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朝末年西北平亂的將軍是誰
將領是復吳三桂。明末的南方動亂是制指沙普之亂。
沙普之亂又稱沙定洲之亂是指在明末清初爆發於滇南的一系列土司叛亂。由於滇南阿迷州土司普名聲在從征「奢安之亂」後,實力大增,於崇禎四年(1631年)發動叛亂,崇禎五年(1632年)普名聲死後,其妻萬氏仍領其眾,繼續為亂滇南, 「此晚明一大事也」;後萬氏招安南土司沙定洲為婿,沙普合流,勢力越加壯大。至順治二年(1645年)九月,元謀土司吾必奎反,黔國公沐天波調沙定洲前去平叛,沙定洲乘機人省城發動叛亂, 「全滇皆震」,順治五年(1648年)叛亂為大西軍平定,但沙普殘余勢力仍然存在, 「其黨王朔聚定洲余眾」,於康熙四年「據王弄、安南,糾教化張長壽、枯木龍元慶、八寨李林、牛羊依德功⋯⋯諸酋同反」, 同年被吳三桂平定,其勢力持續長達三十六年之久。因普名聲和沙定洲之亂及王朔等眾土司反清,其叛亂的力量都為同一勢力,時間上首尾相續,事件上有所聯系,所以合稱為「沙普之亂」。
㈡ 過年,給80歲的老太太送什麼禮物好呢
「譚木匠」的梳子做禮物也很好,有黃楊木、牛角、桃木的,有很古典的那種內樣式,一定容會讓老太太懷念起做姑娘時的美好時光,對頭發也好,有專門禮盒裝的,關鍵是精緻又實用。
「譚木匠」有種檀木的珠串手鏈,有祈福避邪的意思,不知道你們那裡有它的專賣店沒有。
送個玉佛墜也很好,用紅繩串著的那種,也可以送古典樣式的銀鐲子,這種古典風格的飾品講究的老人一定會喜歡。
㈢ 吳奇隆為劉詩詩慶祝生日,有沒有酸到網友
在娛樂圈,有很多情侶愛上了這部戲,比如吳奇隆和劉詩詩。當時,他們都參加了《步步驚心》,其中飾演由雍正控制,劉詩詩在飾演和曦。在這部電視劇中,男女主人之間的糾結非常復雜,雌寄主仍因病死亡,未能與雄寄主在一起,可以說這是一部非常虐心的戲劇。
心情不好的人看起來很憔悴,但劉詩詩沒有出現。由於吳奇隆比她大,很多人認為兩人之間會有代溝,她不會幸福,然而他們用自己的生活證明,年齡相差很大的婚姻是可以幸福的。
㈣ 爸爸六十大壽,請來了舅舅和岳父,該怎麼安排坐席
爸爸的座位要坐在席的首位。中國一直是的禮儀之邦,也有大量關於座位安排的研究。雖然當今天都用圓桌了,但圓桌座位也有主次之分。
這是基於當前的真實環境。如果座位的順序是正確的,每個客人的偏好和位置都有一套表面支持。但實際上,這非常煩人。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男人是最年長的,女人是最高貴的。是如何對待男女親屬的地位和禮儀。根據古老的宗法家庭,宗法應該受到尊重,但它應該受到平等對待,這取決於地方和習俗。它也可以根據年齡和受尊敬的人來放置。
㈤ 急急急!!!中國先秦時期青銅器的藝術特色分析
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製作的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
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晚於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中國古代青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燦,有著永恆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傳世和近年發現的大量青銅器表明,青銅器自身有著一個完整的發展演變系統。自夏、商、周至秦、漢整個青銅器發展史,大約可以分為十三期:即夏為二里頭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為早、中、晚三期,戰國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漢為青銅器發展 史的余輝。現將各期的特徵,表述如下:
二里頭文化期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二里頭文化期得名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二里頭遺址發現了相互疊壓的四個文化層次,發掘了墓葬和宮殿遺址。目前二里頭發現的青銅器不多,是一些小工具和兵器矢鏃及戈、戚等,但是發現了青銅禮
器爵,爵的整個數字雖還不足十件,但在鑄造史上極為重要。從鑄造簡單的兵器、工具到鑄造容器,在技術上是一個飛躍。中國古代青銅器以禮器為主體。青銅禮器是青銅時代的主要徵象。二里頭文化中青銅禮器的發現。表明歷史已進入具有古代中國特色的青銅時代.
