蒸熟的糯米飯加酒麴攪勻後放在缽里拍緊拍漂亮,中間弄個酒杯大的眼,然加點溫開水,將缽蓋上蓋,用棉被將缽包緊,讓他升自然升溫成為米酒,即甜酒)一大燉缽甜酒,大約6斤米以上。溫度正常時,大約三天可聞到甜酒的香味。為了讓甜酒熟得好一般在聞到香味第二天才開捂。開捂看到的便是清香帶甜味和酒香的疏鬆的甜酒。這缽甜酒我們兄姊吃得很少,大約只需三四天,就被父親用湯捎撓開凈了,每年如此。笫二件事,每年父親都買個豬頭,頭皮肉就淹臘肉,頭骨就煮一大缽白蘿卜,那可是過年我最喜歡吃的好菜。第三件是,吃年飯後,大約可得伍角到一元錢的壓歲錢,也叫壓食錢。我十歲那年,我們家下放到了鄉下,第一年,我們沒有房子,住在一個房子稍大些的一個農民的偏間里,偏間大約20平方,80公分的門對西開著,順偏屋還搭了個6至7平方的灶房。父親還在改造集訓,媽媽帶著我們兄弟姊妹四個就在這偏屋裡過年。第二年家裡用政府發給的安置款,在生產隊的最北面搭了個一間兩幕廓的毛房,一間作卧房,一間作豬屋和灶屋,中間叫堂屋。春節臨近的時候很多情況好的農民都殺年豬,家家戶戶都打巴巴,不管誰家打巴巴,全隊的人都去邦忙。打得多的有三百斤米,少的,也有一百多斤米。打巴巴很熱鬧,從灶屋到堂屋,蒸氣彌漫。老老少少,都沒歇著的。打得多的打約要5個小時,少的也要3個多小時。完事後,戶主安排了宵夜飯,就圍在做巴巴的案板傍吃。不說別的好菜,臘肉少不了兩大碗。第四件,我家下放鄉下五年,每年人均勞動日最少有三百四十多天(指能參加勞動的)過年前要到二十六、七才放假,年後最早初三就開工。開工笫一天叫開門紅,勞動較為輕松,大約只有5個小時時間。笫五件,拜年。在下放鄉下的五年裡,每年初一就和鄰家的孩一路,去給隊上較近的農戶拜年,不拿任何東西,只是口喊拜年,爾後戶主為你切上芝麻、豆子、生薑茶,然後擺上瓜籽、蠶豆、自製的泡子糖等,說上一會話,然後又走下一家。但給自家的親眷拜年就不同了,最少也要拿上幾個包,有時還過個夜的。
我是50沒後!
看到你的提問題目後想了很久答還是不答,想答又不願答,那就含眼回答幾句吧!
50,60,70那年代的人現已經是白發蒼蒼,滿臉皺紋的老年人了,在他(她)們心上留著太多太多的酸甜苦辣的往事,苦事, 心酸事,慶興健在的老人還有回憶的機會,而那些為 社會 奮鬥了一生,經歷過千難萬苦的老人永遠離開我們,永遠告別了回憶,他(她)們才是我們最可遵敬的人。
那時候的事現在60歲以上老人最有發言權,試想有多少人願意回憶,願意講,又給誰講,誰有願意聽你講,現在的年青人聽後當你講笑話,編故事騙人的,舊的電影,小說又有誰可細心專心的去看去讀,只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還在關心,關注。
70後的我們小時候天天盼著過年,過年有新衣服穿啦,有好吃的零食,比如番薯干,年糕乾哈哈哈,拜年有幾毛壓歲錢。每次去外婆家拜年外婆總是給我五毛錢,開心的不得了,記得有一次外婆說壓歲錢欠一下,來年再給[捂臉]可能外婆實在拿不出,那時的條件大都數人家困難,記憶中這件事特別深刻。
作為一個70後,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小的時候特別盼望著過年呢,那時候的物質比較匱乏,過年就可以改善一下生活。臘月的二十六七,村裡面都有殺年豬的,特別熱鬧,每戶都會買上幾斤,平常是吃不上肉的,然後和白菜、海帶、粉條一起燉,那就是人間美味。還會炸一些丸子,燉丸子湯,放一些醋、辣椒,北方的冬天比較冷,可以禦寒的,想起來都流口水。
過年可以買新衣服穿。那時候的藍褲子,綠上衣是最流行的,還有媽媽親手做的千層底布鞋,新襪子。大年30晚上會放到枕頭邊,初一早上才捨得穿呢。
大年30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然後圍在火爐旁,看春節晚會。電視是十英寸的黑白電視,那時候零食很少,只有瓜子和糖,最怕停電了,記得有一年晚會剛開始,就停電了,然後小夥伴們出去捉迷藏,街道上堆滿了玉米秸稈,小夥伴在裡面鑽來鑽去,可熱鬧了,夜深了,大人出來找,叫回去睡覺,都不捨得離開。
