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村裡離不開謝大腳,為什麼土到極致的《鄉村愛情》可以播足十五年
8月9日,知名演員於月仙在內蒙古因車禍去世。說起「於月仙」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陌生,可要說起《鄉村愛情》里的「謝大腳」,那就知名度高太多了,一時間,各大門戶網站一片悼念之聲,誰也沒有想到,一出鄉土劇的女演員會在人們心裡留下那麼深的烙印。
這樣的製作標准,是季播劇應有的要求,但很多季播劇因為演員檔期不可控或其他原因,經常換角導致老觀眾流失,也是季播人氣下滑的原因之一。《鄉村愛情》系列能夠保持15年的相對穩定,對老觀眾來說,也是青春的延續。
2. 史上最長壽的電視劇是哪一部
史上最長壽的電視,是一部來自美國的肥皂劇,說出它一共播出的集數,估計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總共18262集,是的,你沒有看錯,我也沒有寫錯,這個集數是我再三確認無誤的。這一萬多集是什麼概念,即使當時每天更新一集天天播的話,都得播50年才能播完, 所以,在扣除一些停播日和休息假期,這部肥皂劇,橫跨了兩個世紀,從1937年開播第一集算起,一直播放到2009年完結時整整播了72年!
在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中,可以查到播映時間最長電視劇紀錄的保持者,就是這劇——《指路明燈》!
而為什麼可以播了這么長時間,又為什麼停播了呢?在這里,先告訴你停播的原因,那是因為劇中的演員大多數都老去拍不動了,有些甚至去世了。再拍下去,就得一個原來的演員都不存在,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再拍了。
但是,能夠持續這么長時間的製作和播放,原因,我們可以從它得的那些獎里知道一二,在播出的72年間,這部電視劇共獲得69項日間艾美獎。這又是一個什麼概念?我們所知道的美劇的巔峰《權力的尺孝 游戲 》都只是獲得32個提名而已,只是提名而已,一對比,你就會看到該劇的亂困猛受歡迎程度了吧?
說到這,也許有些朋友不明白艾美獎,很牛嗎?是的,非常牛。這個艾美獎是由黃金時間艾美獎和日間艾美獎兩個獎項組成的,是美國電視界中的最高獎項,是電視嘩橋界的奧斯卡,《指路明燈》所獲得的日間艾美獎,是由美國國家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
這部電視劇就處劇名一樣《指路明燈》,為後來許多的美國肥皂劇、情景劇樹立了榜樣!
西遊記吧,從上世紀80年代首播開始到2021年了,平均每年每月各個電視台幾乎都會有播放,估計這個劇會一直持續播放下去吧!
3. 《外來媳婦本地郎》總導演將讓位|最長壽電視劇要與觀眾白頭偕老
《外來媳婦本地郎》目前已播出超過3100集,自開播之日至今已超過16年,被稱為是中國史上最長壽的電視劇。
作為該劇的總導演,十六年間,71歲陸曉光也從滿頭黑發,拍到了只能隱約見到黑發。
陸曉光說,《外來媳婦本地郎》稱不上短劇中的精品,但卻以最快、最真實的方式,體現了草根百姓最普通的生活。這部劇最受追捧時, 兩集之間的廣告有37條,而一集也就僅20分鍾, 「觀眾等看完廣告,估計都忘了上集講的什麼了。」
只是年逾七旬的總導演陸曉光,已打算逐步退出讓位給年輕人,希望給這部長壽劇帶來新鮮的「血液」。
文、圖/廣州日報人物在線記者 張丹
播出3000集時的慶祝活動。(受訪者提供)
71歲的《外來媳婦本地郎》(下簡稱《外》劇)總導演陸曉光,戴著春節期間到紐西蘭旅遊時買的鴨舌帽,健步如飛地走在各影棚之間。
當路過的同事誇他「精神很好」時,他指了指自己的臉悉敬或說,「看,都有老人斑。」
取經港劇開拍草根故事陸曉光說,拍電視劇行內有個不成文的「慣例」:導演一定要把這部劇拍完,別人無法接手繼續執導。隨著體力大不如前,他可能要打破這個「慣例」——已經拍攝了3100多集的《外》劇會繼續拍下去,自己則會慢慢退出。
