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六長壽

六長壽

發布時間:2020-11-27 05:54:53

⑴ 藏族的房屋特點和特色是哪些

藏族人的住房,與內地截然不同。內地房舍、平房多人字屋頂,便於瀉水;樓房多鋼骨水泥或磚砌。西藏的房子,多為土石結構,平頂狹窗。寺廟和貴族、領主的庄園,卻圍牆高聳,層樓屹立,森嚴若監獄。下面就幾種主要的建築形式作一介紹。

1、陋室

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層建築。結構簡單、土石圍牆,架木(或樹枝)於上,覆以泥土。房頂用一種當地風化了的"堊嘎"土打實抹平。內室居人,外院圍圈牲口。

2、平房

一般兩層,牆基用石砌,上面用土坯壘,上層住人,下層作伙房、庫室和圈牲口之用。

3、碉房

過去貴族、領主、大商居住的房子,一般三層以上,最高到五層。用石做牆,木頭作柱,柱子密集,約四平方米便有一柱,上用方木鋪排作椽,樓層鋪木板;二三層向陽處均落地玻璃,採光面廣。人住其中,冬天不用生火取暖;樓頂有陽台,可供曬物品和散步、觀光用。這種碉房,四周圍牆,中間庭院,牆厚尺余至二尺,實在可當碉堡打仗、防禦用。窗戶多朝庭院開放,院外用小窗窄門,有擋風禦寒之利。這種房屋,二三層住人,底層當庫房。柱頭、房梁、裝飾繪畫,十分華美。

4、寺廟

寺廟是西藏建築物的典型,規模最龐大,布置裝飾最為華麗。中央正殿棟宇輝煌,巍峨聳峙。宮頂金碧耀眼,與日爭光;規模宏大,樓房疊砌,儼若一座城池。寺內四壁,粉色彩畫,廊道柱樑,油漆裝飾細致,雕梁畫棟,豪華異常。

5、帳篷

牧區普遍用牛毛帳篷做為住房,用牛毛紡線,織成粗氆氌,縫成長方形的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外面用毛繩拉開釘在四周地上,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一方開門。白天將帳篷布對開分撩兩邊,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帶結緊。近門中央,支石埋鍋為灶,帳頂露有一長縫,沿縫綴小鉤,便於通氣和啟閉。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捻紡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現在,牧區逐漸建造一些定居點,作為冬季住房和老人、小孩久居的地方。定居點多為土木結構,形式與農區近似。

⑵ 藏式傢具的優點 藏式傢具好嗎

西藏古典傢具主要有藏桌、藏櫃、箱子三大類,種類相對較少,現在購買藏式傢具主要是起到家居的裝飾作用。
藏式傢具的擺設與裝飾藏民族居室一般分卧室、客廳、經堂和廚房等部分。 藏民族一般習慣不用床鋪和椅凳。一般家庭都是靠窗沿牆擺著一圈卡墊,形成馬蹄形的環繞形式,或沿兩面牆擺成直角形,在拐角處或馬蹄形中間安放一張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圍坐喝茶吃飯。卡墊上面鋪上漂亮的彩色沖絲卡墊。全家睡卧起坐均用卡墊。卡墊一般高30厘米,寬約1米左右,用細帆布做包套,內裝獐子毛或干軟草。卡墊質軟結實,隔潮保暖。沖絲卡墊是用毛紗或棉紗做經緯製成的,它具有編織精密、顏色鮮艷、花紋富有民族特色、經久耐用的特點。
藏民族室內傢具主要有藏櫃和藏桌。藏櫃有放書的比崗,高約1.1米,上方玻璃對開門。一般放置在坐墊的一角。洽崗(意為雙櫃),必須成對,略高於比崗,與擺設在屋內正面沿牆,上面擺放佛龕。
藏桌高60厘米左右,為面寬80厘米的正方形,三面鑲板。一面有兩扇門,桌腿形似狗腿。不論藏櫃或是藏桌,表面都繪有各種花紋、禽獸、仙鶴、壽星、八祥圖,四周有回紋、竹節等圖案,色澤鮮艷動人,看上去十分富麗。
幾乎所有的藏式傢具都被絢麗的彩繪所覆蓋,有的還有肌理變化。材質多為雪松或普通松木,相對較軟。需要雕刻的傢具則選用稀有的高原硬木。 藏族建築的門飾
藏式傢具在裝飾手法上別具一格,豐富多彩。大體包括:彩繪、珠寶鑲嵌、鐵尖釘封邊及雕刻、獸皮鑲嵌等。鑲嵌在深色的箱櫃表面,質朴大方、狂野奔放。
藏民族住宅的客廳、卧室、門庭和大門兩邊大都繪有各種花飾圖案。一般室內牆上方四周繪三色條紋花飾,下方塗乳黃或淺綠色顏料,柱頭梁面畫有裝飾圖案。住宅大院的門廊兩壁繪有馭虎圖,象徵預防瘟疫、招來吉祥;或者畫財神牽象圖,畫中有行腳僧牽來大象載滿珍寶,象徵招財進寶之意。
藏民族普遍喜歡屋內懸掛諸如《和氣四瑞圖》、《六長壽圖》之類的畫,有些人把它畫在室內牆壁或藏櫃門面上。

⑶ 世界上有幾個長壽之鄉

長壽的四大關鍵因素國際上公認基因遺傳、地理與生活環境、社會背景內、飲食習慣。世界容五大長壽鄉的居民,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巴馬:長壽人口不斷增加
中國和田:老人喜歡喝茶吃饢
外高加索:百歲老人還選美
巴基斯坦罕薩:六七十歲不算老
厄瓜多比爾卡班巴:沒有金錢概念
但是位於西雙版納,景洪市西南部的嘎灑小鎮的西雙林語,人口不到8萬人常年有10餘位百歲老人,八九十歲的老人有近千,政府將為嘎灑申報「世界第六長壽之鄉」。