二里頭文化中的青銅禮器出土於二里頭文化第三期。據碳14測定,整個二里頭文化期大約為公元前1900一前1600年,屬於夏代歷史的范圍。夏人能鑄造銅器,史有明載。二里頭文化是夏代的青銅文化。但是,對於二里頭的四個文化期,考古界中存在著不同的認識。一種意見認為,二里頭四期的遺存,都屬於夏代的遺存。第二種意見認為一、二期遺存與河南龍山文化有繼承關系,屬夏文化,三、四期遺存與鄭州二里岡文化有很多相同之處,屬於商文化。第三種意見認為二里頭的四期遺存全屬商文化。具代表性的意見是以上三種,當然還有一些其它的分析,歧異益多。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的見解比較合乎史實。
河南西部地區的二里頭文化遺址,業已發現數十處。經過發掘的地點還有鄭州洛達廟和上街、陝縣七里鋪、洛陽東干溝、臨汝煤山、淅川下王崗等地。山西汾河下游調查中發現二里頭文化遺址三十多處,夏縣的東下馮遺址曾作過發掘。但科學發掘的二里頭文化青銅禮器,集中地在偃師二里頭出土,河南的新鄭望京樓和商丘地區,也有個別發現。
科學發掘的二里頭文化期的青銅禮器,現僅限於飲酒器爵。基本的特點是流狹而較平,尾短、無柱,或有柱狀的雛形,底平。體較扁,下承三足。體型分長體束腰式,長體分段式和短體束模式等數種。足有長短兩類,長足為三角尖錐形,短足為三角段形,有些短足可能是使用損蝕所致。有的做成鏤空狀,是為二里頭文化期的特點。
二里頭文化青銅器一般無紋飾,但有些爵的杯體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圓釘狀紋飾。有的腹有圓餅狀突起,當是二里岡期上因紋的濫觴。雖然二里頭文化青銅禮器上未見動物形紋飾,但二里頭出土的青銅戈的內部,已有變形的動物紋飾,因而不能排除青銅禮器上出現動物紋的可能。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於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於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里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里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於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於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庄,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里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里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於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
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里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台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現在還找不出像二里岡或殷墟那樣生產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由於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里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產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
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瓿這類器形,也是這個時期發展
