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六十歲以上為長壽,六十歲以下為短壽,為什麼要以六十歲為分界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些有趣的壽稱鮮為人知。喜壽:七十七歲,因「喜」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故稱。米壽:八十八歲,因「米」字拆開來剛好是數字「八十八」故稱。白壽:九十九歲,因「白」字乃「百」字缺「一」,故稱。茶壽:一百零八歲,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人」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稱。
看來,將60歲作為長壽的年齡,下限太低,絕大多數不一定認同。而過百歲者雖有之,但終屬少見。80歲作為長壽的最低年齡,多能認同與接受。
⑵ 我國俗稱:60歲為花甲,70歲為古稀,85歲稱呼為什麼謝謝
不滿周歲來——襁褓;自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⑶ 古代六十歲被稱為什麼
六十歲雅稱為「花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又一種說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跡,到了六十歲,隨著身體的愈加衰老,這道白痕就會消失不見,故而稱作「花甲」。
人們習慣稱六十歲為「花甲」,稱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為「花甲老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簡稱,這一名稱的來歷和我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密不可分。
干支,即天干、地支。天干本稱「干」,地支本稱「支」,是上古時代就已出現的一種計數、計時符號。 天干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個天乾和十二個地支組合為六十對不重復的計數單位組合時,以十干為主,自「甲」開始,依次與十二地支相配合。到第十支時,十干已全部配完,那麼再從第一干開始與第十一支相配,依次類推下去,共得六十組,稱為「六十甲子」。六十年周而復始,所以六十歲是「花甲」之年。
(3)60歲為擴展閱讀:
花甲也指年月、時代、年紀、年歲。
十二地支分別與十二生肖一一對應。子:生肖鼠;丑:生肖牛;寅:生肖虎;卯:生肖兔;辰:生肖龍;巳:生肖蛇;午:生肖馬;未:生肖羊;申:生肖猴;酉:生肖雞;戌:生肖犬;亥:生肖豬。
此外,二十四節氣均分了十二地支,每兩個節氣的長度對應一個地支;十二地支還與一年的十二個月份一一對應。再有,根據古代瑪雅歷法的太陽歷,它採用的是十三進制,即每逢十三進一,各位數字恰好與十二地支可以對應。
⑷ 耳順之年稱為60歲,那麼八九十歲高齡被稱為什麼之
耄(mào)耋(dié)、上壽指八九十歲。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初度(小兒初生之時);
襁褓(本義指嬰兒的被子,後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周晬(zuì,嬰兒周歲);
孩提(2-3歲的兒童);
齠齔(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歲換牙期);
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 (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幼學(小孩10歲);
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及笄是女子十五歲(笄:jī,古代盤頭發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下壽、耳順之年是六十歲;
古稀、中壽是七十歲;
耄(mào)耋(dié)、上壽指八九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
(4)60歲為擴展閱讀:
耄耋之年其實就是指的這個人已經八九十歲了,如今的中國耄耋之年的老人還是非常多的。
除了耄耋之外還有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這些對年齡的稱呼,這些都是祖輩用來稱呼一個人的年紀。
耄:年老。七十曰耄。亦說八十、九十日耄。
耋:年老。六十至八十的高齡。指很高年壽。
李大釗《青春》:「斯則人類之壽,雖在耄耋之年,而吾人苟奮自我之欲能,又何不可返於無盡青春之域?」
⑸ 年齡的雅稱:古人為什麼將60歲稱為花甲之年
有關這個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分別解釋如下:
1、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回以答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2、又一種說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跡,到了六十歲,隨著身體的愈加衰老,這道白痕就會消失不見,故而稱作"花甲"。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身體好的人超過六十歲,白痕還在,而有的人身體衰弱,未到六十歲也有可能沒有白痕。
⑹ 古代為什麼要把六十歲作為年齡階段的劃分
古代年齡段的劃分: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標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壯年時期——春秋鼎盛;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還歷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1、髫年(齠年):髫(tiáo),幼童時期。古兒童尚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故稱之,也稱作「垂發」。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8歲又稱「齠年」。
2、總角: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3、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兒童;古代戶役制度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的幼兒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
4、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歲期間. 根據<禮記>的記載:勺,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孔穎達疏:"舞勺者熊氏雲:'勺鑰也。'言十三之時學此舞勺之文舞也。"後以指幼年。
5、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
6、金釵之年:女子12歲。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女孩到了十二歲要帶釵.