⑷ 西藏薩嘎縣薩嘎寺的介紹

基本概況
薩嘎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日喀則地區的西北部,屬邊境縣之一,全縣邊境線長105公里,為日喀則地區西部三縣(仲巴、薩嘎、吉隆)之中心,東與昂仁縣、聶拉木縣接壤,南與吉隆縣、尼泊爾王國為鄰,西與仲巴縣,北與阿里地區的措勤縣相接。地處喜馬拉雅山北麓,岡底斯山脈以南的西南邊緣,雅魯藏布江上游。境內「219」國道橫貫全縣東西,也是拉薩通往阿里普蘭的交通要道。全縣總面積為2.55萬平方公里,下轄七鄉一鎮,38個行政村,加加鎮、達吉嶺、如角、拉藏、雄如、夏如、旦嘎、昌果七個鄉。現在總人口為12600人。全縣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氣候高寒嚴酷,無明顯春夏秋冬之分,冬長夏短,屬典型的高原性氣候,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薩嘎縣自然資源豐富,草場廣闊,草場總面積達3975萬畝,畜牧業比較發達,牛羊成群,水草豐美,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美麗的地方」。有大量的菊科、禾本科、草科植物。境內分布較多的常綠針葉、灌木叢只有香柏一種(俗稱爬地松),其分布面積較大,資源豐富,面積達274萬畝。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野氂牛、野驢、藏羚羊、岩羊、黃羊、馬鹿、獐子、灰兔、猞猁、狗熊、雲豹、旱獺、鼠兔、溫泉蛇和鏟齒裂腹魚、雙須重唇魚、斑切腹魚、藏鶴、雪雞、禿鷲、野黃鴉、野水鴨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銅、鉛、金、硝、硫磺、花崗石、水晶石、石碳等多種礦產。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流有10餘條,總長度5000公里,其中,雅魯藏江發源於鄰縣仲巴境內,流經薩縣320公里,此外還有10多個小湖泊,6處地熱溫泉。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薩嘎縣稱為薩嘎宗,屬西藏嘎廈(地方)政府管轄,全宗下轄9個甲措,11個雪嘎,有大小村莊40餘個。1951年5月,薩嘎縣人民同全西藏人民一樣獲得了解放,薩嘎縣的政權體制形式仍維持「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1959年9月20日,西藏工委決定,成立中共薩嘎縣臨時委員會,1960年4月,成立了薩嘎縣人民政府。1960年5月,中共西藏工委決定,正式成立中共薩嘎縣委員會。
民主改革以前,薩嘎縣教育、科技、文化一直處於空白,民主改革以後,特別是在第三次西藏工座談會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各項社會事業從零起步,有了較快的發展。
教育:1959年以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各方面籌措資金,於1961年成立第一所公辦小學。縣目前有12所學校,在校學生為1259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0%左右。
醫療衛生:薩嘎縣在民改前只有在上層階級的家中有少數民間藏醫,除此外,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醫療診所。民改後,在上級衛生部門的大力關懷下,1964年薩嘎縣建立起第一個衛生院後,經過改革開放近二十多年的努力和發展,變成今天初具規模的薩嘎縣人民醫院。由住院部、門診部、葯房等幾大部分組成,擁有各級各類醫務專業人員80餘人,在全縣所轄的八個鄉也相應地建立了衛生機構,並配備了專職衛生人員。
文化:薩嘎縣因受地理位置、地理環境條件的限制,文化生活一直非常單調,枯燥。1987年以來,隨著縣委政府立足本縣,擴大對外交流的政策轉變,極大地豐富了縣幹部職工的文化生活。現在縣城有一座縣電影院、三個歌舞廳、有一個縣文化活動中心。1995年,在地區廣電局的大力幫助下,縣城駐地建立了閉路電視網,現在可以24小時轉播8套有線電視節目,全縣33個行政村已安裝了「村村通」工程設備。縣旦嘎鄉的甲諧聞名後藏,據今已有1000多的歷史,2002年被自治區文化廳命名為甲諧藝術之鄉。

自然地理
薩嘎縣屬西高原山地,地勢由北高東傾斜。該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日喀則地區的西北部,屬全區邊境縣之一,全縣邊境線長105公里,為日喀則地區西部三縣(仲巴、薩嘎、吉隆)之中心,東與昂仁縣、聶拉木縣接壤,南與吉隆縣、尼泊爾王國為鄰,西與仲巴縣,北與阿里地區的措勤縣相接。地處喜馬拉雅山北麓,岡底斯山脈以南的西南邊緣,雅魯藏布江上游,全縣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
薩嘎縣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北有岡底斯山、南有喜馬拉雅山、中間夾有強拉山、同日倫布山等眾多高山。山與山之間隔著開闊不等、互不連通的平川、溝谷。
薩嘎縣境里大小河流有10餘條,總長度5000公里,其中,雅魯藏布江發源於鄰縣仲巴境內,流經薩噶縣320公里,此外還有10多個小湖泊,6處地熱溫泉。
薩嘎縣屬高原嚴寒帶半乾旱氣候區。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乾燥寒冷,只有溫、寒季之別。年日照時數在3000-3400小時之間。年無霜間105天左右。年降水量280毫米。常見的自然災害有雪災、風災、乾旱、霜凍、冰雹等。
薩嘎縣自然資源豐富,草場廣闊,草場總面積達3975萬畝,畜牧業比較發達,牛羊成群,水草豐美,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美麗的地方」。有大量的菊科,禾本科、草科植物。境內分布較多的常綠針葉、灌木叢只有香柏一種(俗稱爬地松),其分布面積較大,資源豐富,面積達274萬畝。
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野氂牛、野驢、藏羚羊、岩羊、黃羊、馬鹿、獐子、灰兔、猞猁、狗熊、雲豹、旱獺、鼠兔、溫泉蛇和鏟齒裂腹魚、雙須重唇魚、斑切腹魚、藏鶴、雪雞、禿鷲、野黃鴉、野水鴨等。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銅、鉛、金、硝、硫磺、花崗石、水晶石、石碳等多種礦產。
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流有10餘條,總長度5000公里,其中,雅魯藏布江發源於鄰縣仲巴境內,流經薩嘎縣320公里,此外還有10多個小湖泊,6處地熱溫泉。

