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60歲的女性死後適合穿什麼顏色,什麼款式的壽衣
節哀
60歲以上去世的人就可以用」享年60歲「否則只能用」得年「。衣服的選擇上傳統的壽衣都可穿,包括帶壽字的,可以有花卉或龍鳳的圖案。也可以穿西服禮服類的。但不要有皮毛類的服飾。
B. 有誰知道客家人的殯葬習俗
客家人非常重視殯葬禮儀,一般殯葬當日早上,死者(女)的外家孫來弔祭,一般男性、女性親屬都可來,但女性要來三個或五個,只能是單數。外家孫到來時,死者家人把花圈拾到門前,燃點鞭炮,孝子孝孫跪下相迎:靈堂門外放八仙桌,用布幅圍起。
孝子孝孫首先為外家孫斟上第一杯酒,外家孫接過後首先祭天,潑向空中。第二杯酒潑在地上,叫祭地。如果死者的丈夫早己去世,外家孫接過第三杯酒,把條布全部掀起來反鋪在桌上,把酒杯放在上面;如果死者的丈夫仍在世,外家孫就只把條布的一角掀起鋪在桌面的一角、把酒杯放在上面。這時、外家孫就要說一些吉利話,如「一刻遭喪,晚年吉慶」等,然後把孝子孝孫扶起來,一起進靈堂去,孝子孝孫上香,燒紙錢。
客家人一般人家會把老人的遺體放在帷布後,不讓人看,他們認為給人看見了老人的遺體會給自家人帶來厄遠,但是外家孫如果認為老人的兒孫平日對她不好。有虐待嫌疑的話,外家孫有權要求「驗屍」,看老人是否被兒孫虐待;解放前外家的權利更大。如果外家認為老人的兒孫虐待了他家姑婆,就不「開鑼」,不讓把老人拾上山埋葬。外家勢力之大還表現在另一方面,唱儀的禮生在主持行祭時,對孝子孝孫唱「脆、拜、起」,面對外家只能唱「拜、起」,不能唱帶有強迫性的「跪」。如果死者是男性。一切由屋長做主,解放前多由族長做主。之後便是請道士做「起師」,做完「起師」,由外家或屋長開鑼,把死者的棺木從靈堂抬出,就在屋外寬敞的禾堂。客家人一般在上午開鑼,只有那些「半口(Lok3)於毀」(即不到高壽就去世)的人才在下午開鑼出殯。開鑼時由禮生唱儀,唱「起擂」,外面的樂隊就打鑼;唱「掌號」,外面就吹笛;唱「發引三聲」,就打三響鞭炮;唱「孝子孝孫請跪」,孝子孝孫都跪下;唱「孝子孝孫請洗」,孝子孝孫就把手浸入用絲芽、抹葯浸過的水中洗。然後死者的女性親屬撫棺痛哭,並用草紙擦拭棺木,之後,把雞肉、豬肉、雞蛋等祭品放在棺本上,請出死者的神主牌位,這叫做「祭壽頭(棺材)」。
這之後由道士把孝服分發給眾人,叫「成服」。道士先把孝服送給外家孫,再由外家孫傳給孝子孝孫。孝男穿麻衣,長子長孫頭有三個棱的草編孝頭口,其他孝男頭戴兩個棱的孝頭口,孝子孝孫穿麻草鞋,或者打光腳,把不穿的麻草鞋系在腰間。死者的長媳穿麻衣。其他孝媳孝女穿白衫。在過去,孝服全都是用席布做的。長子、長孫、長媳及其他親屬的孝膠部分得清清楚楚。現在則簡單多了,一般穿白衫就行。甚至有的親屬只象徵性地在腰間圍塊麻布。著好孝服後,道士們開始表演「拜四方天地」,道士們穿著有道袍,有僧袍,是他們自己設計的。他門從東面始拜,再向西、再向南、再向北。拜完四方天地,由一位專門從陸河縣請來的有名的道士帶著孝子孝孫「繞棺」,此時棺木已用塑料布包紮好,上面再搭上布、毛毯或被面。道士手拿「召亡竹」,圍著棺木繞行,身後跟著孝子孝孫,道士統一陣便停下,唱死者的辛勞,勸解孝子孝孫要孝敬父母。道士唱得聲情並茂,他的唱詞以引哭孝子孝孫為好,而在孝子孝孫這一邊,卻要強忍悲痛,盡量不被道士的唱詞唱哭。死者的長子長孫手持哭喪棒,死者為男性時,棒為桐木製,死者為女性時,棒為竹製。稱為「男桐女竹」,它象徵著「男節在外,女節在內」,意即男人的氣節表現外在的為人處事上,又一說男人主外,所以其氣節表現在家庭之外、而女人的貞節表現在家庭之內,女人應該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之所以會選桐本和竹子,是因為桐木的結在樹幹上。竹結在竹子的內部,以「結」來話「節」。
繞棺之後,由道士表演「跑五方」,這時所有的道士齊上場。由一道士帶頭,滿場遊走。領頭的道士手拿寶劍,劈開前路,好似帶領眾道土與妖魔邪鬼戰斗。掃完妖魔、開始行祭。行祭由禮生和執事主持,他們都穿著白色的長衫,禮生更要戴白棺。行祭分幾堂分開拜祭。孝子孝孫一堂、女方親戚,即外家孫一堂。男方的房長、其他親戚一堂。一般一堂拜祭要半個小時。
送莽隊伍返回之後,幫工煮些豬肉湯讓孝子孝孫明,名為「食祿湯」。吃午飯之前,由道士主持「下馬引亡安靈」,把死者的靈魂招回來,好讓它聽經超度。
C. 一個70歲的朋友做壽衣做小了要給一個60歲的朋友這樣好不好
其實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因為大家都是朋友來的。有一些人到了一定的歲數就會把自己的這一些身後事都辦理妥當了。
D. 台灣的習俗
台灣的習俗有:神豬競賽;炮轟「寒單爺」;放天燈;神轎過火;過火;王船祭;天子御宴;普渡祭品;基隆放水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