大年初二以後就是走親戚了,可以吃很多 美食 ,主要的還是有壓歲錢。去姨姨家,舅舅家拜年,每次有幾毛錢的壓歲錢。過完年有三五塊錢的壓歲錢,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最喜歡去大舅家拜年了,因為大舅家是開封市區的,舅媽都會帶我們去逛鐵塔公園,龍亭等名勝古跡。應該是過年最快樂,最有意義的一天了。
那時候過年,對農村人來說真是太難了。
我是60後,能記住的過年場景,也是在十歲以後了。70年代初,人們的生活稍有改觀,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農村的生活還是相當困難的,一個農村家庭,要舉全家之力來過年,衣食住行消費負擔很重。過年了要給全家老小每人添件衣裳,這是每個人都盼了一年的事兒。因為,只有過年了,才有可能買件衣裳。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過後,進入過年狀態。生活也要改善一下,全家都能吃上小麥面饅頭,蒸幾鍋包子,各種餡兒的,炸幾盆兒藕盒茄盒、菜丸子。所有過年要吃的東西,都要在年二十八前准備完畢。到正月初八,這十天里做飯就簡單了,用大鍋熱一下饅頭、包子、炸貨就行了。也有少量的燉好的豬肉、炸好的咸魚,只有來客人了,才能沾光陪著吃點。
俗話說:過年過了初七八,也沒豆腐也沒渣。意思是到初七八以後,年貨基本都吃完了,也沒有走親訪友的了。
這樣的生活,只是在過年時能享受到的。平時吃粗糧很多,饅頭很少吃到。一般家庭就是餅子,鹹菜。所以說過年是小孩子的期盼,既買新衣裳,又能吃好的。可是作為一家之長就不同了。因為過年花銷大,過年就像過關一樣。條件好的還好些,條件不好的甚至要借點兒錢。
過年集中花錢,花掉了一年盈餘,甚至還不夠。因為,掙的太少了。
哎,不再寫了,往事不堪回首。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兒時過大年是今生難以忘記的。那時過年是每個孩子最期待的節日,好吃的食物,新的衣服,放鞭炮,當然,還不用寫作業。
記得那時過年剛進入臘月就開始就有年味兒了,零星的爆竹聲開始響起,臨近年根那幾天爆竹聲漸濃。那時物質雖然不如現在豐富,但把自己與生活環境,收拾的干凈利索,那是必須的,在大人的帶領下,打掃衛生,理發,整理整個院落,忙的不亦樂乎。到了年三十,大人們在家做飯包餃子,孩子們在外邊放鞭炮。王家放的真多,張家放的花樣太全了。孩子們邊放著鞭炮,邊議論著。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色。
初一早上,穿上新的衣服,先拿起頭天晚上挑到竹竿上的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響聲中開啟新年第一天,首先從長輩那收完壓歲錢。再與小夥伴們一起挨家挨戶的拜年。叔叔過年好,阿姨過年好,爺爺奶奶過年好,初一的早晨,整個的街巷人來人往,就像趕集一樣。熱鬧極了
我是,好運常伴166,歡迎大家討論
又是一年的春節到臨,這時兒讓我想起了童年的記憶。還記得小時候過年比現在熱鬧多了。那時爺爺在院子里點一堆火,我們都圍著火圈轉,往火堆里扔鞭炮。全家人都圍著電視機旁看春節聯歡晚會。讓我記憶最深的是,那時有的鄰居家還沒有電視,都跑到我家裡來,屋子裡慢慢的都是人,可熱鬧了,而現在怎麼也找不到童年的快樂了。
我們這一代人,童年的記憶,農村過年有一個風俗,就是拜年,就是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戶戶都要上供的,有饅頭,還有可是很快樂,魚,菜啊,什麼的,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有一盞油燈,過年的時候,爸爸給我做一個用紙包著的燈籠,裡面點上小蠟燭,晚上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最有意思的是什麼呢,在家譜前面磕頭,一家一家的磕,覺得可有意思了,大年初一那一天,大人們,都去拜年,我們也後面,那個時候,就是想著自己快快長大,我們的童年就是這樣,簡單,簡陋,單純,。
2. 與春節有關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