風土人情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則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間舞蹈風格獨特,優美大方。「果諧」舞步輕快奔放、場面宏大,「斯馬卓」鼓舞粗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康馬的「諧青」、定日的「甲諧」舞步有力整齊,歌聲和諧悅耳、莊重典雅,夏爾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輕柔優美,薩嘎的「甲諧」豪放古樸,「羌姆」隆重、氣勢宏大。
甲諧 甲諧的漢語意思是隆重的歌舞表演,是一種集體舞蹈。其歷史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為慶賀戰爭勝利而跳的舞蹈;二是歌舞比賽獲勝時跳的舞蹈;三是唐朝時代慶祝文成公主進藏而跳的舞蹈。
甲諧的服飾都是用高級綢緞做成,以紅色和黃色為主,顯示出一種高貴典雅的氣質。演員所戴的是一種大而圓又有流蘇的帽子,表演時不停的搖擺,就象獅子一樣威武、雄壯。演員的褲子又大又肥,象裙子。甲諧的動作十分粗獷、豪放,顯示出藏民族剽悍而又勇敢的性格特徵。道具有長腰刀、馬鞭、裝在小刀鞘內的小刀和筷子等。表演時間可長可短,長的一般可以連續跳一整天。
甲諧一般在每年的藏歷年和重大節日時表演。
堆諧 所謂「堆」是指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拉孜、定日等地,「諧」是舞蹈的意思,即以堆地區人所跳的一種舞蹈稱為「堆諧」。日喀則地區拉孜縣曲夏鎮的堆諧在後藏地區及全區享有盛譽,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和喜愛。
堆諧是扎年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自彈、自唱、自跳三合一體缺一不可的綜合性藝術。舞步多樣變化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情緒歡快,是格調較高的一種民間歌舞品種。其舞姿優美、灑脫,動作以兩腳的踢和踏的舞步動作,故此堆諧也稱「踢踏舞」。
同甲 「同甲」舞在日喀則地區吉隆縣吉隆鎮一帶流傳,已有悠久的歷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吉隆「同甲」舞,即「手鐲舞」。特點主要是婦女手上戴的兩個鐲子,右手是尼式銀鐲,左手是象牙鐲,銀鐲子和象牙鐲碰撞發出的聲音叫「同甲」。
「同甲」舞的原本歌詞大意突出了當時人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歌頌和平、歌頌友誼四大方面的內容。細節上還唱出了家庭和睦、尊老愛幼、保護環境等。手鐲舞又作為一種祈禱舞,每當藏歷6月4日在查嘎達索寺進行演出。
果諧 「果諧」即「圓圈舞」,它是圍著圓圈跳的一種舞蹈。該舞在後藏江孜、白朗等地民間廣為流傳。
果諧是群眾在田間地頭勞作之餘自編自演的一種民間集體舞,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旋律、歌詞隨著聚集的目的和內容而變化。一年一度的藏歷年、望果節、婚禮等比較隆重的節日里人們圍著爐火盡快地表演。
期馬卓 斯馬卓是民間腰鼓舞,是全區有名的古老而傳統的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日喀則市20多里的地方,有個叫司馬章堆的村子,這里以跳斯馬卓而出名,據說在幾百年前,他們的祖先就傳下了這種舞蹈。
司馬章堆村的鼓舞是一種劇烈的跳躍式舞蹈,鼓點明快、節奏感強、氣勢恢弘、多彩多姿、豪邁奔放、催人奮進。同時,又是一種即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的一種舞蹈。舞蹈一開始,一個老頭先出場,手裡拿著一把捆著白哈達的木棒,一面手舞足蹈,一面口中念念有詞。接著,身穿彩條衣服,腰系多皺短裙,挎著大鼓的小夥子們奔騰而出,羽錘齊動,鼓聲震天,舞蹈就開始了。
期馬卓表演時由各村村長帶隊進行演出,在每年的傳統佳節和喜慶日子裡或農閑時進行演出。
索 「索」流傳於日喀則地區薩迦縣一帶,薩迦索起源於元朝八思巴時期,是由薩迦地方勢力組織起來的一種民間舞蹈。它不僅具有獨特的風采,而且是具有薩迦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
「薩迦索舞」是薩迦法王慶賀盛典和法王出訪,以及迎接歡送外來貴賓用的一種最高禮節的舞蹈。
「薩迦索舞」特點是不用任何樂器,邊唱邊舞,獨具一格,場面十分壯觀。
羌姆 「羌姆」即「跳神舞」,宗教類舞蹈指羌姆各教派僧眾在自己寺院范圍內表演的一種儀式隆重,場面壯觀,氣勢宏大的集誦經、音樂、舞蹈三合一體的寺院大型舞蹈藝術。在藏傳佛教眾多節日中,扎什倫布寺舉行的「斯姆慶姆」跳神舞,最為隆重。
每年藏歷八月舉行跳神舞節,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跳神舞出場近80名僧人,身著古裝,戴著佛教中各護法神的面具進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態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樂奇妙無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銅羌姆」,其主要區別是用不同樂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號的節奏跳吉祥舞為開場。其後逐次表演金剛、骷髏、鹿牛、比丘、六長壽等數十節不同的神舞。最後,裝飾的寶馬、寶象、寶牛身背珊瑚樹、珍珠曼札、黃金塔、象牙等奇珍異寶出場,以回應開場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當作密宗儀式只在扎寺內舉行,嚴禁俗人觀看。隨著其規模越來越大,同時也是傳播教義的需要,七世班禪丹白尼瑪決定每年藏歷八月舉行「斯姆慶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賞。

經濟概況
在十五期間,薩嘎縣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國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200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961.5萬元,比2000年增加2.6倍,年均增長21.47%左右,一、二、三產的比例關系由2000年的52:1:47調整為2005年的29:22:49;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了3830萬元,比2000年增長83.8%,財政收入達到218萬元,比2000年增長了1.9倍,年均增長38.13% ;人均GTP達到7702.8元,年平均增長10%以上;人均純收入達到1965元,年平均增長11%。
農牧業生產穩步發展。全縣農牧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取得初步成效,種植業三元結構由2000年的88:4:8調整為79:14.9:6.1。糧油總產每年保持在300萬斤左右,進一步優化了畜群結構,農牧業生產效益有了較大提高,基本實現肉、酥油自給。2005年牲畜總增率和出欄率分別為10.36%和22.5%,新生仔畜成活率達到55.63%.牲畜年末存欄數達到299475頭、(只、匹),畜產品商品率達到41.3%,比2000年增加1.1百分點。牲畜疫情疫病防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畜群防治密度100%。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5年,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965元,比2000年增長55%。五年來薩嘎縣共投入扶貧資金1194餘萬元,為城鎮低保對象按時足額發放了低保金65萬元,基本解決了農牧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部分農牧民群眾開始向小康邁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薩嘎縣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十五」期間,累計引進資金1290萬元,特別是2005年通過招商引資990萬元對縣城格桑街進行了改造,極大地提升了薩嘎縣以民族特色為主的城區面貌。

行政區劃

薩嘎縣轄1個鎮、7個鄉:加加鎮;昌果鄉、雄如鄉、拉藏鄉、如角鄉、達吉嶺鄉、旦嘎鄉、夏如鄉。共有38個村委會。

歷史沿革

薩嘎,藏語意為「可愛的地方」。
薩嘎,公元14世紀帕竹政權即在此設「薩嘎敦巴宗」。解放前該宗設有東、西即僧俗兩個宗本,由噶廈政府從哲蚌寺、色拉寺和大昭寺中直接選派任命。1960年4月正式成立薩嘎縣人民政府。

薩嘎縣轄8個鄉,38個村委會:加加鄉、雄如鄉、昌果鄉、拉藏鄉、如角鄉、旦噶鄉、夏如鄉、達吉嶺鄉。
2000年,薩嘎縣轄1個鎮、7個鄉。總人口11947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各鄉鎮人口: 加加鎮 2407人、 夏如鄉 2326人、 旦嘎鄉 1315人、 昌果鄉 1200人、 雄如鄉 1612人、 拉舞鄉 1311人、 如角鄉 762人、 達右嶺鄉 1014人。

⑸ 淺談唐卡的題材和內容,急用,謝謝了,2000字

唐卡的內容

唐卡包括的內容極為廣泛:有反映藏傳佛教和各種神靈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學成就的藏醫、藏葯、天文歷算唐卡;有記載歷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記錄人物的傳記唐卡。這些唐卡上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宗教教義、西藏風土、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文藝、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堪稱是形象的網路全書。這些精湛的藝術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詩。

在西藏的宮殿、寺院以及藏族居家、庄園的經堂里,都有懸掛唐卡的習慣。古代畫師們創造出許多具有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壯觀畫卷,其數量之多,非常驚人。各大寺廟中,都藏有相當數量的唐卡。布達拉宮的大唐卡為55.80×46.81平方米。為了存放這幅大唐卡,布達拉宮曬佛台腳下,還專門建造了一幢340平方米的二層樓房作庫房。每年藏歷二月三十日拉薩要舉行曬寶法會,哲蚌寺的幾千喇嘛身穿佛衣,手持各種珍貴樂器、祭器、旗帳幡等物,自大昭寺出發,過疏璃橋,到布達拉宮前舉行宗教儀式和各種表演。這時,曬佛台上就掛出這幅巨大的唐卡佛像,極為壯觀。布達拉宮紅宮第六層壁畫迴廊南側的一幅「曬寶會」壁畫,就是描繪懸掛唐卡的情景。這幅壁畫的畫面場景宏大,從布達拉宮一直到大、小昭寺,畫中人物不下千餘個,非常氣魄和壯美。