1946年出生在上海的陸曉光,12歲時和父母一起來到了廣州,走進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大院中。
「我那時候就看怎麼拍電影,有了一個電影夢。」陸曉光說,自己最開始學習美術,之後製作動畫片,隨後又自學了導演、編劇。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陸曉光來到廣東電視台拍電視劇。很多珠影的朋友問他,「拍電視劇能比拍電影更有藝術性?」陸曉光說,拍電影和拍電視劇面對的都是觀眾。
彼時,廣州甚至是珠三角地區的收視率,幾乎都被香港的電視台「霸佔」,而廣東本地電視台則被「壓角落」,亟需一部電視劇搶回收視率。
台里告訴陸曉光,拍一個老百姓看的電視劇,「不要想著去拿獎。」因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拍攝短劇並不特別關心觀眾的喜歡程度。
而他要拍攝老百姓喜歡看的短劇。所以主創人員就到香港去「取經」,再結合廣州本地草根百姓的生活,拍攝第一部短劇《萬花筒》。
《萬花筒》播出後第二天,公共汽車上乘客談論的幾乎都是劇中的內容。像當時的社會熱點「西瓜打針」之類,都在劇中有所體現。
有業內的學者專家,在研討會上將其稱之為「《萬花筒》現象」。這是廣東短劇發展的第一波高潮。
劇演員照。(受訪者提供)
孤老市民把劇照作為自己全家福「廣東短劇發展的第二波高潮,則是《外》劇的開播。」陸曉光回憶,隨著改革開放,來到廣東的外來人口增多,進而形成了新的文化環境。
《外》劇是一部典型的「家庭劇」,主要故事的呈現以家庭為單位,講述的是最真實普通的家庭故事。「小孩、中年、老年」這些角色在劇中都有體現。「受到觀眾喜歡,其中的原因就是『家』的存在。」
他分析說,《外》劇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其一,便是使用方言。《外》劇以廣東話為主,但其中來自不同地方的角色使用不同的方言,讓該劇「南腔北調」,語言特點明顯。其次,《外》劇是一部搞笑輕喜劇,符合觀眾回家後放鬆娛樂的心態。再次,劇中講述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 這些小人物「大毛病沒有,小毛病不斷」,甚至有些粗俗,但他們心地善良,更加真實體現草根的生活。 最後,則是「大家庭」的概念。有句俗語「家和萬事興」,在這部劇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體現。
在2003年春節時,陸曉光到珠江邊進行拍攝,演員需要臨時更換服裝和補妝,不得已敲開了附近人的家門。開門的是一位91歲的老人。
他發現,老人家里日歷旁邊,放著一張塑封的《外》劇劇組照,「那應是擺放全家福照片的位置」。經過了解他才得知,老人的老伴幾年前已經去世,子女不在身邊,老人獨居,每次都會看《外》劇,劇里的各個角色就是老人心裡「家」的形象。 所以,老人就把報紙上《外》劇的劇照剪了下來,裱起來當作了自己的「全家福」 。
劇組在新疆稿虧喀什取景。(受訪者提供)
最快兩周社會熱點拍成劇「一個400平米影棚,兩個300平米影棚,一個200平米的影棚,這四個影棚都是用來拍《外》劇搭建起的影棚。」陸曉光介紹說,這些影棚空間被充分地利用睜伍起來,有時候從對面拍是一個「房間」,從這邊拍又成了另外一個「房間」。
在攝像機拍攝同時,剪輯人員可以在編輯器上看到,直接告訴導演哪個鏡頭可能需要再拍攝,或者燈光不夠需要打光等。
「這就像是一個『流水線』工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部分,組成在一起,就成為了《外》劇的每集。」陸曉光說,這種「流水線」的製作最初是拍攝《萬花筒》到香港「取經」時學習的。