起來的,藁城的獸面紋瓿是其典型。早期體型較高的罍,在這時發展為體型比例較低而肩部寬闊的式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巨型獸面紋罍是其典型。這時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稱,成為以後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時芯范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
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二里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較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早期的結構和風格。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這類獸面紋雙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則無論是頭像還是體軀都沒有明顯的區分。這方面的實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採用較多的高浮雕附飾,但線條輪廓有渾圓感,與晚期浮雕輪廓線峻直銳利的風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自武丁至於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採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史記.殷本紀》載盤庚至武丁時較詳,陽甲時,殷衰,盤庚五遷,至小辛復衰,至武丁得到了傅說為相,而後才能使「殷道復興」。所謂殷衰,是指商王對諸侯失去控制力,諸侯不朝,即政治不從屬,經濟上不貢賦,因而國力衰微。而殷墟高度繁榮的青銅文化,必需在武丁的武功文治經營相當時期方能達到,武丁—即位不可能立即出現殷墟青銅文化的高度發展。因此,這個時代,可能是商代中期青銅器和晚期青銅器的交替時期。
商代晚期青銅器的重要考古資料有殷墟五號墓、殷墟小屯村北18號墓、武官村大墓、西北崗1040大墓和1040大墓、小屯圓葬坑等出土物為代表。還有殷墟西區墓葬群出土的青銅器。其它地區相當於商代晚期青銅器的出土地域,重要的有山東益都蘇阜屯商晚期墓群、山西的永和、柳林、保德、石樓以及陝西的清澗、綏德、吳堡等地,這一帶是有一定地方色彩的,主要屬於商代晚期的青銅文化區。湖南洞庭湖以南寧鄉的黃材、月山等地多次出土了商晚期青銅器,而醴陵,常寧、湘鄉、衡陽、湘潭以及廣西武鳴等地商晚期青銅器也有出土。商代青銅文化的分布很廣,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銅器的地點,不在少數。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後期起計,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這樣長的時期內,按照具體情形,
又可區別為前後兩個階段。
殷墟時期前段
以小屯238號墓、殷墟五號墓、小屯村北18號墓所出土的青銅器為代表,其它地區的以山西石樓二郎坡桃花者、後藍家溝、和湖南寧鄉黃材等地出土的青銅器為代表。
新出的器形有方彝,高頸橢扁體壺,敞口束頸橢扁扇體觶、觥等。
方彝見於小屯238號墓、殷墟五號墓更出土有「偶方彝」,偶方彝外形似二方彝合體,內為一長方形槽。
高頸橢扁體壺見於殷墟五號墓,口寬而橢扁,頸較高,腹部膨大,頸兩側有貫耳,下有圈足,有的有蓋,
石樓桃花者扁壺則有龍形提梁。這類扁壺在商代晚期前段員風行一時,但至晚期後段就迅速消失。
敞口束頸橢扁體觶見於殷墟五號墓。有的無蓋,頸部收縮皆不甚小,然而也有寬狹不同做法。器多小型,也有作中型的。另一種敞口束頸圓體似杯的觶,大約也在此時出現。以上兩種觶在傳世品中甚多。
觥有作鳥獸形和圈足的兩類,全見於段墟五號墓。此時觥常見有鳥獸合體的造型,如婦好觥前為虎、後為梟的合體,司母辛觥前為怪獸後為怪鳥的合體,因而觥的前足與後足不相同。美國佛利爾美術博物館也有一前為虎頭後為鴨形而平啄的獸禽合體觥。合體造型是當時觥的造型設計的特點之一。山西石樓桃花者出土一角形觥,是觥的特例。