按繪畫所表現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宗教畫:有佛、菩薩、天王、度母、天女、密宗本尊和護法神等偶像畫及佛陀的本生故事、寺院的建築場面等。大昭寺、扎什倫布寺,以一組廊院專門繪制千佛,氣勢很大。宗教畫中還有辨經、跳神、弘法、傳經等宗教活動和表現宗教世界觀的「壇城」畫、「須彌山」圖、「六道輪回」圖等。

一般來講,每幅唐卡畫面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天堂、人間與地獄。此固然說明了佛教的教義,也反映了西藏原始宗教——本波教的三界說,但是有一定的變異。中央部位一般繪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養膜拜的對象,諸如釋迦牟尼、五部金剛大法、諸祖師等;上部即為空界,亦稱聖界,繪有諸佛菩薩;中部即為人間,也稱凡界,繪有護法神及僧侶;下部即為陰間,也稱地獄,繪有羅剎鬼等。但聖凡之界並不如此嚴格區分,常常也有不依此繪制的唐卡。居於空界最中的一尊佛像,稱之為「頂嚴」。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屬。

繪於唐卡之上的各種圖案,如諸佛菩薩的造型以所佩帶的飾物項冠、瓔珞、念珠等等,所持的法器,各有其宗教意義,不一的造型,並非藝術家隨心所欲而製作,單就手的姿勢與放置的部位,就有無數,或雙手合十置於胸前,或一手豎立置於跏趺座上等。

傳記畫:有表現釋迦牟尼生平及前世各種故事的本生圖和佛傳;有大師傳(蓮花生、阿底峽)、法王傳(八思巴、米拉日巴、宗喀巴、五世達賴)、藏王傳(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等等。有一組唐卡,以一百多幅畫面描繪薩迦法王八思巴降生、赴京州、應召進京、返藏、二次入京、皇帝冊封、圓寂等整個生平。

肖像畫:有松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熱巴巾等藏王像;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尺尊公主等後妃像;有達賴、班禪等高僧活佛像等。

故事畫:有大量描繪史詩英雄格薩爾的民間文學的題材,有家喻戶曉的猴子變人的故事。還有體現平等、友善、互助思想的和睦四兄弟圖:夏日的菩提樹結出了甘美的果實,樹下玩耍的生靈由於樹太高,誰也夠不著。於是大象讓靈巧的猴子爬到自己的脊背,猴子讓體輕的白兔站在自己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鳥,終於小鳥用尖尖的嘴巴摘到一顆又一顆的果實,樹下的每一位都吃到了香甜的果實。

風俗畫:有表現藏族社會生活和各個方面的風俗畫,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圖。慶賀圖有歌舞、樂器演奏、競技表演,場面非常熱烈。還有賽馬、射箭、摔跤、舉石頭等各種民間體育活動圖。桑耶寺主殿迴廊中有一組民間雜技如馬技、倒立、攀索、氣功表演等,人物神態動勢栩栩如生。還有一些有祝福象徵意義的世俗畫,比較著名的有八吉祥徽、八吉祥物、七種王室珍寶、七寶物、不和之戰圖、由鼻牽象圖、六長壽圖和表現預防瘟疫、招致吉祥的蒙人導虎圖。

建築畫:有許多魏偉壯觀的建築形象畫,如大昭寺、布達拉宮、桑耶寺、扎什倫布寺、薩迦寺、山西五台山等等。桑耶寺全景圖和落成圖,畫工精心描繪了五十餘座殿宇、佛塔和眾多的人物形象。布達拉宮興建圖是一組上百幅畫面的組畫,生動地再現了公元17世紀修建布達拉宮的情景:石匠們在忙碌地開山鑿石;拉薩河上牛皮船運送著石料;成千上萬的勞動者攀行在布達拉山坡上;數不清的石匠、木工在砌築牆體、搭置梁架等等,正是這些藏族人民,以他們聰明才智和勤勞勇敢的品格,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這組畫是一份難得的關於藏族建築營建的形象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歷史畫:這類畫,以史實為依據,著重表現歷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動。如表現一代英王松贊干布生平業績的歷史題材。其中以謳歌藏漢民族血肉相連友誼的作品,尤有特色,引人注目。「文成公主進藏」故事,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都繪在醒目的位置。畫面通過「使唐求婚」、「五難婚使」、「公主進藏」等形象,生動描繪了貞觀十五年唐蕃聯姻的歷史事件。大昭寺、布達拉宮中的「歡慶圖」,再現了文成公主駕抵「邏娑」時,吐蕃人民以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的歡迎場面。布達拉宮白宮東大殿內「照鏡子」壁,描繪的是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的歷史。羅布林卡達旦米久頗章內一幅「宴前認舅」,畫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公主與藏王赤德祖贊聯姻,生下王子,被藏王另一王妃搶走,公主十分悲傷。當王子周歲時,藏王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公主和大唐使者、王妃和重臣貴戚應邀參加,分列兩旁就座。藏王將斟滿酒的金杯遞給王子,說將酒獻給你舅舅。王妃及其貴戚,拿出各種珍玩衣物,呼喚王子,而王子卻將酒送到唐朝使者手中,撲入其懷中說:我是漢人的外甥。母子重聚,情景動人。布達拉宮紅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達賴朝見順治圖」,記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達賴「赴京」、「覲見」、「游樂」等各項活動和歡迎盛況。這些畫,生動地頌歌了藏漢民族間團結友好的歷史。

⑹ 緊急求助!!!!!!!HELP!!!!!!!!!!!!!

藏族人的住房,與內地截然不同。內地房舍、平房多人字屋頂,便於瀉水;樓房多鋼骨水泥或磚砌。西藏的房子,多為土石結構,平頂狹窗。寺廟和貴族、領主的庄園,卻圍牆高聳,層樓屹立,森嚴若監獄。下面就幾種主要的建築形式作一介紹。

陋室

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層建築。結構簡單、土石圍牆,架木(或樹枝)於上,覆以泥土。房頂用一種當地風化了的「堊嘎」土打實抹平。內室居人,外院圍圈牲口。

平房

一般兩層,牆基用石砌,上面用土坯壘,上層住人,下層作伙房、庫室和圈牲口之用。

碉房

過去貴族、領主、大商居住的房子,一般三層以上,最高到五層。用石做牆,木頭作柱,柱子密集,約四平方米便有一柱,上用方木鋪排作椽,樓層鋪木板;二三層向陽處均落地玻璃,採光面廣。人住其中,冬天不用生火取暖;樓頂有陽台,可供曬物品和散步、觀光用。這種碉房,四周圍牆,中間庭院,牆厚尺余至二尺,實在可當碉堡打仗、防禦用。窗戶多朝庭院開放,院外用小窗窄門,有擋風禦寒之利。這種房屋,二三層住人,底層當庫房。柱頭、房梁、裝飾繪畫,十分華美。