「那邊就是觀眾想看什麼,就製作成什麼,完全按照觀眾的『口味』。」 而在《萬花筒》和《外》劇中,人物角色可以有小瑕疵,但絕不能是「問題人物」。
「吸毒的沒有,殺人放火的沒有,之前有編劇寫中學生早戀的,我也都刪掉了。」陸曉光說。
「最新發生的一個熱點事件,最快兩個星期,就能夠在《外》劇中播出體現。」 陸曉光說,這是「流水線」的工作效率。
劇照(受訪者提供)
十六年劇組幾乎不變《外》劇目前已超過3100集,自開播之日至今超過16年,它也被稱為是中國最長壽電視劇。
「劇組大部分還是原來的人員,這樣才能有一個穩定的架構。」陸曉光說,16年來,幾乎每個周末都要拍攝《外》劇,九點到現場,九點半開拍,中午大家一起吃盒飯後再繼續拍,一般拍到下午兩三點拍完。
從周一到周五的時間,則是編輯剪輯的時間,每個人有固定需要剪輯的內容,不規定上下班時間,但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內容剪輯完成。
16年裡,拍攝《外》劇,出演《外》劇,播出《外》劇,成了劇組人員、演員和觀眾們共同的「生活」。
在《外》劇的演員中,始終堅持一個「守舊」的原則。
「李俊毅從8歲開始,扮演康家長孫康天庥(阿宗和阿嬋的兒子),一演就是16年。」他說,「康天庥」從小學一直演到大學畢業。
當然也有例外。 劉濤曾飾演過老三的妻子,隨著她去京發展,劇組並沒有過多挽留,但仍然請她回來專門拍攝了兩集「由於和老三離婚,去了日本」的情節。
十六年來,也有演員因病去世,陸曉光專門找了形象相像的演員去替代,並交代「老二阿宗整形歸來」,屬於「軟處理」演員的環節。
「但觀眾似乎並不認可,總是默認前一個好。」陸曉光說,十六年的時間,一大變化是從導演拍什麼觀眾看什麼,轉成根據觀眾的需求去考慮。
他說,《外》劇堅持這么多年,在於「不忘初心」。無論是劇組還是演員,如果離開了原來的「初心」,將失去原來的東西。
止癢膏廣告不適合吃飯放《外》劇在最「風光」的時刻,彼時不少廠商找到陸曉光,想在《外》劇中能「植入」廣告。
「葯的廣告不做。人的體質不一樣,是葯不可能『治百病』。」陸曉光說,還有就是「不適宜」廣告,如止癢膏。 《外》劇播出的時間一般是家人一起吃完飯,播出止癢膏的廣告,別人就吃不了飯。
在2003年~2004年,《外》劇上、下集之間的廣告,居然多到37條。「一集也就有20分鍾,觀眾等看完廣告,估計都忘了上集講的什麼了。」 他笑說。那時, 珠江台五個時段在播《外》劇,公共頻道播,體育頻道播,衛視頻道也播,幾乎全天候「轟炸」。
隨著時間的推移,網路興起、「IP大熱」,越來越多的人被「分流」到網路。
此外,《外》劇本身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收視疲勞」。陸曉光說,「社會上的一些東西幾乎全都寫過,劇中『戀愛』都談了好幾回。」 如何解決「收視疲勞」的問題,至今仍是擺在劇組創作人員面前的難題。
陸曉光說,《外》劇還會繼續拍攝,因為收視率和收益都擺在那裡。但是,他可能要成為那個「拍不完自己電視劇」的導演。自己畢竟已經70多歲,精力大不如前。
「會慢慢地逐步考慮退到幕後。」陸曉光說,最近去紐西蘭旅遊的一件小事更讓他感覺到自己年紀大了,有局限。他的思維可能已經有些「固化」,到了讓給年輕人的階段,需要年輕人給《外》劇帶來新鮮的「血液」。
陸曉光的朋友大多已經退休,見到他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還在拍?」
每次陸曉光總是微笑著回道,「嗯,還在拍。」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編輯:李 華
4. 鄉村愛情十幾載,這部國內最長壽的電視劇為什麼能夠一直拍下去
電視劇可以一直走下去的動力無非是錢跟收視率。很明顯雖然鄉村愛情拍了那麼多部,但是他的受眾跟收視率還是很好的。
每年春節前夕,在社交平台搜索鄉村愛情總會看到網友問什麼時候播出,點進去能發現,年齡從二十多到四十多歲的都有,足以見得受眾面積有多大。那麼收視率地盤就一定不會差。