新出的還有鳥獸形尊,如婦好鳥尊、湖南湘潭出土豬尊、醴陵出土象尊,都是新形式,把容器做成動物的樣子是前所未有的。也有設計成半容器半動物的式樣,如雙羊尊,中間是尊形,兩側為羊頭,形狀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方器在這時大為發展,殷墟五號墓出土的有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壺、方缶等等,而傳世器中還有方觚、方觶,幾乎凡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從整體來看,雖然方器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卻是富有特徵性的器物。
中期沿用的器類,在本期內也有或多或少的變化,並且出現了一些新的式樣。
食器中鼎的變化較大,除了通常的式樣之外,新出現的形式有自器腰以上收縮口唇外翻的鼎,這主要是中小型鼎;另一種是容器部分很淺的柱足或扁足鼎。袋腹似鬲的柱足鼎,俗稱為分檔鼎,是這一時期的流行新式樣,在前段的特點是袋腹較深。方鼎在中期是缺環,還沒有材料證明中期的方鼎是何種式樣,但可以確知晚期前段的方鼎都是槽形的長方狀鼎,柱足粗而偏短,也有扁足方鼎。柱足和扁足方鼎殷墟五號墓中都有典型的式樣。
甗在商早期黃陂盤龍城墓中發現有一例,之後即未見。晚期前段有較多的發現,均作甑鬲連鑄形,甑體皆大而深。口部的做法有兩種:一種自口至腹皆直壁,口沿有寬闊加厚的邊條,小屯188號墓即出有此種直壁甗;另一種口部侈大,殷墟五號墓有這類甗。前者大約主要流行於前段,後者成為固定的沿用式樣。婦好三聯甗分左、中、右置於一箱形的釜上,是特殊形式,他處皆不出。
鬲這類器不甚流行,傳世有殷墟出土鬲,多為深袋足,安徽阜南月牙河出土的鬲。器頸直而收縮,翻唇,亦深袋足。紋飾為典型的晚期前段式樣。
簋在早期的黃陂盤龍城墓中曾出有一例,為圈足雙耳。以後即未見。晚期前段出現無耳簋,形體比例較寬,圈足直而往往有小方孔,口微斂而翻唇。殷墟五號墓及武官村大墓都出土有無耳簋,後者比前者上口翻唇的曲度大,無耳簋是晚期前段盛行的式樣。此時尚未發現有雙耳簋。
爵、觚、斝仍是組合的酒器。扁體爵已大為減少,圓體爵盛行。五號墓圓體爵和平底扁體爵共出,但總的來看、扁體爵的數量很少。觚的造型脰部向細長發展,喇叭口擴展。大+形孔退化成十字孔或徙存形式而不穿透。斝類器中分段形的變化不大顯著,比較突出的是斝鋬上開始有了較多的獸頭裝飾,三足有明顯增高的趨勢
。同時出現了圓體和橢方體不分段的斝,前者如殷墟武官北地1號墓圓體斝,後者如小屯238號墓的方斝。殷墟早期出現過的袋足斝。中期的還沒有發現,但是在晚期前段又重新出現。本期內還出現了角,角這種飲酒器本來就很少,殷墟五號墓出土爵近五十器,未見有一角。
大型的酒器大口有肩尊和饔(瓿)的形體也有所變化。大口有肩尊原來比例偏低的體型在這時顯著增高,有的圈足特別高,這類圓體的殷墟五號墓出土的有司柬母尊,方體的有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共同的特點是圈足都很高。這類高體的有肩尊,湖南寧鄉等地出土的較多。但是這種尊流行
的也只是在晚期前段,在以後就邃然減少。饔(瓿)這種器形有短頸和無頸合口兩類,後者主要是這一時期出現的,並且有的有蓋。石樓的後藍家溝的百乳雷紋瓿及殷墟五號墓的婦好瓿及湖南寧鄉出土的獸面紋瓿,都是頗為典型的式樣。但是饔(瓿)這種器類如同大口高體有肩尊一般,在商晚期後段就基本上不再鑄造。袋足斜流半封口的盉仍有所發現,安陽侯家莊大墓出土的鑄銘左、中、右三盉皆是袋足方形盉,是形體莊重的祭器。但是袋足盉這類酒器畢竟是越來愈少了。
水器類盂是新出現的器形,小屯西北岡墓出土附耳盂,有銘雲:「寑小室盂」,器壁侈斜,是為盥洗用器。殷墟五號墓有盂直口翻唇,有附耳、並有對稱的兩系。《商周彝器通考》圖989盂,形體似盆而深,唇闊而平,無耳而有四系,獸面紋是晚期前段典型式樣,似稍早於寑小室盂。另—種所謂「中柱盂」,鄭州商城窖藏商代早期的有一例,器形似盤,中有一以困紋為飾的柱。殷墟西北岡大墓和殷墟五號墓中柱盂皆似水器盂形,有附耳。西北岡的盂中柱圍繞四條龍,作為水器是沒有問題的,但具體用途未詳。
㈥ 求考古專家名
㈦ 重慶長壽公交卡這個月的錢可以累積到下個月嗎要辦什麼卡
月票不行
㈧ 這個是什麼花
這是多肉植物長壽花,有祝福人長壽的吉祥意義。這種花在南方栽培,天越冷花開得越盛。長壽花花的顏色有很多種,可稱為五彩繽紛。請看幾張長壽花的圖。
更多內容請參看網路。如你對我的回答滿意,請採納,謝謝!