寺廟

寺廟是西藏建築物的典型,規模最龐大,布置裝飾最為華麗。中央正殿棟宇輝煌,巍峨聳峙。宮頂金碧耀眼,與日爭光;規模宏大,樓房疊砌,儼若一座城池。寺內四壁,粉色彩畫,廊道柱樑,油漆裝飾細致,雕梁畫棟,豪華異常。

帳篷

牧區普遍用牛毛帳篷做為住房,用牛毛紡線,織成粗氆氌,縫成長方形的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外面用毛繩拉開釘在四周地上,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一方開門。白天將帳篷布對開分撩兩邊,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帶結緊。近門中央,支石埋鍋為灶,帳頂露有一長縫,沿縫綴小鉤,便於通氣和啟閉。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捻紡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現在,牧區逐漸建造一些定居點,作為冬季住房和老人、小孩久居的地方。定居點多為土木結構,形式與農區近似。

居住方式:在中原,民居多人字形屋頂,而西藏的住宅以平頂居多。就樣式來說,西藏地區的住房可分為陋室、平房和碉房等。

陋室是西藏地區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層式建築。結構簡單,土石圍牆,架木(或樹枝)於上,覆蓋泥土,房頂用當地一種風化了的"堊嘎"土打實抹平。室內住人,室外院內圍圈牲畜。

平房一般是兩層建築,牆基用石砌,牆用土坯壘,下層作伙房、庫房和圈牲畜之用,上層住人。

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房最有特色,它是藏族的傳統住房,又稱「碉樓」,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寬、頂是平的。碉房因所在地區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城市,碉房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裝飾富麗。一般三層,最高五層,用石作牆,木頭作柱,上用方木鋪排作椽。樓層鋪木板,下層當庫房,二、三層住人,並設有經堂。四周圍牆,中間庭院,牆厚,舊時可當碉堡打仗或防禦之用。窗戶朝庭院開,院外用小窗窄門。便於擋風。樓頂平台可以晾曬東西,或散步、觀光。

鄉間和山區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為三層:一層關欄牲畜,二層當卧室、廚房和儲藏室,三層設經堂。平頂用來晾曬穀物。屋頂插經幡。房屋旁一般有轉經簡。室內一般都供有神龕、經書。通常不用床鋪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墊子上。

高級住宅,在主要入口處或主要房間外側設置一層或數層高的敞廊,封閉的碉房,開敞的廊檐,很有民族特色。

牧區普遍用帳篷當做住房,牧民用牛毛紡線,織成粗氆氌,縫成長方形帳幕,當中支撐木桿,外而用毛繩拉開釘在四周地上,周圍用草餅或牛糞餅壘成牆垣,一方開門。白天將帳篷布對開分撩兩邊,以便出入;晚上放下篷布用帶結緊。近門中央,築有一條像泥船似的「塔垮」(土灶)。「船頭」上置放鐵鍋,燃料(牛、羊糞)從「後艙」淌進「前艙」(灶膛)。灶的兩邊都有除灰洞。灶後供有佛龕,有的置放碗廚。以灶台為界,入口左方為女席,右方為男席。帳篷頂露一長縫,沿縫綴小鉤,便於通氣和啟閉。這種帳篷,不怕風、雨、雪,便於牧民居住、搬遷。

西藏波密縣八蓋區的藏族群眾的居住方式則與眾不同。這個區位於素有「西藏江南」之稱的易貢西邊,屬高原亞熱帶氣候。活動式木板房是八蓋地區傳統的房屋形式。這個地區的群眾在一個地方居住時間一般為20天左有,他們習慣於經常搬家,一年之內,總要搬十多次家。八蓋區這種獨特的居住方式是當地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里山多坡陡,地廣人稀,交通不便。他們背肥送水、管理農作物,與其爬坡下坡,倒不如舉家搬遷更為方便。因為這里森林資源豐富,為群眾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蓋活動式木板房十分方便。一處居住20天左右,肥料積攢夠了,田間管理差不多了,就搬遷到另一處居住。
多樣的居住民俗: 居住,在人類生活中早就存在了。但居住民俗的形成,特別是人工住所的營建,卻比人類早期的生活要晚。人類經歷了穴處、巢居到居室的歷史階段。藏族民間廣為流傳的獼猴變人的故事,就涉及眾猴在果樹林嬉戲、覓食,最後變成人的內容,這或許是藏族先民巢居的反映。根據出土文物資料,藏族先民在新石器時代就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術。昌都卡若發現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其中有許多草泥牆和卵石牆房屋基址。牆的厚度為25~30厘米。牆縫內保留黃褐色泥土。房屋周圍有柱穴,中間有灶坑。房屋外面有石鋪路面和窖穴。可見西藏高原當時已有人類居住,並掌握了一定的生產技能。

藏族民間流傳著「北斗七兄弟」的故事:古時從東方來的七兄弟,為了幫助平民百姓抵禦風暴的襲擊,一夜之間他們砍樹搬石蓋好了一座高大的樓房,讓百姓居住。後來,七兄弟又被請到天間去替天神蓋樓,他們也就成了北斗七墾。這則故事,說明藏族人民正是在與自然災害抗爭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了建造技術和居住形式。到吐蕃一世首領聶墀贊普時,在雅隆河谷建起了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此殿高踞一座小山頂端,地勢險要。之後歷世贊普又建了青昂達 孜、布達拉等一系列宮殿。赤松德贊時以佛教教義中虛幻的世界構想,建築了規模宏大的第一座佛、法、僧王寶齊備的桑耶寺。藏族傳統的房屋類型和構造特點,至此已形成了基本的規模和形制。

在牧區,普遍用牛毛帳篷作為住房。牧民用牛毛紡線,織成叫「日迪」的條狀粗毛布,再把它縫製成兩大片長方形的帳篷,然後把兩大片帳幕用10多個扣環連接起來,就成了一頂帳篷。牧區一般帳篷呈四方體,用8根立柱支撐,有十數根牛毛繩的一端與篷頂拴結,另一端拴在帳外約一丈外的木橛上,使得帳篷平展、穩固。帳篷面積一般為20平方米,頂高1.7米左右。帳頂留有一道寬30厘米、長3米可以開合的空隙,打開可以通風、排煙、散熱,合蓋則能防風雨、保溫暖。帳篷前面篷布上有牽引繩,用木桿支起來就是門,天熱時把門支高,帳篷內涼爽舒適。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捻紡,質地粗厚、耐磨,不怕風雨大雪,滴雨不漏,也便於隨時支拆馱運,適宜於牧民逐水草而居。

牧區作為居住的帳篷一般是黑色的,帳篷前立有經幡桿,帳內對門靠邊擺列小箱櫃,兩旁設有睡墊。近中央,支石埋鍋為灶,上面經常熬著茶和奶。近門處置有小桶和各種畜牧用具,帳頂下懸掛著新鮮的或風乾的牛羊肉,或是成串的奶干。帳篷周圍用草餅或牛糞餅壘成牆垣增加避風力。帳外釘著許多條毛繩,用作拴系牛羊。離帳門不遠,一般都拴著一條西藏牧區特有的獒犬,以護家室和家畜。