7、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處女。指女子十三四歲時。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8、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發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發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9、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10、志學之年:為15歲。語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11、破瓜年華:破瓜年華(碧玉年華),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瓜在隸書及南北朝魏碑體中可拆成兩個八字)。出處:《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12、桃李年華:只能指女子的20歲,男子的不能這么叫,不然很娘。出處的話,可能是出自陸游的詩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華。常思南鄭清明路,醉袖迎風雪一杈。」
13、花信年華:花信,開花時期。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的年齡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出處:宋·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14、摽梅之年:摽梅:梅子成熟後落下來。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齡。 出 處 《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15、半老徐娘:人們常以"半老徐娘"稱年老而尚有風韻的婦女."半老徐娘"一詞源於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她年過芳齡.卻還著意打扮.風風騷騷.極不得體.於是.有人說:"徐娘半老.猶尚多情."有關[徐娘"的[風騷"之事.<南史.後妃傳下.梁元帝徐妃>中有極簡要的記載.宋陳與義詩<書懷>中"開窗逢一笑.未覺徐娘老"兩句足見徐娘之風騷.後人便用"半老徐娘"或"徐娘半老"來諷喻那些年過芳齡還風風騷騷.精心打扮的婦女.亦有人自稱徐娘.含有自謙自重之意.故不能把"半老徐娘"作貶義詞用.
16、耄耋之年: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紀十分大的時候 語出《漢·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17、鮐背之年: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鮐tái〈名〉鮐魚,也稱鯖、油筒魚、青花魚 [chub mackerel]。見於大多數暖海區的小型鯖科魚(Pneumatopphorus grex)。背青腹白,體側上部有深藍色波狀條紋。生活在海中,黃海、渤海盛產。如:鮐文(鮐魚樣的斑紋)代稱老年人 [old man]。
18、期頤之年:期頤:百歲之人。 源於漢時戴聖所輯的《禮記·曲記篇》:"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頤。"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待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意思是這時飲食起居期待子孫奉養照顧了。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⑺ 為什麼60歲就是老人
老中青少幼之間沒有嚴格界限區分,嚴格的講,65歲以上才算真正的老年人,那為什麼60歲左右也稱老年人呢?這只是相對而言。
《論語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就是我(指孔子)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因為六十在天乾地支為一甲子周期,所以將六十歲稱為花甲之年,退休年齡也從六十歲開始,因此民間就將六十歲默認為老年人的開始年齡段。
⑻ 為自己的60歲生日祝福
「滿目青山夕照明&uot;,願您老晚年幸福,健康長壽!
安逸靜謐的晚年,一種休息,一種愉悅,一種至高的享受!晚輩希望您每天都開開心心,健康平安!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醒來驚覺不是夢,眉間皺紋又一重在您生日的這一天,只希望您能快樂、健康、美麗生日快樂!
願我的祝福,如一縷燦爛的陽光,在您的眼裡流尚,生日快樂!
熱烈祝賀您的花甲壽誕,捎給你我對你的愛,也寄來一件小禮物。多保重!
生日的燭光中搖曳一季繁花,每一支都是我的祝願:生日快樂!
.願美妙的香味時刻圍繞著您,使您的人生充滿幸福喜悅,永浴於無止盡的歡樂年華!祝您生日快樂!
讓世界上一切的歡樂都融和在我的中,來慶賀您的花甲壽誕!,
願所有的快樂,所有的幸福,所有的溫馨,所有的好運永遠圍繞在您老身邊!祝您生日快樂!
⑼ 60歲 70歲 八九十歲分別稱為是什麼之年
60歲:花甲之年。
70歲: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八九十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拓展資料: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懸車之年:指7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⑽ 60歲的老人為紀念自己生日做了什麼
從1998年第一次開始獻血,20年裡,曲鄭安已捐獻全血16次,累計4950毫升,成分血168次,獲得國家、省、市級榮譽證書14個。
4.獻血後,一般不必增加特殊營養,適當多飲水以補充失去的水份,維持正常的飲食即可。適當吃些瘦肉、雞蛋、豬肝、豆製品等含蛋白質較高的食品,也要吃一些白菜、菠菜、芹菜等新鮮蔬菜。不要吃補品補葯,更不要大吃大喝,以免影響身體健康,注意飲食營養的正常搭配就可以了。
5.24小時內不要劇烈運動,適當休息,當天請不要從事高空作業、高溫作業、體育比賽、通宵娛樂等活動。個別出現倦怠感覺者,只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會很快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