㈨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批評質疑
自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斷代工程一九九六—二〇〇〇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以後,其中結論已被不少主流的詞典和教材採用,開始產生影響。
在中國提出了自己的標准後,國外學者開始加以批評。而夏商周斷代工程才剛剛開始,中國的考古技術和理論水平還有待更大的提高。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後,來自中國國內和國際的批評不絕於耳。某些國外人士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國政府在搞民族主義,有一些學者還對該工程的「學術道德」產生懷疑。在2000~2003年進行了三次辯論。斯坦福大學退休教授倪德衛在《紐約時報》上撰文,便斷言「國際學術界將把工程報告撕成碎片」。但亦有人認為所謂的「國際學術界」一貫漠視中國本土研究成果,對中國歷史沒有發言權。也有人說既然西方社會能把荷馬史詩這種伊洛特戰爭發生八百年以後的盲人藝人作品當正史,質疑中國用科學方法計算的斷代史就是骨頭里挑刺。(國外學界經常會把諸如荷馬史詩和聖經這類藝術作品和虛幻的宗教教義當成信史)
中國政府並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封鎖,網路上隨處可以見到關於此問題的介紹與討論,中國政府也為此展開大規模論爭,提出支持自己觀點的各種理據,支持工程學者深入研究。許多國內外學者確實本著嚴謹、慎重的學術態度,對該工程結論保持一定的質疑;也有些國外學者不承認中國政府的努力,認為只要是中國政府支持的此類研究一定就有政治目的。有人就說,這些學者連如今發表的文字都說不清楚,他怎麼可能對三代的年代行判別。而大陸不同意工程報告的學者也被這些國外學者加上「正義凜然」的標簽,說成是「無力對抗政府」。
工程的成果是否失敗,如今還沒有強有力的論據證明。工程中有些成果也被國際學術界認可,例如張培瑜的研究,但工程內部卻是存在爭論。有些背景復雜的中國學者認為,此類工程的成果沒有必要非得通過世界上各種具有「復雜背景」的學者的檢驗,只要在中國學術界取得共識就行,中國學者對歷史的研究無需外人指三道四,也不能被有各種目的的勢力阻撓。
2003年4月12日,在芝加哥就斷代工程進行了一次學術會議,斯坦福大學宗教文化中心的兼職研究員蔣祖棣向會議提交了一篇題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問——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方法論的批評》的文章,討論「工程」對「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蔣祖棣注意到「工程」使用的是OxCal系列樣品程序,他介紹說,OxCal程序系列樣品計演算法,只有68.2%的置信度。
在「東亞歷史」期刊(East Asian History)上,Douglas J. Keenan發表文章質疑周懿王元年天再旦是公元前899年。文章中對於工程研究方法中的錯誤提出了具體質疑。文中提到:
……一些最近的研究計劃,包括被中國國務院接受的研究計劃(指夏商周斷代工程),依據的是一個在公元前一千紀早期的「天再旦」的記載。這些研究把這個奇特的記載解讀成日出時的日偏食。這樣的解讀看起來似乎合理(黎明要開始之際,天色因為日食而暗下來,然後再日出),但卻是不確定的。日出時把太陽表面遮住的部分大到可以讓天色大幅變暗的日食是很少的。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確是有一次日出時日食,而這些研究計劃把這個日食對應到該奇特的記載(指周懿王元年天再旦)。
計算顯示,公元前899年的那次日食把主觀亮度(人類觀察者所感受到的亮度)減低的程度小於25%。為了證明這樣的亮度減少可以給觀察者有「確定的天再旦」的感覺,一些研究者對觀察了1997年日出時日偏食的觀察者進行了調查。然而,所有的觀察者所在的位置要不就是位於亮度減低不到10%的地方(這些地方的觀察者沒有「天再旦」的感覺),要不就是位於亮度減低超過80%的地方(這些地方有(指天再旦的感覺))。從這些數據,研究者作出結論,「主觀亮度減少超過10%會造成「確定的天再旦」的感覺」。這個結論根本毫無根據。實際上,飄過的雲常常可以造成主觀亮度減少25%……