在優酷平台發布的2021年電視劇熱度排行榜中,鄉村愛情作為一部農村題材電視劇,赫然出現在了排行榜前十,可以看出,即使在去年偶像劇古偶見包括獻禮劇的夾擊下,鄉村愛情依舊拿到了不差的成績,有人看就會有人拍,更何況其實也不是類似於古偶後期需要特效,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其實鄉村愛情可以說是投資小回報高,而且還沒有自帶流量,如果有流量客串,想必熱度會更高。
對於東北的孩子來說,鄉村愛情更像是一份童年的記憶,記得小時候誰家睡前還不看兩集鄉村愛情呢,而且也奠定了龐大的觀眾基礎,這幾年鄉愛也緊跟潮流,緊跟國家政策,包括農村招商引資,發展特色農業,鄉村大學生村官扶貧,振興農業發展等,線下也出了潮流盲盒,實景地旅遊等,其實做的還是很好的。
5. 五部最長的電視劇,第3部是最長的國產電視劇,第1部18000集播了72年
現在一些電視劇動不動就是七八十集,讓人疲於追劇。其實這些跟本不算什麼,有很多電視劇幾千集,甚至上萬集。導演從帥小伙拍到白發老頭,有的甚至換了幾批演員和導演。
5.《親戚不計較》是台灣地區有名的電視連續劇,1999年12月15日開播,2006年5月12日停播,共播出2248集,長達將近七年,曾創下台灣地區播出集數第二的驕人成績,曾經也是八點檔節目的熱門電視劇。
4.《鳥來伯與十三姨》也是台灣劇,總集數2708集。從 1999年到2008年一共播出2463集。 2008年10月09日改名《幸福白馬里》播至2009年09月15日結束,此部分播出245集,兩部分合計總集數2708集。
《鳥來伯與十三姨》主要講迷了開雜貨店對鳥來伯故事;一家大賣場以君臨之姿開在鳥來雜貨店巷子口!挾著龐大資金、企業化經營,寬廣的場地、全新的設備、更齊全的貨品、更便宜的價錢,大賣場來勢洶洶,立將鳥來雜貨店推向倒閉邊緣。鳥來伯萬萬沒想到,這家大賣場的老闆──曾有義,是他年輕時並肩作戰的摯友;他更不知道的是,曾有義竟是淑女當年曾經論及婚嫁的意中人!
3.《外來媳婦本地郎》自2000年11月開播以來,成為珠三角最受歡迎的電視,截至2016年,該劇播出已突破3000集。播放了16年,說長也不長,但卻陪伴了打拚的「80後」,也見證了成長的「90後」,更鐫刻著廣東這片改革熱土上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BB機到智能手機,從閃爍著密密麻麻的雪花點的老式電視機到如今的超薄、曲面的智能電視......片中有四位主角已經相繼去世了,唯有這部劇在延續著他們的生命。時至今日,《外來媳婦本地郎》質量明顯不如以前,劇中廣告偏多,但仍然擋不住大家對它的喜歡。這部電視為珠江頻道累計創造了20億元清緩殲廣告的效益。
這部講述廣州老城區康氏大家庭歡喜哀愁的粵語電視系列輕喜劇,《外來媳婦本地郎》成為國內播出時間最長、集數最多、同時段同類型節目收視率最高的系列電視劇。
2.《加冕街》。產地:英國 1960年出品,總共播映超過5000集。《加冕街》是1960年出品的電視劇,連續劇主要描述了勞工階級生活上的喜怒哀樂——在酒吧、雜貨店和居家內,鄰人間的勾心鬥角和誠心互動,情侶間的爾虞我詐和心心相印,親子的沖突,友誼的挑戰和日常生活的平淡。已播放50多年,總共播映超過5000集。可能會繼續播下去!
1.《指路明燈》產地:美國,播哪升放時間1937年1月25 — 2009年9月,共18262集,前後歷時72年,1937年那答沖時新中國還沒成立,到2009年,中國改革開放30年。《指路明燈》是美國電視劇史上最長壽的電視劇,剛開始以黑白形式播出,之後則以彩色形式播出。創造了美國電視劇史上各種紀錄,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播放時間最長的電視劇。
我們粗略地計算一下,假如每天看2集,得看9000多天,要花上25年時間才能看完這部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