按傳統習俗,客人臨門,男子席右首,稱「客席」;左首為女席,也可稱為「灶間」。

藏南農區,最常見的是平頂宅院。據《西藏志》載:「前後藏各處,房皆平頂。」一般平民居住的是一層建築,結構簡單,上石圍牆,以往梁作骨架,木柱截面圓形,上細下粗,柱頭上依次加方形木斗和托木,再放木樑,樑上鋪椽,再加樹枝或短棍,最上覆以石子和粘土,有些房屋用一種當地風化了的「阿嘎」土打實抹平,以防漏雨。農區住宅里馬蹄形的平房居多,一般坐北向南,房頂四周以80厘米的女兒牆相圍,四角壘起垛子。藏歷新年時,每個垛台插上樹枝,各個枝梢綴系彩色風馬經幡,一般每年藏歷年時換一次,以示運氣亨通。房屋前方正中設有香爐,吉日良辰,焚香祭祀,大門上方設有小佛龕,裡面貼有標志密宗本尊及其壇場合一體的十相自在圖文,以示祈求能避凶煞、晦氣,逆緣變順境。平頂住宅幾乎都有圍牆。傳統住房的布局,中間是經堂,兩側各間作居室,廚房挨近居室,廁所蓋在離住房較遠的圍牆兩角。住房窗戶有檐,檐頭用彩色方木疊起,這樣既能保護窗檯不受雨淋,又增加了房屋的美觀。住宅所有門窗兩邊均用黑漆裝飾,與白牆壁相互映襯,格外醒目。農區宅院內一般設有生產工具堆放室、飼草儲存室和羊圈牛棚等。

農村的庄園建築十分高大華麗,有些高達5層、6層。庄園主居於最高層,三面朝陽的大玻璃窗。冬季和煦的陽光射入室內,十分溫暖;夏季可以飽覽四周的綠田與樹林。門楣、梁架、額枋和柱頭雕有生動、細致的圖案花飾。樓內分別有經堂、客廳、卧室、管家室、貯藏室等等。樓前三面迴廊,形成院落、院內設有大小廚房、家奴與「郎生」們的居室、紡毛捻線織氆氌的作坊等。馬廄、羊圈、牛棚均與院子隔開一般,設在後院。

藏東林區,村落大部在半山緩坡地帶。人們就地取材建造木屋。屋頂斜面蓋木瓦,牆面多用圓木重疊垛成。工布一帶多見牆壁用不規則的卵石砌成。房屋一般分為上下兩層,用獨木截鋸形的梯上下。多半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進門為正房、中央砌1平方米左右的灶塘,全家平時圍著灶塘邊用膳、邊取暖。灶塘是全家人活動的中心。來客也坐在灶塘邊用茶,進行交談。

一般城市居民住房多半是公寓式的平頂宅院。這種平頂宅院是土木結構,用較規則的塊石砌成50厘米厚的牆(這種石築厚牆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屋頂結構和門窗的袋飾都與農區平頂相似,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建築布局是:四面樓房相圍,中間庭園,一座宅院內可住上10戶人家。每戶有2~4間房屋不等,另加一間廚房;院內一口井,水公用;宅院東西兩側各有公廁、城鎮居民普遍喜歡養花,各家窗檯上都擺著各種花盆。一每當春夏季節,鮮花盛開。絢麗多彩,整個院內花香撲鼻。

藏區寺廟建築規模龐大,裝飾華麗。主殿拔地凌空,巍峨聳峙,宮頂金碧輝煌,迴廊曲檻,幽寬邃多姿。有些寺廟坐落於山野,背嶺臨源,樓房疊砌,鱗次櫛比。寺內壁畫紛呈,雕梁畫棟,為藏族建築藝術的典型傑作。

居室的內部陳設與裝飾:
藏族居室一般分卧室、客廳、經堂和廚房等部分。經堂屬凈地,供奉佛聖,一般不作他用。藏族習慣不用床鋪和椅凳。一般家庭都是靠窗沿牆擺著一圈「卡墊」,形成馬蹄形的環繞形式,或兩面牆擺成直角形,在拐角處或馬蹄形中間安放一張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圍坐飲茶用膳。「卡墊」上面鋪上漂亮的彩色「沖絲卡墊」。全家睡卧起坐均用「卡墊」。「卡墊」一般高 30厘米,寬約1米見方,用細帆布做包套,內裝獨獐子毛或干軟草。「卡墊」質軟結實,隔潮保暖。「沖絲卡墊」是毛紗或棉紗做經緯製成的,它具有編織精密、顏色鮮艷、花紋富有民族特色、經久耐用之特點。

藏族室內傢具,主要有藏櫃和藏桌。藏櫃有放書的「比崗」,高約1.1米,上方玻璃對開門。一般放置在坐墊的一角。「洽崗」(意為雙櫃),必須成對,略高於「比崗」、相連擺設在屋內正面沿牆,上面擺放佛龕。藏桌高60厘米左右,為面寬80厘米的正方形,三面鑲板。一面有兩扇門,桌腿形似狗腿。不論藏櫃或是藏桌,表面都繪有各種花紋、禽獸、仙鶴、壽星、八祥徽,四周有回紋、竹節等圖案,色澤鮮艷動人,看上去十分富麗。

藏族住宅的客廳、卧室、門庭和大門兩邊大都繪有各種花飾圖案。一般室內牆上方四周繪三色條紋花飾,下方塗乳黃或淺綠色顏料,柱頭梁面畫有裝飾圖案。住宅大院的門廊兩壁繪有馭虎圖,象徵預防瘟疫、招來吉祥;或者畫財神牽象圖,畫中有行腳僧牽來大象載滿珍寶,象徵招財進寶之意。藏族普遍喜歡屋內懸掛諸如《和氣四瑞圖》、《六長壽圖》、《聖僧圖》之類的畫,有些人把它畫在室內牆壁或藏櫃門面上。《和氣四瑞圖》。是根據釋迦牟尼講述的故事所畫。古印度嘎西繞地方有大象、猴子、兔子、羊角雞4種動物,它們和睦相處,地方安寧,人壽年豐。圖的周圍是綠色草地和碩果累累的果樹,象徵家庭和睦祥瑞。《六長壽圖》中,銀白鬍須的老翁坐在鮮花盛開的草地上,周圍繪有從懸崖傾斜而下的小流,悠閑自在的鹿、鶴,以及松樹等,象徵全家健康長壽。