另外,該文也質疑了對於該次日食的計算的正確性。
另外,有人依據《日食路線圖》作了調查,發現在前899年4月21日早晨的日食,日食帶西端在山東省,陝西省是根本就不可能看到天再旦的。而在前871年10月6日早晨,在鄭地可看到天再旦的天文景象。
《考古》雜志2007年3月發表了朱鳳瀚的文章《堯公簋與唐伯侯於晉》,介紹了香港地區私人收藏的西周青銅器堯公簋,其銘文有「唐伯侯於晉唯王廿又八祀」的內容。
銘文如下:「(堯)公作妻姚簋,遘於王命唐伯侯於晉,唯王廿又八祀。」
從簋的形制與銘文字形特點來看,該器的成器時間似不會晚於西周早期中段。那麼,「王命唐伯侯於晉」的「王廿又八祀」顯然應該是成王二十八年無疑。
鑒於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成果中成王22年,康王25年,均少於28年。故此,堯公簋一出,斷代工程階段成果即被否定,成王或康王的在位年數必須修訂。
在陝西眉縣青銅器出土後,有專家說「斷代工程我們叫階段性成果,看來是叫對了,否則會很麻煩」。 2003年4月4日至7日,美國「亞洲學協會」的年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專門邀請了「工程」的學者來美討論。中國方面參加會議的是「工程」的專家組組長李學勤、考古學家張長壽、碳-14專家仇世華、天文學家張培瑜。這場討論中心問題一直圍繞「工程」的西周年代學研究。不少海外學者以口頭的和書面的形式對「工程」的結論提出了疑問。下舉數例:一,「分野」的理論晚出,很可能出現在東周時期列國形成之後,西周時就有「鶉火」與周相搭配的觀念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以晚出的理論用於西周時期。二,青銅器《利簋》銘文中「歲鼎克聞夙有商」的「歲」字更可能做「年」講,並非指「歲星」。三,「工程」否定公元前1044年而選定公元前1046年為克商年代的天文學依據是不符合王國維對於金文中月相的「四分法」,而「四分法」則普遍得到學者的認同。四,「工程」不依靠《今本竹書紀年》有關西周年代的記載,一味斷定其為偽造,而學術界對其真偽尚未有定論。五,「工程」使用的碳-14計算程序僅有68.3%的置信度。六,「工程」對一個晉侯墓的碳-14測量得出若干個差距較大的數據,而「工程」在不同的論文中使用了不同的數據,這似乎有漏洞。
另外,一些海外學者對「工程」的學術道德產生懷疑。如:芝加哥大學的Edward Shaughnessy教授提問說:「公元前899年周懿王『天再旦於鄭』的日食是《簡本》的關鍵年代之一,中國國內的報紙、電視均作了廣泛的報道。然而,在國外,早已經有人指出這個日食及其對西周年代的意義。一些海外學者覺得《簡本》完全沒有提到國外學術成果是缺乏一定的學術道德的。」另外,通過天文學研究而將武王伐紂的年代定為公元前1046年是美國學者David Pankenier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而《簡本》對此隻字未提。Shaughnessy的批評是有道理的。知道,甲骨文專家董作賓早就指出「天再旦」是發生在天明時刻的日食現象,並將此一天文現象發生的年代定為公元前966年。後來,韓國學者方善柱在1975年發表的論文中進一步指出,公元前966年有誤,正確的年代應為公元前899年。
由於華盛頓會議的時間有限,與會的「工程」學者未能對以上所有的問題作充分的解答,但李學勤強調,「工程」的學術觀點不受政府的支配,完全由學者決定。他堅持「工程」施行「民主集中制」是有必要的,因為「我個人從來認為,科學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甚至個別人手裡」。至於「天再旦」的問題,李學勤解釋說,《簡本》篇幅有限,未能將前人的工作一一羅列。張培瑜則承認對「天再旦」的報道有不妥當之處。
仇世華對碳-14方面的背景知識提供了進一步的介紹和解釋。小澤賢二也對工程根據「歲在鶉火」而把武王伐紂年份定為公元前1046年而不是1027年提出了批評。理由是中國確定金木水火土五星為歲星的時代是在戰國時期,不能據此認為該句中的「歲」就是木星。 2003年4月12日這次辯論的熱烈和效果遠遠超越前兩次,甚至出現了驚人的辯論高潮。批評「工程」的學者中,斯坦福大學宗教文化中心的兼職研究員蔣祖棣向會議提交了一篇題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問——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方法論的批評》的文章(以下稱為《蔣文》)。《蔣文》最重要的內容是討論「工程」對「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蔣文》作者注意到「工程」使用的是OxCal系列樣品程序,他特地向牛津大學求得這一程序,並以此驗算了「工程」發表的、為數不多的碳-14數據。結果,他算出的年代置信范圍遠遠大於《簡本》公布的「擬合」數據。《蔣文》介紹說,OxCal程序系列樣品計演算法,雖可獲得較窄的置信區間,但只有68.2%的置信度;此計算程序的精確度備受國際碳-14學者的批評。
「工程」為何不使用置信度已達到95.4%或99.7%的其他方法呢?《蔣文》分析說,其原因是後者的置信范圍比前者增多一、二百年,從而達不到「工程」領導規定的「碳14年代數據的精度,要達到正負20年左右」的要求。而挑選置信范圍小的計演算法可以將武王伐紂的年代壓縮到幾十年內,從而排除44種說法中的大部分。也就是說,「工程」為了排除更多的觀點,寧願犧牲其方法的置信度。
《蔣文》又指出,「工程」依據的OxCal程序的系列樣品計演算法不代表國際公認的樹輪校正法。國際碳-14專家已指出這一演算法的過程中夾雜了人為加工的成分,所得到的年代並不準確。其人為成分是指在計算中碳-14專家需要考古專家提供考古的「系列樣品」,即一組分期明確而又有每一期的上限年代和下限年代的考古樣品。而考古學家很難提供如此精確的樣品,勉強為之,則帶有很大的猜測或人為成分。《蔣文》以「工程」在澧西的考古報告為例。「工程」的斷代方法將澧西各個文化層以西周各王為名稱,如:第一期是「文王遷澧至武王伐紂」,等等,這樣的斷代法稱為「間隔的」。而《蔣文》作者本人曾在澧西主持過考古發掘,其報告在1992年公布。他所用的斷代方法稱為「漸序的」,就是將各個文化層以大概的年代范圍標出,如:第一期是「先周期」。二者的區別在於「間隔法」要求各期在具體年代上有明確的上下界限,相鄰各期在時間上必須彼此斷開,不能有交錯;而「漸序法」則沒有這樣的要求,只標出籠統的王朝的早中晚期。《蔣文》強調,在商周考古中,「工程」的「間隔法」非常不實用,因為出土的陶器、穀物、木頭等物品並非隨新王的即位而改變。再者,從某下層取出的樣品並非肯定代表這一層的年代。比如:做棺材的木料可能在過去就已經准備好,並非在死者去世的那年砍伐的;因此它的碳-14數據就不能視為它隸屬的那個文化層。
《蔣文》的結論是,「工程」所謂的「多學科研究」的創造,主要還是用非文字證據的研究來解決西周年代問題。而考古地層的劃分、出土陶器的分期以及年代誤差有數百年的碳-14技術,對史前考古很有幫助,根本不能應用在需要具體年代要求的西周年表的研究方面。從學術角度看,《蔣文》對「工程」的批評有理有據,是非常客觀的。「工程」所犯的錯誤,不是某個學術觀點上的,而是方法上的,是致命的。
在會議上,蔣祖棣向與會者(李學勤缺席,他在華盛頓會議之後便回國)口頭介紹了他的文章的主要觀點,並以自己帶去的計算機和OxCaI序列程序當場對「工程」公布的碳-14的若干數據重新進行驗算,結果明顯與「工程」的有差距。仇士華對蔣祖棣提出的問題表示認同,並表示他個人也對《簡本》的碳-14數據持有疑問。張長壽也明確表示他個人同意蔣祖棣對於澧西考古分期的意見。在場的Shaughnessy教授為之大震,他拍案問道:既然如此,建立在碳-14與澧西考古的基礎之上《西周年表》還站得住腳嗎?參與會議的張立東(曾任「工程」的秘書,現為芝加哥大學的博士生)將會議內容介紹在國內的2002年5月24日的《中國文物報》上,其中對「工程」專家同意蔣祖棣的觀點也做了報道。報道立刻在國內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兩個多月後,《中國文物報》於8月16日刊登了一篇題為《美國之行答問——關於「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文章,是作者蘇輝采訪有關專家後寫的,聲明張立東的報道不符合事實,「在關鍵環節上引起讀者的誤解」。如,依據蘇輝,仇士華回憶在芝加哥的會議情況時說:「蔣祖棣要求當場用計算機驗算數據,根據我提供的條件,結果發現只相差1年,我笑道:『再算一遍有可能相差2年,但這都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幾位當時參加芝加哥討論會的學者都說自己親耳聽到仇士華表示同意蔣祖棣的意見,而且還為仇世華的這種不嚴肅的態度感到驚訝。