⑺ 唐卡都是人物畫像嗎

壇城畫:與唐卡相類似的還有壇城畫。是一種以幾何圖形為主的構圖,壇城是指佛的宮殿,由外到內以圓形和幾何體形式層層相套構成,正中間為主尊或佛,外面圖形以水圖案及火焰圖案裝飾,第二層起用圓形的金剛圖案、水圖案、蓮花圖案裝飾,表示大海、風牆、火牆和金剛牆、蓮花牆、護城河。內套正方形圖案表示城牆、屋檐,層層深入,最後到達主尊殿,並用紅、黃、白、藍表示東南西北四方,圖案結構復雜,抽象和具象手法並用。
孜各利畫:孜各利畫是一種袖珍畫片,因它尺寸大小,根本不能用錦緞裝飾起來,其最大的尺幅也就是15×20厘米。最常見的幅形是條幅形,內容多描繪各種神靈,有時也畫一些諸如佛塔之類的神器。
頭神畫:頭神畫是經常用作書籍插圖的袖珍畫,當用作書籍插圖時就叫做頭神畫。這種畫一般夾在書籍的中間或放在頁邊上。
薩拉南夏遊戲圖:這種游戲使用一種叫「薩拉南夏」的游戲棋盤,這種帶有圖像的「棋盤」最大的可達2×1.5米。薩拉南夏遊戲有點像西方蛇陣游戲或梯形游戲,只不過薩拉南夏是帶有宗教目的的一種游戲。「棋盤」有六塊不同的區域,在每個區域內都可以「復活」,代表佛陀一生事跡的不同棋路都是用繪畫的形式描繪的。

壁畫:壁畫描繪的主要是宗教題材,描繪神靈和其他一些精靈,宗教故事等等,在寺院、廟宇、宮殿、私人住宅、工棚、驛站以及各類客店都可以看到壁畫,有時也在戶外畫壁畫,寺院殿堂的天花板更是經常畫壁畫的地方,偶爾也畫在經堂的樑柱之上。
世俗畫:一些非宗教主題的繪畫,有的畫歷史題材,有的描繪史詩英雄格薩爾大王,有的畫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等;還有一些描繪世俗社會、傳說故事、花卉、植物和其他一些世俗內容的對象。這些世俗畫中有一些含有祝福的象徵意義,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九種:(1)八吉祥;(2)八吉祥物;(3)七種王室珍物;(4)七寶物;(5)不和之戰圖;(6)和睦四兄弟圖;(7)蒙古人導虎圖;(8)由鼻牽象圖;(9)六長壽圖。
傳記畫:有表現釋迦牟尼生平及前世各種故事的本生圖和佛傳;有大師傳(蓮花生、阿底峽)、法王傳(八思巴、米拉日巴、宗喀巴、五世達賴)、藏王傳(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等等。這些壁畫往往用幾十以至幾百幅連環畫面,表現人物的生平事跡。如布達拉宮紅宮第五層司西平措大殿的西壁上,全部是五世達賴一生的活動。壁畫面達幾百平方米。有一組唐卡,以一百多幅畫面描繪薩迦法王八思巴降生
3.48億拍下明代「唐卡之王」
、赴京州、應召進京、返藏、二次入京、皇帝冊封、圓寂等整個生平。古格王朝遺址白廟中繪有吐蕃王朝世系圖,概括了王朝的發展過程。
肖像畫:有松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熱巴巾等藏王像,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尺尊公主等後妃像;有達賴、班禪等高僧活佛像等。
故事畫:以猴子變人最為著名。布達拉宮白宮東大殿、羅布林卡達旦米久頗章小經堂的「獼猴變人」壁畫和大昭寺主殿內門楣上的木雕,都是有名的作品。雕刻非常動人,稱得上是難得的珍品了。
風俗畫:壁畫中還有許多畫面,表現了藏族社會生活和各個方面,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和體育競技活動,大昭寺主殿西壁南側一組慶賀圖有歌舞、樂器演奏、競技表演,場面非常熱烈。布達拉宮壁畫中有賽馬、射箭、摔跤、抱石等各種民間體育活動。桑耶寺主殿迴廊中有一組民間雜技如馬技、倒立、攀索、氣功表演等,人物神態動勢栩栩如生。
建築畫:西藏古代建築壁畫中,都有許多巍偉壯觀的建築形象畫,如大昭寺、布達拉宮、桑耶寺、扎什倫布寺、薩迦寺、山西五台山等等。

⑻ 如皋是一個縣級市還是地級市

縣級市。如皋隸屬南通市,江蘇歷史文化名城,位於經濟發達的長江三回角洲上海都市圈內,南答臨長江,與蘇州張家港隔江相望。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中國長壽之鄉,世界第六長壽之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城市,江蘇省文明城市,江蘇省衛生城市,江蘇省園林城市。江海平原最早成陸的地區、長江三角洲最早見諸史冊的古邑、民國時期的中華第一大縣、我國沿海最早對外開放的縣(市)之一等四個「之最」是如皋歷史文化的最好寫照。
我們如皋還是不錯的!