被《蔣文》批評的《97年澧西發掘報告》作者徐良高也有類似的表現。徐氏在《中國文物報》上,申辯他在報告中使用的分期術語是「年代約相當於」某王時期,而《蔣文》在引用時,「均將之刪去」。而核實了《發掘報告》,原文是:「第一期:推定其年代為文王遷澧至武王伐紂,」第二期:推定其時代為西周初年武王至成王前期。故《蔣文》引文完全忠實於原文。從仇世華不認自己在講座會上的發言,到徐良高不承認已經發表的文字,有學者懷疑「工程」的一些主要學者的治學能力和態度。
美漢學家
2013年1月初,芝加哥大學東亞語文系教授夏含夷,在台北舉行、剛剛閉幕的「中研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上質疑「夏商周斷代工程」,並斷言該工程「繁本」恐怕將來也不太可能發表。「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對此作出回應稱有爭議很正常,「繁本」正在審訂之中,過一段時間會出來。
夏含夷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十年後之批判:以西周諸王在位年代為例證》的論文摘要,其內容為:「夏商周斷代工程從1996年到2000年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極大的研究項目,據工程的統計一共包括兩百多泛學科的研究員,幾乎天天都在學術性和普及性的報刊上有所反映。在2000年年底,夏商周斷代工程發表了《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以下簡稱《簡本》),答應在不久之後再發表規模大的『繁本』。現在已經是『簡本』發表以後十年,『繁本』還沒有發表,恐怕將來也不太可能發表。雖然如此,時間已經相當成熟給夏商周斷代工程作出一個比較全面的審查。本文就是初步的反思。」
夏含夷稱,《簡本》對夏代和商代只提供概括的框架,對商代後期則提供絕對年代,但也承認這些年代不一定精確。對西周時代則完全不同,從武王克紂到幽王卒於驪山之下,對西周12個國王在位年代都提供了絕對年代。
夏含夷認為,「《簡本》所載西周諸王在位年數和任何古代史書都沒有統一的方法,能夠在古書找到支持就引之,找不到支持就棄之,這和一般史學方法顯然不合。除了武王克商年代是根據《逸周書世浮解》以及另外一些傳世文件,懿王元年是根據《竹書紀年》所載『天再旦於鄭』的記載之外,《簡本》所載西周諸王在位年代基本上是根據六十三件當時已經公布的銅器銘文所載年代記載的分期。《簡本》所提出的年代框架和分期不但不能容納近年新見之銅器銘文,並且對原來六十三件銅器的分期也有幾處重要錯誤,《簡本》的依據如此錯誤,年代框架亦隨之落空。」
李學勤:有不同看法很正常
「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表示,由於沒有看到夏含夷的論文,因此無法作出具體的回應。夏商周斷代工程』簡本問世之後,我曾經聽到很多不同意見,前不久剛剛過世的海外華人學者何炳棣,就是有不同意見者的其中之一。作為一個階段性的學術成果,我們也沒有想它就此成為定論,有爭議很正常。」
李學勤稱,「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的繁本還沒有出來,稿子還沒有最後完成,「因為我們有很多的數據,都需要很精密,所以拖了很長時間。另外,還有很多新的材料和新的數據,我們要添進去,同時吸收一些學術界的意見和看法。由於現在離『簡本』發布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多年,繁本將有一定的區別,但是,這個報告就是到2000年的報告,以2000年我們做的工作為准,因為我們不會在結題之後做其他的工作。繁本過一段時間會出來,估計出來後也會有爭論,科學工作就是這樣的。」
㈩ 全國有多少人的名字叫張長壽,
這個名字屬於國家的安全信息了,屬於公民的個人隱私,信息都在公安系統的資料庫里,居然還想知道全國有多少人叫這個名字,那你只能去公安部去問了,這里找不到你要的答案!