⑼ 藏式傢具的特色

西藏,這塊地球上最後的神秘地方,它的一切對都市小資都有致命的吸引力。藏式傢具雖然形式單調,品種不多,但它們那充滿神秘色彩的絢麗文飾和古樸造型,已經成為小資的時尚精品。對於熱衷者而言,藏式傢具絕不僅僅是用品,而是濃墨重彩的文化符號。
藏式傢具1990年在國際市場上首次出現。它們大部分來源於寺院等宗教場所,還有許多是從藏民手裡收集到的。與生活在平原上的家庭不同,大多藏民喜歡坐卧於地上,所以藏式傢具里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凳子、坐椅。西藏傢具可以分為箱子、櫃子和桌子三大類。
作家馬麗華在她的《西行阿里》中寫道「西藏本身並不具備很多,除了石頭和雪,但通過對它的凝視,它給予的一瞥便可成為無限。」濃烈的色彩和金色雕刻裝飾是區別於其他傳統傢具的最明顯特徵。傢具沒有裝飾,藏族人是難以接受的,就如同不能接受酥油茶里沒有鹽或糖,榮任時沒有歌一樣。 藏式傢具大部分來自於寺院等宗教場所,少量來自民間。由於西藏豐富的宗教資源和悠久的歷史,西藏同胞的生活都圍繞著宗教展開,所有的藏式傢具幾乎都被絢麗的彩繪所覆蓋,圖案上忠實地記錄著宗教故事和歷史傳說,使得這些傢具在寧靜的雪域中具有相當豐厚的故事性。有的傢具表面還出現了奇妙的肌理變化,那是因為時間的緣故。西藏傢具的材質一般多用核桃木、松木(如雪松)、林芝雲杉和喜馬拉雅紅杉(又名西藏落葉松)等軟木製作,也有些藏櫃有簡單的雕刻,選用稀有的高原硬木,但比較少見。由於西藏的高原潮濕特性與蟲害盛行,對木材的損害十分嚴重,使有些傢具不能長久保留,但是酥油燈灰可形成一種有效的保護層。
藏式傢具在造型上古樸華麗,尤其是金屬裝飾品使其具有一番豪華氣派。在裝飾手法上別具一格,豐富多彩,大體包括:彩繪、珠寶鑲嵌(松石、珊瑚石、貓眼石等)、鐵尖釘封邊、木群邊及雕刻、獸皮鑲嵌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裝飾手法,當數獸皮鑲嵌。常用豹皮製成大小占箱櫃正面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方形皮塊,鑲嵌在深色的箱櫃表面,質朴大方、狂野奔放。幾乎所有的藏式傢具都被絢麗的彩繪所覆蓋,有的還有肌理變化。藏式傢具裝飾紋樣博採眾長,華麗美觀,常見的有龍紋、動物紋、植物紋、雷雲紋、幾何紋等。紋樣大都與財富和珠寶有關。在描繪技法上富有層次,色彩鮮艷,民間意趣濃厚,有些圖案構思大膽,意象詭譎,極具現代感,而且其表面裝飾多數採用金色彩繪圖案和雕刻裝飾圖案。
與漢式傢具區別最大、最具民族特色的裝飾手法,當數獸皮鑲嵌,常用豹皮,製成大小占箱櫃正面1/3到1/5的方形皮塊,鑲嵌在深色的箱櫃表面,質朴大方,狂野奔放。能看到的痕跡是,在卯榫對接部位,用獸皮鑲包或用動物的筋當做繩子穿插後綳緊,用於增加牢度。
西藏古典傢具主要有藏桌、藏櫃、箱子三大類,種類相對較少,現在購買藏式傢具主要是起到家居的裝飾作用。
藏式傢具的擺設與裝飾藏民族居室一般分卧室、客廳、經堂和廚房等部分。 藏民族一般習慣不用床鋪和椅凳。一般家庭都是靠窗沿牆擺著一圈卡墊,形成馬蹄形的環繞形式,或沿兩面牆擺成直角形,在拐角處或馬蹄形中間安放一張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圍坐喝茶吃飯。卡墊上面鋪上漂亮的彩色沖絲卡墊。全家睡卧起坐均用卡墊。卡墊一般高30厘米,寬約1米左右,用細帆布做包套,內裝獐子毛或干軟草。卡墊質軟結實,隔潮保暖。沖絲卡墊是用毛紗或棉紗做經緯製成的,它具有編織精密、顏色鮮艷、花紋富有民族特色、經久耐用的特點。
藏民族室內傢具主要有藏櫃和藏桌。藏櫃有放書的比崗,高約1.1米,上方玻璃對開門。一般放置在坐墊的一角。洽崗(意為雙櫃),必須成對,略高於比崗,與擺設在屋內正面沿牆,上面擺放佛龕。
藏桌高60厘米左右,為面寬80厘米的正方形,三面鑲板。一面有兩扇門,桌腿形似狗腿。不論藏櫃或是藏桌,表面都繪有各種花紋、禽獸、仙鶴、壽星、八祥圖,四周有回紋、竹節等圖案,色澤鮮艷動人,看上去十分富麗。
幾乎所有的藏式傢具都被絢麗的彩繪所覆蓋,有的還有肌理變化。材質多為雪松或普通松木,相對較軟。需要雕刻的傢具則選用稀有的高原硬木。 藏族建築的門飾
藏式傢具在裝飾手法上別具一格,豐富多彩。大體包括:彩繪、珠寶鑲嵌、鐵尖釘封邊及雕刻、獸皮鑲嵌等。鑲嵌在深色的箱櫃表面,質朴大方、狂野奔放。
藏民族住宅的客廳、卧室、門庭和大門兩邊大都繪有各種花飾圖案。一般室內牆上方四周繪三色條紋花飾,下方塗乳黃或淺綠色顏料,柱頭梁面畫有裝飾圖案。住宅大院的門廊兩壁繪有馭虎圖,象徵預防瘟疫、招來吉祥;或者畫財神牽象圖,畫中有行腳僧牽來大象載滿珍寶,象徵招財進寶之意。
藏民族普遍喜歡屋內懸掛諸如《和氣四瑞圖》、《六長壽圖》之類的畫,有些人把它畫在室內牆壁或藏櫃門面上。

⑽ 藏族配飾綠色老瑪瑙值多少錢

藏族女子多愛在頸項上佩戴各色飾物,有用式樣不同的古海貝化石串成的項鏈(名為「絲」),也有用彩珠、海貝化石、綠松石等混串而成的項鏈,還有各式骨制、珠寶、蠟珠等長短不一的飾品。在這些項鏈中間常常懸掛著一個製作精美的金屬小盒,叫作「嘎烏」。
嘎烏的形狀不一,一般為銀質或銅質,盒面上鑲嵌有瑪瑙、松石,雕刻有多種花紋圖案。嘎烏的裡面裝有佛像或活佛、喇嘛的神物以及護身符等。嘎烏是由佛盒演變而來,現已成為藏族女子必不可少的重要飾物,認為佩戴上它可以護身。
藏族女子也喜歡佩戴腰飾。腰飾多為寬頻形狀金屬或皮革製品,還有的是單股或多股銀鏈,鑲嵌金銀珠寶,一端系於腰上,一端掛著鑰匙、鈴鐺、耳勺等。腰飾上面雕有蓮花瓣、孔雀、鹿、吉祥八寶、六長壽等圖案和鏤空花紋,寓意著吉祥平安。
學紀,俗稱「奶鉤」,也有的叫作「肖桑」,是藏北青海牧區女子喜愛的佩飾。它原為藏族牧區女子擠奶桶的鉤子,後來逐漸轉變為實用和裝飾雙重作用的飾品。學紀形狀如小鐵錨,長約1尺左右,多為銀質,上面鑲有松石、瑪瑙並雕有各種圖案。藏族牧區女子無論居家或外出都喜歡隨身佩戴,將其系於腰間,垂掛在左腹前。由於它的作用日趨偏於裝飾,製作亦愈加精美。
佛珠也是藏族不離手的宗教飾物。佛珠有一百零八顆,用線繩穿連起來,既可以戴在頸上,也可以挽於手腕。在普遍信仰藏傳佛教的廣大藏族農牧民中,無論男女老幼,大都身佩或為佛像、或為經文、或為「舍利丸」的「護身符」,並裝入精緻的佛盒或珍貴的呢革包中,佩於腰間或系於頸上,以求隨時得到佛的護佑,避免災禍。它同時也成為一種頗具藏族特色的裝飾品。
該答案來自南北游旅行網官方網站

閱讀全文

與六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心形賀卡 瀏覽:555
養老金存多少正常 瀏覽:485
父母房產留給兒女如何買賣 瀏覽:207
有時候會腹痛要體檢什麼 瀏覽:610
十堰市2020年養老保險繳費多少錢 瀏覽:272
老人怎麼看北京的房價 瀏覽:380
太原市勞模養老金增加的文件 瀏覽:794
體檢報告嗅覺正常是怎麼寫的 瀏覽:147
老人家老是搖晃新生兒頭 瀏覽:828
遂寧市農村60歲養老金多少 瀏覽:550
方圓的父母怎麼樣 瀏覽:799
晉城最低體檢多少錢 瀏覽:144
河北企業退休養老金每月幾號發 瀏覽:257
敬老院的一天作文 瀏覽:667
現役軍人父母的待遇有哪些 瀏覽:203
清水河公園養老院 瀏覽:476
南通養老保險轉移指南 瀏覽:88
沈陽退休社保政策2015年 瀏覽:192
卧床老人吐血還能活多久昏迷 瀏覽:65
紹興退休金查詢 瀏覽: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